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外會計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每個階段的標志是什麼
一般認為,會計的發展經歷了古代會計、近代會計和現代會計三個主要時期。
古代會計的標志有:會計專職人員的出現,會計機構的建立,以及「會計」名詞的形成等;
近代會計的標志是復式簿記(也稱復式記賬法)的創建與傳播;
現代會計的標志是會計目標的變化,管理會計的形成並與財務會計分離,電子計算機在會計上的應用,以及隨世界經濟一體化而興起的會計准則的國際趨同等。
2. 在法國封建法的形成與發展中,羅馬法的復興和商法的發展出現在什麼時期
在法國封建法的形成與發展中,羅馬法的復興和商法的發展出現在等級君主制時期。
等級君主制形成於西歐封建制度確立以後。11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12世紀後英、法等國的王權呈逐漸加強之勢,以國王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勢力和新興市民階層在共同利益的驅使下,力圖攜手打破封建割據局面。
1、羅馬法復興是歐洲11~15世紀主要以義大利為中心而發生的重新研究、鼓吹羅馬法的高潮。
2、歐洲中世紀時期,商法經歷了從商人習慣法到成文法的飛躍,並在中世紀晚期以法國1673年的《陸上商事敕令》為標志進入了近代商法典時期。
(2)法國會計改革階段有哪些擴展閱讀:
羅馬法復興的根本原因在於當時西歐的法律狀況同商品經濟發展及社會生活極不適應,而羅馬法是資本主義社會以前調整商品生產者關系的最完備的法律,這一法律遺產可以滿足當時西歐各國一般財產和契約關系的發展變化的需要。
經過羅馬法復興,以研究《國法大全》為突破口和中心,法學蓬勃發展起來,形成了一個世俗的法學家階層,改變了教會僧侶掌握法律知識的情況。這就為把羅馬法運用於實踐准備了條件,從而為正在成長中的資本主義關系提供了現成的法律形式。
3. 國外的會計發展史
(一)、西式單式簿記的崛起
10世紀至11世紀,作為中世紀西歐工商業中心的城市興起,並很快得到發展。11世紀末至12世紀,在十字軍東征後,義大利北部的倫巴底和中部的托斯坎尼開始控制了東方和西歐的中介貿易。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和法蘭西的馬賽、那勞阿里等城市裡的商人積聚了大量資本,並陸續將其投入到工業及銀錢業中去,從而進一步促進了手工業、商業和銀錢業的發展。12世紀至13世紀,市民爭取城市自治的運動日益高漲,並最終通過激烈斗爭建立了一些城市國家,諸如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等,很快便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產生的基地。13世紀至14世紀,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以威尼斯為中心的地中海貿易區形成,威尼斯開始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中介,它所發行金幣「杜卡特」已在歐洲貨幣市場上占據支配地位,至14世紀經營銀錢業的商戶已達一百多家。與此同時,在13世紀至14世紀,行會在各城市國家中發展起來,而通過行會所結成的資產者同盟,已成為向封建建主宣戰的得力組織。上述變化結果,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在十四世紀、十五世紀,已經稀疏地可在地中海沿岸看到。」這便是借貸復式簿記得以在義大利北部城邦萌芽、產生及獲得初步發展,最終促使西式簿記崛起,並取代東方會計歷史地位的主要原因。
(二)、西方復式簿記的產生
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萌芽及生長階段,產生了佛羅倫薩式、熱那亞式與威尼斯式簿記、「三式薄記」的光輝照亮了未來西歐乃至世界會計的發展里程,它實現了世界由古代會計發展階段向近代會計發展階段的轉變,改寫了世界會計發展歷史,產生研究復式簿記的光輝文獻《薄記論》,並揭開近代會計發展史的嶄新篇章。在16世紀至17世紀,德國、荷蘭、法國等先後繼承與發展義大利的復式簿記實務與理論,最終在歐洲造就「帕喬利時代。」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掃清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障礙,進而帶來18世紀70年代的產業革命,這一重大變化使英國會計的發展進入到創新時期。同時,18世紀在鞏固興旺發達起來的公共會計師事業及它在審計、復式簿記原理與早期成本會計方面的貢獻,使英國很快成為世界會計發展中心,這一歷史地位一直保持到19世紀。
(三)、西方復式簿記實現了世界會計發展史的根本性轉變。
從13世紀到19世紀,在復式簿記時代700年左右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實現了世界會計發展史上的兩大根本性轉變,一是實現了由古代會計發展階段向近代會計發展階段的轉變,其間適應早期市場經濟發展變化要來,逐步以復式簿記的方法體系取代了單式簿記的方法體系,並較為系統地建立了「簿記學」的基本理論。二是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在產業革命的深刻影響之下,適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建立成本會計為立足點,以會計在公司經濟管理中的地位為基本指導思想,已在實務處理與理論方面開始朝著會計時代的方向發展轉變,這一轉變在進入20世紀後才最終完成。
(四)、西方會計的崛起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西方會計崛起是資本主義經濟軍先在西歐產生、發展之必然結果,其後,它在近代會計發展史上占據支配地位,又是科學技術進步、產業革命在西歐發生與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之必然結果。至20世紀初,伴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心轉移,世界會計中心也就從英國乃至西歐轉移到美國。
追溯西方會計一千年改革的發展歷史,是迅速的,充滿了高漲的熱情。
(五)、西方經濟的發展,使傳統會計發展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
進入公元11世紀後,西歐的封建化過程才基本完成,這一歷史進程比中國晚了一千多年。然而,中世紀的鼎盛時期轉眼而至,商業的興起,城市的建立與發展,約二百年左右,西歐便很快進入到經濟專業化的興旺發達時期,這種演進速度又比中國快了500年左右。公元後第二個千年會計的發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拉開了帳幕,此後,東西方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自然而然兩者在會計發展方面的差距也逐步擴大,這是公元11世紀至20世紀世界會計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歷史事實。1494年,被譽為「現代會計之父」的巴其阿勒發表了《算術、幾何與比例概要》一書,系統地論述了復式記賬法,這是會計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18-19世紀間產業革命的興起,股份公司的出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對現代會計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1930年,美國第一次討論會計原則,將會計實踐上升到理論,再用來指導實踐;為加強內部管理的需要,使傳統的會計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兩個分支。
4. 兩大法系會計制度的發展對中國會計有什麼啟發
(一)在兩大法系的立法中,議會或國會不僅有審定批准頒行的決定權力,而且具有依據法律制度體系中的自上而下逐級統馭層次來統一各層次法制之間的精神,協調各層次法制之間的內容,以明確法律制度構建的關聯性及執行這些法律制度的系統性、一致性。如大陸法系中的民商法與憲法中「權利法案」的一致性,商法與民法精神的一致性,其中《商事公司法》中的會計規范與《商法典》中會計規定的一致性等。再如英美法系中財產法、契約法、侵權行為法及家庭法與憲法中的「權利法案」所保持的一致性,《公司法》與《破產法》與上述法律精神的一致性,以及會計准則、審計准則與《公司法》與《破產法》中的相關規定的所保持的一致性等。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體系中對法律制度之間的精神與內容上所保持的一致性是通過雙向制度安排來完成的,首先是自上而下的統一安排,然後才是自下而上依次在內容安排上體現上一層的精神,並保持與上一層次法制內容的一致。如果在會計法律制度建立中沒有或缺乏這種安排,那麼會計法律制度體系便不可能建立起來。有鑒於此,無論我國未來對《公司法》、《破產法》的修訂,及至對會計專門法律的修訂,還是在著手建立民商法典時,都必須把解決這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放在重要位置之上,也都必須統一解決好與之相協調地或相聯地這一事關我國今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而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
(二)從兩大法系所進行的統一會計、審計制度的歷史事實中可見,沒有統一的會計制度和審計制度便無法達到實現對公司經濟與資本市場的統一管理,但欲達到統一會計制度與審計制度的目的,首先便必須明確它們在整個經濟法制體系與整個會計法律制度體系中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確立統一會計、審計制度在對公司經濟和對資本市場控制中的權威性,最終實現這種統一制度所預定要達到的管理控制目標。比較而言,大陸法系的會計、審計制度都具有司法性質,因而「法典式會計制度」與「法典式審計制度」都具有相當大的權威性,在執行中具有比較強的司法力度與較大的強制性,這是它在統一會計、審計制度方面所形成的優勢,這種優勢是英美法系國家所不具有的。不過,如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相對而言,大陸法系國家在固守司法性建制以統一會計、審計制度方面卻又具有一定保守性,與英美法系國家相比,它們在通過改進統一會計、審計制度以適應會計國際協調要求方面,在適合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方面卻又落在英美法系國家的後面。因此,我們認為不僅在兩大法系之間存在相互借鑒與優勢互補問題,而且在中國未來的會計、審計改革中,在進一步解決完善統一會計、審計制度方面也應當辨證處理歷史、現實與未來的關系,兼采眾長,合理借鑒,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統一會計、審計制度的模式。
(三)正是基於上述事實,兩大法系在會計法律制度制定權的安排方面既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其相同點在於凡通過法律確定下來的制度均由議會或國會統一批准頒行,而不同點則在於,大陸法系國家的統一會計、審計制度具體由政府制定頒行,這方面又以法國為典型代表,而英美法系國家在會計准則制定方面則由民間或半民間性質的專門組織負責進行,這方面又以美國為代表。但在兩大法系之間在這方面也存在共同之點,如美國的FASB雖然是一個單純的民間機構,但在事實上美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於它的工作卻具有重大影響,它如果離開該委員會代表政府對它工作的認定和支持,會計准則的發布便相應會失去它作為制度執行的效力,這是值得注意的事實。當然,另外一個使會計准則具有執行效力的原因,不僅在於FASB的工作廣泛受到以美國注冊會計協會為代表的會計職業界、學術界的支持,而且還在於FASB的組成包括了會計職業界、工商界、會計學術界和政府相關部門,使它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原因。而如法國的「統一會計方案」的制定是在經濟與財政部的領導之下進行的,但它卻又是在該部所建立的國家會計審議委員會進行具體工作下制定的,而這個會計審議委員會的組織構成也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由此可見,包括會計准則在內的任何一種統一會計制度的制定都不可以脫離政府對它的認定或確認與支持,而任何一種統一會計制度的制定也必須建立在政府領導之下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組織參與制定的基礎之上,而政府也必須高度重視這類組織在會計准則或制度參與制定中的地位與作用。同時,必須注意,包括會計准則在內的統一會計制度的制定權必須集中,因而任何一種分散這種制度制定權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
(四)從兩大法系會計法律制度體系建立與執行過程中可見,必須始終注意解決它的制定機制與執行機制的統一性問題,既不可以無法制可依或因法制缺位而導致法制控制缺位,也不可以有法制而不依或執行法制而不嚴,更應當嚴加防範的是那種通過篡改法制或出賣法制而盜竊經濟利益的現象發生。史實表明,正確處理會計法律制度的科學制定與嚴格執行的關系,是對市場經濟進行法制管理中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與健康發展的重要法制保障。史實還表明,必須伴隨著政治經濟環境乃至會計、審計環境的變化,適時修訂已有的法制並相適應地頒布新的法律制度,以充分滿足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變化的要求。應當注意,世界上絕對沒有一成不變與一勞永逸的會計法律制度,世界也絕對沒有一種處於萬能狀態的會計法律制度。世界上任何一個法制國家如果不能一如既往地堅持解決會計法律制度的制定、修訂與執行機制運行中的統一性及一致性問題,便不可能避免它的歷史悲劇的重演。以美國為例而言,從1938年所發生的麥克森。羅賓斯破產事件到2001年所發生的安然公司破產事件;從1938年普賴斯。沃特豪斯會計公司在執行對羅賓斯公司審計中所出現的問題到2001年安達信會計公司在執行對安然公司審計中所出現的問題,便充分證實這一點。
(五)在未來的會計法律制度體系演進中,必須正確認識與體現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一方面應當認識到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運行規律,在未來會計法律制度體系改革方面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重大環境要素所帶來的變化,而另一方面又必須認識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是具有階段性的,並且在其演化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也是及其復雜的。經濟全球化的階段性與復雜性又決定了我們在改革中必須合理確定會計法律制度革新的歷史進程,既不可因循守舊,裹足不前,也切切不可盲目進取而超越客觀實際,使國家與公司在經濟權益方面受到損害。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推進會計的國際協調當是進行會計法律制度改革的主旋律,而世界的會計真正進入到全球化發展的歷史階段,尚需經歷一個相當長歷史階段的逐步演進的過程。就我國加入WTO之後而言,根據以上認識來確定我國今後會計法律制度及其體系建設的方向,正確確定我國會計改革的歷史進程都是十分重要的。
5. 會計的發展經歷了那幾個階段
會計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6. 中法會計模式比較的提綱
中法會計環境與會計模式的比較研究
一、中法會計環境的比較(一)經濟環境比較(二)環境比較
二、中法會計模式的比較(一)社會文化對會計模式的影響(二)體制對會計模式的影響
三、法國會計模式對我國的啟示與借鑒(一)逐步推進會計改革,確立會計規范的法律地位,完善我國的會計法律體系。(二)大力發展文化教育,推行新的會計教育模式。(三)注重社會輿論宣傳,提高民族誠信意識。(四)積極參與國際會計化進程,努力進行地區間的溝通合作。
7. 會計的發展歷史
會計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文字出現之前,我們就用符號、圖畫記錄狩獵的收獲。在我國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會計主要用來管理國家層次上的財政收入與支出,而民間所用的會計一直是比較簡單的,直到元朝時,會計在民間的應用才達到可觀的程度。
會計名稱溯源
中式會計命名於西周,這一時期的青銅器銘文已經出現「會」和「計」這些形狀的字體,而且其含義已基本定型。「會」字,上有「合」,下有「曾(古時是『增』的通假字)」,故其有增加、聚合和匯總之意。「計」字左為「言」,又為「十」。古時直言曰「言」,難言曰「語」,故「計」字包含務必要求准確,不虛假亂造之意。「十」字,由代表東西的「一」和南北的「|」組成;古時,以所在的部落為中心,人們沿著東西南北的方向分別外出狩獵,歸時將獵物一起放於中央,匯合加重,進行計算。根據西周的具體情況,「會計」在此時的含義就是既有零星的核算,又有年終的歲總合算。
會計的得名,說明了此時的會計已經從國家職能的附屬部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部門。事實上,西周時確立的一些會計習慣深遠的影響了以後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如「入」和「出」作為記賬的符號地位此時得到了確認,以後一直沿用了下來。
三、 各個時期的發展情況
1. 史前時期的會計
在距今10萬年到3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我國山西朔縣峙峪,發現了最早的會計痕跡。在許多骨片上發現了刻畫的痕跡,歷史學家認為這是峙峪人進行計量、記錄的遺跡。在距今1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原始會計的方式變的豐富起來,有繪圖記事和刻畫記事兩種方式。繪圖記事的方法是將狩獵的成果以壁畫的形式畫出來,比如打了一頭鹿,就畫一頭鹿;打了兩只兔子就畫兩只兔子。這些圖形是象形文字的鼻祖。刻畫記事是指用特定的符號記錄有重要意義的事件。
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會末期,會計方法有了更多的形式,其表現是:「黃鍾黍」計量單位的出現、結繩記事法的運用和「書契記數」的創造。
黃鍾本是一種用竹子製作的樂器,後來黃帝用以作為長度、輕重、容量的度量。黃鍾的長度規定為中等大小的黍粒90顆的長度,以一粒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寸、尺、丈之間均是十進制。這些計量單位盡管實質長度略有變化,但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另外,通過黃鍾黍,還確定了合、升、斗、斛等體積計量單位。這些計量單位的出現,使得會計得以從實物統計向數量方面發展。
書契記數所謂書契,「書,庶也,記庶物也。亦言著也,著之簡紙永不滅也」。「契,刻也,刻識其數也」。書契記數實際上是數碼和實物計量的結合,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討論上述各種會計概念時,會計的內容並不是以文字記述的。商周之後,會計才開始用文字來計量。從這個角度來說,會計產生於文字之前,由此可見會計的歷史之深遠。
2. 夏商周時期
夏朝時,已經確立了貢賦徵收制度,因此推測此時會出現管理財政收入的會計現象。夏設「百官」,其中有監督奴隸耕作的官員「嗇夫」,也許擔任這個官職的官員就是最早的會計。商朝對會計的一大貢獻是數的創造,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從一到十都已經成型。商代的甲骨上,有記錄出獵收獲的內容,而且對事情的記錄比較完整,有時間、地點、種類和數量,用「卯」和「埋」表示支出,用「畢」和「獲」表示收入,是會計的雛形。從發掘的甲骨文書契中,出現「冊」字的象形文字次數達二十餘次,有記錄財政收支方面的內容,可見這些書契是我國「賬簿」的萌芽狀態。
西周時期的會計發展對我國會計制度的成型有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一時期,會計已經從一種從屬的地位獨立出來,會計籍書、會計科目、記賬符號、會計報告都已出現,只不過形式比較簡單,有待後世發展。西周的官制中專設了「司會」一職,主管朝廷的財政收支。此時,用於記錄會計內容的書冊越來越多,開始與其它書冊分開存放,並且把它專門成為「籍書」(這就是簿書的來源)。同時,西周也規定了國家財政收入的來源,稱為「歲入」,總共有九項,稱為「九賦」。國家的財政支出被稱為「歲出」,也有九項,即「九式」。「九賦」,加上各諸侯王國所獻的貢品「九貢」,共計十八個收入項目,九個支出項目,就是今天會計科目的原始形態。西周時期的會計報告分「歲會」、「月要」、「日成」三種形式。日成匯總十日的情況,是一種旬報;月要是記錄一個月的情況,相對於現在的月報;歲會對應於今天的年報。
3. 春秋戰國及秦
這一時期對財計理論和財計法規方面貢獻很多。春秋戰國時期理財名人很多,孔子提出「政在節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主張節儉的目的在於撫民求安,反對過度奢侈,又批評晏嬰用小豬祭祖宗,一件破棉襖穿三十年而不換,有損君子風度。墨子從儉節用的觀點也很突出,主張「節儉則昌,淫逸則亡」。這一時期的法典《法經》,在用法律手段規范經濟行為方面做了第一次嘗試,其中的<雜法>中有一條規定:「負債違契不償,一疋以上,違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對違反契約的懲罰嚴重,從古至今,莫不如此。
單式記賬法在秦朝時趨於成熟,這時的單式記賬法的主要特徵有:①單入單出,單筆出入之間並無對應關系。②按經濟事件的發生日期流水記錄,秦時規定不記日期禁止入賬。③各本籍書之間也無對應關系,無法相互稽核。秦朝還頒布了《秦律》和《財章》,對經濟活動使用法律管理,而且這時的法律相較於戰國時期的,規定更細,內涵更為明了。如有規定:「府中公金、錢,私挪用之,與盜同法」。這時已經對公職人員挪用公款、貪污有了明確的規定。
4. 兩漢
兩漢是我國歷史上大一統的時期,同時也是經濟大發展的時期,必然對會計有更高的要求。編戶制度、上計制度和盈利理論就是這時候出現的,為中式會計之後的發展墊定了基礎。
編戶制度,是按戶主、家庭成員、姓名、年齡及家產寫在簡牘上,編製成冊籍,也稱「戶籍」。國家的稅賦徵收、徭役征發,均按戶籍進行分派徵收,主要有田賦、算賦(人口稅)、更賦(替換服役的賦稅)和戶賦(按戶徵收)。編戶制度是唐代計帳、明代黃冊的藍本。
所謂上計制度,就是每年自下而上逐級呈遞上計報告---上計薄。年終各郡國攜上計簿進京,報告一年來的財政收支情況和人戶變動情況。有御史大夫負責審理,最後由皇帝親自受計,評論功過以定賞罰。
漢代安定的政治形勢、經濟的大發展,為各種經濟理論的出現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比如司馬遷的「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木柴和穀物是單位價值小,重量大的商品,從販賣的費用和盈利角度考慮都不適合長途販運,而且因單位體積重量的不同,又有百里與千里之別。
到了東漢,已經可以分別出「上期結存」、「本期收入」、「本期付出」和「本期結存」四個項目。這是中式會計發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後代的四柱結演算法與此密切相關。
5. 三國、兩晉和南北朝
這一時期,幾乎是年復一年的戰火,導致整個經濟的發展緩慢,會計的發展也因此減慢了發展速度。不過這一階段,會計在特定幾個方面仍然取得了進步,如:戶籍計帳制度的創建和使用以及書寫工具由竹簡、木牘向紙張轉變。戶籍計帳之法開始於北朝的北周,由大行台度支尚書蘇綽制定,包括計帳和戶籍之法。這兩者的結合為充實國財、資助軍需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北周的計帳戶籍之法,不僅為後來的隋朝所集成,更是盛唐時期的戶籍計帳的源頭。
6. 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封建經濟的繁榮為會計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一時期的中式會計也處於自己的一個高峰。
唐代繼續實行前代的計帳戶籍制度,所謂計帳,就是根據戶籍資料和國家規定的收入項目,歸類計算,是一種具有預算性質的會計賬目,是檢查和落實財政和賦役項目情況的基礎措施。
唐代會計的另一個突破就是《長行旨條》的頒布,這是我國財政史上最早的財政預算制度,同時也是中式會計史上最早的全國統一會計科目。《長行旨條》的頒布是針對當時財政預算科目繁多,名目混亂的情況,統一規定了中央各部門,地方各州縣以及軍隊的財政收入與支出項目。
著名的「四柱結演算法」也在唐代中後期得以確立。這里的「四柱」指:「舊管」(上期結存)、「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和「實在」(本期結余)。「四柱結演算法」是在「三柱結演算法」(入、出、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對於三柱的好處在於,劃清了本期收入和上期余額的界限,克服了三柱的片面性。
唐朝的《元和國計簿》是我國第一部財計著作,分析了唐朝的財政經濟狀況,由史官李吉普所寫。全書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按行政區劃分類的戶籍統計資料,說明了國家財政收入的來源,同時也是財政收入方面的一個預算;第二部分是按國家財政收入項目劃分的財政收入狀況,與第一部分的預算形成對比,顯示問題的所在。
到了宋代,經濟發展更為繁榮,中式會計在此時,無論是機構設置、賬簿的組織,還是結算方式的改進,都比前朝有所改進。
宋朝在中央設「三司」,管理國家的財政大權。神宗熙寧七年,設立三司會計司,總考天下財賦入出,總理會計核算事務。全國自下而上逐級匯總核算上報,有會計司統一進行勾考。會計司是我國政府機構首次以會計命名,也是會計作為獨立部門存在的第一次嘗試。
宋代的會計賬簿的設置已有「草帳」、流水日記賬、總賬之分。草帳是一種按時間登記各類經濟事項的底本;流水日記賬,則是分類按時間登記各類財務收支情況的賬簿,反映某一方面的經濟業務;總賬是在各流水日記賬的基礎上,按國家規定的收支項目歸類匯總的賬簿。
7. 元明時期
元明兩朝,中式會計基本上沿用唐宋的會計方法,不過此時民間逐漸認識到會計的重要性,運用的范圍擴大。明代的「黃冊」和「魚鱗冊」的編報制度,很類似於唐朝的計帳戶籍制度,不過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高於後者。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龍門帳」的出現,這是會計理論的一大突破。
龍門帳創於明末清初,由山西人傅山發明。龍門賬的賬簿分為草流、流水簿、總清簿。草流起原始憑證的作用,流水簿起會計分錄的作用,總清簿起總賬作用。流水簿的賬頁分上下兩方(收方、付方),因此每記錄一筆業務都要同時在上下兩方記錄,而且金額相等,這事實上是一種復式記賬法。總清賬的賬頁也分上「收」下「付」,上方包括「進類」和「該類」會計科目,下方包括「存類」和「繳類」。它的登記方法是:本期收入過到進類科目中,是支出的過到繳類科目中;是資產、債權的過到存類科目中;是資本、負債的過到該類科目中。由於流水簿的來去相等,所以分類過入總清賬中的來去也必然相等。期末時,在總清賬中,用公式「進-繳=存-該」驗證賬面有無問題。如果等式左右兩邊相等,稱為合龍門,否則龍門不合。龍門帳的原理在於:任何四個數拍成方陣,如果其中一行的兩個數之和等於另一行的兩個數之和,那麼這四個數的對角差相等。龍門帳的賬頁格式如下所示:
8. 清朝
清朝我國封建時代的最後一個王朝,同時封建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個最高峰,中式會計也發展到相當完善的程度,其表現就是四腳賬的出現。四腳賬的賬務處理程序如下圖所示:
草流起原始憑證的作用。細流起會計分類的作用,是登記賬簿的依據。總清賬相當於現在的總賬。銀清簿相當於今天的現金日記賬。結冊相當於今天的會計報表,其中「彩項結冊」 類似現在的損益表;「存除結冊」類似今天的資產負債表。這兩種結冊的格式與總簿賬頁的格式一樣,分上下兩部。「彩項結冊」表的格式是上方( 來方) 分項列示本期發生的全部收入,下方( 去方) 分項列示本期發生的各項費用支出及利潤( 紅利) 。
紅利= 上方( 來方) 合計-下方( 去方) 合計
而「存除結冊」表的格式,上方稱為天方,下方稱為地方。上方( 天方) 分項列示資本、負債和紅利( 從「彩項結冊」轉來的本起紅利) 。下方( 地方) 所列示的是各項資產、債權及虧損( 從「彩項結冊」轉來的虧損) 。此表如果上方( 天方) 合計數與下方( 地方) 合計數相等,稱為「天地符合」,也稱「天地合攏」。天地不合記賬必有差錯,應查明原因。
總結
自此,中式會計的整個發展過程介紹完畢。在做整篇介紹的時候,筆者深深的感覺到會計的發展是和整個經濟的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在經濟得到大發展的時候,譬如秦統一後的中國、唐宋時期,會計發展的就快,而在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整個會計的發展就趨於停滯。不僅在發展速度上,在發展階段上,也能體會到這一點。歷史在進入元明清之後,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開始出現,商品經濟逐漸有可觀的發展,此時會計在民間的應用才擴展開來,龍門賬、四腳賬這些復雜的會計形式才得以出現。
8. 會計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自學習會計以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上,對於會計的發展史始終沒有去很認真的了解下,今天突然有興致就在網路上搜了一下,簡單整理了和大家分享下~~
1.古代會計發展階段:
文明古國,如中國、巴比倫、埃及、印度與希臘都曾留下了對會計活動的記載。當時的會計基本上只是些簡單的記錄,復式記賬也還未出現,是會計的雛形。
2.近代會計發展階段:
一般認為近代會計始於復式薄記形成前後。1494年,數學家盧卡-帕喬利在《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中專門闡述了復式計帳的基本原理。——這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
工業化革命後,會計理論和方法出現了明顯的發展,從而完成了由簿記到會計的轉化。
PS:1854年,蘇格蘭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許會計師協會,這被譽為是繼復式簿記後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3.現代會計發展階段:
「公認會計准則」(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的「會計研究公報」(ARB)的出現為起點。這一會計發展階段,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標志著會計的發展進入成熟時期。
此外,管理會計也從傳統、單一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來,是會計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我國的會計發展階段同大多數國家一致,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原始記錄計量、單式簿記和復式簿記。
大約在西周王朝前後,我國進入了單式簿記階段。 我國《周禮》中有會計官職的設置,如「司會」,掌管國家和地方的財產物資。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冊」,即「舊管+新收=開除+實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還剩下的」。
進入12世紀後,南宋設置了「審計院」,明朝時又出現「都察院制度」、財物出納印信勘合制度、黃冊制度,還有繼承兩宋之制所實行的《會計錄》編纂制度與錢糧「四柱清冊」編報制度等都是中國會計發展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與此同時,在公元1O世紀至15世紀中葉,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和資本經濟萌芽在沿海地區的出現,中國的民間會計也有了一定發展。以「四柱結演算法」為核心的中式會計的方法體系建立完善,並且賬房組織制度已經形成,故中式會計在當時世界會計發展史上佔有一定地位。明末清初還出現了以四柱為基礎的「龍門賬法」和「天地合賬法」等記賬方法。
但是,從15世紀中葉起,中國在會計方面的發展開始落後於西方國家,會計的發展向著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為主導地位的方向發展。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會計在吸收西方會計精華的同時,自身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會計相關制度不斷的完善,2009年1月1日起實行了新會計准則,說明中國在會計理論與實踐方面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