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的火箭有哪些

法國的火箭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08 17:37:32

A. 法國「飛魚」MM40艦艦導彈參加了哪些實戰

「飛魚」MM40導彈是法國研製的一種高亞聲速、掠海飛行、超視距作戰的反艦導彈,主要用於攻擊各種水面艦艇。該導彈是世界上銷量最大、用於實戰最多的一種導彈。它是在「飛魚」MM38和「飛魚」MM39的基礎上以較小的費用研製而成。1973年開始研製,1980年完成鑒定試驗,共試射110枚,成功率為92.7%,1981年開始服役。到目前為止,「飛魚」導彈已經發展了多個型號,可以潛射、艦射、岸射和空射,除法國自己裝備以外,還出口英國、德國等幾十個國家。

該型導彈多次參加實戰,尤其是在1982年的的英阿馬島之戰中,阿根廷空軍就是用「飛魚」導彈擊沉英國「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和重創「格拉摩根」號驅逐艦的。此外,在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也曾被多次使用過,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作戰效果。據實際統計,其可靠性和命中概率均高於相應的設計值,分別高達93%和95%。

「飛魚」導彈採用觸發延時和近炸雙重引信,可以「發射後不用管」,全天候作戰。中段採用簡易慣性制導,末段採用主動雷達導引。戰斗部為半穿甲爆破型,重165千克。動力裝置採用一台固體火箭主發動機和一台固體火箭環形助推器。其所用固體火箭主發動機比「飛魚」MM38導彈有較大的改進。

導彈全長5.8米,彈徑0.35米,翼展1.135米,尾翼展760毫米,全彈重855千克。最大射程70千米,飛行速度為馬赫數0.93,彈道最高點不超過60米,標定值為30米,巡航高度為巧米。

1969年法國與英國曾協商過共同研製「飛魚」導彈,但現在,法國無論有沒有英國的合作,仍在繼續對「飛魚」導彈系列進行新的改進。

B. 中國的什麼火箭和法國的什麼號火箭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火箭

中國的"長征"系列火箭,法國的"阿里亞娜"系列火箭。

C. 蘇聯、美國、法國、日本發射的衛星名稱

1、前蘇聯: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由前蘇聯發射成功。這個衛星在離地面900公里的高空運行;它每轉一整周的時間是1小時35分鍾,它的運行軌道和赤道平面之間所形成的傾斜角是65度。它是一個球形體,直徑58公分,重83.6公斤。內裝兩部不斷放射無線電信號的無線電發報機。其頻率分別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長分別為15和7.5公尺左右)。信號採用電報訊號的形式,每個信號持續時間約0.3秒。間歇時間與此相同。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情。
2、美國:美國於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該星重8.22公斤,錐頂圓柱形,高203.2厘米,直徑15.2厘米,沿近地點360.4公里、遠地點2531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33.34」,運行周期114.8分鍾。發射「探險者』-1號的運載火箭是「丘辟特』℃四級運載火箭。
3、法國: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1(A-l)號人造衛星。該星重約42公斤,運行周期108.61分鍾,近地點526.24公里、遠地點1808.85公里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34。24」。發射A1衛星的運載火箭為「鑽石,tA號三級火箭,其全長18.7米,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18噸。
4、日本: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該星重約9.4公斤,軌道傾角31.07」,近地點339公里,遠地點5138公里,運行周期144.2分鍾。發射「大隅」號衛星的運載火箭為「蘭達」-45四級固體火箭,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起飛重量9.4噸。第一級由主發動機和兩個助推器組成,推力分別為37噸和26噸;第二級推力為11.8噸;第三、四級推力分別為6.5噸和1噸。

D. 世界著名運載火箭都是誰

世界上能夠自製火箭且自己發射的國家(或國際組織)目前有美國、俄羅斯、歐洲空間局(以法國為主)、中國和日本等。這些國家或組織的運載火箭有不同的結構、不同的推力和不同的推進劑。

總的來說,由於俄羅斯地處高緯度地區,故發射同樣載荷重量的航天器所需的火箭推力較大,所以俄羅斯具有重型火箭如「能源」號、「質子」號等,用以發射太空站和貨運、客運飛船。而美國為了將「阿波羅」號系列飛船送上月球,將「卡西尼」號土星探測飛船送上飛往土星的軌道,則使用了推力巨大的「土星5」號和「大力神4B」號重型運載火箭。

俄羅斯著名的運載火箭有:「能源」號、「質子」號、「衛星」號、「東方」號、「閃電」號、「聯盟」號等。

美國著名的運載火箭有:「雷神」號、「宇宙神」號(系列)、「德爾塔」號(系列)、「大力神」號(系列)、「土星」號(巨型)等。

歐洲空間局(以法國為主)所具有的著名運載火箭是「阿里亞娜」系列火箭,它是後來崛起的一種運載火箭。目前佔有國際衛星發射商業市場近60%的業務。

而中國是世界五大航天大國之一,有些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的運載火箭系列是「長征」系列。該系列火箭在完成我國的衛星發射任務的同時,還承擔部分世界商業衛星發射業務。「長征」系列火箭與阿里亞娜系列火箭一樣在世界上具有較高的聲譽。中國是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第三個國家,是掌握火箭再點火技術的第二個國家。

日本是航天大國中的後起之秀,近幾十年來研製了自己的系列運載火箭,有M系列、H系列。其中「H—2」曾發射過一箭雙星。日本是第四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目前,「H—2」是日本最大的運載火箭。

下面我們就對各國的著名運載火箭進行選萃介紹。

前蘇聯著名的運載火箭

前蘇聯地處高緯度的北半球,發射場遠離赤道,利用地球自轉速度發射航天器的條件不如赤道地區優越,所以只好靠生產大功率的運載火箭來彌補這一缺陷。因此,前蘇聯的運載火箭的功率都很大。直到現在,俄羅斯還在使用一些著名的老型號運載火箭,如「質子」號、「閃電」號、「聯盟」號、「宇宙」號和「旋風」號等。前蘇聯的火箭技術成熟,發射載荷大,發射成功率高,成本低,多用於發射飛船和衛星。

「衛星」號運載火箭

「衛星」號運載火箭是前蘇聯早期的運載火箭,它奠定了前蘇聯航天運載工具發展的基礎。它是前蘇聯用「P—7」洲際導彈改裝的,火箭由1枚芯級火箭和4台側掛助推火箭並聯捆綁而成。

「東方」號運載火箭

「東方」號運載火箭是繼「衛星」號之後發展較早的一種運載火箭。「東方」號火箭因發射「東方」號宇宙飛船而得名。它1959年1月2日試飛,成功發射「月球1」號探測器。後來又4次用於發射動物衛星艙的試驗。1961年4月12日它把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員加加林送上地球軌道飛行。截至1980年,「東方」號火箭總共發射了85個航天器,其中包括5艘載人飛船。

「東方」號運載火箭是一種三級液體火箭,它在「衛星」號兩級火箭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級火箭,因此它的運載能力比「衛星」號增大了2.5倍。

「閃電」號運載火箭

前蘇聯的運載火箭基本上按標准化、系列化發展。在「東方」號火箭的基礎上,1961年又研製成功「閃電」號和「聯盟」號兩種系列火箭。「閃電」號以改裝後的「東方」號三級火箭,再加上第四級構成,火箭全長42.8米,起飛重量300噸,其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最高達到7噸。1961年2月4日首次發射成功,隨後相繼用來發射了7個「金星」號、10個「月球」號、1個「火星」號探測器和數十顆「閃電」號通信衛星。

「聯盟」號運載火箭

前蘇聯著名運載火箭——「聯盟」號

「聯盟」號運載火箭於1961年研製成功,因用它發射「聯盟」號系列載人飛船而得名。它是由「東方」號三級火箭改進第三級後的新型三級運載火箭,總長49.3米,起飛重量310噸,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為7.5噸。

1963年11月16日首次發射「宇宙22」號衛星成功;1964年和1965年又先後用來試驗發射2艘「上升」號載人飛船。

1967年開始用來發射「聯盟」號、「聯盟T」號系列載人飛船和「進步」號自動貨運飛船。

「能源」號運載火箭

「能源」號運載火箭是前蘇聯的超級巨型運載火箭。1987年5月15日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成功。

在隨後的1988年11月15日,「能源」號火箭將不載人的「暴風雪」號太空梭載入太空軌道飛行,成為前蘇聯運載火箭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能源」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是古巴諾夫。該種巨型火箭的情況是:箭長約60米,總重2400噸,起飛推力3500噸,能把100噸有效載荷送上近地軌道。

「能源」號運載火箭由兩級組成。第一級捆綁4台液體助推火箭,高39米;第二級為直徑8米的芯級,由4台液氫液氧發動機組成。發射時,第一級、第二級同時點火,第一級4台助推火箭工作完成後,由地面控制使其脫離芯級火箭後予以回收,經修理後可重復使用50次;第二級即芯級火箭可將有效載荷送入地球軌道運行。

「質子」號運載火箭

「質子」號是重型運載火箭之一,在前蘇聯的航天活動中,「質子」號運載火箭發射最為頻繁。「質子」號火箭系列先後研製有二、三、四級三種型號。最大一種是四級火箭,全長44.3米,底部最大直徑7.4米,起飛重量800噸。第一級由6台助推火箭組成。它的中心是一個直徑較大的氧化劑箱,四周捆綁6個燃料箱,起飛推力達1000噸。第二級高約13.7米,裝有4台發動機,總推力為240噸。第三級高6.4米,裝1台發動機,另有4台校正航向的可控微調發動機。第四級高5.5米,裝有1台封閉式循環發動機,可二次點火。

這種火箭可將21噸重的有效載荷送上近地軌道。

1965年7月16日,「質子」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將1顆重達12.2噸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971年4月19日又成功發射重17.5噸的「禮炮1」號軌道站;從1971~1973年相繼發射了6顆「火星」號探測器;1974年發射第一顆靜止軌道衛星「宇宙637」號;1975年到1983年陸續發射了「金星」號系列探測器;1984年發射2個「維加」號哈雷彗星探測器;1986年又把第三代軌道站「和平」號送入太空。

這一系列發射紀錄,表明「質子」號火箭對於前蘇聯航天活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美國著名的運載火箭

美國在航天領域是與前蘇聯進行競爭和合作的主要國家。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美國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和落後的境地,原因之一就是運載火箭不過關。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2」號登月成功與隨後進行的一系列「阿波羅」號登月飛行,使美國在航天領域的競爭中逐漸趕上並處於領先地位。美國航天的成就,除了各項綜合高科技的發展外,運載火箭技術的進步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火箭專家馮·布勞恩在發展美國火箭技術上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主持研製的「丘比特C」號運載火箭將美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探險1」號送入太空,時間是1958年2月1日。布勞恩還用「丘比特」號改進型火箭為美國征服太空開創了新紀元。

此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又先後用幾種中程和洲際導彈經改造而研製成「雷神」號、「大力神」號、「德爾塔」號、「宇宙神」號等多種系列的運載火箭,下面分別加以介紹。

「雷神」號運載火箭

「雷神」號是美國早期發射小型衛星的運載火箭,從1959年以來發射400多次,現已不常用。

「宇宙神」號系列運載火箭

「宇宙神」號系列火箭,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製造,已連續生產30多年。火箭長25.1米,直徑3米,起飛重量120噸。

目前,經常使用的是「宇宙神阿金納D」號和「宇宙神半人馬座」號2種型號。前者重129噸,能把2噸重的有效載荷送入500千米高的地球軌道;後者重139噸,近地軌道的最大運載能力為4噸。它們除作為「月球」號和「火星」號星際探測器的運載工具外,還曾用來發射通信衛星和「水星」號載人飛船。自1959年以來,它已發射500多次,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運載工具,在世界上較為馳名。

「德爾塔」號系列運載火箭

「德爾塔」號系列火箭由美國麥道公司研製生產,並於1960年5月首次發射,至今已發射180多次。它先後發射過「先驅者」號探測器、泰羅斯氣象衛星、「雲雨」號衛星、「辛康」號衛星、國際通信衛星2、3號等。

「德爾塔」號系列火箭是三級火箭,有2種型號,總長38.4米,起飛重量分別為220噸和230噸。其中一種的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1.4噸;另一種的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1.8噸。「德爾塔」號系列火箭主要用於各類衛星的發射。

「大力神」號系列運載火箭

「大力神」號系列火箭由馬丁·瑪麗埃特公司研製生產,有多種型號。

「大力神」號系列火箭有著輝煌的發射記錄。它主要發射各種軍用衛星,也發射過「太陽神」號、「海盜」號、「旅行者」號等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

「大力神」號系列開發的幾種型號分別為:「大力神3」、「大力神3A」、「大力神3B」、「大力神3C」、「大力神3D」、「大力神3E」和「大力神34D」。各型「大力神」火箭的有效載荷分別是:3A為3.6噸,3B為4.5噸,3C、3D和3E均為15噸;最大的「大力神34D」長達62米,最大直徑5米,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的運載能力達4.5噸。後來又研製出「大力神4B」號火箭,用來發射「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

「土星」號巨型運載火箭

「土星」號運載火箭是在美國火箭專家馮·布勞恩主持下研製設計的,主要為登月計劃服務。從1964年開始實施土星巨型登月火箭研製計劃,至1967年的3年間相繼研製成功「土星1」號、「土星1B」號、「土星5」號等幾種型號的巨型運載火箭。各型號情況如下:

①「土星1」號——兩級火箭,1964年首先研製成功。火箭長38.1米,直徑5.58米,發射重量502噸,近地軌道的有效載荷為10.2噸。它曾用來試驗發射「阿波羅」號飛船模型。

②「土星1B」號——「土星1」號的改進型,為兩級火箭,1966年研製成功。火箭長68.3米,直徑6.6米,發射重量590噸,最大有效載荷18.1噸。從1966年到1975年共發射9次,除做運載「阿波羅」號飛船實驗外,還3次將宇航員送上太空實驗室空間站和1次發射「阿波羅」號載人飛船與前蘇聯的「聯盟」號飛船對接。

③「土星5」號——世界上最大的巨型運載火箭,是三級火箭,1967年研製成功。火箭全長110米,直徑10.1米,起飛重量2950噸,近地軌道的有效載荷達139噸,飛往月球軌道的有效載荷為47噸。從1967年到1973年共發射13次,其中6次將「阿波羅」號載人飛船送上月球。「土星5」號在人類航天史上寫下了最為光輝的一頁。

歐洲空間局著名的運載火箭系列

在法國的倡議下,西歐法、英、德、意等11個國家於1973年7月成立了歐洲空間局,著手研製「阿里亞娜」系列火箭(阿里亞娜是古希臘神話中一位美麗公主的名字)。

「阿里亞娜」系列運載火箭至今已研製5種型號:「阿里亞娜1」號、「阿里亞娜2」號、「阿里亞娜3」號、「阿里亞娜4」號和「阿里亞娜5」號。下面詳細介紹「阿里亞娜」系列火箭的研製和發射概況。

「阿里亞娜1」號火箭

1979年12月24日第一枚「阿里亞娜1」號火箭發射成功。它是三級火箭,長47.39米,直徑3.8米,發射重量200噸,能將1.7噸的有效載荷發射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阿里亞娜1」號火箭發射11次,其中1次失敗。

「阿里亞娜2」號火箭

「阿里亞娜2」號火箭研製和發射不甚理想,沒有大量投入使用。「阿里亞娜2」號比「阿里亞娜3」號晚2年發射,即1986年才發射,運載能力只有2.2噸。1986年5月31日首次發射失敗,以後連續發射5次均成功。

「阿里亞娜3」號火箭

1984年8月4日發射成功第一枚「阿里亞娜3」號火箭。它的低軌道運載能力為2.7噸,共發射11次,其中1次失敗。

「阿里亞娜4」號火箭

1988年6月15日,第一枚「阿里亞娜4」號火箭發射成功。它的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1.9噸到4.2噸,現已發射25次,有1次失敗。「阿里亞娜4」號火箭又分5種型號。第一種是AR40,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1.9噸;第二種是AR42P,帶有2個固體捆綁式助推火箭,有效載荷增加到2.6噸;第三種是AR44P,帶有4個固體捆綁式助推火箭,有效載荷為3噸;第四種是AR42L,採用2個液體助推火箭,有效載荷3.2噸;第五種是AR44L,採用4個液體助推火箭,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4.2噸,它是「阿里亞娜」系列火箭中較大的一種型號。

「阿里亞娜5」號火箭

歐洲空間局從1985年開始研製「阿里亞娜5」號火箭,計劃1996年投入使用,用於發射6.8噸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1997年發射時失敗。直到1998年發射成功。

「阿里亞娜」系列火箭的成功,是歐洲聯合自強的象徵,它在國際航天市場的角逐中佔有重要地位,世界商業衛星的發射業務大約有60%由「阿里亞娜」系列火箭承擔,在國際上有較高聲譽。

中國著名的運載火箭系列

中國的運載火箭可與「阿里亞娜」系列火箭等齊名的是「長征」系列火箭。以其發展時間不同、載荷量不同以及助推方式的不同(有多級和捆綁式),中國「長征」系列火箭分「長征1」號,「長征2」號(2A、2B、2C、2D、2E、2F),「長征3」號(3A、3B),「長征4」號,「長征5」號,「長征6」號,「長征7」號。

中國的火箭事業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在前蘇聯人的幫助下,首先研製成功地—地導彈。導彈就是火箭的前部裝上彈頭(又稱作戰部)和控制導航系統而成。如果將彈頭換成衛星或其他航天器或箭體上背上航天器(或太空梭),改進一下控制部,導彈就變成了運載火箭。我國後來發展的「長征」系列火箭就是在此基礎上,再加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而誕生的。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介紹

「長征1」號是用來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1970年4月24日發射成功,這大大鼓舞了中國人民的信心。此後又用它發射多枚衛星。

「長征1」號又記做CZ—1或LM—1。「長征1」號是三級火箭,全長29.45米,最大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起飛推力112噸,能把0.3噸重的衛星送入400多千米高的近地。

「長征2」號的前身是中遠程導彈,「長征2」號第一級發動機推力達70噸,比「長征1」號的同級發動機(推力為28噸)提高許多。但「長征2」號第一次發射失敗(1974年11月5日發射,因一條導線斷裂而導致全局失敗),以後(1975年11月26日,1976年12月7日,1978年1月26日)用它發射返回式衛星皆成功,1979年停產。

「長征2」號是兩級火箭,全長31.65米,最大直徑3.35米,起飛重量191噸,總推力280噸,能把1.8噸的衛星送入數百千米的橢圓軌道。

「長征3」號主要是用來發射地球同步衛星的。由於地球同步軌道較高(高達36000千米),故需要大推力火箭。所以「長征3」號火箭的第三級火箭發動機改為用液氫和液氧作低溫高能推進劑,它燃燒效率高,在飛行中可兩次點火(在飛行中關機後可再次點火)。

1984年4月8日我國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首次成功地將「東方紅2」號實驗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到地球同步軌道,從而使我國成為第三個使用低溫高能推進劑——液氫液氧的國家;成為第二個掌握高空、微重力條件下發動機兩次點火的國家。

火箭全長43.25米,一、二級直徑3.35米,三級直徑2.25米,起飛重量204噸,起飛推力296噸,其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1.4噸。至1993年底,它成功發射6顆應用通信衛星(包括為亞洲衛星公司發射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長征3」號火箭的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運載火箭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長征4」號是作為「長征3」號的備份用的。採用技術較成熟的常規推進劑——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後改進成「長征4」號甲,用來發射太陽同步氣象衛星,也用來發射極地衛星。我國1988年9月7日在太原發射中心用它發射「風雲1」號氣象衛星成功;1990年9月3日在發射2顆「風雲1」號氣象衛星時還搭乘了2顆「大氣1」號氣象衛星,從而使「長征4」號名聲顯赫。

「長征4」號火箭與「長征3」號尺寸差不多,運載能力也相近,但發射重型衛星仍不能勝任。火箭全長41.9米,一、二級直徑3.35米,三級直徑2.9米,起飛重量249噸,起飛推力296噸,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1.25噸,太陽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為1.65噸。

「長征3」號甲的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比「長征3」號提高1噸多,達2.6噸。用它除可發射同步衛星外,還可發射太陽同步衛星及低軌道衛星和極地軌道衛星。1994年2月8日用它將「實踐4」號空間探測衛星和「誇父1」號模擬星成功送入軌道。這枚火箭長52.52米,最大直徑3.35米,起飛重量240噸,起飛推力300噸,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達到2.6噸,是中國2000年前後發射大型衛星的主要運載工具。

「長征2」號捆又稱CZ—2E(即「長征2」號戊),由於它是在「長征2」號基礎上增加4個捆綁液體式助推小火箭,故稱「長征2」號捆。這種結構也十分新穎。研製「長征2」號捆是由於中國長城工業公司與美國休斯公司簽訂了澳星(即澳大利亞通信衛星)發射合同,要求「長征2」號捆在1990年7月16日研製首發成功,以便於在1992年用於正式發射2顆澳星。從1988年12月上馬,18個月拿出新型號,這在國外是不可想像的。但經過中國長征系列航天鐵人們的努力,終於按期完成。

「長征2」號捆長51米,採用4個液體火箭助推器,看上去很粗實。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發射成功,將一顆模擬星和巴基斯坦的一顆科學實驗衛星送入軌道。1992年3月22日正式發射澳星,但遺憾的是,這次發射失敗,火箭未能起飛。但是,這次失敗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失敗,因火箭安全系統起了作用,保住了火箭和澳星。幾個月後的1992年8月14日,「長征2」號捆第三次發射,澳星被准確送入軌道。1992年12月21日用該型火箭第四次發射運送澳星,火箭飛行正常,衛星在空中爆炸,結果中美雙方共同承擔責任。1994年8月28日第五次發射,將第三顆澳星成功送入軌道。1995年1月26日又發射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太2」號通信衛星失敗。1995年11月8日,用「長征2」號捆第七次發射,將「亞洲2」號衛星送入同步定點軌道。CZ—2捆三成三敗,後來人們又對它進行改型。CZ—2捆是兩級捆綁技術火箭,第一級在芯級周圍捆綁4個液體助推火箭,第二級為一個芯級火箭。火箭總長51米,直徑3.35米。每個液體助推火箭長15.4米,直徑2.25米,芯級最大直徑4.2米。總起飛重量464噸,起飛推力592噸,能把8.8噸至9.2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

在「長征3」號甲上再捆綁4個助推火箭,形成「長征3」號乙。它可將5噸載荷送入同步轉移軌道。1996年2月15日,「長征3」號乙首飛,發射國際通信衛星108,結果失敗。以後4次發射皆成功(1997年8月發射馬部海衛星,1997年10月發射「亞太2」號R衛星,1998年5月發射「中衛1」號衛星,1998年7月發射「鑫諾1」號衛星)。

除「長征」系列火箭外,中國還研製了「風暴」系列火箭,實現一箭多星發射,這是火箭領域中的最新技術,但由於以後一系列失敗,目前「風暴」系列火箭已停產。

21世紀,中國載人航天迅速發展,因此,「長征」系列火箭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增光添彩。

「長征5」號運載火箭系列是以120噸和50噸2種發動機為基礎,構成5米直徑、3.35米直徑和2.25米直徑三種模塊,形成「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

「長征5」號運載火箭突破3.35米直徑的限制,一個關鍵條件便是呼喚多年的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基地的上馬。此前我國酒泉、西昌、太原三個發射基地受到鐵路運輸條件的限制,火箭直徑不能超過3.35米。發射基地建在沿海,火箭則使用不受體積限制的海運。地處低緯度的海南則可增強火箭有效發射能力;廣袤的南海可成為火箭殘骸安全便捷的墜落區。

在「長征5」號重型運載火箭和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基地問世後,中國航天將具備25噸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和12噸的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可發射20噸級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大型空間望遠鏡、返回式月球探測器、深空探測器、超重型應用衛星,推動我國空間應用產業、載人航天技術和天文科學的發展,也必將大大提高我國在國際航天發射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知識點

火箭級數

運載火箭如按級數來分,可分為單級火箭、多級火箭。其中多級火箭按級與級之間的連接形式來分,又可分為串聯型、並聯型(俗稱捆綁式)、串並聯混合型三種類型。串聯型多級火箭級與級之間的連接分離機構簡單,但串聯後火箭總長較長、火箭的長細比(長度與直徑之比)大,給設計帶來一定的困難;發射時,這種火箭豎起來後太高,給發射操作帶來不便;同時,其上面級的火箭發動機要在高空點火,點火的可靠性差。並聯型多級火箭採用橫向捆綁連接,連接分離機構稍復雜,但其中間芯級第一級火箭採用橫向捆綁的火箭可在地面同時點火,避免了高空點火,點火的可靠性高。我國的「長征2」號運載火箭則是一枚串並聯混合型的兩級半火箭,其中第一級火箭周圍捆綁了4枚助推器只能算半級。

E. 1986年法國什麼火箭爆炸

1986年法國發射了阿麗亞娜火箭 並未爆炸 但其運載的衛星沒有入軌

F. 誰知道阿麗亞娜各個型號火箭的尺寸

Ariane-1

「Ariane-1」火箭是歐洲航天局在「歐洲號」火箭和法國「鑽石號」火箭基礎上研製的三級液體火箭,自首次發射至1986年2月22日止,共飛行11次。「Ariane-1」火箭從法屬蓋亞那庫魯發射場發射, 能將1.85噸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或將2.5噸有效載荷送入軌道高度為790公里、 傾角98.7度的太陽同步圓軌道。 火箭長47.7米,直徑3.8米,發射重量200噸。

Ariane-2,Ariane-3

「Ariane-2」和「Ariane-3」的研製目的均是為了在國際衛星發射市場上爭取更多的用戶。二者的不同點在於「Ariane-3」在「Ariane-2」的基礎上捆綁了兩台固體推進器。「Ariane-2」和「Ariane-3」從法屬蓋亞那庫魯發射場發射,可以執行多種任務,但主要是向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各種衛星。兩箭均為長49.5米, 直徑為3.8米,運載能力分別是「Ariane-2」為2.17噸,「Ariane-3」為2.85噸。

Ariane-4

「Ariane-4」是在「Ariane-3」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運載能力;保持雙星和多星發射能力;具有適應多種發射任務的型式;降低了發射成本。「Ariane-4」有六種型號,分別為AR40型,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1.9噸;AR42P型,帶有兩個固體捆綁式助推火箭,有效載荷增加到2.6噸;AR44P型,帶有四個固體捆綁式助推火箭,有效載荷為3噸;AR42L型,採用兩個液體火箭助推火箭,有效載荷為3.2噸;AR44L型,採用四個液體助推火箭,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4.2噸;AR44LP型,採用兩個液體助推火箭和兩個固體捆綁式助推火箭,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3.7噸。火箭長57-59.8米,直徑約9米。

Ariane-5
「Ariane-5」是根據商業發射市場和近地軌道開發利用的需要研製的,主要用於向地球同步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發射各種衛星,向近地軌道發射哥倫布無人駕駛的自由飛行平台和「使神號」空間飛機。火箭長52.76-54米,最大直徑12.2米。

G. 世界上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是什麼,有怎樣的數據呢

火箭的推力和運載能力是兩個參數,如果看整體能力的話,美國的土星五號是人類目前使用過的最強運載火箭!

歷史上超重型運載火箭當中,有這么三個很有名:土星五號、能源號、N-1運載火箭。

後來美國研製太空梭來完成太空任務,沒想到太空梭不但沒有有效降低成本,其造價超過預算十倍,還有兩架太空梭失事(挑戰號和哥倫比亞號),最終美國放棄了太空梭的計劃。

H. 世界各國首顆衛星發射有哪些

蘇聯在1957年10月4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掀起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潮。

美國於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該星重8.22公斤,錐頂圓柱形,高203.2厘米,直徑15.2厘米,沿近地點360.4公里、遠地點2531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33°4″,運行周期114.8分鍾。發射「探險者」1號的運載火箭是「丘辟特」四級運載火箭。

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1(A-l)號人造衛星。該星重約42公斤,運行周期108.61分鍾,沿近地點526.24公里、遠地點1808.85公里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34°4″。發射A1衛星的運載火箭為「鑽石,tA號三級火箭,其全長18.7米,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18噸。

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該星重約9.4公斤,軌道傾角31°7″,近地點339公里,遠地點5138公里,運行周期144.2分鍾。發射「大隅」號衛星的運載火箭為「蘭達」-45四級固體火箭,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起飛重量9.4噸。第一級由主發動機和兩個助推器組成,推力分別為37噸和26噸;第二級推力為11.8噸;第三、四級推力分別為6.5噸和1噸。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該星直徑約1米,重173千克,沿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84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68°″,運行周期114分鍾。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遠載火箭為「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火箭全長29.45米,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發射推力112噸。

英國於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普羅斯帕羅」號,發射地點位於澳大利亞的武默拉火箭發射場,運載火箭為英國的黑箭運載火箭.近地點537公里,遠地點1593公里。該星重66公斤,主要任務是對各種新技術和新發明進行試驗,例如試驗一種新的遙測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組。它還攜帶微流星探測器,用來測量地球上層大氣中各種宇宙塵高速粒子的密度。

除上述國家外加拿大、義大利、澳大利亞、德國、荷蘭、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也在准備自行發射或已經委託別國發射了人造衛星。

I. 軍用火箭的種類有哪些

軍用火箭和導彈是一個龐大的隊伍,只有讓它們列隊來點卯。

火箭武器有火箭炮。前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喀秋莎」,就是一種火箭炮,它曾經使德國法西斯軍隊喪膽。中國製造的70式火箭炮,射程達10000多米。還有火箭筒。中國製造的70式火箭筒,可穿透300毫米厚的裝甲。還有火箭彈,是由發射裝置發射,由火箭發動機推動的爆破、燃燒和殺傷武器。還有火箭增程彈,它像普通炮彈那樣發射出去,然後由火箭發動機的推力來增加射程。如我國的130毫米的加農炮,就配備了火箭增程彈。還有航空火箭彈,即從飛機上發射的火箭武器。在越南戰爭中,美國曾大量使用航空火箭彈。此外,還有布雷火箭、照明火箭、干擾火箭、偵察攝影火箭和戰場上運送緊急軍政郵件的火箭等等。

導彈導彈的種類很多,有打擊戰略目標的戰略導彈;有戰役中戰場上使用的戰術導彈;有像飛機一樣帶巨大翅膀,可在大氣層中巡航飛行的巡航導彈;有反彈道導彈,即截擊彈道導彈的導彈等等。

在戰略導彈中,有從陸地上發射,打擊遙遠陸地目標的地地戰略導彈,它們沿彈道軌跡飛行,所以叫地地戰略彈道導彈,一般是洲際(射程8000千米以上)導彈。如美國的「民兵」、MX,前蘇聯——俄羅斯的SS-18、SS-19等,我國在1980年5月,也從內陸基地向南太平洋海域進行了洲際導彈發射飛行試驗。

還有從水下潛艇上發射,打擊陸地上戰略目標的潛地戰略彈道導彈。如美國的「北極星」、「海神」、三叉戟」,前蘇聯——俄羅斯的「SS-N-20」、「SS-N-23」,法國的M-4、M-20等。它們有中程(1000千米以上)的,也有遠程(4000千米以上)的。1982年10月,我國也從潛艇水下發射導彈成功。潛射導彈是一種重要的戰略武器,因為潛艇在水下航行,可駛向有利位置發射導彈,然後遁去,隱蔽性好,機動性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

戰術導彈的種類繁多,有從地面發射,打擊地面目標的地地戰術彈道導彈;有從地面和海面發射,打擊空中目標的面空導彈(也叫防空導彈);有從空中發射打擊空中目標的空空導彈;有從空中發射,打擊地面目標的空地導彈;有專門對付艦艇的反艦導彈;還有專門對付坦克的反坦克導彈;專門襲擊雷達的反雷達導彈(又叫反輻射導彈)等等。

巡航導彈有戰略的,也有戰術的。如海灣戰爭前後,美國從海面艦艇上發射後,飛行2000多千米,攻擊伊拉克的「戰斧」巡航導彈,就是戰略巡航導彈;一些從陸地和空中發射的反艦巡航導彈,則是戰術巡航導彈。

反彈道導彈的導彈,是防禦戰略導彈進攻的導彈。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開始在莫斯科周圍部署「橡皮套鞋」反導彈系統。接著,美國也搞了「奈基——宇斯」反導彈系統。到80年代實施「星球大戰計劃」時,美國的反彈道導彈導彈研製達到了高潮。

閱讀全文

與法國的火箭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