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戲台為什麼可以建在祠堂大門口外
戲台
是戲曲演出的專門場地,從最早出現的「露台」到金代三面觀的戲台,至元代,戲台分前後場已經非常普遍,這是戲曲完全成熟的重要標志。它的出現與變化,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戲曲藝術的興起和演變。
祠堂的對面總有一個重要的建築物——戲台。為什麼在祠堂的對面設置戲台?那是古人重視倫理道德教育的表現,古人希望通過文藝的形式給以人們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勸導,使其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道德教化。再看現在的社會,媒體對歌星、影星,哪怕一點小小的新聞,都炒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對於那些善德善行卻宣講得甚少。這種對比就能使我們對現在社會風氣一落千丈的原因一目瞭然。
在宗族文化興盛的地區,不僅祠堂的香火鼎盛,每逢祭祀和賽會,幾乎都要演唱當地的地方戲曲,所以戲台就成為必不可少的建築。加上鄉村宗族的攀比鬥富以及流行於當地鄉村的「攀華宗」習俗,以及風水術的說法,認為戲台可以鎮邪、驅邪,都使得戲台在鄉土社會中的盛行。
故而戲台的布局經常和祠堂、寺廟等古代的公共空間緊密配合;並且,為了觀賞的需要,戲台經常採用減柱造和移柱造,挪動前端金柱的位置來滿足使用功能。
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江西省樂平市鎮橋鎮滸崦村「名分堂戲台」位列其中。
名分堂為程氏宗祠,坐北朝南。名分堂為兩進式宗祠建築,前後依次為戲台——天井、兩廊—享堂。戲台為宗祠的組成部分,位於宗祠的前部,戲台之後為天井、廊、廂樓,再後即為享堂。側廊兩層,樓上為女性觀戲台。表現出鮮明的程朱理學的特點。
戲台是遍布大江南北的建築,可以說有鄉土的地方,就有戲台。面對「鄉村振興」和「復興傳統文化」的發展方針,我們不僅要保護物質文化遺產,還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除了對文物古跡各構成要素的保護,還須考慮對整體的城鎮歷史景觀的保護,同時也應保護、延續仍保持活力的文化傳統。
『貳』 趙氏宗祠在哪裡他們有幾支人,他們的輩分是怎麼排的
1、趙氏宗祠位於淮北市古饒鎮古饒中學附近,進入趙氏宗祠需要穿過整個古饒中學。宗祠有趙氏後人在此守護。按照守護的老人的說法是,他們這支趙姓是濟南長清北山趙氏,朱元璋時期避亂南下,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2、趙氏起源分支較多,宗祠幾乎遍布全國,比較有名的有:南門趙氏宗祠、倉山趙氏宗祠、路孔古鎮趙氏宗祠、橫林趙氏宗祠等。
3、輩分排行:
泌陽西關趙氏源自乾隆四十七年三月十五日趙公維璠山西平陽府直隸絳州聞喜行村人氏,寄籍河南南陽府泌陽縣西關。《泌陽西關趙氏輩序》:「維世永金,國廣運清;」又續:「文學傳家寶,俊傑冠英豪。」
西平趙氏輩序為:「仲才恭鳳之,天良景成增,殿啟從名聖,尊嚴宜思齊,高遠慶咸若,熙甫昭封題,傳世振興榮,福善盡登昌,觀君培惠儒,文理濟函光,錦琳育升茂,楨廉賀衛襄,碩權宏志順,英敏貴端剛。」
『叄』 fc勇者斗惡龍5攻略 火焰祠堂是在哪裡
我記得在世界樹北偏西的位置,一個細長小島上。其實你也可以用祠堂的移動門到那的(這代裡面絕大多數的祠堂是有移動魔法泉相通的),FC的DQ5其實是DQ2。
『肆』 中國有女祠堂嗎在哪裡
全國唯一一座女祠堂「清懿堂」坐落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安徽歙縣棠樾村西端,與棠樾牌坊群相鄰。 祠堂作為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向為男人的聖殿。他們在這里決議族中大事、懲罰違背族規者和供奉祖宗牌位祭祀。 在男尊女卑的時代,女性均與祠堂無緣,除非因觸犯族規在這兒接受懲罰。如同名字不能忝列宗譜一樣,女性祖先在祠堂里沒有牌位,甚至在祭祀活動時她們連祠堂的大門都不能進入。惟獨這「清懿堂」石破天驚地成為一個奇跡,女性不但可以入祠祭祀,共商女性大事,並立有女性祖先牌位,而且祠堂本身就是專為女性而建、為女性獨用的女祠。 清懿堂女祠建於清代嘉慶年間,是棠樾村大鹽商鮑氏二十四世祖鮑啟運創建的,藉以紀念為徽商的輝煌同樣作出犧牲和貢獻的鮑氏婦女。「清懿堂」3字巨匾高懸在享堂照壁正中,出自書法家鮑(左釒加「珍」右)之手,另一塊「貞烈兩全」的橫匾,則是清代名人曾國藩所書。堂以「清懿」為名,取的是「清白貞烈、德行美好」之意,是一曲婦女的頌歌。 女祠面闊16.9米,進深48.4米,五開間,三進,依次為門廳、清懿堂主廳和寢堂與享堂,整座建築以硬山式高低錯落馬頭牆外觀為主要特色,惟有後進部位為歇山式閣樓。雙天井設計既可保證祠堂內部的採光、通風要求,更寓示著「婦女也頂半邊天」的深意。石制柱礎、龕座、欄桿、抱鼓石,磚制八字牆,木製雀替、梁馱、外檐柱撐等,皆施精細雕刻,典雅細膩,柔中透剛,玲瓏剔透,精美絕倫。整體建築給人的感覺是:結構緊湊,用材勻稱,造型流暢,剛柔相濟,內秀而外朴,端莊而不刻板,令每一位參觀者時時都能知道:自己正在參觀的不是一般的祠堂,而是全國唯一的女祠。 最有力的提醒和最有趣的證據,恐怕要數這女祠的整體建築朝向了。一般的祠堂都是坐北朝南的,惟獨這女祠卻是坐南朝北。這種大相徑庭的構思來自《易經》上「男乾女坤、陰陽相悖」的哲理,既為女祠,當然得與男祠相反。同時,北堂古為母氏所居,坐南朝北,旨在頌揚母恩母德,可見女祠設計之良苦用心。 據《民國歙志》載:棠樾鮑氏貞節烈女,明清兩代達59人之多。她們的牌位赫然聳立在女祠享堂龕座上,她們可歌可泣的故事現在又衍化成女祠中陳列出的蠟像長廊風景線,「催乳哺弟」、「送夫經商」、「養老恤孤」……每一個故事都閃爍著女人的異彩,催人淚下,促人遐思。同時列為永久性展示的,還有「中國歷代婦女服飾展覽」,更使女祠內容益加充實多趣,激發出「美麗的女祠、美麗的婦女、美麗的文化」的詩情。作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一個亮點,作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全國唯一女祠已經成為海內外諸多專家學者和遊客們關注的焦點,他們從五湖四海走來,走近女祠,走進女祠,破譯這個耐人尋味的歷史謎團,傾聽這首奇特立體的婦女頌歌。
『伍』 南康百家姓祠堂在哪裡
在蘇訪賢大道(中國南康百家姓和諧城)。百家姓和諧城,是一項會合古今、繼往開來的宏大工程,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凸顯著輝煌的今天,展望著美好的未來。她的建成,為華夏子孫歌頌祖德萬世流芳提供 了絕佳機會。各姓子孫都在爭先恐後,選號選址,捐資出力。已有大部分姓氏的宗祠已竣工落成。
南康百家姓和諧城由仿明清古建風格的乾坤殿、始祖殿、熙和殿三大殿和108間百家姓祠堂組成。108間宗祠,分三排,沒排最中間是一座大殿。
百家姓祠堂列舉介紹
1、吉氏祠堂。在第一排從右邊往熙和殿數第一間,其門口牌匾是:黃帝子孫馮翊根基源遠流長,甫公後裔神州駿業枝繁葉茂。
2、黎氏祠堂。在第一排從右邊往熙和殿數第二間,其門口牌匾是:古黎望族延世澤,京兆名宗振家聲。
3、彭氏祠堂。在第一排從右邊往熙和殿數第三間,其門口牌匾是:源自黃帝百脈通流彭祖血,澤惠全球千年傳唱手足情。
4、藍氏祠堂。在第一排從右邊往熙和殿數第四間,其門口牌匾是:與天同姓王土之上唯有吾祖,給海狀色碧宇之下當屬我民。
5、張氏祠堂。在第一排從右邊往熙和殿數第六間,其門口牌匾是:世間孝友氏,天下第一張。
『陸』 祠堂在中國常見嗎人們建立祠堂的意義在哪裡呢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無論在什麼地方,不管漂泊多遠,遊子們最是關心的,甚至是魂牽夢繞都是這樣的一句話——「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我的根在何處。。。。」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向心力、凝聚力。
宗祠是是一個家族的精神中心、信仰中心、祭拜典儀、會議聯誼、一切活動的中心所在、我們的精神信仰所在。宗祠文化在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里一向被視為宗族的象徵。
舊時,宗族管理日常管理中,修族譜也是宗族管理重要任務。修族譜,記錄宗族中的所有男女人丁目錄,做到綜文獻,溯源流,知根本,辨主支,明世系,秩昭穆,述宗風,敦親情,揚先德,志現狀。
正如孫中山論族譜所述:「《族譜》記述中華民族由宗族的團結,擴展到國家民族的大團結,這是中國人民才有的良好的傳統觀念,應加以利用。」「中國國民和國家結構的關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後才是國家。」
如今,我們從祠堂內的堂匾、對聯以及歷代宗親的世系表和家乘族譜等,可以了解到該族姓人和後人,了解族姓的產生、發展,以及篳路藍縷的艱苦歷程。
『柒』 劉氏宗祠在哪裡
位於廣東省興寧市黃陂鎮榕樹村。
劉氏總祠,全稱開七公派狀元及第劉氏總祠,是中國目前已知佔地面積最大的單姓宗祠建築物,系為紀念入粵始祖劉開七而設立,由閩、粵、贛、桂、瓊華南五省劉氏宗族合建,是劉開七2000多萬裔孫,共同尋根問祖的朝宗聖地。
每日由大江南北來總祠祭祖的後裔絡繹不絕,逢每年正月十九、二十日合族聯宗祭祖,更是香煙敞日,鞭炮轟鳴,盛況空前。狀元及第劉氏總祠,金字門匾熠熠生輝,「狀元及第」四字有所專指,特指開七公裔孫、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狀元劉繹,和光緒十八年壬辰科狀元劉福姚。
劉氏總祠金碧輝煌,重檐翹角,雕龍畫鳳,美輪美奐,大量使用皇族象徵的五爪金龍做為裝飾,祠內供奉有劉邦、劉秀、劉備三位開國皇帝的神主牌,懸掛兩漢二十四帝畫像,因此被世人譽為龍廷帝殿。
(7)法國先途祠堂在哪裡擴展閱讀
劉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公元前300多年前,劉姓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戰國時有個叫會的晉大夫,他有子孫留居秦國,稱劉氏。至戰國後期,秦國滅了魏國,劉氏宗族隨秦軍進入魏國都城大梁,即今河南開封。他的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後遷至大梁,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
漢朝是劉姓的鼎盛和發展時期,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分封同姓於各地,其後支派繁衍,於是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皆有劉氏。西漢初累計皇子封王30餘人,封侯者達400餘人。漢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結果使劉姓貴族遍布於大江南北,他們各據一方,很快成為各地有權有勢的大家族。
總之劉姓以皇族為主脈,經歷大漢400多年的繁衍發展,人口急劇增加,成為當時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劉姓人口仍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地區,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區。此外,湖北荊襄地區、湖南長沙地區、江西九江地區也有劉姓望族。
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戰亂,中原劉姓與其他姓氏一樣,為避戰亂,向南方、東南和西南遷移,部分遷往日本和朝鮮半島。從東晉到唐朝,中原地區向南方和東南地區的移民從未間斷,移民越來越大,地域越來越遠。
唐宋時期,劉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劉」已初步形成。劉氏開始遷往兩廣,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這也包括劉姓人群。南宋寧宗嘉定年間,河南宣撫使劉龍第七子劉開七,在廣東潮州任官,子孫遂居於興邑,人丁興旺,支派益繁,後又自興寧分散至許多地方;北宋時的《廣韻》列劉氏郡望有25個。
從明末清初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捌』 歐陽最大的祠堂在哪裡
你說的是武漢的歐陽嗎?我也只清楚武漢的歐陽
武漢市新洲區辛沖鎮祠堂灣,是國內不可或缺的一塊寶地。19幾幾年前曾是一個大集體,之後給一大洪水瓦解,然後開辟出一條河,我們的祖先稱其為大河。祠堂灣於大河西北6點22分方向,面對老鼠寨,上臨吳受益,下接和頭灣。這一塊新洲風水寶地,綠化達到58%,還建有長達不知道寬約40米長約千吧里的公共游泳池,是適合旅遊居住的好地方。
『玖』 曾氏祠堂在哪裡
坐落於江西省全南縣城廂鎮鎮仔村境內,是謂宗聖公祠。
曾氏祠堂長52.8米,寬18.5米,高9.7米,佔地面積976.8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度不凡。在全南是鳳毛麟角,在整個贛南亦不多見。抬眼望,青磚、朱門、雕梁、畫棟、飛檐,雖經歲月的洗禮已顯斑駁,但其特有的精氣神是怎麼也跑不掉的,宛若一位飽經滄桑的無言老人,安詳得令人敬畏。
這就是宗聖公祠,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祠,一座文化底蘊極為深厚的古祠。
古祠始建於明朝永樂2年(公元1404年),於永樂7年落成,系當地曾氏開基之祖榮千九郎為祭祀始祖曾子(即曾參)而修建的。曾子是孔子思想的正宗傳人,與孔子、孟子、顏子並稱中國歷史「四大聖人」,人稱「宗聖」(宗聖公祠由此得名)。他上承孔子之道,下啟孔孟學派,編《論語》、寫《孝經》、著《大學》,其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以誠為上、重在養志的孝道觀影響了中國歷史2000多年。
『拾』 江西百家姓祠堂在哪裡有多少公里
1.江西百家姓宗祠在江西贛州市石城縣大由鄉江峰希望小學北側。2.祠堂是我們每一代人的根。江西贛州南康的百家姓祠堂是全中國最大的祠堂,它位於大山腳下,簡直就是所謂的依山而建,108座祠堂各自都有屬於自己的不一樣的地方,組合起來就特別像皇宮一樣宏偉。3.江西南康百家姓和諧城又稱江西百家姓姓氏祠堂群,包含一百零八個姓氏祠堂。位於江西一百零八宗祠群在江西贛州。百家姓和諧城佔地面積為470畝,總投資約7000萬元,中軸線立坤山艮向。整個和諧城分為三部分,其一是以「中華民族姓氏文化」為主題的和諧堂,總建築面積為12999_。由仿明清古建風格的乾坤殿、始祖殿、熙和殿三大殿和108間百家姓祠堂組成。每殿長26米,寬16米,高16米;108間宗祠,分三排,與外循環路形成國字格局,寓「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