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國中尉的女人》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法國中尉的女人》([英] 約翰·福爾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nZDY7Ahz0K-wwTJ8MPzKyw
書名:法國中尉的女人
作者:[英] 約翰·福爾斯
譯者:陳安全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8
頁數:488
內容簡介:
查爾斯無數次地回憶起,他們的第一次相遇。
堤岸邊,她面海而立,黑色的衣裙隨風飄動,人卻如雕像般紋絲不動,彷彿在凝視著大海,又彷彿只是凝視著虛空。
查爾斯認出了她。她是小鎮人口中的「法國中尉的女人」,那個被一名法國中尉拋棄的墮落女人。
當她回過頭來,查爾斯沒有看到預料中的 屬於那個時代的莊重、順從、羞澀;她的臉龐,無論用什麼時代的標准或情趣來衡量,都算不上漂亮。
但那是一張令人難以忘懷的臉,一張悲劇性的臉。臉上的憂傷有如林間清泉自然湧出。那張臉上沒有狡詐,沒有虛偽,沒有歇斯底里,更沒有偽裝。
她的眼睛,像潮水一般湮沒了查爾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靈魂,不容於時代,卻成為超越時代的永恆存在
她是墮落的象徵,是不被同情的悲劇,是他全部的熱情與嚮往,是一整個時代無解的謎,是那個晦暗年代裡微弱而動人的自由之光
★《時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牛津大學等英美高校文學課必讀書,國際筆會銀筆獎、W.H.史密斯文學獎獲獎作品
★伊恩•麥克尤恩、A.S.拜厄特、翁貝托•埃柯、王小波推崇的偉大作家,《衛報》稱他的一生如同寓言般反映了當代英語文學的發展歷程。
★《紐約時報》暢銷書,長踞美國亞馬遜暢銷榜,風靡德、法、美、意、葡、西、俄、波等幾十個國家。
★由諾貝爾獎得主哈羅德•品特改編成同名電影,梅麗爾•斯特里普主演,成為影壇佳作。
★福爾斯的《法國中尉的女人》大概是小說史上第一本以商業小說之資,徹底改變小說理論風貌的例子。
★我是福爾斯先生熱烈的擁護者。——王小波
★我用《佔有》向《法國中尉的女人》致敬,因為它的敘事更貼近角色的感受與內在生命。——A.S.拜厄特
★剛剛開始寫作生涯的時候,我就讀過福爾斯的作品,他對我的影響非常深遠。——伊恩·麥克尤恩
★約翰•福爾斯的一生代表了當代英語文學的發展歷程。他既是一位講故事的大師,又為人們展示了超越時代的非凡寫作技巧。——英國《衛報》
作者簡介:
約翰•福爾斯(John Fowles,1926—2005)
英國小說家。出生於英國埃塞克斯郡,畢業於牛津大學。出版多部小說、劇本、詩集,還從事翻譯工作,代表作有《收藏家》《法國中尉的女人》《巫術師》。其中,《法國中尉的女人》獲得國際筆會銀筆獎和W.H.史密斯文學獎,並由 英國著名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哈羅德•品特改編成同名電影,成為影壇的經典佳作。
Ⅱ 有誰有約翰·福爾斯為百花文藝出版社的中譯本法國中尉的女人》寫的前言的英文原文
Sarah: Soon he no longer bothered to hide the nature of his intensions towards me. Nor could I pretend surprise. My innocence was false from the moment I chose to stay. I could tell you that he overpowered me, he drugged me. But it was not so... I gave myself to him.
Sarah: I have set myself beyond the pale. I am nothing. I am hardly human any more.
Charles Henry Smithson: [to Sarah] There is talk in the town of committing you to an institution.
Sarah: [describing how she became the French Lieutenant's mistress] He took me to a private sitting room, ordered food. But... he had changed. He was full of smiles and caresses, but... I knew at once that he was insincere. I saw that I had been... an amusement for him. Nothing more. I saw all this within... five minutes of our meeting. Yet I stayed.
Ⅲ 一些(法國中尉的女人)的事情
故事發生在福爾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居住過的一個英國小鎮:萊姆·里基斯。時間是英國「維多利亞黃金時代」(指1850- 1875年)中的1867年。小說一開卷,讀者就會被濃烈的浪漫、神秘氣氛所吸引: 1867年3月的一個早晨,海邊古老的壁壘狂風呼嘯,查爾斯和他的未婚妻歐雷斯蒂娜正在這里散步。他們看見一個穿著黑色衣服的女人在海岬的一頭孤獨地站著,眺望大海。風越刮越大,當他們走近這個黑衣女人時,發現她就是那個鎮上居民人人皆知的「法國中尉的女人」。人們說,她被一個法國中尉引誘失身,而當時的法國在極度清新寡慾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看來,是一個「誤入歧途的國家」。法國中尉回國後拋棄了她,而她幾乎每天到海邊來,就是等待法國中尉回到她的身邊。
這位黑衣女郎,她陰沉、帶有悲劇性的面孔雖無絕代佳麗的姿色,也無當時維多利亞女性應有的嫻靜、順從和羞澀,卻以其神秘、深沉、難以捉摸的與眾不同而另具魅力,世俗者唾棄她這樣的離經叛道者,但書中的查爾斯以及二十世紀的人們看待她的則是另外一種目光。
查爾斯時年三十二歲,是一個富家子弟,沒有職業,但是對古生物學和地質學頗有興趣,他受達爾文學說的影響很深,看到了維多利亞時代的保守和虛偽。
黑衣女子薩拉是一個出生於貧苦雇農家庭的獨生女,她的祖先出身高貴,到她父親這一代才衰落下來。父親送女兒到寄宿學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十八歲學成歸家不久,父親就去世了,在她當家庭教師謀生期間,一艘法國輪船沉沒,倖存的法國中尉在懂法語的薩拉的照顧下康復,並與她海誓山盟,答應很快從法國返回接她;傳聞她與中尉發生了關系,但中尉並沒有履行諾言,而是拋棄了她。有關她的流言蜚語傳遍了萊姆鎮,她成為聲名狼藉的「法國中尉的女人」。
而查爾斯的未婚妻歐雷斯蒂娜是一個典型的維多利亞女性,一個富商的女兒。她年輕、漂亮、文雅。但是,她的價值觀和感情是膚淺的。查爾斯的叔父羅伯特決定和一個還在生育年齡的女人結婚,一旦他生下男孩,查爾斯就將喪失對叔父的財產和男爵爵位的繼承權。歐雷斯蒂娜對羅伯特的結婚決定反應強烈,與查爾斯成鮮明對比。蒂娜戴著時代的面紗,掩飾自己對肉慾的渴望,獨自一人在卧室里脫掉衣服欣賞自己的肉體美,期待著查爾斯的愛撫。她堅持每天寫的日記是為了將來的一天查爾斯逼著她拿出來給他看,所以,日記中也是戴著面紗的。與薩拉相比,她是一個可以一眼看透的單調女子——一個年輕、美麗,卻如一方清澈見底,擺動身軀數十下就可以游到盡頭的小池,薩拉則身世滄桑,如深不可測的大海,浩瀚無邊。
獲獎情況:
女主角梅麗爾斯特里普1981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男主角英國演技明星傑洛米·艾恩斯被授予了愷撒獎終身成就獎,這是今年的事了
其他的獲情況我就不知道了
Ⅳ 《法國中尉的女人》觀後感
法國中尉的女人:作者:(英)約翰•福爾斯。類型:言情哲理。這是我看過的印象最深的一本書了。原因,沒太看懂……
記得在書的背面梗概中寫著「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愛情故事」,的確,太費腦子了……好像提到愛情故事,一般會想到的詞語應該是諸如「催人淚下,凄美動人,感人至深」之類的,天底下還會有「發人深省」的愛情故事嗎?
另外,這本書和其他名著不同的是,它沒有序言,我看過的其它書都有。當時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沒有呢。不過還是很喜歡它的這種每一章前面的都有引言的格式。
一個三十二歲的貴族青年查爾斯(其實就是現在的富二代)是書中的主人公(實質上是一個超級大綠葉),雖然書名叫「法國中尉的女人」。當時心裡覺得挺失望的,看過的愛情故事的主角年紀一般都在二十歲左右,這男主角的年齡也太大了吧。不僅如此,查爾斯長得還很一般(也不是帥哥啊),性格也沒有什麼特點,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他之後雖然懺悔了很久,但在以後漫長的歲月里,還是偶爾會逛逛窯子,另外書中還寫到,查爾斯只要一跟女性有點肢體上的接觸,就往那方面想,然後再譴責自己。覺得這樣寫,真的是……太真實了點吧。
因為一開頭就是這樣,所以對男主角實在沒有什麼好感。雖然倒過來想想,如果查爾斯到了這個年紀還沒有碰過女人,倒是更讓人懷疑他是不是一個正常男人了(難道有心理或者生理問題),尤其是他還很有錢。
查爾斯的父母都已經不在了,孤身一人。這樣也好,省得又上演富家子愛上灰姑娘,富家子的父母拚命阻撓的戲碼,都讓人看吐了。
看開頭的時候,以為這就是《簡•愛》加《苔絲》。
女主角就是「法國中尉的女人」薩拉(她給人的印象太深了),第一章就寫她一個人孤獨地站在岸邊,眺望地平線……
遠處,從穿著上看很有錢的一男一女在看著她,議論她,男的問那個黑衣女子是誰,女的說她是一個犯過錯誤的女人
那個男的就是查爾斯,女的是他的未婚妻歐內斯蒂娜。
歐內斯蒂娜只有二十三歲而已,典型的老牛吃嫩草,真替她不值。一位標準的大家閨秀,長得比較好看,一位商人的女兒,文化水平不高,很天真單純。就是個子矮點(
然後就寫他倆談戀愛,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發生……
薩拉不慌不忙地出場。查爾斯是一個古生物學家,每到一個地方喜歡去收集當地的昆蟲標本,他用捕蟲網追逐一隻蝴蝶,追到一片沒有人的森林,發現一個女人藏在一個角落裡睡覺,他覺得她真是夠出格的,但也正是因此,她才在他心裡留下了烙印。
薩拉長得並不好看,也很一般,就是個子比較高,受過很好的教育,但家境貧寒,沒有親人。性格非常有特點,心理素質很好(站在海邊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表面上看很受氣,但其實比較地……有城府。
與此同時,查爾斯雖然有錢,但他父親並不是家中的長子,沒有能夠繼承世襲的爵位和庄園,然而,查爾斯的伯父偏偏一直沒結婚,所以查爾斯也就理所應當地成為了他伯父的繼承人。
不過,他的伯父突然間結婚了,而他已經67歲了(晚節不保啊)。既然結婚,就有可能生子嗣,查爾斯就失去繼承權了。本來歐內斯蒂娜的父親還覺得高攀了一位貴族,結果此事一出,態度立刻有所怠慢(世態炎涼)。
薩拉對查爾斯訴說了自己當年與瓦格納的經歷,查爾斯原諒了她的不貞(反正查爾斯也不幹凈,不過比起《苔絲》中的安琪,查爾斯已經不錯了)。
查爾斯對她非常有興趣,他的朋友,一位心理醫生覺得薩拉是自虐狂(我也曾經覺得薩拉精神不太正常),查爾斯希望自己可以幫助這個不幸的女人。同情,總是容易發展成為愛情的。
查爾斯還有一位僕人薩姆,他和歐內斯蒂娜的女僕瑪麗有私情(和咱們農村鑽玉米地是一個意思),查爾斯曾經答應過他,等自己一結婚,就給薩姆一筆錢,讓他建立一個自己的小家,然而……
隨著和薩拉一步步地深入交往,查爾斯發現自己越來越渴望見到她(愛上薩拉了),可是他又要壓抑自己的感情,畢竟薩拉已經不清白了,畢竟他已經訂婚了,而且要他放棄自己的名譽地位,和這樣的一個女人結合,又缺乏勇氣。歐內斯蒂娜沒有任何讓人不滿意的地方,他們一開始的交往,查爾斯對歐內斯蒂娜只是覺得她是一個很適合結婚的對象,而不是對薩拉那樣愛著她。
他們的地下戀沒有任何人知道,除了薩姆之外。薩姆預感到查爾斯的婚約會出變故,一旦查爾斯和歐內斯蒂娜決裂,那麼他和瑪麗也沒戲了,所以,他只能出賣查爾斯了。
因為薩拉總是干一些不被常人理解的事情,所以最終被她的僱主掃地出門。第二天,查爾斯在一座廢棄的谷倉里找到了她(很可憐)。薩拉看到他,一番對話之後,撲上去就吻(真有激情)。盡管查爾斯內心深愛著她,但還是極其痛苦地把她推開,選擇了逃離,卻撞見了正在偷情的薩姆和瑪麗(真是尷尬)。平靜之後,查爾斯讓薩拉去愛塞特,他會替她安排好一切,因為小鎮的人想把薩拉送進精神病院。
薩拉走了,也把查爾斯的心帶走了。我總覺得查爾斯既然那麼愛她,干嗎當時不把她領回家呢?當然,在那樣一個封建的時代,他不可能這樣做。
因為愛著她,查爾斯很糾結,也不願意再去看歐內斯蒂娜了,而婚期也一天天臨近。
第二天兩人分別的時候,查爾斯給了她很多錢,並衷心地謝謝她。因為她,查爾斯明白了自己有多麼忘不了那個謎一樣的女人。
薩拉到了愛塞特,在一個小旅館住下,寫了一封信,然後,吃飯,睡覺。
查爾斯看完那封信後就把它扔進了壁爐里,化為了灰燼。
查爾斯最終沒有去找薩拉。薩拉從此再有沒有出現在他的人生中。他和歐內斯蒂娜如期結婚,婚後生了六七個孩子。而查爾斯的伯父在婚後不僅生了兒子,而且還是雙胞胎。查爾斯後來從商,過著平淡乏味的生活。薩姆和瑪麗也如願在一起了。
看到這兒的時候,我失望極了。寫了這么長最後就是這么一個結局,有意思嗎,感覺前面的簡直都白看了,太平庸了,總覺得查爾斯還得跟薩拉有些糾葛。而且後面還有大概三分之一的樣子。
這就是第一個結局。這本書有三個結局(很有創意,也是最大的亮點)。
查爾斯在收到薩拉的信以後,飯吃不下,覺睡不著。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她(餡得夠深的)。結果經過了一番內心的掙扎,還是坐上了去愛塞特的火車,第一個結局就是來自他在路上的幻想。
他讓旅館的老闆上樓把薩拉叫下來,但老闆說她的腳扭傷了,只能查爾斯上去見她。查爾斯隱隱約約有種不好的預感(要悲劇),因為當初薩拉和法國中尉就是在這種孤男寡女共處一室的情況下發生了不好的事情。可是他已經來到了這里,就去見她吧。
一開始兩人還很客氣,但薩拉坐著的身影實在太美麗……
此處省略………………
我想他如果放手的話,他和薩拉這輩子也就沒戲了吧,可能正是想明白了這一點,他才會不顧一切。
完事以後,查爾斯覺得很幸福(真不要臉)。薩拉說自己配不上他,但他執意要解除婚約。於是就准備走,這件事不可以再拖。但是,他很快就發現了一件讓他覺得五雷轟頂的事情,……,查爾斯不理解她為什麼要這么做,他覺得自己受了欺騙,而且薩拉根本就沒有扭傷腳,自始至終就是一個圈套,他不能理解,薩拉簡直就是在對他進行道德綁架(得了便宜還賣乖)。薩拉把他轟走了。
之後,查爾斯去了教堂懺悔,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他還是決定和薩拉在一起,與歐內斯蒂娜解除婚約。不管薩拉有沒有出現,其實他從沒有真正愛過歐內斯蒂娜。更重要的是,他必須為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不管是不是受了欺騙,畢竟他愛她。
然後他還給薩拉寫了一封信,就算是情書吧,裡面沒有什麼甜言蜜語(這本書里也沒有),大意就是說讓薩拉等著他,他要和她永遠在一起。只有一句話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就是查爾斯說自己忽然才發現自己原來不是二十二歲,而是三十二歲(也是,查爾斯的心理年齡給人感覺也就二十二歲)。讓薩姆去送,怎麼可能送得出去呢(當然,送出去也沒用)。
解約的理由不能是自己婚前出軌,只能說我配不上你(薩拉也是這么對他說的,典型的抄襲)。歐內斯蒂娜說我有什麼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可以改啊(可憐的孩子,整本書里只有她是最無辜的人,莫名其妙地,自己深愛崇拜的未婚夫就被別的女人搶走了),查爾斯很心痛,但為了另一個人,他不得不如此地傷害她。歐內斯蒂娜終於明白了,她問了一句她是誰(傻子也能猜出來有第三者啊),查爾斯只說,你不認識她(其實認識,一開頭就是她告訴他是誰的,但歐內斯蒂娜做夢也不會想到是她)。
薩姆向查爾斯提出辭職,並向查爾斯索要了一大筆錢(因為他知道他和薩拉的那些事情)。
歐內斯蒂娜的父親要查爾斯錢一份不平等條約,具體內容記不清楚了,反正很侮辱人。但是查爾斯沒有猶豫,簽完就走了(縱觀全書,查爾斯也就這個時候比較帥)。
可是,當他再回到愛塞特的時候,薩拉已經走了,不知去向。
從此,查爾斯開始了長達兩年的尋找,他登過啟事,但一直沒有消息。他去過那些妓女聚居的地方尋找(即便薩拉為生計當了妓女,他也絕不會嫌棄她),但只有失望,盡管在肉體上還是不檢點(很同情查爾斯,不過還是想批評一下),但在精神上卻始終只有一個人,他覺得自己此生不會再愛上其他人了。後來,他去了美國,一邊旅行,一邊漫無目的的尋找。在他開始流亡生活的第13個月,查爾斯的伯父終於還是有了一個兒子,查爾斯已經對這一切,沒有什麼觸動了(難道已經麻木了?好心痛)。
和當時的英國不同,美國已經很自由開放了。那裡的女子都很開朗活潑。查爾斯不禁幻想,如果有一天他找到薩拉,那麼他一定要帶她來美國生活(這個想法還比較成熟,如果兩人在一起之後還留在英國,那麼肯定會是這樣的結果,薩拉在路上走,旁邊的人說,看見沒有,這就是那個不要臉的狐狸精,先跟野男人睡過,後來又不知道用了什麼手段勾引了別人的未婚夫……),看一看薩拉唱歌跳舞會是什麼樣子,他從來沒有看見她笑過……可是,這只是幻想,想著想著,查爾斯的心又痛了(我的心也痛了),只要能找到她,他不會再讓她受苦,睡在稻草堆上,不會再讓任何人鄙視她,只要能跟她在一起,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太痴情了,現在終於不討厭這個男主角了,不管他最終能不能和薩拉在一起,快點做個了結吧)。
因為成功地實行了自己的計劃,薩姆和瑪麗終於如願地幸福生活在一起,並很快有了自己的孩子,瑪麗無意間撞見一個女人。因為在心裡同情查爾斯的遭遇,所以……
查爾斯在美國突然收到他的律師的來信,讓他趕緊回去。
這是一封匿名信,因為查爾斯以前也收到過只寫一個地址的信,所以他以為這封信也是薩拉寫的(其實不是啊……),謹慎起見,他還作了一番調查,在得知了她還是單身以後,他去找她了,於是,真正的結局開始了。
那是一個著名的畫家的家裡,其中的幾幅裸體畫讓查爾斯不禁想到了薩拉,很吃醋(自己都沒有見過薩拉的裸體,怎麼別的男人可以呢),不過也有可能不是。當他再見到她的時候,他已經不敢相信她是她了。薩拉不僅活得更自信,也更年輕了。因為她蛻變得太華麗,以至於查爾斯都感到自卑了,他之前都以為薩拉一定會在某個火坑裡面受苦受難,自己是拯救她的英雄。
現在才發現,一切都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而已,查爾斯說,只要他愛她,那麼他所擁有的一切再犧牲千百次他也是心甘情願的(悲傷……)。自己只不過薩拉在孤獨無助的時候一個玩偶罷了,現在她不需要他了,就把他忘得乾乾凈凈了(查爾斯這么想的,不過我覺得這么說太重了些,雖然我也不能夠理解女主角,但總覺得她不是一個壞人)。
似乎這一幕,重現了當年他和歐內斯蒂娜解除婚約的一幕,也許這就是輪回。
薩拉追求的是自由,所以她說自己不可能成為任何人的妻子,薩拉說自己現在很幸福,不想改變。查爾斯氣壞了(如果一開始就註定沒有結果,那麼何苦要一次次的誘惑呢),他說,如果老天有眼,那麼總有一天,你會受到最嚴厲的懲罰!薩拉無言以對。
這是第二個結局和第三個結局的分叉點。
看到這里,我覺得兩人基本上是只能分手了。雖然對女主角實在沒有什麼好感,甚至覺得她人格上有些問題,盡管質疑可能他們在一起查爾斯也不會幸福,但還是衷心地希望他們兩個能在一起,否則,讓人對愛情實在都沒有信心了。付出了那麼多,到頭來還是失落。
查爾斯轉身要離開,他覺得自己真的很多餘。他只想找一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唉~)。但是,薩拉從他後面跑過來,攔住了他(每次都是這樣,在他愛她的時候,她拒絕;在他想要放棄的時候,她又追求),說,我不能讓你帶這樣的想法走掉!查爾斯沖她擺擺手,讓她躲開,但她就是杵在那兒不肯走。查爾斯火了,此生中唯一一次,他想打薩拉,不過還是忍住了(估計還是捨不得吧)。薩拉說,有一個女人,她很想見查爾斯,她可以向查爾說明,自己沒有那麼可恨。他說,我憑什麼還要再聽你的?(憤恨),她說,她比世上任何人,甚至她自己都更了解自己,他說,我又不認識她,即便是女王來了我也懶得見。她說,她非常想見你,你要是不見她,你會後悔一輩子的(厲害!)。結果,查爾斯還是妥協了。
隨後,查爾斯被帶到了一間房子里,應該是兒童房,空無一人。又過了一會兒,一個女僕抱進來一個小女孩兒,放在屋子裡。小女孩大概有一歲多一點,長了一頭黑發(和薩拉的金發迥然不同)。
查爾斯不理解薩拉葫蘆里賣的什麼葯,反正閑著也沒事兒,就哄小孩唄(也許他心裡也想當父親了,畢竟也三十四了,要是當年沒有薩拉插一杠子,他和歐內斯蒂娜也應該有自己的孩子了吧)。
查爾斯一邊等待著,一邊猜想著,一個女人,還非常了解薩拉,又非常想見他,會是誰呢?不會是……那個人吧,那個人指的是當時一個非常有名的人,就是薩拉的僱主的妹妹,一個非常進步的女性。不過他還是想岔了。等了很久,還是沒有人來,查爾斯就問一個路過的女僕,結果那個女僕說,她已經在這兒了呀。
這下查爾斯更迷惑了。女孩有些煩了,查爾斯不知該怎麼辦,然後這個時候,孩子的母親進來了,查爾斯都沒用正眼看她。孩子的母親一邊哄孩子,一邊用一種做了虧心事的眼光偷看他。然後就是一段無言的沉默。查爾斯覺得自己怎麼又受到了奚落呢,然而這一次,他千里迢迢地從美國跑來受這次奚落,他心甘情願(怎麼回事,查爾斯怎麼這么賤呢)。
然後,很尷尬。查爾斯沒話找話,問她叫什麼名字,孩子的母親說,叫拉拉治,是那個畫家起的。見查爾斯沒反應(其實他都不知道自己該說些什麼),她又說,難道你不喜歡這個名字嗎,我知道這個名字很奇怪(是挺奇怪的,看了那麼多外國的小說,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
查爾斯忙說,喜歡,喜歡(他還能說些什麼呢)。
後來重新看的時候,覺得自己當時的智商怎麼那麼低呢,看到這兒都沒反應過來這個孩子的母親是誰。
當然查爾斯還是有很多疑惑,不知不覺眼淚就流下來了(五味雜陳)。他問,為什麼,如果我永遠都不……,孩子的母親打斷他說,不得不如此。
好不容易有句台詞,還寫得這么朦朧。後來才明白查爾斯想說的是「為什麼,如果我永遠都不來找你,你怎麼辦呢?」
之後,兩個人相擁而泣。查爾斯覺得他和薩拉之間什麼都沒有了,只有愛(嚇死我了)。他最後問了一句,我到底能不能弄懂你的謎呢,薩拉默默地搖頭(應該是不知道吧)。兩人抱起來沒完沒了,這時,拉拉治為了提醒他們倆,就用手裡的布娃娃打在她父親的臉頰上(總算挑明了,原來她父親就是查爾斯,因為房間里沒有別的男人,害得我都用上推理了,呵呵)。
雖然一夜情之後有孩子的情節有些不合常理,不過畢竟也還是有可能發生的(誰讓那時候沒有什麼避孕措施呢),不過我還是有一點疑問,查爾斯怎麼知道拉拉治就是他的孩子呢,薩拉可不是頭一次欺騙他了,雖然薩拉並不是一個水性楊花的女人(其實她很自重),不過為生活所迫還是有可能背叛自己,這也是查爾斯所擔憂的地方。直到再看開頭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查爾斯也是黑頭發。而且個人認為以薩拉不走尋常路的性格,有了孩子她是一定會生的。
雖然第二個結局有些牽強,不過還是有很現實的意義:你們兩個人可以不為對方負責,但是逍遙快活之後,必須為這個無辜的生命負責。何況現實中有無數因為孩子而維系的婚姻,誰都希望有完美的愛情,但現實就是有很多無可奈何,苛求只能帶來傷痛,差不多就行了吧。
第三個結局,在查爾斯轉身離去之時,薩拉把一隻手放在了他的肩膀上(是留戀,還是傷害呢)。查爾斯這個恨啊,只是一隻手而已,卻讓自己停下了腳步,恨自己為什麼這么愛她(痛苦死了)。當他轉身面對她的時候,薩拉的眼睛隱含著一絲笑意(為什麼,我也只能問為什麼了)。薩拉說自己不可能跟他結婚,但可以跟他保持曖昧的關系。但是查爾斯無法接受,他想要的只是一個妻子,又不是一個情人(以他的條件,想找情人的話還會愁找不到嗎)。他最終還是滿含憤恨地離開了她。
查爾斯走在河邊,思索著,也許薩拉的性格的確值得心理學家去研究,但作為他,實在已經厭倦了這種猜謎的游戲(恐怕不是游戲吧),他把她比作斯芬克斯(唉~誰讓你不是俄狄浦斯呢)。是回美國,還是去別的什麼地方,他不知道,只是一個人順著河邊走著,覺得自己三十四年來生活的一點意義也沒有,不過他還是對未來的生活有了一絲信心,盡管眼淚一次次的讓人不敢相信這種信心。生活終究要繼續。
作者說第三個結局更真實一些,我也這么認為,雖然心裡很希望大團圓,不過如果沒有第三個結局,這本書就不發人深省了。當然作者設置了三種結局,就是讓讀者有自己選擇的餘地,讀者希望是哪個結局,它就是哪個結局(我希望是第二種)。
盡管這裡面查爾斯從戲份上來說是真正的主人公,薩拉出現的並不多,但薩拉給人的印象實在太深,我對她有著太多的不解。如果愛,為什麼要殘忍的離開;如果不愛,為什麼又要一次次的追求,並獻身給他呢。也許她知道自己和查爾斯真的不合適,也許是為了要追求她的自由。在我的心裡她應該愛查爾斯,因為她曾經說過,和她在一起他不會幸福。因為他們兩個追求的始終不一樣,一個要生命的自由,一個要婚姻的幸福(為什麼不可以兼得呢)。
關於薩拉的性格實在是太過見仁見智,書里並沒有關於她的心理描寫,查爾斯的倒是很多。也許正像查爾斯最後想的那樣,她正像一個斯芬克斯。一個永遠讓人不解的謎。我始終不願相信,薩拉會是一個居心叵測的人。像查爾斯所說「你不僅毀了我的一生,還以此為樂」「不僅把匕首插進我的胸膛,還轉動它取樂」,這樣的結論,或許太過冷酷了一些,薩拉只是在以自己的一種方式活著,然而她的思想卻不能被自己最愛的人理解。她也很矛盾,喜歡孩子,又不願改變單身的現狀。追求愛情,又決絕地拒絕了查爾斯的求婚。只是,薩拉為何不願為查爾斯作一些改變呢,畢竟,他也算是為她付出了一個男人所能給的一切了。幸好,不論是何種結局,他從未後悔過。
如果以最惡意的思想去揣度薩拉的話,那她也夠可恨的。先是勾引,再是拋棄,明明知道查爾斯有多麼痛苦,還刻意逃避。但我卻不願意這樣去想。唯有她拒絕查爾斯,她所追求的自由才得以實現,她的個性才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就連作者都說,他很清楚男主角心裡想要什麼,但不知道女主角心裡想要什麼。
因為心裡不願接受第三個結局,所以我曾經有過一個想法:假如查爾斯出點什麼事情的話……是不是薩拉就願意和他在一塊了?原諒我把《簡•愛》的情節移花接木,果真如此的話那樣就太離奇了,也不因人深思了。
我倒是寧願相信,薩拉明白他們倆不適合在一起,所以只能裝出一幅冷酷的樣子,只有這樣,查爾斯才能死心,才能開始新的生活。
關於男主角,感覺上就是一個普通人,應該是我看過的所有書中感覺最真實的一個了。也曾懦弱,也曾自私。在反反復復的痛苦糾結中,最後還是找到了自己的勇氣,追求了自己以前永遠也不會去想像的愛情。不管他和薩拉能否最終在一起,他都已經把握了自己的命運,反抗了那個虛偽的時代,反抗了原本的「應該如何如何」。第三個結尾,他也變成了開篇的薩拉,不被人理解,一個「法國中尉的女人的男人」。
也許以後他會結婚,也許會單身。但不論如何,他會不再因薩拉而痛苦了嗎?
從某種程度上說,查爾斯是一個讀者的代言人。他對薩拉的疑惑,往往也是讀者心裡的疑惑。盡管他覺得自己比其它的所有人都理解她,但還是不能夠完全理解。
雖然薩拉塑造得更成功,但從真實的角度講,無疑查爾斯更出眾一些。一開始對這個人並無好感,後來想想才發現這才是作者優秀的地方,生活中又痴情、又有錢、又英俊、又有才的人,存在嗎?因為看了太多偶像式的男女主角,即便是在《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這樣的世界名著中,男主角也往往是無所不能。有魅力的人往往更吸引讀者,不過這也脫離了生活。男人的缺點,人性當中的陰暗面在查爾斯的身上表露無遺,可他終究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好人。讓人有些反感,又同情,感覺這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個人覺得書中最精彩的那段是教堂獨白那章,查爾斯的矛盾、痛苦、糾結、懦弱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這畢竟是他自己的選擇,他可以選擇和歐內斯蒂娜結婚,但他沒有這樣做,所有的後果,自然也應該承受,包括那個悲劇的結局。生活中最容易出現的就是第一個幻想的結局,因為大多數人是沒有勇氣突破種種束縛的。從這個角度上說,不論結果如何,能夠做出選擇,這個決定本身都不會沒有意義。
從寫作技巧上說,這本書可是相當有創意了。看了那麼多書,有開放式結局,從沒有看過三個結局。而且其中作者總是經常出來,評論評論。更是在臨近結尾時「穿越」到了一百年前,與查爾斯同坐一列火車。
至於主題呢,我也思考了很久。這本書很像一本寓言,真實與虛構相互交錯。我想每個人都會從中找到不同的主題,無疑這是一本適合深入探討的書。也許生活的本質就是不懈的追求,追求一個永遠都無法解開的謎。又或者生活就是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哪怕你真心實意的付出,也不一定可以收獲回報(像查爾斯那樣)。不過,生活總是有希望的。因為它有無限種可能。
生活並不是鋼琴,除了黑白分明,灰色地帶之外,真正帶給人希望的,是那七色彩虹。
Ⅳ 《威廉邁斯特》哪個人或出版社翻譯的好
當代的經典作家約翰·福爾斯(1926--2005年),1963年因出版長篇小說《收藏家》一舉成名而該書也成為當年暢銷書之一,在其四十餘年的寫作生涯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是小說《法國中尉的女人》,它圍繞一個自稱法國中尉情人的女子展開故事,其描繪細膩動人,但他卻公開聲稱該小說是戲仿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文風。《法國中尉的女人》還曾被改編成同名電影,而編劇恰好就是以後的「諾貝爾文學獎」(2005年度)得主哈洛德·品特,該部影片一舉奪得了1981年度的「奧斯卡電影賽大獎」。
聞名世界的女偵探小說大師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年),原姓米勒,全名為阿加莎·瑪麗·克那麗莎·米勒。她生於英格蘭的德文郡托爾奎市,父親是個英籍美國人人,母親是英國人;年輕時曾在巴黎學過音樂,但文學的愛好使她最終放棄了走歌唱家的道路。
克里斯蒂模仿柯南道爾的寫法,在她三十歲那年,創作了第一部偵探小說《斯泰爾斯庄園奇案》,在該作品中塑造了一個偵探,一個外形與性格截然不同於福爾摩斯的藝術典型――波洛。以後,她另一部小說《褐衣男子》發表後受到好評,但書中並沒有出現大偵探波洛。到了1926年,克里斯蒂寫出了《羅傑顱疑案》(又譯作《羅傑·阿克洛謀殺案》,描寫英國農村的一個有錢的紳士,被人割斷喉嚨在書房中,報案人請波洛來偵破案子),方才一舉成名。
當克里斯蒂有了梅開二度的甜蜜婚姻以後,就連續發表了轟動世界文壇的《牧師住宅兇殺案》、《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十個小黑人》(又譯《無人生還》)、《捕鼠器》、《沉默的證人》、《幕》等作品,而每部作品都得到了讀者們狂熱的歡迎,書中的人物波洛,是繼福爾摩斯之後成為第二個世界級的大偵探。
1975年,克里斯蒂寫下了她最後的一部小說《幕》,並讓大偵探波洛在書中去,這使眾多讀者大為驚嘆。次年1月12日,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英國沃林福特平靜地與世長辭,享年85歲。她的第二任丈夫馬洛文教授因其學術成就被封為爵士,為此克里斯蒂也成了爵士夫人,但她本人早在1971年就曾榮獲女爵士封號。她因為創作偵探小說的成就,被吸收為英國皇家文學會的會員,後又被英國女王授予「偵探女王」的桂冠。這一類殊榮超過了柯南道爾生前所獲得的榮譽,名聲之大實在不亞於英國同時代任何一位純文學小說家,而她的生平事跡,也已拍成了傳記片《阿加莎》,這位英國乃至世界文壇的偵探小說大師被世人廣為所知。
提到英國的小說家,就不能繞過曾備受爭議的戴衛·赫伯特·勞倫斯(1885-1930年,還是有成就的詩人、戲劇家和畫家)。我可能與不少中國的大陸讀者一樣,是從他的長篇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而「發現」了這位文學藝術大師的,他無疑是二十世紀英國文學史上最為獨特的而又是最富有爭議的作家了。其實,勞倫斯在1911年就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白孔雀》,1921年又發表長篇小說《虹》,1928年他自費出版了具有爭議色彩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對於這部「西方十大情愛經典小說之一」的作品,英美等國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才解除了它的禁令,而我則是在九十年代後期才得以接觸這部我國一度解禁後又興師動眾批判過的「西方金瓶梅」,而1992年英國大導演肯·拉賽爾受BBC電視台之邀,將其改編而拍成了一部長達四個多小時、總共四集的電視劇,並剪輯出一個長約二小時、供電影院放映使用的電影「縮減本」,似乎社會就基本不再視其為「洪水猛獸」了。
對於歐洲其他國家小說家的作品,我領略過的是:
文藝復興時期的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塞萬提斯(1547――1616年),其一生經歷就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險生涯。他十分愛好文學,在生活窘迫的時候,賣文就是他養家糊口的唯一途徑:用文學語言為商品做廣告,還寫過很多抒情詩、諷刺詩,但都沒有引起什麼反響,亦曾應劇院之邀寫過三、四十個劇本,但上映後也並未取得預想的成功;1585年,他出版了田園牧歌體小說《伽拉泰亞》(第一部),仍然沒有引起文壇的注意。
塞萬提斯五十餘歲開始了《堂吉訶德》的寫作。1605年,《堂吉訶德》(長篇小說)第一部出版,立即風靡全國,在一年之內就再版了六次。這部小說雖然未能使塞萬提斯擺脫貧困,卻為他贏得了不朽的榮譽。1614年,有人出版了一部偽造的續篇,站在教會與貴族的立場上,肆意歪曲、醜化小說主人公的形象,並對塞萬提斯本人進行了惡毒的誹謗與攻擊。塞萬提斯為了抵制偽書的惡劣影響,趕寫了《堂吉訶德》第二部並於1615年推出,該書幾乎被譯成各種文字,廣泛流傳於世,老少皆宜且寓意深刻。歐洲一些著名文學評論家稱它是一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品」。除此之外,他還於1613年出版了包括十三篇優秀短篇小說的《懲惡揚善故事集》,其中既有曲折的愛情故事,也有社會風俗的描寫,還有一些哲學議論;書中描寫了封建社會的罪惡以及西班牙下層民眾生活的貧困,肯定人性與個性自由,而在西班牙文藝復興文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唐·吉訶德》(全名為《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柯德·德·拉·曼卻》共二卷,楊絳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版)作為塞萬提斯的代表作,主要描寫了一個瘦弱的沒落貴族吉柯德因迷戀古代騎士小說,竟像古代騎士那樣用破甲駑馬裝扮起來,以醜陋的牧豬女作美若天仙的崇拜貴婦,又以矮胖的農民桑丘·潘札當侍從,三次出發周遊全國,去建樹所謂扶弱鋤強的騎士業績,以致鬧出了不少笑話,並到處碰壁受辱,總是被打成重傷或被當作瘋子遣送回家;全書出現的人物近七百個,描繪的場景從宮廷到荒野遍布全國,揭露了十六世紀末期到十七世紀初葉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社會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荒淫腐朽,展現了下層百姓的痛苦和斗爭,涉及了政治、經濟、道德、文化和風俗等諸方面的問題;該小說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吉柯德和既求實膽小又聰明公正的農民桑丘這兩個人物,是西方古典文學中的兩個典型形象。
歐洲啟蒙運動後期最偉大的人物約翰·沃爾夫岡·歌德 (1749-1832年),是十八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初期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詩人,他不僅善於繪畫,對自然科學也有著相當愛好與研究,其創作包括了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而最為著名的則是書信體長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年)、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年)和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1775~1828年)。
《少年維持之煩惱》敘述了一個反對封建習俗、憎惡官僚貴族、與鄙俗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的,又在愛情上飽受封建勢力摧殘打擊的少年男子維特憤而自殺的浪漫故事。因這部作品表達了一代覺醒青年反對封建壓制的強烈心聲和革命情緒,博得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與愛戴,形成了一股「維特熱」,而且很快就流傳到歐洲各國,成為第一部發生重大國際影響的德國文學作品,所以使歌德從此名冠全球,並確立了在世界文壇的大師地位。
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1883――1924年),生於捷克首府布拉格(當時屬奧匈帝國)一個猶太商人家庭,自幼愛好文學、戲劇,是一位用德語寫作的業余作家,他與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在生前是默默無聞的,而隨著歲月的推移,其作品價值才逐漸被世人所發現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並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股經久不衰的「卡夫卡熱」。
1904年,卡夫卡開始發表小說,在1912年用通宵寫出了短篇小說《判決》,從此建立了他自己獨特的風格,文學創作主要成就是三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和一些中短篇小說:長篇小說《美國》(1912—1914年寫成),描寫十六歲的德國少年卡爾·羅斯曼,因受家中女僕的引誘,致使女僕懷孕,被父母趕出家門並放逐到美國的經歷遭遇;長篇小說《審判》(1918年寫成)講述的是銀行助理約瑟夫·K無故受審判並被處的故事;長篇小說《城堡》(1922年)是一部典型的表現主義小說;《變形記》(1912年)是卡夫卡中短篇小說的代表作,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激化、感情淡化、關系惡化,也即這種關系既荒謬又難以溝通的特點;《判決》(1921年)是作者最喜愛的作品,表現了父子兩代人的矛盾,觸及了代溝現象;《中國長城的建造》(1918—1919年)敘述中國的老百姓在無形權力的役使下,被遣去建造毫無防禦作用的長城,展示人在強權統治面前的無奈與軟弱無;《地洞》(1923—1924年)是他晚期創作的最有力度的代表性作,主人公是一隻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鼴鼠類動物,藝術了地揭示了在一次大戰前後,普通小人物缺乏安全、缺乏保障的莫測命運與恐懼心態。
美國的一些小說家和作品也是本人閱讀的范圍。
著名女作家斯托夫人創作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又譯作《黑奴籲天錄》,於春榮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版)。斯托夫人青年時代曾隨全家遷往離南部蓄奴州只有一河之隔的辛辛那堤,在那裡她親眼目擊無數黑人奴隸因慘遭迫害而通過「地下鐵道」逃往北方的情景,因而對美國的蓄奴制所產生的把黑奴當成沒有靈魂的牲畜肆意虐待和進行買賣的行為一向深惡痛絕。1850年美國聯邦議會通過了《逃奴法案》,規定任何人不得收留逃奴,自由州的居民如協助逃奴,將受到法律的制裁。斯陀夫人為此更為憤怒,認為只有不了解蓄奴制的真相及其殘酷性的人才會為蓄奴制與《逃奴法案》進行辯護,於是決心通過文學的形式,把蓄奴制的諸種駭人聽聞的罪惡公諸於世,而她心目中的讀者主要是北方信奉基督教的白人,希冀通過自己的作品使他們同情並支持廢除奴隸制的斗爭。
1851年,斯托夫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創作成功了她生平最有影響的作品--長篇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通過湯姆叔叔、喬治夫婦等黑奴們曲折經歷的描述,揭發和控訴了黑暗的奴隸制度。該作品先是以連載的形式在《民族時代》報上發表,立即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受到了人們無與倫比的歡迎,僅當年就在國內印了一百多版,銷量達三十多萬冊,後來又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發行。評論界公認這部作品在精神上啟發民眾推翻奴隸制度是居功至偉的,還被視為引發美國南北戰爭的導火索之一。當年,領導黑奴解放戰爭的林肯總統就為此而特意接見了斯托夫人,盛稱她是「寫了一部書,釀成一場大戰的小婦人」。
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馬克·吐溫(1835--1910年),這位本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排字工出身的人,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他1863年開始用「馬克·吐溫」的筆名;1865年因發表幽默小說《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而風行一時、聞名全國;1870年發表短篇小說《竟選州長》、《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1872年出版反映他在西部新開發區生活經歷的《艱苦歲月》; 1874年出版了與查·沃納合寫的長篇小說《鍍金時代》,該書塑造了具有「鍍金時代」的精神品格的人物形象;1875年出版自傳體幽默作品《密西西比河的往事》(1883年修訂本改為《密西西比河上》),1876年出版受到廣大青少年讀者的喜愛小說《湯姆·索耶歷險記》,以後又出版其另一部重要的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通過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結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僅批判封建家庭結仇械鬥的野蠻,揭露私刑的毫無理性,而且諷刺宗教的虛偽愚昧,譴責蓄奴制的罪惡,並歌頌黑奴的優秀品質,宣傳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以及以英國為背景諷刺封建制度和宗教的長篇小說《亞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國人》和《王子與貧兒》等,1894年創作塑造了一個富有斗爭性的女黑奴羅克西的形象的《傻瓜威爾遜》, 1896年出版《貞德傳》,等等。
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傑克·倫敦(1876――1916年),原名為約翰·格利菲斯·查尼,一生共寫了十九部長篇小說、一百五十多篇短篇小說和故事、三部劇本,以及論文、特寫等,其中《熱愛生命》(賈文浩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版)備受人們喜愛。他的早期作品有描寫北方淘金者生活的短篇小說集(包括1900――1902年發表的《狼的兒子》等三部集子,通稱「北方故事」);描寫倫敦貧民生活的特寫集《深淵中的人們》(1903年);描寫獸性般殘忍和利己主義的長篇小說《海狼》(1904年,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表現了對勞動人民頑強意志的歌頌和苦難生活的同情,也顯示了作者的「適者生存」的社會進化論思想和尼采式「超人」哲學觀念;曾十幾次被搬上銀幕,傑克·倫敦本人在1913年的版本中親自出演一位水手;孫法理譯、譯林出版社2003年版);號召工人階級拋開幻想、准備堅持長期武裝斗爭的政治幻想小說《鐵蹄》(1908年);描寫勞動者出身的現實主義作家因理想破滅而投海自殺的自傳體長篇小說《馬丁·伊登》(1909年,殷惟本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到後期,他逐漸脫離社會斗爭,雖創作了《一塊排骨》(1911年)、《在甲板的天蓬下面》(1913年)等優秀小說,但也寫了《埃爾西諾爾號的叛變》(1914年)、《紅病》(1915年)等誣蔑工人運動及宣揚世界未日的作品。
追問:
太長了啊
回答:
刪減一些,加一些自己的見解!
Ⅵ 請懂的朋友幫忙把下面這一段翻譯成英文,分不多 謝謝誒
樓主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翻譯如下:The article to sartre all philosophy existentialism is the main thread to reveal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existentialism topics and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sarah tried to their social roles for existentialists freedom, and revealed the novel, existentialism subject. on subversion, and achieve social existence forms of freedom of choice.
Ⅶ 介紹電影
中文片名
藍色大門
英文片名
Blue Gate Crossing
更多中文片名
藍色夏戀
更多外文片名
Lanse da men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片長
Canada:85 min / USA:85 min
國家/地區
法國 台灣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級別
Australia:PG Switzerland:10
演職員表
導演
易智言 Chin-yen Yee
編劇
易智言 Chin-yen Yee
演員
桂綸鎂 Lun-mei Guey .....Meng Kerou
陳柏霖 Wilson Chen .....Zhang Shihao
Shu-hui Liang .....Lin Yuezhen
Joanna Chou .....Mrs. Meng
製作人
焦雄屏 Peggy Chiao .....procer
徐小明 Hsiao-ming Hsu .....procer
王童 T'ung Wang .....executive procer
原創音樂
Chris Hou
攝影
Hsiang Chienn
剪輯
廖慶松 Ching-Song Liao
藝術指導
Shao-yu Hsia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吉光電影公司 Arc Light Films [台灣]
Pyramide Proctions [法國]
發行公司
BuyIndies.com Inc. [美國] ..... (USA)
Peccadillo Pictures Ltd. [英國] ..... (2004) (UK) (DVD)
Strand Releasing [美國] ..... (2003)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Teodora Film [義大利] ..... (2003)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Tri-m Pictures Inc. [日本] ..... (2003)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上映日期
加拿大
Canada
2002年9月8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台灣
Taiwan
2002年9月27日
法國
France
2003年1月8日
泰國
Thailand
2003年1月10日 ..... (Bangko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3年3月1日 ..... (Adelaid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義大利
Italy
2003年3月21日
土耳其
Turkey
2003年4月12日 ..... (Istanbul Film Festival)
瑞士
Switzerland
2003年5月15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美國
USA
2003年6月14日 .....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Lesbian and Gay Film Festival)
日本
Japan
2003年7月26日 ..... (Tokyo)
愛爾蘭
Ireland
2003年8月3日 ..... (Dublin Lesbian and Gay Film Festival)
比利時
Belgium
2003年8月27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3年9月9日 ..... (Film by the Sea Film Festival)
美國
USA
2003年10月3日 ..... (Milwaukee LGBT Film and Video Festival)
美國
USA
2003年11月21日 ..... (New York City, New York)
英國
UK
2004年7月2日
巴西
Brazil
2004年10月1日 ..... (limited)
劇情介紹
阿孟是十七歲的高中女生,她常常感嘆自己已不再是「天空任鳥飛,海闊縱魚躍」的青少年了。無法再天空海闊,該當是心中藏了許多的秘密吧!一天,她把這些秘密全數老實地告訴了也十七歲的小士。
小士與阿孟不同,無牽無掛無心機,整日泡在游泳池中,享受水波柔軟地捧托。他最大的心願是游泳比賽冠軍和做阿孟的男朋友。直到那天,他無預警地聽著阿孟向他揭露這份她始終深埋在心底的秘密……
究竟是什麼樣的秘密,讓阿孟和小士這兩個十七歲的大孩子,一夜之間變成了大人?是什麼樣的秘密,使得尚不懂哲學是何物的小朋友,卻不得不面對生命存在的課題。
於是,他們不再是男女朋友了,也不是普通朋友。他們成為一種若即若離的糾纏。糾纏久了,疲倦了……
他們預約將來,也許三年後,於一扇藍色大門前再見。
影片評價
可以說,自2000年以來,台灣電影帶給人們最大的感動,就是易智言的《藍色大門》(2003)。故事秉承了一種久違了的清新質地,為成人世界帶來了一番耐人尋味的「青春物語」。我們對於學生時代的大部分記憶,似乎都是些有關於青春期來臨之際的萌動與愛念。老師背後那塗滿了字跡的黑板,在你的眼前隨時都會衍化成一張張的信箋,那上面有你郵遞出去愛情憧憬,也有被丟棄回來的痛楚與酸澀,你在那張虛幻的頁面上哭泣與嗤笑,每一點一滴的虛幻遐思,都被一層淡藍色的憂郁給凝結住了。藍色大門實際上就是憂郁的門,是你我共同佇立過卻又遲遲猶豫著不敢推開的門檣,這是一個你無須知道情節的故事。影片讓人重回那個埋藏了無數秘密的純情時代,永恆的記憶里,任時間它隨著那剎那的陽光偷偷閃過,就好像當年你我共同為之迷醉的那首詩。
《藍色大門》並不同以往的青春萌動影片,在面對異性和同性時,少女的心思是在迷茫之中的。當然,這里也有一些富家子弟不視愁滋味,而貧家少女卻另有情懷。影片從男生角度來看,就是一部簡單的青春萌動,幻想愛情的電影,但在女生微妙的表露之中,影片脫離了青春愛情,轉向了對人生的困惑和成熟。不經意間,影片似乎變的有些深刻了。
青春總是愛幻想的。男生帶有男生的幻想,但表白出來卻是簡單至極。女生看起來無憂無慮,但在內心裡卻是充滿困惑。女生究竟會選擇什麼性取向?在未來的承諾中,藍色大門代表著什麼?其實他們是沒有考量的。然而,影片最後只能讓人感慨,青春啊就是青春。
鋼琴師
開放分類: 電影
譯 名 鋼琴師
片 名 The Pianist
年 代 2002
國 家 荷蘭/英國/法國/德國
類 別 劇情 / 戰爭 / 音樂
語 言 英語
字 幕 中文
IMDB評分 8.5/10 (33,465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253474/
文件格式 DVD-RMVB
視頻尺寸 704 x 368 (1.91:1)
文件大小 3CD 645MB
片 長 2:28:51
導 演 羅曼·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主 演 艾德林 布羅迪 (Adrien Brody) ...... Wladyslaw Szpilman
托馬斯 克萊徹曼 (Thomas Kretschmann) ...... Captain Wilm Hosenfeld
弗蘭克 芬利 (Frank Finlay) ...... Father
Maureen Lipman ...... Mother
Emilia Fox ...... Dorota
Ed Stoppard ...... Henryk
Julia Rayner ...... Regina
Jessica Kate Meyer ...... Halina
Michal Zebrowski ...... Jurek
影片簡介:
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關於影片:
影片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改編。斯皮曼生於1911年,從小就顯露出鋼琴天賦,幾年後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場個人演奏會在歐洲音樂界得到高度評價。回國後成為波蘭最年輕的鋼琴家之一。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作為猶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他的父母、親戚相繼被送到集中營。他被迫開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幫助下四處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陰影時刻相伴。直到一位熱愛音樂的德國軍官被他的鋼琴曲打動,決定冒險保護年輕的音樂家。在他的庇護下,斯皮曼苦撐到二戰結束。他將這段經歷寫成小說《死亡的城市》,於1946年出版。但由於書中描寫了波蘭猶太人對當時蘇聯的不信任,遭到蘇聯查禁。直到90年代,這本書才得以重見天日,改名為《鋼琴家》在美國重新發行,一舉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文片名
法國中尉的女人
原片名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1981)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片長
127 分鍾
國家/地區
英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單聲道
級別
UK:15 Finland:S Sweden:11 USA:R West Germany:12 Norway:16 UK:12 Argentina:16 Iceland:12 UK:AA
演職員表
導演
卡洛爾·賴茲 Karel Reisz
編劇
約翰·福爾斯 John Fowles .....(novel)
Harold Pinter .....(screenplay)
演員
梅麗爾·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Sarah/Anna
傑里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Charles Henry Smithson/Mike
Hilton McRae .....Sam
Emily Morgan .....Mary
Charlotte Mitchell .....Mrs. Tranter
Lynsey Baxter .....Ernestina
Jean Faulds .....Cook
Peter Vaughan .....Mr. Freeman
Colin Jeavons .....Vicar
Liz Smith .....Mrs. Fairley
Patience Collier .....Mrs. Poulteney
John Barrett .....Dairyman
Leo McKern .....Dr. Grogan
Arabella Weir .....Girl on undercliff
Ben Forster .....Boy on undercliff
Catherine Willmer .....Dr. Grogan's housekeeper
Anthony Langdon .....Asylum keeper
Edward Duke .....Nathaniel
理查德·格雷弗斯 Richard Griffiths .....Sir Tom
製作人
Leon Clore .....procer
Geoffrey Helman .....associate procer
Tom Maschler .....associate procer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Juniper Films [英國]
發行公司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
聯美電影公司 United Artists [美國] ..... (Argentina) (video)
Warner Home Vídeo [巴西] ..... (Brazil) (VHS)
其它公司
Cinefex Ltd. ..... titles
Lee Lighting Ltd. [英國] .....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Mayflower Recording Ltd. [英國] ..... adr recording
上映日期
美國
USA
1981年9月18日 ..... (limited)
挪威
Norway
1981年12月1日
芬蘭
Finland
1982年1月1日
瑞典
Sweden
1982年3月12日
劇情介紹
1979年,一個電影攝制組來到英國南部濱海小鎮萊姆,拍攝影片《法國中尉的女人》。
這部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的維多利亞時代,當時,一位愛好地質考察的年輕紳士查爾斯從倫敦來到萊姆鎮,探訪已與他訂婚的富商之女弗里曼。一天,查爾斯在和未婚妻外出散步之際,突然發現防波堤盡頭站著一個黑衣女人,痴痴地望著大海。查爾斯從未婚妻那裡得知這位女子名叫薩拉。
在片中扮演查爾斯和薩拉的演員分別是邁克和安娜,不知是否處於拍戲的需要,在拍攝之餘,他們過著情侶一般的生活。
薩拉出身貧寒,她受過教育,愛好繪畫,但她的社會地位不允許她施展她的藝術才華,也不允許她有愛和思考的自由。像她這種地位的女人,要麼嫁給農夫生兒育女,要麼流落大城市當妓女。薩拉抗拒命運的安排,愛過一個遭遇海難的法國中尉,但當她發現那個中尉不值得她愛時又毅然斷絕了與他的來往。她隻身來到萊姆鎮,孤傲沉默的她經常一個人獃獃地凝視著大海。然而,在這個封建保守的村鎮里,人們都以為她還在想念那個拋棄了她的風流法國佬,並因此輕蔑地稱她為「法國中尉的女人」。
教區牧師介紹薩拉到波坦尼夫人家擔任伴隨,夫人要求薩拉徹底忘掉那個法國中尉,並且不準再眺望大海。
薩拉在夫人家感到更加壓抑和孤獨,她瞞著夫人,還是經常在海濱漫步,她一次又一次地與在海濱採集標本的查爾斯相遇。查爾斯對她的命運充滿同情。
查爾斯很快就要和弗里曼舉行婚禮了,但他已經痴迷於薩拉身上的那種非同一般的氣質,他決心要幫助薩拉擺脫目前的處境。他建議薩拉離開這個令人窒息的小鎮,到倫敦去,但卻遭到薩拉的拒絕。對於薩拉的言行,查爾斯感到迷惑不解,但他已經陷入對薩拉的感情之中,不能自拔。他向格羅根醫生尋求幫助,格羅根認為薩拉患有「隱性憂鬱症」。
性格奇特的薩拉曾經對人世絕望,立意在孤獨中接受厄運的擺弄,在心靈自由中獲得安慰,但查爾斯的出現卻使她無法掩飾內心的激動。
當薩拉因故意藐視波坦尼夫人的教誨而遭辭退時,人們傳聞薩拉失蹤了,只有查爾斯收到薩拉的一張紙條,上面透露了薩拉的隱身之處。
查爾斯沒有聽從格羅根醫生把薩拉送往精神病院治療的建議,反而勸說薩拉前往埃克塞特,並讓他的律師送給她所需的生活費用。
查爾斯乘車來到埃克塞特找薩拉,兩人情不自禁地墜入愛河。查爾斯吃驚地發現薩拉原來還是處女,她一直在默默地忍受著人們對她的污衊和誤解。薩拉真摯而奇特的感情使查爾斯很激動,他決心要好好珍惜這份情感。
查爾斯回到萊姆鎮,提出和弗里曼解除婚約。弗里曼的父親讓律師起草了一份侮辱人格的認罪書,要查爾斯在認罪書上簽名,作為解除婚約的條件,而這份東西隨時都會登報。查爾斯毅然在認罪書上簽了名,然後揚長而去。然而當查爾斯回來找薩拉時,她已經離開旅館不知去向了。
查爾斯花了三年時間尋找薩拉,終於收到他的律師發自溫德米爾的電報,得知薩拉已經在一個建築師家裡找到了家庭教師的工作,主人對她很友善,還鼓勵她自由地繪畫。查爾斯和薩拉終於重逢了,查爾斯責備她不該甩下他三年杳無音信,薩拉則請求查爾斯寬恕她的追求給他造成的痛苦。查爾斯終於原諒了薩拉,他們在燦爛的陽光下擁抱在一起。
幕後製作
關於電影:現代的改編
《法國中尉的女人》改編自約翰·福爾斯的同名小說,是英國電影中難得一見的經典之作。通常,作為一部非原創的改編電影,影片的迷離動人多應歸功於原著小說本身的魅力,但本片不同於其他的改編電影,導演卡洛爾·賴茲通過現代意識解構了這個維多利亞時代的故事,於是產生了一個時空交錯的「片中片」。原著小說中的故事是單線發展,而在影片中,故事的背後,關於男主角和女主角的故事則還有另外一條線索,因此展現出來的是,同樣的人,同樣的相互愛慕,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生活背景,一對戀人最終走向截然不同的結局。
影片的明線是那個發生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故事,在影片中是以一個正在被拍攝的電影的狀態而存在的。故事裡,貴族少爺查理從想幫助一個被人稱作「法國中尉的女人」的神秘女子莎拉,到無可救葯的愛上她,開始走向一條他從未想過的道路——反抗這個時代禁錮他的教條和束縛。當查理終於不顧一切的與莎拉結合之後驚人的發現自己竟是莎拉的第一個男人,於是莎拉的形象從原本為追求愛情的自由而不惜被世俗嘲諷變成了純粹的為一種自由理念而自甘深陷不為他人所理解的墮落。當查理放棄了與富家小姐的婚約,甚至被迫接受辱人的條件去尋找莎拉時,卻是人去樓空。影片在此時,有了一個小轉折,重心開始移向電影外男女主角之間的情感糾葛。
這條暗線一直作為鋪墊式的線索存在著,在明線故事進行中,總是插入飾演莎拉的女演員安娜和飾演查理的男演員邁克之間調情和做愛的場景,隨著他們演繹的故事的發展,兩人之間的情感也深陷復雜的糾葛。影片最終故事的重心又回到莎拉和查理的愛情故事上來,在影片拍攝的最後一個外景地「溫徳米爾」,莎拉和查理重聚,在相互傾訴了怨憤和思念之後,他們原諒了彼此,選擇了新生活的開始,兩人劃著船,從黑暗的橋洞下穿過,劃向幸福的更深處。而與之對應的銀幕之外,安娜放棄了邁克,最後選擇了原來的生活。
在原著小說中有三個不同的結尾,而導演賴茲則運用影像以兩個不同的時空對感情取捨的反差來體現一個頗具時代感的諷刺:在維多利亞那樣用思想的桎梏束縛人自由追求的時代里,無助而堅毅的莎拉為了愛情選擇了反抗,而理性至上自由萬歲的現代,安娜卻最終掙不脫世俗的鏈條,選擇了平靜的逃避。莎拉,這個謎一般的女子,在影片中亦正亦邪,她的穿著言行都體現著導演的精心賦意,用黑衣隔絕世俗的壓迫,用望海表現對自由的嚮往,用樹陰下的那段獨白表達對教條的反抗,她作為一個獨立姿態的人,不是查理的情人,也不是需要憐憫的人,她是在完成了自己生命的真正追求之後才和查理在一起的,她有著自己的能力和權利,因此她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女性,是那個時代不同的女人。
關於導演:跳出原著
小說《法國中尉的女人》以「仿寫」的維多利亞時代小說的形式講述了一個感傷的故事,以當代的視角去反思那個時代,小說本身具有元敘述的色彩,是一個富有戲劇性的工整的故事。而1981年卡洛爾·賴茲對該小說的改編,首先從結構上進行了特別的改動,設計的「戲中戲」結構將劇中人物進行了時代和身份的反觀,賦予了電影更豐富的內涵。
除了改變結構之外,電影還大刀闊斧地砍削了小說敘事的枝蔓,將因眾多「離題」議論而顯得散漫的故事梳理得井井有條,緊湊完整,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但也同時削減了小說本身獨特的吸引力和神秘感,敘事的神秘氛圍在電影中只有通過黑色的風衣、風雨交加的天氣、人物蒼白中透出絲絲血色的面頰和古怪的微笑來表現。另外,電影還改變了小說中一個重要的潛在循環結構的指向,並通過畫面設計成功地實現了這一篡改。這些改動的結果壓平了小說本身反思的張力,使影片比之小說更加「通俗易懂」。不過,導演機靈地將自己對小說的改編轉變為表現一個劇組如何將小說搬上銀幕,以及這次表演過程如何與演員的情感生活互動,融入了現代視角對小說原著的新闡釋。
精彩花絮
·這部經典的影片除了它的「片中片」的敘事技巧之外,斯特里普一襲黑衣從白浪激飛的海堤上回頭的鏡頭成為電影史的經典,令人激魂盪魄,歷久難忘。
·在一九八二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在美國電影《金色池塘》和英國電影《火戰車》的夾殺下,同樣卓越的《法國中尉的女人》被犧牲了。
·電影快拍完了,邁克因要和安娜分手而感到痛苦,故設法讓妻子出面邀請攝制組人員吃飯。他乘此機會懇求安娜和他作一次嚴肅的談話,而安娜卻只說了一個字「溫德米爾」,這是影片最後一場外景的地名。
·最後一個鏡頭拍完了,攝制組全體人員在花園里舉行聯歡會。邁克匆匆趕往安娜的化妝間,卻發現人去樓空,他只能獨自品嘗激情之後的孤獨。
《見龍卸甲》《立春》《功夫之王》都是新電影
我覺得很多賀歲片也可以的你可以去搜索。關鍵字——賀歲片
Ⅷ 法國中尉的女人txt全集下載
《法國中尉的女人-約翰·福爾斯》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法國中尉的女人》是英國作家約翰·福爾斯創作的長篇小說
Ⅸ 《法國中尉的女人》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法國中尉的女人》([英] 約翰·福爾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2iIPbwevMe9_8oMrAi0Hzw
書名:法國中尉的女人
作者:[英] 約翰·福爾斯
譯者:陳安全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8
頁數:488
內容簡介:
查爾斯無數次地回憶起,他們的第一次相遇。
堤岸邊,她面海而立,黑色的衣裙隨風飄動,人卻如雕像般紋絲不動,彷彿在凝視著大海,又彷彿只是凝視著虛空。
查爾斯認出了她。她是小鎮人口中的「法國中尉的女人」,那個被一名法國中尉拋棄的墮落女人。
當她回過頭來,查爾斯沒有看到預料中的 屬於那個時代的莊重、順從、羞澀;她的臉龐,無論用什麼時代的標准或情趣來衡量,都算不上漂亮。
但那是一張令人難以忘懷的臉,一張悲劇性的臉。臉上的憂傷有如林間清泉自然湧出。那張臉上沒有狡詐,沒有虛偽,沒有歇斯底里,更沒有偽裝。
她的眼睛,像潮水一般湮沒了查爾斯。
作者簡介:
約翰•福爾斯(John Fowles,1926—2005)
英國小說家。出生於英國埃塞克斯郡,畢業於牛津大學。出版多部小說、劇本、詩集,還從事翻譯工作,代表作有《收藏家》《法國中尉的女人》《巫術師》。其中,《法國中尉的女人》獲得國際筆會銀筆獎和W.H.史密斯文學獎,並由 英國著名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哈羅德•品特改編成同名電影,成為影壇的經典佳作。
Ⅹ 英文名著的名稱~ 要求漢語的名稱翻譯
1.《老婦人的故事》
2.《心之死》
3.《眾生之路》
4.《家庭和財富》
5. 《瀑布》
6.《法國中尉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