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政治制度
法國實行議會共和制。1958年,憲法擴大了總統權力,限制了議會職權, 但仍保留議會制關於政府對議會負責和議會監督政府的基本原則。
總統
總統由普選產生,任期7年,期滿後可再次當選。
法國總統為國家元首,掌 握國家的行政權、軍事權和外交權。法國憲法規定,在共和國總統因死亡、患 病、出國訪問等各種原因無法行使其權力時,由參議院議長臨時代行總統職務。 法國政體中不設副總統。
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 會議;有權解散議會;可超越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交公民投票表決。
議會
議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 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
涉及國防、行政、教育、勞動權和私有制等立 法問題時,議會只能制定一般原則,具體細則和實施措施則由政府制定。 國民 議會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議員任期5年。
政府
政府由總理、部長、國務秘書等成員組成。
法國政府成員的人數和各部設 置的數目並無法律上的限制。政府決定並指導國家的政策。政府對議會負責。
地方權力機構由地區議會、行政區議會和市鎮議會組成。每一級地方政府 享有極大的行政和財政權力。
政黨
法國實行多黨制。主要政黨有:保衛共和聯盟、社會黨、法國民主聯盟、法 國共產黨、國民陣線等。
⑵ 法國的政治制度的特點和法國的政府為什麼要對議會負責
簡單的說,法國是一種半總統制。
總統地位至高無上,是國家元首兼軍隊統帥,地位在政府和議會之上。總統由選民選出,只對選民負責,在任期內沒有人可以讓他下台(除非他犯了叛國罪),所以在法國總統居於議會和總理之上,議會和政府都拿總統沒辦法;
法國政府不由議會產生,總理由總統任命,和總統一起行使行政權,但議會對政府行使監督智能。總理必須向議會負責,議會有權彈劾總理。
可以看出,這樣的制度設計是為了保證有一個強有力的總統,以穩定政局;同時,議會對政府進行監督,政府對議會負責,以反映和保障民意。否則,政府很容易淪為總統的傀儡或個人權力的工具。
⑶ 法國的政治發展有何特點人們爭奪的焦點問題是什麼頻繁更迭的原因
法國政治發展與其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背景,階級力量和政治傳統有密切關系。大革命前的法國總體上是一個封建農業國封建勢力特別強大,皇權高度集中。封建勢力對資產階級和農民採用高壓政策,資產階級廣大民眾幾乎無法與封建勢力達成妥協,只能採取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王朝。經過同封建勢力之間復辟與反復辟的長期將量,法國資產階級最終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度。縱觀法國社會政治歷史的發展進程,法國大革命前以伏爾泰。盧梭等人為代表的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對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展開了猛烈批判他們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輿論准備和理論武器,形成了法國激進的革命政治文化對法國政治制度的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⑷ 法國和德國的政治制度有什麼不同
德國是議會制共和制國家,國家元首總統是虛位,沒有實權,政府首腦總理掌握著實權.法國總統也有一定的權力,總理也掌握實權,人們常把法國稱謂半總統制國家,它不同於美國的總統制共和制國家.
法國的政體是半總統制,這是一種總統制和議會制的混合物。這一政體的建立與戴高樂的政治主張有密切的關系,戴高樂為革除第四共和國黨派林立、政治動盪、政府軟弱的弊端,於1958年主持制定了第五共和國憲法,變議會制為半總統制。法國總統是國家權利的中心,憲法賦予總統一系列重大職權,除了有任免總理和組織政府、統帥軍隊、主持外交、發布咨文、頒布法律、監督司法等權利外,還擁有解散國民議會、舉行公民投票和「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非常權力。總統直接由選民選舉,直接對選民負責。政府由總統任命,雖然政府也要對議會負責,但議會的倒閣權受到嚴格限制,使政府對議會有相對獨立性,加強了政府的穩定性。
法國是典型的多黨制國家,黨派最多時達200多個。70年代中期以來,法國政黨逐步完成兩極化過程,形成以保衛共和聯盟(戴高樂派)和法國民主聯盟(吉斯卡爾派)為右翼,以法國社會黨和法國共產黨為左翼的四大黨爭雄,左右兩大派對峙的黨派格局。
德國是議會制共和制國家,國家元首(總統)是虛位,沒有實權,政府首腦(總理)掌握著實權.
德國總統任期5年,總理任期4年。
德國總統是虛位元首,總理處於國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地位。在實行半總統制的法國,總理則居於第二位地位,法國總統享有廣泛的權力。在法國,總理由總統任命,領導政府的活動,對國防負責,並確保法律的執行。總理有權提請總統任命政府成員。總理實際上須聽命於總統,起輔佐總統的作用。
⑸ 法國政治制度的介紹
政治制度屬於上層建築范疇,他包括國家的政體形式、憲法法律和政黨制度等。法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他已有的政治制度演變特點可以概括為四種政治體制和階級屬性的演變。
⑹ 近代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的政體分別是什麼其確立標志分別是什麼各自有什麼特點
英國:君主立憲制。特點:1 國王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但是「臨朝而不理政」;2 議會是權力中心,擁有立法權;3 責任內閣制,英國首相從在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內選出,一般是該黨的黨魁。首相可以任命內閣閣員,組成內閣,首相是英國的政府首腦。內閣對議會負責。當議會不信任內閣時可以發起倒閣,首相也可以解散下院,提前大選。4 兩黨制的運用,將政治斗爭用一個有序的形式規范起來,避免了流血和暴力斗爭。
美國:聯邦制總統制的共和制。特點:1 國家實行聯邦制,各州政府必須服從聯邦政府,各州法律不得與聯邦憲法的原則相違背,但各州又在各領域享有一定程度自主權。這種制度既維護了中央集權,又能充分調動各州的自主性和積極性。2 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美國國會行使立法權,聯邦總統行使行政權,聯邦法院行使司法權。三權獨立,相互制衡,避免了專制獨裁。3 憲法修正案,使美國的憲法能與時俱進,注入新的內容。4 兩黨制的運用。
法國:議會制的共和制。特點:1 法國總統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任期為7年,總統對議會負責,總統在獲得參議院同意後可以解散眾議院,同時總統也是三軍總司令,法國總統的權力很大,但要作為總統,前提是祖宗不可以統治過法國。2 這個我還沒想到,不好意思羅。
德國:君主立憲制。特點:1 立憲是虛,專制為實。德國名義上的立法機構是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可是只能在政府預算時對政府施加壓力,對於損害德皇以及容克地主利益的決議一律不準通過。2 德皇是國家元首,集立法 司法 行政權於一身,軍官皆由其任命,宰相也由其任命,宰相是政府首腦,對德皇負責。
1689年 權利法案(英)
1776年 獨立宣言(美)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頒布
德意志帝國憲法
⑺ 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一、西方國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樣性和共同性
西方國家是一個政治的概念,這里的「西方」不是一個純理意義上的概念,它是指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亞洲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在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各國都呈現了本 國的特點,都是為了適應本國的政治、經濟、社會需要而建立的。比如議會制度,在不同的國家就有不同的內容。
二、主權在民的基本原則
「主權在民」最早是一種政治思想,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們為反對「君權神授」的專制思想而提出來的。它把國家政治權力的來源從天上搬到人間,以「天賦人權」的權力觀代替了「神授」的神秘權力觀。
三、代議民主制
在專制統治被推翻,資產階級民主政權建立之後,關於人民如何行使權力的問題,「主權在民」的原則沒有回答這一問題。啟蒙思想家有的主張直接民主,如法國的盧梭;有的主張間接民主(代議制),如英國的洛克。
但是,近代資產階級憲政實踐表明,民族統一國家出現後,適合於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已經無法實現。因此,英國資產階級在封建議會基礎上,首創代議制,並認為「議會主權」就是「人民主權」,從而代議民主制被西方國家普遍接受,也成為了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共同特點。
四、分權制衡原則
西方國家把分權與制衡作為對待國家權力的基本原則,在實踐中,他們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別交給不同的機關行使,並且三者之間相互制約。三權分立的制度實際上是分權和制衡原則的結合。
五、政治統治與管理的「法治」原則
法治就是根據法律治理國家的一種原則,這是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運行的一項原則。法治是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中提出來的,最初包含兩層意思:
第一,君主的權力只能是來自法律,權力的行使必須受到立法和司法的監督;
第二,要法治,不要人治。後來法治就成了西方國家政治統治和管理的方式,成為其政治制度的特點。
(7)法國的政治制度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自近代以來,我國在實現現代化的征程中,始終面臨著「西方優勢」的巨大壓力。
伴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西方標准」在西方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時代彰顯著西方優勢,即使遭遇了國際金融危機後西方道路「無可奈何」的整體性衰落,「西方崇拜」情結在政治制度建設中仍很有市場。
習近平總書記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別的國家有而我們沒有就簡單認為有欠缺,要搬過來;或者,看到我們有而別的國家沒有就簡單認為是多餘的,要去除掉。
這兩種觀點都是簡單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確的」「照抄照搬他國的政治制度行不通,會水土不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會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只有紮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這清楚地告訴我們在國家政治制度的設計和發展中,必須堅定樹立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理論自覺,清醒認識到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三重意蘊」:「照搬」西方不僅無用,而且危險,更不用照搬。
⑻ 法國政體演變的特點,並分析原因
內部原因:1法國人民深受啟蒙思想家影響,重視自己的權利的維護。2法國人民富有革命激情,勇於斗爭甚至革命。3法國政治力量復雜,各派系不斷斗爭。宗教原因:天主教集團同新教集團矛盾尖銳,進行過長期戰爭。而路易十四卻取消了信仰新教自由,使宗教矛盾激化。地理原因:1法國國土較小,革命容易擴散。2法國主要勢力集中在巴黎,適合「中心城市暴亂」。外部原因:外敵入侵。無論是歷次反法同盟進攻法國,還是普法戰爭,二戰,阿爾及利亞戰爭,蘇伊士河戰爭。對外戰爭失敗,使法國被迫改變政體。 我所理解的就這些了。
⑼ 請問法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與特點是什麼
個人覺得最大的特點是從議會制改為半總統制吧,法國自法國大革命後初期一直是封建王朝復辟和資產階級建立共和國交替的,然後資產階級政權穩定一直到二戰滅亡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二戰後,開始建立的法蘭西第四共和國也是議會制,但是議會製造成法國政局動盪不安,後來在戴高樂的主持下,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就是現在的半總統制,應該來說,是權力更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