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拿破崙時的法國有多大
拿破崙·波拿巴(1769—1821)
從1796年到法蘭西第一帝國的鼎盛時期1810年前後,這位自封的法國皇帝征服了大約72萬平方英里的土地。他的帝國包括法國、比利時、荷蘭、瑞士和西班牙。
附資料:10位征服過世界上最廣大土地的人!!
1.成吉思汗(1162—1227)
從1206年到1227年,蒙古人成吉思汗征服了大約486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從太平洋沿岸直到裏海,他的帝國包括中國的北半部、南西伯利亞和中亞。
2.亞歷山大大帝(前356—前323)
這位馬其頓國王從公元前334年到前326年間,共征服了218萬平方英里的土地。他的帝國包括巴爾干半島南部、小亞西亞、埃及和中東,直到印度河。
3.帖木耳大帝(1336—1405)
帖木耳大帝從1370年到1402年間征服了大約214萬平方英里的土地。他的帝國包括整個中東和從印度河到地中海的廣大地區。
4.居魯士大帝(前600?—前529)
這位古波斯帝國國王從公元前559年到前539年,征服了大約209萬平方英里土地。版圖包括東起伊朗高原,西至小亞細亞的廣大地區,還包括中亞和大夏等地。
5.阿提拉(406?—453)
阿提拉是匈奴人之王,從433年到453年間,率軍四處征戰,人稱"上帝的鞭子",共征服大約145萬平方英里土地。其中包括歐洲的東部和中部,以及俄羅斯平原的西部。
6.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
從1933年到1942年,希特勒這個納粹統治者征服了137萬平方英里的土地,但是絕大部分土地在以後的3年中又都喪失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國的疆域包括了幾乎整個歐洲大陸,從英吉利海峽直到莫斯科近郊,從北非直到挪威。
7.拿破崙·波拿巴(1769—1821)
從1796年到法蘭西第一帝國的鼎盛時期1810年前後,這位自封的法國皇帝征服了大約72萬平方英里的土地。他的帝國包括法國、比利時、荷蘭、瑞士和西班牙。
8.馬默德(971—1030)
馬默德是伽色尼王朝的蘇丹,征服了約68萬平方英里的土地。他的王朝包括印度、阿富汗和伊朗。
9.皮薩羅(1470—1541)
從1531年到1541年,這個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約48萬平方英里的土地。他消滅了英加帝國,將從厄瓜多穿過安第斯山脈直到波利維亞的大片疆土劃歸到了西班牙名下。
10.科爾特斯(1485—1547)
Ⅱ 各個國家在世界上稱霸的時期 , 比如中國的元朝 法國的拿破崙一世最鼎盛時期 - - 越多越好.
馬其頓
亞歷山大大帝 其名字亞歷山大意為「人類的守護者」;公元前356年7月22日-前323年6月10日)即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他維持了以馬其頓領導的統一希臘諸城邦,並征服了波斯及其它亞洲王國,直至印度的邊界。他用13年時間征服了當時歐洲視角的「已知世界」,被認為是歷史上重要的軍事家之一。
印度
阿育王(約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頻頭娑羅王之子,是印度歷史上的君王。他是一位佛教徒,後來還成為了佛教的護法。
根據佛經記載,前273年頻頭娑羅逝世 ,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與其兄蘇深摩爭奪王位取勝,並把王族政敵全部殺死,在統治初期被認為是一個暴君。不久阿育王篤信佛教(有人說是受佛教徒的異母弟影響;也有說是受沙門的影響)。在約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國;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繼而,除邁索爾地區外,統一印度全境。其統治時期成為古代印度歷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
羅馬共和國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規模較小的國家。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地區的大國。
前264年-前146年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為爭奪地中海沿岸的霸權發生了三次戰爭,統一了地中海沿岸
前215年-前148年羅馬發動4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征服了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其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立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凱撒大帝通過高盧戰爭(前58年-前49年)征服高盧地區,使之成為羅馬的高盧行省。
羅馬帝國
(前27年—395年),正式名稱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中國古書稱為大秦、扶菻和驪軒,是古代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理論上是共和制,實際上是一個專制的政體。
羅馬帝國可以用來表示所有在羅馬統治之下的土地。羅馬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帝國。羅馬疆域的全盛時期是圖拉真在位末年(117年),他的軍事行動成功將羅馬帝國的疆域擴至最大,東起兩河流域,西達不列顛的大部分地區,南至埃及、北非,北抵萊茵河和多瑙河以北的達基亞。羅馬帝國此時總共控制了大約59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由蒙古族統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於1271年所建,定都於大都(今北京市),國號大元,1279年滅南宋。統治地區《元史》記載『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大致范圍西到新疆東部,西南包括西藏、雲南及緬甸北部,北至西伯利亞南部,越過貝加爾湖(一說直到北冰洋),東到鄂霍次克海。
法蘭西帝國
拿破崙·波拿巴(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崙一世,出生於科西嘉島,法國軍事家與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廣大領土。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國之一,也是第一個被冠以「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腓力二世時期是西班牙帝國的極盛期
15世紀末,收復失地運動成功後,西班牙統一,迅速走向海外擴張道路。16世紀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地理大發現和殖民擴張的先驅,並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西班牙征服者推翻了阿茲特克、印加和瑪雅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擁有主權。西班牙王室與歐洲各王室聯姻,取得了大片領地的繼承權。卡洛斯一世時期,西班牙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合二為一,使西班牙在歐洲的影響力迅速提高。卡洛斯一世更打敗最強大的敵人法國和奧斯曼帝國,西班牙遂開始稱霸歐洲。16世紀中期開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美洲采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腓力二世時期,雖然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分治,但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並沒有削弱,反而於1580年兼並葡萄牙帝國(於1640年失去),並獲得了後者廣闊的殖民地,把半個尼德蘭、半個亞平寧半島、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和幾乎整個中、南美洲歸為己有,還包括亞洲的菲律賓群島,甚至還一度包括台灣。自此,西班牙一直維持著世上最大的帝國(見圖1)。16世紀至17世紀的西班牙正處於黃金時期,是歐洲無可爭議的霸主,締造了被後世稱為「西班牙治下的和平」時代。1800年的的西班牙帝國擁有16,300,000平方千米土地.
雖然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於英國,西班牙帝國開始衰弱,其海上霸權逐漸被荷蘭、英國等新興國家所取代,但其仍不失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但三十年戰爭後,西班牙一蹶不振,從其偉大的頂點迅速跌落下來,雖然保住了美洲殖民地,但它從此在歐洲政治舞台上不再唱主角,不再成其為一個大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半島戰爭使這個老態的帝國雪上加霜,之後其美洲殖民地紛紛獨立。美西戰爭更給西班牙以最後一擊,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已經日薄西山。
大英帝國
西班牙帝國衰弱後,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
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是大英帝國的極盛期
自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新興的霸權國家,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相繼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最強勁的對手荷蘭和法國,奪取了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了海上霸權。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全盛時期,在1921年,全世界大約4-5億人——也就是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7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75%,從英倫三島蔓延到香港、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亞、、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爾他、新加坡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見圖2),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然而對帝國的擴張也有批評的聲音。19世紀的政治家索爾斯伯利勛爵在1861年抱怨英國每年支出150萬英鎊保衛殖民地,「僅僅滋養了一大堆軍事駐地的和一種『日不落帝國』的自滿情緒。一家斯里蘭卡的新聞報紙引用了科爾文·R·德·西爾瓦所做出的著名回答:「那是因為上帝不信任黑暗中的英國人。
但到了20世紀中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與此同時,新興霸權國家美國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國逐漸瓦解。如今,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組織——英聯邦以取代大英帝國。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的是,英國再也無法在政治、外交和經濟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英聯邦的其他成員了。昔日的「日不落帝國」最終「日落」。
Ⅲ 法國國土面積是多少
法國國土面積是550000km²。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教育在20世紀50、60年代進行了兩次重大改革,逐漸形成現今極具特點、復雜多樣的教育體制。6~16歲為義務教育。公立小學和中學免收學費,免費提供小學和初中教材。高等學校除私立學校外,一般也只繳納少量注冊費。初等教育學制5年,入學率100%。中等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兩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
Ⅳ 法國是歐洲第二大國土面積國家嗎
不是。
歐洲國家領土大小排名前十位分列如下:
第1、俄羅斯(總面積為1705.54萬平方公里,歐洲部分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4,即426.835萬平方公里。總面積全球排名第一)。
第2、烏克蘭 60.37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43)
第3、法國 54.703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47)
第4、西班牙 50.4782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50)
第5、瑞典 44.9964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54)
第6、德國 35.7021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61)
第7、挪威 32.422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66)
第8、波蘭 31.2685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68)
第9、義大利 30.123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69)
第10、英國 24.482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76)
(4)法國最鼎盛時期一共多少平方擴展閱讀:
在歐洲,法國國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和烏克蘭,是歐洲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如果算上海外領地和島嶼,法國是歐洲第二大國,擁有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都能排進世界前三位。
法國面積一直位居歐洲領先地位基本上是歷史演進的結果。法國歷史上只是歐洲大國之一,但歷史上的確存在著比法國面積更大的歐洲國家。
比如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近代早期的西班牙帝國和奧斯曼帝國。19世紀以後的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等。除了俄國,其他曾經比法國面積達的國家要麼解體,要麼遭到極大的削弱,領土面積縮小了很多。
相反,法國歷史領土則相對穩定,歷史上法國領土最高峰應該是拿破崙帝國時代的1812年,但拿破崙戰敗之後領土又退後到1789年前後的疆域里,接下來的200年除了獲得薩瓦和尼斯,並且和德國在阿爾薩斯-洛林一帶進行拉鋸爭奪外,基本上沒有變化。
兩次世界大戰,法國打的都非常艱苦,但幸運的都佔在了戰勝國的一方,沒有像德國一樣因為戰敗遭遇了巨大的損失,因此法國歐洲部分的疆土長期而且穩定的保持到了今天。
2000年歐洲地圖和1900年歐洲地圖,明顯可以看出德國因兩次世界二戰而遭到極大削弱,而奧匈帝國則完全解體。
反觀歐洲歷史上那些曾經國圖面積廣大的國家。要麼因為內部諸侯分立而解體(如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要麼因為過度擴張而遭遇歐洲國家的圍攻而逐步喪失領土(如近代的西班牙帝國和波蘭-立陶宛聯邦)。
或者因為內部民族問題而瓦解(如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愛爾蘭從英國獨立,加泰羅尼亞要求從西班牙獨立也可以歸入此范疇)。再加上我們在上段談到的世界大戰對德國的影響,大致是歐洲大國難以存續的幾個主要原因。
法國,因為很早就建立起了中央集權制度,政治權力高度集中在國王手中,避免了諸侯的分裂。同時因為法國歷史上軍事實力較強,又有一定的外交手腕,多次避免了因戰爭失敗而被削弱的命運。
比如拿破崙戰爭後法國外交大臣塔列朗就利用維也納和會列強矛盾保住了法國的大國地位,二戰後法國藉助盟國預防德國東山再起,平衡蘇聯影響過大的大戰略也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另外,法國在大革命後就建立了以「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理念而非血緣和語言為基礎的國家認同模式,並且不斷地通過統一的官方語言法語和全民義務教育來推廣這個模式。這讓布列塔尼人,阿爾薩斯人等少數族裔能夠融入法國,避免了民族分裂。
歷史上比法國面積更大的歐洲國家,像羅馬帝國、西班牙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等國家就沒有法國這么幸運了,因為戰敗的原因,土地遭遇了巨大的損失。其他大國家要麼解體,要麼分離,要麼遭到強國的削弱,領土面積了自然就少了很多。
Ⅳ 法國面積和中國那個省的面積相當
青海省。
青海面積:722300平方千米
法國面積:672834平方千米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5)法國最鼎盛時期一共多少平方擴展閱讀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於17—18世紀路易十四統治時達到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之後,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先後經歷兩次帝國和三次共和國,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20倍。
二戰後,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被夏爾·戴高樂建立的第五共和國所取代。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Ⅵ 法國有多大面積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the 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該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建立了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法國本土面積為543965平方公里,包括海外領土面積為632834平方公里。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
折疊氣候條件
法國本土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1月平均氣溫北部1-7°C,南部6-8°C;7月北部16-18°C,南部21-24°C。
折疊物產資源
法國主要礦藏為鐵礦,次為鋁礬土和鉀鹽礦。鐵礦蘊藏量約1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煤炭儲量幾近枯竭,所有鐵礦、煤礦均已關閉,所需礦石完全依賴進口。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能源主要依靠核能,約78%的電力靠核能提供。此外,水力和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56.5萬公頃,覆蓋率28.6%。
Ⅶ 世界國家領土面積排名
排序列表如下:
排序/國家/所處大洲/面積(平方公里)
1、
2、美國
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是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50個州和關島等眾多海外領土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
其主體部分位於北美洲中部,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國總面積是937.3萬平方公里,人口3.3億 ,通用英語,是一個移民國家。
3、中國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地、高原面積廣大。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
4、加拿大
加拿大,位於北美洲最北端,英聯邦國家之一,素有「楓葉之國」的美譽,首都是渥太華。
加拿大西抵太平洋,東迄大西洋,北至北冰洋,東北部和丹麥領地格陵蘭島相望,東部和法屬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相望,南方與美國本土接壤,西北方與美國阿拉斯加州為鄰。
領土面積為998.467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人口主要集中在南部五大湖沿岸。著名城市有多倫多、溫哥華等。官方語言有英語和法語兩種,是典型的雙語國家。
5、巴西
巴西聯邦共和國,簡稱巴西,國名源於巴西紅木。
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享有「足球王國」的美譽。國土總面積854.74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
與烏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維亞、秘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法屬蓋亞那十國接壤。巴西共分為26個州和1個聯邦區,州下設市。
6、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聯邦(英語: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簡稱「澳大利亞」(Australia)。其領土面積7692024平方公里,四面環海,是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因此也稱「澳洲」。擁有很多獨特的動植物和自然景觀的澳大利亞,是一個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
澳大利亞(Australia)一詞,原意為「南方的大陸」,由拉丁文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變化而來。歐洲人在17世紀發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為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世界各國領土面積排名
Ⅷ 法國面積
法國面積為55.1602平方公里
法國
國名: (現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France)
國名由法蘭克部落之名演變而來,意為「勇敢的」「自由的」
參考資料:http://www.world68.com/sort.asp?bid=11(法國網站導航)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國旗:法國國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旗之一,對後世界各國國旗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形狀與圖案:
法國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最早的三色旗色彩的排列與今天不同,紅色在左。藍色代表(自由)聖馬丁長袍的顏色。白色代表(平等)紀念民族英雄聖女貞德。紅色代表(博愛)聖但尼軍旗的顏色。
藍色是聖馬丁長袍的顏色,象徵自由。白色紀念民族英雄聖女貞德,象徵平等。紅色則是聖但尼軍旗的顏色,象徵博愛。
來源和歷史:
法國的國旗以三色旗著稱,最早出現在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法國大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也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1794年2月15日,旗幟最終被確定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國旗。
波旁王朝復辟時,三色旗曾經被廢除,而用王室的鳶尾花旗(fleur-de-lis)。然而1830年7月革命後,三色旗再度成為法國的國旗,並延續至今。
稱呼:
法國國旗被法國人稱呼為:
le drapeau tricolore
le drapeau bleu-blanc-rouge
le drapeau de la France
有時也叫le tricolore,口頭稱作les couleurs。
法國國旗也被使用英文的人叫做French tricolor(美式英語),或French tricolour(英式英語)。
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綬帶環飾。
國歌:《馬賽曲》
國花:鳶尾花
國鳥:公雞
國石:珍珠
國家元首:總統希拉克(Chirac),1995年5月當選,2002年5月連選連任;總理德維爾潘(Dominique)。
自然地理:面積為55.16萬平方公里(包括科西嘉島)。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062.8萬(2000年),包括350萬外國僑民,其中14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通用法語。居民中81.4%的人信奉天主教,6.89%的人信奉穆斯林教,其他人信新教、猶太教、佛教等其它宗教。
首都:巴黎(Paris) ,人口1060萬(1999年)。
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22個大區是:阿爾薩斯、阿基坦、奧維爾涅、布爾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區、香檳-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貢岱、巴黎大區、朗克多克-魯西翁、利姆贊、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萊海峽、下諾曼底、上諾曼底、盧瓦爾地區、皮卡爾迪、布瓦圖-夏朗德、普洛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貝斯。4個海外省是: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留尼旺。4個海外領地是: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2個地方行政區是: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
簡史: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正在進攻巴士底監獄。監獄里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 1789年,伏爾泰和盧梭去世11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 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象徵勝利的法國凱旋門,終於迎來了一次真正的凱旋。
在戴高樂的帶領下,為了自由而戰的法蘭西民族不僅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且為戰後法國的復興鋪就了道路。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1959年,法國宣布接受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由此開始告別殖民主義;
1963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簽訂《法德友好條約》,從此與宿敵德國和解;
1964年,法國與新中國建交,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
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並限令美國在一年內撤除在法國領土上的駐軍和基地。
堅持獨立外交政策的法國,成為世界格局的制衡力量。 正是在這一追尋理想的過程中,法國以它卓爾不群的氣質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Ⅸ 拿破崙全盛時期有平方多少國土
拿破崙帝國版圖最大是1810年和1811年拿破崙統治時期,統治的疆域當時除巴爾干半島外,帝國囊括了整個歐洲大陸。
拿破崙統治的區域包括兩部分:其核心是法蘭西帝國;然後是一層層的附庸國。往北和往東是幾個在其傳統政府治理下的盟國: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丹麥和瑞典。
拿破崙·波拿巴:(法語:Napoléon Bonaparte,義大利語:Napoleone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出生於科西嘉島,十九世紀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年-1815年)。
拿破崙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是拿破崙建立的一個君主制度國家,又被稱拿破崙帝國,在19世紀的歐洲影響甚大。1804年5月拿破崙稱帝,1804年12月加冕,成為法國人民的皇帝(L'Empereur des Francais),結束法國執政府的統治。第一帝國在對第三次反法同盟中取得勝利,擊敗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葡萄牙等國,其中包括奧斯特里茨戰役(1805年)及弗里德蘭戰役(1807年)等。歐洲戰爭於1807年7月,《蒂爾西特條約》的簽訂下結束。法國對外的一連串戰爭被稱為拿破崙戰爭,把法國的影響力擴至整個西歐及波蘭。1814年4月拿破崙第一次退位,後一度復位;1815年6月再次退位,第一帝國隨之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