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語中的」你「和」您「與中文含義有什麼不同法國人為什麼不喜歡被稱「您」而更喜歡被叫「你」
誰都知道,在中文裡,"您"這個字是"你"的尊稱,一般用於老人、師長、上司。當然這個"您"字在北方特別是北京用得更普遍一些,對同輩的陌生人也可以用"您",特別是當有求於人時。不論怎樣,中文裡"您"與"你"的意義與相互關系還是簡單明了的。
法語里是必定有"您"與"你"的區別的,而且談話間互相是用"你"(Tu)還是用"您"(Vous)更是一門大學問。我在法語環境中生活十多年,還只能說是略有所悟。一般的說,在法國凡是見到陌生人(除十六、七歲以下的少男和十四、五歲以下的少女),你都應該以"您"稱呼對方。"Vous"是尊稱,同時也表明兩人的關系仍保持一定距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不論地位和年齡的差別如何,你只要以"您"稱呼了對方,對方則必然以"您"來稱呼你。據說,在17世紀以前,法語中的"Tu"基本上只能用於社會地位卑微的人,而且象英語里的"Thou"一樣正趨於消失。後來"Tu"和"Vous"成了不分階層都可使用的字。這是與中文的用法大不相同的。我體會中文裡的"您"恰恰有某種必然的不平等性。如果有人樂於以"您"稱呼我,他要麼在地位上低於我(比如我是老師,他是學生),或者他年齡大大低於我。在這種情況下,我自然不會以"您"尊稱對方。而且,不管他事業發達,年齡增長,恩師還是恩師,前輩還照樣是前輩。因此,這個"您"字還得照叫不誤。
tu和vous派生出兩個動詞。一個叫Tutoyer,另一個叫Vouvoyer,中文裡沒有直接對應的詞。其實意思很簡單,Tutoyer是說以Tu(即 "你 ")稱呼,而Vouvoyer是指以Vous(即 "您 ")稱呼。由於翻譯起來麻煩,中國留學生之間聊起來往往是這樣的:"我都跟我導師幹了兩年多了,他還是整天'悟'我"(即仍以"您"相稱)。另一位留學生可能會說:"嗨,別提我導師了。我見他第二天,他就開始'居'我"(即以"你"相稱)。
到底兩個以"您"互稱的人,到底能不能和什麼時候轉換為以"你"互稱呢?以您互稱的兩人逐漸熟悉起來,是否就會自然而然的以"你"相稱呢?答案是:沒這么簡單。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小孩子可以沒大沒小地以"你"稱呼父母,可是夫婦之間卻有可能一輩子以"您"互稱。
② 請問各位法國人都有什麼風俗習慣,和法國人相處都有什麼要注意的啊
法國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般以握手為禮,少女和婦女也常施屈膝禮。在男女之間,女士之間見面時,他們還常以親面頰或貼面來代替相互間的握手。法國人還有男性互吻的習俗。兩個男人見面,-般要當眾在對方的面頰上分別親-下。 在法國一定的社會階層中,「吻手禮」也頗為流行。施吻手禮時,注意嘴不要觸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場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法國人在餐桌上敬酒先敬女後敬男,哪怕女賓的地位比里賓低也是如此。走路、進屋、入座,都要讓婦女先行。拜訪告別時也是先向女主人致意和道謝,介紹兩人相見時,-般職務相等時先介紹女士。按年齡先介紹年長的,按職位先介紹職位高的。若介紹客人有好幾位,-船是按座位或站立的順序依次介紹。有時介紹者一時想不起被介紹者的名字,被介紹音應主動自我介紹。到法國人家裡作客時別忘了帶鮮花。
法國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其次才是新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他們認為「13」這個數字以及「星期五」都是不吉利的,甚至能由此引發什麼禍事。如果你對老年婦女稱呼「老太太」,她們是很不高興的。法國人還忌諱男人向女人送香水,因為這有過分親熱和圖謀不軌之嫌。他們還不願意別人打聽他們的政治傾向、工資待遇以及個人的私事。如果初次見面就送禮,法國人會認為你不善交際,甚至認為粗俗。
法國女賓有化妝的習慣,所以一般不歡迎服務員為她們送香巾。法國人在同客人談話時,總喜歡相互站得近一點,他們認為這樣顯得更為親近。他們偏愛公雞,認為它既有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還有司晨報曉的功能,因而它可以用作「光明」的象徵,並奉為國鳥。他們還非常喜愛鳶尾花,認為它是自己民族的驕傲,是權力的象徵、國家的標志,並敬為國花。
法國人在交談時習慣於用手勢來表達或強調自己的意思,但他們的手勢與我們的有所不同。如,我們用姆指和食指分開表示「八」,他們則表示「二」;表示「是我」這個概念時,我們指鼻子,他們指胸膛。他們還把姆指朝下表示「壞」和差的意思。
法國人一年到頭似乎離不開酒,但貪杯而不過量。一日三餐,除早餐外,頓頓離不開酒。他們習慣於飯前用開胃酒疏通腸胃,飯後借科涅克(白蘭地)之類的烈性酒以消食,佐餐時,吃肉類配紅葡萄酒,吃魚蝦等海味時配白葡萄酒;玫瑰紅葡萄酒系通用型,既可用於吃魚,也可用於下肉。女士都愛用玫瑰紅,以顯示自己的口味清淡,不嗜烈物。法國人不僅看菜下酒,什麼酒用什麼杯子,也很有講究,法國人講究雖多,但喝的並不多。三五人一桌的聚會,一瓶10度上下的葡萄酒通常就行。
③ 遇到陌生的國外老人一般怎麼稱呼人家 也是我們像我們這邊喊的爺爺奶奶嗎
男性,可以稱呼:Sir,先生。
女性,可以稱呼:Ma'am,夫人。
④ 法國的風俗習慣
法國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般以握手為禮,少女和婦女也常施屈膝禮。在男女之間,女士之間見面時,他們還常以親面頰或貼面來代替相互間的握手。法國人還有男性互吻的習俗。兩個男人見面,-般要當眾在對方的面頰上分別親-下。在法國一定的社會階層中,「吻手禮」也頗為流行。施吻手禮時,注意嘴不要觸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場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法國人在餐桌上敬酒先敬女後敬男,哪怕女賓的地位比里賓低也是如此。走路、進屋、入座,都要讓婦女先行。拜訪告別時也是先向女主人致意和道謝,介紹兩人相見時,-般職務相等時先介紹女士。按年齡先介紹年長的,按職位先介紹職位高的。若介紹客人有好幾位,-船是按座位或站立的順�%
⑤ 外國對老人的尊稱是什麼
外國人對非親戚人,不叫什麼爺爺奶奶.
直接就是,Mr...或者Ms,一般就是某某先生,某某太太,就是比較尊重的.熟人也可以叫名字
⑥ 如果老外是個老年人。初次見面怎樣稱呼才有禮貌
在國外對老年人沒有特別的稱呼,如果強調年齡還會惹人不高興的。
直接稱呼MR**/ SIR,MRS.** /Mam 就已經很尊敬了!~
⑦ 怎麼用英語稱呼「老年人」
第一個是:golden years。你聽了這個說法也許會想不通怎麼把老年稱為黃金時代呢?想出這條高見的人言下之意是退休後人們就展開了人生最輕松如意的歲月,因為子女都已長大成人,不再需要為他們操勞,從此可以隨心所欲地享受自己的人生了。
盡管創造golden years這個說法的人用心良苦,這個短語卻並沒贏得人們的廣泛贊賞和共鳴;有時反而被人用來開玩笑地指在老年慢性病纏繞下、以微薄的退休金勉強度日的風燭殘年。
第二種說法是:senior citizen。Senior這個詞聽來很順耳,因為它可以用來說資歷深、職位高、地位顯要的人。在美國被稱作senior citizen的老人能得到種種優待,去商店購物、上電影院看電影都可以打折,坐公共交通車也可以享受半價。
這兒的senior citizen是美國稱老人的委婉說法,顯然它也並不能贏得每個人的歡心。說真的,可能任何對老人的稱號都無法博得老人的歡心,因為誰都不願意有人提醒自己青春不再的現實,要是可能的話他們也許寧願放棄種種老人福利優待,來換回二十年的青春。
既然這些費心取悅老人的稱號也不見得都能討好,那麼另一些對老人帶有不敬的稱呼就更會讓他們惱火了。有這樣一個說法:old codger。Old codger相當於中文的老傢伙。
這里的old codger意思是老傢伙。注意這個說法對老人不太禮貌,通常只是用在背後議論的時候。
還有個指老人的說法也是不夠尊重的。它是:geezer。Geezer解釋為老傢伙、老頭兒。
請特別注意old codger和geezer都是不禮貌的稱呼,得謹慎使用。
⑧ 與法國人交往或初次見面應注意哪些禮儀
1、法國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慣以握手為禮。男女之間, 女子之間的見面時,還常以親面頰或巾面頰來代替相互間的握手。
2、行親吻禮時,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擁抱,不同關系不同身份的人,相互親吻的部位不盡相同。在公共場合和社交場合,關系親近的女子之間可以吻臉,男子之間是擁肩相抱,男女之間一般是貼面頰。
3、脫帽禮:見面時男士應摘下帽子或舉一舉帽子,並向對方致意或問好,若與同一人在同一場合前後多次相遇,則不必反復脫帽。
(8)法國人如何稱呼老人擴展閱讀:
社交禮儀注意事項:
1、法國人要求別人赴約一定要准時,而個人卻常常遲到。如果有求於法國人,應及時赴約,對方若遲到,不必感到意外,因為這種壞習慣為普通法國人廣泛接受。另外應注意在法國,越有身份的人參加活動時,越晚出現以此表明其身份。
2、與法國人交往,應注意穿著。應根據不同的場合、活動選擇合適的衣服。如果始終穿同樣一套衣服經歷很多活動、很多天數則會被小覷。
3、中國人習慣於在餐桌上談生意,這種習慣在法國會碰壁。法國人很注意生活情調,把在優美環境中的會面小酌,喝咖啡看做是交友的好時光,也是一種令人舒心的享受,此時談生意可真不合時宜。
⑨ 英語怎麼稱呼陌生老人
英語裡面稱呼老人一般是「the elderly」,「senior citizens」,「older alts」等等,會避免使用「old man」或者「old people」;不過這也是建立在不認識的基礎上,如果認識的話就直接稱呼姓名就ok了。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日益加重,中國的老年人越來越多,所佔人口比例也越來越高,2010年我國老年人口(≥65歲)占總人口比重8.9%;2011年我國老年人口比重達9.1% ;2012年我國老年人口比重達9.4%。截至2014年底,我國8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2400多萬,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萬人。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佔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佔13.50%。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⑩ 法國禮儀習俗
法國婚禮:浪漫 簡單
結婚前先訂婚,儀式簡單,一般由女方的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時邀請其它親戚、甚至一兩名好友出席。婚禮也已逐漸簡化,但仍不失為最隆重的家庭節日,帶有庄嚴神聖的色彩。婚禮由市長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習慣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時至下午5時之間。婚後大宴賓客。
法國農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簽訂財產婚約並辦理公證。婚約中要寫明未婚夫婦的全部財產、未婚妻的嫁妝和未婚夫的產業。婚齡紀念在民間已成為一種喜慶的風俗。女子守寡300天後,或宣布與丈夫分居300天後可以再嫁,男子則無時間上的限制。
見面禮儀:法國是一個講文明禮貌的國家。對婦女謙恭禮貌是法國人引以自豪的傳統。法國人見面打招呼,最常見的方式莫過於握手。不過握手時一是握時間不應過長,二是沒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勁晃動。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
吻:法國是第一個公認以吻表示感情的國家。法國人見面行吻面禮,但各地區吻的次數不等。大多數地方吻兩次,男士之間不須行吻面禮,他們只要握手就行了;女士只有在不認識對方的情況下才握手,否則一天中第一次見面和道別時都要吻對方。通過這種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然親近了很多。法國人的吻有嚴格的界限:他們在見到久別重逢的親友、同事時,採用貼臉或臉頰,長輩對小輩則是親額頭,只有在愛人和情侶之間,才親嘴或接吻。
商務禮儀:在法國從事商務活動宜穿保守式西裝,訪問公私單位,絕對要預約。在法國,禮節上要求你把自己的身份列在名片上,客人在拜訪並參加晚宴的前夕,總是喜歡送花給主人。 法國商人保守而正式,尤其是在某些較小城市,你得表現得格外正式,處處勿忘握手,多握幾次更好,別問對方家事。
送禮:法國人喜愛花,生活中離不開花,特別是探親訪友,應約赴會時,總要帶上一束美麗的鮮花,人們在拜訪或參加晚宴的前夕,總是送鮮花給主人。切記不要送菊花,因為法國(或其他法語區),菊花代表哀傷,只有在葬禮上才送菊花。黃色的花,象徵夫妻間的不忠貞,千萬別送。另外也忌擺菊花、牡丹花及紙花,在法國,康乃馨被視為不祥的花朵。
吃飯:法國人幾乎從不請朋友下館子,他們請客總是在自己家裡,只有用自己親自烹調的手藝才能表示對朋友的誠意。你要是帶點小禮物去,他們會很樂意收下,當面打開時還要稱贊禮物如何之受歡迎,說他們有點虛偽也不算過份,反正你心裡聽著受用就行了。如是你請客,他們到時總要遲到個一刻鍾半小時,這是尊重主人的表現:不要來得太早以致弄得人家措手不及。當然有人一遲就晚到一小時,你就不得不擔心他們是否根本忘了這個茬兒。無論如何,晚到比早到別人家更有禮貌是普遍的原則。
禁忌:法國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其次是新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法車人忌諱黃色;對墨綠色也極為反感。他們視孔雀為禍鳥;認為仙鶴是蠢漢和淫婦的象徵。還視菊花為喪花;認為核桃、杜鵑花、紙花也是不吉利的。他們很忌諱「13」這個數字。認為「13」、「星期五」都是不吉利的。甚至是大禍臨頭的一種預兆。他們還把對老年婦女稱呼「老太太」視為一種污辱的語言。他們忌諱男人向女人贈送香水。否則,就有過分親熱或有「不軌企圖」之嫌。他們忌諱別人打聽他們的政治傾向、工資待遇以及個人的私事。相反,他們會產生疑心的。對法國人來說,初初見面就送禮,會被人認為是不善交際的,甚至還會認為你行為粗魯。在飲食上,法國人不愛吃無鱗魚;也不愛吃辣味重的菜餚。
奇聞軼事:在巴黎大大小小的罷工很常見;法國雖然人口只有6千萬,但40%的人都喜歡買彩票;巴黎街頭的狗屎很常見。
社交禮儀:在法國從事商務活動宜穿保守式西裝,訪問公私單位,絕對要預約。在法國,禮節上要求你把自己的身份列在名片上,客人在拜訪並參加晚宴的前夕,總是喜歡送花給主人。
特色服飾: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