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歷史是什麼意思

法國歷史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5-09 20:15:03

1. 法國歷史

法國在數十萬年前已有人類居住。公元前57年,法國成為羅馬帝國高盧省一部份。

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移此定居。
大約在10世紀,法蘭克帝國(查理曼帝國)分裂;根據843年《凡爾登條約》,東部的部分形成現在的德意志,中部是在後來逐漸消亡的勃艮第,而西部則逐漸成為現在的法蘭西。經歷過與英國交戰足足116年的百年戰爭後,在15世紀末,法國逐漸地形成了一個中央集權制和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
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君主制,並開始逐步建立起共和制、推向民主制;法蘭西國家格言「自由、平等、博愛」(法語: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這三個詞就是從法國大革命中來的。在1792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直到1804年拿破崙成為法國皇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或稱拿破崙帝國),結束了短暫的共和國歲月。
其後,法國於1848年因在國民議會的另一次革命和推翻帝制的背景下,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並由拿破崙三世擔任總統,直至1852年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帝制恢復」。
從17到18世紀,法國在北美和東南亞建立了許多殖民地;從19世紀到20世紀早期,法國成為了當時全世界的第二大殖民帝國,占據了北非、西非、中非、東南亞的大量地區,此外,還包括許多加勒比海和太平洋上的島嶼。
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
拿破崙征服了歐洲法蘭西第一帝國
夏爾·戴高樂
現任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再次恢復共和制(建立第三共和),並一度於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間建立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的專政政權:巴黎公社,但隨即被推翻。然後法國民眾在普魯士軍隊撤走後,又再次恢復了第三共和。經歷了一戰和二戰,第三共和終於到1940年被納粹德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所滅。在二戰中,戴高樂將軍在英國建立流亡政府,稱為「自由法國」,與「納粹德國」的附庸「維琪法國」抗衡;抗戰其間,再改名為「戰鬥法國」。
戰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由戴高樂將軍開始。法蘭西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這兩次戰爭中損失慘重。1958年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戴高樂將軍宣布結束「舊憲法」(法蘭西第四共和憲法),推行「新憲法」(法蘭西第五共和憲法(現今法國憲法)),第四共和結束,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即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時,汲取了前幾次議會制失敗的教訓,因此創立並使用半總統制半議會民主制(雙首長制),維持至今,並未改變。而最近幾年法國和德國的密切合作成為歐洲經濟一體化不可或缺的主要動力,例如在1999年歐元的流通就是一例。今天,法國站在歐洲,尋求在更多領域進行更密切合作的最前端。

2. 法國的歷史概括

你好 很高興為你解答
早期歷史
最早記載關於未來有一天將會成為法國的這塊土地上人民的文獻資料是用希臘語寫成的。就算我們接受這些關於腓尼基殖民者在前600年左右建立馬薩利亞(Massalia,今馬賽)的材料的話(修昔底德寫關於馬賽),這些資料也只限於很基本粗略的介紹,只提到北邊有「辛梅里人」、南邊有(來自隆河?)的「利古里亞人」,卻沒有指出其他更明確的地理位置。

可不看的是亞里士多德(伊索克拉底及柏拉圖的弟子,前384-前332),在他的作品中有提到「塞爾特人」的風俗,他們是來自隆河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凱爾特居民。(希臘語κ??λτοι。)亞里斯多德氏就像羅馬人入侵以前的大多數古典時代史家一樣,一再強調塞爾特人好戰的價值觀以及(以現代的意義而言的)野蠻的風俗。他留下的記錄之所以深具意義,是因為他執筆的年代,正值塞爾特諸部大肆擴張,散布直到多瑙河河口以及高盧最深處角落的每一片土地。因此,這些間接的材料針對未來法國的部份,只有寥寥數語。

第一次鐵器時代(前850-前450)的部酋分立
相對地,訴諸考古發現的話,則能讓我們比較確定地重現晚期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相對穩定的社會之後,突然爆發的軍事與社會鉅變。由許多遺址的「年代下限」(terminus postquem)所顯示,這些動湯發生於前850年左右,也就是第一次鐵器時代。

在這個時代當中,考古學家們可以重新發現當時經濟和技術發達的聚落,其中一個座落於阿爾卑斯山當中,很可能就是塞爾特人來臨之前的遺址。

這個時代的特徵似乎是由規模不小的酋邦(principautés)所支配,並由好戰的貴族體制所統治。這些「塞爾特部族的君長、女王」(語見帕特里絲·布杭Patrice BRUN)以兵器和華美的二輪戰車陪葬,如同今法國金丘省(勃艮第大區)的維克斯(Vix)以及德國符騰堡州侯赫多爾夫(Hochdorf )等地所見。他們的墓葬同樣揭露了來自地中海文化圈(特別是埃及)的奢侈品在此出現,見證了這些貴族的巨富當中亦有商業貿易的一面。

前6世紀初,希臘商人在地中海的Lacydon海灣建立了 馬塞,這個希臘殖民地成為貿易中心。在馬塞定居的希臘人來自小亞洲的Phocée城。

凱爾特人(前450年代至前2世紀)
前450年到前400年藝術品風格重新發生了巨大變遷,這可能意味著政治方面也發生了 變化。在那個時候,出現了La Tène文化。按照傳統的觀點,高盧的時代從此正式開始,但是考古遺址發生的變化的理由目前還在爭論中。

按照第一個觀點,在地中海文明的影響下,社會發生了逐漸的變化,外來民族逐漸擴散。按照第二個觀點,凱爾特侵略了原住民的領土,這些原住民從前史一直到凱爾特人的來臨變化了很少。

我們無法了解這些社會變遷的事實,只能提出一些假設。目前大部分的專家推出折中觀點:既發生了漫長的文化擴散過程,也發生了凱爾特的入侵。

高盧獨立時代
到了公元前二世紀,希臘文和拉丁文關於高盧族和高盧國的記載越來越多,揭開了高盧族的奧秘面紗的一部分。高盧(拉丁文 Galli)一詞最早出現在羅馬政治家Caton的筆下(公元前168年),他指的是從法國入侵義大利北部的高盧族人。在公元前二世紀末,在希臘殖民地馬賽的影響下並由於高盧族和地中海的貿易交流,高盧族的一些部落開始希臘化,也開始運用希臘字寫高盧語,但是由於宗教的忌諱,高盧族沒有把其豐富的口傳歷史寫成文字,限定文字的運用范圍為商業和貿易。因此,在高盧語消失之後,這些傳統隨著被淡忘了。

高盧被劃分成幾個部落,那些部落之間的領土界限顯然被劃定得非常清楚。這些界限和未來的羅馬「城市」(Civis)的界限相吻合,從此和現代法國的省相吻合。

La Tène文化末期的高盧在語言、文化等方面顯示出穩定的狀態。但是,按照羅馬的歷史學家,在社會政治方面,高盧的君主制度和貴族制度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選定的法官(高盧語vergobretos)。

羅馬人征服高盧之前一個世紀是高盧文明的鼎盛時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不象羅馬作家和西方19世紀歷史學家描述得如此野蠻落後。在那個時代出現了規模非常大的城堡(oppidia),也開始運用錢幣:高盧人文明的水平不低於前2世紀的羅馬。

高盧人對羅馬文化的貢獻非常眾多。在軍法和技術方面,羅馬人不僅採用了高盧人的許多發明,也借了高盧語的詞彙,例如:木桶、劍(gladius)、鎖子甲、肥皂、馬車(carrus)等。

羅馬征服高盧(前125年至前51年)
在前2世紀末年,羅馬已經征服了高盧的東南部(現在法國的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和朗格多克-魯西永等地區),這些地區被稱為「Gallia togata」,即「穿羅馬式長袍的高盧」,因為這些地區的高盧人最早受到羅馬影響,開始採取羅馬的生活方式。

日爾曼人入侵
在406年12月31日夜裡,汪達爾人,蘇維匯人,阿蘭尼人等日爾曼「野蠻」民族一同侵入羅馬帝國,趁冬天萊茵河水結凍,容易過河。一直到476年--羅馬帝國的復滅,皇帝的權利日益減少,高盧的羅馬代表也不敢反抗日爾曼人。在帝國行政里,那些日爾曼族人被劃入兩個不同的階級:聯邦者foederati和殖民者lètes。

現時法國領土是由高盧族地區組成。西元前1世紀至5世紀,羅馬統治著主要由高盧族(Gaulois)、塞爾特人族(Celte)和在西南部的巴斯克族(Basque)所組成的人口。486年,來自東方的法蘭克族(Francs)首領克洛維一世(Clovis I)征服了在羅亞爾河(Loire)和索姆河(Somme)之間的羅馬領土。後來他將現時北部和中部法國地區納入統治,並在496年將羅馬天主教定為國教。其他日耳曼統治者仍是以阿里烏主義(Arianisme)為宗教的。

在他於511年死後,他的領土斷斷續續地分裂和統一;而統治實權亦由他的嫡系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漸漸移入世襲的宮廷長(maire palais)里.在751年查理馬特爾的兒子 - 宮廷長矮子丕平 - 名正言順地建立他的加洛林王朝(Carolingiens)。

這王朝在丕平(Pépin)的兒子查理曼大帝統治下達至顛峰。他先後在771年統一了在分裂中的法蘭克裔領土,774年征服了盤踞著北義大利百年以上的倫巴第王國(Lombard),778年將巴伐利亞(Bavière)納入統治, 796年打敗了多瑙河平原的Avars人, 801年將南部邊境推進至巴塞隆納而與伊斯蘭教的西班牙領地接壤, 並在大張撻伐後終於在804年降服了下撒克遜 (Basse Saxe)。

中世紀
教宗利奧三世(Léon III)在800年 加冕查理曼為第一任神聖羅馬皇帝以表揚其功勣及對羅馬梵蒂岡的擁護. 但他的兒子路易一世死後, 路易的三位兒子在凡爾登條約(Traité de Vern)里將查理曼的領土三分為東中西三部. 加洛林王朝雖然在884年至887年間曾短暫統一, 但神聖羅馬皇帝封號自始不再在西部通行, 而西部亦漸漸演變為法蘭西王國

在查理曼大帝統治後期, 維京族 (Vikings) 沿他的王國北方及西部邊境推進. 自查理曼在814年死後, 他的繼任人未能團結去遏止維京人入侵. 維京人和他們的長船縱橫羅亞爾河和其他內陸河流, 到處攻掠: 843年他們殺死了南特(Nantes)市的主教, 數年後又焚燒了土爾(Tours)城的聖馬丁教堂(L'église Saint- Martin), 845年更擄掠巴黎。

現時法國領土大致與國王糊塗查理(Charles le Simple)統治時相同. 他被逼將塞納河下游兩岸大片土地割與維京人, 形成諾曼第(Normandie)公國。最後在斷斷續續的權力爭奪中,加洛林王朝亦步上前朝復滅的後塵: 法蘭克公爵及巴黎伯爵雨格.卡佩 (Hughes Capet)在987年建立了卡佩王朝 (Capétiens). 它與其旁枝瓦洛亞王朝(Valois)和波旁王朝(Bourbon) 將統治法國超過800年之久。

卡佩王朝的撅起使法國發展出新的政治架構: 君主承認擁有領土的貴族對其疆土的行政管理權以換取他們有限度的忠誠和軍事支持. 不過這制度令卡佩王朝直接控制的疆土限於塞納河中游及毗鄰地區. 另一方面強大的諸侯, 譬如10世紀和11世紀時布盧瓦伯爵(Comte de Blois), 通過聯姻及扶植弱勢貴族而積累了數目可觀的領地。

911年割與維京人的諾曼底公國,成為了後來征服者威廉入侵英國的根據地。1066年,威廉公爵成功奪得英格蘭的王位,是為英王威廉一世(Guillaume le Conquérant)。威廉公爵仍保留諾曼底公爵的稱號和封地,並將其傳給以後的歷代英王,埋下了日後英法兩國沖突的導火線。1154年,法國的安茹伯爵亨利繼承英國王位和諾曼第爵位,是為英王亨利二世(Henry II)。亨利將自己在法國領地(安茹及諾曼底)歸入英國王室。再加上1152年他迎娶了法王路易七世(Louis VII)前妻阿基坦的艾利諾女公爵(Eléanor d'Aquitaine),令他的勢力擴展到法國西南部。這些事件令英法兩國關系日益緊張,最終導致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

在13世紀,法國王室將不少南部的領土收歸中央,煽動了基督徒屠殺異教徒的浪潮(1209年為最高峰期) ,並把藉此將南部的朗基多克省(Languedoc)收為皇家家族領地。公正王菲力四世(Philippe IV le Bel)試圖奪取佛蘭芒地區(1300), 但在兩年後法軍終在發生於Courtrai (Kortrijk)的金靴刺之戰中被佛蘭芒城邦聯軍擊退。

百年戰爭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Charles IV)身亡,卡佩王朝(Capétiens)絕後。瓦洛亞王朝(Valois)成員腓力六世(Philippe VI)繼承王位。但是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前法王腓力四世(Philip IV)的外孫,宣稱自己是法國王位唯一合法繼承人。此王位爭議成為英法百年戰爭的導火索。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英法百年戰爭導致兩國的民族意識大大提高,但百年戰爭期間,兩國都不約而同地出現內亂,如1381年英國的瓦特·泰勒叛亂(Tyler's revolt)和1358年法國的扎克雷革命(Jacquerie)。

法軍在1337年至1360年間節節敗退,瀕臨亡國。但在1369年至1396年間轉入反攻。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在阿讓庫爾(Azincourt)戰役的勝利,令瓦盧瓦王室失去其他貴族家族的支持,最終導致7年後巴黎淪陷和1420年特魯瓦條約(Treaty of Troyes)的簽署。導致法國王室對羅亞爾河(Loire)以南的管治權大大削弱。

1428年,英軍更進一步,佔領了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北部,並且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此舉再次激起了法國人的愛國熱情,紛紛起兵反抗。次年,女英雄聖女貞德(Joan of Arc)率軍馳援奧爾良,擊退了英軍。並在歷史名城蘭斯(Reims)擁立查理七世為新任法王。但貞德很快被勃艮第人逮捕,並交與英軍。在英軍宗教審判所的不公道的審訊下,貞德被判為邪教徒,於1431年被釘上十字架,活活燒死。

後來英國內部發生沖突,再加上法王和勃艮第公爵菲利浦(Philippe of Burgundy)的和解,導致法國漸漸反敗為勝。最終陸續收復巴黎(1436年),諾曼底(1450年)及波爾多(1453年10月)等地,法軍獲得最後勝利,收復了除加來(Calais)外的全部領土。在這場戰爭以後,法王逐步加強中央集權,並分別將勃艮第(1477年)和布列塔尼(1491年)收歸中央。

瓦盧瓦王朝
一個世紀的損失戰爭是極大, 特別由於瘟疫(黑死病,通常考慮了腺鼠疫爆發), 1348年從義大利, 迅速地傳播Rhone 谷和因此橫跨大多數這個國家:它估計, 人口差不多18-20 百萬在現代天法國在這種 1328 年之時hearth 稅返回被減少了150 年後根據40% 或更。 盡管迅速人口統計和經濟復甦起點, 這個早先一半世紀的獲取將由沖突一比較進一步的被延長的系列, 這時候在義大利危害 (1494-1559), 法國努力獲取優勢結束了在德國Habsbourg 聖潔羅馬皇帝的增加的力量的地方。 比法國被浸入了入一次國內危機與廣遠後果幾乎沒有是義大利戰爭。盡管一個契約的結論在法國和Papacy (1516 之間), 贈與冠無比的力量在資深傳教士任命, 法國由新教徒改革的嘗試深深地影響了打破天主教歐洲團結。 一種增長的基於都市的新教徒少數(比較晚些時候的取綽號的 Huguenots) 面對的曾經比較苛刻的抑制根據Henri 國王規則II. 更新寬容反應由假裝強有力的公爵帶領達到高潮在大屠殺 Huguenots (1562), 開始一在時英語宗教的法國戰爭, (蘇格蘭人 ?), 德國和西班牙強力干預在敵手新教徒和寬容強力的邊。 這種沖突由教皇(1595) 結束了由Henri 假裝(1588) 並且 Henri III (1589), 增加新教徒國王Navarre 作為Henri IV (第一位國王Bourbon 朝代) 並且他的隨後放棄基督教(1593), 他的採納由大多數寬容創立(1594) 並且, 和他的問題國王的刺殺寬容旨令以著名南特敕令(1598), 保證私有崇拜和民用平等自由。

[編輯]成為歐洲霸權
法國的pacification 在Henri 之下鋪砌許多地面為起點在他的刺殺 (1610 以後) 法國的上升對歐洲霸權在路易十三和他的宰相 (1624-1642) 主要法國的政策的黎塞留, 建築師反對西班牙和德國皇帝之下在發生在德國的聖潔羅馬帝國土地之中的三十年的戰爭其間(1618-1648) 。 英國支持的Huguenot 叛亂(1625-1628) 擊敗, 法國directlly 干預 (1635) 有比較寬的歐洲沖突跟隨她的盟友(新教徒) 瑞典的疏忽修造在最初的成功。在國王死亡以後和主要, 和平西華里亞(1648) 鞏固了德國的政治和宗教破碎普遍採納, 和比利牛斯(1659 的) 條約形式化法國的奪取(1642) Roussillon 西班牙疆土在擊碎 短期的加泰隆共和國以後。 在王朝其間Louis XIV (1643-1715), 法國是統治力量在歐洲, 由外交援助Richelieu 的後繼者(1642-1661) 主要馬薩林和經濟政策主要由財政大臣柯爾貝爾(1661-1683)決定。更新的戰爭(1667-1668 和1672-1678) 帶來了比較進一步的領土獲取(Artois 和西富蘭德和這個自由縣從伯根地酒, 1482 左對帝國), 但於敵手力量的愈來愈被共同安排的反對的費用。 在奪取以後(然後分離) 英語, 1688 年愛爾蘭和蘇格蘭王位由荷蘭王子威廉桔子, 反法國" 盛大聯盟" 1689 比不列顛充當一個曾經比較重要的角色, 尋求特別是保留法國在荷蘭的一個世紀開始更多 intermmittent 歐洲沖突(荷蘭省和未來比利時外面, 然後根據西班牙規則) 。 在戰爭1689-1697 獲取法國唯一海地(之後丟失對奴隸反叛每世紀以後), 西班牙連續(1701-1713 的) 戰爭結束了與解開一個佛朗哥西班牙Bourbon 帝國的Louis 的夢想: 1709 年二種沖突勞損法國資源已經減弱由慘敗收獲在1690s 和, 以及由廢止(1685) 南特和 Huguenot 支持和人力結果損失Edict 。 王朝(1715-1774) Louis XV 看最初的回歸和平和繁榮在 regency (1715-1723 之下) Philippe II, 奧爾良公爵, 政策由 Cardinal Fleury, 總理總計主要繼續(1726-1743) 名字, 更新的戰爭與帝國(1733-1735 和1740-1748) 主要戰斗在東部。但與傳統 Habsburg 敵人的聯盟("外交革命" 1756 年反對不列顛和普魯士(Preussen) 的上升的力量導致昂貴失敗在七年的戰爭中(1756-1763)。

法國大革命及其後的政治亂局
在路易十六統治時期(1774年—1792年),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走到了盡頭。路易十六的法國支持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反抗英國統治的獨立戰爭(1778年—1783年),但法國海軍的直接干預也暴露出它自身的一些問題。幾個世紀以來的奢靡浪費和與歐洲列強的軍事競賽過導致法國的財政出現困難。惡化的經濟情況,對貴族和教士等特權階級的普遍憎恨,以及缺乏可供選擇的其它變革方式是法國大革命的主要動因。這終於導致1793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成立,以及在1848年2月26日推翻七月王朝後第二次宣布共和。雖然法國的革命家堅決主張共和和平等這些原則,法國在這一時期恢復對絕對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多達四次: 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1803-1814),路易十八的波旁王朝復辟,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以及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在普法戰爭結束後的1870年,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這一次共和體制一直持續到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佔領。

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 導致了法軍人員的重大傷亡和裝備巨大損失。在1920年代, 法國在與德國接壤的邊界建立了馬其諾防線(Maginot Line) 並且與東歐的各新興小國結成「小協約國」聯盟,防止德國和奧地利的復興。但英法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納粹黨和希特勒的坐大,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淪陷更使「小協約國」聯盟立即灰飛湮滅。納粹德軍其後更在1940年6月繞過馬其諾防線,迅速攻陷法國北部3/5的土地。

同年7月10日,法軍一戰英雄貝當元帥(Henri Philippe Pétain)在法國南部的維希(Vichy)被推舉為傀儡政府的首領。為維護維希政府僅有的主權,貝當只好默認德國在法國掠奪資源,更徵召法國人為役夫,為納粹德軍服務,甚至還要將政府稅收的一半「繳納」給德國。但是最終維希政府難逃被納粹德軍所滅的命運。1942年11月,納粹德軍進佔法國南部,全權接管當地軍政大權。而貝當與其政府被迫「流亡」到德國,且被納粹當局軟禁。

另一方面,第三共和國最後一任國防部長夏爾·戴高樂將軍(Gen. Charles de Gaulle)逃亡到英國,並成立「自由法國」武裝抵抗組織,在法國發展地下運動,以圖終有一日光復法國。終於「自由法國」匯同盟軍在1944年底,光復全法國。

現代
二戰結束後,法國新政府要面對戰後涌現的一大堆新問題。由夏爾·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臨時政府,在共和國新憲法(1946年10月)通過以後,就立即將權力交與基於政黨執政聯盟的第四共和國政府,而戴高樂將軍自己也很快歸隱田園,淡出政治舞台。但這個政府與議會同盟內部往往缺乏協調,這個缺陷在法國政府處理在中南半島和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運動的政策便表露無遺,更導致執政內閣的連串危機和變動。 1958年5月,在阿爾及爾的軍官和法國居民發動叛變,企圖阻止法國政府允許阿爾及利亞獨立,更令法國政府的倒台危機升級。最後,法國總統只好請戴高樂再次出山,收十殘局。戴高樂迅速成立緊急政府,並立即通過另一部共和國憲法,立即進行總統選舉。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統。

七年後, 在一個場合標號第一次在20 世紀, 人民法國參加投票選舉總統由直接選票, de Gaulle 贏取重選與這個表決的55% 份額, 擊敗Francois Mitterrand 。在1969 年4月, de Gaulle 辭去了跟隨失敗在政府提議全國公民投票對於21 地區的創作與有限的政治的力量。成功他因為法國的總統是 Gaullist Georges Pompidou (1969-1974), 獨立共和黨Valery Giscard d'Estaing 的(1974-81), 社會主義 Francois Mitterrand (1981-95), 和新 Gaullist Jacques Chirac (選舉在春天1995) 。 當法國繼續尊敬它的富有歷史和獨立, 法國領導愈來愈栓未來法國對歐共體的持續的發展。在Mitterrand 總統的佔有權時, 他強調歐洲綜合化的重要性和主張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批准在歐洲經濟和政治的聯合, 法國的全體選民狹窄地批准在1992 年9月。 當前的總統Jacques Chirac 承擔了辦公室1995 年5月17 日, 在競選以後集中於需要倔強地與法國的高失業率交戰。國內關注的中心很快轉移, 然而, 到經濟改革和傳送帶拉緊措施要求為法國符合標准為經濟和貨幣聯盟(EMU) 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計畫。在1995 年末期, 法國體驗它的最壞的勞工動亂在至少十年, 象雇員被抗議的政府減少。 在外國和安全政策前線, Chirac 採用一種比較斷言的方法對保護法國維護和平的人在前南斯拉夫和幫助促進和平協議談判在德頓市, 俄亥俄和簽字在巴黎在1995 年12月。法國人是在北約和歐共體政策最堅強的支持者之中在巴爾干。

望採納

3. 關於法國歷史

史前文明

從最早的人類史開始,每一階段的法國在西方文明史上,都是響當當的角色。在多爾多涅(Dordogne)地區以及比利牛斯山區發現的史前洞穴壁畫,可追溯到兩萬年前,是歐洲最豐富的史前文化。

羅馬人

凱爾特人發展出強勢的「鐵文明」( lron Age Culture)後,羅馬人為好勇鬥狠的凱爾特人灌輸了集體意識。羅馬帝國在公元前125年至公元前21年時佔領了法國靠地中海的區域,到了凱撒(Julius Caesar),才算真正征服了好戰的凱爾特人。韋辛格托里克斯(Vercingetorix)領導凱爾特人英勇抵抗,但凱撒仍然在公元前52年於勃艮第的阿萊西亞( Alesia)獲得最後勝利。韋辛格托里克斯雖敗猶榮,成了民族英雄。隨後的「羅馬和平」(paxromana )為該地帶來財富和繁榮。

法蘭克人

公元四、五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的衰敗,羅馬高盧人向弗郎奇亞(Francia)——法蘭克國王投降。法蘭克原本屬日耳曼部落的一支,居住在羅馬帝國外圍,被羅馬人稱做「野蠻人」。他們在日益衰敗的帝國中逐漸崛起。公元4世紀末和5世紀時,法蘭克族的一支墨洛溫人(Merovingians)佔領了法國北部,起勢力漸漸往南擴大。該族的統治者洛維(Clovis),選擇巴黎為首都,並於公元496年改信天主教,藉此向篤信天主教的南方拓展勢力。

夏勒馬涅大帝

公元8世紀,法蘭克王子夏勒馬涅登基,創建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統治的疆域包含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公元800年,夏勒馬涅接受羅馬教皇加冕(是羅馬統治者結束後首位榮膺教皇加冕者)。隨著封建制度的分崩離析,又有外族的入侵,像義大利北邊的薩拉森人(Saracens)、中歐的馬格亞人(Magyars)、斯堪地那維亞的諾爾斯人(Norsemen,亦稱維京人Vikings),使得加洛林王朝註定要短命。公元843年簽定的凡爾登和約(Treaty of Vern),將帝國分成三個部分:東法蘭克的日耳曼王國、西法蘭克王國——日後成為法國的歷史核心,以及居中的洛賽瑞及亞(Lotharingia)。 公元987年,西弗郎奇亞(West Francia),後被人稱做弗郎奇亞,落入於格卡佩(Hugues Capet)手中,建立了卡佩王朝(Capet Dynasty)。他的後裔一直統治著這個王朝到19世紀。

卡佩的勢力范圍非常小,其直接統轄的區域僅有環繞巴黎的法蘭西島,這小小的基地,岌岌可危地被全法國封建諸侯的領地和戰爭帶包圍著。諾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Duke of Normandy)原為諸侯之一,在1066年的一次成功入侵後成為英格蘭國王。建立的英格蘭帝國,其疆域從蘇格蘭邊界的特威德河畔貝里克(Berwick-upon-Tweed ),到比利牛斯山。卡佩王朝靠著戰爭、外交、聯姻結盟或乾脆詐騙耍賴,抵抗了英格蘭的勢力和統治。

十字軍

從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法國加入十字軍行列,搶救淪陷在異教徒手中的聖地。路易九世甚至因十字軍而死。卡佩王朝在13世紀勢力已達法國西南部,在教皇授權下,十字軍征討了所謂的異教派阿爾比派(Albigensian)。此時,法國國王統治勢力首次從北貫穿至南部的地中海區。

隨著卡佩王朝的君主勢力不斷增強,經濟活動也日漸繁榮興盛。資金相繼投入大教堂的興建,哥特式的教堂建築成為全歐洲模仿的對象。城市裡出現了大學。皮埃爾•阿伯拉爾(Pierre Abelard)和托馬斯•阿奎諾斯(Thomas Aquinas)任教的巴黎大學,旋即贏得響亮的聲譽。

百年戰爭

到了公元14世紀初,經濟開始衰退,而1348年爆發的黑死病則引發了經濟大崩潰。黑死病奪走了全法國三分之一的人口,某些地區甚至在幾個世紀之後,才慢慢恢復到疫情未爆發之前的水準。瘟疫帶給經濟空前的打擊。因勞動人口短缺,導致封建制度的衰落,領主被迫減輕農奴負擔。在這重要的時刻,因為索討法國領土不遂的英國,引發了「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War,1337—1453)。而一直要求自治的勃艮第竟與英國結盟。

法國在戰爭中老是很倒霉。例如415年著名的阿讓庫爾之役(Agincourt ),在強大的英國步兵攻勢下,大小戰役讓法王們丟盡了老臉。到了15時機初期,法王簡直毫無勢力可言,國家面臨四分五裂的局面。在聖女貞德的號召下,於1429年或1430年時,法王終於抵擋了英國的攻勢。貞德雖犧牲於英國和勃艮第人之手,但法王查理七世將英國人趕回到英吉利海峽彼端,他和繼任者也平了勃艮第,夜1477年將其納入法國。接著普羅旺斯夜1480年加入;布列塔尼於1491年加入法國。

文藝復興

1494年,法王查理十三入侵義大利半島,引發了義大利戰爭,一直持續到1559年。雖在義大利土地上開戰,但法國侵略的目的,卻是為了奪取統治德國,及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皇帝」的名號。這場戰爭,或者可說是個僵局,為法國的經濟和文化帶來新局面。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和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為法王弗郎索瓦一世(Francois 1)工作。弗郎索瓦一世所推行的、雄偉華麗的宮廷文化的,對建築的影響很大。其中最傑出的作品首推盧瓦爾谷地(Loire Valley),散布各處的眩目城堡從較新的尚博爾城堡(Chambord)、舍農索城堡(Chenonceau)到亞傑廉城堡( Azay-le-Rideau ),並對一些老城堡進行了擴建,如布盧瓦(Blois)。

宗教戰爭

文藝復興同時也帶來了宗教的改革。法國分裂成兩派宗教勢力,在公元1562年到1598年之間,新教徒(Protestants)和天主教徒之間的爭戰不下八次之多。這些戰役相當激烈血腥,尤以1572年的聖巴多羅謬慘案(St.Bartholomew`s Eve Massacre)最為慘烈。在巴黎,約有2700人遭屠殺,這個數字比之法國大革命恐怖時期(公元1792年到1794年)革命法庭所處決的人數還多。在法國其他城市,死難者超過二萬人。直到亨利四世(Henry Ⅳ)——波旁(Bourbons)王朝的創始者,平了兩教派許多戰亂之後,以新教徒身份改信天主教,才將這場宗教戰爭畫上句號。公元1598年頒布南特詔書(Edict of Nantes),兩教派終於休戰。

亨利四世除了有寬容的宗教胸襟,也相當注重戰亂之後的社會福利。他的理想「每戶佃農家鍋里有雞」令人永遠深刻難忘,並為他贏得了「好國王亨利」(Good King Henry)稱號。然而自17世紀20年代起,樞機主教黎塞留(Cardinal Minister Richelieu)和馬薩林(Cardinal Minister Mazarin)相繼掌權,為了打敗哈布斯堡王朝,使法國變成了中央集權的專制國家。如此一來帶給法國社會相當大的壓力:在630年到1648年之間,人民稅賦較以往升高了三倍之多。窮人心生不滿,貴族不快,加上宗教摩擦,終於引發了暴動和叛亂。

太陽王

盡管危機四伏,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治仍在661年打下了基礎。路易十四獲得了多數支持,並開始他個人的統治。 「太陽王」統治時期是法國最長的一段歷史之一,這一時期毀譽參半。凡爾賽的豪華成了全歐洲羨慕的焦點。也是路易追逐歐洲霸權和建立殖民帝國,例如加拿大殖民地的基地。

本時期也是法國文化史上最富創意的時期。笛卡兒(Descartes)、高乃依(Corneille)、拉辛(Racine)和莫里哀(Moliere)等大師輩出,在法國國力達到全歐顛峰之時,文化也成就了燦爛豐富的「偉大時期」(Grand Siecle )。然而自17世紀80年代起,路易十四開始和英國及荷蘭作戰。1685年廢除南特詔書,對新教徒進行鎮壓,更加重了社會問題。

啟蒙運動

17世紀的文化成績,重心在凡爾賽;18世紀的啟蒙運動則加入了中產階級,並融入了貿易和工業製造等活動。沙龍、咖啡館、學院、小說、期刊、報紙、共濟會(Masonic lodges)以及政治性社團等組織激增,發展出都市人文文化,並批判守舊頑固的貴族階級。這項法國啟蒙運動是國際性的,許多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哲學家加入,成為榮譽成員,美國的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也是其中的干將。相比之下,改朝換代的戰爭變成原始和殘酷的舉動。

啟蒙運動鼓吹了自由和社會改革,這些都是君王們未曾盡力而為的。王室負債累累,雖然百年來經濟一直相當繁榮興盛。在外交上,與商業勁敵英國大唱反調,藉此維持歐洲各國間的平衡關系。這樣的政策從路易十四於1688年結束戰爭後,一直持續到1815年拿破崙被打敗為止。

然而整個世紀以來,法國的任何斗爭都失利,惟一例外的是協助北美脫離英國殖民的獨立戰爭(公元1775年至1783年)。戰爭的巨大花費使法國幾乎落敗,經濟的危機,加上18世紀80年代開始農產歉收,把法國推向比改革更激烈的境地—-革命。

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播下了歐洲自由民主的種子。1789年所頒布的「人權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神聖地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三大口號,建立了理想的政治活動和政治文化准則,之後更影響全歐洲的跟進。1789年到1799年的10年間,總共出現了五種類型的政權:舊君主專制、君主立憲、獨權共和(即恐怖統治)自由共和,以及最後拿破崙的軍事獨裁。

如果要問善良卻無能的路易十六,為什麼不做專制君王,卻讓自己成為嚴苛憲法下的統治者,恐怕他只能無言以對。路易十六的奧地利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 Marie Antoinette)極度反對革命,鼓勵國王依靠貴族,而不是依賴新政。

法王在政權鞏固過程中表現出的無能導致了法國向奧地利宣戰。路易十六沒有全力支持對奧戰爭,導致他在1792年被推翻,隔年元月被處決。當戰事越來越危急,原來建立的共和體制也漸漸走向獨權體制。

1793年初,法國幾乎和全歐洲宣戰。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雖倡導宗教的寬容,令人驚訝的是宗教竟成了斗爭骨幹。教會支持古老的君主專制,革命人士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反對宗教政治。

佔領和殖民帝國的瓦解

20世紀的法國遭遇了兩個沉重的打擊:第一個打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個是殖民地國家的紛紛獨立。

1940年德國納粹打敗法國,並佔領法國國土。先是佔領北半部的法國,到了1942年,全法國都被德軍佔領了。有人做了賣國賊,和納粹「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戰名將、猶太籍馬赫夏•貝當(Marechal Petain)奉命領導維希(Vichy)政府。

逃亡至倫敦的戴高樂組成了反抗軍,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聯合共產黨進行了大量的政治活動。1944年猛軍登陸諾曼底,反抗軍也多有收獲,德軍節節敗退。戰後法國組成第四共和國,首次允許婦女擁有選舉權。然而「通敵合作」的痛苦仍記憶猶新,對國家忠貞問題時時縈繞在法國人民的心頭。

殖民地的瓦解過程同樣帶給法國痛苦。20世紀50年代初期,北非和法屬印度支那的獨立運動,引發了法國的軍事干預。1954年在中南半島的尊邊府之役(the battle of Dien Bien Phu),法國戰敗,印度支那回到共產主義的越盟(Communist Viet Minh)手中,並使得法國自遠東全面撤退。阿爾及利亞的內戰甚至還威脅到了法國的政治穩定。

阿爾及利亞的戰事帶來了政治危機,促使戴高樂東山再起,出任第五共和國總統,大權在握。戴氏讓阿爾及利亞獨立,撤回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殖民者,藉以解決政治危機。但卻在地中海兩岸留下了怨憤。

五月事件

除了政治的紛擾,20世紀的後半期,法國仍舊存在著許多棘手的問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國竟然能維持政治的穩定。戴高樂執政期間,政論家認為只有極右分子才能統領第五共和國。而事實證明,在創始者去世後,該政權仍能夠延續下去。1981年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當選法國總統,他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從此之後,執政權就在左右翼兩黨人士間交替。

法國政權首度出現危機是在1968年發生的既不尋常又無法歸類的「五月事件」(May Events)。學生、工人和自由派分子幾乎推翻戴高樂政府。在第五共和國成立40周年時人們回顧歷史,戴氏政權已成了18世紀以來,法國歷史上第二長命的政權,次於被低估的第三共和國。

歐洲聯盟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法國政治里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就是虎視眈眈的德國。自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這段期間,法國的外交政策就是對德國充滿的敵意。但在大戰之後,兩國的有知之士推動法德兩國合作。1951年成立的煤鐵聯盟(Coal and Steel Union),開啟合作的大門,之後兩國成為推行歐洲各項聯盟的前鋒,包括倡導使用共同貨幣的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這也是法國繁榮成功的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結束後,也展開了所謂「光榮的三十年」,法國經濟有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增長,因此有評論家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法國大革命。令人敬佩的經濟增長率,以及空前的嬰兒潮,帶動了基本設施和服務業的發展,各種商品和休閑娛樂大量出現,新富現象向傳統的風俗和習慣提出了挑戰。

雖然民意調查不時顯示出了人民對政治和經濟發展的憂慮,但絕大多數的人仍認為法國是最吸引人居住或旅遊的國家。巴黎,集政治與文化優勢於一身(像蓬皮杜中心the Centre Pompidou、巴士底歌劇院the Opera National de Paris-Bastille、奧塞美術館the Musee d』Orsay等),仍是全世界最出色的城市之一。其他省份的城市像里昂(Lyon)、蒙比利埃(Montpellier)、里爾(Lille)和尼姆(Nimes),也漸漸受矚目。在千禧年的前夕,地方主義、多元文化和兩性議題都讓政治和文化的視野更加廣闊。使我們能從各種角度去欣賞法國的風貌。

4. 法國的歷史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時任高盧總督的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其中西法蘭克是法國的雛形。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在路易十四的統治下達到頂峰,法國也成為歐洲大國。但路易十四統治中後期為了爭奪歐洲霸權,與外國戰爭不斷,消耗了大量國力,國家也開始走向衰弱。伏爾泰和盧梭去世11年後,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攻佔巴士底監獄。監獄里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
法國風光欣賞(19張)1789--1792年,立憲派(斐揚派)掌權。在此期間,法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大革命廢除了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簽署退位詔書,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同年的5月3日,流亡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1815年3月,拿破崙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王朝。1815年,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宣布退位。路易十八於7月8日回到巴黎,復辟波旁王朝。1830年7月,法國七月革命爆發,七月王朝建立。1848年2月爆發「法國二月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法國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結束。1944年,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解放法國。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1959年,法國宣布接受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由此開始告別殖民主義。 1963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簽訂《法德友好條約》,從此與宿敵德國和解。 1964年1月27日,法國與新中國建交,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 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只參加北約的一部分活動。並限令各國在一年內撤除在法國領土上的駐軍和基地。 1981年,5月社會黨人F.M.M.密特朗當選總統。6月舉行國民議會大選,社會黨贏得55%的議席,從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 1986年,3月國民議會選舉,社會黨受挫,出現了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左翼總統與右翼總理共處的局面。 1992年,於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歐洲聯

5. 法國的歷史簡介

路易十六(Louis Χ Ⅵ,1754~1793)

1765年其父死,他被立為王儲。擅長拉丁語和英語,對歷史地理知識頗有興趣。
1774年即位。大權受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左右,不過她也根本不懂政治,只喜歡奢侈華麗的享受,比如化妝、買衣服、買首飾、開舞會、裝修別墅、布置花園。使法國專制制度陷入嚴重危機,宮廷大臣互相爭權,社會矛盾尖銳,國庫空虛,債台高築。曾先後任用杜爾哥、內克等為財政總監,實行財政改革,均遭失敗。
1787年接受財政總監卡洛納建議,召開「顯貴會議」,試圖向特權等級征稅,遭貴族抵制而失敗。
1789年5月被迫召開中止175年之久的三級會議,因頑固維護教士、貴族的封建特權,與第三等級形成嚴重對立。7月11日解除受第三等級擁護的改革派財政總監內克職務,並暗中調集軍隊,企圖驅散制憲議會,終於激發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
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王後瑪麗·安東尼特和王室親信多次勸說路易十六逃往外省避難。路易起先拒絕離開,等待革命自行滅亡。但局勢的發展使他改變了主意。
1789年10月6日,若乾巴黎婦女和數千名國民衛隊士兵闖入凡爾賽宮,要求國王遷入巴黎居住。他們與衛兵發生小規模沖突,幾名衛兵被殺死。王後一度衣冠不整地帶著孩子躲避。當晚路易十六一家被迫搬入巴黎蒂伊爾里宮(Tuileries Palace),行動自由受到了極大限制。拉法耶特侯爵(Marquis de Lafayette)和米拉波(Honoré Mirabeau)都勸說路易十六採取妥協立場,推行君主立憲制。路易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支持制憲會議,順從地簽署了大部分法令。
1790年7月14日攻陷巴士底獄周年紀念活動中公開宣誓將維護憲法。絕大多數法國民眾相信他誠意支持革命,對他衷心愛戴,將他視為法國人民的國王。
1790年11月27日制憲會議通過法令,要求教士宣誓效忠國家、法律和國王,引起法國天主教會危機,很多忠於羅馬教皇的教士拒絕宣誓。
1791年2月28日,有謠言稱國王處境危險,數百名年輕貴族前往王宮保護,與守衛王宮的國民衛隊發生沖突,一些貴族遭到毆打和侮辱,令路易大為憤怒。
1791年4月18日,路易十六企圖前往巴黎近郊的一座城堡,以便與拒絕宣誓的教士慶祝復活節,但在蒂伊爾里宮門口被大群市民包圍,最終未能離開。此事之後,路易十六堅定了出逃的決心。
1791年6月20日深夜,王室成員化裝後逐一悄悄穿過隱秘的通道溜出王宮。但拉法耶特和當時的巴黎市長巴伊(Jean-Sylvain Bailly)意外來到王宮找路易十六談話,使國王不得不推遲離開。費爾森將他們送上准備好的馬車,在巴黎郊區的邦迪(Bondy)離開了他們。此時他們已比原計劃推遲了兩個小時。國王的弟弟普羅旺斯伯爵(即日後的路易十八)也在當晚輕裝出逃,成功逃入布魯塞爾。國王一行人離開巴黎後十分興奮,而起初行程也比較順利。一路上,路易十六並不費心隱藏,甚至多次下車與附近鄉民交談。到達聖默努爾德(Sainte-Menehould)之前已數次有人認出國王,但震驚疑慮之餘都沒有作出反應。然而,馬車到達馬恩河畔沙隆(Châlons-en-Champagne)時已落後原計劃三個小時,原定在城外迎接國王的騎兵與當地農民發生沖突,又懷疑國王未能成功逃離巴黎,已經基本撤離。一行人傍晚來到了聖默努爾德的驛站,站長德魯埃(Jean-Baptiste Drouet)也認出了國王,並在馬車離開後通報了市議會,後者派德魯埃追趕國王。德魯埃搶在國王前面到達了距蒙梅迪三四十英里處的瓦雷納(Varennes),傳達了這個驚人的消息。瓦雷納敲響了警鍾,攔住了國王一行人。起初,代理市長答應幫助承認了自己身份的國王離開,但市議會討論後決定拖延時間,下令國民衛隊嚴陣以待,並向附近城鎮求援。布耶手下的騎兵隨後趕到,但無法救出國王。
1791年6月21日早晨,國王出逃的消息在巴黎傳開。路易十六臨行前在桌上留下了一份聲明,譴責制憲會議從王室手中剝奪了外交、軍事和地方行政權力,並宣布他在1789年6月23日以後批準的全部法令無效。拉法耶特將軍和制憲會議先後派人急速追趕。面對危機,制憲會議達到了空前的團結,通過法令開始行使行政權,同時下令法國各地開始緊急備戰。
1791年6月22日清晨,巴黎的使者到達了瓦雷納。當地市議會毫不猶豫地服從了制憲會議的命令。路易十六一行人在數千名國民衛隊的伴隨下啟程返回巴黎。一路上民眾從四面八方趕來,隨著馬車緩緩向巴黎進發。制憲會議派出的三名代表在馬恩河谷與國王會合,陪同王室在6月25日抵達巴黎。
1791年9月批准《1791年憲法》,接受君主立憲制,稱法蘭西人的國王,重新掌權。
1792年4月對奧地利宣戰。
1792年8月10日起義中被捕,囚於丹普爾堡。
1792年9月21日立法議會宣布廢除王政。翌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
1792年11月密藏在杜伊勒里宮內的勾結外敵、陰謀鎮壓革命的大量文件被發現後,被國民公會以叛國罪處死刑。
1793年1月21日在巴黎革命廣場(今協和廣場)被處決。

6. 法國的歷史文化

國家的誕生
法國的歷史是長期以來人民的點滴勞動匯集而成的。法蘭西眾多的獨特之處正是其文化的體現。二千年來各個朝代和他們的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證,最後才形成了今天的現代法國。

史前時期
大約一百萬年前,從歐亞大陸遷移來的人類一直來到最後的邊界——大西洋邊。從此定居下來。薩比安人則最早在公元前四萬年到八千年開始出現在這里。許多考古遺跡證明了在法國這片土地上史前就有人類文明存在。

高盧時期
約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凱爾特人離開他們在西里西亞的家鄉,向萊茵河和大西洋之間的這一地區開始入侵。這塊土地當時居住著90個不同的部落,被稱作高盧人。高盧人在農業和十分發達的手工業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文明。他們發明了收割機、木桶、四輪馬車和鐵劍。
很快羅馬帝國也注意到了這片土地。公元前50年,朱利葉斯·凱撒大帝來到這里,征服了這一地區。高盧-羅馬文明定都於里昂,統治了相當長時間,形成了今日法國的最初藍圖。正是這一時期法語開始形成,許多大城市已經有了雛形,道路網也從此初現端倪。

法蘭克王國
從五世紀起,來自東方的漢斯、汪達爾、阿拉曼斯、維斯高特、奧斯特洛
高特和法蘭克人先後入侵該地區,高盧-羅馬人為了抵禦入侵而和法蘭克部落聯合了起來。他們的基地設在巴黎附近地區,也就是令天被稱作法蘭西島的地方,這股力量慢慢征服了全國。
法蘭克王朝的梅羅文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統治從五世紀延續到十世紀。這一時期,高盧一羅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漸融合。

法蘭西王國
在公元768年到814年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他建立了許多學校,促進文化繁榮並召集了許多學者在身邊。他的工國劃分為郡,郡長(世俗政權)和主教(宗教權威)共同管轄。米斯統領則負責執行帝國法律。
987年,雨果·卡佩,法蘭西島領主,加冕成為國王,而法蘭克人的土地(被稱作法蘭斯)成為法蘭西王國。新建立的法蘭西王朝想把宗主權施及整個統治領域內。
從11世紀至15世紀,先後有18任國王不斷地向封建領主們施加權威,王國得以擴大(吞並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並奪取了一些英國的領土,例如阿基坦和諾曼底。這幾個世紀中突出的特點是宗教熱情高漲,文化、經濟和城市也得到極大發展。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資產者,他們形成了社會中一個新的階級。城市也變成了行政單位。
從1226年到1270年間統治法國的國王路易十一十分重視司法,曾經親自在萬森的一棵橡樹下主持審判。他一生中建造了許多醫院和教堂,參加了兩次十字軍東征,成為君王中的典範。他後來被尊稱為聖路易。
從16世紀到18世紀,十位國王致力於加強國家的權力以及其行政。在抵禦東方和南方的敵人入侵的戰斗中,他們逐漸建立了國家的自然邊界。這其間有三位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提起:
-亨利四世結束了國內的天主教與清教徒的宗教戰爭,把西班牙入侵者逐出了國境。這樣,他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此外他還曾試圖改善貧苦的法國農民的不幸處境。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領導法國抵抗住了奧地利的軍事干涉,通過削弱貴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強了主權。他還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學並促成了法蘭西學院的建立。
-科爾貝,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他曾嘗試統一全國的法制,以及通過建立大製造業和國際貿易公司來促進革新。他曾寄希望於法國的殖民地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

幾次歷史變遷

1789年的大革命
1789年的國民會議變成了憲政會議。封建權力被廢除、公布了人權宣言,建立了議會君主制。
1792年由於外國勢力的干涉、君主出逃等事件,君主制被廢除,第一共和國宣告成立。自此至1795年,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內的革命者們同時與國外(普魯士、奧地利、英國、西班牙)和國內(旺代)的反革命勢力作著斗爭。在政治生活中,革命者們採納了孟德斯鳩和盧梭提出的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和人民主權原則)。
從1799年至1804年,第一執政拿破崙.波拿巴將軍領導著法國政府,他統治期間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集權制資產階級國家、現代化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政府還建立了高中教育體制並改革了大學教育。

拿破崙帝國
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他在到1815年的12年統治期間力圖建立一個龐大的歐洲帝國。10年間,法國軍隊在整個歐洲大陸不斷與一些強大的聯盟較量。曾有一個時期法國疆域急劇擴大。只是到了1815年它的邊界才回到1789年的狀態。
俄羅斯戰役中法國軍隊的慘重傷亡導致了拿破崙的下台和被放逐。他後來曾再次統治法國,但僅一百天後,他就因為滑鐵盧戰役失敗而再次退位。

君主制復辟
1815至1830年間的兩任國王都想要在復辟的舊君主制下維持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期間的一些進步措施。法蘭西王國的殖民帝國在北非繼續擴張。
法國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號「法國人之王」。1830至1848年間出現了貿易商業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開始,社會主義和聯邦主義運動也開始興起。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最終將法國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導致了君主制的最後崩潰。

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
普選制、新聞自由和對勞動者階層起義的恐懼給了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一個機會當上了法國總統。在經過一段獨裁式的總統統治時期後,路易拿破崙通過公民投票和政變方式當上了皇帝,號稱拿破崙三世。他的政府倡導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於重建國家資本的重要經濟計劃。第二帝國以工業擴張為其特徵。就在政府向議會制政體變化之時,法德戰爭爆發了(1870年)。法國在蘇丹的失敗導致了第二帝國的覆滅。

第三共和國
1871年成立了共和國並建立了國防政府。法國戰敗,在與德國簽訂的和約中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義,但起義被血腥地鎮壓了。
共和國的議會制政體在1871年至1914年間建立了有關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證明了其本身的價值。儒勒法里總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對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確立發揮了重大影響,他對非教會的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貢獻。
法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繼續擴張,但與此同時社會動盪和宗教與學校之間的紛爭(政教分離)動搖著社會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使法國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勞動力。1917年12月是戰爭的轉折點,喬治·克雷孟梭帶領法國及協約國一起取得了勝利,德國戰敗。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歸法國。
在戰後重建不久,法國就象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被1929年大危機嚴重打擊。廣泛的罷工和左翼聯盟給法國帶來了1936年的人民陣線政府,這屆政府在國家計劃中設定了建立基本社會法律的義務。
在法國的四周,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以及西班牙內戰都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隨著著名的所謂「奇怪戰爭」的結束,1940年法國宣布了休戰,法國成為德軍佔領區。法國經濟處於不穩定中。整個國家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與佔領國合作的維希政府,另一方是以倫敦為基地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及抵抗運動。經過五年的戰爭,法國在1944年被盟軍解放。

第四共和國
1940年6月18日夏爾·戴高樂發表了廣播講話後,被公認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和象徵。他在1944年至1946年間任政府首腦,建立了法國社會保障體系並給予婦女選舉權。可是,由於議會制政體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導致了政府改組,第四共和國被動搖了。1945年至1958年的這段時期法國一直忙於重建國家發展經濟。不斷尖銳化的非殖民化問題(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戰爭)意味著虛弱行政權的結束。

第五共和國
1958年,夏爾·戴高樂將軍重登歷史舞台。他設計並建立了加強行政權的第五共和國體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選總統制。法國從此走向一個現代化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時期。1968年5月的學生運動和社會騷亂反映了年輕一代的不安情緒、社會的缺乏秩序以及國家的過度集權,戴高樂將軍因此被迫辭職。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著政權。喬治·蓬皮杜任總統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繼任者瓦雷里·吉斯卡爾·德斯坦任滿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國第一位左翼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擊敗。密特朗1988年競選連任成功。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法國政壇的特點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輪流執政。

統一的歐洲市場開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歐洲聯盟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上誕生。

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在過去的數三十年裡,法國建立了一套穩定的制度。在1958年戴高樂將軍任總統期間通過全民公決方式確立的第五共和國憲法保證了政治體制的良好運作。法國是統一的、民主的、世俗的社會主義共和制國家。其公民不論出身,種族或宗教信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現代法國民主制度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留下的遺產。其原則以1791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為基礎,今天已經成為憲法的引言部分。

法國的銘言是「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國旗是三色豎條組成的三色旗:藍、白、紅。
法國國歌是馬賽曲。
法國國慶是7月14日,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

國家制度
行政權
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以普選制選舉產生,任期七年。總統頒布法律並有權提出議案要求國家公民投票表決。他還有權在與總理,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談話後宣布解散國民議會。
總統任命總理,並任命由總理提名的政府成員。
政府應答復國民議會的質詢。
立法權
議會由兩院組成:國民議會,由五年一次普選產生;參議院,議員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
議會投票表決決定法律的通過與否,批准國際條約以及行使由共和國總統授以憲法修改權。
司法權
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權和立法權。
473個初審法院和186個大審法院負責執行法律。上訴法院有35個。終審法院負責判斷法律是否被正確地執行。刑事犯罪由法官和陪審團組成的重罪法院審理。
在行政司法領域有行政法院和國家最高行政法院。審計法院負責審核公共開支情況。

憲法規定的其他組織
-憲法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共和國總統、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分別任命。憲法委員會的職能是監督選舉和審查法律的合憲性。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其成員是各種不同社會階層(工會、商人、各種協會)的代表或政府指定的具特定資格者。在議案、法令或有關計劃具有經濟和社會性質時,要咨詢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的意見。
-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方面的最高權威。政府在起草議案和實施法令前必須征詢其意見。
-最高司法官委員會:由司法官和特定資格者組成。委員會由共和國總統和司法部長分別任主席和副主席。由它對高級司法官的任命提名,同時也負責司法官的紀律處分。
-共和國司法法院:以前被稱作高等司法法院,由十五名法官組成,他們或是議會成員(12名是國民議會議員),或是司法官(3人)。法院負責審理政府成員所做的、被認為是有刑事犯罪性質的職務行為。任何個人一旦認為自己被政府成員的犯罪或違法行為所損害,就可以向一個專門申訴委員會起訴。

行政管理
大區
法國被分成21個大區以及科西嘉島。大區由地區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主席及其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省
法國大陸有96個省,此外還有四個海外省:瓜特羅普島、馬堤尼克島、留尼旺島和南美的法屬蓋亞那,海外領地還有玻利尼西亞、新卡勒陀利亞、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和馬可隆、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特爾·阿特里、科格倫群島,克羅塞和聖保羅島。
省由總委員會管理,其主席和成員通過普選產生。省長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代表。省被分為區(包括海外省在內共339個),小區(3,995個)和市(36,560個)。
市政
市政管理由市長在市政委員會協助下負責,市政委員會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競爭性的經濟體制
1945—1961
盡管法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她在戰爭結束時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困難:人口只有四千萬(與1900年相同),工業生產總值只有戰前的一半。原材料極度缺乏,通貨空前膨脹。
首要的三個經濟計劃是重建基礎工業,促進生產和准備國際經濟競爭。
1962-1975
這段時期,在國家的督促下經濟得到了驚人的持續發展,達到了預期計計劃。這一時期法國的經濟增長率創下了空前記錄(年增長率達5-6%),帶來了充分就業、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增長和工資水平的迅速提高。
接下來的經濟計劃把重點轉向了地區經濟發展,投資政策和社會組織(改革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全民退休金)。
1976年以來
三次連續的石油危機(197、1979、1980)和持續的世界經濟動盪使法國這二十年來一直強調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現代化,從而導致了高失業率(20年來減少了三百萬以上的工作機會)。
政府開支緊縮以及強調減少能耗,發展競爭力強的工業、研究和職業培訓賦予法國以新的活力,使其能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歐洲一體化和下個年的來臨。

高度多樣化的經濟體制
法國經濟涵蓋了所有重要的經濟部門:農業(世界第三、歐洲第一大出口國),工業(世界第四、歐洲第二),漁業(歐洲捕撈量第四)。
法國出口貿易名列世界第五,有五家法國公司躋身世界百強。

農業
法國農業是一個現代機械化,高生產率的生產部門。法國的農業生產面積占歐盟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農產品占歐盟產量的23%,其中一半是畜產品(肉、奶、乳酪),其餘的是穀物、糖和加工業。

工業
法國工業既包括大量正在重組和自動化的傳統工業部門(鋼鐵、冶金、機械、汽車和紡織工業),也包括一些新的發展中技術工業(食品加工、精密化學、航空航天工業和新型材料)。
法國工業生產在原材料和能源上主要依賴於進口,只有電力是個例外。25%的電力來自於本國的核電廠。

服務業
服務部門(對集體和個人消費者)正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服務部門,如交通、電子通訊、郵政、電力和水在本領域都配備了先進技術(微型電話、高速列車和地鐵系統更是享有國際聲譽)。法國的旅遊業名列歐洲第一,對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有重大意義。事實上,法國在這個「無形出口工業」中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法國如何看待自己
從大小、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上看法國都算不上是個「超級大國「。但法國依然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於高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她是世界重要經濟強國之一,在出口方面排名世界第四或第五位。她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否決權,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任國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於巴黎。

從另一些角度來看法國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拉丁國家之一(到2000年全世界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拉丁人後裔)。
-法語國家之一。法語人口在全球共有一億零五百萬。在美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區,法語已經被使用了幾百年。
-歐洲國家之一。法國和中歐及東歐的許多國家有著良好的政治、貿易和文化交往。在1990—1991年蘇聯的政治變化後這些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更重要的是,法國的未來與西歐聯盟的其他十五個成員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由於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普選產生)的建立,法國人民積極地參與到歐洲政治生活之中去了。

附錄1:法國經濟數據
GDP:78Y,610億法郎
人均GDP:134,656法郎
出口值:18,860億法郎
工業企業:196,600家
農業/食品企業:72,000家
GDP增長率:2.3%(到1996年)
1996年總增長值:農業5.5%;工業和能源25.2%;服務業56.4%
現有就業人口:25,590,000

附錄2:法國的特點
盡管法國在地理上和種族上都是多樣化的,國家仍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濃厚的文化個性。法國人民對他們的歷史和文化個性有強烈認同感。
現代法國的基本理念是保衛人權和自由、民主、統一。這些理念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附錄3:法國的外國人
外國移民在過去四十年中對法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繁榮作出很大貢獻。但由於現前的經濟危機,移民潮已被官方停止。現在法國有大約不到四百萬的外國人(自1995年來占人口總數的6.5%)。自1990年來外國人所佔比例大致未變。

7. 法國的歷史簡介是什麼

我正在學中世紀史,法蘭西源自法蘭克王國,由墨洛溫家族的克羅維在481年建立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開始(481-751年)。732年宮相查理·馬特進行采邑制改革,使得宮相家族日益顯赫。

其子矮子丕平751年在蘇瓦松貴族會議上經過公認成為國王,建立加洛林王朝(751-987年)。768年法蘭西歷史上著名的國王查理曼即位為皇帝。

843年查理大帝之子為爭奪王國地盤而簽署《凡爾登條約》,規定日爾曼路易得到萊茵河右岸地區和巴伐利亞,是以後的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基礎;禿頭查理得到法蘭克王國左邊大部分地區,是今天法國領土的基礎;

長子羅退爾得到中部狹長地帶,是以後的義大利以及教皇國的領土。

8. 詳細介紹法國歷史(注意:要非常詳細!)

史前文明

從最早的人類史開始,每一階段的法國在西方文明史上,都是響當當的角色。在多爾多涅(Dordogne)地區以及比利牛斯山區發現的史前洞穴壁畫,可追溯到兩萬年前,是歐洲最豐富的史前文化。

羅馬人

凱爾特人發展出強勢的「鐵文明」( lron Age Culture)後,羅馬人為好勇鬥狠的凱爾特人灌輸了集體意識。羅馬帝國在公元前125年至公元前21年時佔領了法國靠地中海的區域,到了凱撒(Julius Caesar),才算真正征服了好戰的凱爾特人。韋辛格托里克斯(Vercingetorix)領導凱爾特人英勇抵抗,但凱撒仍然在公元前52年於勃艮第的阿萊西亞( Alesia)獲得最後勝利。韋辛格托里克斯雖敗猶榮,成了民族英雄。隨後的「羅馬和平」(paxromana )為該地帶來財富和繁榮。

法蘭克人

公元四、五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的衰敗,羅馬高盧人向弗郎奇亞(Francia)——法蘭克國王投降。法蘭克原本屬日耳曼部落的一支,居住在羅馬帝國外圍,被羅馬人稱做「野蠻人」。他們在日益衰敗的帝國中逐漸崛起。公元4世紀末和5世紀時,法蘭克族的一支墨洛溫人(Merovingians)佔領了法國北部,起勢力漸漸往南擴大。該族的統治者洛維(Clovis),選擇巴黎為首都,並於公元496年改信天主教,藉此向篤信天主教的南方拓展勢力。

夏勒馬涅大帝

公元8世紀,法蘭克王子夏勒馬涅登基,創建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統治的疆域包含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公元800年,夏勒馬涅接受羅馬教皇加冕(是羅馬統治者結束後首位榮膺教皇加冕者)。隨著封建制度的分崩離析,又有外族的入侵,像義大利北邊的薩拉森人(Saracens)、中歐的馬格亞人(Magyars)、斯堪地那維亞的諾爾斯人(Norsemen,亦稱維京人Vikings),使得加洛林王朝註定要短命。公元843年簽定的凡爾登和約(Treaty of Vern),將帝國分成三個部分:東法蘭克的日耳曼王國、西法蘭克王國——日後成為法國的歷史核心,以及居中的洛賽瑞及亞(Lotharingia)。 公元987年,西弗郎奇亞(West Francia),後被人稱做弗郎奇亞,落入於格卡佩(Hugues Capet)手中,建立了卡佩王朝(Capet Dynasty)。他的後裔一直統治著這個王朝到19世紀。

卡佩的勢力范圍非常小,其直接統轄的區域僅有環繞巴黎的法蘭西島,這小小的基地,岌岌可危地被全法國封建諸侯的領地和戰爭帶包圍著。諾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Duke of Normandy)原為諸侯之一,在1066年的一次成功入侵後成為英格蘭國王。建立的英格蘭帝國,其疆域從蘇格蘭邊界的特威德河畔貝里克(Berwick-upon-Tweed ),到比利牛斯山。卡佩王朝靠著戰爭、外交、聯姻結盟或乾脆詐騙耍賴,抵抗了英格蘭的勢力和統治。

十字軍

從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法國加入十字軍行列,搶救淪陷在異教徒手中的聖地。路易九世甚至因十字軍而死。卡佩王朝在13世紀勢力已達法國西南部,在教皇授權下,十字軍征討了所謂的異教派阿爾比派(Albigensian)。此時,法國國王統治勢力首次從北貫穿至南部的地中海區。

隨著卡佩王朝的君主勢力不斷增強,經濟活動也日漸繁榮興盛。資金相繼投入大教堂的興建,哥特式的教堂建築成為全歐洲模仿的對象。城市裡出現了大學。皮埃爾•阿伯拉爾(Pierre Abelard)和托馬斯•阿奎諾斯(Thomas Aquinas)任教的巴黎大學,旋即贏得響亮的聲譽。

百年戰爭

到了公元14世紀初,經濟開始衰退,而1348年爆發的黑死病則引發了經濟大崩潰。黑死病奪走了全法國三分之一的人口,某些地區甚至在幾個世紀之後,才慢慢恢復到疫情未爆發之前的水準。瘟疫帶給經濟空前的打擊。因勞動人口短缺,導致封建制度的衰落,領主被迫減輕農奴負擔。在這重要的時刻,因為索討法國領土不遂的英國,引發了「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War,1337—1453)。而一直要求自治的勃艮第竟與英國結盟。

法國在戰爭中老是很倒霉。例如415年著名的阿讓庫爾之役(Agincourt ),在強大的英國步兵攻勢下,大小戰役讓法王們丟盡了老臉。到了15時機初期,法王簡直毫無勢力可言,國家面臨四分五裂的局面。在聖女貞德的號召下,於1429年或1430年時,法王終於抵擋了英國的攻勢。貞德雖犧牲於英國和勃艮第人之手,但法王查理七世將英國人趕回到英吉利海峽彼端,他和繼任者也平了勃艮第,夜1477年將其納入法國。接著普羅旺斯夜1480年加入;布列塔尼於1491年加入法國。

文藝復興

1494年,法王查理十三入侵義大利半島,引發了義大利戰爭,一直持續到1559年。雖在義大利土地上開戰,但法國侵略的目的,卻是為了奪取統治德國,及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皇帝」的名號。這場戰爭,或者可說是個僵局,為法國的經濟和文化帶來新局面。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和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為法王弗郎索瓦一世(Francois 1)工作。弗郎索瓦一世所推行的、雄偉華麗的宮廷文化的,對建築的影響很大。其中最傑出的作品首推盧瓦爾谷地(Loire Valley),散布各處的眩目城堡從較新的尚博爾城堡(Chambord)、舍農索城堡(Chenonceau)到亞傑廉城堡( Azay-le-Rideau ),並對一些老城堡進行了擴建,如布盧瓦(Blois)。

宗教戰爭

文藝復興同時也帶來了宗教的改革。法國分裂成兩派宗教勢力,在公元1562年到1598年之間,新教徒(Protestants)和天主教徒之間的爭戰不下八次之多。這些戰役相當激烈血腥,尤以1572年的聖巴多羅謬慘案(St.Bartholomew`s Eve Massacre)最為慘烈。在巴黎,約有2700人遭屠殺,這個數字比之法國大革命恐怖時期(公元1792年到1794年)革命法庭所處決的人數還多。在法國其他城市,死難者超過二萬人。直到亨利四世(Henry Ⅳ)——波旁(Bourbons)王朝的創始者,平了兩教派許多戰亂之後,以新教徒身份改信天主教,才將這場宗教戰爭畫上句號。公元1598年頒布南特詔書(Edict of Nantes),兩教派終於休戰。

亨利四世除了有寬容的宗教胸襟,也相當注重戰亂之後的社會福利。他的理想「每戶佃農家鍋里有雞」令人永遠深刻難忘,並為他贏得了「好國王亨利」(Good King Henry)稱號。然而自17世紀20年代起,樞機主教黎塞留(Cardinal Minister Richelieu)和馬薩林(Cardinal Minister Mazarin)相繼掌權,為了打敗哈布斯堡王朝,使法國變成了中央集權的專制國家。如此一來帶給法國社會相當大的壓力:在630年到1648年之間,人民稅賦較以往升高了三倍之多。窮人心生不滿,貴族不快,加上宗教摩擦,終於引發了暴動和叛亂。

太陽王

盡管危機四伏,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治仍在661年打下了基礎。路易十四獲得了多數支持,並開始他個人的統治。 「太陽王」統治時期是法國最長的一段歷史之一,這一時期毀譽參半。凡爾賽的豪華成了全歐洲羨慕的焦點。也是路易追逐歐洲霸權和建立殖民帝國,例如加拿大殖民地的基地。

本時期也是法國文化史上最富創意的時期。笛卡兒(Descartes)、高乃依(Corneille)、拉辛(Racine)和莫里哀(Moliere)等大師輩出,在法國國力達到全歐顛峰之時,文化也成就了燦爛豐富的「偉大時期」(Grand Siecle )。然而自17世紀80年代起,路易十四開始和英國及荷蘭作戰。1685年廢除南特詔書,對新教徒進行鎮壓,更加重了社會問題。

啟蒙運動

17世紀的文化成績,重心在凡爾賽;18世紀的啟蒙運動則加入了中產階級,並融入了貿易和工業製造等活動。沙龍、咖啡館、學院、小說、期刊、報紙、共濟會(Masonic lodges)以及政治性社團等組織激增,發展出都市人文文化,並批判守舊頑固的貴族階級。這項法國啟蒙運動是國際性的,許多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哲學家加入,成為榮譽成員,美國的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也是其中的干將。相比之下,改朝換代的戰爭變成原始和殘酷的舉動。

啟蒙運動鼓吹了自由和社會改革,這些都是君王們未曾盡力而為的。王室負債累累,雖然百年來經濟一直相當繁榮興盛。在外交上,與商業勁敵英國大唱反調,藉此維持歐洲各國間的平衡關系。這樣的政策從路易十四於1688年結束戰爭後,一直持續到1815年拿破崙被打敗為止。

然而整個世紀以來,法國的任何斗爭都失利,惟一例外的是協助北美脫離英國殖民的獨立戰爭(公元1775年至1783年)。戰爭的巨大花費使法國幾乎落敗,經濟的危機,加上18世紀80年代開始農產歉收,把法國推向比改革更激烈的境地—-革命。

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播下了歐洲自由民主的種子。1789年所頒布的「人權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神聖地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三大口號,建立了理想的政治活動和政治文化准則,之後更影響全歐洲的跟進。1789年到1799年的10年間,總共出現了五種類型的政權:舊君主專制、君主立憲、獨權共和(即恐怖統治)自由共和,以及最後拿破崙的軍事獨裁。

如果要問善良卻無能的路易十六,為什麼不做專制君王,卻讓自己成為嚴苛憲法下的統治者,恐怕他只能無言以對。路易十六的奧地利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 Marie Antoinette)極度反對革命,鼓勵國王依靠貴族,而不是依賴新政。

法王在政權鞏固過程中表現出的無能導致了法國向奧地利宣戰。路易十六沒有全力支持對奧戰爭,導致他在1792年被推翻,隔年元月被處決。當戰事越來越危急,原來建立的共和體制也漸漸走向獨權體制。

1793年初,法國幾乎和全歐洲宣戰。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雖倡導宗教的寬容,令人驚訝的是宗教竟成了斗爭骨幹。教會支持古老的君主專制,革命人士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反對宗教政治。

佔領和殖民帝國的瓦解

20世紀的法國遭遇了兩個沉重的打擊:第一個打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個是殖民地國家的紛紛獨立。

1940年德國納粹打敗法國,並佔領法國國土。先是佔領北半部的法國,到了1942年,全法國都被德軍佔領了。有人做了賣國賊,和納粹「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戰名將、猶太籍馬赫夏•貝當(Marechal Petain)奉命領導維希(Vichy)政府。

逃亡至倫敦的戴高樂組成了反抗軍,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聯合共產黨進行了大量的政治活動。1944年猛軍登陸諾曼底,反抗軍也多有收獲,德軍節節敗退。戰後法國組成第四共和國,首次允許婦女擁有選舉權。然而「通敵合作」的痛苦仍記憶猶新,對國家忠貞問題時時縈繞在法國人民的心頭。

殖民地的瓦解過程同樣帶給法國痛苦。20世紀50年代初期,北非和法屬印度支那的獨立運動,引發了法國的軍事干預。1954年在中南半島的尊邊府之役(the battle of Dien Bien Phu),法國戰敗,印度支那回到共產主義的越盟(Communist Viet Minh)手中,並使得法國自遠東全面撤退。阿爾及利亞的內戰甚至還威脅到了法國的政治穩定。

阿爾及利亞的戰事帶來了政治危機,促使戴高樂東山再起,出任第五共和國總統,大權在握。戴氏讓阿爾及利亞獨立,撤回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殖民者,藉以解決政治危機。但卻在地中海兩岸留下了怨憤。

五月事件

除了政治的紛擾,20世紀的後半期,法國仍舊存在著許多棘手的問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國竟然能維持政治的穩定。戴高樂執政期間,政論家認為只有極右分子才能統領第五共和國。而事實證明,在創始者去世後,該政權仍能夠延續下去。1981年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當選法國總統,他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從此之後,執政權就在左右翼兩黨人士間交替。

法國政權首度出現危機是在1968年發生的既不尋常又無法歸類的「五月事件」(May Events)。學生、工人和自由派分子幾乎推翻戴高樂政府。在第五共和國成立40周年時人們回顧歷史,戴氏政權已成了18世紀以來,法國歷史上第二長命的政權,次於被低估的第三共和國。

歐洲聯盟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法國政治里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就是虎視眈眈的德國。自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這段期間,法國的外交政策就是對德國充滿的敵意。但在大戰之後,兩國的有知之士推動法德兩國合作。1951年成立的煤鐵聯盟(Coal and Steel Union),開啟合作的大門,之後兩國成為推行歐洲各項聯盟的前鋒,包括倡導使用共同貨幣的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這也是法國繁榮成功的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結束後,也展開了所謂「光榮的三十年」,法國經濟有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增長,因此有評論家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法國大革命。令人敬佩的經濟增長率,以及空前的嬰兒潮,帶動了基本設施和服務業的發展,各種商品和休閑娛樂大量出現,新富現象向傳統的風俗和習慣提出了挑戰。

雖然民意調查不時顯示出了人民對政治和經濟發展的憂慮,但絕大多數的人仍認為法國是最吸引人居住或旅遊的國家。巴黎,集政治與文化優勢於一身(像蓬皮杜中心the Centre Pompidou、巴士底歌劇院the Opera National de Paris-Bastille、奧塞美術館the Musee d』Orsay等),仍是全世界最出色的城市之一。其他省份的城市像里昂(Lyon)、蒙比利埃(Montpellier)、里爾(Lille)和尼姆(Nimes),也漸漸受矚目。在千禧年的前夕,地方主義、多元文化和兩性議題都讓政治和文化的視野更加廣闊。使我們能從各種角度去欣賞法國的風貌。

9. 法國發展史(詳細點的)

法國發現的最早人類遺跡大約200萬年以前。公元前1000年,凱爾特人在法國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

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

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

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9)法國歷史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法國作為歐洲五大強國之一,與其的歷史根源性有很大關系,法國有著歐洲交通樞紐的優越地理位置,讓它能快速的發展變強,但是由於法國的面積並不太美好,又被歐洲其它五大強國包圍,所以實力一直很一般。

當歐洲逐漸從羅馬崩潰的陰影中走出,當時阿拉伯帝國也在東方崛起,在近東重創拜占庭帝國,沿著北非攻佔西班牙,入侵法國。

由於阿拉伯軍隊在普瓦提埃戰役中敗給法蘭克王國,最終入侵歐洲的核心區的理想沒有實現,攻佔西班牙已經是阿拉伯帝國對歐洲擴張的極限了。

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為歐洲帶去沉重的災難,同時也給歐洲人帶來了適合他們的重騎兵技術。

但是當時的重騎兵的昂貴開銷,讓法蘭克帝國難以承受,於是分封土地分攤成本的封建主義在法蘭西漸趨流行,以至於封建主之間相互爭斗,弱化了中央權威,此時的法國分崩離析,而這種時刻更大的災難在等待著法國,法國周邊的群狼正在等待法國的自相殘殺,而後進行吞噬。

法國這個歐洲樞紐的位置早有多人貪慕,這次恰好給了這些國家機會,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在此刻發生了,當一個國家內部分裂外部入侵的時候,往往國家會放棄私仇選擇大義法國就是這樣,法國的統一也由此開始;

一個叫做勃艮第的態度影響了當時法國的統一,勃墾第是第一個願意在英法戰爭中鼎力相助的諸侯,而後更多的諸侯加入進來,一起為法國而戰,那一刻法國是統一的,是一心對外的。

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重騎兵在英國長弓、火葯、防禦工事面前極其脆弱,而更強大的軍事投入需要中央集權對資源的統一調度,這再一次讓法國看到統一的必要性,這次法國的統一勢在必行,因為法國人面對的外敵不僅僅是英國人。

由於法國兼具陸地與海洋國家的地緣屬性,在維持一支海軍抗衡英國人的同時,也要有一支龐大陸軍面對來自歐洲大陸的競爭,法國面臨的是多線作戰,這種情況也迫使著法國政治朝著集權化發展。

閱讀全文

與法國歷史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