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知識分子是什麼意思

法國知識分子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5-12 13:36:56

Ⅰ 大家經常說的公知是什麼意思,公共知識分子

大家經常說的公知就是公共知識分子。公知:從字面可認為是公共知識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縮略詞,精確定義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是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

公知是公共議題最活躍的群體,可追溯到法國啟蒙運動,但內涵和所指均不等同於公共知識分子。現為對有目的性引導輿論或發表批判言論,並自詡為「公共知識分子」的特定人群的特殊化簡稱。公知指參與公共話題討論,具備跨學科性,對自己專業之外的公共話題發言,有專業背景具有權威性及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

概念:

公知原為「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狹義的公共知識分子概念,通常具有五個基本特點:具備學術背景和專業知識;擁有普遍價值的基本底線;保持個人獨立和正義立場;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能夠對重要公共事務發表真實意見。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公知」。廣義的「公知」概念,僅指對公共事務發表意見的專業知識分子。自從有公共媒體以來,就有公知的存在。

Ⅱ 「知識分子」指的是什麼

知識分子是指在同時代社會勞動者中具有較高程度文化專業知識,並以創造、積累、傳播文化專業知識為專門職業的腦力勞動者。知識分子是一個歷史范疇,它隨著階級的出現和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離而產生,它也將隨著階級的消滅以及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的消滅而消失。所以,它是社會分工和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的不普及而在特定歷史階段形成的一個社會腦力勞動者階層。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確定知識分子的標准不同。知識分子的含義也是不同的。

Ⅲ 知識分子的來源

「知識分子」這個概念來自西方。據一些學者考證,歐洲有關知識分子的概念有兩個,就現行較常用的英文來說,一個是intelligentsia,另一個是intellectual。前一個詞來自俄國,1860年由俄國作家波波里金(Boborykin)提出,專指19世紀30到40年代把德國哲學引進俄國的一小圈人物。「知識分子」是指一群受過相當教育、對現狀持批判態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們在社會中形成一個獨特的階層。後者則是法國一些學者從前述的「德雷福斯」事件後開始廣泛使用,這個詞專指一群在科學或學術上傑出的作家、教授及藝術家,他們批判政治,成為當時社會意識的中心。

Ⅳ 法國知識分子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薩特走上街頭。。

並且後來拒領諾貝爾文學獎。

Ⅳ 高級知識分子指是什麼學歷

只是一個范疇,沒有學歷標准,學歷高低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知識水平。

知識分子,是指以闡發或者運用知識為核心工作的腦力勞動者。

知識分子是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腦力勞動者,分布在科學研究、教育、工程技術、文化藝術等領域,知識分子作為一個政治性的概念和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最終將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以及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差別的消失而消失。



(5)法國知識分子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來源

「知識分子」這個概念來自西方。據一些學者考證,歐洲有關知識分子的概念有兩個,就現行較常用的英文來說,一個是intelligentsia,另一個是intellectual。

前一個詞來自俄國,1860年由俄國作家波波里金(Boborykin)提出,專指19世紀30到40年代把德國哲學引進俄國的一小圈人物。「知識分子」是指一群受過相當教育、對現狀持批判態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們在社會中形成一個獨特的階層。

後者則是法國一些學者從前述的「德雷福斯」事件後開始廣泛使用,這個詞專指一群在科學或學術上傑出的作家、教授及藝術家,他們批判政治,成為當時社會意識的中心。

Ⅵ 關於法國的知識分子

揭露並不是為了隨便的某種改變,薩特強調指出,「『介入』作家知道說話就是行動:他知道揭露就是改變,知道人們只有在謀劃改變時才能揭露」。介入作家放棄了不偏不倚地描繪社會和人的狀況這種不可能的夢想,他也不能看到某一處境而不改變它。這就如同勃里斯帕蘭所說的那樣,詞是「上了子彈的手槍」。如果他說話,就等於在射擊,既然他選擇了射擊,就應該像個男子漢那樣瞄準目標。因此,薩特得出結論說:「作家選擇了揭露世界,特別是向其他人揭露人,以便這些人面對被如此赤裸裸呈現出來的客體負起他們的全部責任。」薩特指出,一旦作家介入語言的世界,他就再也不能假裝他不會說話了。沉默本身也是語言的一個環節,沉默不是不會說話,而是拒絕說話,所以仍然是在說話。薩特在此的意思是說,沉默仍然是介入,而作家的選擇則表明了他的立場,他必須為此負責。
通過回顧歐洲的歷史,薩特追溯了作家與其讀者公眾之間的關系的變化軌跡。在歷史上,當作家潛在的讀者公眾根本不存在或幾乎不存在的時候,文學便與統治者的意識形態相一致,爭議只涉及細枝末節,而且是根據一些無可爭議的公認原則做出的。比如歐洲在12世紀左右就是這種情況,而17世紀的法國是作家依附現有意識形態的又一個例子。不過,一旦潛在的讀者公眾突然出現,或者真正的讀者公眾分裂成敵對的派別,一切就都改變了。當環境促使作家拒絕接受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時,文學隨即發生重大的變化。18 世紀為法國作家提供了歷史上千載難逢的良機。此時,作家真正的讀者公眾擴大了,因為資產階級已經開始讀書。這場社會變動把作家的讀者公眾分裂成兩部分,於是他們必須滿足相互矛盾的要求:一方面,封建統治階級對自己的意識形態已失去信心,務實的真理取代了啟示的真理,教會文學墮落成一種無效的護教論,它不再是向自由人發出的自由的召喚,因此它就不再是文學;另一方面,資產階級已經組成上升階級,他們渴望擺脫人們強加給他們的異化的意識形態,並且要求建立自己特有的意識形態。於是歷史上破天荒第一次,一個被壓迫階級作為真正的讀者公眾向作家顯現出來。這樣, 18世紀的作家受到兩方面的吁請,他夾在敵對的兩派讀者之間,他也同時從兩邊分別領取年金和稿費。但是,作家並不因此而感到痛苦,相反,他卻從這個矛盾中獲得了一種自豪感,他覺得自己可以超脫於任何階級、民族和環境之上,從而在資產階級與宮廷、教會之間獲得了自身的獨立性。文學不再反映那個業已崩潰的意識形態,也不再是任何一個階級的具體表現,反而與懷疑、拒絕、爭議等否定性的批判思想和創造思想融為一體。於是,文學就為一種超越一切既成事實的新的精神性力量確立了權利,真理也從各種具體的、特殊的哲學中解脫出來,顯示出自身的抽象獨立性,並成為批判運動的長期目標。作家則變成了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的意識,即普遍的人,而從事文學就是行使自由。由於作家把自己變成普遍的人,他就只能有普遍的讀者,他向他們的自由提出要求,要他們也割斷歷史的聯系以便與他共同升入普遍性的境界。

薩特總結道,如果文學的本質是自由發現自身並且願意成為對其他人的自由發出的召喚,那麼各種壓迫形式在向人們掩蓋他們是自由的這一事實的同時,也向作家掩蓋了這一本質的全部或一部分。因此,一個特定時代的文學當它未能明確意識到自身的自主性,當它屈服於世俗權力或某一意識形態,也就是說,當文學把自己看做手段而不是不受制約的目的時,這個時代的文學就是被異化的。薩特繼而做了一個展望,他指出,行動中的文學只有在無階級的社會里才能與自身的本質完全等同起來。在這樣一個社會里,文學將超越語言和行動的二律背反,說的形式自由和做的物質自由互為補充。這個社會的最高目的是呼喚人們的自由,以便他們實現並維持人的自由的統治。薩特認為,這當然是一個烏托邦,我們現在可以設想這個社會,卻沒有實現這個社會的實際手段,但是它畢竟讓我們隱約看到,文學觀念在什麼條件才能得到最完整、最純粹的體現。

Ⅶ 什麼是知識分子 舉例說明

關於知識分子的定義,國外的主流看法是,知識分子是受過專門訓練,掌握專門知識,以知識為謀生手段,以腦力勞動為職業,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群體,是國外通稱「中產階級」的主體.目前,國內學術界一般認為,知識分子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創造、積累、傳播、管理及應用科學文化知識為職業的腦力勞動者,分布在科學研究、教育、工程技術、文化藝術、醫療衛生等領域,是國內通稱「中等收入階層」的主體.知識分子作為一個政治性的概念和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將長期存在,最終將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以及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差別的消失而消失.
1)知識分子是中國社會中四大勞動者之一:工人、農民、士兵、知識分子,即知識分子是腦力勞動者、專業技術勞動者.如:教師、醫生、工程師和科學家都是典型的知識分子.
2)知識分子是古代讀書人,或古代「士」的現代延續.古代讀書人的抱負是要以天下為己任,為國(帝)分憂,為民請願,並且皇帝也確實會禮遇和尊重他們.從這個角度,現代中國社會已無知識分子.
3)現代社會仍然有喜歡以知識分子自居的人,或以知識分子為敬語的習慣,一般指學歷較高、讀書較多的人.
3)知識分子的別名是臭老九,反映在元、文革及以後時期知識分子政治和經濟地位的低下.
知識分子條目補充
知識分子是一個歷史的文化的范疇.作用一個社會階層,它是在人類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和一定的文化條件下產生的.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知識分子的理解和界說頗為不同.在我國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政治語境中,知識分子又是中國共產黨的特殊政策的對象,其中的黨外人士還是統一戰線工作的對象,除了一般理論上的界說外,還有特定的操作性界定.
釐清「知識分子」這個概念,可以從三個不同層面入手:第一,「知識分子」這個詞指稱的對象是什麼?第二,典型的知識分子具有那些基本特徵?第三,在現實生活中,知識分子實際上包括那些人?
一、「知識分子」這個詞指稱的對象是什麼?
不少中國學者認為「知識分子」這個詞是西文的譯語.台灣大學社會系的葉啟政教授對此有比較詳盡的討論.按照葉啟政的看法,「知識分子」這個概念來自西方.歐洲有關知識分子的概念有兩個,就現行較常用的英文來說,一個是intelligentsia, 另一個是intellectual.這兩個詞分屬東歐和西歐,含有不同的歷史意義.intelligentsia來自俄國,1860年由作家波波里金(Boborykin)提出,專指19世紀30到40年代把德國哲學引進俄國的一小圈人物.當時的沙皇俄國相當落後,留學生帶回西歐社會思想及生活方式,不滿當時俄國的狀況,或者滿懷烏托邦的理想高談闊論並模仿西歐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或者著手實際的社會改革,他們當中後來產生出不同的思想群體,如民粹主義、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新康德主義等.另有學者認為,intelligentsia這個詞源於波蘭,1844年即由李貝爾特(Karol Libelt)使用.當時的波蘭有一個文化上同質性很高的社會階層,他們的心理特徵、生活方式、社會地位、價值體系都獨具特色.這個階層是擁有土地的城市貴族,與正在興起的中產階級有別,為了維持其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設立了一套自己的教育體系.在此體系中,學生學習各方面的知識,突出培養強烈的領導意識與社會責任.由此環境培養出來的人非常重視自己的學歷並以此為榮.後來這種貴族式的精神為波蘭受高等教育的人所繼承,他們勇於批判社會,以國家大事為己任.當波蘭被列強分割時,這批人成為救國和反抗統治者的主要力量.因此,從intelligentsia這個詞的歷史含義來看,知識分子是一群受過相當教育、對現狀持批判態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們在社會中形成一個獨特的階層.這個階層及其傳統特性在十月革命後已經逐步瓦解消失.蘇聯時代以及在十月革命影響下先後發生無產階級革命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把知識分子定義為從事腦力勞動的專業人才,不再指具有強烈社會意識及批判態度的特殊階層.西歐「知識分子」一詞的來源與東歐不同.Intellectual來自法國,起源於1898年的德雷弗斯(Dreyfus)案件.左拉在1898年1月13日以《我控訴!》為題給總統寫了一封公開信,呼籲重審德雷弗斯被誣案.第二天,這封公開信在《曙光》報上刊出,主編克雷孟梭用「知識分子宣言」(Manifeste des intellectuels)幾個字來形容它.此後,只要一提intellectuels,人們就理解為主張或同情為德雷弗斯平反的作家、教授、新聞記者們,他們對時政和時局多所指陳訾議,是政治上激進色彩很濃的人.因此,法文中的intellectuels專指一群在科學或學術上傑出的作家、教授及藝術家,他們批判政治,成為當時社會意識的中心.這種傳統淵源於法國大革命後一批受過教育的人.他們反抗當時社會既有的標准及措施,談論、鼓吹實證哲學,具有相當濃厚的革命氣息.這些人大都不在學術界,而是長年逗留在咖啡館中高談闊論,帶有波西米亞聖徒(Messianic Bohemians)式的精神,以天下為己任.就此傳統來看,intellectual沒有社會階層的含義,而注重個人心態及其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由於這兩個詞的歷史含義有所不同,因而在現代英語中通常intellectual泛指「知識分子」,而intelligentsia則專指「知識階層」.
在中國古代,與近代西方「知識分子」涵義相近的概念是「士」或「士大夫」.「士」在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中占據著中心位置,位居士、農、工、商「四民之首」.荀子有「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的說法,道出了「士」的政治和社會文化功能.中國歷史上,自秦漢以降,在比較安定的時期,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的維持都落在「士」的身上;在比較黑暗或混亂的時期,「士」也往往負起政治批評或社會批評的任務.通過漢代的鄉舉里選和隋唐以降的科舉制度,「士」可以通過考試進入官僚集團,即所謂「學而優則仕」,整個官僚系統大體上是由「士」來操縱的.通過宗族、學校、鄉約、會館等社會組織,「士」成為民間社會的領導階層.因此,在一般社會心理中,「士」是「讀書明理」的人;他們所受的道德和知識訓練(以儒家經典為主)使他們成為唯一有資格治理國家和領導社會的人選.
余英時指出,中國知識分子來自一個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源頭.從孔子開始,知識分子就以「道」自任,而這個「道」是中國所特有的.先秦三大學派——儒、墨、道——盡管各道其所道,但他們在代表「道」說話這一點上卻並無例外.西方近代知識分子基本上是脫離中古宗教的「俗世」(Secular)人物.他們盡管多少都有宗教背景,但是他們批評社會則不必根據宗教信仰或神學理論.相反地,他們的憑藉往往只是個人的「理性」或「知識良心」.另一方面,西方中古的「道」寄託在基督教.這是上帝所啟示的「道」;其代理人是教會僧侶與神學家——和世俗政治權威並立的精神權威.因此,近代西方知識分子不肯自承源於這個宗教傳統,因為他們已不復遵守「凱撒之事歸之凱撒,上帝之事歸之上帝」的原則,他們要管的正是凱撒的事.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直接承三代的傳統而起.春秋戰國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禮樂已不再出自天子,而出自諸侯,故孔子斥之為「天下無道」.統治階級既不能承擔「道」,「道」的擔子便落到了真正了解「禮意」的「士」的身上.在這個意義上,孔子可以說是中國史上最先出現的第一位知識分子.孔子以前的「士」只是古代貴族社會中的一個固定階層,孔子以後,士的處境開始變化.孔子首先便對「士」重新加以界說.他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又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同上「憲問」)這種新的「士」就是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的原型.上古的「道」具有宗教性(「天道」)的成分,這個傳統到了孔子手中卻並沒有走上「天道」的方向而轉入了「人道」的領域.孔子以後,百家競起,雖所持之「道」不同,但大都以政治社會秩序的重建為最後歸宿.所以,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性格受到他們所承繼的文化傳統的規定:就要管凱撒的事這一點來說,接近西方近代的知識分子;但是就代表「道」而言,則又接近西方中古的僧侶和神學家.
中國近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是鴉片戰爭後,在西方文明的影響下,伴隨著廢科舉、興新學而出現的,是在中國從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過程中,從封建士大夫中脫胎而來的.他們或傳播新思想、新知識,或從事近代學術研究,或創辦近代企業,或致力於現代化建設.嚴復,梁啟超,張謇,詹天佑等人可以算作中國第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
今天我們在使用「知識分子」這個詞時,它的涵義早已遠遠超出中國古代的「士」,與西方的用法也不完全相同,通常是指受過一定程度的專門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從事專業技術工作並具有相應職稱的腦力勞動者.
二、典型的知識分子具有那些基本特徵
根據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知識分子是社會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恩格斯指出:「當人的勞動生產率還非常低,除了必需的生活資料只能提供微少的剩餘的時候,生產力的提高、交換的擴大、國家和法律的發展、藝術和科學的創立,都只有通過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這種分工的基礎是,從事單純體力勞動的群眾同管理勞動、經營商業和掌管國事以及後來從事藝術和科學的少數特權分子之間的大分工.」這就是說,知識分子是社會分工即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離的產物.由此而論,知識分子的基本特徵就是「腦力勞動者」.
當代社會學大師帕森斯(T.Parsons)從結構功能主義出發,揭示了知識分子產生的文化根源.按帕森斯的看法,知識分子的產生有賴於兩個條件:一是文字的出現,一是「哲學的突破」.所謂哲學的突破是指人對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宇宙世界有了一個概念化的掌握,即意識到人之自我與世界的關系.人不只是一個生物性的存在,他除了生物性的需求之外,還有心理性的需求,即對於生命意義的追求,對終極價值的追求,同宇宙世界接觸的追求.一言以蔽之,他有一種了解「為什麼」的需求.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出現了文化事務專家即某種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思索解答這些問題.這就是知識分子的起源幾乎都是教士、先知、哲學家的原因.因此,知識分子的功能主要是文化性的,他們所從事的是有關價值、觀念、符號等文化性的活動,為社會建立一個文化性的意義系統.在社會發展的早期,文字是極少數人能夠掌握的象徵符號,因此具有「神聖的」性質.在一個文字被社會大眾崇拜的社會里,知識分子才能成為一個階層,一個身份集團.從這個角度看,知識分子應當是「文化事務專家」,而不僅僅是一般的「腦力勞動者」,或者說知識分子是「腦力勞動者」中關心並從事創造、闡發、傳播文化價值的那一部分人.
知識分子的功能既然在解釋外在世界,自然總是傾向懷疑與批判,他的想法和看法與社會現狀總有距離.沒有一個現實社會是圓滿的,因此知識分子總是對社會現狀不滿足,總是批判他身處其中的社會,總是企圖按照理性和自己的理想改造或改良社會.這也許是古今中外最典型的知識分子的形象.由於這個形象,他們被浪漫地認同為社會的良心.馬克思和恩格斯可算是典型代表,他們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發展以至最終滅亡的客觀規律,號召無產階級充當資本主義的掘墓人,敲響舊制度的喪鍾.馬克思和恩格斯被尊奉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但是他們並非來自無產階級,其真正的社會成分是知識分子.就此而言,知識分子又是社會的自我批判力量及大眾的代言人.
由於知識分子總是批判他身處的社會,因此,他與政治權威總是具有先天性的緊張關系.一方面知識分子要與政治權威保持距離,以保持他特殊的批判者的身份;另一方面政治權威也不喜歡知識分子,害怕自己的權威受到懷疑和批判.就這點說,知識分子又具有同政治權威疏離的傾向.
因為知識分子僅僅掌握知識而不佔有生產資料,所以在社會生產關系體系中並不佔有獨立的地位,不是一個獨立的階級,在某些社會的特定歷史時期,甚至也不同任何一個社會階級或階層充分整合.毛澤東曾把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知識分子比作毛,認為他們附在帝國主義者、封建階級、官僚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五張皮上,民主革命革掉了前三張皮,社會主義革命革掉了後兩張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結果只能附在無產階級身上.知識社會學的創始人曼海姆(Karl Mannheim)則認為,知識分子的一個基本特徵是自由飄游、無所依附(free-floating).從這里看,知識分子本身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階級和階層,也不與其他社會階級或階層充分整合,而是一個社會中相對自由飄游的集團.
大體說來,在現代西方語境中,知識分子有三個基本特徵:第一,受過專門訓練,掌握專門知識,懂得使用象徵符號來解釋宇宙人生;第二,以知識為謀生手段,以腦力勞動為職業,形成一個與社會中其他階級不充分整合的、不依附於現存體制的、「自由飄游」的、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第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對時政採取批判態度,對現狀往往不滿.對於第三個特徵,以色列的康菲諾(Michael Confino)綜合各家的意見,歸結為以下的五點:①對於公共利益的一切問題——包括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的問題——都抱有深切的關懷;②這個階層常自覺有一種罪惡感,因此認為國家之事以及上述各種問題的解決,都是他們的個人責任;③傾向於把一切政治、社會問題看作道德問題;④無論在思想上或生活上,這個階層的人都覺得他們有義務對一切問題找出最後的邏輯的解答;⑤他們深信社會現狀不合理,應當加以改變.
康菲諾綜合出來的五點,大體和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相符,特別在責任感和關心世事方面.從曾參的「仁以為己任」到范仲淹的「以天下為己任」,都顯示出中國知識分子對道德、政治、社會各方面的問題具有深刻的責任感.談到關心世事,更有到明末東林黨顧憲成的一副對聯的下句為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直至新中國成立後,這種「關心」的傳統精神仍然躍動在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命之中.鄧拓在《燕山夜話》中便寫過一篇「事事關心」的雜文.他在一首名為「歌唱太湖」的詩中更寫道:「東林講學繼龜山,事事關心天地間.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延綿不絕的明證.
代表「社會的良心」的知識分子無論在西方社會或中國社會都是存在的.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這個傳統在西方是一個現代的現象.一般地說,其形成不早於十七、十八世紀.西歐啟蒙運動中的「思想家」(philosopher)大概可代表西方知識分子的原型;俄國的intellegentsia的遠源也只能上溯到18世紀.與西方相對照,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可算是源遠流長,至少要從春秋戰國時代算起,足足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且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中斷過.
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存在一群為數不多、基本上是處理文字的人,即通常所說的「讀書人」或「士」,他們在儒學的熏陶下具有一套傳統.根據錢穆的意見,早期的「士」由習禮而至批評當時貴族的一切非禮,孔子是典型的代表.諸子百家可說是第一次最明顯地表現出「士」在思想上對社會對貴族的不滿.科舉制度建立以後,中國的「士」在制度化的晉升渠道引誘與君權至上的政治體制高壓下,顯得十分軟弱無力.在這種情況下,「士」的特性在於以人文精神為指導,以內發式的個人道德成就為基礎,講求個人修養,以成就普遍的道德倫理規范,進而推演到政治設施,而不以成就知識為主題.因此,中國古代的「士」在精神追求上始終忘不了政治,即使是老子和莊子,著書講學也對政治抱有很大的興趣.
大致上講,中國古代的「士」與西方近代知識分子有二點基本差異:第一,中國的「士」不象西方知識分子那樣追求知識,而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注重倫理道德,追求以內化的道德力量來約束自己、塑造自己的人格,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聖外王」之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王者師」,以儒學教化天下.第二,西方近代知識分子資本主義的產物,他們以「市民社會」為其生存環境,可以依靠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在民間立足,從事自由職業,獨立謀生,在這種環境中相對自由漂游,與現存占支配地位的體制及統治階級沒有多少內在的必然聯系;中國古代的「士」則制度性地依附於、服務於現存體制,他們既是現存體制的產物又造就並維護了現存體制,並且只有作為統治階級的一員或者後備軍才有存在的價值,「學而優則仕」正是這種依附性的典型表徵.盡管中國的「士」也講求「弘毅」,講求「以天下為己任」,但只是當處於順境時,才表現出儒家的積極進取精神,一旦處於逆境,則轉向老莊,退隱田園,即所謂「儒道互補」.
三、在現實生活中,知識分子實際上指的是哪些人
根據知識分子的基本特徵,典型的的知識分子可包含哲學家、科學家、作家、藝術家、音樂家等等.在這里,知識分子並不是通常所理解的腦力勞動者,而是指腦力勞動者中關心人類文化價值、具有社會責任意識的那部分人,大體上相當於「思想家」.如果一個傑出的科學家竭其一生,不辭辛勞的發明了原子彈,為人類文化添加了重要的內容,但是他卻沒有在發明過程中,探究原子彈可能帶來的後果,那麼,這樣的科學家是創造者,但不屬於典型的知識分子.由於社會分工,人們的社會功能日益細化,使得人與社會的關系趨向以單純的職業關系為核心,科技的發展帶來了職業的專業化.我們有的是學有專長的專家,他們可以為社會大眾帶來更便利的生活方式、更豐盛的物質生活,但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可能是淺薄的,對生命的了解可能是單純的;他們關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才幹發揮在專業上,往往忽視了他們所創造出來的文化內容.因此,一個科學家或學者不一定就是知識分子,除非他關注事關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的大問題(如戰爭、貧窮、可持續發展等);一個小說家或電影導演也不一定就是知識分子,除非他寫作、導演的東西不純為感官娛樂而或明或暗地觸及到較為廣泛深入的社會問題.與此相關,知識分子有一個被認為是基本界說的特殊涵義,即知識分子是一個關心他個人身處的社會及時代的批判者與代言人.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典型的知識分子畢竟只是極少數,通常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並不是指這種理想化的知識分子形象.在現代漢語中,通常把知識分子解釋為「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的腦力勞動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藝工作者、教師、醫生等」. 照羅森塔爾和尤金主編的《簡明哲學辭典》「知識分子」條目,知識分子是「由腦力勞動者所構成的社會階層.」「工程師、技師及其他技術人員的代表、醫生、律師、藝術工作者、教師、科學工作者和大部分職員都屬於這一社會階層.」在具體操作中,我國長期以來是把具有中專以上學歷並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劃定為知識分子.在有關知識分子的實際工作中,各部門使用的概念不一樣,組織部稱「科技幹部」,人事部稱「人才」.各部門對概念的界定也往往根據自己的工作范圍確定,例如統戰部就把自己知識分子工作的對象界定為有代表性、有影響的黨外知識分子.
有一點需要明確,並非凡是受過一定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從事腦力勞動人都是知識分子.例如,在我國,國家公務員就不屬於知識分子的范疇.國家公務員即通常所說的黨政幹部.由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幹部知識化、專業化,這支隊伍中相當多的一部分人現在已經具有大專以上的學歷,其中碩士、博士也不在少數.如果僅從他們的教育背景和掌握的專業知識水平來看,無疑同知識分子沒有什麼差別,而且許多人原來就是知識分子.但是,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有一個重要特徵,即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就是說,知識分子的工作是以創造、闡發、傳播或者運用知識為核心內容的.國家公務員雖然在工作中也要運用各種專業知識,但他們主要是管理社會,同知識分子在工作的內容和性質上有根本的區別.另一方面,我國的知識分子主要是作為政策對象而被界定的特殊社會階層.就此而論,國家公務員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他們本身自然不能成為政策的對象.目前,我國在幹部組織人事管理中,已經將公務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分類管理.因此,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凡是黨政機關納入公務員序列或參照公務員來管理的幹部,無論其具有多高的學歷,也無論其在工作中涉及多少專業知識,都不在知識分子范圍之內.

Ⅷ 二十世紀的法國知識分子,紀德為何與薩特並列

對我而言,紀德始終是一個困惑的存在,他的存在不斷解體又重新組合,每個時期都大為不同。他是一個變幻無常,謎一般的人物。他的存在顯示了人在自我探尋中必然經歷的彷徨和反復的過程,他正是在這些反復矛盾的過程中袒露了他始終不渝的真誠,對人性永無休止地追問,對真理永不停息的渴求。他堅信人具有多種可能性,所以他的人生格言是:體現盡可能多的人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成為了人的形象「不可替代的典範」(薩特語)。

Ⅸ 知識分子的定義是什麼

知識分子的定義是受過專門訓練,掌握專門知識,以知識為謀生手段,以腦力勞動為職業的人。

和公務員簡稱幹部,企業家簡稱商人一樣,知識分子簡稱文人,與之對立的則為軍人,如大學中文科生對立的是理科生,但一般認為是互補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通常把軍人和技術人員歸為一類的原因,在企業界,文科生一般任職營銷企劃部門並擔任謀士。

來源

「知識分子」這個概念來自西方。據一些學者考證,歐洲有關知識分子的概念有兩個,就現行較常用的英文來說,一個是intelligentsia,另一個是intellectual。前一個詞來自俄國,1860年由俄國作家波波里金(Boborykin)提出,專指19世紀30到40年代把德國哲學引進俄國的一小圈人物。

「知識分子」是指一群受過相當教育、對現狀持批判態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們在社會中形成一個獨特的階層。後者則是法國一些學者從前述的「德雷福斯」事件後開始廣泛使用,這個詞專指一群在學術上傑出的作家、教授及藝術家,他們批判政治,成為當時社會意識的中心。

Ⅹ 什麼是知識份子

國內學術界一般認為,知識分子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創造、積累、傳播、管理及應用科學文化知識為職業的腦力勞動者,分布在科學研究、教育、工程技術、文化藝術、醫療衛生等領域,是國內通稱「中等收入階層」的主體。知識分子作為一個政治性的概念和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將長期存在,最終將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以及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差別的消失而消失。

關於知識分子的定義,國外的主流看法是:受過專門訓練,掌握專門知識,以知識為謀生手段,以腦力勞動為職業,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群體,是國外通稱「中產階級」的主體。
(1)知識分子是中國社會中四大勞動者之一:工人、農民、士兵、知識分子,即知識分子是腦力勞動者、專業技術勞動者。如:教師、醫生、工程師和科學家都是典型的知識分子。
(2)知識分子是古代讀書人,或古代「士」的現代延續。古代讀書人的抱負是要以天下為己任,為國(帝)分憂,為民請願,並且皇帝也確實會禮遇和尊重他們。從這個角度,現代中國社會已無知識分子。

(3)現代社會仍然有喜歡以知識分子自居的人,或以知識分子為敬語的習慣,一般指學歷較高、讀書較多的人。
(4)知識分子的蔑視名稱是臭老九,反映在元朝、文革及以後時期知識分子政治和經濟地位的低下。
(5)黨外知識分子,是指在同時代社會勞動者中具有較高程度文化專業知識,並以創造、積累、傳播文化專業知識為專門職業的腦力勞動者。知識分子是一個歷史范疇,它是社會分工和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的不普及而在特定歷史階段形成的一個社會腦力勞動者階層。

閱讀全文

與法國知識分子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