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近代歷史上五次侵華戰爭
1、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2、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3、中法戰爭
1881年7月,由法國總理茹費理主導的法國議會通過了二百四十萬法郎的軍費用於越南。1882年3月,法國政府命交趾支那海軍司令利維耶(李維業)指揮侵略軍第二次侵犯越南北部,4月,侵佔河內城砦,進而以兵船溯紅河進行偵察,直到河內西北的山西附近。
次年3月,又攻佔產煤基地鴻基和軍事要地南定。越南朝廷一再要求清政府速派軍應援。清政府鑒於形勢變化,命令滇桂兩省當局督飭邊外防軍扼要進扎,但強調「釁端不可自我而開」。
1881年5月19日,劉永福率黑旗軍在懷德府紙橋進行決戰,李維業及副司令盧眉以下三十餘名軍官、兩百餘名士兵被擊斃。法軍被迫退回河內。
法國利用李維業之死,隨即宣布要「為她的光榮的孩子復仇」,撥給東京法軍350萬法郎,竭力煽動全面的侵越戰爭,除增援陸軍外,成立北越艦隊,調兵遣將,積極部署。
8月間,法軍一面在北越加緊攻擊黑旗軍,一面以軍艦進攻越南中部,直逼越南都城順化。1881年8月25日,迫使越南簽訂《順化條約》,取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
南向法國屈服的《順化條約》簽訂後,中國成為法國佔有越南的唯一障礙,法國決定消除這一障礙,立即禁絕了越南與中國的一切關系,並強迫越南撤退包括黑旗軍在內的抗法軍。於是造成了與中國直接對峙的形勢。
法國首先想用外交方式達到其目的。1882年9月15日,法國政府向中國提出一個解決越南問題的方案,即以劃出一個狹小的中立區的辦法使中國撤出駐越軍隊,承認法國對整個越南的殖民統治,並向法國開放雲南的蠻耗為商埠,為法國打開雲南門戶。
方案為清政府拒絕,談判毫無結果。這時,鑒於中越兩國的特殊關系和法國侵越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威脅,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以左宗棠、曾紀澤、張之洞為代表的主戰派,力促朝廷採取抗法方針;但掌握清政府外交、軍事實權的李鴻章卻一意主和。
清朝最高決策機構舉棋不定,在軍事上,一面派軍隊出關援助越南,一面又再三訓令清軍不得主動向法軍出擊。
在外交上,一面抗議法國侵略越南,一面又企圖通過談判或第三國的調停達成妥協。這種自相矛盾的舉措,大大便利了法國的侵略部署。1882年10月25日,法國東京海域分艦隊司令孤拔受命為北越法軍統帥。12月初,決定向紅河三角洲中國軍隊防地發動攻擊。
隨著戰事的進行,法國將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法國派巴德諾與曾國荃進行談判的同時,繼續製造事端,再次挑起戰爭。
從1884年5月《簡明條約》簽訂前後法軍攻擊基隆起,到1884年8月馬尾海戰結束為止,為中法戰爭第二階段,主要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越南北部陸上戰爭也在繼續。
後戰火延至中國本土,1884年8月26日,清廷頒發上諭,譴責法國「橫索無名兵費,恣意要求」,「先啟兵端」,令陸路各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軍侵入。這道上諭實際上是對法國侵略者的宣戰書。
10月初,法艦分頭進犯台灣基隆和淡水,劉銘傳鑒於兵力不足,放棄基隆,堅守淡水。法軍在基隆登陸後,再犯淡水,一度抵灘上陸,但很快被擊退。法軍佔領基隆一隅,無法深入,轉而從10月23日起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
1885年初,法軍接連從基隆向台北進攻;法艦騷擾浙江鎮海,截擊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國軍艦,在浙江石浦擊沉其中兩艘。3月底,法軍佔領澎湖島及漁翁島。鎮海之戰,法艦遭到扼守招寶山炮台的中國軍隊奮勇還擊。
中法之間的陸上戰爭仍在中越邊境和越南境內激烈進行。1885年2月,法軍進攻諒山,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十天以後,法軍侵佔鎮南關(今友誼關),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焚關而去,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伺機再犯。
時老將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馳赴鎮南關整頓部隊,部署戰守。得悉法軍將犯鎮南關,在隘口搶築了一條橫跨東西兩嶺高七尺、長三里、底寬一丈的長牆,牆外深掘塹壕,築成了較完整的防禦陣地。
3月23日,盤踞諒山的法軍傾巢出動,撲向鎮南關,24日越牆進犯,馮子材率士卒沖出牆外,激勵將士猛烈搏鬥,終將法軍擊退,遏阻了法軍對中國邊境的窺伺。清軍乘勝追擊,連破文淵、諒山,將法軍逐至郎甲以南,重傷東部法軍統帥尼格里。法軍陷入困境。
鎮南關大捷使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法軍戰敗的消息傳至巴黎後,法國議會以306對149票否決軍費追加案,總理儒爾·費里旋引咎辭職。但是法國立刻又向越南法軍支付五千萬法郎,國內輿論一片要向清國宣戰之聲。
法國發動侵華戰爭後,各方面圍繞和戰問題的外交活動和秘密談判幾乎沒有停止過。鎮南關大捷本來使中國在軍事上、外交上都處於有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個中法戰爭期間,即使在被迫宣戰以後。
也擔心「兵連禍結」會激起「民變」、「兵變」,因此始終或明或暗、直接間接地向法國侵略者進行求和活動。李鴻章等人主張「乘勝即收」,把鎮南關大捷當作尋求妥協的絕好機會,建議清政府立即與法國締結和約。
1885年2月,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在清政府同意下,派其僚屬英籍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稅務司金登干赴巴黎促進中法和議。4月4日,金登乾和法國外交部政務司司長畢樂在巴黎匆促簽訂停戰協定(《巴黎協定書》)。
之後,清政府明令批准李福天津《簡明條約》,並下令北越駐軍分期撤退回國;法國解除對台灣和北海的封鎖。中法戰爭至此停止,慈禧太後頒發了停戰詔令。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談判代表,與法國政府代表、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開始談判中法正式條約。
1885年6月9日,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越南條款》或《中法新約》,又稱《李巴條約》,共十款。
主要內容是: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內開辟兩個通商口岸,「所運貨物,進出雲南、廣西邊界應納各稅,照現在通商稅則較減」。
日後中國修築鐵路,「應向法國業者之人商辦」;此約簽字後六個月內,中法兩國派員到中越邊界「會同勘定界限」;法軍退出台灣、澎湖。1885年11月28日,此條約在北京交換批准。從此,中國承認法國吞並安南,中國西南門戶大開。
4、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5、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之實。
侵華軍隊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後再遭劫掠,終成廢墟。
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大清帝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㈡ 法國曾經佔領中國的哪一片領土
首先,法國在亞洲的統治范圍主要在「法屬印度支那」地區,即東南亞的三個國家,越南、柬埔寨(舊稱高棉)、寮國三國,由於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自1883年中法戰爭之後,法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一般在靠近 東南亞這三國的西南地區,即廣西,雲南等地。當然,在上海,北京等地被英,法等國強占的租界地,名義上也可屬於法國勢力范圍。有一張《時局圖》是可以比較直觀的反映法國的勢力范圍的,建議你可以上網找來看看。滿意請採納,謝謝!
㈢ 法國最早侵略中國是什麼年代
法國第一次侵華戰爭是與英國聯合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間是一八五八年,當年攻入北京,火燒了圓明園。
㈣ 法國是否侵佔過中國領土
算是侵佔過吧。1、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佔領北京,火燒圓明園。那時沒空軍,是一路殺過來的,從廣東開始。不過不是以佔領為目的,主要還是搶東西,打開貿易市場
2、中法戰爭,在福建、台灣沿海一帶侵略,最主要的後果是逼迫清政府放棄越南的宗主權,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要不越南很有可能成為中國一個行省,如內蒙古一樣。我認為這就是法國侵佔的最大領土。
3.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法軍也是主力
㈤ 法國在亞洲有什麼利益當年法國進攻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怎麼今天沒有法國的影子了勢力范圍縮水了
沒錯!在當年的中法戰爭(又稱「清法戰爭」,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期間,法國的確是通過其強占的越南(殖民地)與中國在越南北部,以及中越邊境地區干過仗。但正所謂「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就在中法戰爭30年後,歐洲便爆發了一戰。接著再過20多年又爆發了二戰。一戰和二戰,法國都是直接的參與國。尤其是二戰,法國的本土基本上被戰爭打成了一片廢墟,那就更別提其在海外的那些殖民地了。再加上二戰後,隨著國際新秩序的建立,亞非拉地區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涌,很多當初是西方列強殖民地的國家紛紛獲得了獨立。越南也是一樣。盡管法國正府在二戰後不久就又准備卷土重來,恢復其在越南的殖民統治。但在越南人民(以及新中國的幫助)不懈斗爭下,法國的殖民勢力才不得不完全撤出。
至於說法國在亞洲的利益,無非就是通過其對殖民地的統治和對半殖民地國家(比如中國)勢力范圍的控制來達到剝削、壓迫當地的人民來獲得豐厚的經濟利潤。如此而已!
㈥ 英國和法國是如何侵略中國的
英國和法國則為爭先打開中國西南的門戶而進行爭奪。英國為了打通緬甸至雲南的通道,派遣近兩百人的探險隊,持槍執械,闖入雲南,遭到當地民眾的反抗,英國譯員馬嘉理被殺。英國公使借機勒索,態度蠻橫,提出許多無理要求,並出動軍艦,以戰爭相威脅,迫使清政府於光緒二年簽訂《煙台條約》。條約除了賠款、道歉、開放雲南邊境貿易外,還涉及稅務、外交特權以及准許英人進入西藏的條款。英國據此而組織武裝力量入藏。光緒十四年,英軍進入西藏邊境,西藏軍民奮力抗擊侵略軍,但清政府極力妥協,與英國簽約議和,為英國勢力的入藏提供了便利。
㈦ 中國有哪些地區歷史上被法國殖民過呢
在1840年之前中國留給外國的印象還是個大國形象。當時中國有許多藩地,也就是藩屬國。
清朝與安南的關系
安南是今天的越南,明建文帝時處在黎氏王朝的統治之下。16世紀初分裂為兩個對立的封建集團.北方鄭松集團控制了黎氏王朝的朝政,南方則為阮潢集團所控制。為了對付南方的阮氏集團,鄭氏集團急欲結好清廷。1660年(順治十七年),黎朝派遣使節到清朝朝貢,清朝隨即同意冊封黎維棋為安南國王。原來割據於安南南方的阮氏集團到17世紀末完全吞並了南方的占城國。1702車,阮福?派遣使節來中國,請求清廷冊封,遭到清政府的拒絕,於是自立為王。1803年,阮福映改安南為越南國,清政府命廣西按察使齊布森出使越南、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19世紀40~50年代.法國開始武裝侵略越南,1862年6月強迫越南簽訂了第一個《西貢條約》,把越南南部六省變為法國殖民地。1874年3月,法國迫使越南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在條約中法國「承認」越南「獨 立自主」,但須由法國主持越南的外交,藉以否認中國的「宗主權」和確立法國在越南的特權地位。1875年5月,法國將這個條約通知清政府,並要求中國約束黑旗軍。清政府一再強調中國對越南的「宗主」保護責任,並指出在越軍隊是應越王之請去「剿匪」的。1877年,越南照例遣使來中國朝貢,法國也未加阻止。1883年,法國全面侵略越南,迫使越南簽訂了越法《順化條約》,越南承認並接受法國的保護權。1884年6月,法國強迫越南簽訂了第二次越法《順化條約》,確立了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中法戰爭結束後,1885年6月,中法正式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法新約》),清政府承認了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
除此國家有被法國佔領成為其殖民地外,亞洲的其他和中國有存在的宗藩關系的國家都沒被法國佔領過。
下面就是曾經是法國殖民地的亞洲國家:
亞洲
中東:黎巴嫩 敘利亞 土耳其
南亞:印度(一部份)
東亞柬:埔寨 寮國 越南
㈧ 中法戰爭是因為什麼原因開始的
1,起因:法國侵略越南,企圖以此為跳板,進一步侵略中國,應越南國王邀請,法軍駐越,法國要求越南國王下令撤走中國在越南的軍隊.
(根本原因:法國要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權益,以滿足壟斷資本家的需求)
2,爆發:1883年12月,法軍攻擊越北法軍
3,經過:
第一階段從1883年底至1884年夏,戰場主要在越南北部.
第二階段,戰爭擴大,戰場主要在中國境內,分海戰和陸戰兩個戰場.
(1)馬尾海戰:
1884年夏,法國艦隊從海上進攻中國,分兵兩路:一支海軍進攻台灣基隆港,被清守軍擊退.一支艦隊駛入閩江口的水師基地馬尾軍港,目的是摧毀福建海軍和福州造船廠.由於福建水師奉行李鴻章的"不可與歐洲強國輕言戰事"的投降政策,不準主動向法海軍出擊,致使福建海軍處於被動挨打的困境.當法國海軍發起攻擊時,福建海軍倉促應戰,雖然愛國官兵臨危不懼,奮起反擊,重創敵艦.終因清政府腐敗,戰略指揮失誤,造成海軍將士死傷七百多人,福建水師覆滅,福州船廠被炸毀.馬尾海戰慘敗是清政府執行妥協退讓方針的結果.
(2)鎮南關大捷.
1885年春,陸戰分東,西兩路在廣西邊境進行.1885年3月,法軍從東路全力進犯鎮南關,中法兩國進行關系全局的決戰.老將馮子材親自部署和指揮鎮南關大戰.當法軍直撲關前隘時,馮子材率部奮勇抵拒,在關內外中越邊民配合下,奮勇殺敵,斃敵千餘人,法軍大敗.馮子材乘勝收復諒山等地.
4,結果: ――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粉碎了法國利用越南為基地進攻中國的狂妄計劃,導致法國茹費理內閣垮台.
·清政府以勝求和,簽訂《中法新約》.
㈨ 19世紀七八十年代邊疆危機,沙皇、日本、法國等侵略了中國的什麼地方。
沙俄:
西北方面,沙俄利用中國六十年代末甘肅陝西的回民之亂,侵佔新疆部分地區,到七十年代初,逐漸把勢力延伸到甘肅。
東北方面,沙俄利用英法聯軍侵華之機,借口調停,1858年和清朝簽訂<璦琿條約>,奪取黑龍江以北地區。七八十年代,沙俄逐漸把勢力侵入黑龍江以南的東北地區。
日本:
琉球王國原為中國藩屬國。1871年,日本利用琉球島民和台灣高山族民之間的沖突,迫使琉球王國成為日本的藩屬國。1874年,日本再次利用這一沖突,出兵侵入台灣。
法國:
越南原為中國藩屬國。法國自1858年侵略越南,1883年,法國進而從越南侵入中國,中法進行了戰爭,失敗。自1885年,中法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失去了越南,法國勢力也通過越南,逐漸侵入廣西、廣東、雲南三省。
望採納。
㈩ 法國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有過什麼侵略行為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八國聯軍侵華。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 是英國與法國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中俄羅斯帝國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今,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清史稱同治中興。
中法戰爭(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又作清法戰爭,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戰爭過程中,法海陸兩軍雖於多數戰役占上風,但均無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卻因滬尾(今台北縣淡水鎮)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台灣島的戰略目的;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䜣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樞),但後期台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且有馮子材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導致費里政權垮台。
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清方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於台灣設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26年)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等國派遣的聯合遠征軍,為鎮壓中國北方義和團運動而進入中國所引發的戰爭。但實際上由於慈禧在6月21日時對11國宣戰以及之前義和團和清軍一直圍攻圍困使館區,導致這場並非侵略戰爭,只是由於之後在北京城內發生的聯軍搶劫放火以及官員和家屬的「殉國」等導致後人認為是侵略戰爭。
派遣的聯合遠征軍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增至約5萬人。八國聯軍的行動,直接造成義和團的消滅,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後挾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 賠款最多,簽訂國家最多,並喪失多項主權。
八國聯軍侵華,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劫,無數村鎮淪為廢墟,天津被燒毀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殘牆斷壁。連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也供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八國聯軍在北京公開大肆搶劫,清宮無數文物珍寶被洗擄一空,大批群眾慘遭殺戮。
清國內部及遠東(滿洲平原)之權力平衡,亦受重大沖擊,間接導致清廷衰落、俄日沖突升級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