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為什麼二戰法國不遷都

為什麼二戰法國不遷都

發布時間:2022-05-09 14:02:29

⑴ 為什麼二戰法國一槍不放把首都巴黎讓給德軍

二戰中法國為何不放一槍把首都巴黎拱手讓給德軍?

法國作為歐洲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為「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更是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為何一槍不放把自己的首都巴黎拱手讓給德軍呢?你好歹反抗一下也能博得世界人民的同情不是,究竟是為何呢,待小編為您解答。

爭議理由之一:缺乏軍事能力強的將領

法國歷史上能讓人耳熟能詳的就是拿破崙了,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的萌芽可惜的是結局不太好。除了當時的戴高樂將軍讓人有點印象之外好像並沒有讓人記憶深刻的人物了,反觀德軍就不一樣了。曼斯坦因、古德里安、隆美爾等隨手一個人物都能讓法國翻了天。

傾向於第五條的,傳聞希特勒(他對古歷史很著迷你要是有興趣可以看看希特勒時的好多發明都和古代歷史記錄有關)很想保留巴黎的古建築,特別是巴黎歌劇院,所以德軍一直對巴黎都是圍而不攻。無論怎麼樣,巴黎人民當時也免於戰火,各種悠久的歷史古跡也得到保護,也算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貢獻吧。

⑵ 巴黎淪陷後,法國全境投降是為什麼反觀南京

你自己也提到了山溝溝,分析的是對的。
用書面的詞語叫「戰略縱深」,與法國相比,中國地域大,地形復雜,日本入侵中國也是分區域進行的。如果這樣看,南京失守後,華東大部都淪陷了。這樣簡單比較地理區域的大小,是不是與法國的情況差不多了呢。
再進一步分析,法國的戰略要地集中在東邊,等打到巴黎,法國基本上就無險可守,只有少部分偏遠地區還可以繼續打游擊反抗。還有就是當時法國還有海外流亡政府和軍隊,從戰爭層面上來說(不看國家的區別)和中國當時遷都是類似的。而當時的中國,南京失守是由於華東無險可守了,於是淪陷了大片平原地區,但是往西地勢變化了,又有了山區江河和戰略要地的阻隔,於是又可以阻擋入侵者的攻勢。

⑶ 二戰中法國為什麼不戰而降呢

二戰時期法國的突然投降令全世界都感到非常詫異,曾經號稱擁有歐洲最強大陸軍的法國在不到6個星期的時間裡面就宣布投降了,一時間全世界投降的陰影密布,反法西斯同盟遭遇重挫。


法國投降後,除了維希法國的傀儡和敗類們與納粹德國狼狽為奸外,依然有法國人在堅持戰斗,那就是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

也正是因為法國過早的投降,在二戰中,法國的地位一降再降,最終降到連中國都不如了。

⑷ 二戰時中國戰場和法國戰場的不同處

首先中法兩國國情不同,法國工業發達城市化率很高,絕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城市裡,當時就在百分之六十以上,而就是現在中國人口城市化率也不到百分之三十,當時在百分之十以內。法國國土面積狹小缺乏戰略縱深式,地形起伏不大,公路發達有利於機械化推進,一旦核心工業城市被佔領,就失去了與機械化德軍較量的能力。而中國農村人口是絕大多數,國土廣闊地形復雜多變,戰略縱深十分巨大,交通系統極為落後,不利於機械化推進,而日本機械化本身就很低,雖然中國工業能力十分低下。但是分布在各個城市與地方的工業甚至臨時手工作坊都能夠生產彈葯,而這就足以對日軍構成威脅,綜合各方面的原因中國可以和日軍在一定條件下出現相持

⑸ 在二戰法國與德國戰役中,面對巴黎淪陷,法國為何不打首都保衛戰

法國直接不設防投降是由於當時法國正處於上次戰爭失敗的時候,法軍志氣全無,本來雷諾准備抵抗抵抗的,可是奈何雷諾身邊的官員都買盡力勸說雷諾投降,不要再帶來多餘的傷害了。其實這不是主要的,雷諾是個頑固的人,他希望保全巴黎,可是英國之前承諾的與法國同進退,現在卻食言了。

雷諾灰心喪氣,其陸軍總領也說這次的戰爭越早結束越好,不然法國面臨的就是滅國之災。雷諾看透了丘吉爾的真面目,不想用巴黎人民來做英國的擋風玻璃,於是就開門投降,自己把三色旗子換成了德國旗子。雖然結果就是如此滑稽,但是這也是雷諾迫不得已所做的決定。

⑹ 二戰結束以來遷都的國家新舊首都都是哪裡

1991年,兩德統一後還都柏林。
1960年,巴西為開發內地,遷都巴西利亞。
1991年,奈及利亞為緩解舊都矛盾,遷都阿布賈。
1997年,哈薩克為擴展首都功能,遷都阿斯塔納。
2005年,緬甸為鞏固對內陸地區的統治,遷都內比都。
目前,韓國正在籌備遷都世宗。
上述資料不包括二戰後獨立國家定都或滅亡國家。

⑺ 法國二戰為什麼投降那麼快

1940年6月5日,300萬德軍開始實施攻佔法國的「紅色方案」。從整個戰役態勢看,法國滅亡是遲早的事,擺在法軍統帥部面前的,要麼繼續抗爭下去,要麼尋找一個更體面的投降方式。當然,被嚇破膽的貝當等人更趨向於投降與和談。

遠在英吉利海峽對面的丘吉爾,自然不願看到盟友就這么輕易放棄,也在做著最後的努力。但在德軍的打壓下,盡管他苦口婆心勸告法國人抗戰到底,但對方堅稱敗局已定,唯有投降一條路。此時,他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避免二次傷害。

而作為法國人驕傲的馬其諾防線,矗立在法德邊境上成了徹徹底底的擺設,它不僅暴露出法國軍事思想的短視,成為二戰中法國人不折不扣的遮羞布;而且其「完全防禦」的建軍思想,成了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典型,並淪為國際大笑話。

⑻ 法國等國在被納粹佔領時還有許多殖民地,為什麼還要成為流亡政府,而不將政府遷都到海外去

1、殖民地不是「領土」,而是領地;
2、殖民地遠離本土,對領導戰爭不利;
3、盟友需要的是流亡政府的政府名義,並不需要堅強有力的盟軍(以免日後出現對戰後世界領導權的爭奪);
4、殖民地民眾並不歡迎宗主國政府;
5、海外殖民地亦多軸心國被佔領。

⑼ 二戰法國和德國

二戰中的法國空軍

二戰中的法國空軍

1940年5月10日至6月24日希特勒德國軍隊對西歐諸國實施了閃擊戰,目的在於粉碎英,法,比聯軍,佔領荷蘭和比利時,迫使法國投降,進而強迫英國簽定有利於德國的和約。戰局以盟國軍隊被擊潰,德國佔領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和法國大部領土而告終。

交戰雙方空軍的兵力對比

戰局展開時,法國在西歐擁有1500多架飛機,其中700架戰斗機,260架轟炸機,180架偵察機和400架對地攻擊機。英國實際上擁有1500多架飛機,但是,駐在法國的只有350架。德國空軍應用於這次閃擊戰的飛機有3500多架,其中中型轟炸機1300架,戰斗機1200架,「斯徒卡」式俯沖轟炸機380架。此外,還有對地攻擊機和偵察機640架。

荷蘭的戰斗

1940年5月10日,德國發動了一系列摧毀性進攻,閃擊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揭開了西線戰役的序幕。5月10日凌晨時,德軍從地面和空中同時襲擊荷蘭。德軍除了以一個裝甲師的兵力進行地面突破外,主要師利用傘兵和空降部隊,企圖奪取鹿特丹正南和東南方向上的幾座重要橋梁,以便攻入包括海牙,阿姆斯特丹,烏德勒支,鹿特丹和萊伊登在內的所謂「荷蘭要塞」。但是直到5月14日清晨,「荷蘭要塞」尚未突破,鹿特丹也未失守。德軍為了迅速粉碎荷蘭的抵抗,從比利時前線調來一些空軍部隊,主要是俯沖轟炸機,猛烈轟炸鹿特丹,以便加速奪取「荷蘭要塞」(此戰精彩,另文祥述)。5月14日,荷蘭投降,政府和王室流亡英國。德國空軍在入侵荷蘭的戰爭中損失了470多架飛機,其中主要是運輸機,但不少在事後得到了修復。

比利時的戰斗

德軍突破比利時的最大障礙是阿爾貝特運河(Albert),因為運河兩岸陡峭遍布防禦工事,河上的3座橋梁均及其堅固。橋梁左近側由埃本埃馬爾要塞控制。德軍為了盡快突破比利時邊境,攻佔埃本埃馬爾要塞進而控制阿爾貝特運河,於5月10日凌晨在戰爭史上首次投入使用了拖曳滑翔機(此戰精彩,以後另文祥述)。5月11日中午,要塞陷落,於是,比利時戰役即向縱深發展。5月12日,比軍放棄了他們沿馬斯河(Maas)的陣地,敗退下來。比利時國王於5月28日清晨宣布投降。至此,比利時軍隊依靠要塞和運河區既設防線共堅持作戰18天,有效的抵抗和阻滯了入侵德軍!

法國的戰斗

法國是德軍在西線戰役中的首要目標。5月10日凌晨在德軍突襲荷蘭和比利時的同時,戰斗就在不利於法軍的情況下打響了。德國空軍中型轟炸機和俯沖轟炸機在戰斗機的有效掩護下,開始了對法國空軍基地進行了有系統的突擊。停機坪,跑道,倉庫等作為首要目標遭到了輪番轟炸,法軍大量飛機未能起飛即在地面被毀。德國空軍同時還攻擊了法國的鐵路樞紐和公路系統,以遲滯法軍。面對德軍的強大攻勢和瘋狂突擊,法國政府和軍事當局倉促應戰,應變遲疑,決心猶豫,指揮慌亂。空軍指揮部沒有及時組織力量射炸德軍入侵部隊,減緩德軍前進速度,為己方軍事展開贏得時間。甚至因為害怕德軍報復,竟然禁止法軍轟炸機轟炸德國城鎮。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勝,於是頑固地抱著一戰經驗不放。鑒於德法邊境經營多年的要塞防線,法國統帥部認定德軍地面主力仍須佔領荷蘭和比利時後贏得進攻法國的通道才會大舉進攻法國,並與之進行一戰形式的大規模會戰以決定勝負!實際上,德軍計劃地面主力部隊仰仗空軍突襲和有效掩護,集中裝甲力量,沿盧森堡邊境,經阿登森林,度過馬斯河,向法國腹地迅猛穿插。而法軍在落後的軍事思想指導下,還將能夠動員的有限的空軍派去轟炸阿爾貝特運河上的橋梁!法軍希望在比利時頂不住時通過這一手段延緩德軍推進速度(法英均認為重點在東北面荷,比方向,英軍在歐洲大陸的部隊也主要在這一戰略方向)。即使如此,攻擊橋梁的法國空軍也遭到慘敗,前往轟炸的盟軍飛機竟然全遭擊落,損失慘重。在這一地段,德國空軍也掌握著制空權。 5月10日佛曉時分,德軍輕松渡過奧爾河及蘇雷河。11日夜至12日,德軍繼續越過塞穆瓦河。在全部的軍事行動中,德國空軍始終為其裝甲部隊提供全面的空中偵察,空中掩護和對地支援。甚至由於害怕敵人竊聽,連部隊的軍事命令都是由德國空軍空投給地面的裝甲兵指揮官們的。

5月12日,由於德軍的進攻如此的順利,裝甲指揮官們決心不等步兵到來,即強渡馬斯河。5月13日,德國空軍集結大量部隊,包括12個「斯徒卡」俯沖轟炸機中隊在內的大量德國飛機前來支援強渡。上午11時,在渡河之前,德國空軍開始分批轟炸河對岸的法軍指揮所,炮兵陣地和步兵掩體。德國「斯徒卡」飛機對地攻擊時垂直俯沖到幾乎接近地面才拉起,除了掃射和轟炸以外,飛機巨大的噪音對當時接觸飛機不多的法國陸軍普通士兵來說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德國空軍的掩護戰術也非常的有效,鑒於當時的空軍對地攻擊仍然有很大限制,德軍採用少架多批,低強度高烈度的方式。雖然每次轟炸時間短,威力不大,但是每隔一會就來一次,以此掩護乘橡皮舟分批渡河的德軍。盡管法國空軍猛烈轟炸河上僅有的一座橋梁和河中的德軍,但遭遇了德國空軍戰斗機部隊的驅逐。下午4時德軍大部均已到達河對岸,法軍沿河工事與炮兵陣地均遭摧毀。午夜時分,德軍已經進至河以南8公里之遠!德軍及時控制了馬斯河渡口,並陸續將大量部隊運過河,至此,法軍已呈敗像!

面對德軍的進攻,法軍尤其是法國空軍,在開戰之初的慌亂之後,也進行了殊死的抵抗。5月14日,鑒於德軍涌過馬斯河並輕松佔領軍事要地色當,為了給法第2集團軍贏得時間進行軍事展開以反擊入侵的德軍裝甲部隊。法國空軍集中力量對色當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轟炸。法空軍布雷蓋-693型飛機在不洛希152和英國空軍的「颶風」戰斗機的掩護下,對德軍進行輪番轟炸,此外還有13架老式的143M夜間轟炸機也隨同進行了晝間轟炸。然而,由於為了避開德軍戰斗機,法機飛得很低,遭德軍地面炮火猛烈射擊,有一定的損失。同日,為了阻止德軍越來越多的涌過馬斯河。以英空軍為主,法空軍為輔,轟炸馬斯河上的德軍橋梁(德國工兵早在14日即架起第一座浮橋,以後更是越架越多)。第一次攻擊英國空軍就損失了85架轟炸機,德軍只是3橋微損,很快就修復了。接下來的3天,英空軍繼續攻擊,前後損失250多架各種飛機。由於當時英軍早期型的「颶風」不是德國空軍戰斗機的對手,盟軍飛機必須低飛以躲過德空軍的戰斗機。這一情況造成盟軍飛機多損失於德軍地面猛烈的高射炮火。(英國空軍在法國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戰斗,除大陸派遣部隊以外,又先後調集261架「颶風」戰斗機以及後來補充的飛機。從5月10日戰鬥打響至19日,被擊落75架,傷120架,到後來撤回英國的只有66架!)

5月19日,德軍佔領阿拉斯,20日,佔領阿布韋爾,至此,法軍北線全壞,戰局已近不救!

在接下來的敦刻而克大撤退中,英德空軍激烈爭奪制空權,以實現戰場控制。德國空軍在戈林的親自指揮下,集中所有能夠集中的空軍計800多架(內轟炸機300多),全力轟炸敦刻而克,甚至在港區投擲水雷封鎖港口,阻止英軍接援,力爭將英法軍消滅在灘頭上。面對極其險惡的戰場態勢,英空軍更是傾其所有,以每日300多架次的力度與德軍爭奪制空權。其中,從英國本土出發的戰斗機共達2739架次,並在戰斗中投入大量的新型「噴火」式戰斗機。由於英軍的奮力拚殺和地理及氣象條件對德軍的限制(英空軍從本土起飛,海峽只有40-70公里,德國機場較遠,且戰役期間德國一側氣象條件惡劣,不利空軍出動),英空軍逐步掌握多佛兒海峽上空的制空權,有力的支援了陸軍。德國空軍未能阻止盟軍撤退。

敦刻而克陷落當天,德軍猛攻法軍臨時拼湊的魏剛防線,第二天即渡過索姆河。此時,法軍自知前途險惡,於是集中了全部空中力量,在英國皇家空軍的協助下反復攻擊了亞眠,肖恩,配隆等橋頭目標,但仍然未能阻止德軍大量集結。9日,德軍在魯昂,貢比涅突破魏剛防線。同日,法國政府宣布遷都。法空軍此時已所剩無幾,器材油料等也已經不能保證有效作戰了。

5月10日,義大利對法國宣戰。法國海軍航空兵部隊與義大利空軍進行了戰斗。

5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

5月17日,貝當政府要求停戰。18日,英國空軍全部撤出法國。

5月22日,法國簽字投降。

法國宣布停戰後,仍有大量法軍尤其是空軍紛紛逃往北非,其餘部隊等待德軍解除武裝。至此,法國戰役結束。

二戰中的德國
對Hein Severloh來說,1944年6月6日「最長的一天」,意味著他在九個小時里不停的用機槍射殺那些試圖在奧馬哈海灘登陸的美軍士兵.

在這場血戰中,有一個讓他始終難以忘懷的場景。一個年輕美軍士兵從他的登陸艇里跑出來,並且試圖將自己隱蔽在一個混凝土反坦克工事後面, Severloh,在諾曼底的德軍中一個年輕下士,用他的步槍瞄準了那個美國兵,他扣動了扳機並且准確的命中了敵人的額頭,那名美軍士兵的鋼盔飛起來滾入大海,栽倒在海灘上死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這是段痛苦的記憶,幾十年後的今天,Severloh一想起那些戰死的士兵都會流下悲傷的淚水。

Severloh安全的呆在一個可以俯視整個海灘的混凝土碉堡中,面對接近的盟軍,視野很好,他是戰斗到最後的德軍士兵,並且可能殺傷了大約3000名美軍,這幾乎是美軍在奧馬哈海灘傷亡的三分之一。美國人從奧馬哈海灘認識了這個年輕的德國士兵。

由於惡劣的天氣,他從盟軍的空襲中倖免。讓美空軍郁悶的是,如果他們投彈過早的話,可能會誤傷到自己的登陸船隊。而當他們延遲投放,又意味著炸彈常常遠遠的落在德軍碉堡的後面

德軍士兵給美國空軍起了個綽號叫「Amis」,笑話他們只會轟炸法國的奶牛和農場,而不是德軍陣地。

在空襲之後,Severloh和其他29人沖出了隱蔽部進入碉堡,在射擊口前准備應付登陸部隊的沖擊。他當時才20歲,看著海面幾乎透不過氣來,他將面臨這密集的盟軍船隊。他說:「天哪,我要如何應付這場混亂。」

旁邊的老兵對他說:「應該怎麼辦?我會把這些置之腦後,要考慮的只有射擊,不是敵死就是我亡,這才是要考慮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當登陸艦逼近海灘,Severloh聽見了他的指揮官,中尉Berhard Frerking最後的命令。他們試圖阻止仍在航渡的美軍,不讓他們輕松上岸。但是當那些士兵還在水中掙扎的時候,如果他開火得太快,就有可能遺漏一些仍然在水中的美軍士兵。

Frerking解釋說:「你應該在美軍到了膝蓋深度海區的時候開火,那時他們跑不快」Severloh曾參加過一些小型戰斗,開始在東線服役,但他並不熱衷於戰爭,「我從不想捲入戰爭,也從不想呆在法國,更不想呆在碉堡里用機槍射擊」「我看見當機槍子彈打在海灘上水花四濺,當這些小噴泉接近那些美國兵的時候,他們開始倒下,很快的,第一具屍體開始漂浮在漲潮的海浪上,不久,所有的美國兵趴下開始還擊」他射擊了9個小時,用光了12,000 發子彈,海水被屍體的鮮血染紅了。打完了所有的機槍子彈,他用自己的步槍繼續射擊,接著打光了另外400發步槍子彈。

一位著名的德國二戰歷史學家Helmut Konrad Freiherr von Keusgen,認為Severloh可能在當天造成了美軍約3000-4200人的傷亡。Severloh認為數字沒那麼大,但他承認「很明顯,至少 1000人,很可能超過2000人,但我並不知道我打死了多少人,這很可怕,想像一下都會讓我作嘔。我幾乎消滅了一個團的登陸部隊,周圍的海水都染紅了,我能聽見美軍指揮官在喇叭裡面歇斯底里的喊叫。」

Stuart Crawford,服役於英國皇家裝甲兵團,擔任防務顧問,他認為一個德軍士兵是完全有可能造成美軍如此之多的傷亡。他說:「我曾經作為訓練的一部分試用過那種機槍(註:指MG42)。那種機槍可以以極高的射速開火,Severloh當時處在一個幾乎不可能被武器傷害到的位置,美軍無法瞄準到他。美軍的失誤在於沒有登陸坦克在第一波登陸部隊中,於是他們沒有掩護

⑽ 自二戰結束 當今世界上有哪些國家曾經遷都過

自二戰結束,已經有20多個國家遷都,而討論遷都的國家也有不少。遷都的原因比較集中:從易受攻擊的沿海地區遷移到具有戰略縱深的內陸地區,譬如巴基斯坦、坦尚尼亞、緬甸等國。顯然安全原因是遷都的首要因素。遷都的另一個堅定理由是發展問題。譬如巴西,遷都是為了首都的經濟擴張,奈及利亞等國遷都則是因為發展的不均衡導致首都人口過度膨脹,資源和當地的基礎設施難以應付。

巴西政府1956年在中西部戈亞斯州的一片荒原上選中了新都的地址,1960年從里約熱內盧搬到巴西利亞。新首都經過科學規劃與設計,由當年十幾萬人口的小城,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00餘萬居民的世界名城。時至今日,巴西利亞的GDP在拉丁美洲的城市裡排名第5,在巴西則排第3。 人均GDP是拉美大城市中最高的。作為全世界最大的20世紀以後建成的城市,巴西利亞不見古跡遺址,也沒有大都市的繁華與喧鬧,但其充滿現代理念的城市格局、構思新穎別致的建築以及寓意豐富的藝術雕塑,1987年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巴西新首都人均綠地100平方米,為世界之最。而它的發展一直受到政府嚴格的控制,城內各行各業均有自己的「安置區」。為保護「飛機」形狀不被破壞,城內不準建新住宅區,居民盡量分布在城外的衛星城裡居住。

由於過分強調功能分區,使得節假日里城市中的行政、商業、體育等功能區域過於冷清,缺乏活力和生機,很多設計有些「好看不好用」。在巴西人眼中,這不是一個理想的生活城市。巴西利亞絕對值得一看,但一天就足夠。大部分跨國企業總部都不在巴西利亞,而選擇了巴西最大城市聖保羅。而很多官員因為不願放棄里約海濱的精彩生活,寧願辭官。
而巴西享受新首都帶來的紅利長達近40年。新首都建成後,巴西經濟一度高速發展,創造了奇跡。但很多問題不是遷都能夠解決的。2014年起,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懸崖式的暴跌,2015年巴西經濟陷入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大的衰退。面對財政惡化、貨幣貶值、失業增長的嚴峻局勢,急需展開一場「經濟改革」。巴西總統羅塞夫被彈劾停職180天,而里約奧運會馬上將如期而至,巴西利亞作為「文藝青年」,恐怕最想做的就是找個地方靜靜。
緬甸2005年11月宣布遷都,官方給出的理由是「仰光是當年殖民統治者給緬甸確定的首都,並不代表緬甸人民的意志。緬政府決定遷都彬馬那,是由於它位於緬甸國家版圖的中心部位,放射能力強,有利於政府施政。」而外界分析則認為,緬甸遷都是因為擔心美國攻擊,仰光瀕臨安達曼海,一旦受到美國強大海空軍的打擊,便退無可退,遷到彬馬那,依託周圍叢林山地,可進可退,安全感大大增強,更有戰略安全優勢,還有說法稱政府北遷是想解決對北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問題,民間信仰「風水」的人則認為遷都是遵從天象的安排。

新首都有一個新名稱:「內比都(Nay Pyi Taw)」。「內比都」是緬甸古語,意為「京都、都城」。「內比都」位於仰光以北 390公里,屬緬甸中部。從「內比都」再往北320公里是緬著名古都曼德勒。「內比都」座落在勃固山脈與本弄山脈之間錫塘河谷的狹長地帶,北依山勢,南望平川,戰略地位重要。全市總面積2724.75平方英里,人口924608人(2006年)。主要居民為緬族。農業和林業為支柱產業。而擁有300萬人口的仰光作為「和平之城」,主要作為經濟文化中心而存在。
但緬甸遷都也造成了很多不便。新首都基礎設施建設遠遜舊都仰光,教育、醫療、商業、交通以及生活娛樂等相關社會服務設施不到位,很多政府中下層公務員沒有把「家」一同搬來,忍受「骨肉分離」之苦;各國駐緬外交機構多數仍舊駐在仰光,形成與緬政府「隔離」狀態,與緬官方接觸、交往、辦事更加困難重重;在緬的外國公司需要經常往來於仰光和新首都之間,所花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不知要比原來多出多少倍;按照規劃,新首都的行政、軍事、商業、生活等不同區域將相對獨立,相隔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因此新首都規劃面積要比原首都仰光大出9倍,迄今仍舊沒有完成建設。最近去過新首都的人講:「這么多年,內比都還是老樣子,沒有人氣啊,冷冷清清。很多大街空盪盪的,偶爾可以看見幾輛車。去內比都的基本上都是辦公事,且必須跟各個部委接洽後才能去。」
出於安全因素的考慮,哈薩克20世紀90年代將首都從阿拉木圖遷到阿斯塔納。隱情就是欲藉此平衡全 國范圍的生產力分布,打擊俄羅斯裔居多數的北部地區的分裂勢力,從而「扭轉一個多世紀以來的俄國殖民政策」,推動哈薩克人移居俄裔為主的北部。阿斯塔納成為首都以後,人口增加了3倍,目前有75萬人。城市規劃者認為,2030年這一數字有望上升到120萬人。該地人口的平均年齡大約是30歲。

阿拉木圖的劣勢是太靠近南部邊境,城市發展空間有限,並在地震帶上。不過,盡管阿斯塔納經過多年建設和國家大量投入,已成為一座嶄新的城市,但那裡生活成本高,冬天氣溫可低至零下攝氏50度。時至今日,阿拉木圖仍是哈文化和經濟中心,是哈最大城市,人口接近阿斯塔納的兩倍。最近哈政府提出將阿斯塔納建設成「地區金融中心」的口號,有消息稱哈國家銀行將遷往首都,在哈外企也都要求必須在阿斯塔納設點。但探客認為,政治口號往往敵不過經濟規律。

韓國建設新行政首都則主要出於安全因素,而經濟因素也不可小覷。首爾占韓國國土面積的0.6%,GDP卻佔21%,大部分的中央國家機關、83%的國營企業、91%的大企業和近50%的國民人口都在此,產生了房價高企、教育資源緊張、交通堵塞等問題。而首爾距離三八線只有40公里,戰略縱深極淺。朝鮮部署了上萬門大炮,一旦戰爭爆發,該城就會變成一片火海。更嚴重的是,總統府、國防部等中樞機構都在朝鮮火炮射程之內,號稱在朝鮮大炮射程之外的江南區房價則居高不下。

為解決「大城市病」,韓國主要國有企業、機構也開始向地方分散。韓國決定將國務總理室等16個政府部門和20個附屬機關搬遷到位於中部、距離首爾120公里的世宗市。世宗距首爾120公里,但有時開車往返要四個多小時,一些跑通勤的公務員表示:「習慣了,但還是有很多不便。」而兩個首都的並存造成很多政府人員和辦理手續的國民在兩市之間長途跋涉,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有悖遷都的初衷。

首爾固然集中了太多的功能,城市病突出。但把首都部分功能遷到其他地方,只是意味著權力中心的轉移,附著在權力身上的其他功能沒有剝離。世宗去年的土地價格漲幅為15.5%,已經說明這個問題。新都正走上首爾的老路,幾十年後,又是一個城市病纏身的地方。遷都並非解決「大城市病」的唯一選擇。

遷都不是過家家,兩德統一後,遷都用了近10年。1991年,柏林以18票的微弱優勢擊敗波恩,成為新德國的首都。直到1999年8月25日,德國總理施羅德才按計劃搬入柏林的臨時總理府辦公。根據遷都計劃,不僅有一大批機構將從波恩遷往柏林,同時也有不少機構將遷出柏林,如聯邦行政法院、德國國際發展基金會等等。有不少不願離開波恩。為解決就業問題,政府還搞了一個就業崗位交換中心。對那些願意隨政府一起搬遷的官員和職員,政府自然積極鼓勵。為盡量減少其經濟損失,聯邦政府提供一系列補貼。

德國的遷都,是政府致力於將原來的西德和東德融合成一個國家的重要標志。兩德統一以來,德國政府向東部地區轉移了約2萬億歐元的資金,但整體而言,德國東部大部分地區與西部地區還有較大差距。直到現在,德東部地區經濟仍落後於西部。東部失業率平均12%,高出西部將近一倍,人均工資收入也僅達到西部的85%,退休金的差距則更大。兩地民眾心理上的隔閡是更為嚴重的問題。只有48%的西德被訪者認為統一利大於弊,而2/3的東部居民認為自己受到二等公民的待遇。

看看嚴謹認真的德國人用了將近20年都沒有擺平「遷都後遺症」。而輕言遷都的人,根本沒有想到這是一場面子好看錢包難看的煙火。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利益訴求,一些小團體為了滿足自身的要求,會放大目前的缺陷,而誇大作出改變之後的效果,其實他們想的不外乎就是在改變的過程中尋找機會漁利,至於改變的結果怎麼樣,往往由社會的最底層來承擔。(完)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二戰法國不遷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