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政黨左翼有哪些

法國政黨左翼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12 14:08:35

Ⅰ 2017法國黨派是什麼

今年的法國大選看點多多,尤其是極右翼政黨的勒龐大出風頭,讓法國傳統政治勢力和其他歐盟國家都倒吸了一口涼氣。

其實,除了極右翼的勒龐、中間派的馬克龍之外,還有傳統左翼、傳統右翼、極左翼.......

錯綜復雜的政黨和政黨聯盟,以及繁瑣多樣的政治觀點,著實讓人聽起來有點雲里霧里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今天用左啊、右啊來指代不同政治觀點的做法正是起源於法國(難怪法國自己有那麼多的政治派別)。

1789年的時候,法國爆發了大革命,資產階級趕走了舊皇帝。

大革命期間,不同政治勢力的人們聚到一起商量法國未來的出路,召開制憲會議來制定法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

在會議上,持有激進觀點的議員都坐在主席台的左側,而溫和派的議員則做到了右側。

時間一長,人們就把「左」賦予了激進和革命的含義,而「右」更多象徵著溫和與改良。

不僅在法國,全世界都開始用左和右作為不同政治勢力的分野。左和右的含義也隨著時代環境不斷發展變化。

當時只是屁股隨便坐坐的法國人,恐怕也想不到會給後世留下這么大的影響。

接下來先來個法國政治的小光譜。

極左翼:法國共產黨、激進左翼黨

法國共產黨當年也是靠著共產國際起的家。

二戰後,法共一直是法國左翼勢力的主要代表。

不過右派的戴高樂上台後一直都有意地打壓左翼的勢力,結果遲遲抬不起頭。

等到戴高樂離任後,又受到了新興的社會黨的沖擊。

總之就是鬱郁不得志。

到了九十年代,蘇聯的解體和東歐劇變,更讓與蘇聯緊密聯系的法共再次遭到了嚴重的打擊。

如今,它早已放棄了武裝斗爭,連黨章里的有關馬列主義內容都被刪去了。

為擺脫困境,法共也一直在積極轉型,並開始致力於團結包括社會黨左派在內的不同激進左翼派別,進行左翼力量的政治再結盟。

2009年的時候,主要的左翼政黨結成了左翼陣線。

比如,今年參加法國大選的梅朗雄就是左翼陣線的主要領導人。

梅朗雄曾在演講中說,「在地中海溺死的難民、在工作崗位自殺的職工、流落街頭餓死、凍死的人,這些都是人類的屈辱。為了展現人民的力量,那些不願做金融奴隸的人、那些向推翻錢權勢力的人、那些不願再看到總統君主制的人起來來一場人民起義,讓人民來主宰一切。」

這話聽起來為啥那麼耳熟......

這還不算啥,梅朗雄同志還在演講後帶著群眾一起唱《國際歌》。

畫面大概就是一群法國人在廣場上高唱:

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

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

要為真理而斗爭!

除此之外,梅同志還主張退出北約,和極右翼一樣質疑歐盟的一體化,反對現在的法國總統掌握過大的權力,要建立新的「法蘭西第六共和國。」

梅同志對中國還是很友好的。

在抵制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西藏問題上,梅朗雄都曾選擇站在中國一邊。面對法國國內對他這一立場的指責,梅朗雄表示自己作為左派政治家,支持中國的民族主義。

梅同志,你辛苦了!

極右翼:國民陣線

極右翼勢力在法國歷史上不時地拋頭露面。

拿破崙戰爭後的布朗熱主義,二十世紀初的法蘭西行動、二戰期間的法蘭西團結、火十字團,五十年代的普扎特運動......

現在的國民陣線是老勒龐在1972年建立的。

勒龐是個殖民主義分子,曾在越南和阿爾及利亞服役,參與鎮壓當地的民族解放運動。

國民陣線基本上沒啥政治綱領,或者說,善於應變。

效仿里根提出人民資本主義;看柯林頓新經濟政策不錯,就鼓吹貨幣主義;等綠黨在歐洲風行時,它就提倡保護環境,說自己是最綠的黨.......

不過國民陣線沒變的一點就是,始終舉著民族主義的旗幟。

否認人類的共同性、反對人類平等的思想、鼓吹民族優勝論,並聲稱所有法國人的首要任務是使「法蘭西民族的法蘭西特性能永遠保持下去。」

而和以往不同的是,「國民陣線」從一開始就把民族主義的矛頭指向外來移民,他們把移民問題炒得沸沸揚揚,作為拉攏選民、擴張自己勢力的一個手段。

事實證明,這招兒還挺好使的。

國民陣線在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中都屢創「佳績」。

這也讓歐洲主流政黨很是擔心。

主流政黨

傳統左翼:社會黨

傳統右翼:共和黨

社會黨和共和黨是法國政壇上傳統的主流政黨。

比如,上一任總統奧朗德就是左翼社會黨的。

作為主流黨派,這倆政黨的主張沒有那麼極端,二者也只是少數意見上存在分歧。實際上,這一左一右倆政黨還總在一起執政。

因為,法國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時間、任期都不同,有時候總統是左翼的,但佔有議會多數議席的黨派卻是右翼的。

這就成為法國一個鮮明的政治現象「左右共治」。

傳統的政黨統治法國已經幾十年了,但是在今年的選舉中,兩個政黨的候選人在第一輪的選舉中就歇菜了。

這是自1958年戴高樂締造第五共和國以來,自稱戴高樂黨人的傳統右派首次未能進入第二輪;這也是50年來,兩大輪流統治著法國的執政黨——左翼社會黨與右翼共和黨沒有任何一黨進入第二輪。

不過,這倆政黨倒是挺支持馬克龍的。因為馬克龍被視作「中間派」,不左也不右,還表示要彌合法國的政治分裂。

說馬克龍是中間派,是因為他不屬於上述黨派中的任何一個。

為了參選總統,馬克龍自己建了一個黨。

叫En Marche!(前進!)

Ⅱ 當前法國的幾大政黨有哪些

法國實行多黨制,目前共有30多個政黨。

1.人民運動聯盟(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主要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前身系2002年總統大選中為支持希拉克而組成的競選聯盟——總統多數派聯盟。2002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成立,取用現名。核心為希拉克原來所屬的保衛共和聯盟(戴黨),並吸收了自由民主黨和法蘭西民主聯盟的主要力量。現有黨員21萬人,多為職員、官員、自由職業者、商人、農民和工人等。黨綱是「自由、責任、互助、國家、歐洲」,強調奉行務實、開放的經濟政策,重塑社會市場經濟的理念,推動歐盟建設和東擴,屬中右政黨。今年5月,薩科齊當選總統後,辭去該黨主席職務,現該黨實際領導人為副主席拉法蘭。
2.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議會第二大黨和主要反對黨。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20年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則保留原名。1969年改組成立社會黨,1971年與「共和體制協議會」及其他左翼組織合並。現有黨員約13萬人,多為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對內注意體現左翼政黨色彩,主張維護勞工利益,同時採取務實的經濟政策;對外主張維護法獨立核力量,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並加強南北對話。2002年在總統和立法選舉中接連敗北後,黨內派系斗爭日趨激烈,實力受到較大削弱。近年來,利用法國民眾對中右翼政府推行改革的不滿,在地方選舉和歐洲議會選舉中連續擊敗右翼,成功阻止《歐洲憲法條約》通過公投,並煽動社會風潮,政治影響力有所回升。現任第一書記弗朗索瓦·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
3.法國共產黨(Parti Communiste Français):1920年12月成立。現有黨員13.4萬,多為工人、雇員、教員、手工業者等。2000年三十大上提出在「新共產主義」理論、建設「新型共產黨」、「左翼進步力量聯盟」等方面實行「共產主義的變革」,力求探索一條符合法國國情的發展道路。2002年立法選舉中慘敗,瑪麗-喬治·比費(Marie-George BUFFET,女)出任全國書記。
4.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成立於1972年10月,前身是被取締的極右組織「新秩序黨」。黨員約10萬人,多為中小工商業者。1986年議會選舉中首次進入國民議會。代表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煽動排外情緒,強調「要把法國從歐洲控制和世界主義中拯救出來」,呼籲「進行一次反對新共產主義和世界主義的十字軍討伐」。主席讓-瑪麗·勒龐(Jean-Marie LE PEN)。

其餘政黨主要有:.

右翼:民主運動黨(Mouvement démocrate)、新中間黨(le Nouveau Centre)、保衛法蘭西運動(Mouvement pour la France)、社會共和論壇(Forum des Républicains Sociaux)、保衛法蘭西聯盟(Rassemblement pour la France)。
左翼:綠黨(Les Verts)、左翼共和聯盟(Association pour une Gauche Républicaine)、共和與公民運動(Mouvement Républicain et Citoyen)、左翼激進黨(Parti Radical de Gauche)。
中間派:公民運動-共和派(Mouvement des Citoyens-Pôle Républicain)。
極右:全國共和運動(Mouvement National Républicain)。
極左:工人斗爭黨(Lutte Ouvrière)、革命共產主義同盟(Ligue Communiste Révolutionnaire)、勞動黨(Parti des Travailleurs)。

Ⅲ 法國的政黨簡介 最好附有法文的政黨名稱

法國政黨簡介(附法文政黨名稱)

法國是世界上出現政黨最早的國家之一,也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多黨制的典型。沿革 法國政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年前,大致分為五個時期。
早期(1789~1870) 包括資產階級革命、第一共和國(1792~1804)、第一帝國(1804~1814,1815)、波旁復辟王朝(1814~1830)、七月王朝(1830~1848)、第二共和國 (1848~1851)和第二帝國(1852~1870)7個階段。圍繞各個階段的重大政治問題,形成了許多有組織的政治派別,諸如雅各賓派、吉倫特派、沼澤派、山嶽派、平等派、忿激派、正統派、四季社、秩序黨、共和派、激進派等,雖然它們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政黨,但為爾後政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第三共和國時期(1870~1940) 在這一時期各類政黨相繼建立。隨著工人運動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1879年10月,法國第一個工人階級政黨——法國工人黨成立。之後,又出現許多工人政黨和社會主義團體,它們不斷分裂、合並、改組,先後形成了法蘭西社會黨(1901年成立)、法國社會黨(1902年成立)、法國社會黨(即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05年 4月由法蘭西社會黨和法國社會黨等社會主義黨派合並而成,通常非正式地被稱為法國社會黨)等。1920年,法國社會黨又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仍為社會黨。法國社會黨人在第三共和國時期曾多次參加政府。1899年 6月,獨立社會黨人A.米勒蘭首先加入資產階級政府,曾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引起激烈爭論。第三共和國時期的主要執政黨是1901年成立的資產階級政黨——法國激進社會黨,它由七月王朝時期的激進派演化而來。20世紀20年代,法國出現了法蘭西行動、火十字團等法西斯團體。為了反擊法西斯勢力,實行社會經濟改革,1935年法國社會黨、法國激進社會黨、法國共產黨等組成法國人民陣線。1938年,執政的激進社會黨人代表法國簽訂了《慕尼黑協定》,人民陣線分裂。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法國除社會黨、共產黨外,其他政黨多是議會黨團,而不是群眾性政黨。

法國人民陣線的首腦在慶祝選舉獲勝(1936)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1940年 6月,德國法西斯入侵法國,維希政府屈膝事敵。其間,除極右的法國社會黨(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和以後的社會黨)和法國人民黨外,其他政黨被迫轉入地下。法國共產黨組織游擊隊,在國內開展武裝抵抗運動,其力量和影響空前增強。

第四共和國時期(1944~1958)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恢復和建立了大量政黨。各類政黨的組織程度和群眾基礎均較戰前高和廣。第四共和國實行議會內閣制,議會決定政府的存亡,而議會選舉實行比例代表制,不利於形成一黨多數派,通常是鬆散的黨派聯盟輪流執政,這導致政府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14年間更換了25屆政府。

第五共和國時期(1958~ ) 1958年6月,C.-A.-M.-J. 戴高樂改革政府體制,提高總統許可權,降低議會地位,改革選舉制度,政黨狀況隨之發生明顯變化:①1958~1986年和1988年6月以後,國民議會內存在著由若干政黨組成的總統多數派,即總統、總理和國民議會議長 3個重要職位屬於同一政黨或同一政黨聯盟。但1986年以前的總統多數派在國民議會內占絕對優勢,而1988年 6月以後的優勢十分微弱。②出現了政黨兩極分化的趨勢。經過30年的發展變化,到80年代初,形成了兩大派(左翼和右翼)、四大黨(法共、社會黨、保衛共和聯盟和法國民主聯盟)的格局。社會黨和保衛共和聯盟這兩大黨在兩翼中的地位日漸突出。③左、右兩翼執政的主要政黨,在對內對外的某些政策上有認同的跡象。1986年3月~1988年5月,左翼的總統與右翼的總理共處,並未發生不可調和的對立。1988年 6月立法選舉後,因社會黨和傳統右翼均未獲得過半數的國民議會席位,這迫使他們繼續互相妥協、靠攏,並盡可能爭取其他政黨的合作。

特點 法國政黨的主要特點有:①黨派繁雜眾多。1875年共和制最終確立以來,先後出現過 400多個各種名目的政黨。20世紀80年代活躍於法國政壇的仍有40多個。其中,既有全國性政黨,也有地方性政黨;既有一些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名的政黨,也有一些以保皇主義、無政府主義、托洛茨基主義和民族排外主義為宗旨的政黨。大部分政黨是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為綱領。②黨派不穩定。政黨的分裂、合並、改組和新建時有發生。圍繞選舉和組閣等問題,各政黨之間經常結成或解散聯盟。1944年以來,法國歷屆政府都是多黨聯合政府。③社會黨、共產黨較現存其他政黨的歷史悠久,內部組織也較嚴密,群眾性較強。

主要政黨 法國的主要政黨有:

法國社會黨 長期參與執政的左翼政黨。1905年由J.蓋德領導的法國社會黨和J.饒勒斯領導的法蘭西社會黨合並而成,當時名為工人國際法國支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受沙文主義影響,參加資產階級政府。1920年12月在圖爾代表大會上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1936年該黨參與創建的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社會黨領袖L.布魯姆出任政府總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黨一度瓦解。1943年重建,參加了反法西斯的抵抗運動。第四共和國時期始終參加聯合政府,對法國的國有化和歐洲共同體的發展起過推動作用。1959年起在野,組織日趨分裂,黨員減少。60年代起採取與其他左翼政黨接近的方針。1965年與激進社會黨等幾個黨派合組為民主和社會主義左翼聯盟。1968年聯盟破裂。1969年組成新社會黨。1971年6月與共和體制協議會合並,稱現名,F.M.M.密特朗任第一書記。1972年與共產黨結為左翼聯盟。70年代後期,共產黨退出左翼聯盟。1981年5月,密特朗當選總統;6月成為議會多數派,獲得總理職位。1986年3月立法選舉後仍為議會第一大黨,但失去議會多數派地位和總理職位。1988年6月議會改選後,再次組閣執政。該黨對內強調團結,執行溫和、求實政策。對外反對種族主義、和平主義,主張南北對話。1987年有黨員約 21萬。1987年起第一書紀為 P.莫魯瓦。出版《團結》(周刊)。

由F.M.M.密特朗率領的社會黨政治代表團與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舉行會談(1981年2月10日)

法國共產黨 法國最大的左翼政黨。1920年12月29日成立,由社會黨(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分裂而來。1935年7月,參與創建反法西斯人民陣線,1939年9月被宣布為非法。1941年起進行反法西斯武裝斗爭。1944年 9月起連續參加五屆聯合政府。1946年大選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1947年5月被排除出政府,其後黨員人數逐漸減少。60~70年代逐步放棄無產階級專政和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兩個提法,提出建設「法國色彩的社會主義」的思想,屬歐洲共產主義范疇。1981~1984年參加左翼聯合政府。1985年「二十五大」贊揚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重申在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中沒有模式、中心和向導黨。1987年黨員約61萬人,工人居多。1972年起G.馬歇任總書記。中央機關報《人道報》(日報)。

法國保衛共和聯盟 又稱戴高樂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主要執政黨。前身是1947年戴高樂創立的法蘭西人民聯盟,1953年解散,其成員分為 3個組織。1958年戴高樂重返政壇後,這三派於10月合並為保衛新共和聯盟,爾後長期執政。1974年和1976年先後失去總統和總理職位。其組織幾經分合,黨名幾經改易,1976年12月起稱現名。1981年 6月立法選舉後成為在野黨。1986年 3月,與法國民主聯盟再度構成議會多數派,其主席J.希拉克再度出任政府總理至1988年 6月。該黨奉行戴高樂主義,主張維護第五共和國的制度,捍衛法國的民族獨立。80年代以來努力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1988年有黨員約35萬人。1976年起希拉克任主席。

法國民主聯盟 由共和黨、社會民主人士中心、激進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前景與現實俱樂部和直接黨員6 部分於1978年2月結成的選舉聯盟,同年6月正式成立。自成立起到1981年6月為主要執政黨。1986年3月~1988年 5月參與執政。該聯盟宗旨是:協調組成該聯盟的政黨、團體及個人參加者的行動,為民族團結和正公而努力。它對內贊成維護第五共和國體制,主張一定程度的社會改革,提倡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自由化政策。對外主張實現歐洲政治和經濟一體化。1988年有黨員約31萬人。1988年 6月V.吉斯卡爾·德斯坦當選為聯盟主席。聯盟內各黨派仍保持其原有機構和獨立性主要情況是:①共和黨。俗稱吉斯卡爾派。1977年成立。前身是吉斯卡爾·德斯坦1966年創建的獨立共和人士全國聯合會(簡稱獨立共和黨)。1974年吉斯卡爾·德斯坦當選總統後,成為主要執政黨。1977年5月,同其他吉斯卡爾派組織合並,稱共和黨。該黨主張進行沒有風險的改革,推崇法國式民主,贊成西歐聯合,重視發展同美國的關系。1987年有黨員約19萬人,多為工商企業主、高級職員和自由職業者。②社會民主人士中心。1976年 5月由原「民主中心」、「進步與民主中心」和「新民主俱樂部」等組織合並而成。1988年有黨員約4.3萬人,多為工商企業主、農場主。③激進社會黨。法國最早的政黨之一。1901年成立。1924年與社會黨組成左翼聯盟,多次參加政府。1935年參與創建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1936年成為主要執政黨之一,執政期間對外奉行綏靖政策,縱容德、意法西斯侵略,使人民陣線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黨一度瓦解。1944年重建。第四共和國時期仍為執政黨之一,但影響不大。第五共和國時期為反對黨。60年代起不斷與其他黨派結成聯盟,1965年參加民主和社會主義左翼聯盟。1971年該黨開始分裂,其右翼與民主中心合作;左翼與共產黨、社會黨結成聯盟,並於1973年另組左翼激進主義者運動。黨員很少,多是地方勢力代表人物。④社會民主黨。1973年12月成立,原稱社會民主運動,1982年10月改現稱。1987年有黨員約1.1萬人,多是脫離社會黨的人士。

國民陣線 又譯民族陣線。法國極右政黨之一。1972年10月成立。前身是被取締的法西斯組織「新秩序黨」。80年代以來,該黨在歐洲議會和法國各級議會選舉中,得票率有所上升。1986年 3月同法共取得相等的國民議會席位,在1988年6月的立法選舉中只獲1個議席。其創始人和主席 J.-M.勒龐在1974、1988年兩次競選總統失敗。國民陣線主張民族主義、排外主義和種族主義,在失業青年中有些影響。1988年有黨員約5萬人。

附:
法國現有主要政黨:
Parti socialiste français(法國社會黨)
Parti communiste français(法國共產黨)
Rallye de l'Union pour la République de la France(法國保衛共和聯盟)
Union française démocratique(法國民主聯盟)
Front national(國民陣線)

法國實行中央集權制,長期不允許地方自治,禁止地區性政黨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布列塔尼、科西嘉等地區出現了一些要求給地方某些自治權的政黨,但它們對法國政局影響甚微。

Ⅳ 法國的政黨情況左派右派什麼意思

左派為激進派,右派為保守派。目前法國薩科奇領導的政黨為比較左翼的激進派。

Ⅳ 請問法國和日本的左右翼政黨分別是什麼意思

薩科奇領導的法國人民運動聯盟,屬於右翼政黨。奧朗德領導的社會黨屬於左翼政黨。
法國的左翼是指社會黨和共產黨兩個大黨以及其它幾個左翼小黨。
右翼的政黨比較多,較大的有保衛共和聯盟和人民運動聯盟。還有一些極右翼政黨,如勒龐所在的政黨。
在法國,極左翼和極右翼並不佔多數。而所謂的左翼和右翼實際上並無多大差別

在日本,左翼說穿了就是鴿派,處理事情的時候多數採取比較溫順,以商量,談判為主。
比如說民主黨,社民黨等。
右翼說穿了就是鷹派,有時候處理事情的時候比較極端,又或者是比較激進。。如自民黨,公民黨等。日本的右翼呢,還有個特別之處就是天皇萬歲的思想。也就是說屬於那種戰爭萬歲的。

在哲學觀、歷史觀上,左翼一般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信奉「小民史觀」,其政治主張是偏向下層人民,草根階層的。左翼反對貧富懸殊,追求社會公平和「均貧富」,認為貧困是由於「不公正」而造成的,國家、社會應對個人的不幸負責。左翼夢想一個和諧的、公正的社會,在經濟政策上主張加強國家宏觀控制,擴大稅收,特別是針對富人的稅收,擴大公共福利,甚至不惜舉辦國家公共工程來解決經濟危機和失業問題。左翼總的來說是變革的、進步的,是自由主義和民主政治的原教旨陣地。民族主義卻是領導指揮著右翼的思想靈魂。

Ⅵ 左右翼政黨有什麼分別

1、性質上的區別

左派代表社會主義。

右派代表資本主義。

2、目標上的區別

左翼政黨強調社會平等重於經濟增長,他們一般信仰馬克思主義,反對資本主義。如歐洲各國的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

右翼政黨追求的目標是經濟增長重於公平,追求總體經濟成就和個人自由的最大化。右翼政黨一般由資產階級和社會上層人士組成,他們信仰古典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維護資本主義,推崇欺壓弱小民族的民族主義。如英國保守黨、美國共和黨等。

3、思想上的區別

左翼夢想一個和諧的、公正的社會,在經濟政策上主張加強國家宏觀控制,擴大稅收,特別是針對富人的稅收,擴大公共福利,甚至不惜舉辦國家公共工程來解決經濟危機和失業問題。左翼總的來說是變革的、進步的,是自由主義和民主政治的原教旨陣地。

右翼說穿了就是鷹派,有時候處理事情的時候比較極端,又或者是比較激進。如自民黨,公民黨等。日本的右翼呢,還有個特別之處就是天皇萬歲的思想。也就是說屬於那種戰爭萬歲的。

Ⅶ 急問!英國 法國 德國 歷任領導人中哪些是左派政黨的

拉方丹曾擔德國任財政部長,也同時是社會民主黨主席,由於不贊同施羅德總理的右傾政策,反對1999年即將發動的巴爾干戰爭,而毅然辭職。在左派黨成立大會上,他鮮明地提出社會民主黨人的政見,令人在亂局中感到耳目一新。1970年的12月7日上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第四位總理維利-勃蘭特來到了位於華沙老城內的原猶太人聚居區。站在這片還殘存著戰爭創傷的土地上,作為一個曾經屠殺了600萬猶太人的國家的代表,面對著周圍眼中飽含憤怒的大屠殺的倖存者們,這位德國總理無言以對。於是,他默默地屈身,面色凝重,低垂著頭,雙膝跪倒在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這一驚人之舉不僅令在場許多人感動落淚,也在20世紀世界外交史冊中永恆定格3年後,當勃蘭特接受義大利著名女記者奧莉亞娜-法拉奇的采訪時,回憶起這段往事,他平靜地說:「那天早晨醒來時有一種奇怪的感覺,覺得我不能僅限於獻一個花圈。我本能地預感到將會有意外的事情發生,盡管當時我不知道是什麼事情……後來,我突然感到有必要下跪。」勃蘭特解釋,他的下跪之舉「不僅是對波蘭人,實際上首先是對本國人民」,因為「太多的人需要排除孤獨感,需要共同承擔這個重責……承認我們的責任不僅有助於洗刷我們的良心,而且有助於大家生活在一起。猶太人、波蘭人、德國人,我們應該生活在一起。」這一勇敢的行為使勃蘭特成為1971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並在他傑出的政治生涯中畫上了濃重的一筆。 30多年後,德國的新一代領導人沿著維利-勃蘭特的足跡又踏上了這塊土地:德國統一後的第二位聯邦總理施羅德在對波蘭進行短暫訪問期間,再次來到他的前輩曾經真誠下跪的紀念碑前,鄭重地獻上了一個花圈。隨後,施羅德為安放在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附近的維利-勃蘭特紀念碑揭了幕。施羅德說,勃蘭特以一種特殊的姿態表明,只有承擔起歷史責任,才能走向未來。陽光下,紀念碑浮雕上這位領導人下跪的側影顯得凝重而神聖我們不能讓幾百萬選民失望

Ⅷ 法國的左右翼是什麼

左派和右派,是相針對的兩類政治派別的稱呼,有時也分別稱為左翼和右翼。
由於歷史與國家文化等,這兩個名詞並沒有清晰和准確的 解釋,「右派」或「右翼」成為保守派、反對 社會變革的代名詞,而「左派」或「左翼」則支持自由主義和革命,有時也指激進派。

Ⅸ 法國左翼

薩科奇領導的法國人民運動聯盟,屬於右翼政黨。奧朗德領導的社會黨屬於左翼政黨。
法國的左翼是指社會黨和共產黨兩個大黨以及其它幾個左翼小黨。
右翼的政黨比較多,較大的有保衛共和聯盟和人民運動聯盟。還有一些極右翼政黨,如勒龐所在的政黨。
在法國,極左翼和極右翼並不佔多數。而所謂的左翼和右翼實際上並無多大差別

如何區分左右翼政黨?
簡單來說,左翼政黨強調社會平等重於經濟增長,他們一般信仰馬克思主義,反對資本主義。如歐洲各國的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
右翼政黨追求的目標是經濟增長重於公平,追求總體經濟成就和個人自由的最大化。右翼政黨一般由資產階級和社會上層人士組成,他們信仰古典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維護資本主義,推崇欺壓弱小民族的民族主義。如英國保守黨、美國共和黨等。

Ⅹ 什麼是左翼政黨和右翼政黨啊

在傳統社會里,右派指朝庭中坐在右邊的掌權人士,左派指坐在左邊的掌權人士。因為坐在右邊者比坐在左邊者的權力大,所以「右派」意指主導和控制傳統社會的力量。 傳統社會崇尚權力和等級,「右派」執掌大權,是傳統社會的既得利益者,故「右派」主張固守舊制,延續傳統制度;「左派」處於權力下層,是利益被壓制和侵犯者,故「左派」主張變革,打破傳統平衡,是社會「革命」的主要力量。 無權無勢的平頭百姓其實稱不上什麼派,最多隻能算是「擁左派」或「擁右派」。 需要說明的是,網壇的「左派」和「右派」有很多含義,所指各不相同。 西方的左右派劃分標准 法國大革命的口號非常動聽,叫「自由、平等、博愛」。但任何激動人心的口號都有一個缺點,就是經不起推敲。每個人的天資、生存環境都是不同的,如果讓每個人都「自由」發展,那麼他們的財富、地位就不可能平等。如果要讓每個人都在經濟上「平等」,那麼必然會限制強者的自由以保障弱者。左右派起源於法國制憲會議,但很快定型成與初始含義毫不相乾的兩個集團。其中左派比較支持平等,強調建設福利國家,更多的通過國家干預手段幫助弱者,右派比較強調自由,反對過高福利,比較支持競爭,反對國家干預,強調建立「弱」政府,反對對於強者的過多限制。但左派和右派的區別只基於對平等與自由的偏重上。左派更偏重平等一點,右派更偏重自由一點。對基本限度的平等與自由權利,均持有同樣的共識。 什麼是極左,什麼是極右 所謂極左,就是把左派的思路推向極端,突破「自由的底限」。為獲得無差別的公正,而取消絕大部分的自由,為取消絕大部分的自由,必須建立一個無比強大的國家機器,將人民的一切活動處於國家的控制之下。所謂極右,如果把右派的思路推向極端,突破「平等的底限」。把反對國家限制強者推演成要強者控制國家欺凌弱者,宣稱「國家就是為強者存在的」(斯托雷平),實行寡頭專政,取消對弱者的一切保護,一切自由。 為什麼說極左制度是偽公平? 極左的目的是為獲得經濟上無差別的公正,但由於每個人能力、背景各不相同,要壓制每個人的個性尋求公正,就必須實行極權。這樣盡管每個人在經濟上基本平等,但極權會造成權力的不平等。位高權重的,呼風喚雨,無所不為。地位卑賤的,連性命都無法保障。在權力傾軋中被淘汰下來的,往往境遇悲慘。這些大夥都很熟,我們曾經在這種制度下生存了很長時間。 為什麼說極右制度是偽自由?極左到極右的角色變換 這才是我想講的東西。作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一代人,小學的時候,學的是公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甘做螺絲釘和馴服工具。初中的時候,學的是鄧小平同志的英明論斷:中國不可能出現百萬富翁!高中的時候,一切都顛倒了,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國有企業「賣給私人」了,工人階級要「自己養活自己」了。上大學以後,很無奈,中國的貧富差距已經變成世界第一了。 極右制度不合理的關鍵在於忽視「起點平等」。劉少奇曾經握著淘糞工人時傳祥的手,笑著說:「我們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在一個極左制度下的工廠里,雖然廠家資金的實際支配權在廠長和書記這里,但名義上是屬於大家的。忽然有一天,分家了,廠長和書記拿到了廠,原先許諾給工人們的退休工資和醫療保障全都作廢了,工人們每人拿到了幾千元分家費。廠長對工人們說:我們現在不搞大鍋飯了,大家今後要自由競爭!話雖好聽,可這種「分家」方案,這種取消弱者的一切社會保障,取消一切退休金、醫療保險的「自由競爭」,難道真會是「自由」的競爭嗎? 極右制度,往往表現為權貴資本主義與寡頭專政。南美、東南亞模式可為前鑒。極右與右派的距離很遠,離極左卻是咫尺之遙。極左與極右有相同的「根」,在極左制度中,國民的財產名屬全民,而支配權屬於權力中心,轉變成極右制度很簡單,只要把「全民所有」的遮羞布拿下來就是了,直接依靠權力化公為私。 左右翼分派混亂的原因 大陸的左派、右派名詞來源與歐洲不同,在中國大陸,派別的劃分都是以政府為參照系的。由於歷史上政府一直是極左,因此在人們思想上有一個慣性:完全支持政府的就是極左,大部分支持政府的是左派,反對政府的是右派。可以說在九十年代之前,這種劃分都是比較合理的。 但現在情況變了,大家都能看到。農民問題、失業工人問題、學生就業問題,基本上都是自由主義者提出來的。按常理,自由主義應該屬於右翼陣營,對平等問題的關注較弱。但在國內,連他們都開始關注平等問題,表現得「左」了。說明目前的參照系已經偏向極右。 極左陣營一分為二。有一部分人停住了追隨變革的腳步。如果說工人失業、資本家入黨還可以被認為是「陣痛」和「權益之計」的話,國有資產的快速私有化卻是令人心下雪亮。有些地區,在九十年代末,私有經濟比重還只有百分之十幾,但過了四五年,就上升到百分之五十到八十。這可不是什麼私有經濟的「優越性」,而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國有財產瓜分。私有經濟再「優越」,也不可能幾年就翻上幾倍的。這些是目前堅持極左的「毛派」反對「鄧派」的基礎。 福布斯在二零零一年給出了中國富豪排行榜,中國大陸有形形色色的排行榜,但絕沒有這張有用。中國公安們就按著這張排行榜一個個查下來,富豪們紛紛入獄。我可以一個個扳著指頭數下來:在排行榜上位居第二的楊斌,通過奇跡性的行政「劃撥」到3000畝土地獲利七十多億,貴為朝鮮特區行政長官的身份,在吉林被捕。在排行榜上位居第三的仰融,在華晨的權錢交誼中「栽了跟頭」,琅??入獄。不多舉例,大夥也能知道是哪批人「先富起來」了。 極左分裂了,不少人可以歸為極左與極右派系分裂。極左稱為毛派,已經失去了實際的政治權力,轉移到網上成為另一類反對派。現在有些網友看見極左派和右派都在批評政府,就想當然地認為執政者是中間派,其實不然。還有一點不能忽略的是:不少極左派系轉型成為民族主義派系,我認為他們的轉型是為了逃避面對國內現實問題。罵日本罵美國,多容易呀,多安全呀,也不需要什麼判斷力,中國做的就是對的唄!哪有談國內問題那麼難? 討論假問題的知識分子 許多知識分子把目光轉向了台灣,他們覺得先用開明專制發展經濟,然後向民主化轉型,走「台灣道路」。新權威主義者蕭功秦感慨說,八十年代,所有知識分子都是激進民主派,誰也不聽我的。但八九年以後,知識分子終於變得深沉、睿智、成熟了。我倒覺得不妨把這些褒義詞換一下,知識分子變得冷漠、犬儒了。就拿北大清華來講,以前他們會為了工人的利益上街,現在,就算工人們都在罷工,他們也不會湊合。學生們會覺得工人是自找的。目前,知識分子的經濟狀況是有史以來最好的。而且,北大清華的學生更是得天獨厚,不爽了可以出國嘛! 中國知識分子除了「吃苦耐勞」,沒什麼特別的優點。缺點倒是很多,攀附權貴,空談,抄襲,寡廉鮮恥的知識分子是屢見不鮮。現在是好點了,獨立的,面對現實的知識分子越來越多,但我還得說上幾句,中國一些善良又獨立,還有點學者風范的知識分子有另一個特點,就是喜歡「白日做夢」。 怎麼「白日做夢」呢?當權力迅速腐化,中國開始進行以權換錢的「原始積累」的時候。學者們開始憧憬「中產階級」的產生會給中國「送來」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場經濟。當香港回歸的時候。學者開始幻想「香港的多黨制」會「普及」大陸。當工人紛紛下崗,貧富嚴重分化的時候。學者們又會認為「威權體制」下的經濟增長將是「民主化」不可逾越的短暫階段。他們從來不想,不去自己爭取權益,不去推動制度民主化建設,不去抨擊社會的不公,難道自由民主與公正會隨著「經濟增長」像天上掉餡餅一樣落到國民手裡嗎?遠看歐美各國,近看台灣韓國,民主化進程都是血與淚凝成的,好東西不會光顧睡大覺的民族。不去追求民主,哪來的民主?不去追求自由,哪來的自由?不去呼喚平等,哪來的平等?企圖等著經濟發展後制度「水到渠成」,笑話,沒看見別人的渠都是自己挖的么?不挖渠,水到了只會把人淹死。 九十年代末期的知識界現象,叫作「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對話」。看似與國外右派與左派的對話相似。但對些什麼呢?中國太平等了?中國太自由了?國內沒幾個人能聽懂「新左派」的「後現代」論述。想想也是,跟一個吃不飽飯的人談減肥,他能聽懂么?自由主義也面臨「少談公正」的指責而紛紛轉型。以前叱吒風雲的厲以寧,被人指責為權貴辯護。當人們越來越關注窮人的時候,談股份、談市場爭奪、談MBA,意義便明顯褪色了。 俺認為現在左和右的「對話」根本沒有意義。左派與右派根本沒有「對話的必要」。自由多一點平等少一點,還是自由少一點平等多一點,這種討論在中國毫無意義。真正要做的是建立「自由與平等的底限」。在一個既不自由又不平等的社會,談哪個多哪個少不是「空談」又是什麼呢? 阻止極右傾向可能為時已晚 目前什麼是中國最大的經濟現象?我認為就是「私有化」。對此網上早已直言無忌,也有一些報刊膽子比較大,敢於直呼「私有化進程」。現實中的大多數媒體要遮掩一些,換個說法,什麼「改制」、「轉制」、「股份化」、「鼓勵私有成分」。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我不談怎樣「阻止」私有化。長期極左造成權力不受制約,同樣這種權力「市場化」、權貴「資本化」,國民也已無力量制約。利益與不受制約的權力促成極左到極右的轉變而無可阻擋。在不可能阻止私有化的情況下,知識分子應該呼喚的,就是保證這種「私有化」能夠盡量公平。不要出現那種私有化:廠長書記拿到了廠子,工人一次性下崗。然後大家開始在「公平的市場」中進行「平等競爭」。這種分家最後只會造成社會動盪和經濟下滑。類似的例子可以在蘇東私有化中看見。分家分得比較公平的東歐國家,經濟在短期下滑以後立刻回升起飛,而做得不好的俄羅斯等國,則造就金融寡頭與壟斷集團,經濟低迷很久才逐漸回升。 目前私有化的關鍵就是在國有資產被分光以前,建立一個比較公平的「分家」策略。但從現在經濟比重來看,國有資產已經被分掉了將近一半,對「分家」策略的討論尚未開始。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2163802.html?si=1

閱讀全文

與法國政黨左翼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