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期間法國實力很差嗎,為什麼那麼快就被德國佔領了
1、德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特別是裝甲軍團,是法國無法與之抗衡的。
2、法國太相信馬奇諾防線的強大,而不是相信士兵。但防線是死的,人是活的。真正牢固的防線得靠人守。舉個例子:隆美爾繞過防線的方式:繞過躲在叢林中的士兵:所有人下坦克,舉白旗,和慶祝勝利一樣過去——法國人目瞪口呆,全部放過,1槍未發;剛繞過林子,馬上派2個坦克營向後防禦,林子里的部隊就沒有了用處!
3、隆美爾對閃電戰的貫徹。隆美爾用了連德國指揮部都預想不到的速度突破了防線,並馬上向縱深突破。當時他部隊快到連記者都趕不上他的步伐,宣傳只能讓隆美爾自己拍照。其實當時法國是有能力擋住他的,但他們在心理上不敢與之對抗。隆美爾自己承認,整個戰役有法國許多個機會置他於將死之地,而且很簡單:經常是只要切斷他不補給線就可以,甚至只是部隊堅守陣地就行:有時隆美爾甚至只有幾輛坦克在最前面,幾乎沒有攻擊力。但法國人看到他的速度,都以為他有強大的後援,不敢打,只有逃。結果隆美爾比比他戰鬥力強的部隊的速度快了好幾倍。
『貳』 二戰中的法國為什麼這么快就被德國打敗
1940年6月22日,法德簽署停戰協議,德國取得了法國戰役的勝利。法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軸心國從身、心雙方面徹底佔領的世界強國。眼看著法國失敗,以英國為首的同盟國同仇敵愾,徹底拋棄了想要和平解決歐洲爭端的幻想,從此,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高潮。
1.法國戰役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悍然入侵波蘭,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幕。9月28日波蘭首都華沙守軍12萬人投降。10月6日,波軍全軍覆沒,德波戰爭結束。這是德軍「閃電戰」的第一次嘗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那以後,德軍在歐洲所向披靡,先後征服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等國,最終劍指法國。嚴格來說,德軍進攻法國,是與進攻荷蘭、比利時同步進行的。
1940年5月10日,德軍進攻法國和荷蘭、比利時等國家,整個戰役可分為2個階段:一是5月10日德軍部隊進攻比利時,吸引英法等同盟國軍隊主力北上前往預定的防線迎擊,而其真正的主力裝甲部隊則穿過防禦鬆散的阿登山區,插入盟軍後方,切斷補給與通訊並圍殲盟軍,最終催生了「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歷史事件,僅有34萬盟軍官兵撤回英國本土。二是從6月5日開始德軍從法軍側翼包圍馬其諾防線的守軍,並南下進攻。法國政府被迫遷至波爾多,巴黎設為不設防城市,並在6月14日被德軍所佔領。6月17日法國新任總理菲利普·貝當發錶停戰宣言,6月22日,與德國簽署不平等的停戰協定。根據協定條款,德國將佔領法國北半部以及法國的大西洋沿岸地區,法國軍隊將被解除武裝並予以遣散,法國將支付德國佔領軍的費用,所有的德國政治難民將交還給德國。
1940年5月10日,德軍入侵比利時、荷蘭,英法聯軍投入戰斗,西歐戰役打響。但是素有歐洲大陸第一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成功拖住德軍四年之久的法軍,在二戰中僅支撐了50作天就放棄了抵抗,於1940年6月22日晨,在巴黎郊外貢比涅森林福煦元帥的專車上與德國代表團簽訂了>。根據停戰協定,法國將大半的法國領土,所有大西洋岸的口岸基地,重要的工業和富饒的農業區交給德國佔領,而法國維希政府只保留南部法國與法屬北非的殖民地,由維希法軍進行管理,並不許通敵。
針對法國海軍,協定第八條更是直接規定:法國艦隊除為了保衛法國殖民地利益及維希控制的領土而留置那一部分外,應一律「在指定的港口集中,並在德國或義大利監督下復員或解除武裝。」希特勒之所以沒有直接徵用法國的海軍力量,一方面考慮到法國民眾非常強烈的民族感情,另一方面,大片的法屬北非的殖民也需要力量去防守。與其自己派兵,不如讓法國人自己來守。他並不害怕維希法軍投降盟軍,國為他手裡握有重大的砝碼,那就是留給法國人自治的半個法國疆土。根據這條協定,法國海軍——這支世界第四大海軍,主要集中在土倫、阿爾及爾、奧蘭港和卡薩布蘭卡等幾個港口。它的不幸,也由此開始??
這時的法國海軍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尚未施展拳腳,就已經沒有了敵人,也失去了盟友,何去何從的問題困擾著法海軍的靈魂人物達爾朗海軍上將。為了法國的軍艦上還能飄揚法國的軍旗,為了保留法蘭西的半壁江山,也為了法國人最後殘存的尊嚴,他選擇了服從維希政府,駐守法國南部港口及北非殖民地。
而更具有諷刺意味,或者說是希特勒的惡趣味的是,他們停戰協定簽字儀式是在法國小鎮貢比涅的一節火車車廂里進行的。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就是在這節車廂內,德國向協約國投降,希特勒認為德國曾在此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也必須讓法國人嘗到這個滋味。
『叄』 為什麼二戰期間德國沒有全面佔領法國呢
為什麼二戰期間德國沒有全面佔領法國?這個問題確實也很值得討論,為什麼德國在法國戰役已經全勝的情況下還沒有全面佔領法國,而是讓法國政府在維希繼續維持,還保持了一定的獨立性呢?其實什麼事情的發生可以說都是有原因的,維希法國的建立也不例外,它能夠建立並存在也是有它的價值,而且甚至可以說有它的實力所在的。
德國為什麼要佔領法國北部?
其實納粹之所以允許法國人在南部建立維希政權,根本目的還是要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納粹為什麼要親自佔領法國北部。當然納粹本身對領土的貪婪是一個根本因素,但除此之外,納粹要佔領法國北部還是有具體的戰略目的的,也就是要防止英國通過英吉利海峽反攻歐洲大陸。因為在1940年6月法國被擊敗之後,雖然在歐洲大陸的英軍遭受到慘重損失,被迫全部撤回英國本土,但因為英國的海軍實力當時仍然稱霸歐洲,所以英軍在敦刻爾克進行的撤退行動非常成功,總共有33.8萬英法軍隊成功撤回英國本土,這一比例占當時被圍困英法軍隊的85%。
『肆』 二戰德國為什麼能「秒殺」法國,法國當時這么弱嗎
1940年5月10日德國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德國幾乎佔領法國全境,6月 22日,法國投降。
第二、法國在二戰前對軍事並不上心,一直有避戰的想法,國內由於經濟蕭條帶來的諸多問題,使法國政府一直想實行綏靖政策,所以最後很快投降德國。
總體而言法國在二戰的實力並不弱,但是他們在戰略上和政治上的錯誤判斷,最終導致了法國的快速失敗。
『伍』 二戰期間,法國被德國佔領後,對英國海軍產生了什麼影響
1940年6月,法國淪陷。英國失去了法國艦隊的支持,而德國卻獲得了離大西洋更近的大陸西海岸的海港和潛艇基地。同時,德國潛艇數目也有了增加,這使德國海軍將領鄧里茲決定實施其以前難以施展的潛艇戰新戰術——「狼群戰術」,即多艘潛艇協同作戰,一旦發現盟國護航艦隊,便由一艘潛艇搜索追擊,並用無線電引導其餘潛艇到場集合,然後在水上連續數日夜襲,直到殲滅獵物為止。
鄧里茲明確指出,這一作戰模式的實質是經濟戰,通過阻斷大西洋上英國的經濟生命線來遏制其戰爭能力。
『陸』 為什麼二戰期間德國沒有全面佔領法國
這個問題確實也很值得討論,為什麼德國在法國戰役已經全勝的情況下還沒有全面佔領法國,而是讓法國政府在維希繼續維持,還保持了一定的獨立性呢?其實什麼事情的發生可以說都是有原因的,維希法國的建立也不例外,它能夠建立並存在也是有它的價值,而且甚至可以說有它的實力所在的。
德國為什麼要佔領法國北部?
其實納粹之所以允許法國人在南部建立維希政權,根本目的還是要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納粹為什麼要親自佔領法國北部。當然納粹本身對領土的貪婪是一個根本因素,但除此之外,納粹要佔領法國北部還是有具體的戰略目的的,也就是要防止英國通過英吉利海峽反攻歐洲大陸。因為在1940年6月法國被擊敗之後,雖然在歐洲大陸的英軍遭受到慘重損失,被迫全部撤回英國本土,但因為英國的海軍實力當時仍然稱霸歐洲,所以英軍在敦刻爾克進行的撤退行動非常成功,總共有33.8萬英法軍隊成功撤回英國本土,這一比例占當時被圍困英法軍隊的85%。
(貝當很早就強烈反共,是希特勒喜歡的法國政要)
所以其實法國在二戰中雖然好像是投降了,維希政權好像也是德國人建立的傀儡政權,但在實際上卻並非完全如此。在法國戰役末期出來為法國收拾殘局的貝當與德國達成的協議並非是法國無條件投降,而是法國與德國停戰,法國政府根據停戰協議的條款有序地從巴黎遷到了法國南部,而德國之所以允許法國在陸上戰事全面失敗之後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政權,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在惦記法國的艦隊,所以這也是維希政權得以存在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也是它的「實力」所在。
除此之外,維希法國政府其實也是由法國國內原來就存在的親德國勢力所把持的,這些人當中很多人也抱持著納粹意識形態,並跟納粹一樣堅決反共,所以他們確實在很多方面是納粹的幫手,因此也是納粹能夠接受的政權。
而且因為維希法國至少在名義上完全還是自主的法國民選政府,所以在其控制區內抵抗德國佔領的「自由法國」運動相對要平靜的多,而這在無形中等於也減少了德國敵人的活動范圍,為納粹德國也減輕了一些壓力。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維希法國的存在對德國是有很大價值的,所以納粹德國讓法國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獨立.
『柒』 二戰時,德國是什麼時候佔領法國的
戰初期,納粹德國軍事家打造的閃擊戰,攻勢凌厲,僅僅39天就征服了法國! 以下是詳細過程 法國是德軍在西線戰役中的首要目標。5月10日凌晨在德軍突襲荷蘭和比利時的同時,戰斗就在不利於法軍的情況下打響了。德國空軍中型轟炸機和俯沖轟炸機在戰斗機的有效掩護下,開始了對法國空軍基地進行了有系統的突擊。停機坪,跑道,倉庫等作為首要目標遭到了輪番轟炸,法軍大量飛機未能起飛即在地面被毀。德國空軍同時還攻擊了法國的鐵路樞紐和公路系統,以遲滯法軍。面對德軍的強大攻勢和瘋狂突擊,法國政府和軍事當局倉促應戰,應變遲疑,決心猶豫,指揮慌亂。空軍指揮部沒有及時組織力量射炸德軍入侵部隊,減緩德軍前進速度,為己方軍事展開贏得時間。甚至因為害怕德軍報復,竟然禁止法軍轟炸機轟炸德國城鎮。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勝,於是頑固地抱著一戰經驗不放。鑒於德法邊境經營多年的要塞防線,法國統帥部認定德軍地面主力仍須佔領荷蘭和比利時後贏得進攻法國的通道才會大舉進攻法國,並與之進行一戰形式的大規模會戰以決定勝負!實際上,德軍計劃地面主力部隊仰仗空軍突襲和有效掩護,集中裝甲力量,沿盧森堡邊境,經阿登森林,度過馬斯河,向法國腹地迅猛穿插。而法軍在落後的軍事思想指導下,還將能夠動員的有限的空軍派去轟炸阿爾貝特運河上的橋梁!法軍希望在比利時頂不住時通過這一手段延緩德軍推進速度(法英均認為重點在東北面荷,比方向,英軍在歐洲大陸的部隊也主要在這一戰略方向)。即使如此,攻擊橋梁的法國空軍也遭到慘敗,前往轟炸的盟軍飛機竟然全遭擊落,損失慘重。在這一地段,德國空軍也掌握著制空權。 5月10日佛曉時分,德軍輕松渡過奧爾河及蘇雷河。11日夜至12日,德軍繼續越過塞穆瓦河。在全部的軍事行動中,德國空軍始終為其裝甲部隊提供全面的空中偵察,空中掩護和對地支援。甚至由於害怕敵人竊聽,連部隊的軍事命令都是由德國空軍空投給地面的裝甲兵指揮官們的。
5月12日,由於德軍的進攻如此的順利,裝甲指揮官們決心不等步兵到來,即強渡馬斯河。5月13日,德國空軍集結大量部隊,包括12個「斯徒卡」俯沖轟炸機中隊在內的大量德國飛機前來支援強渡。上午11時,在渡河之前,德國空軍開始分批轟炸河對岸的法軍指揮所,炮兵陣地和步兵掩體。德國「斯徒卡」飛機對地攻擊時垂直俯沖到幾乎接近地面才拉起,除了掃射和轟炸以外,飛機巨大的噪音對當時接觸飛機不多的法國陸軍普通士兵來說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德國空軍的掩護戰術也非常的有效,鑒於當時的空軍對地攻擊仍然有很大限制,德軍採用少架多批,低強度高烈度的方式。雖然每次轟炸時間短,威力不大,但是每隔一會就來一次,以此掩護乘橡皮舟分批渡河的德軍。盡管法國空軍猛烈轟炸河上僅有的一座橋梁和河中的德軍,但遭遇了德國空軍戰斗機部隊的驅逐。下午4時德軍大部均已到達河對岸,法軍沿河工事與炮兵陣地均遭摧毀。午夜時分,德軍已經進至河以南8公里之遠!德軍及時控制了馬斯河渡口,並陸續將大量部隊運過河,至此,法軍已呈敗像!
面對德軍的進攻,法軍尤其是法國空軍,在開戰之初的慌亂之後,也進行了殊死的抵抗。5月14日,鑒於德軍涌過馬斯河並輕松佔領軍事要地色當,為了給法第2集團軍贏得時間進行軍事展開以反擊入侵的德軍裝甲部隊。法國空軍集中力量對色當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轟炸。法空軍布雷蓋-693型飛機在不洛希152和英國空軍的「颶風」戰斗機的掩護下,對德軍進行輪番轟炸,此外還有13架老式的143M夜間轟炸機也隨同進行了晝間轟炸。然而,由於為了避開德軍戰斗機,法機飛得很低,遭德軍地面炮火猛烈射擊,有一定的損失。同日,為了阻止德軍越來越多的涌過馬斯河。以英空軍為主,法空軍為輔,轟炸馬斯河上的德軍橋梁(德國工兵早在14日即架起第一座浮橋,以後更是越架越多)。第一次攻擊英國空軍就損失了85架轟炸機,德軍只是3橋微損,很快就修復了。接下來的3天,英空軍繼續攻擊,前後損失250多架各種飛機。由於當時英軍早期型的「颶風」不是德國空軍戰斗機的對手,盟軍飛機必須低飛以躲過德空軍的戰斗機。這一情況造成盟軍飛機多損失於德軍地面猛烈的高射炮火。(英國空軍在法國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戰斗,除大陸派遣部隊以外,又先後調集261架「颶風」戰斗機以及後來補充的飛機。從5月10日戰鬥打響至19日,被擊落75架,傷120架,到後來撤回英國的只有66架!)
5月19日,德軍佔領阿拉斯,20日,佔領阿布韋爾,至此,法軍北線全壞,戰局已近不救!
在接下來的敦刻而克大撤退中,英德空軍激烈爭奪制空權,以實現戰場控制。德國空軍在戈林的親自指揮下,集中所有能夠集中的空軍計800多架(內轟炸機300多),全力轟炸敦刻而克,甚至在港區投擲水雷封鎖港口,阻止英軍接援,力爭將英法軍消滅在灘頭上。面對極其險惡的戰場態勢,英空軍更是傾其所有,以每日300多架次的力度與德軍爭奪制空權。其中,從英國本土出發的戰斗機共達2739架次,並在戰斗中投入大量的新型「噴火」式戰斗機。由於英軍的奮力拚殺和地理及氣象條件對德軍的限制(英空軍從本土起飛,海峽只有40-70公里,德國機場較遠,且戰役期間德國一側氣象條件惡劣,不利空軍出動),英空軍逐步掌握多佛兒海峽上空的制空權,有力的支援了陸軍。德國空軍未能阻止盟軍撤退。
敦刻而克陷落當天,德軍猛攻法軍臨時拼湊的魏剛防線,第二天即渡過索姆河。此時,法軍自知前途險惡,於是集中了全部空中力量,在英國皇家空軍的協助下反復攻擊了亞眠,肖恩,配隆等橋頭目標,但仍然未能阻止德軍大量集結。9日,德軍在魯昂,貢比涅突破魏剛防線。同日,法國政府宣布遷都。法空軍此時已所剩無幾,器材油料等也已經不能保證有效作戰了。
5月10日,義大利對法國宣戰。法國海軍航空兵部隊與義大利空軍進行了戰斗。
5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
5月17日,貝當政府要求停戰。18日,英國空軍全部撤出法國。
5月22日,法國簽字投降。
法國宣布停戰後,仍有大量法軍尤其是空軍紛紛逃往北非,其餘部隊等待德軍解除武裝。至此,法國戰役結束。
『捌』 在二戰時期,納粹領導下的德國為何能在短時間內完全擊敗法國,並且壓制住了老牌帝國主義—英國
戰略上:
德國非常冒險的利用了英法綏靖,逐步吞並擊滅了,奧地利捷克波蘭等國。比英法更早開始了緊張的戰爭准備。戰前德國對西班牙內戰的干涉也積累了戰爭經驗。開戰時的國力而言,德國與英法之和相當,但是德國較早開始備戰,因此開戰時戰爭動員程度較英法高。德軍進攻低地國家時故意動作遲緩,成功把盟軍主力調動到了比利時方向。為阿登突破創造了機會。
戰術上:
二戰初期德軍在兵器性能上並不比英法更優勝。由於一戰戰敗,使得德國二戰戰前的擴軍有許多問題,兵器質量數量都不足,事實上在整個二戰中,德國兵工部門從未完全滿足過德軍的需要。大量裝備的I號、II號坦克在盟軍新式坦克面前顯得不堪一擊,III號IV號的產量不足,許多新建的裝甲單位不得不使用捷克造38t、35t坦克。主力步槍仍是過時的98K。德軍中非一線主力部隊只能使用更為老舊的一戰存貨或者中歐各國的各種雜牌武器。
德國德軍勝在靈活的戰術戰略,以及緊密的空地配合上。當時因戈林元帥得勢,德國空軍掌握了很多戰爭資源,德國的戰術空軍規模及建軍質量上相比此時的盟軍有很大優勢。其空軍橫掃了低地國家和法國上空。這使得戰場態勢呈現單向透明的態勢。並且提供了快速突破時非常重要的近接火力支援,這點是傳統牽引火炮無法做到的。
『玖』 一戰中,德國海軍損失不大,為什麼要發動兵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皇威廉二世為了壓制英國,愚蠢地與其展開海軍軍備競賽,以製造當時最先進的“無畏級”戰列艦為主。盡管德國海軍的實力在全世界的排名,一躍成為第二,但與排名第一的英國仍有不小的差距。
令人吃驚的是,在整個一戰期間,德國海軍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這是為什麼呢?一是,作為一個四面環海的英國,不需要維持強大的陸軍,更在意海軍的發展。在這場競賽中,英國宣布德軍造一艘,他們就造兩艘,始終保持絕對的優勢。
可見,“一將無能,累死三軍”,而一個國家掌握在獨裁者手裡,損害的不僅僅是這個國家的軍事力量,更深受其害的是民眾。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任何一個不讓民眾安心過日子的人或政府,結局就只能是和威廉二世一樣。
如果俾斯麥在,還會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嗎?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拾』 德國是怎樣入侵法國的。
德國「閃擊」波蘭得手後,更助長了希特勒稱霸世界的勃勃野心。於是,他一手舉著「尊重中立國家」的招牌,一手簽發了進攻西歐的第6號指令,制定了代號為「黃色方案」的計劃,將重兵壓在北海至瑞士一線,張開了吞並西歐的血盆大口。
德國為實現入侵西歐之目的,保障其翼側安全,決定首先進攻北歐諸國。在佔領丹麥並在挪威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後,認為實施「黃色方案」的時機已經成熟。到 1940年 5月初,德軍已在北海至瑞士一線集結和展開了 136個師(內有 10個裝甲師、 6個摩步師),坦克 3000多輛,飛機 4500架,企圖以「A」、「B」、「C」三個集團軍群,一舉吞並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繼而攻佔法國。其部署如下:
「A」集團軍群(由龍德施泰特上將指揮,轄第4、第 12和第 16集團軍,共 44個師,內有7個裝甲師、3個摩步師)擔任主攻,由第 3航空隊支援,配置在亞琛至摩澤爾河一線,其任務是由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地區,向聖康坦、阿布維爾和英吉利海峽沿岸總方向實施突擊,割裂部署在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軍隊。
「B」集團軍群(由博克上將指揮,轄第6和第18集團軍,共28個師,內有3個裝甲師、 1個摩步師)由第2航空隊支援,集結在荷、比國境線至亞琛地區,其任務是突破德、荷邊境防線,佔領荷蘭全境和比利時北部,爾後,作為德軍的右翼向法國推進。
「C」集團軍群(由萊布上將指揮,轄第1和第7集團軍,共 17個師,內有1個摩步師)配置在馬奇諾防線正面,其任務是實施佯動,牽制馬奇諾防線上的法軍。
德軍的預備隊共 47個師,配置在萊茵河地區,在德國的魔爪准備伸向西歐之時,法國仍執迷不悟,認為德國打敗波蘭後,將東侵蘇聯,即使進攻法國,也需 4—5年以後。荷、比、盧三國卻天真地認為,只要嚴守中立,就可免遭戰禍。因此,直到 1940年3月,盟軍才嗅出戰爭的氣味,在法軍總參謀長和英、法盟軍總司令甘末林主持下,倉促制定了代號為「D」的作戰計劃,並調集135個師、3000輛坦克和 1300多架飛機(必要時,還可利用駐英倫三島的 1000架飛機支援戰斗),准備抗擊入侵之敵。
其兵力部署是:荷蘭 10個師、比利時 22個師分別配置在本國東部國境線上;法國和英國共有 103個師,編為 3個集團軍群,第 1集團軍群共 51個師,由比約特將軍指揮,配置在法、比邊境和法國北方各省;第2集團軍群共 25個師,由普雷特將軍指揮,配置在從瑞士至盧森堡的馬奇諾防線上;第 3集團軍群共 18個師,由貝松將軍指揮,配置在瑞士邊境的馬奇諾防線之後。法軍戰略預備隊為 9個師。另外,法第10集團軍配置在法國與義大利接壤的邊境上。
正當荷、比、盧三國仍做保持中立之夢時,德軍於5月10日清晨,在荷蘭海岸至馬奇諾防線這一地區展開了全線進攻。德軍 3000架飛機如同烏雲遮日般襲擊了荷、比、盧、法四國的 72個機場,一舉推毀了數百架飛機。隨後,德軍「B」集團軍群向荷蘭和比利時北部展開了進攻。
空降兵緊密配合,在對方縱深地域著陸,並奪佔了機場、橋梁、渡口和防禦支撐點。 10日零時 30分,在荷蘭境內,德軍實施了大規模轟炸。海牙兵營因來不及發出空襲警報,而使大部分士兵被炸死在床上。此時,德軍以 1個裝甲師向荷蘭東部快速推進,並以空降兵配合作戰,對荷蘭前後方進行襲擊,使其陷入一片混亂和驚恐之中。德軍裝甲部隊大顯神威,乘隙而入,於 12日與在鹿特丹著陸的空降兵會合。法第7集團軍前往支援時,荷軍已開始全線潰逃。荷女王威廉明娜及其大臣見勢不妙,便乘驅逐艦逃往英國。 14日德軍攻佔了鹿特丹。 15日荷蘭投降。在比利時,德軍「B」集團軍的地面部隊在空降兵的配合下,攻佔了埃本·埃馬爾要塞,強渡了馬斯河,粉碎了英、法軍隊的抵抗,於 17日佔領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德軍「A」集團軍群,於 5月 10日向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地區實施主要突擊。只有 30萬人口的盧森堡不戰而降。 14日,德軍的裝甲師和摩步師編成第一梯隊快速通過阿登地區,強渡馬斯河,重創了盟軍,佔領了法國的色當。(16日,英國首相丘吉爾急忙飛往巴黎商討對策。當他詢問甘末林戰略預備隊在哪裡時,這位盟軍總司令聳了聳肩回答:「沒有。」)隨後,德軍以每晝夜 20—40km的速度向西挺進, 20日,佔領阿布維爾,其裝甲部隊的基本兵力回師北上,從後方突擊防守比利時的盟軍。 21日,德軍快速部隊到達英吉利海峽,分割了英、法盟軍正面,封鎖了海峽,阻止了英軍的增援,從而將英、法盟軍 40個師包圍在法國敦刻爾克地區。 23日,布倫淪陷, 27日加來被占, 28日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看盟軍無力支援,便下令比軍投降。
被包圍在敦刻爾克地區的盟軍,三面受敵,一面臨海,處境極為危急,唯一出路是從海上撤逃。正當盟軍危在旦夕時,希特勒(為保存裝甲部隊的實力,迅速南下擊敗法國,進而迫使英國言和,)於 24日突然下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結果這一命令給了盟軍一個喘息的機會。
26日,英國海軍開始執行撤退的「發電機計劃」,大小船隻一齊湧向敦刻爾克海岸。盟軍在英國空軍掩護下向英國境內撤退。6月4日,德軍佔領敦刻爾克,俘虜法軍4萬餘人。雖然盟軍遭受重大損失.但撤出了33.8萬餘人,保存了有生力量。
正當德軍席捲法國北部時,法國雷諾內閣改組,魏剛接替甘末林當上了總司令。魏剛上任伊始,即令第10、第7、第6集團軍在法國北部松姆河和埃納河一帶倉促構築一條「魏剛防線」,企圖阻止德軍南下。
德軍攻佔法國北部後,為不使退至松姆河、瓦茲河及埃納河一線的法軍設防固守,,便趁其立足未穩之際,向法國腹地發起了攻擊。其計劃是:「A」、「B」兩集團軍群,強行突破「魏剛防線」,佔領法國首都巴黎,前出至馬奇諾防線的後方,再配合從正面攻擊的「C」集團軍群佔領馬奇諾防線,圍殲法軍,結束戰爭。
6月3日,德軍數百架飛機開始空襲法國機場及重要目標,法國失去了制空權, 900餘架飛機被摧毀。 5日拂曉,德軍兵分兩路在180km的正面上實施進攻。「B」集團軍群由於遭法軍頑強抵抗,每晝夜僅前進5-7km。為了增強突擊力量,德軍投入預備隊 22個師,於13日突破法軍防線;「A」集團軍群在瓦茲河和埃納河之間實施突破,於 12日到達巴黎東北的馬恩河後繼續向縱深發展。「A」、「B」兩集團軍群實施鉗形攻擊,迂迴巴黎,前出到馬奇諾防線後方。 14日,德軍「C」集團軍群按計劃在 50km寬的正面上向馬奇諾防線發起進攻,法軍腹背受敵,其防線很快被突破。同時,德軍未經戰斗便進入巴黎,埃菲爾鐵塔上掛起了德國的「+」字旗。 17日德軍攻佔斯特拉斯堡,近 50萬法軍被殲。 22日法國全權代表查理·享茨格將軍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戰事遂告結束。戰爭中法軍亡 6萬餘人,傷 30萬人,被俘 200萬人;德軍共傷亡 14.6萬餘人。
本次戰役,德軍僅用 44天即將荷、比、盧、法四國擊敗,迫使英軍退守本島。同盟國失敗的主要原因:一是戰備不足;二是軍事思想落後,三是對德軍主要突擊方向判斷錯誤。而德軍進一步總結了「閃擊」波蘭的經驗,充分發揮裝甲和機械化部隊的快速突擊力,在空降兵配合下又一次達成了「閃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