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狗狗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以後又脫
復原位之後也要注意修復,不然肯定會再次脫位的,可以試下倍骨素牛肉錠,我家貝貝髖關節脫位醫生給推薦的,修復後一直在吃現在症狀很穩定了∞
『貳』 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的手術步驟
1.陳舊性脫位術前應作持續骨牽引1周左右。
2.顯露途徑的選擇:髖關節脫位的顯露途徑可選用前外側顯露途徑或後側顯露途徑。前者取仰卧位,手法復位比較方便,但脫位的股骨頭位於髂骨的後面,比較深,分離有一定困難。後側顯露一般取俯卧位,顯露股骨頭、坐骨神經及髖臼比較直接,容易;但手法復位不方便。如將體位改為側卧位或側俯卧位,則可克服此困難。因此,前脫位及某些不須探查坐骨神經,不須內固定髖臼的新鮮後脫位;或雖為陳舊性後脫位,但股骨頭的活動度較大者可考慮用前外側顯露。反之,後脫位並有坐骨神經損傷或大塊髖臼骨折,或脫位的股骨頭在髖臼以上,而且活動度甚小者,可考慮用後側顯露途徑。 1.體位、切口與顯露採用前外側顯露途徑(見下肢骨關節顯露途徑),病人仰卧,將患側腰背部及臀部墊高,與手術檯面成20°~30°。作前外側切口,近側於骨膜下剝離髂骨翼內、外側的肌肉,遠側自縫匠肌及闊筋膜張肌之間進入,下翻股直肌,即抵髖關節的前面。採用後側顯露則病人取側卧或側俯卧位,使病人腹部與手術台成45°角。作後側切口,裂牙臀大肌,先探查坐骨神經,予以分離和保護。自大轉子切斷梨狀肌、閉孔內肌及上、下孖肌肌腱,並翻向內側,即可見脫位的股骨頭。
2.分離股骨頭和頸部一般髖關節後脫位時,股骨頭穿破後側關節囊,位於髖臼的後上方。前外側顯露時,助手輕輕轉動傷肢,術者用手指查明股骨頭的位置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新鮮脫位在清除血腫後,仔細尋覓妨礙復位的原因。一般多為移位的骨折塊阻擋復位,或大片關節囊捲入髖臼。陳舊性脫位則需沿股骨頭及頸部分離周圍的粘連。先捫清頸部無條索狀物,即可在頸部切一小口,而後緊貼骨質逐漸向股骨頭分離,直至股骨頭及頸部游離。分離時應注意:①不要切開剝離股骨頸遠側1/3的關節囊,以免傷及供應股骨頭及頸部的血管;②關節囊盡可能T形切開,使附著於髖臼的關節囊保留0.5~1.0cm,以便修復。③避免損傷坐骨神經。偶有脫位時將坐骨神經套在股骨頸的前面,分離時如觸及索狀物,應仔細分離辨認,或用針刺激,如無肌肉收縮,以防損傷。後側顯露時,由於坐骨神經已被分離和保護,而且股骨頭和頸部顯露比較直接,可在直視下切開關節囊,逐漸分離股骨頭和頸部周圍的粘連。如有髖臼後上緣骨折,可於骨膜下向上剝離臀小肌,擴大顯露。
3.清理髖臼將傷側大腿外旋,使股骨頭不遮蓋髖臼,即可將髖臼內的血腫、肉芽、瘢痕組織、小骨片及圓韌帶等,用刀、剪或刮匙全部清除。清除時注意勿損傷關節軟骨。
4.骨折處理髖關節後脫位並發骨折常有三種情況:①完全游離的小骨塊,應清除之。②股骨頭骨折:常為圓韌帶的撕脫骨折,它在股骨頭上造成的缺損不在負重的關節面上,應連圓韌帶一起切除,以免妨礙股骨頭的復位。即使是負重關節面的骨折塊,也以切除較復位為佳。因為復位後骨折塊必將引起缺血性壞死,而致損傷性關節炎。③髖臼骨折:常為髖臼後上緣的三角形骨折塊,向外側和前側旋轉移位。復位後用1~2枚螺釘固定。螺釘應斜行向上,指向髂嵴中線,以免穿透關節。
5.復位在分離股骨頭和頸部的粘連,徹底清理髖臼以後,助手固定骨盆,屈髖牽引,術者用手指向髖臼方向推股骨頭,即可復位,並無困難。如不能復位,應查明原因。一般多為瘢痕和粘連剝離不夠,或股骨頭被攣縮的關節囊夾住,應進一步松解。此時切忌強行手法復位或利用剝離器等器械的杠桿作用進行復位,以免造成骨折或關節軟骨面的損傷。
6.修復關節囊及縫合復位後,專人維持位置。修整關節囊,盡可能縫合修復。止血後逐層縫合。 1.未並發骨折的脫位術後行皮牽引或骨牽引4周。4周後開始持拐行走,6~8周後逐漸開始負重。
2.並發骨折的脫位術後行骨牽引,盡早作股四頭肌舒縮的功能鍛煉。術後6~8周去牽引,並鍛煉髖關節功能。有股骨頭骨折者,術後12周才能負重。
『叄』 請問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如何鍛煉恢復
術後 由於麻醉引起下肢血管擴張導致血容量相對減少,加上術中出血,手術創口疼痛等原因,可出現低血壓。患者進入病房後要嚴格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每1 h測BP、P、R各一次,接好導尿管,肢體抬高,經常擠壓引流管保持通暢,記錄每小時尿量並採取吸氧、止痛、保暖等措施。人工關節置換病人的年齡偏高,應注意心、肺、泌尿系統並發症。由於經受手術創傷後易出現重要臟器的功能障礙,尤其是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應嚴格控制輸液量及速度,教病人做擴胸運動及深呼吸,鼓勵病人將痰咳出,手術後最初幾天應協助病人咳痰,保持口腔衛生,清洗口腔1~2次/d。囑病人多飲水,增加尿量,達到沖洗膀胱的作用,保持會陰部清潔,每日清洗1~2次,以預防泌尿系感染。密切觀察四肢的感覺、運動,了解神經恢復情況,按摩骨突處皮膚,預防壓瘡發生,必要時換用氣墊床。使患者平穩渡過手術後期。
4.2 術後肢體康復鍛煉
護士要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指導病人術後第一天開始進行患肢股四頭肌靜止性等長收縮,踝關節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在鍛煉中,常因傷口疼痛而不願主動合作,因此護士要做好耐心地說服解釋工作,要使每個病人都明白,加強康復期的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可以防止肢體肌肉失用性萎縮,關節僵硬,並能防止老年患者肢體深靜脈血栓形成。本組病例在護理指導下正確掌握了動作要領,通過早期功能鍛煉,患肢血運良好,沒有明顯腫脹,術後1周均能在床上進行伸屈膝和踝關節活動,均在術後2~3周出院,出院後一定要保證髖部的正確位置,要求患者3個月內做到雙腿不交叉,不內收,側卧時兩腿之間放置枕頭,不屈身向前,髖關節屈曲不宜超過45°以上。站立位患髖外展、後伸鍛煉,加強臀部肌力,增加髖關節的穩定性。本組病人雖然平均年齡已超過60歲,患肢均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
http://www.966120.com/shhl/ArticleContent.aspx?id=4884
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康復護理
術後康復護理
1 床上功能鍛煉 手術當天避免過多活動,搬動時小心抬起臀部,注意合適體位,防假體脫位及傷口出血。給予臀部墊氣圈或海綿墊、水墊等。每2 h 1次幫助抬臀、按摩以防褥瘡發生。需要注意的是:務必把術後注意事項向患者家屬詳細交待以取得合作,曾有1例手術後當晚因家屬隨意移動患者致假體脫位而再次手術。術後第1天,因術後疼痛或畏痛,多數患者對患肢活動有恐懼感,在給予患者有效的葯物止痛後,可幫助其被動活動,如腿部肌肉的按摩、踝關節和膝關節的被動活動、上身及臀部做引體向上運動等,1~2次/h。同時指導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給予叩背5~10次/h。指導進行腿部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上、下午各5~10 min。術後第2天開始,繼續每天多次深呼吸、叩背,並加強腿部肌肉的等長和等張收縮訓練及關節活動,上下午及睡前各鍛煉20~30 min,引體向上運動3~4次/h並盡量獨立完成。注意運動量由小到大,活動時間由短到長,所有的床上活動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狀態下進行。
2 離床功能鍛煉 於術後4~5 d病情平穩後開始進行,在此之前逐漸延長半卧位時間為離床做准備。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側床邊,健側腿先離床並使腳著地,患肢外展、屈髖<45°,由他人協助抬起上身使患側腿離床並使腳著地,再拄雙杖站起。上床時,按相反方向進行,即患肢先上床。離床活動第一天,上、下午各床旁拄雙杖站立5~10 min(視各人體力情況而定),無不適時在床周行走數步。護士在旁扶持,觀察有無虛脫情況發生,曾有4例於第1次下床時發生虛脫,經立即返床休息後緩解。第2天開始拄雙杖在病室內行走,步行距離逐漸延長,時間逐漸增加但每次不超過30 min,上、下午以及睡前各1次。行走時,患肢始終保持外展30°左右並不負重,護士或家屬在旁守護以防意外。
3 自理能力訓練 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動,如洗臉、梳頭、更衣、進食等。離床活動後即訓練站立狀態下的活動,以增進食慾,改善自理質量,增強自信,促進機能康復。
http://www.966120.com/shhl/ArticleContent.aspx?id=4175
『肆』 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的介紹
髖關節脫位分為前脫位與後脫位兩大類,臨床常見為後脫位。一般說來,髖關節新鮮脫位無論前後,在完善的麻醉下,手法復位甚易成功,療效也好。但陳舊性脫位;並有大塊髖臼骨折或股骨頭骨折,因而妨礙手法復位的新鮮脫位;或並有坐骨神經損傷,或手法復位失敗的新鮮脫位,則均須切開復位。陳舊性脫位還應在切開復位的同時,根據病人的年齡、職業及股骨頭病理改變等行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伍』 早期的髖關節手術後一般多久康復如何治療呢
因此,術後一年必須避開激烈的運動。特別是為了避免腰部關節的水腫,可以用冷敷和抬起腳來改善。坐在座位上時,將膝蓋關節改造成比股關節低的房間環境。例如,為了提高高地板、椅子和廁所的高度,椅子兩側有扶手,四角形的病人也可以坐。病人最好躺在硬邦邦的床上。穿鞋子和寬松的褲子,為了放鬆關節,不應該坐在矮椅子上,沙子的頭發上,不能交叉腳。前鏡不超過90°。
坐之前,請將手術後的一隻腳向前伸,利用椅子的柄支撐身體慢慢坐。3~7天後靠助力器或雙曲在床邊鍛煉,不帶負重站立和活動,逐漸增加活動范圍,兩周後逐漸過渡到部分重量,6~12周逐漸拋棄彎曲。手術後,應盡早避免「內八」、蹲下、襪子、鞋子等動作。術後的中長期請盡量避免對跳躍、跑步、登山、重物和遠路等關節造成嚴重損失的行為。不要身體前傾。低,還可在6-7周內避免性生活,防止股關節壓迫。
『陸』 髖關節脫臼治療
1.
及早採取復位措施,一般有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進行,常用手法有:
(1)
Allis法:此法適用於前、後脫位,且安全易復位。
(2)
Bigelow法:即「?」號法復位,適用後脫位。
(3)
復位後處理:髖關節復位後均需行患肢外展牽引3~4周。
2.
中心型脫位:不需手法復位,傷側關節外展30度、中立位股骨髁上大重量牽引,同時固定骨盆將股骨頭從盆腔內拉出,便於髖臼底骨折復位癒合。
3.
手術適應證:伴有盂緣骨折、關節間隙有碎骨片影響復位或活動,應切開取出碎骨片並骨折復位內固定;術後維持下肢外展位牽引10周。
【
療效標准
】
1.
治癒:關節功能活動正常。復查X線片示關節解剖復位,關節腔內無異物。
2.
好轉:功能不同程度受限,其它條件同上。
『柒』 法國賽弗關節怎麼樣 著急 家人要做股骨頭壞死手術
挺好的,雙動的原理,能有更大活動范圍,更小磨損,壽命也能更長。
『捌』 髖關節脫位如何診治
按股骨頭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前、後和中心脫位,以後脫位最為常見,佔全部脫位的85%~ 90%。
(1)髖關節前脫位的分類、臨床表現及治療。
①分類閉孔下、髂骨下與恥骨下脫位。
②臨床表現與診斷。有強大暴力所致外傷史;患肢呈外展、外旋和屈曲畸形;腹股溝處腫脹,可以摸到股骨頭;X 線片可以了解脫位方向。
③治療復位以Allis 法最常用。固定和功能鍛煉方法同髖關節後脫位。
(2)髖關節後脫位的分類、臨床表現及治療。
①髖關節後脫位的分類按有無合並骨折可以分為5 型。
單純性髖關節後脫位,無骨折,或只有小片骨片;髖關節後緣有單塊大骨折片;髖臼後緣有粉碎性骨折,骨折塊可大可小;髖臼緣及壁亦有骨折;合並有股骨頭骨折。
②臨床表現與診斷。明顯外傷史;明顯的疼痛,髖關節不能活動;肢縮短,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以在臀部摸到突出的股骨頭,大粗隆上移明顯;部分病例有坐骨神經損傷表現;X 線檢查,了解脫位情況及有無骨折。
③治療。
第1 型的治療:復位宜早,最初24 ~ 48 小時是復位的黃金時期,最好盡可能在24 小時內復位完畢。常用的復位方法Allis 法,即提拉法。復位後,用綳帶將雙踝暫時捆在一起,於髖關節伸直位下將患者搬運到床上,患肢作皮膚牽引或穿丁字鞋2 ~ 3 周。不必石膏固定。需卧床休息4 周。卧床期間作股四頭肌收縮動作。2 ~ 3周後開始活動關節。4 周後扶雙拐下地活動。3 個月後可完全負重。
第2 ~ 5 型的治療:考慮到合並關節內骨折,日後產生創傷性關節炎的機會明顯增多,因此主張早期切開復位與內固定。
(3)髖關節中心脫位的分類、臨床表現及治療。
①分類。髖關節中心脫位可分為下列各型。單純性髖臼內側壁骨折(恥骨部分),股骨頭脫出於骨盆腔內可輕可重;後壁有骨折(坐骨部分),股骨頭向後方脫出可有可無;髖臼頂部有骨折(髂骨部分);爆破型骨折,髖臼全部受累。
②臨床表現與診斷。強大暴力外傷病史;後腹膜間隙內出血甚多,可以出現出血性休克;傷處腫脹、疼痛、活動障礙;大腿上段外側方往往有大血腫;肢體短縮情況取決於股骨頭內陷的程度;合並有腹腔內臟損傷的並不少見;X 線檢查可以了解傷情,CT 檢查可以對髖臼骨折有三維概念的了解。
③治療。髖關節中心脫位可以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及合並腹部內臟損傷,必須及時處理。
第1 型的治療:輕度股骨頭內陷,髖臼骨折不重的可不必復位,需卧床休息10 ~ 12 周,作短期皮膚牽引以緩解症狀。內移明顯者,需用骨牽引復位,一般牽引4 ~ 6 周。3 個月後方能負重。
髖臼骨折復位不良者,股骨頭不能復位者,同側有股骨骨折者都需切開復位,用螺絲釘或特殊鋼板作內固定。
第2 ~ 4 型的治療:這類損傷髖臼損毀明顯,治療比較困難。
一般主張切開復位和合適的內固定。第4 型病例,髖臼損毀嚴重往往發生創傷性骨關節炎,必要時可施行關節融合或全髖置換術。
『玖』 髖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護理原則
術後康復訓練
2.1 術後第1周 術後當日即穿「丁字鞋」,術後第2天開始進行膝部按摩,可進行患側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和抗阻活動。術後3~5天行患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並且進行患側髖、膝關節被動活動。通過雙肘支撐,在他人幫助下或雙手握住床上方的吊環挺起上半身,臀部抬離床面,保持10~15s,重復5~10次。術後第5天,在膝下墊枕使髖彎曲10°~20°,然後以膝部為支點做挺髖動作,即抬臀動作。
2.2 術後第2周 鼓勵患者在無痛范圍下進行主動的患髖膝屈伸能力訓練;屈髖度數為45°~60°或<30°,可在患肢下放置一滑板,患側足跟置於空心圓墊上在滑板上做下肢屈伸運動,在無痛范圍內加強患側髖周圍肌群和股四頭肌的力量性訓練;可逐漸抬高床頭的高度,直至患者能在床上半坐位,外側入路切口的患者,半坐時間逐漸延長(30~60min)。一天可重復進行多次,為坐站練習做好准備。有條件可用直立床訓練;繼續進行床邊體位轉換訓練,包括:半坐―躺轉換練習、坐―站轉換練習、卧―站體位轉換、在平行杠或四腳助行器內進行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轉體訓練等。
2.3 術後第3周 做四點支撐半橋運動,即在雙肘及雙下肢屈曲位支撐下抬臀並在空中保持10s,重復進行10~20次,每個動作要求緩慢進行;加強步行訓練,開始在平行杠內進行,將步行周期中的擺動期和支撐期分解進行,分別進行前後交替邁步訓練,並逐漸過渡到步行訓練;平行杠內的步行平穩順利,則應過渡到拐杖步行,有條件進行減重步行;繼續加強患側股四頭肌漸進行抗阻訓練,不斷提高患側下肢的肌力;改善及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教患者藉助一些輔助設備獨立完成日常的穿褲、穿鞋襪、洗澡、移動、取物等,以減少患者患髖的彎曲度數;必要時進行適當的環境改造,如加高床、椅、座廁的高度,坐椅兩邊最好有扶手以方便患者坐立,讓患者盡量睡硬板床,穿松緊鞋和寬松褲,以方便患者完成動作。
2.4 術後4周~3個月 逐漸改善患髖的活動范圍,增加患髖的負重能力,使人工置換的髖關節功能逐漸接近正常水平,達到全面康復的目的。注意在3個月內,持拐步行、過障礙時患者腿僅為觸地式部分負重,上下樓梯活動,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減少髖的彎曲和負重,還可以在運動平板上進一步改善步態、步速和步行的距離,提高患者實地步行的能力,最後過渡到棄杖步行。
『拾』 髖關節置換術手術器械名稱以及手術過程圖譜
一、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配合體會
近年來,人工關節的設計製造進一步完美,手術要求亦不斷提高,尤其是進口人工關節的應用,要求更高,手術要護士如何配合醫生圓滿完成手術十分重要。現將手術配合體會介紹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23例中男17例,女6例;年齡60~81歲,平均68.5歲。其中右髖14例,左髖9例。術後療效優15例,良5例,尚可2例,差1例,優良率達86.9%。
手術配合:1.術前准備——首先了解使用國產或進口的人工關節,用骨水泥型還是非骨水泥型;並了解安裝的型號、大小尺寸等。在准備時,需准備同型號人工關節三套,以便術中選用。術前准備除常規及特殊器械外,還需准備鋼絲1米,鋼絲鉗2把,硅膠引流管1根,以及深部照明燈等。如採用骨水泥型的人工關節,應備真空泵、骨水泥槍及各種型的髓腔栓。此外,術中取側卧位,還需准備腎托2隻,圓枕2隻,平枕1隻及充氣氣圈1隻,便於體位的固定。
2.術中配合——手術中按常規進行配合。因手術創面大、部位深,易遺留細小物品。所以在手術完成,創口關閉前,手術護士及巡迴護士一起清點物品,確定無誤後,向醫生匯報。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無菌要求高,一旦感染,手術就徹底失敗,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和損失。因此,手術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避免一切可能引起感染的因素,以利於醫生快速、准備、順利地完成手術。
討 論
全髖關節置換術為骨科四類手術。適合此類手術的患者年齡大,並存病多,有一定的風險。手術的目的是清除已損傷的關節,重新安裝人工關節。目前,人工髖關節的種類、型號頗多,因此在術前准備時必須了解醫生採用何種品種十分重要。如用國產人工關節,在術中無模具試裝,醫生根據術前X線片測量所得的尺寸並不十分精確。如只根據所提供的尺寸准備1~2套人工關節,術中出現過大或過小,再重新准備,就要延長手術時間。筆者認為:根據醫生提供的假體尺寸,如要求直徑44 mm,我們就准備直徑42、44和46 mm各一套,以便術中選用方便。而進口人工關節術中都有模具試裝,加之採用γ射線消毒而備用,因此根據模具的尺寸選用即可。
術中取側卧位,要求固定牢靠。在安裝人工髖臼時,要根據體位為測量髖臼安放的角度。因此,我們在患者的健側腋下墊一個氣圈,避免腋動脈、腋靜脈受壓。在胸背部各用一隻腎托,中間各夾一個長圓枕。在兩腿之間墊一個平枕,在胸肋部及兩腿之間用中單扎縛固定。這種方法穩定性好,患者較舒適,醫生手術操作亦方便。
熟悉手術的特殊器械,是手術配合的重要部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與其他骨科手術的區別在於手術過程復雜,特殊器械較多,因此要求手術室護士不斷學習提高。對此,手術室護士不僅要自己學習有關資料文獻,還應經常請醫生講解手術過程、手術器械的名稱、用途及使用方法。尤其是進口人工關節的特殊器械較多,必須熟練掌握應用,才能在手術配合中得心應手。
目前應用的骨水泥的操作要求較高。以前的骨水泥用工人攪拌法,大量空氣進入,在骨水泥中產生較多的氣泡,影響骨水泥的牢度。而目前採用真空泵攪拌,髓腔栓填塞,骨水泥槍抽氣注射法。骨水泥攪拌一般由護士操作,所以要求手術室護士在平時需練習,並掌握。
二、
人工關節置換術無菌要求很高。因為人工假體本身為巨大的異物,一旦術後出現感染,必須取除假體,感染才能得到控制。但人工關節取除後,不僅為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也使病人成為殘廢。所以,使用的器械,材料必須用高壓,化學法滅菌消毒,切忌煮沸消毒。術前手術室應嚴密消毒,術中做好心理護理很重要。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術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減輕了家屬的生活護理,是一種較好的理想的手術方法。
三、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器械是用於髖關節風濕、結核、腫瘤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疾患進行半關節和全關節及表面置換的專用器械。脊柱側彎矯正器械是對脊柱側彎畸形病變進行矯正和對脊椎骨折加壓復位固定的專用器械。這兩種器械均是當前國外現代骨科手術必備的專用器械。是國外70年代普及應用的產品。為了提高我國骨科醫療技術水平,減輕醫生勞動強度,確保手術安全可靠,節省外匯,開展了這個項目的研究。該兩種器械分別包括手術器械和內固定器械兩部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器械共包括18個品種37件,其中關鍵件有陰銼、陽銼、股骨頭 杯、髖臼杯、全髖關節、股骨頭杯放置器等工藝性復雜,加工難度大的部件,必須具備 專用模具、胎具、刀具及專用設備,以保證加工的順利進行和尺寸精度。 脊柱側彎矯正器械共18個品種99件。 該項目的內固定器械的材質有較大突破,選用了國內最新的材料?鈷鉍鉬合金, 但加工困難,鑄造需要特殊工藝,為達到設計要求,改進了加工工藝及設備。該材料的 化學成分、結構和物理性能基本上達到了(HS-21)國際同類材料的水平。鑒定意見:設計合理,加工精細,結構新穎,工藝性強,造型和結構均適合臨床 要求,器械件齊全、完善、刃口鋒利,耐用,操作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