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福利國家制度確立時間是多久
福利國家制度確立時間是1945年。
因為二戰持續時間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孕育了世界大戰,但也催生了戰後英國的「人民預算」和戰前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在戰爭廢墟上建立起的是新的福利制度,後被泛稱為「福利國家」。
新政式的調整後來被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 羅斯福新政與凱恩斯主義基本一致。 二戰後,發達國家吸取經濟危機的慘痛教訓,接受凱恩斯主義,並在生產力提高的基礎上,建立起比較完備的社會福利制度。英國工黨艾德禮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國家。
政治影響:
1、正面影響:福利國家制度的確立及運行有顯而易見的好處,它在一定條件下有助於實現社會保障、社會和諧和政治穩定,有助於普遍提高公民的生活狀況,避免了社會分裂,減緩了兩極分化。
2、反面影響:使人們依賴福利而變得懶惰,滋生慵懶文化,使國家喪失積極工作的激情。福利存在經濟上的破壞性,因為福利開支會增加稅收並引起通貨膨脹。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福利國家
『貳』 什麼是歐洲福利制度
福利可以被概括為「3U」思想:普享性原則(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論其職業為何,都應被覆蓋以預防社會風險;統一性原則(Unity),即建立大一統的福利行政管理機構;均一性原則(Uniformity),即每一個受益人根據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狀況,獲得資助。
現代福利制度起源於英國的《貝弗里奇報告》。《貝弗里奇報告》對戰後英國福利社會的建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法國福利制度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福利制度影響
過高的福利制度催生了養懶漢的狀態。歐洲的缺勤率平均達到10%,瑞典高達20%,而日本僅為2%。德國前總理、經濟學家艾哈德曾說,福利國家使我們不必依靠自己的努力,而是依靠國家,這會使經濟發展失去動力。
在人們開始厭惡工作的同時,卻不斷要求增加工資。希臘、西班牙在進入歐元區工資增長非常快,人們已經習慣了這種高福利的工資增長。希臘即使陷入危機,但是每年仍舊可以拿到14個月的工資。
此外,人們不願意工作,年輕人寧肯失業也不願意去找工作。有人說,歐洲已經成為一個老年人的社會,對成熟工人的保護,讓年輕人無法進入社會,剝奪了年輕人的就業機會。
『叄』 「福利國家」。起初產生的時代背景是
福利國家是國家形成發展這一漫長過程中的產物,在21世紀初,首先是法國、德國、尼德蘭國家(荷蘭、比利時)以及北歐國家,達到其最高階段。
在英國,早期工業化在推進生產力巨大進步、社會財富巨大積累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社會問題。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流民日漸增多,失業、傷殘和患病無力醫治者遍布街頭。對於這些問題,僅依賴宗教組織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
政府被認為應該對貧窮和社會秩序承擔責任。因此,自16世紀後期開始,英國政府逐步加大了對貧窮的干預力度。一個明顯的例證是,到16世紀末,英國開始設立了以政府為主要責任者的濟養院,以收容無力自存者。
國家全面干預濟貧事業的一個重要標志是1601年英國《濟貧法》的出台。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一部成體系的濟貧法典。它既是對前期社會救濟實踐的總結,同時也是對英國工業化初期社會變遷的一個回應。
正如伊麗莎白一世本人所強調的那樣,是整個社會而不是專門的宗教團體應該救濟年邁、生病或無法抗拒災難而致貧困的人(伍德沃德,1990)。
這部法規之所以在社會保障史上有著深遠的意義,關鍵之處在於其正式確立了國家通過稅收轉移支付的方式對居民實施救助的原則。國家在福利供給中的主導性地位最終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確立,這可以看作是後來福利國家得以產生的政治倫理雛形。
盡管這部法規頗受爭議,但濟貧法所確立的救助模式,成了此後三百年英國濟貧事業的基本架構和其他歐陸國家在社會建設實踐中所效仿的張本。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18世紀70年代前後發生的工業化浪潮,經過近一個世紀的飛速發展,到19世紀中期以後,達到了自由資本主義的巔峰,顯示了資本主義前所未有的活力。但這種經濟領域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是以犧牲社會公平為代價的。
經濟領域所形成的巨大風險與分配上的嚴重不公以及日益惡化的生活環境與勞動條件所造成的廣大勞動者孱弱的抗風險能力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勞動者為改善生活質量而進行的抗爭此起彼伏,要求國家出面對分配、福利與政治待遇進行改革的浪潮席捲歐洲各國。
前述問題如不能得以切實有效的解決,非但資本主義生產效率無法得以提高,即便資本主義社會形態與資產階級國家政權也有可能受到動搖。
因此,19世紀以來,西方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採取措施,通過種種手段,重新建設新型社會安全體制,著力改進社會公平狀況,藉以達到穩定和發展資本主義的目的。
(3)法國福利制度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現代福利制度起源於英國的《貝弗里奇報告》。《貝弗里奇報告》對戰後英國福利社會的建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個報告主張的社會福利可以被概括為「3U」思想:普享性原則(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論其職業為何,都應被覆蓋以預防社會風險;
統一性原則(Unity),即建立大一統的福利行政管理機構;均一性原則(Uniformity),即每一個受益人根據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狀況,獲得資助。
福利國家不是社會保險,不是公費醫療,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會救濟計劃。福利國家甚至不等同於社會保障或社會政策,而是它們的加總。
社會保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就出現了,但是卻沒有人會把最先推行了社會保險制度的「鐵血首相」俾斯麥稱為「福利首相」。希特勒曾經為了發動侵略戰爭而大搞民族社會主義,當然也不會有人認為,那種口稱「人民國家」,否則實行種族滅絕政策的「第三帝國」就是「福利帝國」。
絕大多數國家的政府都實行社會政策,這些政策彼此之間相差萬里,所以不能說實行某種社會政策的政府都是「福利政府」,它們所代表的國家都是「福利國家」。
『肆』 歐洲發達國家政府為什麼實行高福利
歐洲發達國家實行高福利的原因有四:
第一,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和農業或服務業,在世界范圍內都處於產業鏈頂端(掠奪亞非拉幾百年積累的原始資本、本國經過二百年發展積累的技術優勢),擁有著他國難以匹敵的高利潤,這是歐洲國家實行高福利的經濟基礎。
第二,歐洲發達國家都是民主國家,其政府為民選政府。政客為了上台,實行高福利是討好選民的最有效手段。
第三,歐洲發達國家的政治制度,基於民享、民有、民治的基礎。政府存在的意義,就是服務於人民。而為民眾提供高福利(生活、醫療、教育保障),是政府的職能之一。
第四,歐洲發達國家從歷史上,就有高福利的傳統。如法國從拿破崙時代開始,就讓民眾享受其對外戰爭的紅利。英國則從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就建立了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
『伍』 西方國家的全民福利制度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福利社會緣起於馬克思成長的國度——德國。
在19世紀中後期,由於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剩餘價值的存在,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席捲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工人運動,使得經歷數次經濟危機的西方國家不得不尋找改良社會的方法。當時當政的普魯士王國宰相俾斯麥為了實現他的政治抱負以及統一德國的使命,於是在對於國內社會問題採取進取的創新改革。通過國家財政與社會力量實現對工人的保險與福利。當然以現在的角度看,當時的社會福利制度還剛剛起步,而且程度並不大,但是就是因為這樣的創舉,讓後來的德國以及大部分歐洲走向了對資本主義的改良道路——全面建立社會福利制度,實現社會公正、平等。
『陸』 二戰後,西方發達國家確立並完善了社會福利制度。如英國擴大了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法國制定了廣泛的社會
B
試題分析:福利制度是戰後資本主義政策調整的重要內容,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主要是想著通過政府擴大財政開支,拉動消費,刺激經濟增長。但是福利制度的評價應該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確實有助於緩和社會矛盾,但另一個方面也降低了人們的工作的積極性。因此①②③均正確。故選B。④項說法與史實相反。
點評:戰後資本主義國家效仿羅斯福新政的經驗,以凱恩斯主義作為指導,擴大政府開支,擴大內需,紛紛對經濟進行了干預和調節。在20世紀50到60年代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是到了70年代,西方國家進入「滯漲」的時期,各國普遍減少國家的干預,實行了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柒』 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最早在什麼時候建立
最早的福利國家是英國,大概在1960年代就開始了,但近年來許多國家也開始嘗試削減了…… 但第一個嘗試福利制度的國家的確是19世紀下半葉的,以威廉一世為皇帝,俾斯麥為宰相的普魯士德意志帝國。
『捌』 評價二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
二戰後隨著新科技革命的發展,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競爭的加劇,使許多企業生產不景氣甚至倒閉,使相當數量的工人失業,生活水平下降。為了保持社會穩定,緩解社會矛盾,資本主義國家逐步興起和形成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是資本主義社會、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民收入再分配中加強社會福利而採取的政策和措施,是資產階級政府採取的重要的改良主義措施,是資本主義社會調節生產關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戰後資本主義社會相對穩定,階級矛盾趨於緩和的重要原因之一。
著名的「貝弗里奇報告」。在這個報告中提出了兩個基本思想,一是社會保障應以保障居民維持生存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為限;二是社會保障應體現「普遍和全面」的原則,即應包括所有居民的各種不同社會保障方面的需要。這個報告得到英國戰時聯合內閣和戰後工黨政府的原則批准,英國相繼建立了家庭補助法(1945年)、社會保險法(1946年)。國民健康服務法(1946年)、國民保險(工業受傷)法(1946年)、國民救濟法(1948年)等。1944年制定的教育法也把免費的中學教育確立為普遍享受的權利。法國、瑞典等國也進一步完善了福利制度,使福利國家的框架基本形成。
50年代以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洶涌澎湃,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得到迅猛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空前提高,特別是60、70年代,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代」,這也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完善福利制度、發展福利國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進入完善階段。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 社會福利的享有面愈益向全民化發展。社會保險制度逐步把保險范圍由工資收入者的職工保險擴大到非工資收入者如農業經營者、手工業者、商人和自由職業者。對收入很低或沒有收人而無法參加保險的貧困者、失業者傷殘者等通過設立社會救濟和其他社會福利補貼項目來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第二、社會福利項目更加廣泛。除退休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外,還紛紛設立了各種救濟,象住房補貼、孕婦補貼、兒童營養補助、單親家庭補助、老年人醫療照顧計劃等。如英國公民一出世便可享受國家發放的嬰兒補貼;產婦有醫療補助;學齡兒童除了在公立學校免費就讀以外,還享有兒童津貼;失業者可領取失業保險金或失業救濟金;病患者可以在公立醫院享受免費醫療;同時可以領取疾病津貼或疾病補助救濟;老年人有退休金、養老金;死亡者家屬可領取撫恤金等。瑞典的社會保險制度源於英國,又超過英國,被譽為「從搖藍到墳墓」的福利國家。如瑞典公民年滿67歲即可領取全額的基本年金,而且不交納任何手續費,也無需經過收入情況調查,僱工和雇員不交納保險稅。
第三、社會福利支出大幅度增長。在國家財政支出中均占相當大的比重,社會福利增長速度超過經濟增長速度。如美國1975年社會福利費用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達18.7%,占政府開支比率達57.4%,1982年的社會福利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5。西歐的英、法、德、意、比等6國政府的社會福利開支在1978年就已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23%。
『玖』 西方福利國家制度開始時間
凱恩斯國家干預主義實行後,又發現問題存在。二戰後,在英國等西歐國家率先開始福利國家制度,具體時間可以從貝弗里奇報告開始1944
『拾』 福利國家制度確立時間是什麼
福利國家制度確立時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利國家的最早雛形,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所制定的《社會保險法》。
福利國家制度確立的時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美國家都普遍的確立了國家針對公民的福利制度。
福利國家的形成和發展
社會福利的萌芽形式,即帶有臨時救濟性質的社會福利的個別因素,在資本主義歷史上早已產生。福利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在19世紀末期就開始流行。
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產階級統治集團在加緊鎮壓工人運動的同時,還力圖用局部的改良,其中包括由國家實施某些社會福利來削弱工人運動。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大危機曾導致深刻的政治和社會動盪,迫使一些國家進一步採取了若干社會福利措施。
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各國政府所實施的社會福利,項目不多,范圍較狹,並且主要是一些救濟性措施,尚未形成一套體系。資產階級宣揚的所謂「福利國家制度」的最終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