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法國戰役中盟軍與德軍兵力差不多,為什麼一被包圍就輸了
1940年5月10日,「法國戰役」正式打響。德國共出動了132個師,約27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約7500門火炮,約5100架飛機投入戰斗。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組成了盟軍部隊,共出動134個師,約58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約14000門火炮,約2600架作戰飛機投入戰斗。
有人可能還會疑問,為什麼盟軍不向後突圍,卻要選擇「敦刻爾克大撤退」呢?其實這個問題也很容易想得通。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由此可見在戰場上,進攻方和防守方完全是處在不同頻道上的。德軍進入法國本土的兵力雖然遠沒有包圍圈中的盟軍人數多,但卻可以以逸待勞守衛住那些關鍵節點。而且德軍實施包圍的A集團軍配備了大量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盟軍若是想靠兵力優勢突出重圍,結果只能是有去無回。
事實上,盟軍也做過向後突圍的嘗試,但很快就發現這根本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過盟軍的突圍也並非全然是無用功。當時德軍不少高級將領都擔心A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前進太快,在受到盟軍反擊後,德軍統帥部立即下令先頭部隊放慢腳步,等待後續部隊跟上。這為盟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所以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盟軍唯一的生機就是走海路撤往英國。如果在「敦刻爾克大撤退」期間德軍逼近的更緊迫些的話,恐怕盟軍真的就只能被趕下大海了。
B. 法國戰役中,德軍為什麼要堅決佔領凡爾登
1940年6月5日,300萬德軍開始實施攻佔法國的“紅色方案”。從整個戰役態勢看,法國滅亡是遲早的事,擺在法軍統帥部面前的,要麼繼續抗爭下去,要麼尋找一個更體面的投降方式。當然,被嚇破膽的貝當等人更趨向於投降與和談。
遠在英吉利海峽對面的丘吉爾,自然不願看到盟友就這么輕易放棄,也在做著最後的努力。但在德軍的打壓下,盡管他苦口婆心勸告法國人抗戰到底,但對方堅稱敗局已定,唯有投降一條路。此時,他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避免二次傷害。
丘吉爾見法國投降決心已定,只好無可奈何地回國。他前腳走,後腳貝當等人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並將法國政府遷往圖爾。6月13日,不甘心的丘吉爾第5次前往法國做最後的努力,並表明英國將抗戰到底的決心,但沒人願意聽這一套。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C. 大家是怎麼評價二戰中的法國,短短幾天就被打敗了,但是傷亡人數是最少的
法國沒有中國的戰略縱深,一旦首都被攻破,即宣告國家的滅亡。
D. 法蘭西戰役的戰爭點評
據統計,整個戰役期間盟軍共傷亡350000人,1900000人被俘。德意聯軍共傷亡155000人,其中陣亡45000人,受傷110000人。德國在此戰中取得的勝利證明,法英兩國雖然擁有雄厚的軍事和經濟潛力,但無力抵抗德軍的強大進攻。盟軍在法國如此迅速被殲和法國退出戰爭的原因是:英法同盟由於內部矛盾重重,在政治和軍事方面是不鞏固的。法國戰局暴露了過高估計其防禦能力的盟國在戰略和軍隊建設方面的嚴重失策。盟國在確定德軍主要突擊方向時犯了錯誤,並在復雜的戰役戰略情況下無力指揮軍隊。法國失敗主義泛濫,軍事思想落後,對裝甲部隊快速突擊認識不足。德軍統帥部巧妙地利用了對方的弱點和錯誤。周密的准備、正確的選擇主要突擊方向、進攻的突然性、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這些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德軍的戰役勝利。法蘭西戰役表明坦克和摩托化軍以及坦克和摩托化集群在進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外這兩個國家的統治集團在戰前為了將德軍的侵略引向蘇聯推行向德軍讓步的政策,出賣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
E. 怎麼評價法國聯軍
法國在二戰中表現極差,一戰英雄貝當元帥被迫投降,而且還當了維希法國的傀儡元首,雖然戴高樂將軍領導自由法國進行了反法西斯斗爭,但不是反法西斯陣營的主力,只能小打小鬧,諾曼底登陸後反攻時也沒有多少戰鬥力,雖然在國內游擊隊的配合下,自由法國軍隊進入巴黎,但說實在的也是在美英聯軍消滅了德軍主力的情況下成功的。其表現差強人意。
F. 法國戰役不久,英國便發現,繼續增援會導致什麼後果
敦刻爾克大撤退
首先,經過法國戰役以及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大減,已經損失了1/4,只剩下不到500架戰斗機保衛本土。憑德軍實力,如果連續進攻,不給對手喘息機會,英國空軍將消耗殆盡,並失去最有效的防禦力量。
其次,法國戰役消耗掉英國陸軍大部分兵力,撤回的33.5萬盟軍更是丟棄了大部分裝備,沒有什麼戰鬥力;其海軍盡管勢力大,但分布比較分散,真正用於本土防禦的海軍不是不可戰勝,尤其是在擁有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更沒有問題。
更重要的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英國各方回援力量都在其殖民地,一時趕不過來。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乘勝追擊,攻佔英國本土的概率很大。就連丘吉爾自己也說過:“1940年,德軍只要有15萬精兵,就能使我們十室九空,生靈塗炭。”
好在,一向自負的德國元首一廂情願地認為英國一定在大兵壓境、四面楚歌的情況下,“理智”地選擇和談。於是,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用於與英國和談,並開始著手准備進攻蘇聯。結果白白浪費近一個月的時間,給了對手難得的喘息機會。
英國利用這段時間,整頓軍隊,尤其是空軍。不僅成立了單獨的防空指揮部,將全國近千架戰機整編為56個戰斗機中隊,統一指揮;更建立了51座鮮為人知的雷達站,並建立了高、中、低防空預警系統。因為,空軍將是本土防禦的重要力量。
更關鍵的是,飛機製造廠加班、加點的生產。原材料不夠,就發動全國進行支援,各家各戶將鋁盆、鋁鍋等鋁製品捐獻出來。就是這段時間,英國共生產了446架新戰機,比同時期的德國還要多生產了100架,戰機數量恢復到戰前的水平。
G. 我認為法國二戰投降是很明智的,為什麼這么多人嘲笑法國
法國在二戰投降的決定站在當時的角度的確是非常明智的,那些嘲笑法國的人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痛。
在抵抗毫無意義的情況下,對一個國家也好,一支軍隊也罷,投降是可以理解的。
為什麼說法國的抵抗毫無意義?說到法國投降,很多人都會以蘇聯的堅決抵抗為例子,來襯托蘇聯人的頑強和法國的懦弱,他們由此得出結論說:
而且法國人對於德國納粹沒有那麼反感,反倒是對左派有著深深的恐懼。
當時法國有這樣一句口號:'寧要希特勒,不要勃魯姆(當時法國左翼政治勢力的總統候選人)',由此可以看出,法國覺得左派比納粹還可怕。
因此當時法國有部分人是主張跟德國妥協的,政府當時向德國投降代表了法國民意。
事實上,投降讓法國受益匪淺,符合法國的國家利益。
H. 歷史上有哪些「硬碰硬」的戰役呢如何評價這些戰役
符合“硬碰硬”的戰役應該具備兩個條件,雙方的實力旗鼓相當,雙方同樣損失慘重。歷史上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戰役有很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國古代的長平之戰,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凡爾登之戰。長平之戰發生在戰國晚期,戰國晚期的時候,秦國成為了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經常依仗著強大的軍隊侵略其他幾個國家,在東方六國裡面,唯一能夠抵抗秦國的是趙國。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事實力大大增強,是阻礙秦國統一的最大對手。一戰中法國和德國是最主要的交戰國,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在凡爾登戰役上,法國和德國都集中了一百多萬軍隊。由於一戰的主要打法是陣地戰,兩國的數百萬軍隊在凡爾登陣地前硬碰硬的打了三百天的陣地戰。凡爾登戰役結束的時候,雙方的傷亡總數接近一百萬人,平均每天就有3000多人傷亡,這次戰役也被人們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I. 關於二戰法國戰役的一些問題
第一,進攻的准備。從39年10月德國和蘇聯分享波蘭以後,加上《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署,使得德軍在東線的壓力幾乎為0,通過快速的鐵路調動。使得國防軍大部分主力得從快速東線轉往西線。在兵力上形成對防守方的攻勢姿態。
第二,進攻低地國家的原因。A.這是決定是否能從側翼實現對消滅法國戰略的必要條件,B.消滅低地國家也是對德國工業的心臟魯爾區提供最好的保護,C.沿線的機場海港可以為隨後進攻英國本土的戰略提供便利。
第三,低地國家的進攻計劃,從39年10月到40年1月,統帥部一共制定了4份進攻計劃,基本和施利芬元帥在一戰戰前制定的「施利芬計劃」類似,採用的形式為C集團軍群在法德邊境一線的馬其頓防線實現對峙,並對馬奇諾防線進行有限的牽制,在對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宣戰或者不宣而戰後,快速突破,使得戰術突破集團擊潰法軍的左翼後。快速南下轉進進一步卷擊法軍南部邊境主力,B集團軍群(攻擊低地國家主力)剩餘部分將在南下的裝甲部隊之後,展開所謂的」海峽沖刺「行動:一路從荷蘭打到瑟堡。如果中路的德軍得手,那麼就可以兩路對法國首都巴黎實現合圍。
第一個問題回答完畢。
比利時艾本艾瑪爾要塞位於阿爾伯特運河地區,這里是控制馬斯河與阿爾伯特運河的交界處,整個地段將威脅進攻比利時A集團軍群所屬第6集團軍的行動,特別對於建立穩固的橋頭堡陣地至關重要。類似一堵牆壁,過不去的話,後續的計劃便全部成為空談。
第二個問題回答完畢
馬斯河的意義我第二個問題已經回答過了,參見一戰時候同盟國和協約國對此地殘酷的反復爭奪便可以知曉其重要性,馬斯河即是從法軍側翼進入法國的一道天塹。索姆河則被稱為」巴黎的護城河「,重要性就不多說了,參見一戰死傷無數的索姆河戰役,威廉皇帝進入巴黎閱兵的夙願夢碎於此。
純手打,希望採納,有沒解釋清楚的地方,請追加提問,我會盡我所能為您提供幫助。
圖片為5月10日到5月16日之行動
J. 法國戰役,45萬義大利軍隊為什麼只落個大宅院
1940年6月,隨著殘余的33萬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退往英國,預示著法國已徹底失去了抵抗能力,與其在一戰中兩國抗衡長達4年相比,6周就選擇了投降,與其說是法國太弱,還不如說德國太強,尤其是“閃擊戰”和曼帥的進攻計劃堪稱完美。
其實,在戰役進行到第10天,勝負就已經確定了。德軍裝甲部隊橫掃一切、所向披靡,被打蒙的法軍只能選擇投降,150萬人成為俘虜,無兵可守的法國政府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也就是說,法國未來的命運已經掌握在德國人的手裡。
在德國的最後通牒下,法國人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的籌碼,只得屈服投降。欣喜若狂的德國人將這節“福煦車廂”作為戰利品,拉回柏林供人們參觀。在歐洲戰爭結束前夕,德國元首命令炸毀這節車廂,以免德國戰敗再次獲得羞辱。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