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國為什麼要重新加入北約
重新加入北約對法國有利益。
一、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法國歷來倡導歐洲的共同防務建設,認為這是確保法國自身安全的根本途徑。
1、歐洲防務困難重重、進展緩慢,主要原因是一個「鬧獨立」的法國推動歐洲防務引起英國等歐盟其他成員國的疑慮,而美國擔心獨立的歐洲防務將會削弱甚至取代北約在歐洲的作用,因此,法國反復強調兩者之間是「相互補充」、而並非「競爭」的關系。
2、如果法國全面回歸北約,成為西方陣營的「完整成員」,英美等國的懷疑將會因此而打消,歐洲防務建設的阻力也就會相應減少。
二、法美之間關於北約的前途和改造上存在分歧,美國力主北約「全球化」,即把北約原本局限於歐洲的作用擴大大道全球范圍;而法國反對美國試圖通過北約「全球化」來統管全世界的安全事務。
但是,法國站在北約之外難以對北約的改造施加重大影響,因此一旦回歸到北約的核心位置,法國將擁有話語權;北約內部實行的是一致通過的決策機制,因此法國將掌握「否決權」。
三,法國在歐洲是軍事大國,也是北約內參加維和行動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但是北約的軍事指揮系統卻沒有法國參加。因此,法國全面回歸後將獲得軍事指揮和決策的權力。
(1)法國要退出什麼聯盟擴展閱讀
法國雖然是一個「不完整成員」,但是在北約中的存在依然十分重要。作為一個核大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法國在北約發揮不容忽視的政治影響;在經費和人力資源方面,法國一直是北約的主要提供者。
法國始終積極參與以北約名義展開的國際維和行動,目前大約有5000名法國軍人參與其中,法國提供的資金佔北約非軍事預算總額的15·3%和軍事預算總額的13·8%。
上個世紀90年代東西方冷戰結束,作為冷戰產物的北約面臨自身職能和作用的轉換和調整,而法國同北約關系「正常化」的可能性問題逐步提上了議事日程。冷戰結束後,歐洲局部地區沖突凸顯,特別是波黑內戰的爆發直接危及了西歐的安全。
法國雖然派兵參與處理危機,但處於北約之外的境地使法國的行動大打折扣。因此,早在1992年法國便同意把駐波黑部隊的指揮權交給北約。這是法國向北約靠攏的最初一步。希拉克1995年當選總統後這一進程加快,當年6月13日,希拉克派遣其國防部長出席北約國防部長春季例會,
表明法國回到了北約三大軍事核心機構之一的軍事委員會,此舉意味著法國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的進程正式啟動。但是,由於法美之間在南歐盟軍指揮權問題上經過長達一年的談判最終未能達成一致,導致法國的重返計劃中斷。
㈡ 法國什麼時候加入北約的,又是什麼時候退出的,現在為什麼又要重返
1949年4月4日美國與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共12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標志著北約正式成立。
法國是北約創始國之一。1966年,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擔心美國對北約的控制有損法國軍事獨立性,宣布退出軍事一體化機構,但保留北約政治成員身份。冷戰結束以來,法國逐步重新參與到北約軍事體系,但仍置身於最核心的軍事一體化機構以外。
* 在經費和派兵人數方面,法國今天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OTAN)排名第四的貢獻國。法國為北約支付經費,派遣兵力,但卻在北約理事會內不佔席位!
* 法國從來沒有離開過北約。在希望重獲北約指揮權的同時,尼古拉•薩科齊在完成這最後進程中保持高度透明。這是3月17日法國議會關於2007年以來外交政策辯論的意義。
* 重返北約不等於背對歐盟防務,這兩者之間不存在競爭,而是歐盟防務與北約的互補。法國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時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 因為同盟不等於事事贊同,法國仍然忠實於自己的原則,遵守自己的承諾。正是基於這一原則,法國希望改革與北約的關系。
數字
* 1949 : 北約成立
* 58% : 贊成法國重返北約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的法國人百分比。
* 一億七千萬歐元 : 法國支付給北約的經費數額,是北約經費第四大貢獻國。
什麼是北約組織?
* 北約成立於1949年,聚集在北約旗下的有北美和歐洲國家。今天,26個成員國圍繞相同的價值觀匯集在一起:民主、自由與和平解決爭端。
這一聯盟有著明確的目標:保障全體成員國的自由和安全。法國贊同並始終捍衛這樣的價值觀和目標。
* 北約體現了北美安全與歐洲安全之間的持久紐帶。這正是我們所要加強的!
什麼是北約一體化軍事機構 ?
* 為組織盟軍規模性軍事行動,北約具備一個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分兩個司令部: - 北約盟軍作戰司令部(ACO),負責指揮軍事行動,其最高司令部(SHAPE)總部 設在比利時的芒斯(Mons); - 北約盟軍轉型司令部(ACT),負責處理北約所有軍事力量變革事務(確定軍事需 要,尤其是在軍力和軍事行動支持方面)。
* 具體地說,每個成員國派遣給北約的部隊在這個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的指揮下實施各項行動。
* 每個北約成員國都是這個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中的組成部分,法國是唯一的例外!
是不是重返北約 ?
* 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非常明確 : 法國從來沒有離開過北約,法國是1949年北約成立時的創始國。法國只是離開北約的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1966年,戴高樂將軍做出這個決定是因為在冷戰背景下,法國不願意有不受法國指揮的外國軍隊駐扎在法國。
* 今天,世界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已經不再停留在80年代仍占上風的 「冷戰思維」狀態。很多華沙條約組織前成員國加入了北約:面對向全球蔓延的威脅,如恐怖主義與核擴散,東歐一些前共和國明白了北約是保護我們的價值觀的。
* 在沒有真正擔任北約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職務的情況下,法國已在通往這條道路上做了很重要的工作: - 1992年密特朗當政時,法國軍官在波斯尼亞行動框架內重新參與了北約軍事委員的工作。 - 在雅克•希拉克當政時,法國於2004年又派軍人參與北約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的工作,並且法國在里爾、里昂和土倫設有三個參謀部,有資格指揮盟軍的軍事行動。 - 法國與北約一起向阿富汗和科索沃派遣軍隊。
* 今天,我們改革的只是方式上的,因為共和國總統在完成這一進程時始終保持高度透明。
法國為什麼這樣投入 ?
* 法國在經費和兵力派遣上是北約的第四大貢獻國,法國參與北約軍事行動的兵力占總兵力的7%,約有4650士兵在北約旗下行動。
* 然而,法國沒有任何指揮大權,並且不能對盟軍的戰略決策產生影響。我們是不參加劇本寫作的重量級演員!
* 北約是法國無法到位並發揮影響力的唯一大組織。重返北約軍事指揮機構是授予自己行動能力,而不僅僅聽命於人。
歐洲防務與北約是否對立 ?
* 我們願意與北約一道建設歐洲防務,而不是與之相對立。這是因為我們在過去太長時間里將兩者相對立,以至於歐洲防務停留在盲點上。
* 法國的地位是模糊的:唯一一個游離在北約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之外的成員國,「法國例外」長期遭受歐盟夥伴國家的疑慮。在法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我們澄清了法國的立場:歐洲防務是優先的。
* 切實成果 : 得益於法國在擔任輪值主席國期間的努力,隨著歐盟軍事行動能力的加強,歐洲安全與防務政策取得了具體進展,並且在解決地區危機方面投入更多(歐盟駐查德維和部隊任期延長、9月份和12月份分別向喬治亞和科索沃派駐觀察團履行非軍事監督使命,還有首次打擊海盜「亞特蘭特」海上行動。)
法國的獨立性是否會受影響 ?
* 由戴高樂將軍1966年確定的獨立自主原則不變:
* 在派遣兵力投入行動方面,法國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完全的判斷自由。
* 在和平時期,法國不會將軍隊長期交由北約指揮。法國的政策將取決於對形勢的判斷。
* 在核威懾方面,法國保留完整的獨立性。我們與英國人並肩工作,以使法國的核威懾既服務於歐盟防務,又服務於北約。
* 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則,我們將在2009年4月3日至4日的斯特拉斯堡-凱爾峰會上改革法國同北約的關系,使北約更敏捷、更有效,並且使北約成為盟國間可以討論問題的場所。
* 此外,法國人很清楚我們的獨立性將不會受到影響:58%的法國人支持法國重返北約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
* 同盟不等於事事贊同:我們是獨立、自由的合作夥伴。
法國會不會身不由己地參與某個沖突 ?
* 不會。大西洋聯盟建立在一個基本原則上:所有決策都必須經過成員國之間意見交換和協商後一致確定。北約的每一項決定都是所有主權成員國集體願望的表達。
* 具體地說,是所有國家自己決定是否為每一項行動分擔經費。即便是在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框架內也是自主佔主導。我們是否記得,德國是北約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的成員,但是它在2003年伊拉克沖突中拒絕追隨其夥伴國家!,即使引用北約憲章第五條(對北約任何一個成員國的襲擊均被視為對全體成員國的打擊),成員國也不是自動派遣兵力。
語錄摘抄
尼古拉•薩科齊:「法國將在北約內獲得屬於它的應有位置,這是法國的利益,法國的選擇。這是一個自由而又團結互助、一個獨立而又參與的盟國的位置。這就是法國,一個服務於我們的價值觀與和平、在全世界承擔自己的所有責任、與所有國家對話的國家」。
㈢ 戴高樂時期法國退出了北約,現在它還是不是北約成員國
我簡單回答吧.
法國是北約成員國,但是他不參加北約的軍事行動.北約的決策權只有美英擁有,戴高樂強烈要求同享決策權,而遭到了美英的拒絕.從此,法國撤消了北約的對法國空海陸軍的指揮權.成為了世界上的幾個少有獨立國防體的國家.
再說,法國核打擊力量世界第三,僅次美俄,何必要象英國那樣當美國的狗呢?這也就是希拉克敢對布希大吼的原因.
順便簡介法國的地位: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享有否決權.
歐盟兩大軸心之首(另一個是德國).
法語國家首腦(改組織已有55個成員).
法軍在世界個地的駐軍:太平洋2萬
印度洋5千
非洲8千
南美洲3千
加勒比海3千
德國1萬7千
㈣ 法國是1966年退出北約的,是幾幾年重返北約的
法國駐華使館提供的資料顯示,1992年密特朗當政時期,法國軍官在波斯尼亞行動框架內重新參與了北約軍事委員的工作,同年法國出兵干預波黑問題,開始向北約靠攏;
兩年後,法國正式出席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國防部長春季會議,在回歸北約的道路上邁出了實際一步。
㈤ 中途退出北約的國家有誰知道
准確應該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66年,法國總統戴高樂為了維護國家獨立自主和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擺脫美國的控制,宣布退出美國主導的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法國採取此一舉世震驚的行動與當時法國所處的國際、國內背景密不可分:在國際層次上,有美國與法國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和斗爭,加之美蘇「緩和」的大背景和力量對比的變化下西歐國家安全觀發生了變化;法國國內層次上,有共和國政治體制大調整和法國軍事、經濟實力的逐步恢復,以及將法國從多年戰爭戰敗的挫折感中恢復的需要。同時,在個人層次上,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戴高樂總統本人以及他努力推行的法國國家利益至上的思想和長遠的全球戰略考量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關鍵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戴高樂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推行遏制蘇聯的戰略,於1949年4月4日與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共12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結成大西洋聯盟,公約於1949年8月24日生效。法國作為《北大西洋公約》的締約國,是大西洋聯盟的一員,承擔公約所規定的盟國義務,參加聯盟的政治機構及其活動。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是大西洋聯盟的軍事實體,是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其主要特點是軍事一體化。組織機構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會、防務計劃委員會、常設代表理事會、軍事委員會、國際秘書處等。西歐盟國將其海陸空軍事力量置於由美國將軍任總司令的歐洲盟軍司令部的統一指揮之下。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重要軍事力量。其宗旨是「成員國在集體防務和維持和平與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進北大西洋地區的穩定和福利。」
法國是北約的創始成員國之一,直到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之前,北約的歐洲盟軍司令部和中歐盟軍司令部都設在巴黎。 1958年10月5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12月21日戴高樂當選第五共和國第一任總統。1965年,法國拒絕參加北約的軍事演習;1966年2月21日,戴高樂在總統府愛麗舍宮宣布法國將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1966年3月,法國宣布保留北約成員國身份的同時,不再參加北約司令部,也不再向北約提供軍隊;3月11日,法國向北約所有成員國政府發出照會,宣布法國決定退出北約組織中的兩個一體化司令部(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和中歐盟軍司令部),這兩個司令部的總部也必須撤離法國領土。3月底,法國發出了另一份照會,宣布1966年7月1日起,法國駐聯邦德國的陸、空部隊不再受北約司令部管轄,法國人員從北約軍事一體化司令部撤出,同時要求北約各司令部的總部在1967年4月1日前遷出法國領土。隨後美國與其它北約成員國一起向法國施加壓力,但是戴高樂政府拒絕改變立場。1967年3月14日,北約兩大司令部最終撤出了法國。
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並不是法國政治領袖倉促做出的決定,而是與當時法國所處的國際、國內局勢的變化背景密切相關,也與戴高樂本人的奉行的以民族主義思想和全球戰略思想為標志的被後人稱為「戴高樂主義」密切相關。 一、 國際背景
1、 法國在北約內始終沒有得到與英美平等的決策權。
二戰以後在歐洲形成了由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控制的北約和華約兩大集團的冷戰和對峙。北約從成立之初就被美國視為其控制西歐傳統強國和遏制新興的蘇聯的雙重作用。由於當時美國是北約成員國中唯一的有核國家,面對蘇聯強大和近在咫尺的威脅,西歐國家不得不依賴美國的保護,尤其是其核保護傘的保護。但是戴高樂主政時期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兩大集團之間開始搞「緩和」,在歐洲境內發生直接的、大規模沖突的風險已經減小了,但是美國介入歐洲以外地區的沖突而把歐洲盟國卷進去的可能性卻與日俱增,而西歐國家既沒有對北約軍隊的指揮權,也沒有決定是否動用核武器的權力。
1958年,戴高樂出於為法國爭取與美英平等的主導地位的目的,向美國總統艾森豪維爾和英國首相麥克米倫提出一系列要求,核心就是北約的領導權應該由美、英、法三國掌握,而不是僅由美、英兩家掌握。這些要求被英美領導人所拒絕。此後,法國即採取有限步驟開始了脫離北約軍事一體化的進程,逐步從北約部隊中撤出法國的軍事力量,直至1966年2月21日法國正式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約軍事一體化組織。 2、 對核力量的控制與反控制
美國一直反對法國和其它西歐國家研製核武器,只同意在歐洲部署核武器,但是控制權在北約手中,北約又由美國人所控制,所以是否使用這些核武器、如何使用這些核武器仍然是由美國人說了算。美國為了阻止法國研製核武器,提出過多種方案讓法國「擁有」核武器,但是其本質無不都是由美國人最終控制核按鈕。法國認為這樣無法構成西歐對蘇聯的有效核威懾,始終堅持自己控制和研製核武器。到肯尼迪擔任美國總統的時期,美國更把防止西歐核擴散作為對歐政策的一個重點,還聯手蘇聯對法國施加壓力,導致法美矛盾日益激化。
美國核戰略的改變也增加了西歐和美國之間關於核保護傘有效性的不信任感。50年代,美國擁有絕對的核優勢,美國還無需擔心本土遭受核打擊,因此艾森豪維爾總統實行「大規模報復」的核戰略,當時西歐國家認為美國的核保護傘是可信的。到了60年代初的肯尼迪任期內,隨著蘇聯核力量的長足發展,美國用「靈活反應」戰略代替了「大規模報復」戰略,是否使用核武器、打多大規模的核戰爭的決定權完全在美國人手中,即如果單單是西歐國家遭受核打擊,美國的核保護傘有可能不會自動打開;而且,戴高樂認為西歐與美國的同盟關系將有可能把西歐拖入與自己無關,單純為了保護美國利益的沖突中去。這更堅定了戴高樂建立法國獨立核力量的必要性和緊迫感。而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是法國此方面行動的巨大羈絆。 3、 國際環境走向緩和的大趨勢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兩極格局經歷了1959年美蘇戴維營會談的「緩和」高峰和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的緊張高峰,但是總的趨勢是兩個超級大國都認識到熱戰最終會導致兩敗俱傷的後果,都更加理解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的必要性。戴高樂就是在這一國際背景下開啟了與東方緩和的大門,1964年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1966年訪問了蘇聯。在他看來,兩大集團緊張對峙時,東西歐國家只能向各自的盟主靠攏,而在緩和的背景下,集團意識得以淡化,法國因而能夠有推行獨立自主政策的餘地,其它歐洲國家也有更多的行動自由,這有助於打破兩霸一統天下的局面,實現世界的多極化。 二、 國內背景
戴高樂當選第五共和國總統後,對國內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調整和改革,法國的各方面實力得到了恢復,為推行「戴高樂主義」、實現民族獨立自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法國當時的國家意識也要求有強有力的領導人出現恢復法國獨立自主的大國地位。
在政治上,第五共和國的制度建設保證了法國一個強有力的穩定政權,為戴高樂推行自己的治國方略提供了制度保證。第五共和國憲法革除了之前第三、第四共和國多黨林立議會制的弊端,重新調整了總統、總理、議會之間的權力分配,削弱了議會和內閣總理的作用,大大擴充了總統的職權,很多問題可以不經過議會討論而由總統做出決策,總理也成為總統的「助理」角色。
軍事上,戴高樂任內,1962年3月18日《埃維昂協議》的簽署結束了曠日持久、耗資巨大且引起法國國內社會動盪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實現了法國的非殖民化,從殖民戰爭中徹底脫身。此外,1960年2月13日在撒哈拉沙漠成功試爆了第一個原子裝置,法國加緊籌建獨立的核力量。1964年,法國第一批幻影IV型轟炸機開始服役,標志著法國第一代核打擊力量的建成。戴高樂因而提出了法國的「大規模報復」理論,為獨立防務和獨立外交奠定了基礎。
經濟上,戴高樂採取了健全財政、振興經濟的做法。面對由於連年殖民戰爭,法國的財政狀況惡劣,貿易發展停滯。戴高樂採取一些措施整頓財政,發展經濟,強化法郎地位。其中包括把法郎貶值17.55%,增強法國產品的競爭力,刺激出口;發行等於100舊法郎的新法郎等等。經濟狀況的改善為其推行獨立外交政策提供了必要的財政和經濟手段。
法國二百餘年來始終是世界強國之一,但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經歷使得法國人充滿失敗感和薄弱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全國的青壯年大批犧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0年,法國戰敗投降,這都給法國人留下了嚴重的心理創傷。盡管二戰後法國是戰勝國的一員,但是法國的領導人和人民都明白,法國是藉助盟國的力量獲得解放的。二戰後接踵而來的印度支那戰爭和阿爾及利亞戰爭的失敗以及大批殖民地的獨立更加重了法國人民的羞辱感。因此,作風強硬的戴高樂的上台得到了大部分法國人的支持,而戴高樂的思想、戰略和政策都是以恢復法國的尊嚴為目的的,這就契合了當時法國的國家意識。 三、 個人背景
戴高樂是一位戰略家,被尼克松評價為胸懷世界全局有戰略思想的巨人,懷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全球戰略,即打破美、蘇兩極格局,實現世界多極化。維護民族獨立和法國的大國地位。發展獨立的核力量,堅持獨立防務。對美國既聯盟又獨立,對蘇聯既堅定又對話。建立以法德為核心、排除英國、以法國為領導的「歐洲人的歐洲」。擴大在第三世界的勢力和影響,保住非洲,插足中東,重返東南亞。他的戰略思想被稱為「戴高樂主義」。
他繼承了法國的民族主義傳統,認為民族利益高於一切,追求民族利益要超越任何社會制度和政權分歧。因此民族利益在戴高樂的政治決策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戴高樂認為法國是「偉大」的,偉大是法蘭西民族存在的理由,他認為「在任何時代,法國出於天性要完成『上帝的偉業』,傳播自由思想,做人類的旗手」 ,因而把法國的未來的人類乃至世界的未來聯系起來。因此他要竭力維護法國的大國地位,這就需要法國具備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因此,戴高樂把擁有獨立的核力量看作恢復法國大國地位的象徵和手段。同時,為了維護大國地位,也必然地要維護法國的獨立。戴高樂的獨立政策表現在拒絕屈從或依附於任何一個超級大國,同時必需保證法國的決策和採取行動的完全自由。 綜上所述,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是有其國際、國內和領導人性格三個層次復雜背景的,是時代的綜合產物。從其結果來看,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並不意味著法國退出西方聯盟,而是擺脫了對美國的依附關系,恢復了獨立的大國地位,在美蘇兩強爭霸、兩極對峙的政治格局中為自己爭取了更大的活動空間。 參 考 文 獻1、《戰後法國外交史(1944-1992)》,張錫昌 周劍卿著,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2、《大外交》,亨利•基辛格著 顧淑馨 林添貴譯,海南出版社,19983、《國際關系史》,袁明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簡明國際關系史》,肖月 朱立群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5、《希望回憶錄》 第1卷,戴高樂,巴黎普隆出版社,1970 親,要採納喲!(*^__^*) 嘻嘻……
㈥ 有哪些國家退出了北約
法國退出過北約。
1949年,法國作為創始國加入北約。法國和北約度過十幾年的親密期。60年代,隨著法國自身實力的增強、戴高樂主義的盛行以及對外政策的調整,法國決定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
冷戰結束後,出於對國際形勢變化的考量,法國在2009年再次重返北約。從退出到重返,體現了法國在看待自己國際地位的問題上猶豫不決。60年代的退出,是其想要重振殖民時代法蘭西的榮耀、重獲世界性影響力的迫切願望。
但隨著世界格局大變和全球化、多極化趨勢的到來,法國積極調整自身定位,認為通過在國際組織和聯盟中獲得主導權,也不失為一種上策。
法國此前退出北約的原因
1958年,戴高樂重返政壇後,積極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因此,他一上台就向美國的霸權地位提出了挑戰。他認為,北約組織應該是一個彼此完全平等的主權獨立國家的聯盟,而不能是一個含有主從關系的組織。為此他呼籲北約組織進行徹底改組,以使它和國家獨立地位相適應。
同年9月24日,他在給美,英首腦的一份備忘錄中稱:現在北約組織已不再適應整個自由世界的基本安全需要,法國的責任也擴大到世界各地,因此提議在北約組織中建立一個由美、英、法三大國組成的理事會,掌握世界政治和戰略問題的決策權。結果,遭到了美、英的委婉拒絕。當他弄清美、英意圖後,決定採取不受北約限制的自由行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法國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以上內容參考澎湃新聞-法國退出北約,為什麼43年後又重返北約?
㈦ 歐盟有哪些國家,英國為什麼要退出歐盟
歐洲聯盟(德語:Europäische Union,法語:Union européenne),簡稱歐盟(EU),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是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的,創始成員國有6個,分別為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該聯盟現擁有27個會員國,正式官方語言有23種。
歐洲聯盟成員國名單
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塞普勒斯、克羅埃西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愛爾蘭、義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馬爾他、荷蘭、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
英國為什麼要退出歐盟
歐盟預算里,英國繳納的比例約為1/8,按額度計算為德法後第3位。但德法利用歐元區內的有利地位,通過歐元區內的差異化利率政策,在製造業,服務業上都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反之,英國因為依然處於歐元區外,並未得到與付出相稱的好處。
此外,統一的歐元和歐盟實際是歐洲兩千年來,追求天下一統的理想的產物,但由於歷史上的文化沖突,宗教沖突,民族矛盾,以及各種皇室聯姻和內斗的影響,整個歐盟的隱憂重重。舉例來說,土耳其加入歐盟的問題,實際上作為決策者的德法就忽視了歷史上被奧斯曼帝國長期統治的巴爾干諸國的切身感受。這樣的盲目擴張將直接導致歐盟內部的裂痕。
作為長期游離於歐洲大陸之外的海洋殖民帝國,英國對歐陸的統一或一家獨大或鐵板一塊的聯盟一直保持有強烈的警惕。退出歐盟,除了近短期的經濟壓力得到緩解,並為未來提升英國的金融和經濟競爭力做准備外,還由於退出歐盟後,將會由德法英三強均衡變為德法兩強,這樣的聯盟的持續性從長期來看是不穩定也不持久的,而對於英國來說,由此可能衍生的結果將大大減輕來自歐陸的壓力,並有利於英國的遠期利益。
㈧ 法國為什麼要退出北約,又要加入北約
國家利益決定的。
二戰結束不久法國進入又退出北約,這樣可以避免於蘇聯的直接沖突,如果爆發核戰爭自己不會成為蘇聯的打擊目標,蘇聯也投懷送抱,給了法國很多幫助,比如電渣鑄溶技術等等,成了美蘇兩大陣營交流的通道。
蘇聯解體以後,威脅沒有了,反而是法國需要自己應付殖民地問題和環地中海地區霸主的計劃,再次加入北約可以方便和強國交流互助,甚至利比亞戰爭將美國拖下水
㈨ 法國退出北約的背景
法國是北約的創始國之一,也是北約軍力的一個重要支撐。1949年4月4日,鑒於冷戰因素以及擔心蘇聯與東歐國家的可能「入侵」,美國、加拿大和包括法國在內的一些西歐國家組建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以協調對任何可能攻擊的軍事反應。在北約初期,法國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從貢獻大量軍隊到讓西德國防軍融入等,1952年北約總部從英國倫敦遷往法國巴黎。這一時期,北約在法國境內設有多處軍事基地,部署了核導彈,軍事合作非常密切。
1958年,民族意識強烈的二戰領袖戴高樂出山執政,法國與北約的關系發生巨變。戴高樂的外交政策目標是確立法國的大國地位,希望法國能在西方世界中成為同美國和英國並列的大國,享有決策參與權。戴高樂認為,美國和英國在北約內過於佔主導地位,而且一旦同蘇聯開戰,美國不會履行其「保衛」歐洲的承諾。從1958年9月到1960年6月,戴高樂曾三次向美英兩國提出法國要享有參與大西洋聯盟的領導與決策權。
㈩ 誰最先發起退出歐洲
第一個退出歐盟的是有個英國,英國進行公投退出了歐盟,但是真實的情況不是英國人不看好歐盟,而是他們不知道歐盟是什麼。
德國荷蘭爺打算進行公投退出歐盟
繼荷蘭和法國要公投退歐之後,丹麥反對黨紅綠聯盟也表示希望就歐盟成員國身份舉行公投。
法國國民陣線呼籲法國就歐盟成員國身份舉行公投。此前,荷蘭自由黨領導人Wilders稱,荷蘭公投的時候到了。
另外,英國國內也不太平。據英國每日電訊報消息,北愛爾蘭的新芬黨新及蘇格蘭國民黨將發表聲明,要求脫離英國。
歐洲各國相繼退出歐盟的原因是多方面,這些年來歐盟的經濟一直在下滑。法國會退出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俄羅斯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由於違約法國賠了不少錢,歐盟和北約都對法國有打壓。
照這樣看歐盟不久就會解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