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達國家的醫療是怎樣的
提起看病,不少人會羨慕發達國家的一些醫療福利,其實發達國家醫院里的久待候診、昂貴費用、誤診事故等情形也屢見不鮮。醫療福利「看上去很美」,享受起來卻並不容易,本報駐外記者在此跟大家分享他們在發達國家看病的體會
看病離不開「等、等、等」
不久前,一則德國37歲孕婦流產的新聞令人痛心。在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的一個小鎮上,一名懷孕3個月的孕婦因突然腹痛被丈夫送往附近醫院急診。然而,由於只有一名急診醫生,前台護士又認為孕婦無大礙,在經過長達4小時的漫長等待後,孕婦因為大出血才被緊急推進手術室,此時胎兒早已死亡。德國看病「治病不救急」的特點可見一斑。
類似事情,本報駐德國記者也領教過。一次凌晨1點,記者突發急性腸胃炎,疼得滿頭冷汗,打車去附近一家醫院急診,發現急診室里人滿為患。前台護士簡單問詢後,便開啟了等待模式。在熬過一小時後,一名建築工人模樣的男子終於被醫生叫號。「在手指骨折4小時後,我終於要見到醫生了!祝福我還能擁有完整的手指吧!」男子高舉簡單包紮、滲著血跡的手指,向所有人鞠了一躬,戲謔的語氣里充滿憤怒與無奈。聽完男子的發言,記者放棄了等待,好在臨走前護士給了幾包能緩解症狀的葯物,熬過了那晚。此後,記者一般情況下再不去看急診。
根據德國相關法律,每位擁有行醫執照的醫生都有義務定期參與急診服務。然而,這一義務一般只在工作合同中提及,聯邦層面並沒有統一規定醫生參與急診服務的最低頻率和時間。結果,德國現有急診醫生力量遠遠不能滿足病患的需求,名為「急診」,病人卻急不得,只得漫長等待。
在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當地政府為鼓勵醫生多值急診班,甚至補貼每小時18歐元的值班費。德國聯邦消費者中心協會專家福格爾指出,這依舊不能解決德國醫療最本質的問題,就是醫生資源過少。
在加拿大,有一年4月份,本報駐加拿大記者的牙齒出了點小毛病,給一家牙醫診所打電話,對方的回答讓人吃驚不小:「我們已經預約到7月中旬了,可以給你安排在7月下旬。」記者連忙詢問,有無可能提前一些,畢竟3個月的等待太長。對方答,如有人取消預約就安排。後來確實有人取消了,但記者也無法繼續等待,只得提前去葯店拿了些葯緩解症狀。與朋友聊到在加拿大看病難,這位朋友建議道,如果你有慢性病,需要處方葯,而又沒有家庭醫生,最好找醫生朋友一次開個兩年的,省得以後看醫生麻煩。
澳大利亞生產力委員會今年1月底公布了最新的政府醫療服務報告,披露了諸多讓人觸目驚心的醫療事故。報告指出,給不該做手術的病人做手術,手術部位錯誤、手術器械留在病人體內、輸錯血液等,都是澳大利亞醫院里常見的醫療事故。雖然歐美等國家建立了完備的醫療體系,但醫院效率、普通醫生和護士的水平卻遠遠跟不上現代醫學的發展步伐,加之高福利制度監管不嚴等,導致這些國家醫療事故高發。
此前世界衛生組織對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等7個發達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每300名住院病人中就有一人死於醫療事故。失誤除了使用復雜葯物的原因外,還包括醫療人員勞累過度、人手不足、溝通不暢等。
另一份來自法國參議院的報告也指出,法國每年有1.8萬人死於治療方法不當、劑量不當、後續監測不力等原因。在澳大利亞,每年有1.8萬人因醫療疏忽死在醫院;每年有5萬人因醫療疏忽遭受永久性傷害;每年有8萬人因醫護人員用葯錯誤不得不住院治療。
去年年初,法國布雷斯特市一家醫療中心因2009年一起人工流產中的子宮肌意外穿孔事故,被判處總額超過54萬歐元的罰款。據法國國家醫療事故賠償機構主席勒魯介紹,2016年該機構共收到4500多項賠償要求。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醫療事故的數量之眾。
德國患者安全聯盟的醫療事故數據更為驚人,光是醫生把手術紗布或棉球遺落病患體內的事故,每年就有約3000起。德國醫生協會的統計顯示,每名德國人平均每年需就診19次。德國人口約為8000萬,與37萬名現職醫生相比,後者的工作強度不小。近年來,德國政府頻頻向外國醫生伸出橄欖枝,然而,外國醫生因語言不通交流不暢,加之高強度的工作,也增加了就診失誤幾率。
此外,高福利制度監管執行不嚴,養出蠹蟲。以法國為例,2018年年初兩名前醫護人員因從醫療保險中欺詐獲利63萬歐元(約合人民幣492萬元)被地方法院判刑,其中一人在2010年到2014年間利用助產士的便利,採用虛報發票金額、開具假發票、濫計出診費等方式,從疾病保險金庫獲利27.7萬歐元;另一人作為自由執業的護士,在一年間開立了1.8萬份醫療票據,是正常水平的3倍之多。
不可否認,發達國家的醫療體系有其優點。以加拿大為例,加拿大居民不論居住在什麼地方都有健康卡,憑卡看病,絕大多數的醫療服務都是免費的。但正如一個硬幣有兩面,渥太華醫學院教授雅格·布萊文津指出,因為看病免費,人們即使沒有嚴重或緊急病情,也會預約醫生進行檢查,導致候診名單很長,並且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同時,政府為醫生規定了接診人數上限。此舉本意是為保障醫生權益、保證醫療水平、控制支出,但無疑進一步延長了患者的等待時間。布萊文津表示,加拿大的醫療資源分布不夠優化。外國人如果無法進入加拿大的醫療體系,不僅享受不到免費醫療,而且看病會更難更貴,因為找不到家庭醫生,多數情況下只能去醫院看急診。
在澳大利亞看病也是免費的。但患者在公立醫院沒有權利選擇醫生,也不能選擇何時住院或者手術。澳大利亞華裔醫生劉英在堪培拉從業已經近28年。她認為,澳公立醫院效率低下情況比較嚴重。「如果一名醫生在私立醫院每小時可以做4個腸鏡檢查,那在公立醫院每小時最多隻能做2個。由於效率低,病人等待手術的時間一拖就是幾個月甚至一兩年。」
發達國家的醫療體系,一方面是致力於發展全民醫保,另一方面是社保體系下的嚴重赤字和公立醫院的不堪重負,為醫療系統增添重重危機。以法國為例,由於國家財政捉襟見肘,醫療保健預算一再被壓縮,公立醫院醫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工資不高、工時超長,直接導致醫生大量流失。如何在減少開支的情況下更合理地分配公共資源,確保民眾和醫護人員雙向滿足,將是發達國家醫療模式不得不應對的問題。(記者馮雪珺、吳雲、李鋒、王遠采寫 來源:中國江蘇網)
2. 法國人做事慢,為什麼法國還是這么強大
法國人工作效率低之我見 說到法國人工作效率低,其實這是一個從我剛學習法語,了解法國以來就一直伴隨我的話題。在出國之前的教育中,綜合從各方面獲得的信息,只能得出這么一個結論:法國人生性自由散漫,工作效率奇低。幾乎所有去過法國的人都在反復的對我們訴說在法國要處理一件事情時必經的無盡的等待。
來了之後,根據我幾個月的生活經歷,情況跟之前聽說的應該說出入不大,但是還沒有嚴重到讓人無法忍受的地步。從另一個方面說,我倒是想替法國人說幾句公道話,其實法國人的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來看也是情有可原的。在闡釋我的觀點之前,不妨先看幾段材料:
幾乎所有來到法國的留學生第一感覺就是所能接觸到的法國各個階層的個人能力的不足和效率低下。我曾接待過不少來自中國的留學生,都在他們來到法國之前一而再的強調這一點。比如,他們到的第一天乘火車去學校,希望辦一個優惠卡。在辦之前我必定先囑咐,一定要自己核對姓名和年齡,法國人出錯的概率是相當高的。果不其然,屢試不爽。以致於只要是法國人辦理的事情,中國人都要反復核對(確實是這樣,我銀行賬戶的名字他們都能弄錯,而且在我給他們指出之後他們都不以為然)。在法國買一條褲子,或者西服,如果需要縫褲腳或袖子,需要一周。在法國就是釘一個鞋掌也要一周。其實國內只要和法國人合作過的公司都有這種體會。可以說,不來到法國,不知道中國人多麼聰明和高效。法國民眾的個人能力和效率低下,既有體制上的原因,也與它的國民性有關。法國是一個浪漫有餘嚴謹不足的民族。文化和藝術細胞非常發達,但商業頭腦缺如。其次,法國的精英和大眾階層分工十分的明顯。精英階層製造規則,大眾則對這個規則十分的依賴。比如,法國的病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史和曾經接受過什麼治療,都完全由他的醫生負責。一旦換了醫生,就只能由兩名醫生進行溝通。漸漸地,法國百姓都失去了自我處理問題的能力。我們承認法國的規則相對於中國十分的完善,但再完善的規則在急速發展的現實生活面前都遠遠不夠。每當遇到規則的空白地帶,法國人一籌莫展,而一向不依賴規則(甚至專找規則漏洞)中國人則能迅速找到解決之道。
法國人除了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偏於人生享受。這和中國人勤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同樣是國民性和體制在起作用。特別是法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確立高福利制度後,每年的假期多如牛毛,而且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每周「35小時」工作制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少數星期天不上班的國家(加拿大和美國都非如此),特別要命的是,不管有多緊急的事情,上自總統下自百姓,照休不誤。2003年8月法國發生百年一遇的酷暑,造成上萬人死亡,社會應急體系癱瘓。結果希拉克總統假期結束後才悠然地返回巴黎。然而,商場如戰場,時機也往往轉瞬既逝。如果有一個緊急訂單,法國人給的補貼再高,也不願意犧牲休假。所以法國推遲交貨的現象十分普遍。象全球都聞名的空客,屢屢因為推遲交貨而不得不支付賠償金。我曾多次遇到中國的代表團由於簽證原因來到法國後與假期沖突,結果公務只得取消。因為法方早已空無一人。
法國人極愛度假,法國的假日也極多。一年中,休假的日子多,工作的日子少。除了周末兩天休息日以外,每年還有11天的法定假日(元旦、五一、國慶、兩次世界大戰停戰日以及6個宗教節日),外加5周帶薪年休,總共140天。除此之外,每個員工每年還有12天的職業培訓假。似乎是嫌這么多天的休息日還不夠,法國人還引進了一個」橋」的概念。具體說來,如果法定假日與周末休息日只差一天,比如7月14日國慶節趕上是星期四,那麼星期五就稱為」橋」,與星期六、日搭上一起休息。一般說來,一年當中趕上三四個「橋」是不鮮見的。至於中小學假期就更多了:9月初開學以後,10月底開始萬聖節兩周假期,接著聖誕、新年3 周假期,然後2月份寒假和4月份春假各3周,馬上就到夏天大假期了。在法國,夏天大假期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按勞動法的規定,5周的年休原則應該在每年5月 1日到10月30日之間,實際上大部分人選擇七、八、九陽光最充沛的3個月去度假。上到經理老闆,下至普通工人,都要出去度假,每年暑假期間法國大約有 50%的企業關門停業。如果老闆要求雇員在法定年休時間以外休假(即每年11月1日到次年4月30日),那麼雇員有權享受額外的兩天休假。在這5周帶薪年休的時間里,如果趕上法定假日,年休自動相應延長一天。如果年休中間趕上有「橋」,年休是否相應延長則要看工會與僱主之間的協議。如果是女工,家裡又有一個15歲以下的孩子要照看,那麼母親就可以將年休時間延長兩天,兩個孩子延長4天,依此類推。與休假一樣,罷工也是勞動者的權利。9月份放假歸來,法國就進入了罷工的高峰季節,無外乎是要求增加工資、減少勞動時間。銀行、郵局、電力公司、航空、鐵路、地鐵、公共汽車的職員罷工是最常見的,但其他行業比如教師、醫護人員、記者和國家公務員也會罷工。特別是航空公司,國內航線罷,國際航線也罷,不是飛行員罷工,就是技師罷工,空姐乃至地勤人員也不例外。罷工的人多,次數多,罷工的名目也種類繁多,勞動法上專門有定義。有警告性罷工,短時間停止工作對僱主施壓;有「瓶頸」式罷工,選擇要害部門或要害時間停止工作;有輪流式罷工,企業內不同部門或工種輪流停止工作;還有聲援性罷工,也就是為支持其他行業或企業的罷工者而停止工作。盡管罷工會給老百姓生活帶來很大不便,但是歷次民意調查顯示,多數法國人都對罷工者表示理解,大概是因為人人都有罷工的經歷,將心比心吧。在法國辦公事,即使沒有趕上罷工,碰上假期再搭個「橋」,一拖就是10天半個月。據法國人自己說,他們政府部門里的公務員先生們都是模範丈夫,因為這些人每天不但早早下班回家,而且在上班時已經看過當天所有報紙,所以有很多時間在家幫妻子做家務。平均而言,法國人比相鄰的英國人每年工作時間約少200小時,比美國人和日本人少將近400小時。有時和法國朋友談起辦事效率的問題,他們半開玩笑地說:我們現在這樣干法,還有300萬失業人口;假如我們都像日本人那樣玩命,你想想還得有多少人丟飯碗?想想也是。法國社會黨自1997年上台以來,通過立法逐步在全國企業中實施「每周工作35小時,按39小時付工資」的政策,相當於每年又增加了5周帶薪休假。每個人幹活的時間少了,干同樣的事需要的人就多了。
看了這些,我想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法國人辦事效率低下了。總體來說這是法國人民族性格使然。雖然法國人天性崇尚自由個性,但是也講求公事公辦,循規蹈矩,甚至有點墨守陳規,很少變通,似乎在他們的意識中,完全沒有「講講情面」的想法。比如同樣一件事,稍微變通一下,2天就能辦完,但是完全走規定程序要 7-10天。有時候我們都替他們著急,但他們照樣我行我素。這也經常為我們這些「聰明靈活的」中國人所詬病。
但是「靈活變通」一味圖省事兒就是好的嗎?可能大多數時候我們不完全按規程辦事都完全沒有問題,但是每年有多少失誤和事故是如果按章辦事就能避免的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法國的高鐵技術舉世聞名,60年代的時候法國的高鐵速度就達到了時速200公里,現在的TGV時速正常是350公里,但是法國的鐵路事故少之又少,至少我從未耳聞。現如今我國的動車時速也就是200公里左右,但是鐵路事故層出不窮,近三年來死亡十人以上的事故就有數起。事後調查原因,全部都是因為沒有按照安全規程操作所致,沒有一起是因為自然原因引起的!這就是有沒有嚴格按照規程辦事的差別!
相反,我倒是覺得有些人真的是聰明過度了,真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我們不僅不能批判法國人的固執,甚至要來反思一下自己。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情有可原就是,在法國,雖然需要等待,但是我們可以享受到更加人性化的服務。這一點在我到達法國的第一天就深有感觸。首先就是工作人員的態度上。從戴高樂機場買火車票直接去里昂。雖然也要排起長長的隊伍,但是工作人員的態度要比國內火車站售票人員好得多,總是笑臉相迎,而且他們的售票櫃台也是完全開放式的,沒有冷冰冰的鐵柵欄和鋼化玻璃。木質櫃台也是寬大而有弧度的,非常方便乘客閱讀和寫字,整個過程都是相當愜意的,完全不是國內買票時那種低三下四有求於人的感受。好吧,不能否認的是這樣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人口素質的巨大差距上。可能如果在國內售票窗口沒有防護設施的話,售票人員也就失去了保護的屏障,恐怕也就不敢輕易跟擁擠躁動的旅客甩臉色了吧!這到底是誰之過呢?
法國銀行的服務狀態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對於第一次去法國的銀行辦理業務的我們來說,剛進到銀行裡面,除了那幾台自動櫃員機,完全無法想像銀行居然可以是這樣的。這完全就是一個稍大一點的辦公室,沒有寬大的業務廳,沒有荷槍實彈的警衛和保安,更沒有防備森嚴銅牆鐵壁的櫃台,甚至用不到取號機。一個小小的接待櫃台會根據不同的業務指引你去不同的小辦公室,每個辦公室都會有一個職員一對一全封閉地為你辦理業務。讓你第一次找到真正的儲戶才是銀行衣食父母的感覺。後來去EDF辦理開戶也是類似的情況,雖然等待的時間相對漫長,也是因為他們都是一對一的在辦公室辦理業務,他們會詳細的對你的情況進行評估然後再給出一個合理的建議,這樣的工作方式當然需要更長的時間。無論是去CAF申請房補還是去電信公司辦理電話業務,情況也都是類似的。只要你說清楚自己的基本情況,把該交的材料都上交,剩下的就是回家等信兒了。幾乎所有的機構公司都會在一定時間之內給你寄信,雖然拖的時間相對長一點,但是基本都是很准時很省心的。
既然服務這么人性化這么周到,那麼多耗費一些時間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這是第二點。
至於說到法國人本身的懶散,批判法國人「不是在度假就是在罷工」,這也是民族性格,歷史傳統,價值觀念,生活態度和方式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然。既然人家覺得休假和罷工是不可被剝奪的天賦人權並自得其樂,作為外國人又有什麼權利去指指點點呢?既然你選擇了寄人籬下,那就只好入鄉隨俗了吧。
當然這只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純屬個人觀點,但求諸位看過能夠引起一些思考甚至爭論,權作茶餘飯後的娛樂罷。
3. 最近法國疫情如何
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仍舊持續蔓延之中,如今在除中國外最嚴重的幾個國家依次是義大利、韓國、伊朗、日本、法國。
而義大利也超越了韓國成為了除中國外最嚴重的國家了,根據媒體報道,義大利在一日之內新增病例1492例,其增加病例創下了單日最大增幅,累計確診病例已超過韓國。
而雖然目前大部分的活動已經在取消了,但是根據報道,3月的法國市政選舉目前仍按原計劃舉行,但是目前已經有多名議員被感染,是否要通過相關法律的途徑來推遲選舉仍不確定,如果按原計劃進行,可能會有更多人會受到感染。
目前法國民眾已經在相對往常減少出行,但是其主動採取防護措施的人仍然極少,如今的法國已經到了疫情的緊急關頭了,能否保證一周內是否採取有效的防疫措施,控制疫情的快速發展,也是目前法國最需要做的事情了。
4. 法國人民做了何事,為何突然病例攀升
不是法國人民做了何事,而是法國政府不顧疫情強行要求國內全面復工,這才導致了法國新冠病例的再次攀升。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法國封城後好不容易勉強控制住疫情,就急功近利魯莽解禁,最終只能吞下新冠病例再度攀升的苦果。
而經過了先前幾個月的折騰,再有了眼前疫情的二度爆發,法國國內對於本國的抗疫能力必然會產生由衷的失望和質疑,而如果不能加以良好的控制,法國的這種社會情緒或將由失望發展成絕望,那將是災難性的。
5. 法國的疫情,對當地的影響有多大
新冠疫情造成了很多問題,在法國,新冠疫情造成了實體店鋪經濟凋零,也嚴重的影響了旅遊業的發展,除此之外,還引起了社會的動亂和各種抗議,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接下來跟大傢具體說明。3.法國的疫情還造成了一定的動亂和恐慌。
法國和我們的國家不同,當我們宣布封城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積極地響應,自己沒有事情的時候就絕對不出門,自己積極的戴口罩,從而有效地控制新冠疫情的發展。但是在法國,人們是倡導自由的,政府讓人們戴口罩,很多人故意不戴,甚至去抗議,嚴重的影響了社會的和諧和穩定,除此之外,新冠疫情也造成了人們心中的恐慌,影響人們的和諧生活。
總而言之,我認為隨著疫情的發展,已經產生了很多壞的影響,比如說在法國,因為疫情導致實體店鋪關閉,人們手裡的錢越來越少,更不願意消費,從而陷入一種惡性的循環,除此之外,還嚴重的影響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而且這個疫情造成了一定的動亂,還造成了人們的恐慌,有些人專門去街頭抗議,這些都是新冠疫情所帶來的不好影響。
6. 法國新冠病人治好比例為什麼這么少
統計的治好的病人都是住院的。非重症都不進醫院在家自愈不隔離也不進行統計。
7. 法國的聖泉真的能治百病嗎
比利牛斯山聖泉
法國 比利牛斯山脈 中有個叫勞狄斯的小集鎮,鎮上有個岩洞,洞內有一眼清泉長年累月不停地流淌,泉水以其神奇的治病功能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人,這就是聞名全球的神秘「 聖泉 」。
傳說1858年,一位名叫瑪莉·伯納·索畢拉斯的女孩在岩洞內玩耍,忽然, 聖母瑪利亞 在她面前顯聖,告訴她洞後有一眼清泉,指引她前往洗手洗臉,並且告訴她這泉水能治百病,說罷倏然不見。
100多年過去了,神奇的泉水經年不息。前來聖泉求醫的各地人也絡繹不絕。它的吸引力遠遠超過了 穆斯林 聖地 麥加 、 天主教 中心 羅馬 和 伊斯蘭教 、 猶太教 及 基督教 的發祥地 耶路撒冷 。據統計,每年約有430萬人去勞狄斯,其中不少人是身患疾病、甚至是病入膏肓,已被現代醫學宣判「死刑」的病人。他們不遠千里來到這兒,僅在聖泉水池內浸泡一下,病情便能減輕,有的竟不葯而愈!
有個 義大利 青年,名叫維托利奧·密查利,他身患一種罕見的 癌症 ,癌細胞已經破壞了他左髖骨部位的骨頭和肌肉。經 X光 透視發現,他的左腿僅由一些軟組織束同骨盆相連,看不到一點骨頭成分,輾轉幾家醫院後,他的左側從腰部至腳趾被打上石膏,但卻被宣告無葯可醫,而且預言至多能再活一年。
1963年5月26日,他在其母親的陪伴下,經過16小時的艱難跋涉到達勞狄斯,第二天便去沐浴。
密查利在幾名護理員的照顧下,脫去衣服,光著身子被浸入冰冷的泉水中,但打著石膏的部位卻未浸著,只是用泉水進行沖淋。奇跡出現了,打這以後,密查利開始有了飢餓感,而且胃口之好是數月來所未有過的。
從聖泉歸家後僅數星期,他突然產生從病榻上起身行走的強烈慾望,而且果真拖著那條打著石膏的左腿從屋子的一頭走到另一頭。此後幾個星期內,他繼續在屋子裡來回走動,體重也增加了。到了年底,疼痛感竟全部消失。
1964年2月18日,醫生們為他除去左腿上的石膏,並再次進行X光透視,片子上清晰顯示出那完全損壞的骨盆組織和骨頭竟然出人意料地再生。4月,他已能行動自如,參加半日制工作,不久便在一家羊毛加工廠就業。
這一病例,現代醫學竟無法解釋。
像這樣的病例並非個別。據報道,在124年中,為醫學界所承認的這樣的醫療奇跡就達64例。這64例均經過設在勞狄斯的國際醫學委員會嚴格審定。該機構由來自世界10個國家的30名醫學專家組成,各個專家均是某個專科的權威。
那麼,聖泉這種「起死回生」的奧秘究竟何在呢?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我們相信,人們一定能剝去聖泉的撲朔迷離的宗教外衣,揭示它的本質,從而解開這個謎團。
同樣是在法國比利牛斯山區,有座名叫 阿爾勒 的小鎮。就在這個小鎮的一個教堂里,有一口1500多年前精心雕制的石棺,石棺長約1.93米,用白色的 大理石 雕成。令人不解的是,這口石棺中長年盛滿清泉般的水,卻沒一人能解釋石棺中的水是從哪裡來的。
鎮上的居民回憶說,這件怪事是從公元960年以後發生的。當時,有一位修士從羅馬帶來了兩位皈依基督教的 波斯 親王聖阿東和聖塞南的聖物,並把聖物放入石棺中。此後,石棺內的「聖水」源源不絕,「聖水」為當地居民帶來吉祥和幸福。人們視這「聖水」為神奇的水,因為它有神奇的醫治疾病的療效,人們珍藏它,不到萬不得已不拿出來使用。
據有關專家的考察,這口石棺總容量還不到300升,而每年從這口石棺中流淌出來的水卻是500~600升。即使在旱災之年,石棺仍為當地居民提供澄清的聖水。據當地的居民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某一夏天,石棺還溢出水來。
1961年,石棺內的水源之謎吸引了兩位來自格累諾市的水利專家。他們試圖解開石棺內的水源之謎。
最初,水利專家認為這是滲水或凝聚現象,於是想方設法墊高石棺,使它與地面隔開;為了揭謎,他們還用塑料布將石棺嚴嚴實實地包起來,以防外界雨水滲入石棺中;為了防止有人往棺內灌水,在石棺旁設崗,日夜值班。所有的辦法都未使石棺內水源斷絕。專家們用科學方法對石棺內的水進行鑒定,發現棺內的水即使不流動,水質也是純凈不變的,似乎石棺內的水能夠自動更換一樣。
以後的許多科學家也試圖解開這個謎,結果都未能如願。
8. 巴黎治安那麼差的話為什麼法國政府不治治
政府真要採取嚴格一些的措施,恐怕全法的監獄也是不夠裝人的,不知是否還可以往蓋亞那派。
而且犯罪分子大多都是北非某族人,治理的太嚴了,鬧不好就發生暴亂,05年由巴黎北郊然後蔓延全法的暴亂不就是因為警察抓捕兩個阿拉伯青年么。。人家可是民主國家,講究自由民主博愛,又不敢搞大鎮壓的。
9. 英國和法國的醫療體制
英國NHS是財政撥款,也就是花全體納稅人的錢,但是個人不用單獨買醫療保險。如果持有超過6個月的簽證的外國人,同樣享受這個待遇。看病的時候,醫院免費的提供治療。如果不是住院的話,葯品需要自己拿著醫生的處方,到葯店買。英國的體系,是政府直接資助醫院,來實現的。
歐洲大多數國家都差不多,每人每年只要交很少很少的錢,就可以享受醫療保險(保險金額有區別)。只要買了保險的人,都可以享受醫療,不分國籍。換句話說,歐洲是通過政府資助個人來實現的。
目前中國的醫保改革也正是在英國體系和歐洲體系之間徘徊不定。
沒有保險就自費啊。包括英國,雖說英國是全民的免費醫療體系,但是英國還是有不少私立醫院,富人如果需要更好的醫療條件,就會選擇私立醫院自費治療。
法國醫療保險體系的優勢在於,可以鼓勵醫院和醫生的積極性。英國的免費體系就不一樣了,每年就到政府撥款吃飯,基本上在英國要是開刀的話,如果是急症,也就是說不開刀要死人的,還有希望,如果不是致命的症狀,排隊排上半年到一年也是經常的。
我曾經在泰晤士報上看到一條新聞,一個肺炎患者,排隊排了4個多月了,還沒排上呢。恐怖。
10. 世衛表示去年全球1000萬人死於世衛,為何醫療如此發達都攻克不了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了 2020 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預估了全球 185 個國家 36 種癌症類型的最新發病率、死亡率情況,以及癌症發展趨勢。
這項最新預估數據顯示,2020 年全球新發癌症病例 1929 萬例,其中男性 1006 萬例,女性 923 萬例;2020 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 996 萬例,其中男性 553 萬例,女性 443 萬例。
2020 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中一個最明顯的變化是乳腺癌新發病例數的快速增長,取代了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症,乳腺癌發病人數增加,根本原因之一是乳腺癌風險因素的不斷變化,比如推遲生育、生育次數減少,這在正經歷社會和經濟轉型的國家中最為明顯,超重和肥胖,以及缺乏運動,也是造成全世界乳腺癌發病率上升的原因。
在全球范圍內,由於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預計 2040 年相比 2020 年,癌症負擔將增加 50%,屆時全新新發癌症病例數將達到近 3000 萬。這在正經歷社會和經濟轉型的國家中最為顯著。
癌症負擔增加與常見癌症類型的變化在同時發生,許多國家正經歷著已知癌症風險因素流行率的顯著增加,這些因素目前在高收入工業化國家中盛行,包括吸煙、不健康飲食、肥胖流行,以及缺乏運動。
對癌症的預防和治療干預措施,需要納入國家層面的衛生計劃,這是減輕未來全球癌症負擔並縮小轉型國家與已轉型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差距的關鍵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