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大革命是怎樣發生的
革命起因
革命發生的直接原因是1788年春法國的旱災。1788年法國還沒有從發生在3年前的乾旱中恢復過來,上次乾旱因飼料不足出現了大規模的屠宰牲畜的情況,造成以牲畜的排泄物為主要肥料的法國農田肥力不足大量閑置。 1788年7月13日,周長達40毫米的冰雹連續敲打著農田,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無。同年冬天,法國處於嚴寒狀態。這致使法國大革命前夕,麵包的價格大幅度上漲(從正常情況下的一個4磅麵包8蘇到1789年底的12蘇),患病人數和死亡率上漲,大規模的飢荒和普遍的營養不良。飢荒甚至蔓延到歐洲的多個地區,而且政府缺乏足夠的運力致使食品無法運往災區。
18世紀是法國經濟通貨膨脹日益惡化的時代,通貨膨脹使得社會購買力下降,1780年代地主因欠收加租又進一步削弱農民的收入。國內最大的地主羅馬天主教會對穀物徵收什一稅。什一稅盡管表面上減輕了國王稅項對民眾的壓力,實際上對每天都餓著肚子的窮人而言是一座大山。國內設置的關卡則限制了國內的經濟活動,以及在間歇性的作物歉收時成為運輸障礙。資料顯示1788年貧戶的家庭一半收入花費在麵包上,1789年則達到80%。商品滯銷,農民湧入城市造成高失業率,都使得社會開始動盪不安。
法國由於路易十五時代的過度參戰又未能打贏(特別是七年戰爭)而導致國庫空虛,以及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帶來的財政壓力。當時法國國債總量高達20億里拉。由於戰爭債務帶來的社會負擔,加上君主體制下的軍隊無能,為給退役老兵提供社會服務所拖累。同時貴族階級,尤其是住在凡爾賽的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托瓦內特皇後的奢華生活大大加重平民百姓的經濟負擔。老舊而效率低下的財政系統無法負擔政府債務,而不合理的稅務制度又讓這一切雪上加霜。
新舊階級勢力之間的沖突在某種程度上對革命推波助瀾。法國的貴族頭銜是開放的,讓一些有能力及有錢的第三等級人群有機會成為貴族。1700年至1789年間,法國社會增加了約5萬個新貴族。隨著國家財政陷入危機,封爵的價格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一些沒落的貴族對這些新貴族也十分的不滿。貴族本身也有投資商業、礦業、地產等行業,因此中產階級財富與貴族財富的概念界限在18世紀以後變得模糊,但中產階級和貴族之間的沖突依然日益嚴重。
由啟蒙時代帶來的憤恨和渴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社會和政治因素也是法國大革命產生的重要原因。這包括對專制王權的憤恨;那些和荷蘭、英國等國的商業城市有聯系的,也因為荷蘭爆發愛國者起義失敗吸引了荷蘭流亡人士,無形中助長了法國革命的政治意識形態;知識分子和商人對貴族特權和統治的憤恨;農民、工人以及資產階級對傳統貴族領主特權的憤恨;對神職特權者的憤恨和對宗教自由的渴望,相對貧困的鄉村低等教士對貴族主教的憤恨,和由此延伸的對天主教的憤恨,受新教徒控制的小兄弟會修士會對其它宗教機構的影響;對自由以及共和制度(尤其是隨著革命的深入發展)的渴望;以及國王解僱財政顧問中被視為人民代表的安·羅伯特·雅克·杜爾哥以及後來的雅克·內克爾。
❷ 法國大革命發展歷程
在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並且有很多手工作坊。個別公司僱用了數千名工人並擁有先進的設備。強大的金融資本。
資產階級已經成為經濟中最富有的階層,但它在政治上仍然沒有特權。大多數農村地區保留了舊的地主土地所有權並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
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在統治法國許多世紀的波旁王朝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崩潰了。在此期間,法國經歷了一次史詩般的變化。
過去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政治組織和街頭抗議的人的影響,舊的民主思想被取代。1794年7月27日,法國大革命的民間革命結束了。
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了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普為首的七月王朝,法國大革命才完全結束。
(2)法國的革命怎麼開始的擴展閱讀:
法國大革命爆發原因: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使得法國持續了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在短短三年就土崩瓦解。而革命爆發的主要原因就是統治階級的剝削、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專制統治的矛盾、財政危機的加劇等。
法國大革命前,法國處於封建專制時期,上層社會貴族數量少,卻佔有著大部分的土地、金錢和奴隸,且不用繳稅納稅。而下層階級的人民數量多,卻只佔有法國土地的三分之一。
還要負擔沉重的稅收。所以,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就是統治階級的剝削。另外,資本主義與統治階級的矛盾也是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
在當時,法國的資本階段已經開始迅速發展,其中紡織業和煉金等方面在整個歐洲也位居前列。然而統治階級卻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像是不斷提升稅收,土地所有制等。
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最後一點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財政危機的不斷加劇。當時法國的封建統治階級已經腐朽了,對外戰爭不斷失敗,開始負債累累。
因而加劇剝削底層人民,導致底層人民承擔不起沉重的賦稅,只能奮起反抗。總的來說,當時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意識等方面,都已經出現了危機。
專制統治已經成為了法國社會發展的障礙。封建王朝的統治危機也為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創造了條件,法國大革命爆發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❸ 法國大革命的過程是怎樣的
1、攻佔巴士底獄
攻佔巴士底獄成了全國革命的信號。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在農村,到處都有農民攻打領主庄園,燒毀地契。
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這一年,制憲會議頒布了「廢除一切舊義務」的「八月法令」,緊接著又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向全世界庄嚴宣布了「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
2、君主立憲派
1792年7月11日立法議會宣布祖國處於危急中。以無套褲漢(平民)為主體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運動的高潮。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馬拉、丹敦領導反君主制運動,於8月10日攻佔國王住宅杜伊勒里宮,拘禁了國王、王後,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憲派的統治。
3、吉倫特派統治
在1793年2月,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荷蘭、薩丁尼亞、漢諾威、英國成立了反法同盟,對法國進行武裝干涉。然而吉倫特派無力抵抗外國軍隊,巴黎人民於5月31日 - 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專政。
4、雅各賓派專政
1793年6月3日~7月17日頒布3個土地法令,使大批農民得到土地。6月24日公布1793年憲法,這是法國第一部共和制的民主憲法,但是由於戰爭未能實施。
7月,改組並加強作為臨時政府機關的救國委員會,並把投機商人處決。10月底,他們把吉倫特派及其支持者斬首,包括布里索、羅蘭夫人、科黛,美國革命家托馬斯·潘恩也被捕入獄。
5、熱月黨人統治
1795年10月鎮壓保王黨戰役後,根據新憲法,熱月黨人於10月26日解散國民公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恐怖時期結束,但政局仍然不穩。
1798年立法機構選舉時雅各賓派的殘余勢力大批當選,督政府再次宣布選舉無效。這種政策歷史上稱為「鞦韆政策」。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藉助軍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
(3)法國的革命怎麼開始的擴展閱讀:
法國大革命的意義:
1、法國大革命徹底鏟除了法國的封建勢力,為法國的資本主義開辟道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潮流。
2、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影響深遠,不僅幾乎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對後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反封建斗爭都有影響。
3、法國大革命孕育了啟蒙思想,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的思想解放運動。
4、文學藝術上,法國大革命後,知識分子對革命前幻想的理性王國深感失望,產生了浪漫主義文學,浪漫主義美術和音樂。
5、法國大革命中人們的斗爭精神成為永遠的精神財富,鼓舞著半殖半封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❹ 法國大革命的經過
由於七年戰爭戰敗,又介入美國獨立戰爭,面對財政危機的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英國的工業革命也影響了法國的失業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了階級意識,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級的民眾在6月20日發表網球場宣言,7月14日攻佔巴士底監獄,8月26日頒布人權宣言,凡爾賽婦女運動迫使法國王室10月6日從凡爾賽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斗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斷出現的外部壓力在法國革命中成為主導,法國大革命戰爭從1792年開始,這次戰役為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法國首次勝利,並使法國間接控制義大利半島和萊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國內,派系斗爭及民眾情緒的日益高漲導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統治的產生。羅伯斯庇爾和雅各賓派覆亡以後,熱月黨人建立督政府,於1795年掌權,直至1799年拿破崙執政後結束。
法國革命中拉開現代社會的帷幕,共和國的成長、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現代思想的發展以及各國之間大規模戰爭都成為革命的標志。作為近代偉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贊揚的同時,法國大革命也因期間一些暴力專政行為而為人詬病。革命隨後導致拿破崙戰爭、兩次君主制復辟以及兩次法國革命。從法國大革命開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國在先後兩次共和國政府、君主立憲制及帝國政權下交替管治。
❺ 法國大革命是怎麼爆發的
革命發生的直接原因是1788年春法國的旱災。當時法國還沒有從發生在3年前的乾旱中恢復過來,上次乾旱因飼料不足出現了大規模的屠宰牲畜的情況,造成以牲畜的排泄物為主要肥料的法國農田肥力不足大量閑置。 1788年7月13日,周長達40厘米的冰雹連續敲打著農田,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無。同年冬天,法國處於嚴寒狀態。這致使法國大革命前夕麵包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從正常情況下的一個4磅麵包8蘇到1789年底的12蘇)[1],並使得患病人數和死亡率上漲,以及在革命前數月貧困階層的大規模飢荒和普遍的營養不良。飢荒甚至蔓延到歐洲的多個地區,而且政府缺乏足夠的運力致使食品無法運往災區。
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是一段激進主義在法國乃至歐洲政治及社會層面橫行的時期。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絕對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封建、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傳統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法國大革命始於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革命的頭一年第三等級的革命民眾在6月發表了網球廳宣誓,7月攻佔巴士底獄,8月凡爾賽婦女運動迫使法國皇室在10月份返回巴黎。之後的幾年間不斷出現關系緊張的自由集會和保守的君主制度改革。1792年9月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路易十六隨之在次年被推上了斷頭台。不斷出現的外部壓力實際上在法國革命中起到了主導角色,法國革命戰爭從1792年開始,戰爭取得了一個世紀以來法國未曾取得的勝利,並間接致使法國獲取了義大利半島的大部分土地和萊茵河以西的領土。在國內,民眾情緒的日益高漲導致了1793年至1794年恐怖統治的產生。羅伯斯庇爾和雅各賓派倒台以後,督政府於1795年開始掌權,直到1799年拿破崙上台。
❻ 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歷程
路易十六在1774年登上王座時,代表法國3個等級的三級會議已經有175年沒有召開。1789年5月5日,由於財政問題,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國王希望在會議中討論增稅、限制新聞出版和民事刑法問題,並且下令不許討論其他議題。而第三等級代表不同意增稅,並且宣布增稅非法。
1789年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國王無權否決國民議會的決議。於是路易十六關閉了國民議會,宣布它是非法的,其一切決議無效,命令三個等級的代表分別開會。
1789年7月9日國民議會宣布改稱制憲議會,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路易十六意識到這危及了自己的統治,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1789年7月12日,巴黎市民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支持制憲議會。次日,巴黎教堂響起鍾聲,市民與來自德國和瑞士的國王僱傭軍展開戰斗,在當天夜裡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區。7月14日群眾攻克了象徵專制統治的巴士底獄,釋放七名犯人(四名造假販子,兩名精神病人和一位性行為不檢的伯爵)取得初步勝利。這一天後來成為了法國國慶日。
在法國巴黎市區的東部,有一個巴士底獄廣場。200年以前,舉世聞名的巴士底獄曾經聳立在這里。巴士底獄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它是根據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紀著名的軍事城堡的樣式建造起來的。當時的目的是防禦英國人的進攻,所以就建在城跟前。後來,由於巴黎市區不斷擴大,巴士底獄要塞成了市區東部的建築,失去了防禦外敵的作用。到18世紀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點和關押政治犯的監獄(當時一共只關押七名囚犯)。
巴士底獄高100英尺,圍牆很厚,有8個塔樓。上面架著15門大炮,大炮旁邊堆放著幾百桶火葯和無數炮彈。它居高臨下,俯視著整個巴黎,活像一頭伏在地上的巨獸。凡是膽敢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著名人物,大都被監禁在這里(伏爾泰曾經兩度被投入巴士底獄)。巴士底獄成了法國專制王朝的象徵。
多少年來,人們像痛恨君主專制制度一樣痛恨這座萬惡的巴士底獄。許多人曾經作過推倒巴士底獄的嘗試,可惜都沒有成功。然而,人們的希望沒有落空,他們終於盼到了這一天。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巴黎的警鍾長鳴,工人、手工業者、城市貧民紛紛湧上街頭,奪取武器,開始了武裝起義。
法國人民早就痛恨國王、教士和貴族。教士是當時法國社會的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其他各種人都歸入第三等級。第一、第二兩個等級的人數不過20多萬,只佔全國總人口的2-3%。但是,他們有錢有勢,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法王路易十六就是他們的總頭子。他同僧侶貴族狼狽為奸,弄得民不聊生。
18世紀後期,國王和他的大臣們眼看國庫空虛,就用盡一切辦法搜刮錢財,好繼續吃喝玩樂。為了這些,他還在1789年召集已經停止了175年的「三級會議」來籌款。可是,第三等級的代表識破了國王的詭計,他們趁開會的時機,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限制國王的權力,把三級會議變成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第二,改變按等級分配表決權的辦法,要求三個等級共同開會,按出席人數進行表決。國王路易十六聽了這些要求,暴跳如雷,認為第三等級大逆不道。他偷偷把效忠王朝的軍隊調回巴黎,准備逮捕第三等級的代表。消息傳出來以後,巴黎人民群情激憤,怒不可遏。於是,醞釀很久的一場大革命就這樣爆發了。
1789年7月13日這一天,手執武器的人群攻佔了一個又一個的陣地,巴黎市區到處都有起義者的街壘。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就奪取了整個巴黎。最後只剩下巴士底獄還在國王軍隊手裡。
「到巴士底獄去!」起義隊伍中響起了呼喊聲。起義者不約而同得從四面八方湧向巴黎的最後一座專制堡壘。
守衛巴士底獄的士兵從房頂上和窗戶里向起義者開火,塔樓上的大炮也開始轟擊。
沖在前面的起義戰士被暴風雨般的火力壓住,無法接近巴士底獄,大家就從周圍的街壘向巴士底獄還擊。他們沒有大炮,只有從各處尋來的一些舊炮,甚至幾百年前鑄造的長滿鐵銹的古炮也加入了戰斗行列。他們沒有炮手,只有一些自告奮勇的人出來開炮,一個名叫肖萊的賣酒人居然成了炮手。然而,這些古炮和舊炮在被戰斗激發起昂揚情緒的起義者手裡,終於發出了轟鳴。一排排炮彈撞擊在監獄牆上,打得煙霧彌漫,磚屑紛飛。可是因為圍牆太厚,還是無法攻破,而起義者已經有了傷亡。
1個小時過去了,戰斗沒有什麼進展,圍攻巴士底獄的人卻越來越多。人們十分著急,有的人乾脆拿著兩個火把,勇敢地沖到拱門前,把要塞的衛兵室和軍人食堂點著了火,可是對於要塞和塔樓還是毫無辦法。一個假發製造師想用火把點燃要塞的硝石庫,但沒有成功。有人喊道;「用磷和松脂混在一起,燒敵人的大炮!」但是炮位太高,根本夠不著。
這時候,從陣地後面又傳來一個洪亮的聲音:「我們現在需要真正的大炮和真正的炮手!」於是大家鎮靜下來,都在等待著,張望著。兩個多小時以後,一門威力巨大的火炮被拉來了,有經驗的炮手也找到了。不一會兒,猛烈的炮火射向巴士底獄。一部分守軍終於舉起白旗投降了。吊橋徐徐放下,起義群眾冒著另一部分拒降的守軍射來的彈雨,沖了進去,解放了被關押的七名囚犯。
攻佔巴士底獄成了全國革命的信號。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在農村,到處都有農民攻打領主庄園,燒毀地契。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這一年,制憲會議頒布了「廢除一切舊義務」的「八月法令」,緊接著又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向全世界庄嚴宣布了「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 代表在起義中奪取巴黎市府政權 ,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國王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認了制憲議會的合法地位。此時制憲議會實際上成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在議會中君主立憲派起主要作用。制憲議會通過法令,宣布廢除君主專制制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規定以贖買方式廢除貢賦。 1789年8月26日通過《人權宣言》,宣布「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10月份國王再次籌劃利用僱傭軍推翻制憲議會失敗後,王室被迫從凡爾賽宮遷到巴黎,制憲議會也隨之遷來。巴黎出現一批革命團體,其中雅各賓俱樂部、科德利埃俱樂部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
1790年6月,制憲議會廢除了親王、世襲貴族、封爵頭銜,並且重新劃分政區。成立大理院、最高法院、建立陪審制度。制憲議會還沒收教會財產,宣布法國教會脫離羅馬教皇統治而歸國家管理,實現政教分離。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失敗,部分激進領袖和民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憲派從雅各賓派中分裂出去,另組斐揚俱樂部。
9月制憲議會制定了一部以「一切政權由全民產生」、三權分立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國王、立法權屬於立法會議,司法權屬各級法院。1789年9月30日制憲議會解散,1789年10月1日立法議會召開。法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法國大革命引起周邊國家不安,普魯士、奧地利成立聯軍攻打法國。由於路易十六的王後、奧地利皇帝的妹妹瑪麗·安東尼特泄露軍事機密給聯軍,使法國軍隊被打敗,聯軍攻入法國。1792年7月11日立法議會宣布祖國處於危急中。以無套褲漢為主體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運動的高潮。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馬拉、丹敦領導反君主制運動,於8月10日攻佔國王住宅杜伊勒里宮,拘禁了國王、王後,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憲派的統治。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後,吉倫特派取得政權。9月20日法國軍隊在瓦爾密戰役中打敗外國干涉軍。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於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吉倫特派執政期間頒布法令,強迫貴族退還非法佔有的公有土地,將沒收的教會土地分小塊出租或出售給農民,嚴厲打擊拒絕對憲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貴族。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吉倫特派當政以後,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雅各賓派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人們不滿他們的溫和政策,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而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
與此同時,法國軍隊在1792年10月後已經打到了國外。歐洲各國非常害怕,在1793年2月,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荷蘭、薩丁尼亞、漢諾威、英國成立了反法同盟,對法國進行武裝干涉。然而吉倫特派無力抵抗外國軍隊,巴黎人民於5月31日 - 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專政。 雅各賓派專政後,平定了被推翻的吉倫特派在許多地區煽起的武裝叛亂。1793年6月3日~7月17日頒布3個土地法令,使大批農民得到土地。6月24日公布1793年憲法,這是法國第一部共和制的民主憲法,但是由於戰爭未能實施。7月,改組並加強作為臨時政府機關的救國委員會,並把投機商人處決。10月底,他們把吉倫特派及其支持者斬首,包括布里索、羅蘭夫人、科黛,美國革命家托馬斯·潘恩也被捕入獄。1793年底-1794年初將外國干涉軍全部被趕出國土,國內的叛亂也基本平息。
1794年3-4月雅各賓內部開始了激烈的斗爭。使雅各賓派趨於孤立,人民也開始反對恐怖政策。
7月,國民公會中反羅伯斯庇爾獨裁的力量組成熱月黨,於1794年7月27日(法國新歷共和二年熱月9日)發動熱月政變推翻羅伯斯比爾並將他斬首。 熱月黨人於10月解散國民公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恐怖時期結束,但政局仍然不穩。1796年 ~1797年 ,督政府派拿破崙·波拿巴遠征義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抬頭。1797年立法機構選舉時,許多王黨分子當選。督政府為打擊王黨勢力,宣布選舉無效。1798年立法機構選舉時雅各賓派的殘余勢力大批當選,督政府再次宣布選舉無效。這種政策歷史上稱為「鞦韆政策」。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藉助軍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 1.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失利後,路易十八在外國軍隊保護下復辟了波旁王朝。恢復了國王的權利,並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經過3天戰斗,攻下王宮,國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國,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徹底結束。
2.揭示自由、平等、博愛精神永留於法國的藍、白、紅三色國旗,成為法國大革命留給世界的文化遺產。
3.自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以來,法國每年7月14日大革命爆發紀念日都會在巴黎舉行大規模的閱兵儀式。
❼ 19世紀初法國的大革命史是怎樣的
法國在1789年的大革命前,仍然頑固地維持著封建等級制度,第三等級反對王室的政治斗爭日趨激烈。1789年5月5日在凡爾賽宮召開的三級會議。已成為矛盾沖突一觸即發的焦點。會議進行的同時,巴黎人民的革命情緒不斷高漲,他們常常舉行示威遊行,支持代表的斗爭。並最終在與王軍的沖突中爆發了人民起義,於7月14日包圍了象徵封建統治堡壘的巴士底獄,並攻破了大獄,將其夷為平地,在它的廢墟上建立了一個廣場。1789年7月14日的巴黎革命,標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
革命開始時斗爭異常激烈,以馬拉,羅伯斯庇爾和丹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所宣傳的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出現了許多革命俱樂部。1793年在人民群眾和雅各賓派的堅持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台,同年10月,王後也被處死。
雅各賓派建立了革命民主專政,保住了年輕的共和國,然而雅各賓派的內部的嚴重分裂現象削弱了他們的力量,1794年7月27日,即熱月9曰。反對革命政府的陰謀集團政變成功,雅各賓派的革命專政徹底崩潰,這標志著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告一段落。
熱月黨人取得了政權,成立了代表大資產階級的督政府。1799年11月9日,即霧月18日,拿破崙發動政變,掌握了政權。1804年5月再次修改憲法,變共和國為資產階級帝國。12月,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舉行加冕儀式,從此開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年—1814年)。
拿破崙執政後,連年發動了對外戰爭,其目的是為了掠奪歐洲的財富和土地,搶占殖民地,為大資產階級在歐洲和海外奪取工商業霸權。到了1810年,法國已經控制了除英國以外的幾乎全部西歐國家。1812年拿破崙發動侵俄戰爭的失敗成了帝國崩潰的重要因素。1815年的滑鐵盧大戰,法軍大敗。拿破崙帝國覆滅。在其後的1814年—1830年間是復辟王朝的統治時期,這個政府代表了貴族大地主和高級教士的利益,對革命者進行了瘋狂的報復,甚至連資產階級的選舉權和言論出版的自由也被剝奪了,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巴黎人民在1830年7月爆發了革命,築起了堡壘,在短短三天里就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統治,這就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史上的「7月革命」。革命的結果是把他們的代理人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捧上了王座,史稱七月王朝。
從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到,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是法國歷史上階級斗爭空前尖銳復雜的時期,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必然會對當時的美術產生重要的影響。走馬燈式政權更替以及革命時期的各個階級、政黨和派別都需要文藝作為斗爭的武器,美術也同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鮮明地表現出了政治傾向性。以大衛特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美術就是這一歷史階段的產物,它像一面多棱鏡,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法國革命的史實。
❽ 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標志是
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標志是: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監獄。
法國大革命(法文: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英文:The French Revolution)法國特定歷史時期,是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對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世界史學界看法眾多,難成共識。在中國,以熱月政變作為大革命結束標志比較普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和教參也採用了此觀點。
1794年7月27日,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的統治,宣告了法國大革命中市民革命的結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才徹底結束。在政變中建立了以熱月黨人為代表的政權。法國歷史進入維護大革命成果時期。
❾ 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時間與標志是什麼
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時間是1789年,開始標志是攻佔巴士底監獄。
在法國巴黎市區的東部,有一個巴士底獄廣場。200年以前,舉世聞名的巴士底獄曾經聳立在這里。巴士底獄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到18世紀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點和關押政治犯的監獄。
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巴黎的警鍾長鳴,工人、手工業者、城市貧民紛紛湧上街頭,奪取武器,開始了武裝起義。
法國人民早就痛恨國王、教士和貴族。教士是當時法國社會的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其他各種人都歸入第三等級。
第一、第二兩個等級的人數不過20多萬,只佔全國總人口的2-3%。但是,他們有錢有勢,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法王路易十六就是他們的總頭子。他同僧侶貴族狼狽為奸,弄得民不聊生。
攻佔巴士底獄成了全國革命的信號。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
在農村,到處都有農民攻打領主庄園,燒毀地契。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這一年,制憲會議頒布了「廢除一切舊義務」的「八月法令」,緊接著又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向全世界庄嚴宣布了「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的原則。
(9)法國的革命怎麼開始的擴展閱讀:
法國大革命的代價:
大革命前,法國是歐洲大陸上工商業最發達的國家,其經濟發展水平與英國不相上下。當時的法國在經歷了生產技術革新和海外殖民擴張後,積累了大量的資源和財富。而憑借著這樣一份厚實的家底,法國大革命中各方勢力為了爭奪利益不惜大打出手。
即便這場沖突紛爭的負面影響會擴大到整個社會,造成慘重的後果也可以扛得住。因此,這場持續了數十年的紛爭給法國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災難,資源和財富被大量消耗,在它狂飆式的推進過程中,逐漸走向了暴力與血腥。
從廣義上看,法國大革命其實是傳統貴族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博弈,二者實力此消彼長,使得其博弈過程殘酷而又漫長。
新航路的開辟後,隨著法國海外市場和殖民地的不斷擴大,海上貿易日漸隆盛,為本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利潤和關稅收入,其本國的實力得到了極大地增強。
法國當時的物質發展,是資本主義帶來的生產力提高,與海外收益攫取的獲得雙線齊頭並進。之前社會發展和兩派矛盾累積過程中,資本主義與傳統勢力此消彼長的效應並不明顯,大革命前的法國被稱為「歐洲封建勢力的堡壘」。
國內封建勢力或者說保皇黨很頑固、強大,這就意味著法國封建勢力依然有很強大的實力,沒那麼容易三下五除二被搞垮。
雙方勢均力敵、旗鼓相當,各有資源,從1830年的「七月革命」一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雙方展開了耗時日久的拉鋸戰,國內局勢動盪不安,導致民眾苦不堪言。
❿ 法國大革命是如何開始
1789年5月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向第三等級征稅。第三等級代表退場,召開制憲會議要求限制王權,路易十六調集軍隊鎮壓,從而引發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