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雨果怎樣批判英法聯軍的行為
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他們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我們看到,這整個事件還與額爾金的名字有關,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憶起巴特農神廟。從前他們對巴特農神廟怎麼干,現在對圓明園也怎麼干,不同的只是幹得更徹底,更漂亮,以至於盪然無存。我們把歐洲所有大教堂的財寶加在一起,也許還抵不上東方這座了不起的富麗堂皇的博物館。那兒不僅僅有藝術珍品,還有大堆的金銀製品。豐功偉績!收獲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故事。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本文選自《雨果文集》第11卷,程增厚譯。
2. 你贊同雨果對英吉利法蘭西這兩個強盜的評述嗎為什麼
贊同,因為雨果把英吉利和法蘭西比喻成兩個強盜,諷刺和批判了英吉利和法蘭西對人類文明的掠奪破壞行為,令人發指。
3. 作為一個法國人雨果,為什麼要怒斥自己國家的軍官。
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作家,這是在說良心話,對很多不恥的行徑在提出抗議。
維克多-馬里·雨果(Victor-Marie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創作了眾多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代表作品《巴黎聖母院》、《九三年》、《悲慘世界》等。雨果在83歲時死於肺炎。他死後法國舉國誌哀,超過兩百萬人參加了他的從凱旋門到先賢祠葬禮遊行。他被安葬在聚集法國名人紀念碑的「先賢祠」。
雨果一生堅持正義,謳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雨果曾發表著名的抗議信,怒斥英法強盜的罪惡行徑。
4. 法國文學家雨果在對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的侵略行為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憤怒聲討,這是為什麼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的侵略行為是非人道的強盜行徑,是赤裸裸的侵略和對人類文明的破壞。雨果對其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憤怒聲討是出於人道主義的批判,站在道義的立場上對侵略戰爭、殖民政治的聲討以及對其的無情鞭斥,和對和平的渴望。雨果雖然是法國人,但是法軍的行為不是為法國人民造福,而是單純的搶掠和破壞。帝國主義政府對外戰爭只是殖民擴張與資本輸出,而法國人民也深受戰爭之苦,雨果的批判也是對當時法國政府的不滿。也表明雨果正直,公正,是非分明,沒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胸懷博大。
求採納
5. 如何理解雨果悲劇中的人道主義形象
人道主義
humanism
關於人的本質、使命、地位、價值和個性發展等的思潮和理論。它是一個發展變化的哲學范疇。人道思想是隨著人類進入文明時期萌發的,但人道主義作為一種時代的思潮和理論,則是在15世紀以後逐漸形成的,最初表現在文學藝術方面,後來逐漸滲透到其他領域。
人道主義一詞是從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來的,在古羅馬時期引申為一種能夠促使個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在15世紀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家那裡,人道主義是指文藝復興的精神,即要求通過學習和發揚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發展。在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人道主義反對封建教會專制,要求充分發展人的個性。直到19世紀,人道主義始終是資產階級建立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隨著資產階級革命性的喪失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高漲,這種人道主義理論和思潮逐漸失去了其進步的歷史作用。在現代,西方的思想家們雖然沒有放棄人道主義的旗幟,但他們的人道主義理論,或多或少都具有虛無主義或悲觀主義的色彩。
1793年是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時代,紛繁復雜的階級斗爭極為激烈。在小說《九三年》中,雨果以深邃的社會歷史眼光和磅礴雄偉的氣魄,描繪了一幅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真實生動的歷史畫卷。書中驚心動魄的情節,尖銳的矛盾沖突,雄偉的氣勢,濃烈的色彩,使這本書成為一部不朽的傑作。
《九三年》以共和軍平息旺岱叛亂為中心事件, 通過對三個主要人物的塑造,表達了作者的人道主義理想。1793年法國封建王朝被推翻後,前候爵朗德納克在旺岱小鎮糾集幾千農民叛亂。國民公會派遣教士西穆爾登到岱旺的一支平叛部隊當政治委員。這支共和軍的年輕司令郭文是被作者給予美好理想的人道主義者。後來,朗德納克被圍困,他以被他劫走的三個小孩做人質,要求換取自由,被郭文斷然拒絕。由於偶然原因,朗德納克得以逃脫,當他看到三個小孩困於火海中的慘況時,人性使他回來解救孩子而自願落入共和軍手中。郭文震驚於朗德納克的人道主義精神,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將他放走,自己承擔全部責任。作為郭文的老師,西穆爾登視郭文如己出,他理解郭文放走朗德納克的人道沖動,但國民公會的鐵的紀律和他執行革命紀律的堅強意志戰勝了私人感情。西穆爾登最終下令處死郭文,在郭文人頭落地的一剎那,他承受不住沉重的打擊,舉槍自盡。
這個跌宕起伏、攝人心魄的故事寄寓了作者的人道主義理想,被認為是雨果畢生追尋人道主義的自我總結。而這份以血淚培育、用生命祭奠的理想中包含了作家對革命的沉痛反思和對革命暴力的深刻考量。雨果支持革命、贊美革命,它的人道主義理想首先從肯定革命中體現出來。
在雨果眼中,資產階級大革命把法國從封建專制的奴役下解救出來,是人道主義原則的巨大勝利。《九三年》里,它通過退而馬克、佛萊莎母子等形象,憤怒的控訴了封建統治的慘無人道。巴黎街景的速寫則表現了革命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無比歡樂。
與此同時,他也認識到革命暴力的重要作用和意義。郭文在臨死前說過:「文明有它的瘟疫,這陣大風(革命)治好了它。也許大風選擇得很不夠好。可是它有別的辦法嗎?在瘟疫的恐怖面前,我了解風暴為什麼這樣猛烈。」雨果認為用資產階級革命暴力消滅封建專制,是革命的天職,是為了實現人類的理想,這是他人道主義思想的另一個重要前提。在此基礎上,雨果對於如何使用革命暴力,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不懈的探尋,這在19世紀歐洲人道主義作家中,是難能可貴的。
西穆爾登是作者頗具匠心塑造的一個革命者的典型。在實踐了自己對國民公會的諾言,判處郭文死刑後,他才真正感到這條法律的殘酷和無情。他的死,除了難以承受的心靈痛苦之外,還源於對現實殘酷多變的迷茫:昨天還是生死與共的戰友,今天卻由他下令處死。革命在打擊敵人的同時,為什麼也對准自己的戰友?雨果指出,西穆爾登的悲劇就在於「他有著劍一樣盲目的准確性,只對准目標直飛去,在革命中沒有什麼比直線更可怕的了!」
郭文更多的寄託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在革命斗爭中,他既能英勇地獻身革命,又能有能維護人道主義原則。但是,當面對朗德納克的人性回歸時,他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中:對付一個「用一件犧牲行為贖回了他種種野蠻行為」的朗德納克,革命如果 「用一種野蠻的手段去回答這種慷慨的行為」,那就是革命的「弱點」,共和國的「貶值」。最終他選擇了獻身於人道主義,但是郭文的回答並不是雨果的回答。作者懲罰他的錯誤,把他送上了斷頭台,因為他「忘記了法蘭西被出賣給了英國,放走了祖國的兇手」。雨果也肯定他的思考:在朗德納克捨命就了三個小孩之後,處死他是否是唯一正確的呢?在這里,雨果指出暴力並非萬能,革命不僅僅是在肉體上消滅敵人,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和道義上戰勝敵人。
「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雨果的人道主義與革命、進步並不對立,它不是凌駕於革命斗爭之上的指揮棒,恰恰相反,雨果的人道主義建立在革命基礎上,是對革命前途的思考和革命意義的升華,是革命徹底勝利、社會不斷進步的歷史必然。這就使雨果遠遠高於當時那些狂熱迷信暴力的革命家和反對任何暴力的人道主義者。
「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可以作為解讀雨果思想的一把鑰匙,他成了其後不斷壯大的西方左翼思想的先驅。雨果推動思想和言論的自由,贊賞一切社會進步,他的理想是結束以惡制惡,他看到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無盡痛苦,因而希望有朝一日能建立一個歐洲聯邦。雨果的真正作用,是他通過文學作品對整個社會進步的推動和影響。西方現代社會對於人的人道主義思考,起自盧梭,但真正將之發揚光大的,當推雨果。二百年來,雨果的人道主義理想沒有消亡,西方社會的社會發展史的的確確是循著雨果理想的道路一步步走過來
行么?最好採用~謝謝~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
6. 讀完全文,請你說說作為法國作家,雨果為什麼能譴責"強盜,控訴掠奪
《就英法聯軍遠征給巴特勒上尉的信》讀後感:首先,我要感謝您。感謝您對圓明園的盛贊。「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農神廟在理想中的地位。」您正是用詩一般的語言贊美了圓明園的價值。您盛贊圓明園的文化藝術,盛贊這一世界奇跡的創造性,盛贊我們中華民族。看來,您並非認為我們是「野蠻人」,反而對我們充滿信心,不是嗎?
1860年十月,英法聯軍控制了北京後,又焚掠了有"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英法聯軍僅用了3天的時間就毀了兩代人的心血,燒,殺,搶,掠.英法聯軍的這一切行為與強盜有什麼區別嗎? 法國吞下了一半贓物,一筆不小的巨額財富,小人會見錢眼開、利慾熏心、不明黑白;君子也會是認為是國之榮耀,理所當然。然而,您卻沒被社會輿論所蒙蔽,也沒有被狹隘的愛國的狂熱所支配,而是站在全人類的立場上訴說正義。這說明您有多麼大的高尚情懷!你清醒的頭腦著實讓我欽佩! 您在信中說道,「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乾乾凈凈的法蘭西會把這分戰利品還給被掠奪的中國。」可是這個願望並沒有完全實現,即使有個別國寶流失多年後,輾轉回到了祖國。但我想無論是什麼情況,真理與您都會站在我們正義的立場上。
當然,中國決不會以戰爭的方式來取回圓明園的物品。中國人民是熱愛和平的,決不會挑起戰爭。在這近150年來,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是那個腐敗、落後、無能、任人宰割的中國了。中國現在以全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中國正在加足馬力追趕世界其他先進國家,相信不久就可以與其他先進國家並肩。你也一定會期待這屹立於強國之林的中國吧!
尊敬的雨果先生:
你好!
我讀了您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感慨萬千。我看到了一個在著名的上尉面前不阿諛奉承,而是大膽地傾瀉自己的憤怒和毫不留情地譴責自己國家的大作家,那就是您!
您說的很對,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斗獸場、希臘的巴特農神廟、巴黎的聖母院、中國的圓明園等等都是歲月留給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本來就是自己的東西,英法聯軍卻還要砸,還要搬,還要燒,甚至於毀滅這筆財富。搶到自己手裡也是自己的,只是更破碎,更骯臟。無知的他們親手毀滅了一個人類的奇跡。因為他們是打著「文明人」的旗號把屬於自己的東西砸爛、燒毀,而後還沾沾自喜,自以為滿載而歸,自以為是豐功偉績,其實他們只撿到了一堆圓明園的破爛,這不是很可笑么?
今天,我們的歷史教科書把這一段沉重而又恥辱的歷史容納,「這座凝聚著中國人民智慧和血汗的世界名園,化成一片焦土」,這一個巨大的感嘆號曾在多少人心裡掀起過多大的波濤,但圓明園毀滅已是事實,所以,只有無奈,只有憤恨,只有望著西放博物館陳列的圓明園文物發呆。在嘈雜的北京城裡,圓明園並沒有被嘈雜染色,仍舊寂寞地屹立在那裡,不,三個字應該改成五個字:圓明園遺址。我們永遠也忘不了在這一片寂寞的土地上曾有過三天三夜的大火。火舌同英法聯軍一樣貪婪,用盡全力吞掉那永世的輝煌,把發霉發臭的恥辱一下子擺到了中國的桌上。圓明園滄桑的眼神里不僅僅是寂寞,還有憤怒之火。強盜們的火滅了,它的火永遠也不會滅,這是中華民族的火焰!於是,便想起一個作家的詩: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麼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麼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麼你我各乘一匹戰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雲的戰陣
決勝負於城下
偌大的中國,只要多少像這樣的人,就能把洋洋得意的英法聯軍趕走,可是卻沒有人站出來。我們這一代,也只有像這個作家一樣恨自己沒早生一個世紀。當英法聯軍高舉火把轟轟烈烈地闖進圓明園的時候,咸豐帝逃到了避暑山莊,「我的皇家園林可惜了,該怎麼向先帝們交代喲!只要我的皇位保住就好。」光說不行動沒用啊。「既然皇帝連自己的家都不要了,我們留在這干什麼,又不是我們的家,我們也卷鋪蓋走人吧!」官員們這樣想。百姓早就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了,「懲罰皇家貴族的機會終於來了!不過……我們又要受苦了,哎!」於是皇帝逃,官員逃,百姓也逃。逃逃逃,圓明園就這樣輕輕鬆鬆地被英法聯軍請到了人們的嘆息、憤恨、恥辱中。
雨果先生,請您看看中國當時的狀況吧!「圓明」二字,雍正《圓明園記》中的解釋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取恪守圓通中庸,聰明睿智一意。的確,圓明園容納了太多的才情。令人眼花繚亂的雕刻,五花八門的瓷器,著名畫家立意深刻的畫卷……雍正大肆修建了二十八景,乾隆六下江南巡視,游遍名勝,把海寧的安瀾園、南京的瞻園、蘇州的獅子林、寧波的天一閣以及杭州西湖的許多名勝都「搬」到了圓明園內。這是一個帝王們窮奢極欲的場所。雨果先生,請您在同情中國的同時,憤恨一下中國腐朽的政治吧!帝王們把收刮來的民脂民膏堆放在這里了,一堆就是那麼寬、那麼高。百姓們本來就只剩一層皮,經過這么一「剮」,就只剩骨頭了。但官員們吃著肉時卻沒有吐出白骨,這是精瘦肉,哪兒來的骨頭呢?皇帝和官員們在坐享天倫之樂,百姓們呢,不為自己的天倫之樂勞作,而是去為別人勞作去了,但辛勤的勞作還是得不到豐衣足食的生活。悲哀,不可名狀的悲哀。
雨果先生,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火燒圓明園也一樣。我們對著別人憤怒過了,也該對著自己憤怒了。可忍一時,但不可忍一世。清朝屬於後者,忍了一世,結果把江山「忍」出去了,把文化遺產「忍」出去了,結果還把恥辱也「忍」到了中國的歷史中。如果我們當初就把憤怒的矛頭對准英法聯軍,那會怎樣?起碼他們不敢到中國的地盤上如此放肆。但清朝一再顯示自己的軟弱,這樣不但不會引起別人的同情,相反,他們還會得寸進尺!
雨果先生,不僅是您,還有中國的所有人民,都希望英法兩國歸還這份戰利品。但是,歸還了又怎樣呢?什麼葯也不能醫治內心的創傷,圓明園能像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嗎?不能,永遠也不能!
圓明園的珍寶已流失在外,我們要做的,不是眼巴巴地望著,而是上別人看得起中國,不敢再侵略中國!雨果先生,您作為一個法國人,卻大膽地抖出了他們的罪行。我們非常感謝您能站在公正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情。
7. 雨果為什麼身在法國卻要幫助我們斥責英法聯軍
雨果為什麼身在法國卻要幫助我們斥責英法聯軍?對於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我們中國的讀者並不陌生。大家都知道他是法國的世界級大文豪,他的《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大作是很多人的啟蒙讀物。
而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很多人第一次認識到雨果其實是在語文課本上。他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我們的小學課文,這封痛斥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野蠻行為的信件,讓無數人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種跨越國界、跨越民族主義的大義。
● 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手稿
談到雨果為何要寫這樣一封信,就不得不講到這個一輩子從未來過中國的文豪對東方文化的夢縈魂繞。
事實上雨果不僅是一個文學家,他更是一個中國藝術品的狂熱收藏愛好者。有驚人繪畫造詣的他,甚至曾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過一系列「水墨畫」。
作為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而他所看到與經歷的一切,也影響著他的藝術創作,孕育著他獨特的思想精神。
● 維克多·雨果
年輕時雨果是一名「保皇主義」的擁護者,20歲時他就因出版了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的《頌詩集》而獲得路易十八的賞賜。當時法國王室及貴族對中國藝術品有著極大的痴迷,這無疑對雨果的藝術喜好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一直到後來,王室的腐敗與失敗舉措等等狀況讓他漸漸失望,他的政治立場轉為共和主義和自由思想,藝術上的這種審美傾向卻並未改變。
不管是身為貴族議員,享受極高的身份地位待遇時;還是因反對當權者而被迫在外流亡時,他都從未停止對東方藝術的嚮往、搜集與創作嘗試。
● 19世紀法國畫家布歇作品 滿滿中國風
早在1829年,27歲的他還集中在詩歌創作階段,就寫下了一冊《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而晚年他的作品《祖父樂》(L'Art d'être grand-père)中有一首寫自己的孫女十分懂事,利用祖父喜歡自己的心態主動承認錯誤,保護下一個不小心打碎了花瓶的女僕的故事的小詩。
這首名為《跌碎的花瓶》的小詩中,一句「老天吶!整個中國在地上跌得粉碎!」將雨果對中國花瓶的珍視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他還在詩中寫到:「我真喜歡,碼頭是我買花瓶的地方……」
● 中國青花磁碟 雨果藏品
在晚年遷居根西島期間,除了不間斷的文學創作,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去古董店選購來自中國的藝術品。這些來自神秘東方的美徹底俘虜了這位世界級的大文豪,他是如此地喜歡它們,以至於每次買下一個新玩意都要記在自己的日記本中。
雨果的記事本中還有另一件關於中國的趣事,是關於他的中文名的。其實他的作品在1903年首次被譯入中國時,Hugo被舒曼殊譯為「囂俄」。一直到很後來才找到最適合的「雨果」這個譯名。
但據他本人的記載,他當時特意層層委託了好友的女兒查詢自己音譯的中文名,最終寄回到他手中並被細心剪下貼在記事本中的名字為「夷克裰詡拗」。今天看來這位大文豪的行為可以說相當可愛了。
如果有機會去到巴黎他的故居,你會發現……一屋子的中國玩意!
● 雨果在巴黎的故居
盡管布置看起來有點「中二」,但其實也是很有意思的「獨家陳列設計」。終日欣賞把玩著這些中國藝術品的雨果,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與喜愛。
這也就無怪乎他聽聞英法聯軍在圓明園大肆破壞的事情之後,絲毫不以為是國家的榮譽,反而寫信痛罵指揮官等一眾軍士的野蠻行徑了。
雨果不僅喜歡中國藝術品,他還用中國墨畫「中國人」。根據聽來的描述,他創作過一幅《熱情洋溢的中國人》,這個微笑的小眼神,飄逸的長辮子也是沒誰了。
● 雨果 《熱情洋溢的中國人》
今年八月初開始在上海舉辦了關於雨果的大展,展出了一系列他的手稿及畫作。雨果的繪畫水平是驚人的,同時代的梵高見過他的畫作,也是十分欣賞。
他會用水墨畫一種十分抽象的景緻,之後再潑下清咖啡來完成畫作。出來的作品富有個性,完全是他個人情感的一種抒發與表達。在這點上,雨果的「水墨畫」是與中國的「文人畫」高度一致的存在。
● 雨果「水墨畫」
法國重要的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羅瓦曾說,如果雨果下定決心改行當畫畫,必定也會成為一名世界級的畫家。
而雨果本人對待自己的繪畫作品十分低調,只會拿給親近的人欣賞,這也導致了他在繪畫方面的造詣一直不為人所知。
● 雨果作品
1885年,83歲的雨果因肺炎不治去世,法國舉國悲痛哀悼。他的靈車經過凱旋門時,來送別的密密麻麻人群擠滿了整個廣場。我想他之所以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來源於藝術洗滌之後良善的本性必然是重要原因之一。
雨果的偉大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大文學家,他更是一個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藝術家、政治家。
8.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譴責法國政府是強盜後,有沒有受到什麼處分
受到處分了,被流放了
當然他被流放絕不僅僅是因為這一件事情,他譴責了法國政府很多的行為,只不過雨果大大的確人氣超高,政府一直不敢動他
被流放就是被驅逐出國了,不得到許可不得返回法國
9. 論述雨果《悲慘世界》和《巴黎聖母院》中的人道主義精神及其表現手法
我是外國文學的。給你回答這個問題吧
個人認為其表現手法就是所謂基督教文學中的善惡二元對立。
悲慘世界中冉阿讓就是受到米利安主教的感化,從惡走向至善。並且讓這種至善發揚廣大,這一手法就是基督教文學常常採用的一首二元對立的手法。雨果用這一手法來表現他的人道主義精神。
同時在悲慘世界中,通過冉阿讓在監獄里出來之後人性更加的惡 與主教對他的愛與寬容的感化,讓他的心靈得到救贖,說明 越是強制的制度越能壓抑人性、
呼喚 雨果的作品中要表現的那些人道主義思想,有很多處都有明顯的記錄:冉阿讓在偷主教的銀器被警察抓獲,作為主教的米里艾,他不單沒有說冉阿讓偷了他的東西,反而還送多一個銀器給冉阿讓,這些都無不體現著主教的仁愛思想,他希望用愛對化解冉阿讓身上的罪惡,讓他的靈魂從新回歸,這正是雨果要表達的人道主義思想。
雨果以人道主義作為武器,對當時社會中不合理的現象作出無情的批判,對弱勢人群的窮困潦倒表現出了極大的同情,他堅持用「善與惡」的沖突來解釋社會中存在的種種現象。他認為世界是兩種原則——善與惡的斗爭舞台,並把所有的矛盾都歸結為善與惡的對立,而惡終將會被打敗,惡會走向善。愛的力量。
我覺得最明顯的表現手法就是對比,善惡二元對立、
《悲慘世界》為例,分析雨果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
雨果代表作《悲慘世界》,充分體現了作者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
1 對貧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如:冉阿讓被監禁19年的罪行「只不過是偷了一塊麵包」;芳汀從一個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頭,終因貧病交加而死的妓女。
2 以滿腔熱情歌頌了共和黨人的英勇斗爭精神,表達了他的人道主義理想。
小說通過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讓宣揚了以「仁愛」、「慈善」為中心的人道主義。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讓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報復社會的冉阿讓變成了一個樂善好施、廣施濟貧的市長。
3譴責了資產階級的法律。現存法律是低級法律,使罪犯重復犯罪,而人道主義才是高級法律,使罪棄惡從善、終止犯罪。
4塑造了人道主義最高理想「冉阿讓」。
如冉阿讓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後,也像主教一樣以德報怨,終使沙威「人性」復活,最後精神崩潰而投河自殺。
5人道主義的局限性:借人道主義感化統治階級的矛盾,這是不可能的、是腐蝕劑。
人道主義的本意是:把人當人對待。在好多大作家的作品中,人道主義表現為對弱者的同情。凡是偉大的作品,無不充滿著人道主義精神。這些作品的作者們也都是些悲天憫人的慈善家。他們的眼睛不是盯著那些憑借強力征服世界的強者,也不是盯著那些衣食無憂、享盡富貴榮華的世襲者或幸運者,而是將目光投向下層人和不幸者。雨果在《巴黎聖母院》裡面將滿腹的同情注入到那位受騙受害的吉普賽小姑娘身上.在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中,人道主義就是人文主義的一種演變形式。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 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巴黎聖母院中運用了大量的對比 我總結了幾點
1卡西莫多的外表的醜陋與內心的純潔
2克洛德主教冠冕堂皇的外貌社會地位與內心齷齪的對比
3卡摩西多醜陋與浮比斯英俊外貌的對比
4艾絲美拉達的美與克洛德主教的對比
這部作品中同時也採用的善惡二元對立的手法、、
10. 作為一名法國作家,雨果對英法聯軍遠征中國並焚掠圓明園的侵略行徑進行了譴責,如何評價這位大師
作為一位罪魁禍首的法國人,還可以公平公正的譴責英法聯軍的罪證,說明他確實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