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時期,美國對法國做出了什麼讓步
1940年9月,赫爾宣布美國和自由法國之間有共同的利益。10月,羅斯福經過斗爭後轉變了對自由法國的態度,他致函斯退丁紐斯,決定把租借法案的受惠范圍擴大到自由法國。
Ⅱ 《自由的代價:二戰中美國大兵在法國幹了什麼》讀後感
《自由的代價:二戰中美國大兵在法國幹了什麼》讀後感
二戰中諾曼底登陸,幾乎無人不曉。美軍開辟西線戰場,對加速戰爭進程無人否認。但是,美國大兵除了英勇抗擊德軍、解放法國的同時,也給法國帶了深深的痛苦。
本書作者是美國人瑪麗-路易斯-羅伯茨,讓我看到了美國大兵在二戰中的法國做的那些不光彩的一面。
本書重點就是性與美國大兵。美國大兵來歐洲前,父輩和其他人們就傳說著法國女郎年輕美麗、溫柔開放、無羞恥感、追求生理歡愉,法國就是一個大窯子,林林總總,連某些宣傳也是如此。
這就導致美國大兵進入法國後,瘋狂發泄性慾,妓女遍地,不顧場合,甚至在公開場合進行,不避路人。除此之外,強奸案件頻發,治安狀況差強人意,控訴美軍強奸事件屢見不鮮。在處理強奸案中,充滿了種族歧視,濫用私刑,黑人成為替罪羊。
美軍打走德國侵略者之後,又以新的佔領者身份自居。美軍到來,並沒給法國人帶來了和平富足,美國人也不是救世主,只不過是新的佔領者而已。
諾曼底曾流傳著一句話:德國人來了,我們需要把自己藏好;美國人來了,我們需要把女人藏好了。(P50)
美軍諾曼底登陸,事先並沒通知戴高樂為首的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僅僅在登陸前最後一刻才通知戴高樂。法國的主權,在美軍眼裡,沒有得到保證和尊重,甚至美國要考慮是否讓戴高樂作為法國之主。
主權得不到尊重,國家的人民,也得不到尊重。戰爭導致的貧窮,使人們的人格喪失,女人也是如蒼蠅般投身於美軍懷抱,沒有尊嚴可言。
二戰使美國強大,使歐洲貧窮。很多女孩子,為了麵包、為了禮物與佔領者上床陪睡。 一位退役的美國大兵在20世紀70年代時說:今日的歐洲女性令人尊敬,生活得也很小資,但這些女性,在他們的人生中,至少有一次,為了得到一塊麵包而張開雙腿。(P96)。
二戰中的美軍,既是解放者,又是征服者;既是破壞者,也是建設者。歷史往往誇大解放者和建設者這一面,忽略了征服者和破壞者這一面。
戰爭歷來都是征服與佔領,這種征服與佔領必然包括對女人肉體的征服與佔領,就如同《時代廣場之吻》,通常被視同為祝賀勝利,但是,盡管護士姿態美妙,盡管人們歡欣鼓舞,人們不能忽略的是,水兵在時代廣場親吻護士,其實征服與佔領的繼續,是對護士的性侵犯!
Ⅲ 美國獨立戰爭與法國有什麼關系
美國獨立戰爭發生在1775年–1783年。在此之前,1756年-1763年,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即英國-普魯士同盟與法國-奧地利-俄國同盟之間,為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其中首要矛盾是英法矛盾。所以又稱英法七年戰爭。七年戰爭的地點包括北美地區。七年戰爭結果是英國-普魯士同盟勝利。 英國是在七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但英國將這次的大帝國戰爭(北美地區)的戰費轉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七年戰爭完後13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巴黎和約》成為了法國君主制時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法國放棄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東岸。雖然法國仍然擁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紐奧良和瓜德羅普島,但是這次失敗標志著法國失去了新大陸。法國的外交策略黯然失敗,聲望也顯著下落。這次戰爭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並且在他死後成為了法國的最不得人心的國王之一。 英國雖然打敗了法國,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區,但因長期的戰爭而導致財政困難。於是,英國政府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並實行高壓政策,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暴發。 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1778年6月法英開戰,西班牙也於1779年6月對英作戰。俄國於1780年聯合普魯士、荷蘭、丹麥、瑞典等國組成「武裝中立同盟」,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1780年12月荷蘭進一步加入法國方面對英作戰。北美獨立戰爭擴大為遍及歐、亞、美三大洲的國際性反英戰爭,英國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美國獨立戰爭中,有法國海軍力量的支持。 切薩皮克灣海戰,又稱維吉尼亞角戰役或簡稱海角戰役,是美國獨立戰爭中最關鍵的一場海戰,爆發於1781年9月5日的切薩皮克灣附近,由湯瑪斯·葛瑞夫斯率領的英國艦隊對抗德·葛拉瑟伯爵指揮的法國艦隊。這場戰役雖然在戰術上是非決定性的,但對英軍來講,這是他們戰略上的重挫。 隨著法國海軍在切沙比克城的勝利導致英國軍隊在1781年的約克鎮圍城戰役中投降。1783年訂定的巴黎條約承認了美國的獨立。 另外,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在美國獨立戰爭以後(1789年)暴發的,而1778年後法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對英作戰的軍隊還是法王的軍隊,法國資產階級還沒有掌握軍隊,法軍作戰是針對英國,不能說法國支持美國獨立戰爭是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做准備。當然此時法國國內資產階級也在為本國的革命作準備。
Ⅳ 美國獨立戰爭對法國有怎樣的影響
延續著滿世界殖民的思路,
1754年,法國殖民軍在北美跟印地安人打仗。
邊打邊喊,大密西西比都是我們的路易絲安那(Louisiana)。從加拿大到墨西哥灣都是我們的領土。
英國軍隊立刻反駁,自古以來(你們沒來的時候),我英王就劃過地了,從大海到大海都神聖不可侵犯。
新大陸再大,也容不下兩個殖民霸主。
為著將來百年的「新秩序」New World Order——開撕!
打著打著,就打成了「七年戰爭」的全球爭霸。
1756-1763年,基本上是第零次世界大戰的味道。
新霸主,大不列顛王國,拉上葡萄牙、(現德國)普魯士、(現德國)漢諾威和一幫零零碎碎的(現德國)日耳曼小國。
老霸主,法蘭西王國,拉了波旁西班牙、奧地利領銜的神聖羅馬帝國、很東面的俄羅斯帝國和北歐當時大國瑞典。
基本全歐主要國家都卷進這場亂戰。
兩撥夥伴們,連帶各自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出錢出人,紛紛動手:
北美,英法繼續面對面撕,多了西班牙從西部殺來,大湖一帶的印地安人也有參戰。
印度,法國殖民軍支持了莫卧兒,抵抗英國殖民軍入侵。
南美,主要是葡萄牙對陣西班牙。
西非,英國殖民軍進攻法國殖民地聖路易。
七年啊,滿世界的打打殺殺……
花了很多很多錢,死了好多好多人。
殖民地是越打越窮,連歐洲各國王室,也掏不出錢繼續戰斗。
拼到接近最後一個子兒,老殖民霸主實在撐不下去了。
聖彼得堡條約(1762),漢堡條約(1763),到巴黎條約(1763),這全球爭霸算是最終結束。
各種土地交割之後,英國人獲得西非和印度的重要貿易點,商貿環境大大改善。
美洲的變化是,大密西西比的聖路易割給了西班牙,南美的新法蘭西New France讓給英國人。
談判中,還算稍有智慧的法國人,選擇保留了糖貿易發達的熱帶島嶼——有錢才能東山再起唉。
只是在推翻Old System,建立New World Order的1763年,瀕臨破產的,不光是法國人一家。
Ⅳ 美國敦促英國修復與巴黎的關系,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美國宣布與英國及澳大利亞組成AUKUS三國同盟,引發與法國的外交後,美國總統拜登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通電話。兩人討論非洲、歐洲及印太地區的防務。
未來,在社會民主黨的奧拉夫·舒爾茨可能領導德國的情況下,對德國未來的執政聯盟預計將繼續專注於對話,盡管德國的環保主義者支持對北京要更加嚴厲。然而,法國《世界報》的相關文章表示,“第三條道路”是一個引發保留的概念。大家這么看呢!
Ⅵ 美國對法國諾曼底進行了怎樣的轟炸
1944年6月6日凌晨,盟軍利用漲潮時機和剛剛出現的短暫的好天氣,開始在諾曼底地區登陸。美英2395架運輸機和847架滑翔機,從英國20個機場起飛,載著3個傘兵師向南疾飛,到法國諾曼底海岸後邊的重要地區空降著陸。
黎明時分,英國皇家空軍的1136架飛機,對勒阿佛爾和瑟堡之間事先選定的敵軍海岸的10個堡壘,投彈5853噸。
天亮以後,美國第8航空隊的轟炸機開始出擊,1083架飛機,在部隊登陸前半小時,對德軍海岸防禦工事投彈1763噸。然後,盟軍各類飛機同時出擊,轟炸海岸目標和內陸的炮兵陣地。太陽升起之後,盟軍海軍戰艦開始猛轟沿海敵軍陣地。
Ⅶ 通過什麼事羅斯福不得不轉變對自由法國的態度
一次,美國國務院准備同普利文和英國駐美使節討論美國支援英法抗德戰爭的問題。美國國務院提出,普利文只能以「專家」名義,而不能以自由法國代表身份參加。普利文向戴高樂報告了此事後,戴高樂當即復電普利文,指示他堅持原則,一定要以自由法國代表的資格參加會談,否則就拒絕出席。戴高樂指出,自由法國需要的是作戰物資,而不是醫療用品之類的救濟品。
經過斗爭,美國終於作了一些讓步。9月,赫爾宣布美國和自由法國之間有共同的利益。10月,羅斯福也不得不轉變對自由法國的態度,他致函斯退丁紐斯,決定把租借法案的受惠范圍擴大到自由法國。
至此,美國和自由法國總算建立了某種關系,戴高樂終於可以在租借法案范圍內得到一些美國提供的作戰物資。
戴高樂感到,自從美國在戰爭舞台上正式登場以來,盟國間的關系更復雜了。每當自由法國同英國或美國發生摩擦時,英美總是站在一起。戴高樂不可能擺脫「一對二」的局面。
1942年5月21日,美國新任駐倫敦大使約翰·懷南特拜會了戴高樂。事後,艾登向戴高樂透露,美國可能正在考慮對自由法國全國委員會的態度。7月9日,美國果然發表公報,承認自由法國是法國抗戰力量的象徵,美英兩國政府認為,法國政治前途將在自由和沒有強制的條件下決定。公報雖然措辭含糊,但也能表明羅斯福不能再完全忽視戴高樂的存在了。
7月中旬,戴高樂決定把自由法國改名為「戰鬥法國」。這時法國國內的抵抗運動已開始承認戴高樂,願意接受他的領導。
Ⅷ 誰記得法國在伊拉克戰爭投棄權票,美國是如何修理法國的
宇宙國際社12月31日電:
2008年12月24日23:59分,西方傳統的聖誕平安夜。中國空軍在建軍59年後,首次出動大規模轟炸機編隊,萬里奔襲法國首都巴黎。在未遇任何防空火力還擊情況下,成功轟炸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當場炸死包括法國總統「殺克妻」及Tibet宗教領袖「大來」(音譯)在內的多名高官。
中國空軍轟炸機編隊在出色完成預定任務後,在大批國產新式「殲Ⅹ」戰斗機的護航下成功返回某軍用機場。自身無一傷亡,創造了全宇宙空戰史上最成功的突襲!所有參加此次行動的部隊和個人均被授予「集體特等功」和「個人一等功」。
就在此次突襲行動發生5分鍾後,美國當選總統奧瑪巴隨即宣布全面終止與中國領土「太彎」(音譯)之一切聯系,並許諾將在其正式就職72小時之內,說服「太彎」承認其為中國固有領土之事實,永久放棄獨立之痴夢;同日,日本首相麻繩太浪宣布,終止篡改歷史教科書,深刻反省侵略罪行,立刻炸毀「靖國豬舍」,撤出釣魚島並改「沖繩縣」為舊名「琉球國」承認其中國屬國之地位。並於25日乘專機抵達中國江蘇省省會南京,屈膝伏地於座落在南京市水西門大街418號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門前,至今不起。據日本外務省一位不願透漏姓名的官員說,首相麻繩准備長跪71年。為71年前發生在當時中國首都南京的日軍獸行謝罪,其還上書日本「添黃」要求其同跪為其父「裕人」一手策劃的侵華戰爭謝罪。據可靠消息證實目前明人「添黃」正在趕往南京的路上。
26-30日。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印度5國駐華大使聯合會見中國外長,共同表達急切歸還因為歷史原因佔有的共計160餘萬平方公里之中國固有領土。俄羅斯還保證說服蒙古國放棄獨立重新回歸中國。有關會談已經開展。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首腦連夜抵京,宣布承認中國對南海之主權放棄一切謀求南海資源之愚行,並口頭保證將排軍艦保障中國漁民之正常作業。
本社特約評論員「萬歲中華」評論道:此次中國的果斷強硬行為,達到了意想不到的目的,可謂一箭N雕。本想威懾大來卻達到這么多意外之目標,N多多年懸而未決的問題都迎刃而解,為中國未來之發展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好的國際環境。其驚呼偉大的中國萬歲!!
———————————————————————————————————
你說這樣的修理好不好,樓主?國際關系錯綜復雜,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不要動不動就說修理這個,修理那個?厚積薄發什麼意思知道嗎?
Ⅸ 現在法國與美國關系怎麼樣
因為特朗普的關系,變得不大好。
但是總體而言,法美關系比較穩定。
.
法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而歷史悠久的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對恩仇很重視--------或者說,除了央格魯撒克遜文明的國家,普遍重視報恩也普遍記仇。
眾所周知,因為二戰的原因,法國實際上是被美國從納粹手中救出來的,美國為此付出巨大犧牲,而法國人,絕大多數法國人,也深深記住了此事。
二戰後,法國與美國多次有矛盾,讓很多憎惡美國的人看到了在法國美國之間挑撥離間的可能性。
實際上,這僅僅是個假象。
因為有矛盾的,是法國和美國的政客,是國際政治領導權之爭,是西方世界領導權之爭。法國自認為是歐洲領袖(德國不敢出頭),認為整個歐洲擁有和美國相提並論的地位。而美國的政客們也對爭奪領導權很熱衷,自然顯得法美矛盾重重。
這里舉一個例子,你看美國總統大選斗的熱火朝天,這時你中國或者俄羅斯覺得美國已經處在內戰邊緣了,出兵攻擊美國,這時斗得你死我活的兩派一定會聯手狠狠揍你。這是民主政體的特點之一,即將矛盾和沖突擺在檯面上,讓那些最惡劣的陰謀詭計無所遁形---------今天的特朗普,即使當選了美國總統,不依然被通俄問題糾纏不休?以至於非常喜歡普京的特朗普,上台後不得不用比奧巴馬更嚴格的手段制裁俄羅斯?
.
法國,或者說整個歐洲,或許會在領導權問題上、經濟上、各種各樣問題上和美國不斷發生矛盾,但是在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上,法國(或者說整個歐洲)絕對是美國堅定的盟友。
不要說法國和美國擁有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單單二戰中美國對法國的恩惠,就足以讓法國人再記住100年。
在小問題上,法國會不斷和美國鬧意見、鬧矛盾。但是任何關系國家安全的事情上(比如向中國開放武器禁運),只要美國提出懇切的要求,法國(或者說整個歐洲)絕對不會和美國對著來。
順便,法國會利用中國急於對抗美國的心理,表面上做出一些反對美國的姿態,然後從中國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而實質性的,關乎法國價值觀、世界觀的事情上,法國絕對不會讓一點點步。事實上,法國的反華態度之強硬,遠遠高於美國------自始至終,法國對胎毒、藏獨、疆獨的支持,遠遠超過美國。
美國,反的是中國執政黨;
法國,反的是華夏文明。
.
最後,回答樓主的問題:法國是美國堅定的盟友。
Ⅹ 美國與法國發生過戰爭嗎
沒有 但是兩個國家有點分歧法國是西歐國家中唯一長期不畏於同美國直接爭取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盟國。法美最重要的矛盾焦點事件包括美國反對法、英、以發動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提出填補中東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爾主義」;戴高樂宣布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1966年),提出「緩和、理解、合作」、「從大西洋到鳥拉爾的歐洲」的東方政策;法國公開反對美國里根總統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1983年)等,貫穿整個冷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