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 從地形和氣候角度分析,這里都非常適合發展農業。
地形:東南高西北低,向大西洋敞開。降水豐富
氣候: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
補充:
法國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
『貳』 法國為什麼是一個農業大國
法國成為農業大國的原因是什麼?
1地理原因 法國六邊形的國土擁有歐洲最富饒的土地 氣候也是非常不錯的 再加上幾條大河流穿過法國而利於灌溉農作物 先天的地理優勢決定了他在歐洲農業大國的優勢!
2歷史原因 法國做為歐洲中世紀封建國家的典範 農業是其根基 強盛的封建國家有著共同的標志 那就是農業的鼎盛
3民生 法國也是歐洲的人口大國 沒有強力的農業支持是不能維持其人口增長的 這也是法國重農主義的原因之一
法國不但是一個工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農業大國,其農產品出口長期居歐洲首位。
目前,雖然法國的生態農業實現了跳躍式發展,但與強勁的需求相比,其綠色農業產品的產量仍顯得大大不足。1995年,法國從事生態農業開發的企業僅有3500家;到1998年底,其數量已迅速上升到6200家。截至1998年底,法國在生態農業用地面積已經超過了22萬公頃,而4年前還不足12萬公頃。
過去一年裡,在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下,法國的生態農業發展迅速大大加快,增速高達80%。盡管如此,生態農業在法國農業生產中的地位仍很脆弱,綠色農業用地只佔法國實際農業用地的0.6%,其發展潛力不可不謂巨大。與其它歐洲夥伴相比,法國的生態農業發展確實落後不少,盡管開足馬力追直,卻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起平坐的。1997,義大利的生態農業耕作面積整整翻了一番;1998年更是達到了64萬公頃,雄踞歐洲首位。位居第二的德國擁有生態農業用地39萬公頃,奧地利則以34.5萬公頃緊隨其後,而作為農業大國的法國在歐盟范圍內僅排名第四位。
論及發展落後的原因,一是法國各省對待生態農業的看法和態度不同,二是部分農業企業和農民對生態農業有抵觸。舉例而言,一個本來收益不錯的農民沒有勇氣和膽量冒著產量驟降的風險去嘗試陌生的生態農業;同時,生態農業耕作拒絕化肥,為了保持土壤的肥沃度,農民不得不經常進行輪作。
生態農業發展滯後的直接後果是:作為歐洲最大的谷作生產國,法國不得不每年大量進口生態穀物,以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需要。一般來說,綠色穀物是從中歐進口的,而純天然的生態糖是從斯洛伐克和荷蘭進口。與滯後的種植業相反,法國的生態畜牧業顯得生機勃勃,每年都能供應充足的綠色動物食品。由於法國人對天然乳酪的偏愛,法國目前的綠色奶類製品產量仍無法滿足國內的需要,但以其發展趨勢而言,法國生態農業的前景必定是輝煌的。
『叄』 列舉各國各類農業地域類型
根據農牧業結構、栽培或飼養方法、農業投入、技術水平、商品率、專業化程度等,全世界可劃分為四大類型,細分為12個類型。
自給傳統農業類型 有以下五個:
游牧型 天然牧場為主要飼料基地,以飼養綿羊、山羊、牛為主,還有馬、駱駝、驢等。以放牧為中心,逐水草而居,隨季節更換牧場。經營粗放,單位面積的載畜量與單位面積產量低,且產量不穩定。投入少,設備簡陋,屬自給自足牧業,商品率低。多居住移動式房屋,如蒙古包等。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帶:①乾燥半乾燥草原地帶,包括蒙古高原、中亞、西亞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區。②高山、高原地帶,如中國青藏高原、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區等;③北極寒冷地帶,如愛斯基摩人的狩獵、採集、漁業屬之。
綠州農業型 多以種植業為主,多種植小麥、雜糧、棉花和果菜等(如棗椰)。利用地下水或泉水發展的灌溉農業,以坎兒井為典型代表。傳統的經營方式,但較為集約化。主要分布在乾燥、半乾燥地區內的綠洲地帶,西亞的兩河流域,中國的新疆與甘肅的西北部,伊朗高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的上、中游,撒哈拉沙漠地區等。
遷移農業型 (亦稱「補釘農業」)放火燒山,辟為旱田。以種植雜糧等糧食作物為主。原始經營方式,不施肥,以木棒、刀為工具,俗稱「刀耕火種」,十分粗放,過兩年土地肥力消耗殆盡則遷移他處,易地再焚燒林木後再耕種。單位面積產量極低,且嚴重破壞生態平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東南亞各國的山區,非洲中部和拉丁美洲部分地區等。
亞洲傳統農業型 亞洲分為水田農業與旱田農業兩種類型。水田農業是亞洲農業最典型的代表類型。以種植水稻為主,輪作較少,多水稻專業化生產。一般經營規模較小,小農個體經營為主。從發展水平又可分兩個類型區:①集約型。主要指中國、日本、朝鮮、韓國,精耕細作,勞動力與物力投入多,現代化水平較高,一年可兩熟,多則三熟,平均每公頃水稻產量高達6~7噸;②粗放型。主要指東南亞和南亞各國,現代化水平較低,經營較粗放,每公頃產量只有2~3噸。亞洲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季風區。這里高溫多雨,雨熱同季,水田率高,開發歷史悠久,是世界稻穀的主要生產區與出口區。
旱田農業型 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有玉米、小麥、高粱、粟等,經濟作物種類多,如棉花、麻類、煙草、甘蔗、花生和大豆等。多以種植業為主,農牧結合,飼養牛、馬、豬及家禽等。經營較粗放,多為小農個體經營,產量不夠穩定,商品率低。多分布在水田區的邊緣或外圍地區,以中國的華北、東北地區,印度的德干高原,恆河中上游及日本的北海道地區為代表。
商品化農業類型 有以下四個:
混合農業型 種植業與畜牧業並重。種植穀物(以麥類為主)、薯類、甜菜和飼料作物。廣泛實行輪作,並多飼養肉牛、豬等。農業投入多,集約化經營,單位規模大,商品率高。主要分布在西歐、北美洲的溫帶、寒溫帶地區,氣候冷涼濕潤。現代化水平較高的西歐、南歐(義大利波河流域)和北美洲,相對水平較低的巴爾干半島各國。
酪農型 (或稱產奶區)即乳用畜牧業區。種植業與畜牧業緊密結合,以種植飼料作物和養奶牛為主。發展成飼料牧草型奶牛業。農業投入多,經營規模大,現代化、專業化、集約化程度高,商品率發達。近年飼養品種有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增加豬、禽),是世界農業發達地區之一。主要分布在溫帶濕潤地區。以北歐丹麥,西歐的荷蘭、瑞士,北美洲五大湖沿岸,澳大利亞東南部,紐西蘭北島最為集中。在大城市近郊多以鮮乳為主,遠離消費中心的以乳製品為主。與混合農業相比,一是乳用畜牧業專業率高;二是集約化水平高。
地中海式農業型 以栽培桔柑、葡萄、油橄欖、檸檬等地中海水果馳名。夏乾季節發展灌溉,利用冬雨種植小麥。一般農業投入較多,專業化率與商品率較高。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區,以南歐最為發達,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為代表。
園藝農業型 以種植蔬菜、水果和花卉觀賞植物為主。精耕細作,經營規模不大,屬多勞、多肥、多設施、多投入、多收益農業。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大城市與城市帶的近郊區,以及運輸條件方便的遠郊區,與輸送園藝、空運農業相結合,如荷蘭花卉園藝世界聞名,日本 高冷地農業(屬遠郊區)等。
企業化大農業類型 有以下三個:
企業穀物農業型 以種植穀物為主,冬、春小麥為中心,有與玉米或其他麥類輪作的。經營規模較大,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大。二次大戰後初期,一般每戶平均擁有耕地90公頃,80年代以來,其規模擴大一倍。屬現代化水平、專業化程度、商品率、勞動生產率與收益都高的農業地域類型。產業革命後,城市人口急劇增加,為解決食糧問題,而以大量生產小麥的企業化穀物大農場迅速發展起來。主要分布在中緯度的濕潤地區,以北美洲(西經100°以西)的中西部地區,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區、澳大利亞的東南部為代表。
企業畜牧業型 飼養肉牛與綿羊為主,並有少量麥類與牧草種植。經營規模大,草場放牧,在屠宰前進行飼料育肥。商品率高,效益高。在產業革命後,隨著世界肉、毛、皮市場需要量猛增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西部,拉丁美洲的巴西高原東部,阿根廷的潘帕斯和巴塔尼亞地區,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紐西蘭,以及南非等半乾燥地區,是世界牛肉、羊毛的重要生產區和出口基地。
種植園農業型 仲植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生產天然橡膠、甘蔗、咖啡、可可、椰子、油粽、茶、香蕉、棉花、煙草、西撒爾麻等。為近代出現的一種農業地域類型。在產業革命後,對工業原料、飲料、食品需要量與品種增加,在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亞非拉地區後,他們利用各地區、各國自然條件的優勢,廉價的勞動力強迫形成的。多為單一經營,以資本主義大農場為主。生產技術較高,產品基本上供出口,商品率高。還有些當地居民或華僑經營的小農場。主要分布在世界熱帶雨林區,全年高溫多雨,年均溫在20~28℃,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排水良好的山麓緩坡地帶。南北半球的20°以內區域,以東南亞、南亞、中美洲和西非洲最為集中。
合作化(集團化)農業類型 從土地佔有關系和經營組織系統劃分為獨立地域類型區。指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土地改革後,土地收歸國有,大的農業基礎設施由國家投資建設。小的由集體或個人備置。建有國營農場和各種形式的合作單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了農業生產承包制度、效益顯著
『肆』 法國的農業地域類型
法國只有南部才是地中海氣候,北部是溫帶海洋性氣候。
其地域類型是乳畜業
『伍』 為什麼法國的農業基地在巴黎盆地而不在西歐平原
1.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暖,土地肥沃!
2.交通發達
3.緊靠消費市場
巴黎盆地的典型農業地域類型是商品穀物農業.
巴黎盆地號稱是法國最廣闊,最肥沃的平原,這里是法國農業最先進的地區之一,盛產小麥,燕麥,蔬菜和葡萄.
『陸』 巴黎是法國糧食作物什麼的主產區
法國農業的集中產區是巴黎盆地,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小麥.
故選:D.
『柒』 法國農業的類型及分布和區位條件
1、法國地形平坦,以平原為主,西歐平原大部分面積位於法國境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為法國農業帶來豐富的耕地。
2、氣候適宜。南部沿海為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光照強烈,水分足夠。
適宜葡萄和油橄欖等經濟作物的生產;西北部大西洋沿岸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降水均勻,有利於牧草生產,對畜牧業發展提供良好條件;中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熱量充足、光照強,有利於糧食作物成熟,所以適宜種植小麥等糧食作物。
3、經濟及科技發達,靠近歐洲大市場。法國經濟發達,為農業生產提供經濟基礎,且促進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歐洲市場對糧食作物求大,所以使法國成為西歐糧食出口最多的國家。
4、交通便利,有利農業發展。北靠大西洋,南臨地中海,且境內有方便的鐵路、公路及內河運輸,大大促進了農業發展。
5、農業促進的政策。法國是工農業並重的國家,國家政策鼓勵農業發展。
法國農業極度發達,是世界主要農業大國。主產小麥、大麥、玉米和水果蔬菜。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業和禽蛋業。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
機械化是法國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國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生產率很高。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國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
法國政府農業支持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為了發展農業,法國政府制訂的一系列政策。法國農村土地分散,農場規模小,不適應農業大發展的需要,戰後法國政府於50年代末期實施了土地集中政策。
『捌』 法國是什麼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地域類型有六種的
課本上都有典型的
我認為是乳畜業
當然如果是選擇題的話
我會選擇高度發達的商品化農業
在地中海農業中,農業、果木和牧業的生產地域空間上是彼此分離的
『玖』 法國農業分布特點及原因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大陸輪廓略呈六邊形。
法國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南部和東部邊境分別為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法國西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向東海洋性減弱,南部屬地中海氣候。
法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高,小麥、玉米、葡萄和牛肉等產量均居歐洲西部各國之首,畜牧業和園藝業發達,是世界上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巴黎盆地是主要的農業區。
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盛產葡萄,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
法國糧食產量佔全歐洲糧食產量的二分之一,農產品出口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既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法國國土面積55萬平方公里(其中農業用地3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000萬(其中農業勞動人口占所有就業人口的3.5%)。其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位居世界第四。
這其中,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為法國經濟的飛躍作出了積極貢獻。當今,農業為法國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是汽車工業的1.5倍,食品工業則幾乎是汽車工業的2倍。在2000年之初,法國是歐盟第一大農業生產國(法國人口占歐盟的15%,但農產量占歐盟總產量的23%)。
『拾』 高中地理 法國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法國有商品穀物農業、地中海型農業和乳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