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拿破崙時代的法國拿破崙時期的經濟政策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拿破崙(1769~1821)專政期間所頒布施行的經濟立法。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於1794年7月雅各賓專政崩潰後結束,在此後的幾年內,法國的政局一直動盪不安,經濟上一片混亂。
B. 二戰後法國的經濟政策及其影響高一歷史
法國的戰後經濟措施:
1、戴高樂執政後制定新憲法,結束了阿爾及利亞戰爭,為法國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條件;
2、藉助馬歇爾計劃與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資金等方面的支援,加快經濟的復甦;
3、公國國有化手段,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法國在戰後推行國有化運動,先後把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的能源,交通運輸和方面的企業收歸國有,使政府增強了干預經濟的能力。
4、重視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本的投資,為法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5、重視科學技術研究,注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6、擴大資本積累,加大固定資本投資與鼓勵出口貿易相結合,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發展;
7、推行農業現代化。
影響:
1、政治清明使法國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破壞中恢復過來;
2、藉助馬歇爾計劃解決了法國發展中的資金不足問題;
3、國有化的實施再加上合理的資本主義計劃,引領了法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4、為法國經濟現代化提供了大量的現代人才;
5、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法國的發展;
6、資本積累,向外貿易推動了法國的向外開放。
7、農業發展推動了工業和其他部門的發展,並為第二與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C. 二戰後,英法德日的經濟模式是什麼
1、英國的混合市場經濟。二戰後,英國形成混合市場經濟;撒切爾夫人執政,推行一系列經濟改革政策,調整經濟運行機制;「多市場,少政府」的轉變以成為英國經濟發展的趨勢。2、法國的計劃指導性經濟。在經濟發展中,法國逐漸形成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國有企業與私人企業並存的計劃指導性經濟模式。3、聯邦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限制壟斷,保護競爭秩序;實行穩定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實現社會公平。4、日本的政府主導市場經濟。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逐漸確立起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自由競爭機制,但政府始終掌握社會經濟計劃和經濟政策的決策權,形成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
D. 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幾種主要的經濟政策
(1)重商主義:資本主義發展早期,即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經濟思想。以法國路易十四為代表。它主張積極發展工商業,拓展海外貿易,以追求金銀財富為主要目的。它對資本主義早期的資本原始積累起了重要作用。
(2)自由主義:工業革命時期興起的經濟思想。以英國亞當·斯密為代表,《國富論》是其代表作。它主張經濟活動應由市場主導,政府不應干預,強調自由貿易、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它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擴張產生深遠影響。
(3)凱恩斯主義:20世紀30年代興起的經濟思
想。以英國凱恩斯為代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為其代表作。它主張國家應積極干預經濟生活,成為「看得見的手」。從理論上論證了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
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使「國家干預」經濟逐漸成為長期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宏觀經濟政策體系,為資產階級政府直接干預經濟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從羅斯福新政起,尤其是二戰後,凱恩斯主義成為資本主義各國制定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有力推動了經濟的發展,進入現代國家干預經濟的時代;今天,凱恩斯主義對我國擴大內需,緩解就業壓力,推動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也有借鑒意義。
E. 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法國發生了哪些社會變化急需
一、 20年代的英國、法國
1.英國經濟的衰退和政黨政治的變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地位衰退表現在:
其一,債務激增,從1914年的6.5億英鎊(314900萬美元)1920年增至78.28億英鎊(3804408萬美元),英國從美國的主要債權國變成美國的債務國。
其二,倫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原來在國際市場上起著共同貨幣作用的英鎊受到美元的沖擊,利用英鎊對世界進行財政剝削的支配地位削弱。
戰後的經濟困難導致英國的政黨政治發生變化,工黨取代了保守黨,開始同自由黨輪流執政。隨著英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地位的削弱和壟斷組織在經濟領域中居於統治地位,自由黨和它所奉行的自由主義原則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社會經濟條件。自由黨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戰後的英國工黨是以工人為主要成分奉行改良主義的資產階級左翼政黨。工黨領袖關於通過議會民主實行社會改革和建立財產公有制的詞句,對於希望改變自身經濟地位的工人群眾頗具吸引力。工黨執政期間,在資產階級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推行了一些有利於勞動者的社會福利改革。
2.愛爾蘭和英帝國自治領的分離運動加強
大戰後,英國的殖民地雖然增加了近260萬平方公里,但英帝國的殖民體系開始出現瓦解的趨勢。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興起,1921年愛爾蘭南部26個郡脫離英國,成立自由邦。當時對於英帝國殖民體系變化影響最大的是自治領的分離運動。隨著自治領民族工業的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要求脫離英帝國完全獨立的呼聲越來越強。宗主國英國在自身實力衰落的情況下也無法維持原來的殖民統治,被迫在1926年的帝國會議上作出決議,承認自治領在內政外交方面擁有完全獨立的地位,在法律上與英國平等,自治領與宗主國靠「共同忠於(英國)國王」這一信條被維系在英帝國內。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將上述演變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英國已經失去對自治領的實質性政治控制,僅存留鬆散的政治聯系,各自治領都可以以獨立國家的面貌出現在世界舞台上。威斯敏斯特法是英國被迫順應殖民體系瓦解這一客觀歷史趨勢的法律文件。
3.法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政策
法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大戰給法國造成約2000億法郎的巨大物質損失,這個「高利貸帝國主義」國家已由債權國變成外債高築的債務國,出現嚴重的財政困難。但是,在相對穩定時期,法國經濟發展比較快,法國經濟復甦的重要原因:一是得益於戰勝國對世界的重新瓜分。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取得薩爾煤礦的開采權,使法國的冶金工業生產能力增加了75%;德國的賠款和擁有比本土大20倍的殖民地,也是法國經濟復甦的有利條件。二是法國政府經濟政策的調整。一方面,實行減支增收的財政改革,廣征賦稅,降低公務員薪金,限制糧食消費,調整幣制,穩定法郎,使財政狀況好轉;另一方面為緩解社會下層的不滿,實施了社會福利措施,使人民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嚴格執行凡爾賽和約,削弱德國」是20年代法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由於在巴黎和會上,法國沒有達到徹底肢解德國的目的,會後又沒有得到英美兩國以條約形式保障法德邊界,因此,尋求在歐洲大陸的安全保障成為20年代法國外交政策的重心。1920至1927年法國先後與德國周圍的中小國家比、波、羅、捷、南等國締約,在歐洲大陸建立起主要針對德國的安全保障體系,其目的在於維持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英國拒絕了法國的結盟建議,繼續對歐洲大陸奉行均勢政策。
二、 義大利法西斯的上台
義大利是帝國主義列強中實力最弱的一個。戰後初期,義大利又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中,工業凋蔽、農業荒蕪、失業人數日益增長、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經濟危機導致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工農革命運動高漲,工人奮起奪取工廠,農民奪取地主土地,資產階級統治機構陷於癱瘓狀態。為了鎮壓工農運動,鞏固統治地位,義大利大資產階級決定實行極權統治。另外,巴黎和會上義大利分贓最少,當年英法為換取義大利參加協約國作戰,許諾的擴張領土的要求未能兌現。大資產階級期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和鐵腕人物來扭轉義大利在國際上的被動局面,以武力實現領土要求。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組織採用恐怖手段鎮壓工農運動,幫助資本家和地主奪回工廠和土地,從而贏得大資產階級的歡心和金錢、武器支持,發展為擁有武裝並控制義大利北部、中部許多地區地方政權的全國第一大黨。1922年秋,墨索里尼率黨徒進軍羅馬,在義大利建立起法西斯專政。教材小字部分介紹了墨索里尼全面強化法西斯統治的措施。法西斯的上台表明義大利資產階級在穩定統治秩序時選擇了與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不同的道路。
三、 20年代的美國、日本
1.美國的經濟繁榮和金元外交
美國是2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繁榮」的典型國家。經濟繁榮突出表現在工業生產空前發展,特別是汽車業、電氣業、建築業和鋼鐵業。1929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已達48.5%,超過了當時英、德、法三國比重總和的79%。
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有:
第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的局面為美國經濟繁榮提供了較好的國際政治環境;戰後,歐洲各國恢復發展經濟缺少資金,為美國的資本輸出提供了有利的時機。
第二,大戰中積聚資本,掌握世界經濟霸權。戰前美國就是經濟強國,大戰中,美國參戰晚,本土又未受到破壞,美國壟斷資產階級通過向各交戰國供應武器大發橫財。美國由欠歐洲國家約55億美元的債務國變成歐洲國家倒欠美國100億美元的債權國,紐約也成為世界金融的中心。
第三,開展生產合理化運動,通過技術革新和機器設備更新,提高生產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增強美國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技術革命是美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四,開拓市場,通過分期付款的方法,刺激國內消費市場的表面活躍;擴大對外商品輸出,占據過去由英德控制的世界貿易市場。但是,在美國經濟繁榮之中,潛伏著不可克服的危機:農業長期不景氣,舊工業部門開工不足,大批農民破產、工人失業,貧富差距擴大,歐洲各國經濟恢復的完成,使美國的海外市場逐漸縮小等,使美國日益膨脹的生產能力大大超過國內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生產與銷售的矛盾日益嚴重,繁榮只能是暫時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政府就開始推行金元外交,戰後美國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運用金元外交,支配世界事務。戰後,美國金元外交的重心首先是拉丁美洲,到1928年,20個拉美國家中已有14國被美國資本所控制;其次為東亞,美國的金元勢力在東亞特別是中國的擴張,引起同日本擴張的尖銳矛盾;再次為歐洲,通過為歐洲各國經濟復甦提供貸款和解決德國賠款問題,加強對歐洲事務的干預。金元外交的推行,表明美國在掌握世界經濟霸權的同時,力圖在國際政治中取得支配地位。
2.日本經濟的增長與內外政策
日本經濟在大戰期間獲得了異乎尋常的發展。戰爭期間日本趁歐美商品暫時退出亞洲市場之機,幾乎壟斷了亞洲市場;俄英等協約國的軍需品、日用品訂貨,刺激了日本的工業生產;潛艇戰使日本海運業首先發展起來。大戰使日本由外貿入超國變為出超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債務國變為債權國。日本經濟雖然增長迅速,但與歐美國家比相對脆弱。1920年爆發了日本歷史上空前深刻的經濟危機。在持續蕭條階段,以東京、橫濱為中心的關東大地震發生,日本財產損失達100億日元。日本政府一面以防止「財界的混亂」為名,全力救濟受災的大資本家,一面以維持治安為借口,大肆逮捕對反對天皇統治的社會主義分子和工人運動積極分子,製造慘殺旅日朝鮮人和中國人的事件,以轉移受災人民對政府的不滿。
1924年,為擺脫經濟困境,日本幣原外相推行與英美妥協的「協調外交」和對華盡量避免武力的經濟侵略政策。1927年,由於英美在華勢力增強,日本統治階級調整對華政策。大軍閥田中義一上台組閣後,推行對華武裝干涉的「積極外交」。出兵山東和製造「皇姑屯事件」體現了田中內閣分離滿蒙、阻礙中國統一、保護日本侵華權益的行動意圖。東方會議是日本統治集團為制定侵華政策而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後發表的《對華政策綱領》確定了分離滿蒙、侵略中國、霸佔遠東的方針,把侵佔中國東北和內蒙古的方針作為日本的最高國策公開確定下來。東方會議的內容在田中奏摺中充分反映出來,30年代日本大舉侵華的行動證明田中奏摺是日本帝國主義蓄意侵華的指導綱領。
四、 德國賠款問題
德國賠款問題是出現在《凡爾賽條約》簽訂之後。條約規定:德國應在1921年5月1日前交付200億金馬克,協約國成立賠款委員會解決賠款總額及分配比例問題。1921年,法國操縱下的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賠款總額為1320億金馬克,限42年還清。德國則在支付10億金馬克後以財政危機為由,要求延期支付。在巴黎和會後,法國最先在賠款問題上處於領導地,它積極推行削弱德國的政策。美英出於自身商品輸出的需要,希望復興德國經濟,提出了減少賠款總額和延期常服的新方案,遭到法國的堅決反對。因此,英法矛盾、德法矛盾激化。
1、 魯爾危機
法國和比利時在1921年1月出動軍隊佔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而德國採取消極抵抗政策,企業一律停工,國家補償企業主的損失,救濟失業工人。法國必須支付高額的佔領費才能維持對魯爾的佔領。魯爾危機導致德法矛盾激化,也使法國因受其累,難於解脫。同時引起美英兩國的不安。
2、 道威斯計劃
1924年,道威斯計劃出台。這是由美國銀行家道威斯為首的專家委員會提出的新的賠款計劃。這一計劃的突出特點是:
· 沒有規定德國賠款的總額;
· 規定了賠款的來源;
· 提出由英美向德國提供貸款,幫助德國恢復經濟,以支付賠款。
對此,斯大林指出:「這個由美國制定的道威斯計劃的內容,就是要歐洲各國利用德國所應償付歐洲各國的賠款,去償還積欠美國的貸款。」這一計劃一方面大大減輕了德國的賠款負擔,有利於德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另一方面也為美國資本大量湧入德國掃清了道路,是美國插手歐洲事務的重要步驟。同時也表明,美國成了歐洲國際關系中的大贏家,而法國卻進一步失去了稱霸歐洲的優勢。
3、 楊格計劃
1929年,由美國操縱的專家委員會又在道威斯計劃的基礎上,修改出台了「楊格計劃」。它規定德國賠款總額為1139億金馬克,59年內付清,大大減輕了德國賠款的負擔。
1932年,德國以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為契機,宣布無力支付賠款,賠款問題不了了之。在英美的扶植下,1929年,德國重新成為歐洲經濟大國。
五、 洛迦諾公約
大戰後的歐洲安全保障問題,是又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1925年的洛迦諾會議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召開的。會議達成公約,即洛迦諾公約。它實質上使縱容德國向東發展,推動它侵略蘇聯的帝國主義條約。它的簽訂具有兩個重要作用:
· 改善了協約國尤其是法國同德國的關系,為20年代中後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歐洲國際關系進入相對穩定時期;
· 提高了德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德國恢復了歐洲政治大國的地位,不久參加了國際聯盟,並取得國聯行政院常任理事的席位。
第三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一、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 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和經濟危機的爆發
2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繁榮景象,,由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存在,在經濟發展的本身又潛伏著嚴重危機。
· 首先,美國20年代的繁榮是建立在不穩定的基礎上的,少數壟斷組織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造成國民收入分配不軍,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 第二,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這種繁榮不是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而是一種提前消費的形式,隨之而來的必然使消費的疲軟。而資本家為眼前的利潤驅使,盲目擴大生產,使得生產和市場的矛盾日益尖銳。
· 第三,無限制的股票投機活動。當時美國的股票投機活動非常猖獗,不但職業投機者,一些普通的美國人也參與股票的投機,把它作為致富的捷徑。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潛伏了貨幣和信貸系統崩潰的危機。
1929年10月,以紐約股市的崩潰為開端,引發了一場空前規模的經濟危機。
2、 經濟危機的特點
· 范圍特別廣。從經濟范圍看,危機期間信貸貨幣危機、工業危機與農業危機同時並發、相互交織;從地域范圍看,危機從美國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並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何不發達國家,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 持續時間特別長,1929~1933年,持續四年之久。
· 破壞性極強,不僅在危機期間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1/3以上,國際貿易額減少2/3,甚至在危機以後也不見經濟很快復甦。
3、 經濟危機的深刻影響
從局部看,經濟危機激化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國政壇丑聞層出不窮,政府信譽掃地;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改善生活狀況,示威、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法西斯分子乘機興風作浪,促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
從整體看,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改善本國經濟形勢,迦金在國際市場上爭奪,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各國進一步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行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世界局勢危機四伏。
F. 法國稅收·
法國的稅收制度十分完備、完整,是西方國家稅收體制的典型。
一、稅收制度諸原則
法國稅收制度的設立、運轉、改革是根據一系列原則來進行的,現分別簡述如下:
(一)法制原則
首先,法國憲法規定了稅收制度的地位。第五共和國憲法第34條規定:由法律確定稅收規則、方式、稅率等;憲法第34條還規定了稅收制度不僅根據國家利益,還根據地方利益來設立;
其次,整個法國稅務體系是由稅務總法(CODE GENERAL DES IMPOTS)來進行規定、規范的。所有稅務的徵收、分配、處罰、檢查等均以稅務總法為准,而各項政府有關政令實施細則也根據稅務總法及憲法規定的稅務制度性質來制定,由行政法院加以監督;
第三,對稅收范圍、征稅比率、新稅種的設立、納稅種類的取消等,均須以法案形式通過議會立法才能生效;
第四,所有稅務爭執均須通過司法途徑、根據法律加以解決。
(二)公立原則
稅務制度是以國家為代表、對國民各種收入及經濟行為課以稅務的體制。因此,只有國家的代表才能實施征稅行為。整個稅務徵收部門是國家機構,工作人員屬國家公務員。由中央政府對稅務部門實行一元化領導。
(三)平等原則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原則表現在稅務方面,即是個人與國家在稅務上有爭端、個人與稅務機構有爭端時,雙方以平等地位通過法律來解決,還有稅務徵收平等原則,指的是稅收規定如針對某一類型收入,則有該收入者均交同樣的稅,並無例外,對於已定的稅收標准或規定而言,相應的納稅人是平等的,不會發生針對某些人以一個標准,另一些人以另一個標準的情況。
(四)富者多交、貧者少交的原則
這是法國稅率政策的一個基本原則。如收入所得稅即實行高額累進稅制,收入越高,納稅稅率越高,反之亦然,以上是法國稅收制度的四個基本原則。
二、稅種一覽
從大類而言,法國稅種可歸為四個大類,即收入所得稅、消費稅、資本稅及地方稅。
(一)收入所得稅(IMPOTS SUR LE REVENU)
收入所得稅的概念是指對工作、投資、經營等各類職業、經濟活動所帶來的收入進行征稅;但是,在有關稅收法中未對這一稅種的概念作精確定義,看來這是給以後稅收政策的制定留下足夠的變動可能性。
具體而言,「收入」這一概念還不僅僅是金錢形式的,如實物等各種非金錢的收入也可被列為「收入所得」之中。此外,為獲得這一收入而支付的開支、價格、負擔等一般可從收入中相應扣除,剩餘部分作為凈收入才算作「可征稅收入」(REVENU IMPOSABLE),收入所得稅分作對法人徵收與對自然人徵收兩部分。
1. 公司稅(IS:IMPOT SUR LA SOCIETE)
這是對法人徵收的收入所得稅。凡是在法國進行經營活動的股份有限公司、責任有限公司,不管其經營活動屬何種類型,是本國公司還是外國公司,均須徵收這種稅務;而一些人員組合公司類型如集體名義公司、民事公司等,原則上不須繳納這種公司稅;但這些公司的人員可作選擇:是將收入納入個人所得稅交還是按公司稅交,一旦作出決定便不可改變。此外,合作社、協會、公立部門如其活動是盈利性質的,也須交納公司稅;一些互助組織、協會如其經營並非追求高額利潤則可享受免稅待遇。
公司稅是對公司的凈利潤進行征稅,這一凈利潤是根據會計對公司年度營業成果進行核算而作出資產負債表(BILAN)來顯示的,在稅法與會計法中,對凈利潤的計算、折舊、成本、開支、庫存等均有明確規定,故在凈利潤定義上不可能出現混淆。
目前對公司凈利潤的征稅稅率為36.6%。至於未有盈利,或是虧損的企業,則只須交規定的基本稅類即可。此外,稅務部門還根據企業具體情況對其實行不同的稅率或減免稅:
1)如果是新創公司,則前兩年公司稅免交,第三年交5%,第四年交50%,第五年交75%,第六年才全交;
2)公司資產的長期升值部分,則只按18%的公司稅率交稅;
3)如是非盈利性的地方集體民事公司經營房地產或動產,按10%至20%的低稅率交稅;
4)中小企業用於再投資的利潤,左翼政府規定20萬法郎以內只按20.9%稅率征稅。
2. 個人所得稅(IR:IMPOT SUR LE REVENU PERSONNEL)
這是一種對自然人即個人徵收的稅,個人所得稅是對所有有收入的個人徵收的稅,其原則是根據收入不同而採用高額累進制:即依據人們收入數目而劃分不同的征稅檔次;同時,又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而扣除家庭、職業等開支,來計算有否孩子的家庭征稅參數。
以下三類人須交個人所得稅:
1)凡是家庭、主要居住地點在法國的人,即在法國連續居住6個月(即183天)的人;
2)凡是在法國進行主要職業活動的人;
3)凡是在法國有主要經濟利益者;
因此,凡是符合上述三個條件之一者,不論其國籍是否為法國籍,均須就其所有收入(不管是在法國的收入還是在外國的收入 )申報納稅,凡是不屬上述三類的人,即不在法國常住者,則須就其在法國所獲收入交稅。
從1998年起根據新稅務法案,其征稅稅率為:
(1)凡年收入在25,890法郎以下者,不用納稅;
(2)年收入在25,890法郎至50,930法郎者,按10.5%的稅率納稅;
(3)年收入在50,930法郎至89,650法郎者,按24%的稅率納稅;
(4)年收入在89,650法郎至145,160法郎者,按33%的稅率納稅;
(5)年收入在145,160法郎至236,190法郎者,按43%的稅率納稅;
(6)年收入在236,190法郎至291,270法郎者,按48%的稅率納稅;
(7)年收入超過291,270法郎者,按54%的稅率納稅;
上述標准均為單身者的納稅標准,法國個人收入所得稅是按家庭來徵收的,如一個納稅戶有夫婦兩人,則兩人合填報稅單,以兩人總收入除二來進行計算,標准同上;如有小孩須負擔,兩人總收入中則應減去小孩份額(一個小孩算半個份額)來計算。
因此上述標准只是一個參照標准。還有許多可以享受減免稅的項目:如在工資收入中一般先扣除10%、再扣除20%作為工作的支出而享受減稅,購買房子貸款的利息可減稅,消費貸款利息在一定時期內可減稅,裝修、改善舊房設施可減稅,撫養老人、向慈善機構捐款、投資人壽保險、投資出租房產業等也可減稅,故在事實上,申報的須納稅收入是在享受各種減免後才按上述稅率納稅。
2002年,右翼政府重新執政,為履行其競選時的承諾,今年的個人所得稅將減少5%,在本屆政府任內,減稅30%。
以上介紹的是收入所得稅狀況,不管是公司所得稅還是個人所得稅,它們都是建立在對收入的直接征稅上,因此是直接稅。
G. 巴黎公社的公社經濟措施
公社經濟措施是指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法國無產階級在巴黎建立的革命政權所頒布施行的經濟政策和法令。 瓦爾蘭
布朗基
查爾斯·德勒克呂茲
杜瓦爾
弗蘭克爾
歐仁·鮑狄埃(國際歌詞作者) 巴黎公社(Paris Commune)
對1871年巴黎公社的分析,在馬克思各種著作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組成《法蘭西內戰》一書的幾篇宣言(以及1891年恩格斯寫的導言);在列寧的著作中也是這樣,特別是《國家與革命》(1917年)。考茨基在《恐怖主義與共產主義》(1919年)中,以及托洛茨基在為塔列爾的《巴黎公社》所寫的序言(1921年)中,都部分地對巴黎公社提出了有爭議的解釋。
歷時兩個月的巴黎公社並不是什麼有計劃行動的產物,也決非得力於什麼個人或具有明確綱領的組織的領導。然而,重要的是,1/3的當選者均是體力勞動者,且其中大部分是第一國際法國支部的活動分子。這個政府的成員是由巴黎選民在巴黎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意外地掌握國家權力一周之後所安排的一次特別選舉中產生的。這一事件發生在3月18日,當時法國臨時政府在其部分部隊和民眾舉行聯歡之後,匆忙地撤出了首都。
馬克思認為,「公社以其審慎溫和著稱的措施,只能適合於被包圍城市的情況。……它所採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過人民自己實現的人民管理制的發展方向」 。在給多梅拉·紐文胡斯的一封信中(1881年2月22日),他重申公社不過是「在特殊條件下的一個城市的起義,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數人根本不是社會主義者,也不可能是社會主義者。」 。盡管公社不是一次社會主義革命,但馬克思仍強調指出它的「偉大社會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 。在馬克思看來,決不應把公社看作是教條主義的模式或未來革命政府的方案,公社是一個「高度靈活的政治形式,而一切舊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質上都是壓迫性的」 。列寧堅持馬克思的這一觀點,強調指出,公社以這種方式為「無產階級專政」作了初步准備;這種專政,正如巴黎公社所表明的是一種能使大多數選民(如工人)對所有機構,包括強制性機構,實行前所未有的控制的國家,是一種最適合於建立社會主義而實現勞動解放的國家。
從20世紀20年代初起,馬克思和列寧對巴黎公社上述基本民主性質的關注,是馬克思主義著作研究中最重要的發展;特別是對斯大林統治下的蘇聯所出現的嚴格的一黨制國家進行馬克思主義批評的一個基本部分。 。在公社史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工作上作出重大貢獻的是Jo布呂阿的《1871年的政權和國家》,載《社會運動》雜志第79期(1972年 4—6月號)。關於主要的經典馬克思主義闡述文選可參看舒爾金德的著作 。關於史學問題的爭論,包括馬克思主義的闡述,則收在利思所編的著作中 。 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工人武裝起義,成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巴黎公社。公社成立後,即採取了使勞動人民徹底獲得解放的重大政治措施,改革國民教育即其中之一。3月29日公社成立相當於政府部一級的教育委員會,著手改革教育。委員會起草了關於免費普及世俗教育的法律草案4月20日教育委員會進行機構調整調整後的委員會由第一國際成員工程師醫生.-.瓦揚主持工作由於公社存在的時間較短,沒有來得及發布一個正式闡明它的教育方針的綱領性文件 但公社委員會在接見群眾性組織新教育社」的代表們時,就新教育社提出的學校與教會分離,按照科學的原則辦教育和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等主張,明確表示公社完全贊同本著這種精神對國民教育進行根本改革」。
教會勢力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重要支柱,是奴役人們思想的精神枷鎖。當時,法國的學校均操縱在天主教會手中,充滿著濃厚的宗教氣息。公社於4月2日發布教會與國家分離的命令,逐步接管學校,使教育世俗化。這一措施遭到教士們的堅決反對。他們拒不交出學校,後在武力威脅下,才離開學校。接著,公社清除了學校中的宗教崇拜物品。規定學校用「自由,平等,博愛,正義,共和國」等口號代替一切宗教性的題詞,取消教義問答課和贊美詩課,用世俗教師代替教士教師。巴黎公社力圖普及免費義務教育,使教育成為每個兒童都能夠享受到的權利,這成為家長、監護人及社會的義務,並強調教育事業應該由國家來辦理。 公社希望對下一代進行 「科學的完整的教育」 和「職業教育」。科學的完整的教育就是向下一代教授人人所必需的知識,使他們成為「能夠發揮自己的一切才能,不僅能用手工作而且能用腦思考」的完人。職業教育就是使年輕人具有一種用以謀生的好手藝,把他們理性地引導到勞動的道路上去。為此目的,巴黎公社號召凡願意傳藝的、年齡在40歲以上的工人,到各區政府登記。並且號召現代語、科學、繪畫、歷史等學科的教師,給這種新型的教學以幫助,搞好勞動教育。公社十分關注下一代的品德教育,要求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個熱愛祖國並為祖國的事業而英勇獻身的「好公民」。此外,還要教育年紀小的公社社員像他們父輩一樣忠誠勇敢和憎恨壓迫。
1871年,巴黎大多數教師年薪只有700~850法郎,教師助手只有400~550法郎。女教師更差,不超過650法郎;助手只有350~400法郎。公社注意到教師的薪水太微薄,並認為他們肩負著培育人才的重任,應當受到社會的尊敬。5月18日教育委員會決定提高教師的薪水,規定教師的最低薪水每年為2000法郎,助理教師為1500法郎,男女教師同工同酬,薪水平等。此外,公社對學前教育、校外教育,也很關切和重視。可惜,由於公社存在時間較短,沒有來得及對高等教育進行改革。
巴黎公社雖然僅存在短暫的72天,但它在戰火紛飛的困難條件下,對教育所作的重大改革,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K.馬克思曾在《法蘭西內戰》(1871)一書中對巴黎公社的教育作了很高的評價。 《國際歌》(法文:L'Internationale)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最著名的一首歌。這首歌也曾經是世界上最被廣泛傳唱的歌曲之一。原文(法語)的歌詞由歐仁·鮑狄埃在巴黎公社運動後的1871年所作(當時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皮埃爾·狄蓋特於1888年為其譜曲。這首歌被翻譯成世界上的許多種語言。傳統上,唱《國際歌》時,常舉手握拳致意。
《國際歌》不僅僅被共產主義者所傳唱,而且在很多國家中的社會主義者、社會民主黨人和無政府主義者中也廣泛流傳,曾經是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的會歌。共產國際的會歌並不是《國際歌》。
【法】歐仁.鮑狄埃詞 【法】比爾.狄蓋特曲
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
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奴隸們起來起來!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副歌)
這是最後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這是最後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我們要奪回勞動果實,讓思想沖破牢籠。
快把那爐火燒的通紅,趁熱打鐵才能成功!
(副歌)
這是最後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這是最後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群眾。
一切歸勞動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蟲!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一旦把他們消滅干凈,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
(副歌)
這是最後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這是最後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積極方面:積極參與公社的建設和捍衛公社的斗爭,作為公社的宣傳工具,客觀地報道了當時的實際情勢,反映了工農群眾的要求和呼聲,教育和動員了群眾,對公社事業起到了建設性作用。
歷史局限:由於斗爭形勢復雜,加之公社內部存在著兩派分歧,不少報紙捲入了內部斗爭,有的還發表過一些為敵人張目的錯誤言論,造成很壞影響。從全局來看,公社領導的新聞政策失之過寬,這更是一個深刻教訓。當時巴黎還有不少報刊是敵視公社並且攻擊誹謗公社政策的,公社領導人對此沒有採取果斷的查封措施,這些反動報刊的造謠污衊,使公社失去了中間階層特別是農民的支持,這些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工人政權的力量,這也是公社失敗的原因之一。不過,這在當時革命報刊所做的全部工作中,畢竟只佔很小的比重。
H. 二戰後資本主義四國(英法德日)經濟模式與特點、內容
經濟模式
1、英國的混合市場經濟。二戰後,英國形成混合市場經濟;撒切爾夫人執政,推行一系列經濟改革政策,調整經濟運行機制;「多市場,少政府」的轉變以成為英國經濟發展的趨勢。2、法國的計劃指導性經濟。在經濟發展中,法國逐漸形成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國有企業與私人企業並存的計劃指導性經濟模式。3、聯邦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限制壟斷,保護競爭秩序;實行穩定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實現社會公平。4、日本的政府主導市場經濟。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逐漸確立起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自由競爭機制,但政府始終掌握社會經濟計劃和經濟政策的決策權,形成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
I. 二戰後英國.法國.聯邦德國和日本分別採取了怎樣的經濟政策發展本國經濟
答: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加強國際經濟聯系的同時,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先進成果,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同時,各國政府還紛紛加強對經濟的客觀指導,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利用國家的力量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50年代初,西歐國家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工業生產大體都已恢復到戰前水平,在這面,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尤其迅速,成為西歐最強的經濟大國。在亞洲,日本進行了一些會改革,進一步廢除生產有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為發展現代經濟奠定了基礎。到60年代末,日本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美國在戰後利用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場。同時,應用最新科學技術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經濟也得到穩定發展,直到70年,其霸主地位才得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