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求出處,求注釋.謝謝.
原文是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的IPSA SCIENTIA POTESTAS EST這句是拉丁文,原意是「知識的本質是力量」,一般翻譯成「知識就是力量」。
『貳』 芝士就是力量 法國就是培根什麼意思
來意為「知識就是力量」的諧音流傳。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名言的作者為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即為knowledge
is
power——Francis
Bacon。
中文中「知識」與「芝士」互為諧音,得來「知識就是力量」。
原作者名字為Francis
Bacon。而在英語中France意為法國,Baconic意為培根。對於這個作者,就有了France
is
Baconic的諧音。中文意為「 法國就是培根」。
這兩句話對偶而有趣,因此流傳了下來。
(2)法國的培根是什麼肉擴展閱讀:
與「知識就是力量」同義的名言警句
1、知識是智慧的火炬。
2、讀一書,增一智。
3、不吃飯則飢,不讀書則愚。
4、用寶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5、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參考資料:
網路-知識就是力量(經典名言)
『叄』 一直都很喜歡吃培根,有什麼推薦的培根
作為一枚培根愛好者,也嘗試過了很多培根,比如外面有很多培根選取的肉部位不好,很多都是拼接的,這樣的肉口感不好,而且一煎就很油。而這里我要推薦的是布瑞林的培根,布瑞林的培根精選優質進口無抗養殖安全肉源。在豬肉的部位上,布瑞林的培根嚴選符合脂肪級別要求的整塊豬腹肋肉製成,每一片都保留自然腹肋肉的形狀和紋理,採用法式生制加工工藝,簡化配方,未添加澱粉、色素,還原培根本質,法式工藝,煎制後口感酥脆,油香四溢。
在說說布瑞林這個品牌,這是一個法國合作養殖戶的品牌,在法國廣受歡迎,目前原料肉來自於法國無抗養殖農場出生、飼喂的法國豬,在中國平谷的法式設計車間,以傳承百年的法式加工工藝,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有保證的「法國味道」。這樣生產出來的布瑞林無抗豬肉現在可以在中國市場上買到,對用餐品質有要求的消費者可以多留心購買。
『肆』 法國為什麼是培根
啊,這是個笑話,
Knowledge is power —— Francis Bacon
「知識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
然而,年幼的我對於陌生的人名缺乏認識,便想當然地將這句話聽成了:
Knowledge is power. France is Bacon (解釋一下,發音是一樣的~)
「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
之後的十多年裡,這句名言的後半部分一直在困擾著我:它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能和前半句列在一起?知識與力量、法國與培根之間,難道冥冥之中有著什麼難以言喻的聯系嗎?
我無法理解。
可是,每當我向大人們提起「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這句話,他們卻只是贊同地點點頭。
或者是當有人說了句「知識就是力量」時,我會緊跟著接上一句「法國就是培根」……可從沒有人用怪異的眼光看著我、認為我說了奇怪的事,而只是若有所思地表示同意。
我還專門去問過一個老師,「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然而得到的答復卻是整整10分鍾關於「知識就是力量」的解釋,壓根沒有觸及一點兒「法國就是培根」的內容。當我怯生生地用疑問的語氣提醒老師,「法國就是培根?」他只是說了句「沒錯。」只有12歲的我沒有勇氣和自信再追問下去。
我絕望了。
從那一刻起,我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理解這句謎一般的話語背後的奇特意義,我放棄了追尋,僅僅將它當作是可以掛在嘴邊、卻不去思考其意味的一個謎。
直到多年之後在書籍中偶爾見到這句話,我才意識到發生了什麼。
那一瞬間,童年崩壞……
『伍』 法式拉東是什麼東西
拉東(Lardon)是真正源自法國古老鄉村的純肉製品。
①基本性狀:
拉東是一個個小條或小塊的豬肉脂肪(通常是皮下脂肪),可以在各種各樣的菜和沙拉中添加,
②拉東的製作:
取豬腹部和背部肥肉,或者腌制過的培根或鹹肉,真正的法國拉東是只用鹽腌制而不熏的。將肉切成小條或1厘米(3/8英寸)寬的小塊,然後熱燙或炸。
③食用方法:
可做肉批、蔬菜批、比薩、漢堡、或發酵肉食品等的主要原料、可用做快餐、煎炸食品、調理食品直接加工食用,也是家庭炒菜、煲湯、拌飯等的上等選料。
拉東、洋蔥、蒜頭為原料製作法式紅酒雞塊
『陸』 怎麼挑選培根
首先可以通過培根的顏色來判斷,優質的培根色澤光亮,顏色上,瘦肉部分呈鮮紅色,略顯暗紅色。肥肉部分透明或者是呈乳白色,培根的表面沒有斑點。其次就是一定要選大品牌大公司製作的產品,比較放心,推薦樂凡希的經典培根系列,精選優質安全肉源,嚴選符合要求的大塊肉製成,每一片都保留五花的形狀和紋理,法式工序製作,呈現培根精緻口感,完美肥瘦配比,無油烹飪,肉香四溢!而且樂凡希是法國科普利信集團和中國新希望六和集團合資重磅打造的肉製品品牌,大品牌,值得信賴!
『柒』 培根的簡介及生平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一1626年4月9日),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是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一個新貴族家庭。12歲的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曾作為英國駐法大使的隨員旅居法國巴黎。1582年,21歲的培根取得了律師資格。1584年,23歲的他當選為國會議員。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罰金四萬英鎊,監禁於倫敦塔內,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捌』 培根簡介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面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後者收入58篇隨筆,從各個角度論述廣泛的人生問題,精妙、有哲理,擁有很多讀者。
著有《學術的進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銳地批判了中世紀經院哲學,認為經院哲學和神學嚴重地阻礙了科學的進步,主張要全面改造人類的知識,使整個學術文化從經院哲學中解放出來,實現偉大的復興。他認為,科學必須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規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以感官經驗為依據。他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原則,認為知識和觀念起源於感性世界,感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源泉。要獲得自然的科學知識,就必須把認識建築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經驗歸納法,主張以實驗和觀察材料為基礎,經過分析、比較、選擇、排除,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
『玖』 法國就是培根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個孩子的悲傷往事。小時候,爸爸對他說:「知識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
然而,年幼的他對於陌生的人名缺乏認識,便想當然地將這句話聽成了:"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直到多年以後的某一天,他不經意在書本上看到了這句話 :
knowledge is power——Francis Bacon
(註:發音一樣,導致理解錯誤)
(9)法國的培根是什麼肉擴展閱讀
「知識就是力量」是一句經典名言。「知識就是力量」這句經典名言最早是培根說的。知識能夠豐富人的思想,能夠讓人更聰明。我們獲得知識,通過思考,就能解決我們以前所不知道的很多問題,這時候,知識就是力量的一種。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國16、17世紀之際的哲學家,經驗主義哲學的奠基人。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歐洲已經擺脫了中世紀的陰影,文藝復興最輝煌的時期雖已過去,但它的余輝還沒有銷盡,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樣一個歷史背景,給培根的哲學打上了深深的印記。培根出身於一個在宗教改革運動中發展起來的新貴族家庭,父親曾任國王的掌璽大臣。
他12歲時就進入牛津大學,大學畢業後,開始從政,先後擔任過副檢察長、檢察長等要職,1617年為掌璽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同年封維魯蘭(Verulam)男爵,1621年封聖·阿爾班(St.Albans)子爵。正在他官場得意的時候,突然被控受賄而去官,並被送入倫敦塔,但4天後便被國王下令釋放。他的主要著作有:《學術的進展》、《新工具》、《新大西島》等。
『拾』 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這句話什麼意思請用中文回答,謝謝,
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笑話一則)
小時候,爸爸對我說:「知識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
然而,年幼的我對於陌生的人名缺乏認識,便想當然地將這句話聽成了:"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
之後的十多年裡,這句名言的後半部分一直在困擾著我:它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能和前半句列在一起?知識與力量、法國與培根之間,難道冥冥之中有著什麼難以言喻的聯系嗎?
我無法理解。可是,每當我向大人們提起「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這句話,他們卻只是贊同地點點頭。
或者是當有人說了句「知識就是力量」時,我會緊跟著接上一句「法國就是培根」……可從沒有人用怪異的眼光看著我、認為我說了奇怪的事,而只是若有所思地表示同意。
我還專門去問過一個老師,「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然而得到的答復卻是整整10分鍾關於「知識就是力量」的解釋,壓根沒有觸及一點兒「法國就是培根」的內容。當我怯生生地用疑問的語氣提醒老師,「法國就是培根?」他只是說了句「沒錯。」只有12歲的我沒有勇氣和自信再追問下去。我絕望了。從那一刻起,我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理解這句謎一般的話語背後的奇特意義,我放棄了追尋,僅僅將它當作是可以掛在嘴邊、卻不去思考其意味的一個謎。
直到多年之後在書籍中偶爾見到這句話,我才意識到發生了什麼。那一瞬間,童年崩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