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笛卡爾為了能夠潛心研究,離開了法國,去到哪裡定居
當時法國宗教傳統勢力還比較強大,他深知自己的思想與教會大相徑庭,在法國會被視為異端。為了能將自己研究的成果著述下來,1628年秋,他決定到荷蘭定居。
⑵ 笛卡爾的簡介是怎樣的
「笛卡爾,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第一個為人類爭取並保證理性權利的人」。這是在法國首都巴黎聖日耳曼的聖心堂笛卡爾的墓碑上所鐫刻的一句話,它詮釋了笛卡爾一生的成就:他不僅是一名偉大的數學家,解析幾何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哲學家,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格言。他把他的哲學思想融會到數學體系中,從而成為了17世紀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
笛卡爾1596年3月31日出生於法國土倫的一個律師之家。一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8歲的時候他進入了一所耶穌會學校。在接受這8年的傳統教育時,他發現教科書中的某些論證,很微妙且模稜兩可,有時候甚至出現前後矛盾的理論。於是他決定不再死鑽書本學問,而要向「世界這本大書討教」,從此開始了他探索真理的征程。
1617年,當笛卡爾隨軍服役駐扎在荷蘭時,成功的解決了一張公開張貼的荷蘭語的數學問題,使他在數學界獲得了很高的聲譽,同時也激發了他繼續探索真理的勇氣。此後就開始了他長達二十多年的研究生涯。
解析幾何的創立是笛卡爾的突出成就,然而它的創立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笛卡爾之前幾何學的思維方式還占據著主導的地位,幾何學和代數學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笛卡爾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後認為,希臘人的幾何學過於依賴於圖形,束縛了人的想像力,而代數學則完全從屬於法則和公式,不能成為一種促進智力的科學,所以必須把它們的優缺點互相結合起來才能建立一種「真正的數學」。
在從軍時,他經常思考著代數與幾何的優缺點和交叉點這一問題。有一次他躺在床上看到一隻蒼蠅而突發奇想到空間的坐標定位方面的問題,又聯繫到幾何能不能也用坐標定位的方式表示出來呢?這一突發的聯想為他以後創立坐標系打開了思想閥門。但是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他對此問題的研究就暫時擱置了起來。
當生活得到穩定之後,他又開始了對這個問題的深入研究,終於創立了直角坐標系,並在1637年發表的《幾何學》中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坐標系的創立是數學發展上的關節點,有了坐標系就可以用坐標的形式來描述空間上的點,這樣一來直觀的點就變成數字。依照這種思想他創立了我們現在稱之為的「解析幾何學」。
解析幾何的創立表明了幾何問題不僅可以歸結成為代數形式,而且可以通過代數變換來實現發現並證明幾何性質。代數幾何的交叉融合改變了自古希臘以來代數和幾何分離的趨向,從而把相互對立著的「數」與「形」統一了起來,幾何曲線與代數方程相結合,使常量數學進入了變數數學時期,開拓了變數數學的廣闊領域,為後來牛頓、萊布尼茲對微積分的發現開辟了道路。正如恩格斯所說:「數學中的轉折點是笛卡爾的變數。有了變數,運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辨證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微分和積分也就立刻成為必要了。」
笛卡爾的這一天才創見,奠定了他在數學史上的地位。除此之外他在哲學方面的成就也是突出的,他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於造福人類,使人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原則和懷疑一切的「系統懷疑的方法」,並主張把幾何學的推理演繹方法應用於哲學上,認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笛卡爾一生的成就證明了他不愧為「近代科學的始祖」。
⑶ 笛卡兒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發明了解析幾何,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提出二元論,著名語句:「我思故我在」
⑷ 笛卡爾是哪個國家的人物
法國。
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1596年3月31日生於法國安德爾-盧瓦爾省的圖賴訥(現笛卡爾,因笛卡爾得名),1650年2月11日逝於瑞典斯德哥爾摩,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
他還是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奠基人之一,是近代唯物論的開拓者,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他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之後的幾代歐洲人,並為歐洲的「理性主義」哲學奠定了基礎。
笛卡爾最為世人熟知的是其作為數學家的成就。他於1637年發明了現代數學的基礎工具之一——坐標系,將幾何和代數相結合,創立了解析幾何學。同時,他也推導出了笛卡爾定理等幾何學公式。值得一提的是,傳說著名的心形線方程也是由笛卡爾提出的。
在哲學上,笛卡爾是一個二元論者以及理性主義者。他是歐陸「理性主義」的先驅。關於笛卡爾的哲學思想,最著名的就是他那句「我思故我在 」。他的《第一哲學沉思集》(又名《形而上學的沉思》)仍然是許多大學哲學系的必讀書目之一。
在物理學方面,笛卡爾將其坐標幾何學應用到光學研究上,在《屈光學》中第一次對折射定律作出了理論上的推證。在他的《哲學原理》第二章中以第一和第二自然定律的形式首次比較完整地表述了慣性定律,並首次明確地提出了動量守恆定律。這些都為後來牛頓等人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⑸ 笛卡爾是誰
笛卡爾,1596年3月31日生於法國安德爾-盧瓦爾省的圖賴訥拉海(現改名為笛卡爾以紀念這位偉人),1650年2月11日逝世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笛卡爾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神學家,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笛卡爾是二元論唯心主義者的代表,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或譯為「思考是唯一確定的存在」),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是歐洲近代資產階級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他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之後的幾代歐洲人,開拓了所謂「歐陸理性主義」哲學。笛卡兒自成體系,融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於一體,在哲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他又是一位勇於探索的科學家,他所建立的解析幾何在數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笛卡爾堪稱17世紀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
笛卡爾在科學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笛卡爾不僅在哲學領 域里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同時笛卡爾又是一勇於探索的 科學家,在物理學、生理學等領域都有值得稱道的創見,特別是在數學上他創立了解析幾何,從而打開了近代數學的大門,在 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但他的哲學思想和 方法論,在其一生活動中則佔有更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學思想對後來的哲學和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哲學方面
笛卡爾被廣泛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他第一個創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哲學上,笛卡爾是一個二元論者以及 理性主義者。笛卡爾認為,人類應該可以使用數學的方法——也就是理性——來進行哲學思考。他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他舉出了一個例子:在我們 做夢時,我們以為自己身在一個真實的世界中,然而其實這只是一種 幻覺而已,參見 莊周夢蝶)。他從邏輯學、 幾何學和 代數學中發現了4條規則:
笛卡爾將這種方法不僅運用在哲學思考上,還運用於幾何學,並創立了 解析幾何。
由此,笛卡爾第一步認為懷疑就是出發點,感官知覺的知識是可以被懷疑的,我們並不能信任我們的感官。笛卡爾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於造福人類,使人成為自然界的主人和 統治者。他反對 經院哲學和神學,提出懷疑一切的「系統懷疑的方法」。所以他不會說「我看故我在」、「我聽故我在」。從這里他悟出一個道理:我們所不能懷疑的是「我們的懷疑」。意指:我們無法去懷疑的,是我們正在「懷疑」這件事時的「懷疑本身」,只有這樣才能肯定我們的「懷疑」是有真實性的,並非虛假的產物。人們覺得理所當然或習以為常的事物,他卻感到疑惑,由此他推出了著名的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強調不能懷疑以思維為其屬性的獨立的精神實體的存在,並論證以廣延為其屬性的獨立物質實體的存在。
他認為上述兩實體都是有限實體,把它們並列起來,這說明了在 形而上學或 本體論上,他是典型的 二元論者。笛卡爾將此作為 形而上學中最基本的出發點,從這里他得出結論,「我」必定是一個獨立於肉體的、在思維的東西。笛卡爾還試圖從該出發點證明出 上帝的存在。笛卡爾認為,我們都具有對完美實體的 概念,由於我們不可能從不完美的實體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必定有一個完美實體——即上帝——的存在來讓我們得到這個概念。即上帝是有限實體的創造者和終極的原因。從所得到的兩點出發,笛卡爾繼續推論出既然完美的事物(神)存在,那麼我們可以確定之前的惡魔假設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一個完美的事物不可能容許這樣的惡魔欺騙人們,因此藉由不斷的懷疑我們可以確信「這個世界真的存在」,而且經由證明過後的數學邏輯都應該是正確的。現實世界中有諸多可以用 理性來察覺的特性,即它們的數學特性(如長、寬、高等),當我們的理智能夠清楚地認知一件事物時,那麼該事物一定不會是虛幻的,必定是如同我們所認知的那樣。即笛卡爾將幾何學的推理方法和演繹法應用於哲學上,認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提出「天賦觀念」。
笛卡爾的自然哲學觀同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是完全對立的。他認為,所有物質的東西,都是為同一機械規律所支配的機器,甚至人體也是如此。同時他又認為,除了機械的世界外,還有一個精神世界存在,這種二元論的觀點後來成了歐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雖然笛卡爾證明了真實世界的存在,他認為 宇宙中共有2個不同的實體,既思考(心靈)和外在世界(物質),兩者本體都來自於上帝,而上帝是獨立存在的。他認為,只有人才有靈魂,人是一種二元的存在物,既會思考,也會占空間。而 動物只屬於物質世界。
笛卡爾強調思想是不可懷疑的這個出發點,對此後的 歐洲哲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我思故我在所產生的爭議在於所謂的 上帝存在及動物一元論(黑猩猩、章魚、鸚鵡、海豚、大象等等都證實有智力),而懷疑的主要思想,確實對研究方面很有貢獻。
方法論
笛卡爾本想在一本題為《世界》的書中介紹他的科研成果,但是當該書在1633年快要完稿時,他獲悉 義大利教會的權威伽利略有罪,因為他擁護哥白尼的日心說。雖然笛卡兒在荷蘭未受到 天主教權威的迫害,但是他還是決定謹慎從事,收書稿進篋入匣,因為在書中他捍衛了 哥白尼的學說。但是在1637年他發表了最有名的著作《正確思維和發現科學真理的方法論》,通常簡稱為《 方法論》。
笛卡兒在《方法論》中指出,研究問題的方法分四個步驟:
1. 永遠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說要盡量避免魯莽和偏見,只能是根據自己的判斷非常清楚和確定,沒有任何值得懷疑的地方的真理。就是說只要沒有經過自己切身體會的問題,不管有什麼權威的結論,都可以懷疑。這就是著名的「懷疑一切」理論。例如亞里士多德曾下結論說,女人比男人少兩顆牙齒。但事實並非如此。
2. 可以將要研究的復雜問題,盡量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小問題,一個一個地分開解決。
3. 將這些小問題從簡單到復雜排列,先從容易解決的問題著手。
4. 將所有 問題解決後,再綜合起來檢驗,看是否完全,是否將問題徹底解決了。
在1960年代以前,西方 科學研究的方法,從機械到人體解剖的研究,基本是按照笛卡兒的《談談方法》進行的,對西方近代科學的飛速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但也有其一定的缺陷,如人體功能,只是各部位機械的綜合,而對其互相之間的作用則研究不透。直到阿波羅1號登月工程的出現,科學家才發現,有的復雜問題無法分解,必須以復雜的方法來對待,因此導致系統工程的出現,方法論的方法才第一次被綜合性的方法所取代。系統工程的出現對許多大規模的西方 傳統科學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如環境科學,氣象學, 生物學,人工智慧等等。
「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最著名的思想。出自《方法論》。
⑹ 笛卡爾的生平經歷有哪些
笛卡爾1596年3月31日出生於法國土倫的一個律師之家。一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8歲的時候他進入了一所耶穌會學校。在接受這8年的傳統教育時,他發現教科書中的某些論證,很微妙且模稜兩可,有時候甚至出現前後矛盾的理論。於是他決定不再死鑽書本學問,而要向「世界這本大書討教」,從此開始了他探索真理的征程。
1617年,當笛卡爾隨軍服役駐扎在荷蘭時,成功的解決了一張公開張貼的荷蘭語的數學問題,使他在數學界獲得了很高的聲譽,同時也激發了他繼續探索真理的勇氣。此後就開始了他長達二十多年的研究生涯。
⑺ 關於數學家笛卡爾的小故事
笛卡爾於1596年出生在法國,歐洲大陸爆發黑死病時他流浪到瑞典,認識了瑞典一個小公國18歲的公主克里斯汀,後成為她的數學老師,日日相處使他們彼此產生愛慕之心,公主的父親國王知道了後勃然大怒,下令將笛卡爾處死,後因女兒求情將其流放回法國,克里斯汀公主也被父親軟禁起來。笛卡爾回法國後不久便染上重病,他日日給公主寫信,因被國王攔截,克里斯汀一直沒收到笛卡爾的信。笛卡爾在給克里斯汀寄出第十三封信後就氣絕身亡了,這第十三封信內容只有短短的一個公式:r=a(1-sinθ)。國王看不懂,覺得他們倆之間並不是總是說情話的,大發慈悲就把這封信交給一直悶悶不樂的克里斯汀,公主看到後,立即明了戀人的意圖,她馬上著手把方程的圖形畫出來,看到圖形,她開心極了,她知道戀人仍然愛著她,原來方程的圖形是一顆心的形狀。這也就是著名的「心形線」。
國王死後,克里斯汀登基,立即派人在歐洲四處尋找心上人,無奈斯人已故,先她走一步了,徒留她孤零零在人間...
⑻ 給講一講笛卡爾的故事
笛卡爾[1596—1650](又譯笛卡兒)出生於法國都蘭,他洗禮的時候取名「熱奈」,表示「再生」的意思。當時一場肺炎的爆發奪去了他母親的生命,但他死裡逃生,好歹活了下來。
他最初學習法律,曾在幾支軍隊里任職。從1620到1628年間,笛卡爾遍游歐洲,最後在荷蘭定居。雖然他發明了笛卡爾坐標— 一種繪制圖形的方法 —和若干方程式,並研究了慣性,但他最為知名的還是他的哲學。笛卡爾以懷疑一切為出發點,只相信「我思,故我在」。他敦促人們利用自己的感官去確定並了解周圍的世界,不要簡單地依賴過去的知識。這是一種激進派的觀念,它引出了一個叫做啟蒙運動的歷史階段,這期間科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649年,笛卡爾移居瑞典,並逝於該地。[顯著成就:在17世紀開現代哲學之先河。]
你可以在網路上搜「笛卡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