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部牛仔為什麼要決斗
決鬥起因
決斗前的情形通常如下。一方被侮辱(可能是想像中的)之後,將會向另一方提出挑戰(「要求得到滿足」)
就現在網路用語常用的PK的意思差不多,PK」是英文「PlayerKilling」的簡稱,來源於網路游戲中「殺人」的玩法,在游戲玩家中使用較多,是「兩人對決,殺個你死我活」的意思。
決斗規則
決斗的終止方法有以下幾種,由挑戰者選擇:只要一方受傷——即使是小傷,決斗就終止;一方受重傷而無法繼續決斗時,決斗止; 一方受致命傷後,決斗終止;手槍決斗中,雙方相對開槍。
如果兩人都沒有命中,而挑戰者認為他已經「滿足」,則決斗終止;否則反復開槍,直到一方受傷或死亡為止。但開槍次數不能超過三次,否則會被認為是過於「野蠻」。實際這種情況很少見。
著名的決斗
拒絕挑戰有時被認為是可恥的,而且經常會被處以罰金。名人受到挑戰的可能性比普通人大得多。
俄國詩人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幾場決斗,例如 Onegin's el with Lensky inEugene Onegin,似乎是預言了自己的死亡。他本人在和 Georges d'Anthès 的決斗中受了致命傷,後者據傳是他妻子的情人。
事後丹特斯被控在決斗中作弊,但他還是娶了普希金的小姨子葉卡捷琳娜,還當上了法國的大臣和參議院。決斗事件是由一封匿名信煽動的。據說丹特斯與荷蘭大使的同性戀情引起了兩個同性戀王子的嫉恨,而匿名信就出自這兩人之手。
1598年,英格蘭劇作家 Ben Jonson 在和一個名叫 Gabriel Spencer 的演員的決斗中受了致命傷。1798年,HRH The Duke of York,雅號"The Grand Old Duke of York"在和 Lieutenant-Colonel Charles Lennox 的決斗中被一顆子彈擦傷了頭發。
1840年,7th Earl of Cardigan,如今聲名狼藉的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 的主管,在決斗中打傷了一個名叫 Captain Tuckett 的英國軍官的,但沒有致命。
(1)法國人決斗代表什麼擴展閱讀
決斗,算是歐洲舊時期的一個常見的習俗。當兩位紳士互相爭執,各不退讓的時候。大家約個時間、地點,找個雙方信任的公證人,或者是裁判。舊時候的歐洲貴族就喜歡來這套,這不僅牽扯了一個人的聲譽,還對個人利益有一定的影響。
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拒絕決斗的那一方需要交付一定數量的處罰金。你們可以理解為可能拒絕方實力不濟,破財免災了。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對方把決斗用的白手套摘掉就別以為受點傷就完事兒了,對方要玩命了。
同樣決斗作為一種文化,出現在大量的文學作品,藝術作品,還有一些影視作品之中。比如說莎翁著名的悲劇《哈姆雷特》最後就死在決斗這事兒上。再比如,過去流行的西部片《荒野大鏢客》就經常出現決斗的場面。
像是日本電影《座頭市》系列,《帶子雄狼》系列等等也經常出現決斗的場面。這些場面驚險刺激,給觀眾們都帶來了不少的娛樂性
同樣,決鬥文化也催生出了許多的運動項目,像是以拳擊為代表的各種搏擊類項目,再比如擊劍比賽,甚至許多像是群體體育項目中許多選手也有著一對一的單挑。這些多多少少都帶著一些決鬥文化的影子。
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決斗,大概是俄國大詩人普希金和自己的情敵法國人丹特士的決鬥了。1831年的2月17日,普希金為了自己名譽和妻子向這位法國的年輕人進行了決斗。在自己的朋友丹扎思見證下,允許丹特士先進攻。不幸的是,槍響之後,普希金沒能躲過那顆子彈。兩天之後,普希金與世長辭。
有趣的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也在朋友的蠱惑這下,向當地的一位報社編輯提出了決斗。所幸的是,當時馬克吐溫請了一位當地實力強勁的槍手作為自己的陪練,槍手在向外吹噓了馬克吐溫的槍法之後。對方很識趣地認慫了,不然我們很有可能就是去了一位偉大的作家。
在我國古代,很少有把集體利益亦或是個人利益牽扯進決斗的這種事情中。這透露出中國人的古智慧中的一種狡黠,能用腦子解決的事情為什麼要訴諸武力這種非理智的行為。史記上就記載這楚霸王項羽想要和漢高祖劉邦決斗最後被劉邦拒絕的典故。
這是一種明智的行為,與要成就的大業相比,丟點面子似乎算不了什麼。所以,中國人喜歡對動不動就要找人單挑的人稱之為武夫,甚至是莽夫。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失智的體現。
不過同樣是在中國的許多文學作品中,也有許多決斗方面的記載。最典型《三國演義》或者是《隋唐演義》里就描寫了許多的決斗場面,可以說各有各的精彩了。
另外,武術屆也有各派之間的武義切磋,也可以視作一種決鬥文化的體現,要知道武義切磋可是要簽生死狀的。民間也有像是比武招親之類的小規模決鬥文化,可以說是趣味十足了。
其實早在很久之前,歐洲人就不再進行決鬥了。英國最後一場因為決斗發生的命案發生在十九世紀的五十年代,在那之後就沒有過關於決斗致死的記載。決斗也被視作了違法行為,進入法治社會之後,這種富有特色的行為,也就只有在影視文學作品之中看到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決斗
Ⅱ 決斗是如何起源的
決斗是兩個人預先約定一個地點,按照一定的規則,用致命的武器,作一次生死格鬥,其目的是決定光榮應屆於誰。按照決斗的定義,許多著名的決斗,都不是真正的決斗。例如海克特和阿奇里斯決斗,那不是真的決斗,而只是一場打鬥。
在古代,有些決斗稱為裁判決斗,是一種合法的決斗,一般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爭個人榮譽。例如在古代兩個敵對的部落要發動一場戰爭,在戰爭之前安排一場決斗,這種決斗往往是一場戰爭的預兆。到了16世紀,決斗逐漸盛行起來。17世紀的法國人為了小事也會用一場決斗來解決。從1601年到1609年,在決斗中死亡的法國貴族就有2000多人。於是教會和政府當局開始反對這種動輒決斗的風氣。因此法國國王下了一道手諭,凡是提出決斗挑戰的人,和接受決斗挑戰的人,不論是誰,一律處死。這道手諭的規定似乎過分嚴厲,於是在1609年,又在手諭上附加了一句,得到國王許可的決斗,可以例外。
17世紀末,決斗在英國也流行起來,由於反對決斗的人太多,終於使決鬥成為了非法的行為。德國學生最喜歡決斗,而且變成了學生生活的一部分,直到19世紀末,學生的決斗才算告終。
Ⅲ 關於世界各國人代表什麼類型
各國各國各國各國人的性格特點人的性格特點人的性格特點人的性格特點 德國人德國人德國人德國人、、、、法國人法國人法國人法國人、、、、英國人和俄羅斯人的性格特點英國人和俄羅斯人的性格特點英國人和俄羅斯人的性格特點英國人和俄羅斯人的性格特點 德國人:嚴謹; 法國人:浪漫; 英國人:刻板; 俄羅斯人:粗獷狂放。 用四字成語形容德國人用四字成語形容德國人用四字成語形容德國人用四字成語形容德國人、、、、俄國人俄國人俄國人俄國人、、、、法國人法國人法國人法國人、、、、韓國人韓國人韓國人韓國人、、、、日本人日本人日本人日本人、、、、西班牙人西班牙人西班牙人西班牙人、、、、英國人的英國人的英國人的英國人的性格特點性格特點性格特點性格特點 德國人、一絲不苟 固步自封 俄國人、堅韌不拔 自高自大 法國人、浪漫情懷 自吹自擂 韓國人、奮發圖強 自取其辱 日本人、精益求精 自取滅亡 西班牙人、熱情似火 自生自滅 英國人 彬彬有禮 自欺欺人 俄羅斯人俄羅斯人俄羅斯人俄羅斯人,,,,英國人英國人英國人英國人,,,,德國人的外貌特徵德國人的外貌特徵德國人的外貌特徵德國人的外貌特徵????發色發色發色發色,,,,瞳色瞳色瞳色瞳色,,,,輪廓輪廓輪廓輪廓,,,,體型體型體型體型 俄羅斯人:男人 毛多 女人 生完孩子就變河馬體形 瞳孔淡褐色 英國人: 男人 鼻子大 毛發顏色最淡 個子高瘦 女人同英國男人 瞳孔淡藍綠色 德國人: 男人 腦袋小 身子大 強壯 眉骨高 女人 輪廓生硬 像男人 瞳孔棕色 頭發淡黃 或棕紅色多 英國人英國人英國人英國人,,,,德國人德國人德國人德國人,,,,美國人美國人美國人美國人,,,,澳大利亞人澳大利亞人澳大利亞人澳大利亞人 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 比較一下比較一下比較一下比較一下 首先德國 人 很嚴謹 做事情特別認真 不過他們的風趣和幽默是你了解了才有有點感覺的 做事很講究效率 很直接的那種 英國人也是比較古板的 我和他們聊天的時候 有時候不小心把HE 和SHE搞混了 他還會馬上糾正你 挺郁悶的 比較拖 然後男人感覺都是那種很MAN的 特別帶倫敦腔的 很憂郁的感覺 澳大利亞人就比較開放 美國人那更是開放了 後者更放肆點 美國人很有創造力 很固執 比如你賣東西跟他 如果他買了19元 你叫他多給1元 然後他拿50找比較好找 他會說 「WHY I NEED TO GIVE U MORE?」 他們根本理解不來 數學是垃圾 很自由的想法 基本上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 然後家庭的觀念比較少 實話說 澳大利亞的不怎麼了解 這些是根據學校的外教比較得來的 我喜歡加拿大人 懶的很討人喜歡
Ⅳ 法國名著中的人物為什麼要決斗對決斗結果的處理又是怎樣的謝謝!
決斗是當時西方國家的一種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是受法律保護的。意思是兩個人有了矛盾可通過公平決斗的方式解決。因為決斗的結果是兩人必須有一人死亡。而殺人者不負法律責任。(決斗時必須有證人,雙方簽字)
Ⅳ 法國決斗歷史
在法國,決斗有5個世紀的歷史。有人把這些斤斤計較尊嚴的貴族看成謀殺犯或自殺者,有人從傳統與美學觀點出發,緬懷這個「人懂得讓人尊重」的黃金時代。17世紀的一位法學家則說,決斗是「一種十分類似於英勇事跡的犯罪行為」。
為了一點小事決斗
這樣的景象常常發生:雙方騎在馬上,手執長矛,在法國國王圈定的場地內進行決斗,國王列席觀戰。大家在宗教儀式般的肅穆中,等待3聲響徹雲霄的喊叫:「讓勇士們交手吧!」廝殺有時以一方戰死收場,有時以國王的一聲「住手」宣告結束。1642年,亨利二世開口太慢,沒有及時制止,以致一位寵臣死在眼前。
巴黎塞納河畔,聖日耳曼修道院附近有一片空地,巴黎人一大早就在這里洗刷他們的恥辱。雙方的鎧甲放在一邊,穿襯衣或緊身衣,擺好架勢。18世紀,決斗者左手一把匕首,右手一把長劍;到19世紀,主要使用手槍。除了決斗者以外,參加決斗的還有雙方的副手,這職務既光榮又危險,因為有時禁不住要助陣。到了後來,副手改為證人,起調解與仲裁作用。決斗一般見血即止,但如果強者不願善罷甘休,弱者就只有一命嗚呼了。
17、18兩個世紀,是決斗的黃金時代。決斗首先是為了女人,許多受騙的丈夫和嫉妒的情人因不能容忍自尊心受傷而喪命。其次是公開侮辱、訴訟糾紛、出風頭……那個時代經常為了一點小事決斗,比如說話聲音壓倒了對方、踩了對方一腳、偷看對方一眼……也可以不為什麼事就決斗。
兩位決斗者拂曉時刻出現在約會地點,經常並無恨意,也無怨氣,只是為了解決「名譽糾紛」。他們知道這樣做有一人會喪命,但是「恥辱」只有通過流血才能消除,不然無法在社會中生存。他們出身相同,甚至還是朋友,在同一幢屋子、甚至同一張床上過完最後一夜。決斗前夕,貴族的習慣是玩一局牌,與朋友共同慶賀,喝點酒驅除害怕心理,看一本有趣的小說,好好睡一覺。天一亮,喝杯濃咖啡,乘上馬車赴會,然後鎮靜地等著那句平淡的「請吧,先生們」。
禁而不止的「高貴」現象
法國朝廷一致反對這種做法。1602年,亨利四世明令禁止。1602~1723年間,法國朝廷頒布過8道詔令,違禁者處死。但執行者陽奉陰違,國王也無可奈何,怎麼也消滅不了這種「高貴的」社會現象。國會、陪審團、國王經常接到求情信,決斗者最多到外省避一陣子,或者讓自己的模擬像懸吊在絞刑架上。
到了17世紀後期,啟蒙時期哲學家在理論上批駁決斗的理由與動機,並從社會效果、痛苦與死亡等方面看待問題,使決斗失去大部分魅力。
經過1789年大革命的洗禮,決斗者的身份起了變化,參加的主要是軍界、政治界、新聞界的人士。和平時期,決斗無疑是戰爭的最好替代品,窮極無聊、賭紅了眼、喝醉了酒的軍人樂此不疲。政治家覺得為風化之事動刀動槍未免庸俗,但為自己的政黨與思想在胸前挨上一劍或一彈,不失為光彩的事。政治動亂、選舉沖突等各種事件,都是產生決斗的肥沃土壤。
決斗常成頭條新聞
19世紀,大眾傳媒成了政治舞台上的「第四種力量」。報紙上論戰頻仍,惡言中傷,惱羞成怒也會引起決斗。如果面對面的是兩位名人,其中一人又傷重死亡,那更是求之不得的頭條新聞。
到了後來,決斗純然成了宣傳花招,報上鬧得沸沸揚揚,場上卻無一死傷,群眾逐漸失去興趣;新一代政治人物用更有效的方法解決爭端,諸如競選活動、謾罵、威脅,鬧得不可開交時一記耳光了事。
最近一場大造聲勢的決斗,發生在1958年俄裔舞蹈家塞爾日·里法和芭蕾舞團團長古伐斯伯爵之間。這兩位文藝名人既懂得製造轟動效應,也善於保全性命,在決斗場上點到為止,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
Ⅵ 西方男人的決斗是怎麼回事 簽下生死狀嗎
為名譽而決斗,對於19世紀前的歐洲人來說,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在法國和俄羅斯這樣決鬥成風的國家,男人們可以因為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原因就拔劍相向。據記載,在1588年- 1608年這20年中,僅在巴黎就有8000多人在決斗中喪命。我們所熟悉的文學家大仲馬、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都曾參加過決斗;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法國第三共和國總理喬治斯·克列孟梭也是決斗的高手;號稱「鐵血宰相」 馮·俾斯麥更是把決斗當成家常便飯,在大學期間他就與人決斗過27次!連林肯總統都曾走上過決斗場……
一提到決斗,人們往往首先想起的便是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悲劇,或是大仲馬小說里的法國貴族們為了哪怕是想像中的一點點冒犯就生死相搏的情節。但事實上,決斗並不是騎士和貴族的專利,也不僅僅是爭奪愛情和捍衛名譽的危險游戲。在西方社會的發展史上,它還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法律制度,一種影響深遠的文化風尚。這種一聽起來就夾雜著騎士味道的、充滿陽剛男人氣的游戲,肇事的起因不外乎以下三種:
司法決斗:誰勝誰贏官司
所謂司法決斗,是指以決斗來解決法律爭端的一種審判方式。
在印歐語系的民族中,這是一種古老的習俗。凱撒就曾說過:日耳曼人用單獨斗劍來解決爭端。而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也有這樣的情節:兩個男人為證明自己是美女海倫的主人而在宙斯面前進行決斗,輸掉的一方就是撒謊者。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司法決斗的精神依據:由神來判斷是非。
到了中世紀的時候,司法決斗被西歐各國廣泛採用。例如,一個人在法官面前控告另一個人犯了某種罪行,而對方堅決不承認,此時法官就會讓兩人決斗,誰在決斗中獲勝就能贏得官司。而輸的一方就算僥幸不死,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有時候,如果當事人不服法官的判決,還可以向法官提出決斗,如果贏了就可以推翻判決。因為人們相信:在這種由上帝來裁斷的決斗中,正義的一方是不會被打敗的。
司法決斗的另一個依據是:在尚武的歐洲人看來,只有怯懦的人才會在決斗中被打敗,而怯懦就意味著邪惡。
這種制度當然有其荒謬的一面,但在誣告成風、刑偵手段又極其不發達的中世紀,它的確也是對付誣告的惟一辦法。至少比起「熱鐵取證」「沸水取證」(當事人把手放到熱鐵上或沸水中,如果沒有被燙傷就證明其清白)之類的神判法來,司法決斗更能讓人掌握自己的命運。
榮譽決斗:名聲和愛情比命價更高
15世紀末,榮譽決斗的風俗開始從義大利流傳到歐洲各國,其目的不是辨別是非,而是為了「洗刷」別人對自己的侮辱(有時只不過是出於自己的神經過敏)。
當時,歐洲各國的貴族男子都身佩長劍,隨時准備與別人拼個你死我活——無論理由是多麼微小或荒謬。因為在他們看來,決斗本身就是富有騎士精神和男子氣概的象徵。
最初,榮譽決斗時雙方並不需要助手,但由於給對方下埋伏等卑鄙事件常有發生,不久後,決斗人必須有助手陪同就成了慣例。但是,助手制度很快就帶來了更大的傷亡——為了表明自己沒有辜負朋友的信任,雙方的助手也開始在決斗中大斗特斗,其拚命程度決不亞於決斗的主角。
女人當然也是引起榮譽決斗的主要原因,不過,這倒並不是出於男人們用比武來贏得異性青睞的動物本能,而是因為騎士精神本身就包含這樣的內容:男人應該以生命來捍衛心上人的名譽和尊嚴。因此,在描寫中世紀騎士的小說里,我們經常能看到某位騎士發誓為心愛的貴夫人效勞的情節,這里的「效勞」便意味著:如果有人敢冒犯您,我將立刻和他決斗,不死不休!
政治決斗:政見不和刀劍相向
政治決斗古已有之。古羅馬詩人塔西佗說:在日耳曼國家裡,當一個國家要加入對另一個國家的戰爭時,總是試圖讓戰俘和本國士兵決斗,並通過決斗來裁決戰爭的勝負。
這些古代的政治決斗都是非常嚴肅的事情,有著嚴格的規章和程序,觀摩者也往往都是政界和宗教界的顯赫人士。
從法國大革命時期開始,另一種政治決斗開始風行:持不同政見的人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而決斗——當口舌說服不了對方的時候,就讓槍劍來解決問題吧!到了19世紀,政治決斗甚至成了決斗的主要原因。
在美國,許多州長、部長甚至總統都曾參加過這樣的決斗。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次決斗發生在1804年,因為總統大選紛爭留下的後遺症,當時的副總統艾倫·伯爾向時任財政部長的漢彌爾頓提出決斗,並在決斗中將漢彌爾頓擊斃。這個不幸的消息令美國震驚,一時悼念者如潮,其場面足可與5年前華盛頓逝世時相比。但漢彌爾頓並不是這場政治決斗的唯一犧牲者,副總統伯爾事後被美國人視為「兇手」,政治生命完結之餘自暴自棄,三年後便因涉嫌叛國而被通緝,在美國政治史上也算是最倒霉的副總統之一了。
決斗的喪鍾與尾聲
隨著時間推移,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決斗的負面影響,禁止決斗的命令開始一道道發出。
在廢除司法決斗方面,教會走在了最前面。歷代教皇都多次指出,決斗在本質上違反了非暴力的宗教精神,應該予以禁止。12世紀末,教會發布規定:神職人員即使請替身參加決斗也是犯罪,如果他的替身殺死對方或被殺死,該神職人員要按殺人罪處分。
13世紀後,西歐國家普遍開設宗教裁判所法庭,司法決斗從此衰落。不過,司法決斗的廢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法國的最後一次合法決斗發生在 1547年,而英國直到1819年才正式廢除司法決斗。
比起司法決斗來,榮譽決斗就更難制止了。
1566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發布了一道嚴厲的法規:任何參加決斗的人都要被處以死刑。但法律似乎無法遏止人們對決斗的熱情,在隨後的30年裡,巴黎依然有上萬人死於決斗。甚至連席捲一切的大革命也沒能改變決斗的風尚,只是讓人們把決斗的起因從榮譽、女人轉移到了政治上面。
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尊重生命的現代文明漸漸深入人心,決鬥文化的根基——騎士精神——不可挽回地走向沒落;而現代司法制度的完善,更讓司法決鬥成為了荒謬的傳說。20世紀之後,雖然酷愛決斗的法國人偶爾還會舉行決斗,但往往只是走形式——事先的精心准備足以保障決斗者的生命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納粹統治時的德國和義大利,榮譽決斗曾再度合法化,當時的德國大學生甚至以在臉上留下傷疤為榮。這是決鬥文化最後一次死灰復燃,相對它不乏浪漫精神的過去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可恥的尾聲。
(摘自《看世界》2007/01 夏海淑)
Ⅶ 馬克吐溫借《法國人大決斗》這部小說表達了什麼
諷刺法國人不敢決斗
Ⅷ 誰知道關於歐洲古代決斗的事情
為名譽而決斗,對於19世紀前的歐洲人來說,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在法國和俄羅斯這樣決鬥成風的國家,男人們可以因為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原因就拔劍相向。據記載,在1588年- 1608年這20年中,僅在巴黎就有8000多人在決斗中喪命。我們所熟悉的文學家大仲馬、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都曾參加過決斗;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法國第三共和國總理喬治斯·克列孟梭也是決斗的高手;號稱「鐵血宰相」 馮·俾斯麥更是把決斗當成家常便飯,在大學期間他就與人決斗過27次!連林肯總統都曾走上過決斗場……
一提到決斗,人們往往首先想起的便是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悲劇,或是大仲馬小說里的法國貴族們為了哪怕是想像中的一點點冒犯就生死相搏的情節。但事實上,決斗並不是騎士和貴族的專利,也不僅僅是爭奪愛情和捍衛名譽的危險游戲。在西方社會的發展史上,它還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法律制度,一種影響深遠的文化風尚。這種一聽起來就夾雜著騎士味道的、充滿陽剛男人氣的游戲,肇事的起因不外乎以下三種:
司法決斗:誰勝誰贏官司
所謂司法決斗,是指以決斗來解決法律爭端的一種審判方式。
在印歐語系的民族中,這是一種古老的習俗。凱撒就曾說過:日耳曼人用單獨斗劍來解決爭端。而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也有這樣的情節:兩個男人為證明自己是美女海倫的主人而在宙斯面前進行決斗,輸掉的一方就是撒謊者。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司法決斗的精神依據:由神來判斷是非。
到了中世紀的時候,司法決斗被西歐各國廣泛採用。例如,一個人在法官面前控告另一個人犯了某種罪行,而對方堅決不承認,此時法官就會讓兩人決斗,誰在決斗中獲勝就能贏得官司。而輸的一方就算僥幸不死,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有時候,如果當事人不服法官的判決,還可以向法官提出決斗,如果贏了就可以推翻判決。因為人們相信:在這種由上帝來裁斷的決斗中,正義的一方是不會被打敗的。
司法決斗的另一個依據是:在尚武的歐洲人看來,只有怯懦的人才會在決斗中被打敗,而怯懦就意味著邪惡。
這種制度當然有其荒謬的一面,但在誣告成風、刑偵手段又極其不發達的中世紀,它的確也是對付誣告的惟一辦法。至少比起「熱鐵取證」「沸水取證」(當事人把手放到熱鐵上或沸水中,如果沒有被燙傷就證明其清白)之類的神判法來,司法決斗更能讓人掌握自己的命運。
榮譽決斗:名聲和愛情比命價更高
15世紀末,榮譽決斗的風俗開始從義大利流傳到歐洲各國,其目的不是辨別是非,而是為了「洗刷」別人對自己的侮辱(有時只不過是出於自己的神經過敏)。
當時,歐洲各國的貴族男子都身佩長劍,隨時准備與別人拼個你死我活——無論理由是多麼微小或荒謬。因為在他們看來,決斗本身就是富有騎士精神和男子氣概的象徵。
最初,榮譽決斗時雙方並不需要助手,但由於給對方下埋伏等卑鄙事件常有發生,不久後,決斗人必須有助手陪同就成了慣例。但是,助手制度很快就帶來了更大的傷亡——為了表明自己沒有辜負朋友的信任,雙方的助手也開始在決斗中大斗特斗,其拚命程度決不亞於決斗的主角。
女人當然也是引起榮譽決斗的主要原因,不過,這倒並不是出於男人們用比武來贏得異性青睞的動物本能,而是因為騎士精神本身就包含這樣的內容:男人應該以生命來捍衛心上人的名譽和尊嚴。因此,在描寫中世紀騎士的小說里,我們經常能看到某位騎士發誓為心愛的貴夫人效勞的情節,這里的「效勞」便意味著:如果有人敢冒犯您,我將立刻和他決斗,不死不休!
政治決斗:政見不和刀劍相向
政治決斗古已有之。古羅馬詩人塔西佗說:在日耳曼國家裡,當一個國家要加入對另一個國家的戰爭時,總是試圖讓戰俘和本國士兵決斗,並通過決斗來裁決戰爭的勝負。
這些古代的政治決斗都是非常嚴肅的事情,有著嚴格的規章和程序,觀摩者也往往都是政界和宗教界的顯赫人士。
從法國大革命時期開始,另一種政治決斗開始風行:持不同政見的人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而決斗——當口舌說服不了對方的時候,就讓槍劍來解決問題吧!到了19世紀,政治決斗甚至成了決斗的主要原因。
在美國,許多州長、部長甚至總統都曾參加過這樣的決斗。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次決斗發生在1804年,因為總統大選紛爭留下的後遺症,當時的副總統艾倫·伯爾向時任財政部長的漢彌爾頓提出決斗,並在決斗中將漢彌爾頓擊斃。這個不幸的消息令美國震驚,一時悼念者如潮,其場面足可與5年前華盛頓逝世時相比。但漢彌爾頓並不是這場政治決斗的唯一犧牲者,副總統伯爾事後被美國人視為「兇手」,政治生命完結之餘自暴自棄,三年後便因涉嫌叛國而被通緝,在美國政治史上也算是最倒霉的副總統之一了。
決斗的喪鍾與尾聲
隨著時間推移,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決斗的負面影響,禁止決斗的命令開始一道道發出。
在廢除司法決斗方面,教會走在了最前面。歷代教皇都多次指出,決斗在本質上違反了非暴力的宗教精神,應該予以禁止。12世紀末,教會發布規定:神職人員即使請替身參加決斗也是犯罪,如果他的替身殺死對方或被殺死,該神職人員要按殺人罪處分。
13世紀後,西歐國家普遍開設宗教裁判所法庭,司法決斗從此衰落。不過,司法決斗的廢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法國的最後一次合法決斗發生在 1547年,而英國直到1819年才正式廢除司法決斗。
比起司法決斗來,榮譽決斗就更難制止了。
1566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發布了一道嚴厲的法規:任何參加決斗的人都要被處以死刑。但法律似乎無法遏止人們對決斗的熱情,在隨後的30年裡,巴黎依然有上萬人死於決斗。甚至連席捲一切的大革命也沒能改變決斗的風尚,只是讓人們把決斗的起因從榮譽、女人轉移到了政治上面。
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尊重生命的現代文明漸漸深入人心,決鬥文化的根基——騎士精神——不可挽回地走向沒落;而現代司法制度的完善,更讓司法決鬥成為了荒謬的傳說。20世紀之後,雖然酷愛決斗的法國人偶爾還會舉行決斗,但往往只是走形式——事先的精心准備足以保障決斗者的生命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納粹統治時的德國和義大利,榮譽決斗曾再度合法化,當時的德國大學生甚至以在臉上留下傷疤為榮。這是決鬥文化最後一次死灰復燃,相對它不乏浪漫精神的過去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可恥的尾聲。
Ⅸ 為什麼2個法國人同時喜歡一個女孩,就要用決斗的方式解決
那是以前啊.以前法國講究騎士精神,一方仍出白手套,要求決斗,作為一個男人,必須接受,不然就被所有人看不起.
Ⅹ 百萬英鎊法國人大決斗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百萬英鎊》一文,我為她沒有考上高中而惋惜,甚至為她而流淚。我想:她考前為什麼沒有做充分的准備!讀了文章,我懂得:平時,學習一定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為考試做好准備,這樣才能取得好成績,才有希望考上一流的學校。
當我讀到「大概我長得不錯,像個好學生,還有就是有一顆聰明的腦袋。我也知道,我應該是個好學生,只要我再用點功,只要一點點。可是我卻貪圖享樂,貪圖現在的安逸。我堅持不了再用些功的苦。」只要你認真學習,你還有一個聰明的腦袋!你的成績會提高的,並且還可以考上一個重點高中,你就不會後悔了。考不上再後悔已經太晚了,沒有什麼用的。我不能像她那樣,要刻苦學習,今天的作業不能拖到明天,更不能拖到後天。要先吃苦,後享受。
「因為貪睡……上課睡覺……討厭英語……」當我看到這時,我有些氣憤:上課難道能睡覺嗎?這也不太尊重老師的勞動果實呀?作為學生,要熱愛學習,積極向上,不要偏科,學每個學科都是有用的,越難的更要多練習這一類的題目。
我的成績時高時低,因為有時題目難,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來該怎麼寫;有時題目簡單,我想了一下就想出來了。這說明我平時做的題目少,不怎麼看課外書,現在開始我應該多讀書。
開學我就要五年級了,馬上就要迎接初中考試,為了吸取文中主人公的教訓,我一定要考上一個好中學,不要只在事後後悔,我要做到:上課認真聽講,不會的下課問老師,要認真完成作業,多做些課外題,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點,活學活用,這樣才能考上好中學,就不會後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