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戰時的坦克都有什麼型號有圖片最好。
1、英國坦克
英國是最早設計使用坦克的國家:
『貳』 一戰的坦克是不是都是這種像個大烏龜一樣的
一戰時期坦克剛剛出道,各國坦克出於探索階段,各不一樣。樓主的圖是德國產的A7V~也是世界上乘員最多的坦克,17人。一戰時期坦克主要是英國的馬克系列,法國的雷諾FT17,然後就是德國的A7V。從這幾種坦克就可以看出,實際上一戰中出道的坦克實際上是坦克探索階段的產物,各不相同。但是樓主說對了一點,他們都是烏龜,一戰時期坦克主要是配合步兵作戰,速度大多在8KM到12KM/h,而且相對於現代坦克,武器較多。1到2門主炮、多挺機槍(例如圖中的A7V有6挺機槍)。
馬克系列採用過頂履帶,車體總體是菱形,主要火力布置與車體兩側,分為雌性和雄性。唯一與圖中A7V相似的可能是法國的聖沙蒙。二者車體總體來看呈盒子狀,主炮前置,類似於二戰時期的固定戰斗室突擊炮。
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就是雷諾FT17。其最大的亮點就是採用了旋轉炮塔,相對於馬克系列、聖沙蒙來說射擊死角小,被後世坦克繼承。且輕型坦克成本低,易於製造,導致在20年代到40年代,超輕型和輕型坦克成為坦克的主流。
『叄』 一戰中出現了坦克嗎
一戰中有坦克出現,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陷入了慘烈的塹壕戰,戰爭成為了傷亡巨大的消耗戰。為了打破陣地戰僵局,戰爭又一次迫使人類開發新的進攻性武器。 在斯文頓上校的倡議下,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組織成立了陸地戰艦委員會,投入新式武器的秘密研製工作。1915年,一種奇特的鋼鐵戰車在英國福斯特工廠製造出來,它的代號稱作「小遊民」。而英國海軍則針對其可笑的外形開玩笑地叫它「水櫃」,按照英文發音就是「TANK」;世界第一輛坦克就這樣誕生了。
1915年12月,第二輛坦克「大遊民」製成。這種坦克成為了第一種投入使用的坦克,被英國軍隊編號為MKⅠ。1916年9月15日,32輛秘密運抵戰場的MKⅠ坦克在索姆河戰役激烈期間投入戰斗。德軍在這種陌生的「鋼鐵怪物」面前手足無措,任何槍彈攻擊都失去了作用,坦克首次作戰達成了震撼性的效果,同時也意味著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到來。
1917年11月20日,英軍在康布雷戰役中將多達476輛的坦克集中部署在12千米寬正面,發起了空前規模的進攻作戰,一舉突破了德軍三道防線,獲得了巨大勝利。
一戰期間,英國、德國、法國還相繼研製出多種坦克。如英國的塞犬,法國的施納德、聖沙蒙、雷諾,德國的A7V等。其中法國的雷諾FT-17坦克首開旋轉炮塔的先河,成為坦克發展史上重要里程碑。
『肆』 一戰坦克大全介紹
我只有法軍坦克的資料
法國「斯納德」突擊坦克
1916年9越8日開始製造。重量14.5噸,載員6人,主要武器是一個75毫米榴彈炮,壯載車右前方,備配90發榴彈。輔助武器為兩挺8毫米機關槍,裝在車體兩側的球形防護盾內。發動機為4壇水冷汽油機,功率40千瓦。再打公路速度7.5千米每小時,最大行程48千米。裝甲厚度11.5毫米。
法國「雷諾」FT-17輕型坦克
全重7噸,載員2人,武器為一挺8毫米機關槍或者一門37毫米短火炮,彈葯為4800發機槍子彈或者240發炮彈。發動機為4壇水冷汽油機,功率25.725千瓦,最大速度7.7千米每小時,最大行程35千米。裝甲厚度6-16毫米。
法國「聖沙蒙」突擊坦克
全重22噸,載員8人,主要武器是一門75毫米榴彈炮,彈葯105發,輔助武器是4挺8毫米機關槍,彈葯7500發,發動機是4缸汽油機,功率66.15千瓦,最大速度8千米每小時,最大行程60千米。裝甲厚度6-17毫米。
法國2C重坦克
2C坦克有兩個炮塔,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炮塔坦克,重量70噸,載員12-13人,主炮塔上裝有一門75毫米火炮,後炮塔裝上一個8毫米機關槍,另外,車體兩側各一個8毫米機關槍,最早生產的2C為132.5千瓦的6缸汽油機,後來換成2個功率各183.75千瓦的汽油機,最大速度12千米每小時,最大行程160千米,裝甲厚度13-45毫米。原本計劃生產300輛作為主戰,結果只生產了10輛,而且是在一戰結束後才裝備。
『伍』 一戰和二戰,法國主要參戰坦克有哪些
Char B1-bis坦克 B型坦克從1936年起裝備法軍,一直服役到1940年,主要用於支援步兵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十分強調坦克對步兵的支援作戰,主張研製一種火力和裝甲防護力較強,行駛速度較低的「步兵伴隨坦克」。1921年,由法國坦克的創始人埃司丁將軍領導的坦克技術局,委託五家公司進行設計,1924年製造出4輛不同的樣車。1927年與冶金公司,地中海造船廠和雷諾-施納德三家公司簽訂合同,要求各製造1輛。這3輛坦克於1929-1931年完成,被稱為B型坦克。後來改進為B1型,最後被發動機功率更大的B1-bis坦克所替代。B1-bis型坦克車體是採用螺栓連接的鑄造鋼甲板結構,在車前部右側安裝了一門75mm火炮。它的炮塔也是鑄造的,裝備一門47mm火炮。車上開有兩個安全門,供緊急情況下使用。通常情況下乘員從車體右側的一扇大門出入車輛。至1940年法國投降前一共生產了B1-bis坦克365輛,其中66輛裝備第1,第2,第3,第4後備裝甲師,57輛配給各獨立連。德軍也使用過繳獲的法軍B1-bis坦克,此外,在B1-bis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一種B1-ter型坦克,該坦克裝有附加裝甲板,不過只生產了5輛,沒有參加過戰斗。Char B1-bis主要性能數據列表戰斗全重31500kg車長6.30m車寬2.48m車高2.74m引擎Renault最大速度公路/越野:27/n.a. km/h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35/100 km乘員4人火力裝備75mm SA32 L/17;47mm SA35 L/34;2x7.5mm M31 MG彈葯75mm:77發;47mm:50發;7.5mm:5100發裝甲20-60mm爬坡度26度通過垂直牆高0.93m越壕寬2.74m涉水深1.47m「雷諾」R-35輕型坦克1934年,法軍組建第1個輕型機械化師時,要求用一種新的輕型坦克取代當時部隊大量使用的「雷諾」FT-17坦克。同年,雷諾公司設計的「雷諾」ZM(R35)坦克被選中,並很快投產。1936年首批R-35輕型坦克交付部隊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它是法軍裝備數量最多的坦克。該坦克的一種改進型是AMX-40(R40)。變型車有束柴運載車,自行反坦克炮,自行榴彈炮,自行迫擊炮,彈葯輸送車等。1940年5月,945輛「雷諾」R-35/R-40坦克部署在南線,其中810輛屬於集團軍建制,另外135輛編在第4後備裝甲師內,其任務是支援步兵作戰,但由於公路行駛速度低,缺乏實施遠距離機動的能力。從1936年法國軍隊開始裝備R-35坦克,一直服役到1940年法國投降,該坦克一共生產了1900輛。法國淪陷以後,德軍廣泛利用繳獲的「雷諾」R-35坦克,把它們改裝成各種專用車輛。大多數改裝成自行火炮,還有些被改裝成彈葯輸送車,牽引車等。R-35主要性能數據列表戰斗全重10600kg車長3.99m車寬1.88m車高2.10m最大速度19 km/h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38/80 km乘員2人火力裝備37mm SA18 L/21 ;1x7.5mm M6 Model 31彈葯37mm:58發;7.5mm:2500發裝甲12-45mm爬坡度31度通過垂直牆高0.50m越壕寬1.60m涉水深0.80mSOMUA S-35坦克SOMUA S-35坦克從1936年開始裝備法軍,一直服役到1940年法國投降。德國和義大利兩國軍隊也使用過這種坦克,該坦克是SOMUA(索瑪)公司製造的,該公司是法國最早的坦克製造商之一,1918年曾參與法國「雷諾」FT-17坦克的生產。該坦克從1936年開始成批生產,並裝備部隊,至1940年共生產約500輛。是法國在二戰期間最好的坦克。法軍的3個輕機械化師,各裝備87輛S-35坦克;駐突尼西亞的第6輕騎兵師也裝備有50輛這種坦克;第4後備裝甲師也裝備有少量這種坦克。它具有較好的機動性,較強的火力和裝甲防護力,優於當時德軍的PzKpfw III戰斗坦克,但由於法軍的戰術拙劣,只用坦克實施一些單獨的作戰行動,因而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1940年法國被佔領後,德軍接受了全部法國坦克,並利用S-35坦克執行各種任務,有些還參加了對蘇聯的入侵,德軍把這種坦克命名為35C739(f)坦克。並將其中一部分改裝為裝甲指揮車,另有少量的則轉交給了義大利。S-35坦克的弱點是車體連接不堅固,其次是車長負擔過重,該坦克僅3名乘員,車長既要指揮坦克,又要負責火炮和機槍的裝彈,瞄準和射擊,這樣必定影響射擊速度,以致不能發揮該坦克應有的效能。以下是SOMUA S-35中型坦克的主要性能數據:戰斗全重20.048t乘員3人車長5.46m車寬2.108m車高2.629m最大速度37 km/h最大行程260km火力裝備1門SA35型47mm火炮;1挺31型7.5mm並列機槍彈葯47mm:118發;7.5mm:1250發裝甲20-56mm
『陸』 求法國2c坦克資料及其圖片
第一種多炮塔坦克設計方案,也是一戰中法國唯一自行設計的重型坦克(注:同時也是所有曾正式投入使用過的坦克中體積最大的),到一戰結束時剛剛完成10輛生產型坦克的製造,其中有6輛仍留在法國軍隊中,並被在1940年的戰爭中使用(注:其實在1939年戰爭爆發的時候10輛坦克都被加入了編制中,並分別以法國各個地區命名,主要是用於宣傳目的,並沒有參加多少戰斗),最後毀於德軍的斯圖卡俯沖轟炸機(注:這種說法被認為是戈培爾和戈林為了宣傳目的而編造的,實際情況是法軍指揮官為了防止該坦克落入敵人手中決定把它們通過鐵路送往南方,但途中鐵路被堵,於是只好就地炸毀)
『柒』 法國的主戰坦克是什麼
進入20世紀90年代,瑞典陸軍明確表示:需要200餘輛新型主戰坦克,以替換其裝甲部隊現裝備的300輛老式的S坦克。這一信息,立刻引起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家坦克製造公司:法國GIA公司(勒克萊爾主戰坦克),德國克勞斯——瑪菲公司(「豹」2式主戰坦克),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地面系統分公司(M1A1艾布拉姆斯)及英國維克斯防禦系統分公司(「挑戰者」2)的競相角逐。
1991年GIA公司將第一批生產的「勒克萊爾」新型主戰坦克交付法國陸軍,預計從1991年開始至2000年法國陸軍要采購1000餘輛「勒克萊爾」主戰坦克,1997年前將裝備法軍陸軍200輛「勒克萊爾」主戰坦克。
在四大競爭對手中間,「勒克萊爾」是最輕和最緊湊的一種車型,由於採用橫置MTU883系列的1500hp柴油發動機和倫克HSWL295型自動傳動裝置,因此比「豹」2M1和「挑戰者」2現安裝的動力機組約縮短1米,重量約減少3.5噸。而且還是惟一一個具有3人乘員組的車輛,它的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方,車長在炮塔左側,炮塔在右側,動力裝置置後,採用隔艙化結構。
採用的新型動力機組,使「勒克萊爾」的加速性極好,能在5.5秒內,從0加速到32公里/時,高度的機動性,使其能迅速改變戰場上射擊位置。
主炮為120毫米滑膛炮、自動裝彈機、火炮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破甲彈,配有熱護套和炮口參考系統,火炮射擊後壓縮空氣將煙塵從炮管內排除掉。具有1750米/秒的高發射初速。同時一種反直升機的貧鈾彈芯正在研製中。
車體和炮塔採用弧形模塊式復合裝甲,頂部防護得到加強。
先進的火控系統使得「勒克萊爾」能在60秒內捕捉6個不同目標並自動跟蹤,首發命中率高達95%。雙穩定的「薩吉姆」(SAGEM)HL70晝夜/熱像瞄準鏡和激光測距儀使車長可進行全景探測和目標捕捉。」最令「勒克萊爾」引以為豪的是首次在主戰坦克上安裝了「自動戰場管理系統」及數字式多路傳輸數據匯流排,使主戰坦克的指揮自動化水平提到一個更高層次。
『捌』 一戰坦克缺點
一戰中的坦克,最為坦克始祖跟二戰中比較成熟的坦克技術當然有很大不同。
事物發展都是有一個過程的,從你提到的四邊形的「水箱」,到一戰後期法制的雷諾,已經有了很大改進,以雷諾為例,已經具備了車身與炮塔分離的結構,炮塔可以轉動,並且車身兩側是雙履帶,已經是現代主戰坦克結構的雛形。
一戰坦克有些是單履帶的,轉彎性能極差,有些是你講的四邊形的,使攻擊視角收到很大限制,有些是長方形的,像現在的火車車廂,有些被稱為路上「巡洋艦」的多炮塔設計,機動性差。總之坦克出現初期,設計者進行了大量的嘗試,結合實戰,才發展出了今天我們的主戰坦克。
一戰坦克的不足是當時技術條件所制約的,從發動機到傳動等部件,可靠性都差,速度與步兵差不多,而且在一戰中對於坦克的運用還不成熟,只是在突破戰壕戰中起到了一些作用,遠不像二戰中陸戰之王。
順便說下,二戰坦克也在戰爭中發展的很快,以德制坦克為例,從初期的3/4型到後期的虎式、象式甚至鼠式,是一個從輕到重的過程。
坦克從一戰誕生到二戰發展壯大,改變了人類地面戰爭的形態,至今坦克的數量與質量仍然是衡量一個國家陸軍實力的重要標准。
『玖』 「聖沙蒙」坦克是怎樣的為何被說為一戰法國奇葩坦克
說法國的聖沙蒙坦克是奇葩,是因為它的形狀很古怪,由拖拉機底盤履帶加上義大利炮組成,看起來並不像坦克,而像是自行火炮。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的內燃機技術,火炮技術,履帶推進技術都已經成熟,1903年法軍人員就開始試圖將火炮裝在移動車輛尤其是拖拉機上。
這種坦克的火力配置相當猛,既有大口徑火炮,又有機槍輔助,被當時的人稱之為移動堡壘。這個大傢伙最大的問題就是頭重腳輕,前面為了能裝下又大又沉的電動傳動系統,前部鋼板伸出履帶外長達一米多,火炮炮管的重量也壓在了前面。頭重腳輕導致他跨越戰壕的距離只有1.8米,如果是兩米的戰壕,就會直接讓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它可以說是坦克這一陸戰之王的開山鼻祖。
『拾』 請問一戰期間英國的坦克是什麼樣子的一共有幾輛一戰期間哪些國家有坦克謝謝
英國:
小遊民——這是實驗型號
馬克Ⅰ~IX型——這是英國的主力,是菱形車體
「賽犬」A和C式坦克
——英國在一戰中生產了數千輛,其中Ⅳ型最多有1200輛
法國:
「斯納德」突擊坦克
「雷諾」FT-17輕型坦克——未來坦克的雛形
「聖沙蒙」突擊坦克
2C重坦克
德國:
A7V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