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瀕臨的海,海峽和海灣有哪些
法國瀕臨四大海域: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
法國西北方向的海峽:英吉利海峽
法國西部海峽、海灣:基伯龍海灣(Bay of Quiberon)、莫爾比昂海灣(Golf of Morbihan),艾吉永;海灣(Bay of Aillion)、昂蒂奧什海峽
B. 法國瀕臨的海;海港;海峽及陸上鄰國及輪廓大致形狀
法國頻臨大西洋北海,海峽有英吉利海峽、多佛爾海峽,海灣是比斯開灣,陸上領國有八個,分別是荷蘭、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摩納哥、西班牙、安道爾,輪廓大致成五邊形,重要港口城市有馬賽、尼斯、敦刻爾克、波爾圖等
C. 法國位於什麼海峽海岸,什麼海和什麼海洋
位置: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English Channel,atlantic ocean,mediterranean sea
D. 法國北隔什麼海峽和英國相望,西鄰什麼灣,南靠什麼海
法國北隔英吉利海峽和英國相望,(「英吉利海峽」是英國的稱呼,法國的稱呼是「拉芒什海峽」)
西鄰比斯開灣,
南靠地中海。
E. 全球所有海峽的名稱
1.麥哲倫海峽:位於南美洲大陸南端同火地島等島嶼之間。在巴拿馬運河開航前,為溝通大西洋與太平洋的海上要道。該海峽由在西班牙供職的葡萄牙探險家費爾南多.麥哲倫在首次環球航行時,於1520年發現並率隊通過。後人為了紀念這一發現,便將此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
2.德雷克海峽:在南美洲南端與南設德蘭群島之間的深水道,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1577年~1580年英國人德雷克率領英國探險隊環球航行時通過此海峽,後海峽因此得名。
3.直布羅陀海峽: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與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兩國之間,是溝通大西洋與地中海的唯一海上通道。公元711年摩爾人伍麥葉王朝的軍官塔里哥率7000人渡海攻打西班牙,塔里哥親率軍隊強行登陸,並站在今直布羅陀一岩壁上指揮作戰,大勝10萬西班牙軍隊。塔里哥下令在該處修建城堡,並將此登陸處命名為「傑貝勒塔里哥」,阿拉伯語意為「塔里哥山」,英譯名為直布羅陀。後古城之名也就成了海峽之名。
4.英吉利海峽:法國稱為拉芒什海峽,位於大西澤東部的英國和法國之間,因海峽東窄西寬,如同衣袖,故名。而英語中英吉利的意思為「英格蘭的(海峽)」,因其位於大不列顛島英格蘭東南,故名。
5.多佛爾海峽:法語名為加來海峽。在英吉利海峽東部,介於英法兩國之間。多佛爾海峽得名於流經海港城市多佛爾的同名河流。多佛爾在威爾士語中和愛爾蘭語中均為「水流」之意。
6.莫三比克海峽:在印度洋南部偏西馬達加斯加島與非洲大陸上的莫三比克之間,海峽名稱即源於莫三比克國家的名字。莫三比克在斯瓦希利語中為「光明來到」之意,充分表達了莫三比克人民熱愛自由和獨立,並對未來充滿信心的願望。
7.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因其位於土有其境內,故稱為土耳其海峽;又因其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峽,故又稱為黑海海峽。土耳其海峽位於土耳其的亞洲部分與歐洲部分的領士之間,故又是亞歐兩大洲的分界。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包括黑海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以及位於愛琴海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達達尼爾海峽。
8.曼德海峽:位於西亞阿拉伯半島的西南端和非洲大陸之間,是紅海和印度洋之間的唯一水上通道。曼德海峽名稱全譯為巴布.厄申.曼德,阿拉伯語中巴布意為:「門」,曼德意為「流淚」,全意即「流淚之門」。因為這裏海峽水道窄,風浪大,水流急,暗礁險灘多,航行困難,故帆船到此常傾覆,使航海者心驚膽寒,再加上聽到兩岸懸崖間風嘯凄歷的可怕聲音,常常催人淚下。
9.霍爾木茲海峽;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北端與伊朗之間,是波斯灣出入印度洋的水上要道,又是海灣石油航運出口的必經之路。海峽中有霍爾木茲島,公元1100年阿拉伯人在島上建立霍爾木茲王國,海峽因此而得名。霍爾木茲系薩桑王朝第四任國王的名字,在波斯語中意為「光明之神」。
10.馬六甲海峽:位於亞洲東部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西北連安達曼海,東南接南中國海,是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重要海上航道。馬來半島上一個古代城堡,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稱滿刺加、麻六甲、馬拉甲,海峽因此而得名。其城名馬六甲,源於梵語,意為「大的島嶼」,而實際馬六甲城所在的只是一個大的半島。
11.台灣海峽:位於台灣島和中國大陸福建之間,因台灣島而得名。明朝中葉前,原安平地方有一土著民族叫「台窩灣」,其發音接近閩語「大員」、「大灣」、「台員」,後經官府正式命名為「台灣」。
12.白令海峽:位於亞洲東北部楚科奇半島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半島之間,是溝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唯一水上通道。公元1728年,丹麥航海家維圖斯.白令奉彼得一世之命,為查明亞洲和北美洲大陸在北方是否相連接,白令乘船從堪察加河口出發,抵達北緯67°18』處,證實亞洲和北美洲大陸並不相連,為了紀念這一重大發現,後人以他的名字將亞洲、北美洲之間的海峽命名為白令海峽。
F. 西歐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海峽,那麼這個海峽的名稱及其重要性是什麼
英吉利海峽,又名拉芒什海峽,是分隔英國與歐洲大陸的法國、並連接大西洋與北海的海峽。海峽長560公里(350英里),最狹窄處又稱多佛爾海峽,僅寬34公里(21英里)。英國的多佛爾與法國的加來隔海峽相望。歷史上曾在此發生多次軍事沖突和海戰。因為英吉利海峽的南面是法國,法國人偏稱其「拉芒什海峽」(法語意為「袖子海峽」),指其形狀,自西向東漸窄,最寬處約180公里(112哩),最狹處34公里(21哩,位於英國多佛〔Dover〕和法國加萊〔Calais〕之間)。英吉利海峽東端有多佛海峽接北海。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是世界上海洋運輸最繁忙的海峽,戰略地位重要。國際航運量很大,每年通過該海峽的船舶達20萬艘之多,居世界各海峽之冠。歷史上由於它對西、北歐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曾起過巨大的作用,人們把這兩個海峽的水道稱為「銀色的航道」。
G. 世界16條著名海峽都在哪海上交通要道對周圍國家都有何意義
回答這個問題,流水賬少不了。世界上16條著名海峽的地位位置,請看以下:
1.馬六甲海峽,地理坐標: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2.霍爾木茲海峽,地理坐標:阿曼—伊朗;3.英吉利海峽,地理坐標:英國—法國;4.直布羅陀海峽,地理坐標:英國—西班牙—摩洛哥;5.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地理坐標:土耳其;6.台灣海峽,地理坐標:中國;7.白令海峽,地理坐標:俄羅斯—美國;8.朝鮮海峽,地理坐標:韓國—日本;9.德雷克海峽,地理坐標: 智利;10.曼德海峽,地理坐標:葉門—吉布地;11.莫三比克海峽,地理坐標:馬達加斯加—莫三比克;12.巴士海峽,地理坐標:地理坐標:中國—菲律賓;13.麥哲倫海峽,地理坐標: 智利—阿根廷;14.印尼海峽,地理坐標:印度尼西亞;15.宮古海峽,地理坐標:日本;16.威塔海峽,地理坐標:印尼—東帝汶。
新加坡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發展和地位,很大原因是因為馬六甲海峽。可以說是馬六甲海峽成就了新加坡。沒有馬六甲海峽,新加坡只會是一個很弱小的國家,完全沒有今天的國際地位。
H. 多伏爾海峽在哪
多伏爾海峽一般翻譯為多佛爾海峽,法語稱加來海峽。海峽位於英吉利海峽的東部,介於英國和法國之間(東經1度30分,北緯51度零分),是連接北海與大西洋的通道。
海峽長30-40公里,最窄處僅28.8公里,大部分水深24~50米,最深64米。是國際航運要道,西北歐10多個國家與世界各地之間的海上航線有許多從這里通過;同時它又是歐洲大陸與英倫三島之間距離最短的地方。
因此海峽的航運十分繁忙,每年通過12萬艘次以上,1971年曾達到17多萬次,貨運量6億多噸。兩岸有四對渡口可以火車輪渡,1969年已達到87萬輛汽車和440萬人次。主要港口有多佛爾(英國)、加來和敦刻爾克(法國)。
(8)法國的海峽在哪裡擴展閱讀:
多伏爾海峽重要影響力
一、海峽為溝通大西洋與北海之間的重要國際航道,是西、北歐國家的經濟命脈。為世界最繁忙的海上航路之一。兩岸港口城市較多,主要有英國的多佛爾、福克斯通,法國的敦刻爾克、加來等。
二、海峽的戰略地位重要。是英國的天然屏障。歷為兵家所爭。曾發生多次海戰。1588年英國第一次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奪取了海上控制權。1602年,荷蘭40艘戰船的艦隊與英國25艘單層甲板木船分艦隊遭遇,激戰數小時,荷軍敗退。兩個月後兩國正式宣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設置了水雷、防潛網等,封鎖德國海軍艦艇從北海通往大西洋,保障英法之間航運暢通。第二次世界大戰時,1940年英法盟軍約33萬人從敦刻爾克撤過海峽,憑借天險擺脫了德軍追擊(敦刻爾克大撤退),戰後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重點控制的戰略要地。
I. 法國瀕臨的海,海峽和海灣有哪些
瀕臨四大海域: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海岸線總長度為5500公里。法國國土三面臨海,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是連接英國和歐洲的最短海道,也是重要的國際航運要道;西端靠大西洋的比斯開灣,海灣沿岸有重要的港口,使法國同西非和南、北美洲各國的往來非常便利;此外,經地中海穿越蘇伊士運河還可到達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各國。河流較多,主要有北部的塞納河,中部的羅亞爾河,南部的加隆河,這幾條大河均有運河溝通;東南有羅尼河。
圖片在http://www.sinofrance.org/site/geography/index.htm
J. 英國與法國之間的海峽叫什麼名字
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
英吉利海峽(英文:English Channel,布列塔尼語:Mor Breizh,威爾士語:Môr Udd,法文:La Manche)是隔離英國與歐洲大陸的海峽。其最狹窄的地域為多佛爾海峽,多佛爾隔海與法國加萊相望。歷史上曾在此發生多次軍事沖突和海戰。
地理概述
在英國和法國之間,「拉芒什海峽」屬於「英吉利海峽」的一部分。長560km,平均寬為180km。西通大西洋,東北經多佛爾海峽連北海,是國際航運要道。潮差較大,有豐富的潮汐動力資源,也是重要的漁場,歷史上曾在此發生多次軍事沖突和海戰。
亦稱拉芒什海峽(法語La Manche,意為海峽),和其東北的多佛爾海峽(法語稱加來海峽)都位於大不列顛島和歐洲大陸之間。東北與北海相通,西南與大西洋相連。面積8.99萬平方公里,呈東北(狹窄)——西南(寬闊)走向,形如喇叭。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總長約600公里,大體上以法國的塞納河口到英國南岸的朴次茅斯為界。前者東窄西寬,平均寬約180公里,最寬處達220公里;後者最窄處為英國多佛爾到法國加來以西的灰鼻岬,僅33公里,英吉利海峽平均深度為60米,最深處172米,多佛爾海峽的平均深度為30米,最淺處僅24米。
英吉利海峽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位於英格蘭與法國之間,西南最寬達240公里﹔東北最窄處直線距離33.8公里,即從英國的多佛爾到達法國的加來,多佛爾到加來這部分海峽是英國海峽協會認可的橫渡區域。多佛爾到加來的距離雖然不到渤海海峽的1/3,然而,其難度並不是單純以距離衡量的。英吉利海峽的平均水溫13.6攝氏度。
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戰略地位重要。國際航運量很大,目前每年通過該海峽的船舶達12萬艘之多,居世界各海峽之冠。歷史上由於它對西、北歐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曾起過巨大的作用,人們把這兩個海峽的水道稱為「銀色的航道」。
形成
英吉利海峽(包括多佛爾海峽)實際上是分割大不列顛島和歐洲大陸的狹窄淺海,也是歐洲最小的一個陸架淺海。大不列顛島原與歐洲大陸相連,後受阿爾卑斯造山運動影響,多佛爾海峽兩側開始褶皺和斷裂,海峽地區下沉,海水逐漸上升,造成現在的海陸分布輪廓。至今這兩個海峽所在的地區仍在緩慢地下沉。
地質特徵
沉積物,主要是砂礫和陡崖崩落的石塊,有些地段是裸露的白堊紀和更晚年代的緻密岩層。多佛爾海峽兩側海岸都由白堊系岩層組成,岸壁陡峭,極其險峻。兩岸岩石受海水沖刷,使岸壁崩落,海岸後退。據統計,海峽寬度每100年約增加1米。
氣候
海峽區氣候冬暖夏涼,氣溫年較差小,常年溫濕多雨霧,日照甚少。1月氣溫最低,平均約為4~6°C;7月最高,約17°C。在多佛爾海峽的法國海岸一側,全年有200多個雨日,年降水量約800毫米;在英國海岸一側年降水量要少些,每周雨日也有3天。海峽地區多霧,經常灰霧茫茫,又加白浪滔滔,嚴重影響艦船的航行。
該海峽地處西風帶,又是大西洋與北海進行水交換的主要通道。主要的海流為北大西洋暖流的支流。該支流使大西洋海水,自西南通過海峽區流入北海;而東北風,會引起西南向流,使部分北海水流入海峽內。溫、鹽特性具有明顯的時空變化。冬末(2月)表層鹽度最高而水溫低,海峽西側為35.3,9~10°C;東側為35.0,6~6.5°C。夏季(8月),表層鹽度約降低0.1~0.3,而水溫卻升至15~17°C。在西經2┦以東海區,由於強潮混合作用,溫、鹽垂直分布終年均勻;而在西經3┦以西區域,有明顯的強躍層存在,使這里夏季底層水溫不超過10~11°C。某些年份夏季的大風作用,可導致躍層消失。
資源
資源豐富,蘊藏有石油、天然氣,盛產青魚、鯡魚、鱈魚和比目魚等。海洋潮能約有8000萬千瓦,約佔世界海洋潮能(10~30億千瓦)的3~8%,是世界海洋潮汐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1966年,法國在朗斯河口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潮汐電站,總容量為24萬千瓦,年發電量為5.44億度。
潮差較大,有豐富的潮汐動力資源,潮汐以半日潮為主,但淺水分潮(主要是四分之一日潮)亦較顯著。潮波具有前進波特性;以開爾文波的形式從大西洋向海峽推進。由於地球自轉效應和地形的影響,海峽南側(法國西北岸)的潮差大於北側(英國南岸),前者一般為5~6米,後者僅2~3米,其中法國沿岸的聖馬洛灣和索姆河口,以潮差大而著稱。大潮時潮差約為9~12米,最大潮差可達13.5米。在奧爾德尼水道,大潮時的漲潮流速達5.0米/秒。
其它內容
橫渡規則:
橫渡英吉利海峽面對的障礙有:距離長、水溫低、天氣變化不定,以及每隔6小時左右在大西洋與北海之間翻滾來回一次的海潮。其中最大的障礙來自海水冰冷。失敗者當中,約有80%是因為體溫降得過低而不得不中途退出。
橫渡英吉利海峽有個規則,即橫渡時,必須有正式裁判、領航員、引水員等監督,不允許藉助任何輔助設備,雖可身著透水泳衣,也可中途進食,但不得接觸任何漂浮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