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8世紀法國最重要的四位哲學家的簡介
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網路全書派的主要代表。他出身手工業者家庭,深受英國經驗主義者的思想影響,相信科學技術力量,為此編輯了集自然科學、機械工藝與人文科學三方面知識的《網路全書》。他的唯物主義帶有一定程度的辯證法思想因素,包含轉化的觀念。他站在當時法國的第三等級立場上,持國家起源於契約的觀點,以為君主的權力來自人民協議,君主如果不顧人民的利益獨斷專行,就喪失了掌握政權的理由。他認為個人在政治上應當是自由的,在產品分配上應當是平等的,符合人性要求的就是自然權利。他的著作有《哲學思想錄》、《對自然的解釋》、《關於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達朗貝和狄德羅的談話》、《網路全書》條目等。
孟德斯鳩(1689—1775年)出生於法國波爾多市附近的拉勃烈德城堡一個達官顯貴之家。自幼受過良好教育。19歲時獲法學學士學位,出任律師。1814年開始擔任波爾多法院顧問。1716年,繼承了波爾多法院院長(他的祖父、伯父一直佔有這個職務)職務,並獲男爵封號。孟德斯鳩博學多才,對法學、史學、哲學和自然科學都有很深的造詣,曾經撰寫過許多有關論文。1721年孟德斯鳩化名「波爾·馬多」發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這部書通過兩個波斯人漫遊法國的故事,揭露和抨擊了封建社會的罪惡,用諷刺的筆調,勾畫出法國上流社會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臉,如荒淫無恥的教士、誇誇其談的沙龍紳士、傲慢無知的名門權貴、在政治舞台上穿針引線的盪婦等。書中還表達了對路易十四的憎恨,說法國比東方更專制。這部書受到了普遍歡迎。1726年,他出賣了世襲的波爾多法院院長職務,遷居巴黎,專心於寫作和研究。漫遊了歐洲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國呆了兩年多,考察了英國的政治制度,認真學習了早期啟蒙思想家的著作,還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731年回到法國後,潛心著述。1734年發表《羅馬盛衰原因論》,利用古羅馬的歷史資料來闡明自己的政治主張。1748年,他最重要的著作《論法的精神》發表。這部書受到極大的歡迎,兩年中就印行了22版。孟德斯鳩反對神學,提倡科學,但又不是一個無神論者和唯物主義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論者。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對資產階級的國家和法的學說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在洛克分權思想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他特別強調法的功能,他認為法律是理性的體現,法又分為自然法和人為法兩類,自然法是人類社會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規律,那時候人類處於平等狀態;人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鳩提倡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時又強調自由的實現要受法律的制約,政治自由並不是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他說「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的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1755年,他旅途中染病,去世。
伏爾泰(1694-1778年) 伏爾泰原名弗蘭蘇阿,馬利·阿魯埃;伏爾泰是他的筆名。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他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父親是法律公證人,希望他將來做個法官,但他對文學發生興趣,後來成了一名文人。伏爾泰經歷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個封建王朝的統治,目睹了封建專制主義由盛轉衰,一親身感安到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腐朽和反動。他深刻地;預見到革命必然到來,他對朋友說:「我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正在撤下革命的種子,盡管我自己未必成為革命的見證人,但它是必然要到來的。」
伏爾泰才思敏捷,一多才多藝。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語言和諷刺的筆調而聞名。他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諷刺封建專制主義而兩度被投入巴士底獄。他的書被列為禁書,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國門。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國,對英國資產階級的政治、文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研究英國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
伏爾泰寫過大量文學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詩《亨利亞德》、《奧爾良少女》,悲劇《歐第伯》、喜劇《放盪的兒子》,哲理小說《老實人》。他又寫過不少歷史著作,如《路易十四時代》、《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等。在哲學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學辭典》、《形而上學論》、(4牛頓哲學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響的一本書是《哲學通信》被人稱為「投向舊制度的第一顆炸彈。
伏爾泰非凡的才智,銳利的思想以及他對黑暗的封建專制主義所作的揭露,使他在人民中間享有崇高的聲望。統治者也念利用他。路易十五請他當過宮廷史官,普魯土國王腓特烈二世把他待為上賓,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曾接見過也,但最終都由他的叛逆由思想而不歡而散。痛苦的經歷使他決心不再與任何君王往來。
伏爾泰尖刻地抨擊夫主教會的黑暗統治。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他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狂熱作斗爭,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還有一些人從遠處痛罵他。」不過伏爾泰並不是一個無神論者,而縣一個自然神論者。他認為要統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說「即使沒有上帝;也要造出一個上帝來」。
伏爾泰信奉自然權利說,認為「人們本質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權利」。』他主張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認為財產權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理想化了,認為最理想的是由「開明」的君主按哲學家的意見來治理國家。在哲學上,他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肯定認識采源於感覺經驗,但他又認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動者他對勞動人民是十分鄙視的,認為他們只能幹粗活,不能思考,說「當庶民都思考時,那一切都完了」。
盧梭( 1712 ~ 1778 ), 18 世紀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他的政治民主方面的著述在法國大革命中成為激進的雅各賓派的理論向導。但他的成就遠不止此,他在一些文學作品中表現的思想藝術原則在後世得到了持續發展。
盧梭的高祖原是法國新教徒,因躲避宗教迫害於 16 世紀中期來到瑞士。盧梭生於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他生而喪母,但在父親的鼓勵下讀了許多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的名人傳記。 10 歲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師那裡,兩年內學會了拉丁文。 13 歲至 15 歲時他在一個暴虐的鏤刻師的店鋪當學徒,遭受很多磨難。兩年後他終於棄職離鄉,來到法國,開始了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這里,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個港灣,也是他過於豐富而略嫌病態的愛情生活中鍾情的第一個女性;在這兒,盧梭渡過了近 10 年的浪漫而穩定的生活。 1749 年,盧梭的應徵文章《論科學與藝術》獲獎。這雖使他一舉成名,卻也逐漸顯示出他同其他啟蒙主義者在思想立場上的分歧和差異。其後,他漸漸地與網路派決裂了。在法國蒙莫朗西森林附近渡過的幾年是他文藝創作生涯中碩果累累的階段,他的四大名篇《新愛洛綺絲》、《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中的三篇問世於此時。因《愛彌兒》同時激怒了當局和網路派,盧梭避難逃至瑞士等地,最後回到法國仍不得安寧。他晚年時在巴黎離群索居,《懺悔錄》一書於此時完稿。 1778 年,盧梭死在一個侯爵的庄園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後,他的遺體於 1794 年以隆重的儀式移葬於巴黎先賢祠。
B. 在懺悔錄中格里姆為什麼誹謗盧梭
《盧梭懺悔錄》是1999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盧梭。
內容簡介
盧梭,近代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大師,他的思想標志著理性時代的終結和浪漫主義的誕生。他把政治思維和倫
理思維推向新的方向。他在音樂上和其他藝術上的變革都具有革命性。他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深遠。他教導父母們教育子女要不拘陳規,因材施教;他深化了友誼和愛情中的情感表現而不是拘謹禮讓的束縛。他使人們睜開雙眼,面對自然的絢麗多姿,他使自由成為一個幾乎是人們普遍渴望的目標。1774年盧梭開始寫自傳性的《懺悔錄》,追述自己過去半個世紀的往事。在他筆下,生活中違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無遺。這種大膽地把自己的經歷和公諸於世的做法,在當時還不多見,盧梭一向善於描繪寧靜幽雅的環境、悠閑平和的氣氛。《懺悔錄》仍然保持了這種風格:構思細膩巧妙,文筆輕靈脫俗,富有音樂感。他的《懺悔錄》達到了聖·奧克斯丁《懺悔錄》同樣經典的地位。
2作者簡介
盧梭是十八世紀法國代表性的思想家,1712年6月26日,生於日內瓦共和邦。1750年,他以論文《論科學與藝術》得獎,聲名大噪。以後,他以歌劇《鄉村的預言者》和喜劇《那爾西斯》譜曲,並先後出版了《人類不平等起源論》與《政治經濟論》。接著,他寫出了書信體小說《新愛露綺絲》,此書一出,佳評如涌,一版再版。1762年,他發表了《民約論》與《愛彌兒》。晚年,他埋頭著作《盧梭與若望傑克對話錄》和《孤獨散步者的夢想》,1778年7月2日,他在巴黎北郊愛爾姆儂威爾,突然中風逝世。距伏爾泰之死,僅一個月。
書評
《懺悔錄》敢於赤裸裸地公開披露自己的隱私、揭示自己傷疤。盧梭,是人格意義上的人,值得讓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國當代的傳記文學創作,是否應該學一點盧梭的精神呢!
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裡還是大街小巷的書攤上到處是各種名人的傳記。然而,翻開一本本書,從頭到尾,通篇都是過五關、斬六將,而看不到他(她)走麥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說成一朵花,把別人說成豆腐渣,借機抬高自己,為自己樹碑立傳。總之,不是他(她)實際的那樣,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樣。其實寫自傳的不管是自己寫還是請別人寫,真正寫出自己的成長變化,犯過什麼過失,倒是對世人有益。
其實學一點盧梭的精神,並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樣拿自己那點隱私來吸引讀者。更多的應該是對讀者、為後人有教益的功過是非、經驗教訓。一個人在幾十年的經歷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難說是筆直的,一點彎度也沒有。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問題是看你有沒有盧梭的那種自我剖析的覺悟。敢不敢象盧梭那樣揭露自己的傷疤,對自己的功過是非有沒有一點實事求是的精神。周總理生前曾說過:如果我寫書,我就寫我一生中的錯誤,要讓活著的人們都能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翻譯者劉思慕在《歌德自傳》譯者新序中說:「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瀝,是《歌德自傳》的第一個特點……」而這些偉大的、著名的人物,敢於披露和承認自己的缺點,並沒有因此而影響自己的威望,後人不是同樣敬重他們嗎?
盧梭說,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 這一段話像極了耶穌對惡意誹謗一個妓女的法力賽人說的話一樣:你們當中誰若沒犯過罪,就可以打她。結果,眾人一個個丟下石頭,低首離去。
盧梭的為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製力。正是這些相互沖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在自傳里,盧梭懺悔了一個年輕時犯的錯誤。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個漂亮的絲巾,把事情賴在一個他喜歡的小女僕身上,因而使那個無辜的女僕蒙受了羞辱。由於盧梭的「自暴隱私」,一些後來的哲學家包括羅素甚至認為盧梭根本談不上是個哲人。而我卻認為盧梭觸及了哲學的本質問題-他首先用自己為解剖標本,對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討。
從氣質上講,羅素與這些人是兩類人,他對於浪漫主義激情向來不以為然。其實羅素本人也不是一個冷靜的書齋學者,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三番五次鬧離婚,不會提倡性解放,不會反宗教,不會被當局禁止講學,不會相信社會主義,不會參加反戰運動甚至弄到要坐牢。激情是每個人都有的,羅素也認為激情與理智相比是推動歷史的一種更主要的力量。
盧梭是法國第一個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貧寒,年輕時代長期處於奴僕地位。羅素這樣的貴族子弟當然不會去偷鈕扣,羅素的子女當然也不用進孤兒院。盧梭跟一個地位低賤的女侍結婚,這也被羅素拿來進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盧梭只有在下賤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種完全的自信。我對羅素一向敬仰,但這一次我覺得羅素講話未免刻薄了一點。在法國大革命前,逆向等級的婚姻是不被允許的,他與華倫夫人的關系不可能為當時的婚姻制度許可。
上帝造人的時候,給我們一雙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審視內心的智慧之眼則是這顆懺悔的心。如果說讀蒙田讓我心靈安詳閑適,讀盧梭則使我悲天憫人。盧梭覺得前輩作家蒙田還坦白得不夠,他說蒙田雖然也講了自己的缺點,卻把它們寫得相當可愛。看起來像是自責,但是卻是自贊。他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一個哲理性的警句:「沒有可憎的缺點的人是沒有的。」 在懺悔錄里,他寫了他的吝嗇,他的偷盜習慣,他對朋友的背叛,他說的謊行的騙。
談到盧梭不能不提到瓦朗夫人。如果沒有這個傑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養和經濟支持,歷史上就不會有這位盧梭。他在與瓦朗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並寫作。年長盧梭11歲的瓦朗夫人出身於一個古老的貴族世家,她很年輕的時候就結了婚,婚姻並不美滿。她逃到法國, 法王便把瓦朗夫人收留在他的庇護之下,並且給她兩千銀幣的年金。風姿綽約的瓦朗夫人是一個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盧梭的庇護人、老師、情人及知心的朋友。從一件小事上我們可以看到盧梭是如何痴戀這個可愛的女人的:一天吃飯的時候,瓦朗夫人剛把一片肉送進嘴裡,盧梭便說上面有一根頭發,瓦朗夫人將肉吐到盤子里,盧梭用叉子叉起來,飛快地吞下肚去。因為這是一場超越肉慾的情感,所以盧梭、瓦朗夫人及夫人的男管家阿奈之間的三人戀情也充滿了柔情蜜意。
盧梭的晚年孤獨不幸。由於《愛彌爾》一書的出版,被當局者視為異教邪說,因此最高法院判決將已出版的《愛彌爾》全部燒毀,並立即通緝盧梭。再加上處理人際關繫上的不如意,令盧梭在精神上的狀態近乎瘋狂。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寧――水果商減價賣給他蔬菜,以施捨來羞辱他;馬車轉彎時差點撞死他;人們賣給他的墨水是無色的,讓他寫不了辯護詞;甚至到處都有人在跟蹤和監視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盧梭的思想光芒沒有因歲月而黯淡。盧梭不論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內容、風格和情調上都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曾有一位法國批評家說:我們十九世紀的人就是從盧梭這本書里走出來的。
盧梭在地下應該瞑目了,起碼他在死後的,有我這樣一個讀者在崇敬他,捧讀他的作品。縱橫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能像他那樣毫不留情地剖心剜肺地寫自傳呢?沒有,一個也沒有。
C. 盧梭是誰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酷愛讀書
盧梭1712年6月29日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父親是鍾表匠,技術精湛;母親是牧師的女兒,頗為聰明,端莊賢淑。母親因生他難產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愛,他是由父親和姑媽撫養大的。比他大7歲的哥哥離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終沒有音訓。這樣,家裡只剩下他一個孩子。
盧梭懂事時,知道自己是用母親的生命換來的,他幼小的心靈十分悲傷,更加感到父親的疼愛。他的父親嗜好讀書,這種嗜好無疑也遺傳給了他。盧梭的母親遺留下不少小說,父親常常和他在晚飯後互相朗讀。每讀一卷,不一氣讀完是不肯罷休的,有時通宵達旦地讀,父親聽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難為情地說:「我們去睡吧,我簡直比你還孩子氣呢。」在這種情況下,盧梭日復一日地讀書,無形之中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漸漸充實並滋養了他年幼的心靈。
7歲的盧梭就將家裡的書籍遍覽無余。他還外出借書閱讀,如勒蘇厄爾著的《教會與帝國歷史》、包許埃的《世界通史講話》、普魯塔的《名人傳》、那尼的《威尼斯歷史》、莫里的幾部劇本等等,他都閱讀過。由於這些歷史人物的典範影響和他父親的諄諄教誨,盧梭深深體會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貴。他既有父親的愛國血統,又以這些偉人為榜樣,甚至言行之間常把自己比作那些歷史中的人物。有一天,他在桌旁敘說斯契瓦拉的事跡,在座的人全都很驚訝地看到盧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燒的爐火之上,來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壯舉。這種早熟早慧的表現,正是盧梭特有天資的最初顯露。
獨立謀生
盧梭快活的童年生活很快就結束了,在他13歲時,舅舅決定將他送往馬斯隆先生那裡,在他手下學當律師書記,希望他能賺點生活費用。但盧梭非常討厭這種只為了賺錢而缺乏趣味的職業,每天瑣碎的雜務使他頭暈目眩,難以忍受。馬斯隆先生似乎也不怎麼喜歡盧梭,常常罵他懶惰愚蠢。盧梭無法忍受這種侮辱,便辭掉了工作。
不久,盧梭又換了一個職業,在一位雕刻匠手下當學徒。鑒於以前做書記時得到的不少教訓,所以他對這個新工作依命而行,毫無怨言。盧梭本來很喜歡這種工作,因為他愛好會畫,揮動刻刀也覺得很有趣,而且鏤刻零件,用不著多麼高超的技術,所以他很希望在這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有一天,盧梭在空餘時間為幾位朋友刻騎士勛章,他的師傅發現後,以為他在製造假銀幣,便痛打了他一頓。其實,當時盧梭年紀很小,對於銀幣根本沒有什麼概念,他只是以古羅馬時期的錢幣形狀,做為模型罷了。由於師傅的暴虐專橫,使盧梭對本來喜愛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
盧梭在師傅家的生活非常不愉快,但這卻使他恢復了時隔已久的讀書習慣。這種興趣受到當時環境的限制,不能順利發展,但愈受限制,學習的興趣反而愈濃。附近有一個女租書商,經營一家租書店,盧梭經常去那裡,手不釋卷地看書,有時甚至誤了工作時間,受到師傅的責罵和體罰。不到一年功夫,盧梭把這家小店的書全讀光了。在這些書的熏陶下,他糾正了許多幼稚的脾氣和不良習慣。同時無形之中也在他內心裡喚起了更高尚的感情。他覺得雕刻師傅這里的環境很不理想,一切都缺乏情趣,令人難以忍受。16歲時,他離城出走,他相信自己可以獨立生活,自由地支配一切。
崇尚自然
盧梭離城出走後,經由一位朋支的介紹,結識了華倫夫人。他原以為華倫夫人是個老態龍鍾的丑老婆子,不料她卻是一位滿臉和氣、風韻十足的年輕女子。這使他大感驚訝和激動,正是這位夫人影響了他日後的生活。
盧梭聽從華倫夫天的勸告,開始他的遠途旅行。這也正適合他那早已形成的漫遊癖好,他覺得這樣的年紀就有機會爬山越嶺,登臨阿爾卑斯山的高峰,真是件美事。一路上,盧梭心情十分愉快,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這次旅程雖短,但盧梭喜愛自然風光,沿途的美景盡收眼底,他將感情寄託於大自然,雖然身處漂泊之中,卻沒有精神空虛之感。凡是映入盧梭眼簾的東西,都令他內心感到一種醉人的享受。大自然的奇偉、多彩和實際的美,深深地影響了盧梭的人生觀。
以後他又經歷了多次旅行,不論是旅途中的美景,還是鄉村的田園生活,仍使他陶醉著迷。他熱愛自然,崇尚自然。「他最偉大的教師,並不是任何一種書籍,他的教師是'自然'」。
從少年期起,盧梭便酷愛自然。這種熱忱,他曾不厭其煩的摹寫、表現於他的著作中。自然,滲透了他整個生命。他用華倫夫人的某些清醒而奪人心目的特質,表現了自身,並使他陷入劇烈的情緒,這在他較晚的生活中,顯得特別明晰,且使他和東方的大神秘主義者,呈現出相似之點。
涉足音樂
盧梭在華倫夫人家居住的這段時期里,他感到非常滿足和快活。華倫夫人的嗓子輕柔動人,還會彈琴,她常教盧梭唱歌,熏陶激發盧梭對音樂的興趣。後來盧梭去神學院學習,華倫夫人送他音樂方面的書。盧梭在神學院除學習外,經常帶著歌譜,練習歌唱。華倫夫人認為盧梭對音樂感興趣且有天賦,有意讓他朝音樂方面發展。她經常在家裡舉辦一些小型音樂會,並介紹盧梭與一些作曲家認識,使他的音樂水平不斷提高,後來他不斷地自學和研究,想出一種用數字代替音符的簡易記譜法,即以數字1234567來代替Do、Re、Mi、Fa、So、La、Si音階,並寫出了具有獨創性見解的著作《音樂記譜法》,希望藉此革新音樂世界。同時還撰寫了《現代音樂論文》一並帶到巴黎,呈交給巴黎科學藝術院,想藉此機會出名,這時的盧梭,靈感有如泉涌,他寫了一部名為《新世界的發現》的歌劇,充分表現了他的創作才華。
後來盧梭帶著修改好的稿子去科學院,當眾宣讀了他的論文,它那簡潔的內容有力地吸引了委員們的注意力,博得了贊揚。他認為自己的記譜法是音樂史上的創新和改革,但委員們不贊成這種意見,經過幾次討論,他們得出一個結論,認為盧梭的記譜法可用於演唱,但不適合於演奏。為了安慰盧梭,藝術院給他頒發了一張獎狀,措詞中誇獎了他一番。盧梭雖遭受了失敗,但心裡很不服氣,他將自己的手稿重新整理之後,找到一個願意接受這部手稿的出版商,以《現代音樂論》為書名出版。盧梭滿懷希望,盼望這本音樂著作能引起較大的反響,然而銷路很差,這使盧梭又一次遭受沉重的打擊。雖然他一心想在音樂方面有所創新,希望對音樂愛好者能有所啟發,但效果卻不佳,除了少數幾個學者對他倍加贊譽外,並未產生什麼大的反響。
徵文獲獎
盧梭自從離開華倫夫人以後,開始自謀生活,先後當過家庭教師、書記員、秘書等。同時也廣交了各方面的人士,尤其是他結識了大哲學家狄德羅。由於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志向,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彼此都熱心於學術工作,狄德羅和盧梭等人便著手合編:一部《網路全書》,盧梭負責音樂部分,這項工作由於狄德羅被捕而中斷了。盧梭四處向朋友求援,希望把狄德羅放出來,但收效甚微。
盧梭經常前往狄德羅被關押的監獄探望他。1749年夏天,天氣非常炎熱。從巴黎到監獄之間有較長的路程,盧梭步行去看狄德羅,常帶著一本書,走累了休息時可看看書。有一天,他帶了一本《法蘭西信使》雜志,忽然看到第戎科學院的徵文啟示:《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尚是否有益》。盧梭看到這個題目時,好象被千道光芒刺射了一樣,許多富有生氣的思想不知不覺地從他心中涌現出來。他頓時感到窒息,彷彿看到另一個宇宙,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腦子里不僅涌現出與第戎科學院的論文有關的思想,而且一連串的想法相繼而起,就象大浪一樣沖擊著他。這次心靈的震盪,顯示了他思想上真知灼見的潛力。
盧梭把這件事告訴了狄德羅。狄德羅鼓勵盧梭繼續發揮自己的思想,寫出文章去應征。盧梭積極撰寫了這篇論文,寫成後又送狄德羅審閱,自己又反復修改了多次,以《論藝術和科學》為題寄出應征。1750年,他這篇論文獲得了頭等獎。他在這篇文章中否定藝術和科學的價值,從反面進行了論證,表露了他對巴黎社會的不信任和憎惡,並反對這種社會中所隱藏著的欺詐。他斥責科學,文學和藝術,認為這些東西被權力所主宰了。
隱居著述
1756年,44歲的盧梭接受朋友的饋贈——一座環境優美的鄉村小房子,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
盧梭的個性適合於在鄉下居住,他在巴黎住了15年,早已厭倦了城市生活。隱居之後,他便決定不再回巴黎。這時的盧梭已有點名氣,不用為生活費用發愁,他繼續抄樂譜,雖然不能賺大錢,但是靠得住,自給有餘。他的歌劇《鄉村卜者》和其他作品的收入還剩下兩干法朗,其他的著作也正在整理之中,這樣,生活就不至於受窮了。他的文筆和天賦已使他成為知名的文人,只要他稍微願意把作家的手腕和出好書的努力結合起來,他的作品就可以使他生活得很富裕。但是,盧梭覺得為麵包而寫作,不久就會窒息他的天才,毀滅他的才華。他的才華不是在筆上,而是在心裡,完全是由一種超逸而豪邁的思維方式而產生出來的。他始終認為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個行業的時候才能保持;當一個人只為維持生計而思維的時候,他的思想就難以高尚;為了能夠和敢於說出偉大的真理,就絕不能屈從於對成功的追求。
盧梭隱居6年之中,寫了許多著名的著作,有政治學名著《民約論》,這是世界政治學史上著名的經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觀點,對後來的法國革命產生了很大影響。教育學論著《愛彌兒》,簡述了他那獨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這是一部兒童教育的經典著作,雖然盧梭在世時,曾因此書而遭受攻擊,但其獨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對後來的教育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動力。自傳體小說《新愛洛綺絲》,這本書的出版,成為人人爭看的暢銷書,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風靡全歐。
橫遭迫害
按照法國當時的習俗,一本書出版之前必須經過某些知名人士的傳閱。《愛彌兒》經過外界傳閱後,頓時成為大家爭論的中心。令人奇怪的是,盧梭這本天真無邪、充滿靈感和獨具創見的教育學著作,反而被外界視為異端邪說,還被法國法庭列為禁書。
起初,盧梭對外界的傳聞並不在意,他想這本教育學著作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寫的,怎麼會遭受知識分子、教會和國家的反對呢?怎麼會將他看成邪惡之徒呢?在外界的壓力下,出版社也勸盧梭不要用真實姓名發表這本書,但盧梭堅持要面對那些無謂的攻擊。他想他一直服從國家的法律制度,努力做一個忠順的公民,象其他法國人一樣遵守國家法律,總不至於因熱愛人類,追求人類幸福而遭受迫害吧。但是惡運偏偏降臨到了他的頭上,輿論界把盧梭看成了罪犯。
一天晚上,盧梭正在床上閱讀聖經。有人送信來,說法院明天——就要派人逮捕他,最高法院判決將《愛彌兒》焚毀,並立即發出逮捕令,要將盧梭打入監牢。不得已盧梭只好告別朋友,離開法國去了瑞士。不久這個國家也命令他在一天之內離開瑞士領土,爾後盧梭又搬到普魯土國管轄的地區。與此同時,歐洲讀者不斷來信,女士、年輕人和年輕的哲學家紛紛來函,請求盧梭給予指導,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以後,盧梭又應英國哲學家休謨的邀請,去了英國,終因與休謨之間的分歧愈來愈大而離開英國。他不得已改名回到法國,重新過隱居的生活。流亡生涯、不安寧的歲月並未影響到盧梭的著述。他先後著有《懺悔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書信》、《公民的情感》等著作。
歸於自然
盧梭的《愛彌兒》為什麼會遭到法國反動當局如此仇視呢?原因在於,盧梭以他的《愛彌兒》在教育上掀起的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教育從來是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為標準的,盧梭卻大聲疾呼,要打破這個傳統。「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則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他不願意事物天然的那個樣子,甚至對人也是如此,必須把人象練馬場的馬那樣加以訓練;必須把人象花園中的樹木那樣,照他喜愛的樣子弄得歪歪扭扭。」(《愛彌兒》上卷第5頁)這是《愛彌兒》里開宗明義的一段話,表達了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那就是人之生性善良,教育應「歸於自然」。
盧梭的「性善論」雖然並不科學,但它在歷史上是有積極的進步意義的。因為若把人象基督教那樣視為先天罪犯,則必然訴之嚴酷懲戒,迫使人們盲目順從而摧毀人權;不如強調人們向善發展的可能性,更有助於提高人的政治地位和保障人的社會權力。變抑制天性的教育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變革。在這個歷史轉折點上,盧梭是關鍵性的人物。
由「歸於自然」的理論出發,盧梭主張教育要根據受教育者的年齡特徵而實施。他說:「處理兒童應因其年齡之不同而不同。」又說:「在萬物中,人類有人類的地位,在人生中,兒童期有兒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須把人當人看待,把兒童當兒童看待。」他批評封建教育不顧兒童的天性發展,抹殺了兒童與成人的區別,以致不根據兒童的特點施教,硬把對成人適用的教育強加於兒童。這種教育,在他看來,無異於使兒童成為教育的犧牲品。因此,他竭力主張根據受教育者不同階段的身心特徵來規定教育任務。
盧梭「歸於自然」的理論體現在教育目標上,要求培養自然人;而身心調和發達的自然人,既不同於貴族豪紳和王孫公子,也不同於空疏無用的書生士子。這比以往的和當時的教育理想跨越了一大步。而盧梭塑造的愛彌爾,既有哲學家的頭腦,又有勞動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無疑,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資產階級新人的形象。這正是他的思想比封建主義教育進步的地方,也是他橫遭迫害的主要原因。
知識教育
在知識教育方面,盧梭主張學以致用,行以求知。
在教學內容上,盧梭堅決反對書本誦習和空洞的文字說教,要求追求真正的有用的知識。他說:陷入於咬文嚼字的書本教育,是摧殘心智的。兒童所需獲得的是對於事物的真正理解,而書籍「只教我們談論我們不懂得的事情。」不過,盧梭對於12歲以後的理性開始發達的青年,則設想了許多門類的學科,要他們進行學習,粗略地劃分起來,以知識教育為主的青年期應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以道德教育為主的青春期應學習社會科學知識。過去說寓言、歷史、古典語文是不必學的,如今應該學了。因為學寓言,可以使人們從中獲取教益;學歷史可洞古知今,學古典語可理解語言藝術的規律。這就說明,盧梭雖然反對腐朽的古典主義的教學內容,卻不反對學習古典的知識,兩者並非等同。前者把青年引向故紙堆,使他們泥古而忽今,食古而不化;後者要求知曉古代文化,吸取其精華,借鑒其得失,從而博古通今和古為今用。
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教條主義而著重行以求知。他勸說教師放棄冗長的講述,使更多的教學滲透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之中。他認為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啟發兒童、青年的自覺性,為此特別重視動機、興趣和需要在學習中的作用。盧梭十分重視直觀教學法,他認為唯有對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才能確實了解事物的主義和觀念。他甚至認為,儀器、模型等設備擾亂兒童的學習,都該棄而不用,對實際事物直接觀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盧梭還十分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對填鴨式、命令式的教學方法則極為厭惡。另外,盧梭還告誡教師要根據兒童的理解水平來選擇學習內容。「永遠不要把兒童不能理解的東西向兒童講述。」為了保持知識的正確性和鞏固性,他主張要恰當安排兒童的學習速度,不急於求成,不貪多圖快,不好高騖遠,他這些改革知識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的新見解,對於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也富有啟示。
性的教育
由於性慾發動是青春期的特徵,盧梭比教育史上的其他任何教育家都注重對青少年進行性的教育。他主張對青少年性成熟時期以適當的性道德和性知識的教育,使青少年對「性」的自然發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能夠「行為端正」。
盧梭既反對禁慾主義,又反對縱欲主義,主張順應自然發展,既不盲目抑制,也不妄加激動。為了防止性慾早熟,盧梭認為,應使青少年遠離不正當的誘惑。教師要用適宜的工作和活動來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使他們的精力有發舒的出路。談到兒童對性的好奇心,盧梭強調應不給它以喚起的機會,更不可刺激他的好奇心,要盡可能避免涉及性生活的問題。但如果這類問題提出來了,教師「寧可對兒童閉口不言,而不要告他以謊言。」這樣不會使兒童感到奇怪,因為教師從來就不答復他認為不適合兒童理解的問題。如果認為有必要回答,那麼「你的答復永遠必須是嚴正、簡當而確定的;不要露出遲疑的神情。回答的內容應當真實,那更不必說了。」(《愛彌爾》英文版第177頁)盧梭由此批評過去的教育在性的問題上一味欺瞞兒童的作法,認為這樣反而會促使兒童去學習不正當的性知識。
對於男女間的愛情,盧梭認為不應使之成為理性教育的障礙,而應成為理性教育的手段。他認為人類始終要從天性本身去尋找控制天性的適當工具,只能利用慾念的威力去抵抗慾念的暴虐。他說:「我不怕促使愛彌兒心中產生他所渴望的愛情,我要把愛情描寫成生活中的最大快樂,並使他對荒淫的行為感到可鄙,我要使他成為情人的同時,成為一個好人。」這些觀點,對後世各國實施正確的性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回答者:QQ460313011 - 初入江湖 三級 4-11 20:13
盧梭(1712—1778年)法國思想家 出生於日內瓦一個鍾表匠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但通過自學掌握了豐富知識。做過僕人、學徒兼雜役。後來,在華倫夫人的幫助下,來到都靈,此後,生活無著,當過雕刻匠、僕役、音樂教師。18世紀30年代,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寫作。18世紀40年代,盧梭非常困難,他在社會和生活的道路上艱難地躑躅,嘗遍人間的辛酸。1749年,他在一篇名為《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淳化風俗?》的徵文中獲一等獎,並一舉成名。但他決心放棄對財產和聲譽的奢望,永遠保持貧困和獨立。1752年,他的歌劇《鄉村魔術師》在楓丹白露王室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他拒絕接受路易十五給予的年金。1754年,回到日內瓦,受到熱烈歡迎,成為日內瓦公民。次年,發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並完成《論政治經濟學》。1758年,由於同狄德羅在宗教等觀點上的不同,與網路全書派決裂。1761年,小說《新哀洛綺絲》發表,猛烈地沖擊了封建專制制度,這部小說給盧梭帶來了巨大聲譽。1762年,《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出版,這兩部書既引起了網路全書派的尖銳批評,更激起了新舊教會的極大憤怒和政府當局的譴責。當時,法院下了通緝令,教會也發出聲討書,兩本書在許多地方被教會當眾焚燒。瑞士當局下令逮捕他,他只好逃往普魯士管轄下的訥沙泰爾,宣布放棄日內瓦的公民身份。但是,此時,盧梭的名聲已經傳播到歐洲各地。盧梭同伏爾泰之間的矛盾也加劇。盧梭一度到英國居住,不久又回到法國。晚年時最有名的著作是《仟悔錄》。1778年去世。盧梭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思想精華和基本原則是「人民主權」思想。他堅持自然神論,反對無神論,唯心主義是他的哲學思想的主要傾向。
回答者:一群小羊想吃狼 - 千總 五級 4-11 20:13
個人簡介
讓·雅各·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瑞士兼法國籍的哲學家、作家、政治理論家。 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鍾表匠家庭,祖上是從法國流亡到瑞士的。由於家境貧寒,他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當過學徒、雜役、家庭書記、教師、流浪音樂家等。後又被通緝流亡國外。 終於巴黎東北面的阿蒙農維拉(Ermenonville)。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後就去世,而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他而去。 盧梭提出:在自然狀態(動物所處的狀態和人類文明及社會出現以前的狀態)下,人本質上是好的,是「高貴的野蠻人」(noble savage)。好人被他們的社會經歷所折磨和侵蝕。而社會的發展導致了人類不幸的繼續。盧梭的《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e on the Arts and Sciences", 1750)強調,藝術與科學的進步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好處。他認為知識的積累加強了政府的統治而壓制了個人的自由。他總結得,物質文明的發展事實上破壞了真摯的友誼,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懼和懷疑。 描述人和社會關系的《社會契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也許是盧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開頭寫道「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桎梏之中」。這本書於1762年出版,當時無人問津,但後來成為了反映西方傳統政治思想的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與他早期作品相反,盧梭認為自然狀態是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獸性狀態,好人是因為社會的出現才有的。自然狀態下,人之間經常要競爭。通過與其他人的聯合人能面對更多的威脅,因而大家都願意聯合起來。人們聯合在一起,以一個集體的形式而存在,這就形成了社會。社會的契約是人們對成員的社會地位的協議。 在《不平等論》("Discourse on Inequality")中,盧梭嘗試把政府的出現解釋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一種契約。人們願意放棄個人自由並被他人所統治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看到個人的權利、快樂和財產在一個有正規政府的社會比在一個無政府的、人人只顧自己社會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不過,盧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約有著明顯的缺陷。社會中最富有和最有權力的人「欺騙」了大眾,使不平等成為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特點。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契約應該被重新思考。政府不應該是保護少數人的財富和權利,而是應該著眼於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沒有對每一個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負責,那它就破壞了作為政治職權根本的社會契約。 這種思想是法國和美國革命的根本。事實上,說法國和美國革命是盧梭在社會契約上的抽象理論的直接結果毫不過分。 盧梭是最早攻擊私人財產制度的現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見馬克思)的始祖之一。同時,他質疑多數人的意願是否一定正確。他指出,政府應該排除多數人(見民主)意願的影響,捍衛自由、平等和公正。 盧梭的政治哲學中最主要的原則是政治不應與道德分離。當一個國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發揮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對個人的權威。第二個重要的原則是自由,捍衛自由是國家建立的目的之一。 盧梭對教育的觀念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他降低書面知識的重要性,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他尤為強調通過個人經驗來學習。 「讓我們回歸自然」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位原始人所處的原始的狀態。後來,在伏爾泰(Voltaire)的批評下,他把自然描述為人建立自己個性和個人世界過程的自發性。所以,自然意味著內心的狀態、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社會在文明的幌子下進行的關押和奴役。因此,回歸自然就是使人恢復這種自然過程的力量,脫離外界社會的各種壓迫,以及文明的偏見。 1782年出版的自傳《懺悔錄》("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響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書中毫不掩飾個人醜行,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的作家郁達夫就深受盧梭自我暴露風格的影響。 盧梭被安葬於巴黎先賢祠(The Panthéon)
回答者:月華の悲歌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11 20:14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6499.html
回答者:goodluckzsq - 舉人 五級 4-11 20:16
(1712~1778)
盧梭的高祖原是法國新教徒,因躲避宗教迫害於16世紀中期來到瑞士。盧梭生於日內瓦一個鍾表匠的家庭。他生而喪母,但在父親的鼓勵下讀了許多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的名人傳記。10歲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師那裡,兩年內學會了拉丁文。 13歲至15歲時他在一個暴虐的鏤刻師的店鋪當學徒,遭受很多磨難。大
D. 為什麼盧梭和伏爾泰有恩怨什麼恩怨
盧梭和伏爾泰有恩怨,是因為他們兩人的思想主張和政治傾向不同;恩怨主要有學術上的爭議、政治觀點的不同以及人身攻擊。
伏爾泰和盧梭是同時代的人,都具有那個時代思想家最鮮明的特徵,比如他們都憎恨腐敗和迷信,反對暴政和壓迫。
但相比之下,伏爾泰更溫和,盧梭更激進,伏爾泰崇尚自由,主張對社會進行理性的改良以實現每個人的自由權利。
而盧梭崇尚平等,他認為人人生而平等,但社會使人分化,所以自然狀態下的平等是人類最美好的狀態,為此他甚至反對文明本身 。
這種追求自由和追求平等的理念對立可以看做現代民主制度下左派和右派的雛形。
另外,從政治傾向的角度說,由於出身的不同,伏爾泰更能代表中小貴族和大資產者的利益,盧梭則更接近小資產者和平民階層的立場。
伏爾泰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並不主張用暴力革命解決問題,他反對絕對君主制,但對共和制也有所懷疑,更加喜歡英國式的君主立憲。
盧梭則是革命的鼓動者,他堅決的反對君主制,大革命時期的羅伯斯皮爾、馬拉等人都可以看作是盧梭的精神門徒。
兩人起初只是純粹的學術爭議和政治觀點上的辯論,但像絕大多數激烈爭論一樣,漸漸演變成了相互的人身攻擊。
比較重要的事件有兩個,一個是盧梭將自己的論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寄給伏爾泰,但伏爾泰毫不客氣的批評道:從來沒有人用這么多的才智來讓我們變成野獸。
第二件事是盧梭和自己的女僕長期同居,生育了五個孩子,全部被盧梭送進了巴黎的孤兒院。
伏爾泰因此匿名寫了《一個公民的情感》指責盧梭,而盧梭則以鴻篇巨制《懺悔錄》作為回應,此後二人徹底鬧翻,再也沒有見面或者通信。
(4)為什麼法國的哲人對盧梭敬而遠之擴展閱讀:
盧梭和伏爾泰都是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都對社會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法國的網路全書派當中,伏爾泰比盧梭年長,登上舞台的時間最早,活動的時間最長,著作也最多,因而在當時的歐洲影響最大,被視為啟蒙運動的泰斗。
正因為如此,幾乎在所有的《法國文學史》中,伏爾泰都被譽為啟蒙運動的領袖和導師。
盧梭則相反地歷經坎坷和磨難,最後還被看成性格怪癖的孤獨者,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始終是批評家們抨擊的目標。
E. 為什麼說盧梭是法國大革命先驅,浪漫主義之父
盧梭的浪漫主義特徵
1 強烈的主觀色彩,偏愛表現主觀思想,注重抒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重主觀,輕客觀和重自我表現,輕客觀模仿。
2 喜歡描寫和歌頌大自然。(尤為突出)
作者們喜歡將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於純朴寧靜的大自然中,襯托現實社會的丑惡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視中世紀民間文學。想像比較豐富、感情真摯、表達自由、語言樸素自然。
4注重藝術效果:異國青島情調、對比、誇張、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後發起於18世紀西歐的藝術性和創新運動。一種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和風格,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史上的兩大主要思潮。浪漫主義(英語romantic)一詞源出南歐一些古羅馬省府的語言和文學。這些地區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語和當地方言混雜而成,後來發展成羅曼系語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紀 , 大量地方語言文學中的傳奇故事和民謠就是用羅曼系語言寫成的。這些作品著重描寫中世紀騎士的神奇事跡、俠義氣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這類特點的故事後來逐漸稱為romance ,即騎士故事或傳奇故事。浪漫主義思潮在文學、美術、建築、音樂等藝術領域都有所體現。
作為創作方法和風格,浪漫主義在表現現實上,強調主觀與主體性,側重表現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像提到創作的首位,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超越現實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藝創作自始就有這種特色。如中國屈原、李白的詩歌和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德國的歌德和席勒、法國的雨果和喬治·桑、英國的拜倫和雪萊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作為文藝思潮,浪漫主義產生並風行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其時正值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資產階級處於上升時期,要求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義的統治,在文學藝術上反對古典主義的束縛。為適應這樣的需要,浪漫主義思潮應運而生。
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精神最先出現在文學中。在法國,浪漫主義的先驅者是盧梭,他宣揚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響應他的「回歸自然」的口號,在創作中抒發對大自然的感受,描繪大自然的魅力,抒發對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鄉土的熱愛追求和依戀。法國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創作緬懷過去的理想,宣揚宗教的威力,表現出濃厚的消極思想與情緒。1800年斯塔爾夫人發表了著作《論文學》,介紹了她對浪漫主義的觀點。在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論德國》中,她提出了浪漫主義民族主義的問題,奠定了法國浪漫主義的理論基礎。雨果的《克倫威爾》序言和《愛爾那尼》一劇的上演成功,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雨果的作品氣勢恢宏,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表現了對中下層人民群眾的深厚同情,是法國也是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傑作。喬治·桑表現空想社會主義理想,揭露金錢萬能罪惡的小說在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中也屬優秀作品。然而,嚴格地說,浪漫主義還是起源於德國和英國。浪漫主義最早的主要表現是德國的狂飆突進時期。施萊格爾兄弟在18世紀最後幾十年中成為德國浪漫主義的領袖。施萊格爾兄弟編輯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動浪漫主義運動的宣傳和理論建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稱為耶拿派浪漫主義。他們要求個性解放,主張創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門藝術界限。但他們的浪漫主義理論帶有濃厚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宗教神秘主義色彩。德國浪漫主義的另一個派別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爾尼姆、布倫坦諾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視民間文學,深入民間收集民歌和童話,對浪漫主義文學發展起過積極作用。此外,霍夫曼、荷爾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創 作也在德國浪漫主義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英國浪漫主義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柯爾律治和騷塞 。華茲華斯在《抒情歌謠集》再版序言中把詩歌看作「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這篇序言後來成為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宣言。19世紀初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是拜倫、雪萊和濟慈等人。他們抨擊封建教會勢力,表現出爭取自由和進步的民主傾向,在藝術上發展和豐富了浪漫主義詩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說中的代表司各特善於把歷史事件和大膽想像有機結合起來,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畫面。在西歐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和推動下,19世紀初俄國詩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義規范 ,創作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和敘事詩,對俄國浪漫主義的興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黨詩人和普希金、萊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義創作,充滿了革命激情,謳歌反專制、爭自由的思想,是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卓越代表。東歐浪漫主義文學以波蘭革命詩人A.密茨凱維奇和匈牙利革命詩人S.裴多菲為代表 ,他們的創作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濃郁的民族特色。19世紀中期以後,歐洲的浪漫主義文學逐步被現實主義文學所取代。
浪漫主義美術 18世紀60~70年代,一些在羅馬的畫家曾在新古典主義藝術的嚴格學院主義原
F. 為什麼伏爾泰與盧梭生前是死對頭
不僅僅是主張的不同,人生的際遇、各自的性格也促成了他們之間的恩怨,看下面一段介紹性的文字:
他們各自的偉大都是毫無疑問的。他們倆活動在同一歷史舞台之上,死於同一年,一前一後被請進先賢祠,棺木相距不過咫尺:世界上本來不應該有比他們更接近的人了,他們也應當是最親密的戰友。然而,眾所周知,他們生前卻是冤家對頭,互相仇視,互相攻擊,至死不息。
這也許是因為我住在日內瓦的緣故,使我老惦著這檔事。這里處處有兩位大師的遺跡:盧梭在這里刮刮入地,伏爾泰在這里安享晚年。有時翻翻兩人的著作,常為他們思想的犀利和心胸的寬廣而叫好,這時就又為他們的嫉恨和狹窄而嘆息。我弄不清楚他們究竟為什麼如此決絕地翻臉,也搞不懂又為什麼他們偏偏要擠在日內瓦這么個小地方,以至應了冤家路窄的說法。於是總想借什麼機會,一吐骨鯁為快。
本來他們都是以巴黎為主要活動舞台的,後來卻都嚮往起日內瓦來了。也許巴黎和日內瓦代表了一個文化坐標中的兩極。
早年在巴黎風光十足的伏爾泰,晚年在日內瓦大置房產(他也許是大文豪中少有的甚至是唯一的在生意場大獲成功的人),定居下來,一住二十多年。他在給朋友的信中甚至把自己稱作「瑞士人」。對這兩個城市,他有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覺得,25歲時人應當生活在巴黎,而50歲時要生活在日內瓦。」他沒說為什麼,但從以下的話中可略知其意:「我老了,病也多了,我的身體需要一個好醫生,我的精神需要一個象日內瓦這樣的社會環境。」巴黎朝氣蓬勃,人才濟濟,明火執杖,是年青人打天下的地方;日內瓦則是世外桃源,凈土一片,是暮年老驥沉思冥想的去處。
但伏爾泰這一住不要緊,卻打破了另一個人的「海歸」夢。這人便是盧梭。
比伏爾泰小18歲的盧梭在地理上的人生道路正與伏爾泰相反:他生於日內瓦,之後去法國。從小是孤兒的盧梭,反對加爾文主義,很年輕時便退出當時在日內瓦占統治地位的新教組織,而皈依天主教。由於對新教的叛逆,盧梭在日內瓦當政者眼裡是一名異教徒,受到種種指責,最後被取消了公民權。於是盧梭十二歲時徒步流浪去法國,在巴黎自學成才並成名。
1754年盧梭回到日內瓦,在那裡被當作文豪受到隆重熱烈的歡迎,當局撤消了以前對他所有的指責,當然不用說還恢復了他的公民權。日內瓦是個注重實際的地方。而盧梭似乎對他在日內瓦受到的待遇十分滿意,自稱「日內瓦公民」,住了很長時間。他本打算在日內瓦重新定居下來,但後來聽說伏爾泰即將要搬到日內瓦來住,居然馬上改變態度,帶著家人又匆匆回到了巴黎。兩人就是這樣,從一開始成名,就保持著一種莫名的疏遠和冷淡。
也許是出於禮貌,也許是想打破兩人難耐的互相沉默,1755年盧梭把他參加第戎科學院競賽的論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寄給了伏爾泰。這篇在人類思想史上有地位的文章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人類的不平等是人類自身在社會化進程中造成的。這本來是啟蒙時代思想豐收的碩果之一,與伏爾泰的理性精神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出於難以揣摩的動機,收到書的伏爾泰卻不打算作如是說。1755年8月30日,他就盧梭的這本新著給作者回信。回信的第一句話便是:「先生,我收到了您的反人類的新著,謹表感謝。」一下子就把問題定了性:反人類。但是好笑的是,他接著還要表示「感謝」,使這個句子顯得相當古怪,相當別扭:既然是這么「反動」的書,何謝之有?
如果是為了表示禮貌,那也一般先說:收到您的新著,謹表感謝。然後再說:但這是一本反人類的書……現在的句子,把禮貌和抨擊不加轉折地揉合在一起,產生的是諷刺和幽默的效果,或者說,帶有的是一種隨隨便便的風度。
這種諷刺,這種隨便,在信的下文有著更充分的體現。伏爾泰接著這樣寫道:「從來沒有人用這么多的才智來讓我們變得愚蠢;讀您的大作讓人想爬在地上四足行走。不過,由於我丟掉這個習慣已有六十多年,我遺憾地意識到要重操舊習在我是不可能的了……」
在伏爾泰看來,盧梭關於人類社會化帶來的人性墮落的說法是要把人類拉回到史前野蠻時代去。盧梭的思想當然不是如此。我在這里沒有必要去對他們的哲理展開對比分析,因為伏爾泰的批評表現為一種半開玩笑,半當真的譏刺,與兩人的深層思想沒有太大的關系。聰明如伏爾泰,他是不會不知道盧梭決非他的敵人。我們在同一信中還可以看到伏爾泰對盧梭的關心:「我從夏比意先生那裡得知,您的健康狀況很不好。您應當回到您的故土,呼吸家鄉的空氣,享受自由,與我一起喝當地母牛產的奶,在大自然中悠然倘佯……」這應當說是很親切的話。但是由於上下文的關系,讓人感到這似乎是說:怪不得你的文章如此糟糕,因為你的身體很糟糕!
伏爾泰在這樣隨便說說笑笑,舉重若輕,但收信人卻沒同樣的心情。作為日內瓦人的盧梭,敏感而缺少幽默,不象法國人那樣開朗。伏爾泰的這封信,本來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對盧梭的心靈卻是打擊不小。他在給伏爾泰的回信里說:「現在輪到我來對你表示萬分的感謝。我把我那本糟糕的書寄你,不是為了得到你如此的『恭維』,而僅僅是把你當作自己陣營的首領而盡的義務和表達的尊敬……」語句充滿譏刺,也滿含委屈和痛苦。
兩人沒有尋找修復關系的願望,反而在怨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1756年伏爾泰發表長詩《關於里斯本災難與自然法之詩》,盧梭覺得「報仇」的機會到了,發表了評論「關於天命的通信」,其中極力抨擊伏爾泰詩中的「絕望」情緒。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這部以後成為法國大革命聖經的著作,則被伏爾泰抨擊為「非社會的」。可以想像,假如兩人並非敵人,甚至是朋友的話,這樣的評論是不會出現的。沒有什麼真正的內在的哲學思想差異能夠導致這種沖突。
假如說,這些還可以說是思想或學術上的爭論的話,以下事情的表現就純粹是鬧著玩了:
有一次,日內瓦大劇院起火,伏爾泰寫了篇匿名文章(《日內瓦戰爭》),揭發說火是盧梭放的,因為盧梭反對劇院文化。
而當日內瓦民眾發起捐款為伏爾泰塑造銅像時,盧梭則寄去2個法朗,以示嘲笑。
在以後的對壘中,雙方用詞越愈尖刻,例如「大儒主義者」,「厭世者」,等等。伏爾泰於1764年匿名發表《公民的情感》一文,抨擊盧梭將子女送入孤兒院的事。正是這篇東西促使盧梭動手寫下了名垂後世的《懺悔錄》。這算是兩人爭吵唯一的積極成果。我想,假如伏爾泰知道這樣的結果,他也許不會寫那篇文章的。
有趣的是,這兩個大哲學家都是在對方的故鄉——伏爾泰在日內瓦,盧梭在巴黎——對對方進行口誅筆伐的。盧梭稱伏爾泰是個「流浪漢」,伏爾泰則說「我真懷疑巴黎文人是否真會歡迎這個外國人」。兩人似乎都愛上了各自的住地,卻忘記了那是對方的故鄉!
1760年,盧梭給伏爾泰寫了一封信,這也是他寫給伏爾泰的最後一封信。這封信後來被他附在《懺悔錄》里。信的第一段非常著名:「先生,我一點也不喜歡您,我是您的門徒,又是熱烈的擁護者,您卻給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難。日內瓦收留了您,您的報答便是斷送了這個城市;我在我的同胞中極力為您捧場,您的報答便是挑撥離間:是您使我在自己的家鄉無法立足,是您使我將客死他鄉……」信是這樣結束的:「總之,我恨您,這是您自找的……別了,先生。」
收到信後,伏爾泰不知作何答復,一直沒有回信,但忍不住到處發泄。在給一個朋友的信中他寫道:「我收到盧梭一封長信,發覺他是越來越瘋了,這是很令人遺憾的事。」在給另一個朋友的信中更寫到:「盧梭真是個大瘋子,一個壞瘋子。他想讓人相信我在迫害他……」
這些話,盧梭的也好,伏爾泰的也好,今天看來,只能使人忍俊不禁,都不是什麼值得分清是非的事。
但無論如何,伏爾泰與盧梭互相關注著對方,盡管是帶著仇視的眼光。在某種意義上,兩人之間的激戰甚至成為他們生命中的必要支柱。1778年5月30日,伏爾泰與世長辭,他在遺囑中說:「當我離開人間時,我熱愛上帝,熱愛我的朋友,也不嫉恨我的敵人。」盧梭當在他所不嫉恨的人中間吧?33天後(7月2日)盧梭在巴黎附近的一個小村莊里也離開了人間。他們兩人似乎不能單獨在這世間上活著……
1791年,法國大革命進入高潮。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在邊境露餡,被革命黨逮捕,送入監獄。7月11日,革命黨人把他們的精神領袖伏爾泰的靈柩請進先賢祠,作為對國家有傑出貢獻的偉人供奉起來。連綿十幾里長的送靈柩隊伍故意在路易十六囚室窗口下經過,以進一步刺激這個即將上斷頭台的皇帝的神經。
三年後,1794年10月11日,按照法國國民公會作出的決議,盧梭也也被請進先賢祠,受到與伏爾泰同樣的待遇。是日,成千上萬的人在先賢祠前舉行隆重儀式,然後把盧梭的靈柩安放在離伏爾泰墓地僅幾尺之遙的地方。這並不是法國人的幽默,要把兩個仇人放在一起讓他們在天堂繼續惡斗,而是人們根本不把他們的爭論、他們的怨和仇當一回事。歷史更把這場戰爭給抹去了。
G. 哲學家盧梭有何特殊癖好
盧梭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為當時封建愚昧的人們在思想上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但名人大多都是與眾不同的,這也體現在他們的性生活上,盧梭就是典型的糜爛雜亂,而且癖好頗多,讓人難以想像。有人還曾提出盧梭同性戀的問題,其實在歐美地區的名人偉人中同性戀很常見,像達芬奇、米開朗琪羅、蘇格拉底等等。而且盧梭在懺悔錄中寫了關於自己三段被同性戀騷擾的遭遇。其實如果仔細看《懺悔錄》,字里行間可以看到盧梭對於同性戀的摒棄,盧梭是正常的異性戀,而非同性戀。其中一段是在天主教堂,但那裡更側重與天主教對教徒的馴服,所以盧梭同性戀的事並不屬實。第二段盧梭則完全是處於一個被騷擾的狀態,內心裡非常厭惡這種行為。包括第三次同樣如此,所以盧梭並不是同性戀。盧梭同性戀這個情況並不屬實,可他作為異性戀的特殊癖好同樣令人難以接受。盧梭解放天性、解放思想以至於極端,盧梭喜歡赤裸著身體,喜歡在黑暗的地方露出私處,尋找刺激。還寫過與華倫夫人以及一個管家共度三人世界,在性方面希望自己被虐待。在那個年代,人們的思想封閉晦澀,盧梭行事不拘一格,獨自成風。無論是在與人接觸還是文學創作上都是如此,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風格,盧梭才對守舊的社會做出了深刻的剖析,並寫下人類的啟蒙教科書。
H. 關於盧梭與羅素
不是,通常翻譯作盧梭的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羅素才是上面仁兄說得這個人,英國20世紀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分析學的主要創始人。
盧梭(1712—1778年)法國思想家 出生於日內瓦一個鍾表匠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但通過自學掌握了豐富知識。做過僕人、學徒兼雜役。後來,在華倫夫人的幫助下,來到都靈,此後,生活無著,當過雕刻匠、僕役、音樂教師。18世紀30年代,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寫作。18世紀40年代,盧梭非常困難,他在社會和生活的道路上艱難地躑躅,嘗遍人間的辛酸。1749年,他在一篇名為《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淳化風俗?》的徵文中獲一等獎,並一舉成名。但他決心放棄對財產和聲譽的奢望,永遠保持貧困和獨立。1752年,他的歌劇《鄉村魔術師》在楓丹白露王室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他拒絕接受路易十五給予的年金。1754年,回到日內瓦,受到熱烈歡迎,成為日內瓦公民。次年,發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並完成《論政治經濟學》。1758年,由於同狄德羅在宗教等觀點上的不同,與網路全書派決裂。1761年,小說《新哀洛綺絲》發表,猛烈地沖擊了封建專制制度,這部小說給盧梭帶來了巨大聲譽。1762年,《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出版,這兩部書既引起了網路全書派的尖銳批評,更激起了新舊教會的極大憤怒和政府當局的譴責。當時,法院下了通緝令,教會也發出聲討書,兩本書在許多地方被教會當眾焚燒。瑞士當局下令逮捕他,他只好逃往普魯士管轄下的訥沙泰爾,宣布放棄日內瓦的公民身份。但是,此時,盧梭的名聲已經傳播到歐洲各地。盧梭同伏爾泰之間的矛盾也加劇。盧梭一度到英國居住,不久又回到法國。晚年時最有名的著作是《仟悔錄》。1778年去世。盧梭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思想精華和基本原則是「人民主權」思想。他堅持自然神論,反對無神論,唯心主義是他的哲學思想的主要傾向。
伯特蘭.羅素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國 別: 英 國
出生地: 蒙茅斯郡
生卒年月: 1872-1970
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分析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羅素四歲前已父母雙亡。他是在祖母和家庭教師撫養、教育下長大的。後入劍橋三一學院並取得數學獎學金,1890年他在三年級是轉學哲學,並於1894年取得學位。羅素曾四次結婚,三次離婚。
1872年5月,羅素生於英國曼摩茲郡的特雷克。
1890年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數學,後在該學院講邏輯和數學原理,
1916年重新在三一學院任教。他是亞里士多德學會會員,
1931年他繼承為第三世羅素勛爵。
1949年獲榮譽勛章
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50年代因積極參加世界和平運動,反對核戰爭而獲得世界和平獎
1970年2月2日去世。
羅素曾於1920年來華講學,任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時間長達一年之久,其講稿曾在中國出版,書名為:《羅素五大講演》。羅素回國後寫了《中國的問題》一書,書中討論了中國將在20世紀歷史中發揮的作用。
羅素學識淵博,通曉的學科之多大概是20世紀學者們少有的。而且,他在哲學、數學、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許多領域都頗有建樹。他的哲學觀點多變,以善於吸取別人見解、勇於指出自己的錯誤和弱點而著稱。早期是屬於新實在主義的,晚年逐漸轉向邏輯實證主義。主要哲學、邏輯學著作有:
《論幾何學的基礎》(1897年)
《萊布尼茨的哲學》(1900年)
《數學原則》(1903年)
《數學原理》(3卷,與懷特海合著,1910年至1913年間完成)
《哲學問題》(1911年)
《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知識》(1914年)
《邏輯原子主義哲學》(1918至1919年)
《數理哲學導論》(1919年)
《心的分析》(1921年)
《物的分析》(1927年)
《對意義和真理的探究》(1940年)
《西方哲學史》(1945年)
《人類的知識--其范圍和界限》(1948年)
《我的哲學發展》(1959年)
與通常的隱居書齋脫離世事的純學者不同,羅素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關懷的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他終其一生熱衷於政治活動和社會事物、並且撰寫了大量關於政治和社會方向的著作。他的胸懷充滿正義、良知、睿智、溫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羅素文集最新的中文澤本《幸福之路》和《自由之路》最能體現他的風格,也是他的代表作品。值得每一位善良、正義、嚮往美好人生的青年去閱讀,去品味。
羅素於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婚姻與道德》)。
1964年創立羅素和平基金會。
代表作品:
《西方哲學史》、《我的哲學發展》、《幸福之路》、《自由之路》、《哲學問題》、《數學原理》
I. 為何在啟蒙運動中處邊緣地位的盧梭會對世界歷史產生更大的影響
盧梭汲取了人類思想的大量寶貴結晶。任何一位偉大 的思想家的思想都與其所處的時代和他的生活實踐息息相關。沒有 繼承以往的優秀成果,任何天才也成不了天才。每一位思想界的偉 人都充分顯示了兼容百川的卓絕才能。盧梭也不例外。縱觀盧梭的 生活實踐,我們可以發現,盧梭的平等思想是經過漫長而痛苦的過 程產生的。盧梭所處的時代背景深深刺激了他的心靈。十八世紀的 法國社會政治經濟的現實情況讓盧梭深深認識到人類的不平等所 帶來的悲慘的境遇。再加上盧梭本人不幸的成長經歷以及後來的社 會生活實踐的磨練,都讓他對於人類的自由平等充滿了渴望。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如還有新的問題,請另外向我求助,答題不易,敬請諒解~~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祝學習進步!
J. 為什麼說盧梭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
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精神最先出現在文學中。在法國,浪漫主義的先驅者是盧梭,他宣揚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響應他的「回歸自然」的口號,在創作中抒發對大自然的感受,描繪大自然的魅力,抒發對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鄉土的熱愛追求和依戀。
盧梭的浪漫主義特徵
1 強烈的主觀色彩,偏愛表現主觀思想,注重抒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重主觀,輕客觀和重自我表現,輕客觀模仿。
2 喜歡描寫和歌頌大自然。(尤為突出)
作者們喜歡將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於純朴寧靜的大自然中,襯托現實社會的丑惡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視中世紀民間文學。想像比較豐富、感情真摯、表達自由、語言樸素自然。
4注重藝術效果:異國青島情調、對比、誇張、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後發起於18世紀西歐的藝術性和創新運動。一種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和風格,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史上的兩大主要思潮。浪漫主義(英語romantic)一詞源出南歐一些古羅馬省府的語言和文學。這些地區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語和當地方言混雜而成,後來發展成羅曼系語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紀 , 大量地方語言文學中的傳奇故事和民謠就是用羅曼系語言寫成的。這些作品著重描寫中世紀騎士的神奇事跡、俠義氣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這類特點的故事後來逐漸稱為romance ,即騎士故事或傳奇故事。浪漫主義思潮在文學、美術、建築、音樂等藝術領域都有所體現。
作為創作方法和風格,浪漫主義在表現現實上,強調主觀與主體性,側重表現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像提到創作的首位,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超越現實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藝創作自始就有這種特色。如中國屈原、李白的詩歌和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德國的歌德和席勒、法國的雨果和喬治·桑、英國的拜倫和雪萊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作為文藝思潮,浪漫主義產生並風行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其時正值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資產階級處於上升時期,要求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義的統治,在文學藝術上反對古典主義的束縛。為適應這樣的需要,浪漫主義思潮應運而生。
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精神最先出現在文學中。在法國,浪漫主義的先驅者是盧梭,他宣揚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響應他的「回歸自然」的口號,在創作中抒發對大自然的感受,描繪大自然的魅力,抒發對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鄉土的熱愛追求和依戀。法國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創作緬懷過去的理想,宣揚宗教的威力,表現出濃厚的消極思想與情緒。1800年斯塔爾夫人發表了著作《論文學》,介紹了她對浪漫主義的觀點。在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論德國》中,她提出了浪漫主義民族主義的問題,奠定了法國浪漫主義的理論基礎。雨果的《克倫威爾》序言和《愛爾那尼》一劇的上演成功,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雨果的作品氣勢恢宏,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表現了對中下層人民群眾的深厚同情,是法國也是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傑作。喬治·桑表現空想社會主義理想,揭露金錢萬能罪惡的小說在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中也屬優秀作品。然而,嚴格地說,浪漫主義還是起源於德國和英國。浪漫主義最早的主要表現是德國的狂飆突進時期。施萊格爾兄弟在18世紀最後幾十年中成為德國浪漫主義的領袖。施萊格爾兄弟編輯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動浪漫主義運動的宣傳和理論建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稱為耶拿派浪漫主義。他們要求個性解放,主張創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門藝術界限。但他們的浪漫主義理論帶有濃厚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宗教神秘主義色彩。德國浪漫主義的另一個派別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爾尼姆、布倫坦諾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視民間文學,深入民間收集民歌和童話,對浪漫主義文學發展起過積極作用。此外,霍夫曼、荷爾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創作也在德國浪漫主義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英國浪漫主義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柯爾律治和騷塞 。華茲華斯在《抒情歌謠集》再版序言中把詩歌看作「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這篇序言後來成為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宣言。19世紀初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是拜倫、雪萊和濟慈等人。他們抨擊封建教會勢力,表現出爭取自由和進步的民主傾向,在藝術上發展和豐富了浪漫主義詩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說中的代表司各特善於把歷史事件和大膽想像有機結合起來,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畫面。在西歐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和推動下,19世紀初俄國詩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義規范 ,創作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和敘事詩,對俄國浪漫主義的興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黨詩人和普希金、萊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義創作,充滿了革命激情,謳歌反專制、爭自由的思想,是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卓越代表。東歐浪漫主義文學以波蘭革命詩人A.密茨凱維奇和匈牙利革命詩人S.裴多菲為代表 ,他們的創作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濃郁的民族特色。19世紀中期以後,歐洲的浪漫主義文學逐步被現實主義文學所取代。
浪漫主義美術 18世紀60~70年代,一些在羅馬的畫家曾在新古典主義藝術的嚴格學院主義原則范圍以外探索各種可能的途徑。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畫奇怪異常而最為突出,其《夢魔》一畫著重刻畫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國畫家和詩人布萊克在基督教神話的基礎上,發展了他自己精心構制的宇宙論,他的水彩畫技巧精美絕倫。在後來一代的畫家中康斯特布爾和泰納把水彩畫技法的鮮艷性和油彩結合使用。康斯特布爾畫英國鄉村景色,探索了大氣的光和色的復雜性。泰納發揮了光的自然效果,創造出有動力感的構圖,使觀眾如歷其境,似乎在隨畫面一起游動。在德國,風景畫家龍格力圖以象徵手法把個人的心靈氣質描繪為普通的自然靈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誠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雲霄的一棵孤樹或十字架之類形象來暗示自然和心靈的可敬可畏。在法國,採用歷史和文學題材的主要浪漫主義畫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進行實驗外,他以雄健的筆力表現了他的感情。異國的主題,特別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著迷。其熱情洋溢地描繪動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熱里柯相似的興趣,後者在選擇當代事件作為創作題材方面很有革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