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一下哪個是法國星球

一下哪個是法國星球

發布時間:2022-05-15 18:37:46

『壹』 尋找與地球一樣的星球

有,這個是肯定有的!還有4個有智慧生命的星球,不包括地球,也就是說,這個宇宙有5個有智慧生命的星球.還告訴你一個秘密,離我們最近的智慧星球有74W光年!
不想做長篇大論的解釋,任何概率和計算公式都是一種預測,宇宙之大,不可能只有地球會存在生命。地外生命存在的形式不會相同,因為生存環境不同,有的低級,有的會很高級。我堅信地外智慧的存在。
有,有人測算銀河系至少有1000萬顆
我的想法同上
我覺得有,只不過是我們沒發現罷了
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若按它們的質量大小和結構特徵,可分為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兩類。類地行星主要由石、鐵等物質組成,體積小、密度大、自轉慢、衛星少。水星、金星、火星都屬於類地行星。

全球尋找類地行星

如果發現在茫茫宇宙中還有一個像地球這樣的行星,而且上面還有生命,那麼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來說,將是個感人興奮的消息。

不久前,日本一些科學家成立了「日本類地行星探索計劃」工作組,專門負責探索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倡導成立這個組織的科學家之一松原敏雄是日本國立宇宙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的采訪時說,工作組首先要進行的工作是,尋找太陽系外究竟有沒有像地球這樣的行星,然後才是探測上面有沒有生命存在。

現在,雖然人類沒能直接觀測到太陽系外的行星,這個工作組由50多名日本科學家組成。工作組的工作已經啟動,目前正在制定具體的探索計劃,並打算向政府申請預算,以獲得國家的承認和資助。但這並沒有影響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對類地行星的探索。1995年,科學家們間接地證明了太陽系外有行星,即根據恆星的亮度變化證明它的附近有行星。如今,科學家證明太陽系外存在的行星數量據說已超過70顆。但是,至今誰也不敢斷定,它們就是類似地球的行星,更不用說上面有無生命了。

據松原敏雄介紹,工作小組自2001年8月成立以來,已經舉行了兩次研討會,確定了今後的研究目標。它們是:直接觀測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完全測量太陽附近的大約150個星球;對大約50個天體的大氣構成,特別是水和二氧化碳等進行光譜分析;對大約5個天體的生命指標,特別是氧氣和甲烷等進行高靈敏度的光譜分析,並就一般天體(數百個)進行超高解析度的觀測。

關於觀測手段,松原說,正在考慮的有兩種,一是使用日本「H2A」火箭發射的四顆紅外線探測望遠鏡;二是利用美國「哈勃」太空望遠鏡或專門的宇宙望遠鏡。松原認為,尋找類地行星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日本一國難以勝任,最好是與歐美各國進行合作。

不能用望遠鏡來尋找類地行星

目前科學家們探索地外生命仍以地球上的生命過程為樣板,設想生命誕生並繁衍應在類似地球這樣的行星上。這樣的類地行星特徵應該是有堅硬的岩石表面,有大氣層,有液態水,有適宜的溫度。這樣的行星應環繞一顆中年穩定的恆星,沿著近似於圓形的軌道運動,與所環繞恆星的距離適中。從整個宇宙看,生命對環境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尋找太陽系外的行星系是探測太陽系外生命最基本的環節。

北京天文台的李競認為太陽系外是否存在著類地行星,還是一個哲學觀念。可以肯定地說,目前沒有發現任何一個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我們現在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不能用望遠鏡來尋找類地行星。

20世紀初,有人開始探測太空,不是使用望遠鏡,而是採用分光方法。在太陽系裡,木星等行星圍繞太陽轉動,事實上,他們是共同圍繞太陽的一個共有重心轉動。恆星也有一些擺動,這樣就會給探測帶來困難。

同時,探測太空還要受一些的因素的影響。一是地球的自轉,一是太陽的自轉,還有地球的公轉,星星位移的變化,儀器也會發生變化。1964年,有人宣布大約離地球6光年遠的地方有行星。但是,這個結果,其他天文台卻無法作出來同樣的結果。所以,這就存在著問題。

比如:1999年12月,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卡梅倫博士曾宣布,他領導的小組從一顆恆星的光芒中分離出了行星反射的微弱光芒。這是科學家首次聲稱直接觀測到太陽系外行星,因此引起了國際天文學界的廣泛關注。根據卡梅倫等當時發表於英國《自然》雜志的論文,這顆行星圍繞牧夫座附近的一顆恆星運轉,該恆星距地球約50光年。但是後來,卡梅倫博士在英國曼徹斯特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承認,他們進行的重復研究無法證明原先結果的可靠性,因此他懷疑該結果可能是錯誤的。

隨著天文觀測技術不斷進展,尋找太陽系外行星系的觀測手段已從可見光波段發展到紅外波段,望遠鏡已從地面移到太空。20世紀80年代,紅外天文興起了。通過紅外來探測,天文學家發現:不止一個恆星的周圍存在著物質盤(類似土星周圍的光環)。天文學家從而看到了太陽系的前身。盤上物質匯集著一個個行星。這是天文史的一個大進展。太陽系只有一個樣本的哲學思想已經變成了還有其他太陽系的存在的科學依據。

20世紀90年代初的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使得測定準確度每秒13米成為可能。於是,人們把這個新技術引入了天文領域。1994年,天文學家探測到了太陽系外的行星的存在,這個成果成為當年的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1989年「旅行者2號」飛船飛離太陽系之前,曾回過頭來給太陽系拍了一張「留戀」的照片,此時它離太陽的距離約為45億公里。在這里太陽已只是一顆亮星而已。而水星已淹沒在太陽的光芒中,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都很暗,包括地球在內的其它4顆行星也只是一些模糊和不模糊的光點而已。如果從其它恆星來觀察我們太陽系,距離至少還要遠2000倍,這時,很難分辨太陽有沒有行星。

為了追尋太陽系外的行星,天文學家另闢蹊徑。他們清楚:行星繞恆星公轉時,由於萬有引力的作用,恆星也不是完全在中心,而是在中心附近輕微地擺動,這有點像一名重量級的大胖子和一名穿上隱身衣的小姑娘跳交際舞,大胖子還是會有輕微的擺動,從他的周期性擺動,可以推測出他身旁有一名身輕如燕的隱身舞伴。天文學家使用高精度視向速度測量的光譜方法搜尋太陽系以外的行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發現,當高速的火車馳近時,火車的鳴叫聲顯得尖銳刺耳,而當火車離你而去時,就顯得平和,這就是「多普勒效應」。同樣道理,當恆星向我們接近時,它的光譜線就會向紫光方向偏移,當恆星離我們遠去時,光譜線就會向紅光偏移。這種光譜線的周期性擺動雖然微乎其微,但是瑞士日內瓦天文台還是用它於1995年在「飛馬座51」這顆恆星周圍發現了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此後,世界各地的大望遠鏡都先後投入搜索的競賽之中,至今已發現了將近80顆太陽系外行星。

李競說,現在的問題是人們感興趣的是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類地行星要具有固態的表面,要有水圈,這樣,才可能會有類似地球上的生命。

這種生命應該按照生物起源的規律進行演變;從低級到高級,從高級到文明,從文明到科技文明,文明社會再發展到科技社會。只有對方有了科技的文明,地球上的人類才有可能與對方取得聯系。現在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有80個,但是沒有一個是類地行星,毫不例外的都是類木行星。

目前在太陽系以外所發現的大部分行星,其體積大多類似木星,基本上因其四周多為氦氣和氫氣而不適宜生命生存。兩顆土星般大小的行星的發現,加強了「行星猶如雪球」的理論,從小的岩石塊到大塵環,圍繞著它們的太陽浮動。加州柏克萊大學的馬爾西教授說,「這好比我們從遠處看海灘,先前我們看到的是大石頭,差不多像木星大小。現在我們看到岩石,體積猶似土星或者更小。我們仍然沒有能力發現像地球大的行星。這樣的行星其體積應差不多是我們從遠處看到沙灘的小卵石。」

21世紀的一個重大任務就是尋找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前景是光明的。在21世紀的頭幾十年,人類就會發現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另外,還有一個終極目標就是:尋找地外文明!但是,目前這仍停留在一種哲學觀念上。

未來10年內很難發現 太陽系外類地行星?

日內瓦觀象台台長米切爾·麥耶接受德國《明鏡》周刊采訪時說,迄今為止還沒有人發現第二個太陽系,而且在今後的10年內人們也將不會發現像地球大小的太陽系外行星。

米切爾·麥耶是著名的天文學家,1995年他與同事一起在飛馬座發現了圍繞一顆恆星轉動的行星。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從而證實了科學家多年的猜想:除了我們的太陽系擁有行星外,在宇宙中也存在行星。他因此而一舉成名,被譽為「太陽系外行星之父」。所謂太陽系外行星是指在我們的太陽系外圍繞一顆恆星轉動的行星,由於行星不發光,因此不容易被發現。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米切爾·麥耶強調在今後的10年內發現不了地球大小的太陽系外行星呢?

原來,天文學家曾經宣布,他們在大熊星座發現了兩顆行星。媒體隨即歡騰雀躍,說這是「第二個太陽系」,有的甚至說「發現了第二個地球」。麥耶等嚴肅認真的科學家們認為,這未免有些過分牽強。正如米切爾·麥耶所說:「根本不能說發現第二個地球。我們目前雖然擁有功能強大的觀察儀器,可以發現很多太陽系外行星,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人發現第二個太陽系,更不用說第二個地球了。」據介紹,在大熊星座發現的那兩顆行星,大小分別是木星的1.5倍和3/4,而且都是氣態的。

我們知道,生命不可能在恆星上存在,高級生命只能在行星上存在。科學家更認為,只有在與地球大小相當的行星上才有高級生命存在的條件。而迄今為止天文學家還沒有發現這樣的行星。米切爾·麥耶指出目前天文學家採用的方法是,根據觀察恆星受到圍繞它轉動的行星重力的吸引引起的軌道偏差來發現行星。現在的技術水平只能觀察到每秒3米以上的軌道偏差,而地球大小的行星引起的軌道偏差在每秒8厘米的量級。不過,麥耶教授並不悲觀,他說,美國航天局預定在2010年左右發射TPF(「陸地行星發現者」)天文望遠鏡,該望遠鏡能直接觀察50光年距離內的行星。依照麥耶教授的說法,有了天文望遠鏡的幫助,科學家也許要10年到15年後才能發現地球大小的太陽系外行星。那時人們就可以研究太陽系外行星上到底有無高級生命了。

『貳』 九大行星是根據什麼命名的在國外的名稱呢謝謝啦!朋友們!

http://ke..com/view/24388.htm 東西太多,復制完後提交不了,自己看以下吧

所謂太陽系「九大行星」是歷史上流行的一種的說法,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中通過的第5號決議中,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並命名為小行星134340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所以現在太陽系只有八顆行星。
目錄[隱藏]

【簡介】
【水星】Mercury
【金星】Venus
【地球】Earth
【火星】Mars
【木星】Jupiter
【土星】Saturn
【天王星】Uranus
【海王星】Neptune
【冥王星】Pluto
九大行星的趣味中英記法 【簡介】
【水星】Mercury
【金星】Venus
【地球】Earth
【火星】Mars
【木星】Jupiter
【土星】Saturn
【天王星】Uranus
【海王星】Neptune【冥王星】Pluto九大行星的趣味中英記法

水星】Mercury
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系中第二小行星。水星在直徑上小於木衛三和土衛六,但它更重。
水星公轉軌道: 距太陽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4,880 千米
質量: 3.30e23 千克
在古羅馬神話中水星是商業、旅行和偷竊之神,即古希臘神話中的赫耳墨斯,為眾神傳信的神,或許由於水星在空中移動得快,才使它得到這個名字。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時代,人們便發現了水星,古希臘人賦於它兩個名字:當它初現於清晨時稱為阿波羅,當它閃爍於夜空時稱為赫耳墨斯。不過,古希臘天文學家們知道這兩個名字實際上指的是同一顆星星,赫拉克賴脫(公元前5世紀之希臘哲學家)甚至認為水星與金星並非環繞地球,而是環繞著太陽在運行。
金星】Venus
金星是離太陽第二近,太陽系中第六大行星。在所有行星中,金星的軌道最接近圓,偏差不到1%。
軌道半徑: 距太陽 108,200,000 千米 (0.72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2,103.6 千米
質量: 4.869e24 千克
金星 (希臘語: 阿佛洛狄特;巴比倫語: Ishtar)是美和愛的女神,之所以會如此命名,也許是對古代人來說,它是已知行星中最亮的一顆。(也有一些異議,認為金星的命名是因為金星的表面如同女性的外貌。)
金星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曉。除了太陽與月亮外,它是最亮的一顆。就像水星,它通常被認為是兩個獨立的星構成的:晨星叫Eosphorus,晚星叫Hesperus,希臘天文學家更了解這一點。
地球】Earth
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也是第五大行星:
軌道半徑: 149,600,000 千米 (離太陽1.0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2,756.3 千米
質量: 5.9736e24 千克
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話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里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 大地母親)
直到16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顆行星。
它也是太陽系唯一有水的行星。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星體。

火星】Mars
火星為距太陽第四遠,也是太陽系中第七大行星,在我國古代又稱熒惑,因為火星呈紅色,熒熒像火,亮度常有變化;而且在天空中運動,有時從西向東,有時又從東向西,情況復雜,令人迷惑,所以我國古代叫它「熒惑」,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
公轉軌道: 離太陽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6,794 千米
質量: 6.4219e23 千克
火星(希臘語: 阿瑞斯)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行星」。(趣記:在希臘人之前,古羅馬人曾把火星人微言輕農耕之神來供奉。而好侵略擴張的希臘人卻把火星作為戰爭的象徵)而三月份的名字也是得自於火星。
火星在史前時代就已經為人類所知。由於它被認為是太陽系中人類最好的住所(除地球外),它受到科幻小說家們的喜愛。但可惜的是那條著名的被Lowell「看見」的「運河」以及其他一些什麼的,都只是如Barsoomian公主們一樣是虛構的。

木星】Jupiter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
公轉軌道: 距太陽 778,330,000 千米 (5.2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42,984 千米 (赤道)
質量: 1.900e27 千克
木星(a.k.a. Jove; 希臘人稱之為 宙斯)是上帝之王,奧林匹斯山的統治者和羅馬國的保護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兒子。
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物體(次於太陽,月球和金星;有時候火星更亮一些),早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類所知曉。根據伽利略1610年對木星四顆衛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現常被稱作伽利略衛星)的觀察,它們是不以地球為中心運轉的第一個發現,也是贊同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關行星運動的主要依據;由於伽利略直言不諱地支持哥白尼的理論而被宗教裁判所逮捕,並被強迫放棄自己的信仰,關在監獄中度過了餘生。
木星的衛星由宙斯一生中所接觸過的人來命名(大多是他的情人)。
]【土星】Saturn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遠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
公轉軌道: 距太陽 1,429,400,000 千米 (9.54 天文單位)
衛星直徑: 120,536 千米 (赤道)
質量: 5.68e26 千克
在羅馬神話中,土星(Saturn)是農神的名稱。希臘神話中的農神Cronus是Uranus(天王星)和該亞的兒子,也是宙斯(木星)的父親。土星也是英語中「星期六」(Saturday)的詞根。
土星在史前就被發現了。伽利略在1610年第一次通過望遠鏡觀察到它,並記錄下它的奇怪運行軌跡,但也被它給搞糊塗了。早期對於土星的觀察十分復雜,這是由於當土星在它的軌道上時每過幾年,地球就要穿過土星光環所在的平面。(低解析度的土星圖片所以經常有徹底性的變化。)直到1659年惠更斯正確地推斷出光環的幾何形狀。在1977年以前,土星的光環一直被認為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的;但在1977年,在天王星周圍發現了暗淡的光環,在這以後不久木星和海王星周圍也發現了光環。
先鋒11號在1979年首先去過土星周圍,同年又被旅行家1號和2號訪問。現在卡西尼飛行器在2004年到達土星。
通過小型的望遠鏡觀察也能明顯地發現土星是一個扁球體。它赤道的直徑比兩極的直徑大大約10%(赤道為120,536千米,兩極為108,728千米),這是它快速的自轉和流質地表的結果。其他的氣態行星也是扁球體,不過沒有這樣明顯。
土星是最疏鬆的一顆行星,它的比重(0.7)比水的還要小。
與木星一樣,土星是由大約75%的氫氣和25%的氦氣以及少量的水,甲烷,氨氣和一些類似岩石的物質組成。這些組成類似形成太陽系時,太陽星雲物質的組成。
土星內部和木星一樣,由一個岩石核心,一個具有金屬性的液態氫層和一個氫分子層,同時還存在少量的各式各樣的冰。
土星的內部是劇熱的(在核心可達12000開爾文),並且土星向宇宙發出的能量比它從太陽獲得的能量還要大。大多數的額外能量與木星一樣是由Kelvin-Helmholtz原理產生的。但這可能還不足以解釋土星的發光本領,一些其他的作用可能也在進行,可能是由於土星內部深層處氦的「沖洗」造成的。
木星上的明顯的帶狀物 在土星上則模糊許多,在赤道附近變得更寬。由地球無法看清它的頂層雲,所以直到旅行者飛船偶然觀測到,人們才開始對土星的大氣循環情況開始研究。土星與木星一樣,有長周期的橢圓軌道以及其他的大致特徵。在1990年,哈博望遠鏡觀察到在土星赤道附近一個非常大的白色的雲,這是當旅行者號到達時並不存在的;在1994年,另一個比較小的風暴被觀測到。
從地球上可以看到兩個明顯的光環(A和B)和一個暗淡的光環(C),在A光環與B光環之間的間隙被稱為「卡西尼部分」。一個在A光環的外圍部分更為暗淡的間隙被稱為「Encke Gap」(但這有點用詞不當,因為它可能從沒被Encke看見過)。旅行者號發送回的圖片顯示還有四個暗淡的光環。土星的光環與其他星的光環不同,它是非常明亮的。(星體反照率為0.2 - 0.6)
盡管從地球上看光環是連續的,但這些光環事實上是由無數在各自獨立軌道的微小物體構成的。它們的大小的范圍由1厘米到幾米不等,也有可能存在一些直徑為幾公里的物體。
土星的光環特別地薄,盡管它們的直徑有250,000千米甚至更大,但是它們最多隻有1.5千米厚。盡管它們有給人深刻印象的明顯的形象,但是在光環中只有很少的物質--如果光環被壓縮成一個物件,它最多隻可能是100千米寬。
光環中的微粒可能主要是由水凝成的冰組成,但它們也可能是由冰裹住外層的岩石狀微粒。
旅行者號證實令人迷惑的半徑的不均勻性在光環中的確存在,這被叫做「spokes(輔條)」,這是首先由一個業余天文學家報道的。它們的自然本性帶給了我們一個謎,但使得我們有了弄清土星磁場區的線索。
土星最外層的光環,F光環,是由一些更小的光環組成的繁雜構造,它的一些「繩結(Knots)」是很明顯的。科學家們推測這些所謂的結可能是塊狀的光環物質或是一些迷你的月亮。這些奇怪的織狀物在旅行者1號發回的圖像中很明顯,但它們在旅行者2號發回的圖象中看不見,可能是因為後者拍到的光環部分的成分與前者的略有不同。
土星的衛星之間和光環系統中有著復雜的潮汐共振現象:一些衛星,所謂的「牧羊衛星」(比如土衛十五,土衛十六和土衛十七)對保持光環形狀有著明顯的重要性;土衛一看來應對卡西尼部分某種物質的缺乏負責任,這與小行星帶中Kirkwood gaps遇到的情況類似;土衛十八處於Encke Gap中。整個系統太復雜,我們所掌握的還很貧乏。
土星(以及其他類木行星)的光環的由來還不清楚,盡管它們可能自從形成時就有光環,但是光環系統是不穩定的,它們可能在前進過程中不斷更新,也可能是比較大的衛星的碎片。
像其他類木行星一樣,土星有一個極有意義的磁場區。
在無盡的夜空中,土星很容易被眼睛看到。盡管它可能不如木星那麼明亮,但是它很容易被認出是顆行星,因為它不會象恆星那樣「閃爍」。光環以及它的衛星能通過一架小型業余天文望遠鏡觀察到。Mike Harvey的行星尋找圖表指出此時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Starry Night這個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細致的定製。
土星的衛星
土星有18顆被命名的衛星,比其他任何行星都多。還有一些小衛星還將被發現。
在那些旋轉速度已知的衛星中,除了土衛九和土衛七以外都是同步旋轉的。
有三對衛星,土衛一-土衛三,土衛二-土衛四和土衛六-土衛七有萬有引力的互相作用來維持它們軌道間的固定關系。土衛一公轉周期恰巧是土衛三的一半,它們可以說是在1:2共動關系中,土衛二-土衛四的也是1:2; 土衛六-土衛七的則是3:4關系。
除了18顆被命名的衛星以外,至少已有一打以上已經被報道了,並且已經給予了臨時的名稱。

http://ke..com/view/24388.htm天王星】Uranus
天王星是太陽系中離太陽第七遠行星,從直徑來看,是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體積比海王星大,質量卻比其小。
公轉軌道: 距太陽2,870,990,000 千米 (19.218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51,118 千米(赤道)
質量: 8.683e25 千克
讀天王星的英文名字,發音時要小心,否則可能會使人陷於窘迫的境地。Uranus應讀成"YOOR a nus" ,不要讀成"your anus"(你的肛門)或是"urine us"(對著我們撒尿)。
烏拉諾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宇宙之神,是最早的至高無上的神。他是該亞的兒子兼配偶,是Cronus(農神土星)、獨眼巨人和泰坦(奧林匹斯山神的前輩)的父親。
天王星是由威廉·赫歇耳通過望遠鏡系統地搜尋,在1781年3月13日發現的,它是現代發現的第一顆行星。事實上,它曾經被觀測到許多次,只不過當時被誤認為是另一顆恆星(早在1690年John Flamsteed便已觀測到它的存在,但當時卻把它編為34 Tauri)。赫歇耳把它命名為"the Georgium Sis(天竺葵)"(喬治亞行星)來紀念他的資助者,那個對美國人而言臭名昭著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其他人卻稱天王星為「赫歇耳」。由於其他行星的名字都取自希臘神話,因此為保持一致,由波德首先提出把它稱為「烏拉諾斯(Uranus)」(天王星),但直到1850年才開始廣泛使用。
只有一艘行星際探測器曾到過天王星,那是在1986年1月24日由旅行者2號完成的。
大多數的行星總是圍繞著幾乎與黃道面垂直的軸線自轉,可天王星的軸線卻幾乎平行於黃道面。在旅行者2號探測的那段時間里,天王星的南極幾乎是接受太陽直射的。這一奇特的事實表明天王星兩極地區所得到來自太陽的能量比其赤道地區所得到的要高。然而天王星的赤道地區仍比兩極地區熱。這其中的原因還不為人知。
而且它不是以大於90度的轉軸角進行正向轉動,就是以傾角小於90度進行逆向轉動。問題是你要在某個地方畫一條分界線,因為比如對金星是否是真的逆向轉動(不是傾角接近180度的正向轉動)就有一些爭議。
天王星基本上是由岩石和各種各樣的冰組成的,它僅含有15%的氫和一些氦(與大都由氫組成的木星和土星相比是較少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在許多方面與木星和土星在去掉巨大液態金屬氫外殼後的內核很相象。雖然天王星的內核不像木星和土星那樣是由岩石組成的,但它們的物質分布卻幾乎是相同的。
天王星的大氣層含有大約83%的氫,15%的氦和2%的甲烷。
如其他所有的氣態行星一樣,天王星也有帶狀的雲圍繞著它快速飄動。但是它們太微弱了,以至只能由旅行者2號經過加工的圖片才可看出。最近由哈博望遠鏡的觀察顯示的條紋卻更大更明顯。據推測,這種差別主要是由於季節的作用而產生的(太陽直射到天王星的某個低緯地區可能造成明顯的白天黑夜的作用)。
天王星顯藍色是其外層大氣層中的甲烷吸收了紅光的結果。那兒或許有像木星那樣的綵帶,但它們被覆蓋著的甲烷層遮住了。
像其他所有氣態行星一樣,天王星有光環。它們像木星的光環一樣暗,但又像土星的光環那樣由相當大的直徑達到10米的粒子和細小的塵土組成。天王星有11層已知的光環,但都非常暗淡;最亮的那個被稱為Epsilon光環。天王星的光環是繼土星的被發現後第一個被發現的,這一發現被認為是十分重要的,由此我們知道了光環是行星的一個普遍特徵,而不是僅為土星所特有的。
旅行者2號發現了繼已知的5顆大衛星後的10顆小衛星。看來在光環內還有一些更小的衛星。
談到天王星轉軸的問題,還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磁場也十分奇特,它並不在此行星的中心,而傾斜了近60度。這可能是由於天王星內部的較深處的運動而造成的。
有時在晴朗的夜空,剛好可用肉眼看到模糊的天王星,但如果你知道它的位置,通過雙筒望遠鏡就十分容易觀察到了。通過一個小型的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一個小圓盤狀。邁克·哈衛的行星尋找圖表顯示了天王星以及其它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越來越多的細節,越來越好的圖表將被如燦爛星河這樣的天文程序來發現和完成。
天王星的衛星
天王星有15顆已命名的衛星,以及2顆已發現但暫未命名的衛星。
與太陽系中的其他天體不同,天王星的衛星並不是以古代神話中的人物而命名的,而是用莎士比亞和羅馬教皇的作品中人物的名字。
它們自然分成兩組:由旅行者2號發現的靠近天王星的很暗的10顆小衛星和5顆在外層的大衛星。
它們都有一個圓形軌道圍繞著天王星的赤道(因此相對於赤道面有一個較大的角度)。

海王星】Neptune
海王星是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
公轉軌道: 距太陽 4,504,000,000 千米 (30.06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49,532 千米(赤道)
質量: 1.0247e26 千克
在古羅馬神話中海王星(古希臘神話:波塞冬(Poseidon))代表海神。
在天王星被發現後,人們注意到它的軌道與根據牛頓理論所推知的並不一致。因此科學家們預測存在著另一顆遙遠的行星從而影響了天王星的軌道。Galle和d'Arrest在1846年9月23日首次觀察到海王星,它出現的地點非常靠近於亞當斯和勒威耶根據所觀察到的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位置經過計算獨立預測出的地點。一場關於誰先發現海王星和誰享有對此命名的權利的國際性爭論產生於英國與法國之間(然而,亞當斯和勒威耶個人之間並未有明顯的爭論);現在將海王星的發現共同歸功於他們兩人。後來的觀察顯示亞當斯和勒威耶計算出的軌道與海王星真實的軌道偏差相當大。如果對海王星的搜尋早幾年或晚幾年進行的話,人們將無法在他們預測的位置或其附近找到它。
僅有一艘宇宙飛船旅行者2號於1989年8月25日造訪過海王星。幾首我們所知的全部關於海王星的信息來自這次短暫的會面。
由於冥王星的軌道極其怪異,因此有時它會穿過海王星軌道,自1979年以來海王星成為實際上距太陽最遠的行星,在1999年冥王星才會再次成為最遙遠的行星。
海王星的組成成份與天王星的很相似:各種各樣的「冰」和含有15%的氫和少量氦的岩石。海王星相似於天王星但不同於土星和木星,它或許有明顯的內部地質分層,但在組成成份上有著或多或少的一致性。但海王星很有可能擁有一個岩石質的小型地核(質量與地球相仿)。它的大氣多半由氫氣和氦氣組成。還有少量的甲烷。
海王星的藍色是大氣中甲烷吸收了日光中的紅光造成的。
作為典型的氣體行星,海王星上呼嘯著按帶狀分布的大風暴或旋風,海王星上的風暴是太陽系中最快的,時速達到2000千米。
和土星、木星一樣,海王星內部有熱源--它輻射出的能量是它吸收的太陽能的兩倍多。
在旅行者2號造訪海王星的期間,行星上最明顯的特徵就屬位於南半球的大黑斑(The Great Dark Spot)了。黑斑的大小大約是木星上的大紅斑的一半(直徑的大小與地球相似),海王星上的疾風以300米每秒(70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把大黑斑向西吹動。旅行者2號還在南半球發現一個較小的黑斑極一以大約16小時環繞行星一周的速度飛駛的不規則的小團白色煙霧,現在得知是「The Scooter」。它或許是一團從大氣層低處上升的羽狀物,但它真正的本質還是一個跡。
然而,1994年哈博望遠鏡對海王星的觀察顯示出大黑斑竟然消失了!它或許就這么消散了,或許暫時被大氣層的其他部分所掩蓋。幾個月後哈博望遠鏡在海王星的北半球發現了一個新的黑斑。這表明海王星的大氣層變化頻繁,這也許是因為雲的頂部和底部溫度差異的細微變化所引起的。
海王星也有光環。在地球上只能觀察到暗淡模糊的圓弧,而非完整的光環。但旅行者2號的圖像顯示這些弧完全是由亮塊組成的光環。其中的一個光環看上去似乎有奇特的螺旋形結構。
同天王星和木星一樣,海王星的光環十分暗淡,但它們的內部結構仍是未知數。
人們已命名了海王星的光環:最外面的是Adams(它包括三段明顯的圓弧,今已分別命名為自由Liberty,平等Equality和互助Fraternity),其次是一個未命名的包有Galatea衛星的弧,然後是Leverrier(它向外延伸的部分叫作Lassell和Arago),最裡面暗淡但很寬闊的叫Galle。
海王星的磁場和天王星的一樣,位置十分古怪,這很可能是由於行星地殼中層傳導性的物質(大概是水)的運動而造成的。
通過雙目望遠鏡可觀察到海王星(假如你真的知道往哪兒看),但假如你要看到行星上的一切而非僅僅一個小圓盤,那麼你就需要一架大的天文望遠鏡。Mike Harvey的行星尋找圖表指出此時海王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Starry Night這個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細致的定製。
海王星的衛星
海王星有8顆已知衛星:7顆小衛星和海衛一。
衛星 距離
(千米)
半徑
(千米)
質量
(千克)
發現者 發現日期
海衛三 48000 29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四 50000 40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五 53000 74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六 62000 79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七 74000 96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八 118000 209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一 355000 1350 2.14e22 Lassell 1846
海衛二 5509000 170 ? Kuiper 1949
海王星的光環
光環 距離
(千米) 寬度
(千米) 另稱
Diffuse 41900 15 1989N3R, Galle
Inner 53200 15 1989N2R, 勒威耶
Plateau 53200 5800 1989N4R, Lassell, Arago
Main 62930 < 50 1989N1R, Adams
[編輯本段]【冥王星】Pluto
歷史上曾經認為,冥王星是離太陽最遠而且是最小的行星,在希臘神話中象徵冥王哈得斯,是宙斯的哥哥,被弟弟奪去王位後,墮落到冥界。一個寒冷的地方,只有一顆衛星,名叫卡戎,是冥河船夫的意思。
太陽系中有七顆衛星比冥王星大(月球, 木衛一, 木衛二, 木衛三, 木衛四, 土衛六 和 海衛一)。
公轉軌道: 離太陽平均距離5,913,520,000 千米 (39.5 天文單位)
直徑: 2274 千米
質量: 1.27e22 千克
在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召開之後,經過投票表決,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至此太陽系只剩下八顆行星。「九大行星」的說法已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八大行星」。
冥王星被「踢」出行星行列。不過有失亦有得,冥王星的戲劇性命運又為它在語言學史上贏得了一席之地。
冥王星的「降級」引發了全美人民對冥王星的深深同情,原本只有名詞含義的"Pluto"(冥王星)一詞被語言學家們賦予了動詞含義,用來表示「使某人或某物降級或貶值」。而"Pluto"的過去式"Plutoed"也因此具有了「被降級、被貶」的含義。例如:"You are plutoed"一句可以表示「你被降級了」;而"American Dollors are plutoed"則可表示「美元在貶值」。
在2006年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26屆大會上,冥王星被正式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中除名,並被歸入矮行星之列。從那時其,冥王星便被認為是庫珀伊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之一。
美國伊利諾伊州政府認為,冥王星被不正確地「降低了地位」。其聲明中指出,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中,只有4%的天文學家投票贊成將冥王星「降級」。因此,冥王星事實上遭到了「不公正」的對待。
冥王星於1930年由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發現。其先前之所以能被劃入行星之列,是因為人們最初曾誤認為其尺寸與地球相當。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體積最小的一個,而且比那八顆行星要小得多。冥王星直徑僅為2300公里左右,比地球的衛星還小。它的軌道也非常特別,與其它八顆行星運轉的軌道有一個角度。
尤其是在2003年發現「齊娜」(Xena)後,冥王星的地位遭到了進一步的動搖。「齊娜」的直徑約為3000公里,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大約是冥王星和太陽間距離的3倍,繞行太陽一周得花560年。美國加州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柯伊伯帶發現了它,並將其編號為UB313。經過兩年的觀察,他們在去年7月向外界公布了這一發現,並引起太陽系是否存在第十大行星的熱烈討論。
[編輯本段]九大行星的趣味中英記法
九大行星的中文記法很簡單,就是把各大行星第一個字串起來,即:水金地火(小) 木土天海冥
英文記法雖然也是將首字母串起來,卻有一個有趣的說法。
先來看各大行星的英文說法:
水星Mercury 金星Venus 地球Earth 火星Mars 木星Jupiter 土星Saturn 天王星Uranus 海王星Neptune 冥王星Pluto
以英語為母語的小孩子通常這樣記憶:My Very Excellent Mother Just Sent Us Nine Pizzas!(我的好媽媽剛剛為我們送來了九塊匹薩餅),這樣就可以輕松記住九大行星的順序啦!

『叄』 七大行星各有多大

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水星在直徑上小於木衛三和土衛六,但它更重。
水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5791萬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87.70 天
平均軌道速度: 47.89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206
軌道傾角: 7.0 度
行星赤道半徑: 2440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58.65 日
衛星數: 無
公轉軌道: 距太陽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通常通過雙筒望遠鏡甚至直接用肉眼便可觀察到水星,但它總是十分靠近太陽,在曙暮光中難以看到。Mike Harvey的行星尋找圖表指出此時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星光燦爛」這個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細致的定製。
編輯本段【金星】
英文名:Venus
八大行星之一,中國古代稱之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時是晨星,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有時是昏星,黃昏後出現在西方天空,被稱為「長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陽和月亮外最亮的星,猶如一顆耀眼的鑽石,於是古希臘人稱它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愛與美的女神,而羅馬人則稱它為維納斯(Venus)--美神。
金星基本參數
公轉周期: 224.701天
平均軌道速度: 35.03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007
軌道傾角: 3.4 度
赤道直徑: 12,103.6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8150
密度: 5.24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243.01 日
衛星數量: 0
公轉半徑: 108,208,930 km(0.72 天文單位)
表面面積 4.6億 平方千米
表面引力 8.78 m/s2
自傳時間 -243.02天
逃逸速度 10.4 千米/秒
表面溫度 最低 平均 最高
737K 750K 773K

編輯本段【地球】
英文:earth
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也是第五大行星:
軌道半徑: 149,600,000 千米 (離太陽1.0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2,756.3 千米
質量: 5.9736e24 千克
赤道引力(地球=1) 1.00
逃逸速度(公里/秒) 11.2
自轉周期(日) 0.9973
黃赤交角(度) 23.44
反照率 0.30
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話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里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 大地母親)
直到16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顆行星。
地球,當然不需要飛行器即可被觀測,然而我們直到二十世紀才有了整個行星的地圖。由空間拍到的圖片應具有合理的重要性;舉例來說,它們大大幫助了氣象預報及暴風雨跟蹤預報。它們真是與眾不同的漂亮啊!
地球由於不同的化學成分與地震性質被分為不同的岩層(深度-千米):
0- 40 地殼
40- 400 Upper mantle - 上地幔
400- 650 Transition region - 過渡區域
650-2700 Lower mantle - 下地幔
2700-2890 D'' layer - D"層
2890-5150 Outer core - 外核
5150-6378 Inner core - 內核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們所居住的只是整體的一個小部分(下列數值×10e24千克):
大氣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內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鐵構成(或鎳/鐵),雖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較輕的物質。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比太陽表面還熱;下地幔可能由硅,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構成;上地幔大多由olivene,pyroxene(鐵/鎂硅酸鹽),鈣,鋁構成。我們知道這些金屬都來自於地震;上地幔的樣本到達了地表,就像火山噴出岩漿,但地球的大部分還是難以接近的。地殼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類長石的其他硅酸鹽構成。就整體看,地球的化學元素組成為:
34.6% 鐵
29.5% 氧
15.2% 硅
12.7% 鎂
2.4% 鎳
1.9% 硫
0.05% 鈦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星體。
其他的類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結構與物質組成,當然也有一些區別:月球至少有一個小內核;水星有一個超大內核(相當於它的直徑);火星與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與水星可能沒有由不同化學元素構成的地殼;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顆有內核與外核的類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有關行星內部構造的理論只是適編輯本段【火星】
英文名: Mars
火星為距太陽第四遠,也是太陽系中第七大行星:
火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22794萬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686.98 日
平均軌道速度: 24.13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093
軌道傾角: 1.8 度
行星赤道半徑: 3398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1074
密度: 3.94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1.026 日
衛星數: 2
公轉軌道: 離太陽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 奧林匹斯山脈: 它在地表上的高度有24千米(78000英尺),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山脈。它的基座直徑超過500千米,並由一座高達6千米(20000英尺)的懸崖環繞著(右圖);
- Tharsis: 火星表面的一個巨大凸起,有大約4000千米寬,10千米高;
- Valles Marineris: 深2至7千米,長為4000千米的峽谷群(標題下圖);
- Hellas Planitia: 處於南半球,6000多米深,直徑為2000千米的沖擊環形山。
【木星】
英文名: Jupiter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
公轉軌道: 距太陽 778,330,000 千米 (5.2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42,984 千米 (赤道)
質量: 1.900e27 千克
木星(a.k.a. Jove; 希臘人稱之為 宙斯)是上帝之王,奧林匹斯山的統治者和羅馬國的保護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兒子。
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物體(次於太陽,月球和金星;有時候火星更亮一些),早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類所知曉。根據伽利略1610年對木星四顆衛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現常被稱作伽利略衛星)的觀察,它們是不以地球為中心運轉的第一個發現,也是贊同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關行星運動的主要依據;由於伽利略直言不諱地支持哥白尼的理論而被宗教裁判所逮捕,並被強迫放棄自己的信仰,關在監獄中度過了餘生。
木星在1973年被先鋒10號首次拜訪,後來又陸續被先鋒11號,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和Ulysses號考查。目前,伽利略號飛行器正在環繞木星運行,並將在以後的兩年中不斷發回它的有關數據。
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面,它們的氣態物質密度只是由深度的變大而不斷加大(我們從它們表面相當於1個大氣壓處開始算它們的半徑和直徑)。我們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氣中雲層的頂端,壓強比1個大氣壓略高。
木星由90%的氫和10%的氦(原子數之比, 75/25%的質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頭」組成。這與形成整個太陽系的原始的太陽系星雲的組成十分相似。土星有一個類似的組成,但天王星與海王星的組成中,氫和氦的量就少一些了。
木星可能有一個石質的內核,相當於10-15個地球的質量。
內核上則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質集結地,以液態金屬氫的形式存在。這些木星上最普通的形式基礎可能只在40億巴壓強下才存在,木星內部就是這種環境(土星也是)。液態金屬氫由離子化的質子與電子組成(類似於太陽的內部,不過溫度低多了)。在木星內部的溫度壓強下,氫氣是液態的,而非氣態,這使它成為了木星磁場的電子指揮者與根源。同樣在這一層也可能含有一些氦和微量的「冰」。
最外層主要由普通的氫氣與氦氣分子組成,它們在內部是液體,而在較外部則氣體化了,我們所能看到的就是這深邃的一層的較高處。水、二氧化碳、甲烷及其他一些簡單氣體分子在此處也有一點兒。
雲層的三個明顯分層中被認為存在著氨冰,銨水硫化物和冰水混合物。然而,來自伽利略號的證明的初步結果表明雲層中這些物質極其稀少(一個儀器看來已檢測了最外層,另一個同時可能已檢測了第二外層)。但這次證明的地表位置十分不同尋常(左圖)--基於地球的望遠鏡觀察及更多的來自伽利略號軌道飛船的最近觀察提示這次證明所選的區域很可能是那時候木星表面最溫暖又是雲層最少的地區。
木星和其他氣態行星表面有高速颶風,並被限制在狹小的緯度范圍內,在連近緯度的風吹的方向又與其相反。這些帶中輕微的化學成分與溫度變化造成了多彩的地表帶,支配著行星的外貌。光亮的表面帶被稱作區(zones),暗的叫作帶(belts)。這些木星上的帶子很早就被人們知道了,但帶子邊界地帶的漩渦則由旅行者號飛船第一次發現。伽利略號飛船發回的數據表明表面風速比預料的快得多(大於400英里每小時),並延伸到根所能觀察到的一樣深的地方,大約向內延伸有數千千米。木星的大氣層也被發現相當紊亂,這表明由於它內部的熱量使得颶風在大部分急速運動,不像地球只從太陽處獲取熱量。
木星表面雲層的多彩可能是由大氣中化學成分的微妙差異及其作用造成的,可能其中混入了硫的混合物,造就了五彩繽紛的視覺效果,但是其詳情仍無法知曉。
色彩的變化與雲層的高度有關:最低處為藍色,跟著是棕色與白色,最高處為紅色。我們通過高處雲層的洞才能看到低處的雲層。
木星表面的大紅斑早在300年前就被地球上的觀察所知曉(這個發現常歸功於卡西尼,或是17世紀的Robert Hooke)。大紅斑是個長25,000千米,跨度12,000千米的橢圓,總以容納兩個地球。其他較小一些的斑點也已被看到了數十年了。紅外線的觀察加上對它自轉趨勢的推導顯示大紅斑是一個高壓區,那裡的雲層頂端比周圍地區特別高,也特別冷。類似的情況在土星和海王星上也有。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這類結構能持續那麼長的一段時間。
木星向外輻射能量,比起從太陽處收到的來說要多。木星內部很熱:內核處可能高達20,000開。該熱量的產量是由開爾文-赫爾姆霍茲原理生成的(行星的慢速重力壓縮)。(木星並不是像太陽那樣由核反應產生能量,它太小因而內部溫度不夠引起核反應的條件。)這些內部產生的熱量可能很大地引發了木星液體層的對流,並引起了我們所見到的雲頂的復雜移動過程。土星與海王星在這方面與木星類似,奇怪的是,天王星則不。
木星與氣態行星所能達到的最大直徑一致。如果組成又有所增加,它將因重力而被壓縮,使得全球半徑只稍微增加一點兒。一顆恆星變大隻能是因為內部的熱源(核能)關系,但木星要變成恆星的話,質量起碼要再變大80倍。
木星有一個巨型磁場,比地球的大得多,磁層向外延伸超過6.5e7千米(超過了土星的軌道!)。(小記:木星的磁層並非球狀,它只是朝太陽的方向延伸。)這樣一來木星的衛星便始終處在木星的磁層中,由此產生的一些情況在木衛一上有了部分解釋。不幸的是,對於未來太空行走者及全身心投入旅行者號和伽利略號設計的專家來說,木星的磁場在附近的環境捕獲的高能量粒子將是一個大障礙。這類「輻射」類似於,不過大大強烈於,地球的電離層帶的情況。它將馬上對未受保護的人類產生致命的影響。
伽利略號號飛行器對木星大氣的探測發現在木星光環和最外層大氣層之間另存在了一個強輻射帶,大致相當於電離層輻射帶的十倍強。驚人的是,新發現的帶中含有來自不知何方的高能量氦離子。
木星有一個同土星般的光環,不過又小又微弱。它們的發現純屬意料之外,只是由於兩個旅行者1號的科學家一再堅持航行10億千米後,應該去看一下是否有光環存在。其他人都認為發現光環的可能性為零,但事實上它們是存在的。這兩個科學家想出的真是一條妙計啊。它們後來被地面上的望遠鏡拍了照。
不像土星的,木星的光環較暗(反照率為0.05)。它們由許多粒狀的岩石質材料組成。
木星光環中的粒子可能並不是穩定地存在(由大氣層和磁場的作用)。這樣一來,如果光環要保持形狀,它們需被不停地補充。兩顆處在光環中公轉的小衛星:木衛十六和木衛十七,顯而易見是光環資源的最佳候選人。
木星的衛星
木星有16顆已知衛星,4顆大伽利略發現的衛星,12顆小的。
由於伽利略衛星產生的引潮力,木星運動正逐漸地變緩。同樣,相同的引潮力也改變了衛星的軌道,使它們慢慢地逐漸遠離木星。
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由引潮力影響而使公轉共動關系固定為1:2:4,並共同變化。木衛四也是這其中一個部分。在未來的數億年裡,木衛四也將被鎖定,以木衛三的兩倍公轉周期,木衛一的八倍來運行。
木星的衛星由宙斯一生中所接觸過的人來命名(大多是他的情人)。
衛星 距離
(千米) 半徑
(千米) 質量
(千克) 發現者 發現日期
木衛十六 128000 20 9.56e16 Synnott 1979
木衛十五 129000 10 1.91e16 Jewitt 1979
木衛五 181000 98 7.17e18 Barnard 1892
木衛十四 222000 50 7.77e17 Synnott 1979
木衛一 422000 1815 8.94e22 伽利略 1610
木衛二 671000 1569 4.80e22 伽利略 1610
木衛三 1070000 2631 1.48e23 伽利略 1610
木衛四 1883000 2400 1.08e23 伽利略 1610
木衛十三 11094000 8 5.68e15 Kowal 1974
木衛六 11480000 93 9.56e18 Perrine 1904
木衛十 11720000 18 7.77e16 Nicholson 1938
木衛七 11737000 38 7.77e17 Perrine 1905
木衛十二 21200000 15 3.82e16 Nicholson 1951
木衛十一 22600000 20 9.56e16 Nicholson 1938
木衛八 23500000 25 1.91e17 Melotte 1908
木衛九 23700000 18 7.77e16 Nicholson 1914
較小衛星的數值是約值。
編輯本段【土星】
英文名: Saturn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遠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
公轉軌道: 距太陽 1,429,400,000 千米 (9.54 天文單位)
衛星直徑: 120,536 千米 (赤道)
質量: 5.68e26 千克
在羅馬神話中,土星(Saturn)是農神的名稱。希臘神話中的農神Cronus是Uranus(天王星)和該亞的兒子,也是宙斯(木星)的父親。土星也是英語中「星期六」(Saturday)的詞根。
土星在史前就被發現了。伽利略在1610年第一次通過望遠鏡觀察到它,並記錄下它的奇怪運行軌跡,但也被它給搞糊塗了。早期對於土星的觀察十分復雜,這是由於當土星在它的軌道上時每過幾年,地球就要穿過土星光環所在的平面。(低解析度的土星圖片所以經常有徹底性的變化。)直到1659年惠更斯正確地推斷出光環的幾何形狀。在1977年以前,土星的光環一直被認為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的;但在1977年,在天王星周圍發現了暗淡的光環,在這以後不久木星和海王星周圍也發現了光環。
先鋒11號在1979年首先去過土星周圍,同年又被旅行家1號和2號訪問。現在正在途中的卡西尼飛行器將在2004年到達土星。
通過小型的望遠鏡觀察也能明顯地發現土星是一個扁球體。它赤道的直徑比兩極的直徑大大約10%(赤道為120,536千米,兩極為108,728千米),這是它快速的自轉和流質地表的結果。其他的氣態行星也是扁球體,不過沒有這樣明顯。
土星是最疏鬆的一顆行星,它的比重(0.7)比水的還要小。
與木星一樣,土星是由大約75%的氫氣和25%的氦氣以及少量的水,甲烷,氨氣和一些類似岩石的物質組成。這些組成類似形成太陽系時,太陽星雲物質的組成。
土星內部和木星一樣,由一個岩石核心,一個具有金屬性的液態氫層和一個氫分子層,同時還存在少量的各式各樣的冰。
土星的內部是劇熱的(在核心可達12000開爾文),並且土星向宇宙發出的能量比它從太陽獲得的能量還要大。大多數的額外能量與木星一樣是由Kelvin-Helmholtz原理產生的。但這可能還不足以解釋土星的發光本領,一些其他的作用可能也在進行,可能是由於土星內部深層處氦的「沖洗」造成的。
木星上的明顯的帶狀物 在土星上則模糊許多,在赤道附近變得更寬。由地球無法看清它的頂層雲,所以直到旅行者飛船偶然觀測到,人們才開始對土星的大氣循環情況開始研究。土星與木星一樣,有長周期的橢圓軌道以及其他的大致特徵。在1990年,哈博望遠鏡觀察到在土星赤道附近一個非常大的白色的雲,這是當旅行者號到達時並不存在的;在1994年,另一個比較小的風暴被觀測到。
從地球上可以看到兩個明顯的光環(A和B)和一個暗淡的光環(C),在A光環與B光環之間的間隙被稱為「卡西尼部分」。一個在A光環的外圍部分更為暗淡的間隙被稱為「Encke Gap」(但這有點用詞不當,因為它可能從沒被Encke看見過)。旅行者號發送回的圖片顯示還有四個暗淡的光環。土星的光環與其他星的光環不同,它是非常明亮的。(星體反照率為0.2 - 0.6)
盡管從地球上看光環是連續的,但這些光環事實上是由無數在各自獨立軌道的微小物體構成的。它們的大小的范圍由1厘米到幾米不等,也有可能存在一些直徑為幾公里的物體。

有三對衛星,土衛一-土衛三,土衛二-土衛四和土衛六-土衛七有萬有引力的互相作用來維持它們軌道間的固定關系。土衛一公轉周期恰巧是土衛三的一半,它們可以說是在1:2共動關系中,土衛二-土衛四的也是1:2; 土衛六-土衛七的則是3:4關系。
除了18顆被命名的衛星以外,至少已有一打以上已經被報道了,並且已經給予了臨時的名稱。
衛星 距離
(千米) 半徑
(千米) 質量
(千克) 發現者 發現日期
土衛十八 134000 10 ? Showalter 1990
土衛十五 138000 14 ? Terrile 1980
土衛十六 139000 46 2.70e17 Collins 1980
土衛十七 142000 46 2.20e17 Collins 1980
土衛十一 151000 57 5.60e17 Walker 1980
土衛十 151000 89 2.01e18 Dollfus 1966
土衛一 186000 196 3.80e19 赫歇耳 1789
土衛二 238000 260 8.40e19 赫歇耳 1789
土衛三 295000 530 7.55e20 卡西尼 1684
土衛十三 295000 15 ? Reitsema 1980
土衛十四 295000 13 ? Pascu 1980
土衛四 377000 560 1.05e21 卡西尼 1684
土衛十二 377000 16 ? Laques 1980
土衛五 527000 765 2.49e21 卡西尼 1672
土衛六 1222000 2575 1.35e23 惠更斯 1655
土衛七 1481000 143 1.77e19 波德 1848
土衛八 3561000 170 1.88e21 卡西尼 1671
土衛九 12952000 110 4.00e18 Pickering 1898
土星的光環
光環 距離
(千米) 寬度
(千米) 質量
(千克)
D 67000 7500 ?
C 74500 17500 1.1e18
B 92000 25500 2.8e19
卡西尼部分
A 122200 14600 6.2e18
F 140210 500 ?
G 165800 8000 1e7?
E 180000 300000 ?
(距離是指從土星中心到光環內部的邊緣)這種分類真的有點誤導,因為微粒的密度以一個復雜的方式改變,不能用分類法劃分為一個明顯的區域:在光環中存在不斷的變化;那些間隙並不是全部空的,這些光環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圓環。
編輯本段【天王星】
英文名: Uranus
天王星是太陽系中離太陽第七遠行星,從直徑來看,是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體積比海王星大,質量卻比其小。
公轉軌道: 距太陽2,870,990,000 千米 (19.218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51,118 千米(赤道)
質量: 8.683e25 千克
讀天王星的英文名字,發音時要小心,否則可能會使人陷於窘迫的境地。Uranus應讀成"YOOR a nus" ,不要讀成"your anus"(你的肛門)或是"urine us"(對著我們撒尿)。
烏拉諾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宇宙之神,是最早的至高無上的神。他是該亞的兒子兼配偶,是Cronus(農神土星)、獨眼巨人和泰坦(奧林匹斯山神的前輩)的父親。

天王星的衛星
天王星有15顆已命名的衛星,以及2顆已發現但暫未命名的衛星。
與太陽系中的其他天體不同,天王星的衛星並不是以古代神話中的人物而命名的,而是用莎士比亞和羅馬教皇的作品中人物的名字。
它們自然分成兩組:由旅行者2號發現的靠近天王星的很暗的10顆小衛星和5顆在外層的大衛星。
它們都有一個圓形軌道圍繞著天王星的赤道(因此相對於赤道面有一個較大的角度)。
衛星 距離
(千米) 半徑
(千米) 質量
(千克) 發現者 發現日期
天衛六 50000 13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七 54000 16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八 59000 22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九 62000 33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 63000 29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一 64000 42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二 66000 55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三 70000 27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四 75000 34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八 75000 20 ? Karkoschka 1999
天衛十五 86000 77 ? 旅行者2號 1985
天衛五 130000 236 6.30e19 Kuiper 1948
天衛一 191000 579 1.27e21 Lassell 1851
天衛二 266000 585 1.27e21 Lassell 1851
天衛三 436000 789 3.49e21 赫歇耳 1787
天衛四 583000 761 3.03e21 赫歇耳 1787
天衛十六 7200000 30 ? Gladman 1997
天衛十七
12200000 60 ? Gladman
1997
天王星的光環
光環 距離
(千米) 寬度
(千米)
1986U2R 38000 2,500
6 41840 1-3
5 42230 2-3
4 42580 2-3
Alpha 44720 7-12
Beta 45670 7-12
Eta 47190 0-2
Gamma 47630 1-4
Delta 48290 3-9
1986U1R 50020 1-2
Epsilon 51140 20-100
(距離是指從天王星的中心算到光環的內邊的長度)
編輯本段【海王星】
英文名: Neptune
海王星是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
公轉軌道: 距太陽 4,504,000,000 千米 (30.06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49,532 千米(赤道)
質量: 1.0247e26 千克
在古羅馬神話中海王星(古希臘神話:波塞冬(Poseidon))代表海神。
在天王星被發現後,人們注意到它的軌道與根據牛頓理論所推知的並不一致。因此科學家們預測存在著另一顆遙遠的行星從而影響了天王星的軌道。Galle和d'Arrest在1846年9月23日首次觀察到海王星,它出現的地點非常靠近於亞當斯和勒威耶根據所觀察到的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位置經過計算獨立預測出的地點。一場關於誰先發現海王星和誰享有對此命名的權利的國際性爭論產生於英國與法國之間(然而,亞當斯和勒威耶個人之間並未有明顯的爭論);現在將海王星的發現共同歸功於他們兩人。後來的觀察顯示亞當斯和勒威耶計算出的軌道與海王星真實的軌道偏差相當大。如果對海王星的搜尋早幾年或晚幾年進行的話,人們將無法在他們預測的位置或其附近找到它。
僅有一艘宇宙飛船旅行者2號於1989年8月25日造訪過海王星。幾首我們所知的全部關於海王星的信息來自這次短暫的會面。
由於冥王星的軌道極其怪異,因此有時它會穿過海王星軌道,自1979年以來海王星成為實際上距太陽最遠的行星,在1999年冥王星才會再次成為最遙遠的行星。

同天王星和木星一樣,海王星的光環十分暗淡,但它們的內部結構仍是未知數。

海王星的衛星
海王星有9顆已知衛星:8顆小衛星和海衛一。
衛星 距離
(千米)
半徑
(千米)
質量
(千克)
發現者 發現日期
海衛三 48000 29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四 50000 40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五 53000 74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六 62000 79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七 74000 96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八 118000 209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一 355000 1350 2.14e22 Lassell 1846
海衛二 5509000 170 ? Kuiper 1949
海衛九 4820000 16×14? 2003
海王星的光環
光環 距離
(千米) 寬度
(千米) 另稱

『肆』 太陽系九大行星的名稱是什麼時候命名的,誰命名的

太陽系九大行星的名稱都取自希臘神話,具體命名時間無法知道。

1、水星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時代,人們便發現了水星,古希臘人賦於它兩個名字:當它初現於清晨時稱為阿波羅,當它閃爍於夜空時稱為赫耳墨斯。不過,古希臘天文學家們知道這兩個名字實際上指的是同一顆星星,赫拉克賴脫(公元前5世紀之希臘哲學家)甚至認為水星與金星並非環繞地球,而是環繞著太陽在運行。

在古羅馬神話中水星是商業、旅行和偷竊之神,即古希臘神話中的赫耳墨斯,為眾神傳信的神,或許由於水星在空中移動得快,才使它得到這個名字。

2、金星

金星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曉。除了太陽與月亮外,它是最亮的一顆。就像水星,它通常被認為是兩個獨立的星構成的:晨星叫Eosphorus,晚星叫Hesperus,希臘天文學家更了解這一點。

金星 (希臘語:阿佛洛狄忒;巴比倫語:Ishtar)是美和愛的女神,之所以會如此命名,也許是對古代人來說,它是已知行星中最亮的一顆。(也有一些異議,認為金星的命名是因為金星的表面如同女性的外貌。)

3、地球

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話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里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大地母親)。直到16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顆行星。它也是太陽系唯一有液態水行星。

4、火星

火星在史前時代就已經為人類所知。火星(希臘語:阿瑞斯)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行星」。(趣記:在希臘人之前,古羅馬人曾把火星作為農耕之神來供奉。而好侵略擴張的希臘人卻把火星作為戰爭的象徵)而三月份的名字也是得自於火星。

5、木星

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物體(次於太陽,月球和金星;有時候火星更亮一些),早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類所知曉。

木星(a.k.a. Jove; 希臘人稱之為宙斯)是上帝之王,奧林匹斯山的統治者和羅馬國的保護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兒子。

6、土星

土星在史前就被發現了。伽利略在1610年第一次通過望遠鏡觀察到它,並記錄下它的奇怪運行軌跡,但也被它給搞糊塗了。早期對於土星的觀察十分復雜,這是由於當土星在它的軌道上時每過幾年,地球就要穿過土星光環所在的平面。

在羅馬神話中,土星(Saturn)「薩圖爾努斯」是農神的名稱。希臘神話中的農神Cronus是Uranus(天王星)和蓋亞的兒子,也是宙斯(木星)的父親。土星也是英語中「星期六」(Saturday)的詞根。

7、天王星

天王星是由威廉·赫歇耳通過望遠鏡系統地搜尋,在1781年3月13日發現的,它是現代發現的第一顆行星。

由於其他行星的名字都取自希臘神話,因此為保持一致,由波德首先提出把它稱為「烏拉諾斯(Uranus)」(天王星),但直到1850年才開始廣泛使用。只有一艘行星際探測器曾到過天王星,那是在1986年1月24日由旅行者2號完成的。

8、海王星

在古羅馬神話中海王星(古希臘神話:波塞冬(Poseidon))代表海神。在天王星被發現後,人們注意到它的軌道與根據牛頓理論所推知的並不一致。

因此科學家們預測存在著另一顆遙遠的行星從而影響了天王星的軌道。Galle和d'Arrest在1846年9月23日首次觀察到海王星,它出現的地點非常靠近於亞當斯和勒威耶根據所觀察到的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位置經過計算獨立預測出的地點。

9、冥王星

在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召開之後,經過投票表決,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至此太陽系只剩下八顆行星。「九大行星」的說法已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八大行星」。

『伍』 九大行星資料行星介紹也可以!

太陽在浩瀚的宇宙中談不上有什麼特殊性。組成銀河系的有大約兩千億顆恆星,而太陽只是其中中等大小的一顆。太陽已的年齡有五十億歲,正處在它一生中的中年時期。作為太陽系的中心,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都直接或間接地需要它所提供的光和熱。

太陽對太陽系而言是一個有著巨大影響並占支配地位的天體。它的直徑達一百四十多萬公里,是地球直徑的一百多倍;質量占整個太陽系的九十九點八。要用一百多個地球才能填滿太陽的圓面,而它的內部則能容納大約一百三十萬個地球。

這是1973年美國天空實驗室拍攝的太陽照片,照片中有一個難得一見的巨大日餌。(NASA)

太陽內部構成示意圖。它的中心是一個巨大的核聚變反應區。

這張太陽的圓面照片攝於H-alpha波段。H-alpha波段是一個狹窄的紅色光波段。

這是太陽在紫外線波段的照片。攝於1996年。(ESA/NASA)

攝於H-alpha波段的太陽日餌照片。

太陽黑子照片。黑色的是太陽黑子,其周圍的斑駁特徵反映出太陽表明激烈的對流活動。

太陽磁區照片。黑色的是正極,白色的是負極。

發生於1991年的日全食,攝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該圖由五張單獨的照片拼合而成。

1994年發生的日全食,照片攝於智利。圖中可見因月球表面折射產生的貝麗珠。

發生於1999年日全食。該照片攝於英國,當時天空中有陰雲。

2000年聖誕節當天發生的日食。由一位美國天文攝影愛好者拍攝。

一架噴氣客機從巨大的太陽背景中飛過,由Thierry Lagault攝於法國巴黎近郊。

太陽內核的溫度高達攝氏一千五百萬度,在那兒發生著氫-氦核聚變反應。核聚變反應每秒鍾要消耗掉約五百萬噸的物質,並轉換成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釋放出來。這些光子從太陽中心到達太陽表面要花一百多萬年。光子從太陽中心出發後先要經過輻射帶,沿途在與原子微粒的碰撞丟失能量。隨後要經過對流帶,光子的能量被熾熱的氣體吸收,氣體在對流中向表面傳遞能量。到達對流帶邊緣後,光子已經冷卻到五千五百攝氏度了。

我們所能直接看到的是位於太陽表面的光球層。光球層比較活躍,溫度約為攝氏六千多度,屬於比較「涼爽」部分。光球層上有一個個起伏的對流單元「米粒」。每個米粒的直徑在一千六百公里左右,它們是一個個從太陽內部升上來的熱氣流的頂問。就是在不斷的對流活動中,太陽每秒鍾向宇宙空間釋放著相當於一千億個百萬噸級核彈的能量。

在光球層的某些局部溫度比較低,在可見光范圍內這些部位就顯得比其它地方黑暗,所以人們稱之為「黑子」。光球層外包裹著色球層,太陽將能量通過色球層向外傳遞。這一層中有太陽耀斑,所謂耀斑是黑子形成前產生的灼熱氫雲。色球層之外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日冕非常龐大,可以向太空綿延數百萬公里,但只有在日全食時才可看到它。人們可以在日冕中可以看到從色球層頂端產生的巨大火焰「日餌」。

在輻射光和熱的同時,太陽也產生一種低密度的粒子流——太陽風。太陽風以每秒四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向宇宙空間輻射。地球和其它某些行星的極光也是太陽風帶來的。如果一段時間內太陽風異常強大,便形成了太陽風暴。太陽的磁場極其強大復雜,其范圍甚至越過了冥王星軌道。

太陽已經近五十億歲了,它還可以繼續平靜地燃燒約五十億年。五十億年後,太陽內部的氦將轉變成更重的元素,亮度會增加到現在的一倍,體積也將不斷膨脹,水星、金星和地球都將進入它的大氣。在經歷一億年的紅巨星階段後,太陽將耗盡所有能源而坍縮成一顆白矮星,並通過向宇宙空間拋射物質而形成一個行星狀星雲。

質量 1.989e+30 kg
赤道半徑 695,000 km
平均密度 1.410 gm/cm^3
自轉周期 25-36 天
逃逸速度 618.02 km/sec
平均表面溫度 6,000°C
年齡 45 億年
主要化學成份 氫 92.1%
氦 7.8%
其他 0.1%

水星距太陽五千八百萬公里,是太陽系中和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沒有衛星,它的體積在太陽系中列倒數第二位,僅比冥王星大。因為水星與太陽非常接近,所以它的白晝地表溫度可高達攝氏四百二十七度;而到晚上又驟降至攝氏零下一百七十三度。

水星的公轉周期約為八十八個地球日,自轉周期約為五十九個地球日。這樣一來使得水星的一晝夜長達一百七十六個地球日。所以一進入夜晚,水星表面將連續幾周處於黑暗中。這也是造成水星表面晝夜溫度差巨大的原因之一。

以下是美國水手10號探測器發回的一系列近距離水星圖片。這是水星的一個半球,上北下南。

水星的內部結構。它有一個主要由鐵和鎳構成的核,幔和殼的主要成份是硅酸鹽。

位於一個古老的隕坑盆地中的年輕隕坑。這個年輕隕坑的直徑約為十二公里。

一處隕坑非常密集的地表。此處有大量的直徑從一公里至三十八公里的各種大小的隕石坑。

這是水星的南極地區。極點的位置在那個僅邊緣被陽光照到的「趙孟頫隕坑」中。

水星南極地區的某一部分,和水星其他大部分地區一樣布滿了大量隕坑。

一個年輕平原上的隕坑群,最大的一個直徑約一百公里。

兩個分別寬約四十公里的非常顯眼的放射狀隕坑。從左上至中下的條形白色構造與此無關。

位於水星北半球的一個地區。前方是隕坑群,後方是大片的光滑平原。

邊緣由多層小圈組成的隕坑,直徑約九十八公里,是多種類型的水星隕坑中的一種。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前景中的另一個小型隕坑也屬此類。

這是一個環形平原。其形成早期曾經充滿熔岩,隨後即受到大量的隕石轟擊。

在此圖中可看到一條長約三百公里的懸崖。水星擁有許多類似地形。

由於水星表面溫度太高,它不可能像它的兩個近鄰金星和地球那樣保留一層濃密大氣,因此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水星的天空都是漆黑的。在水星漆黑的天空中可以看到明亮的金星和地球。水星極其稀薄的大氣主要是由從太陽風中俘獲的氣體組成的,其密度只有地球大氣的12%。主要成份為氦(42%)、汽化鈉(42%)和氧(15%)等。水星表面的岩石吸收了大量的陽光,反射率只有8%,所以水星是太陽系中最暗的行星之一。

由於水星只在黎明或白天出現,因此在地球上觀測水星較為困難。這一狀況直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發射了「水手」號探測器才有所改變。「水手10號」發回的圖片顯示水星的表面與月球極其相似,上面布滿了深淺不一的隕石坑。這表明水星也遭受過隕石接連不斷的轟擊。但水星表面也有廣闊的平原,這表明水星在形成初期可能是液態的,後來逐漸冷卻凝固成了一個岩石星球。曾經有一些大型的隕石險些把水星打碎,使從裂開的地殼湧出的熔岩流在水星表面到處流淌。水星表面還縱橫交錯地分布著一些非常長的懸崖峭壁,最高的可達三千多米。水星有一個主要由鐵和鎳構成的核,水星幔和殼的主要成份則是硅酸鹽。它是太陽系含鐵量最高的行星。

水星上沒有液態的水,但1991年在其北極地區觀測到一個亮斑。據推測,這個亮斑可能是由於貯存在水星表面或地下的冰反射了陽光造成的。僅管水星表面溫度極高,但在其北極的一些隕坑內終年不見陽光,溫度常年底於-161攝氏度。這足以使來自水星內部或宇宙空間的水份以冰的形態保存下來。

質量 3.303e+23 kg
赤道半徑 2,439.7 km
平均密度 5.42 gm/cm^3
平均日距 57,910,000 km
自轉周期 58.6462 天
公轉周期 87.969 天
平均軌道速度 47.88 km/sec
赤道地表重力 2.78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4.25 km/sec
平均地表溫度 179°C
最高地表溫度 427°C
最低地表溫度 -173°C
大氣組成 氦 42%
鈉 42%
氧 15%
其它 1%

金星分別在早晨和黃昏出現在天空,古代占星家一直認為存在著兩顆這樣的行星,於是分別將它們稱為「晨星」和「昏星」。在英語中,金星——「維納斯」是古羅馬的女神,像征著愛情與美麗。而一直以來,金星都被捲曲的雲層籠罩在神秘的面紗中。

金星是距太陽的第二顆行星,它與地球在體積、質量、密度和重量上非常相似,可以算作是地球的姊妹星。而事實上金星與地球非常不同。金星上的一天相當於地球上的243天,而它的一年卻只有225天。金星的自東向西自轉還使得太陽在金星上西升東落。金星有厚厚的二氧化碳的大氣,沒有水。它的雲層是由硫酸微滴組成的。它的地表大氣壓是地球上的九十多倍。金星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造成強大的「溫室效應」,太陽光能夠透過大氣將金星表面烤熱,但地表輻射卻受到大氣的阻隔,熱量無法得到釋放,致使地表溫度高達攝氏四百八十多度。這樣高的溫度使得金屬都會熔化。

這是美國宇航局水手10號探測器1974年拍攝的金星照片,顯示金星被濃厚的雲層包圍。

金星內部結構尚未有定論,但據認為它可能有一個半徑約3000km的固態核。

這是伽利略探測器1990年拍攝的金星照片。照片著了藍色以突出其雲層結構圖案。

這是哈勃太空望遠鏡1995年拍攝的金星紫外光照片。(HST)

這是經計算機拼合而成的金星全球地表圖,使用了麥哲倫探測器1991年拍攝的多張金星雷達照片。

這是根據麥哲倫探測器發回的數據模擬而成的金星表面高3km的Gula火山和直徑約48.5km的Cunitz隕石坑。

這是金星表面的Eistla Regio裂谷,遠入地平線右側是Gula火山,左側是2km高的Sif火山。

蛛網地形是在金星表面發現的另一種明顯的地形特徵。

這是金星表面的「方格紙地形」。圖中每兩條平行線之間的距離約為1km。

這是1975年前蘇聯的金星9號和金星10號探測器在金星表面著陸後發回的照片。

這是1982年前蘇聯的金星13號探測器在金星著陸後發回的金星表面的彩色照片。

這是1982年前蘇聯金星14號在金星著陸後發回的黑白照片。

金星的濃厚的雲層至今仍是妨礙科學家揭開金星表面奧秘的主要原因。射電望遠鏡和射電攝影系統的出現使我們能夠看到厚厚的雲層下面的金星表面。金星的表面比較年輕,是300至500萬年前才形成的。科學家們正在研究是何原因導致這一現象的。金星的地形主要是覆蓋著熔岩的廣闊平原和受地質活動破壞的山脈或高原。位於Ishtar地區的Maxwell山是金星上最高的山峰。Aphrodite地區的高原幾乎占據了赤道地區的一半。通過麥哲倫計劃獲得的金星2.5公里以上高原區圖像顯示它存在明亮的潮濕土壤。然而,在金星表面,液態水是不可能存在的。有一種假設認為這些明亮的區域可能是由於金屬化合物。研究顯示,這些金屬可能是硫化鐵。它無法在平原地區存在,但在高原地區是可能的。這些金屬也可能是外來的,它導致的效果是一樣的,但濃度要低一些。

金星的表面隨機布滿了許多小型隕石坑。由於金星的濃厚大氣,直徑小於2公里的隕石坑幾乎無法保留下來。而當大型隕石在小型隕坑形成前撞擊金星表面,其產生的碎片在地表產生了例外的隕石坑群。火山及火山活動金星表面為數很多。至少85%的金星表面覆蓋著火山岩。大量的熔岩流經幾百公里,填滿低地,形成了廣闊的平原。除了幾百個大型火山,100000多座小型火山口點綴在金星表面。從火山中噴出的熔岩流產生了了長長的溝渠,范圍大至幾百公里,其中一條的范圍超過7000公里。

質量 4.869e+24 kg
赤道半徑 6,051.8 km
平均密度 5.25 gm/cm^3
平均日距 108,200,000 km
自轉周期 -243.0187 天
公轉周期 224.701 天
赤道地表重力 8.87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10.36 km/sec
平均地表溫度 482°C
大氣壓力 92 bars
大氣組成 二氧化碳 96%
氮 3+%
少量的二氧化硫、水汽、一氧化碳、氬、氦、氖、氯化氫和氟化氫

『陸』 太陽系的九大行星是

太陽系的九大行星Mercury 水星
在羅馬神話里,Mercury是商人、盜賊等的保護神,也是諸神的使者。他頭戴插翅盔、腳穿帶翼靴,行走如飛,是羅馬眾神中行走最快的,古語quick as Mercury(快若墨丘利)多少反映了這一點。水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也是最*近太陽的行星。就因為它繞太陽運行的速度極快,所以古人以Mercury命名之。小寫時,mercury指水銀。水銀是常溫下唯一的液態金屬元素,正是由於它能快速流動,古代煉金術士也以此命名。因此,mercurial作為形容詞,很自然地就被賦予了「水銀的」、「易變的」、「活潑的」等義。

Venus 金星
羅馬神話中,維納斯(Venus)是愛和美的女神,對應於希臘神話的Aphrodite和巴比倫神話中的Ishtar。金星是離太陽第二遠的行星,其軌道幾乎是個圓。它是天空中的第三亮星,僅次於太陽和月亮,或許它的美正是它得名的原因吧。

Earth 地球
地球的名字源於古英文(eorpe,eorthe)和德語(erda)。它離太陽第三遠,為九大行星中的第五大。迄今為止,地球仍然是人類所知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而不甘寂寞的人類一直在浩瀚的宇宙中尋找自己的counterpart(副本,極相似的人或物)。

Mars 火星
Mars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常和紅色(血液的顏色)聯系在一起,它的顏色正是它得名Mars的原因。「紅色的星球」是人們對火星的另一種稱呼。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地球與太陽平均距離的1.52倍,公轉周期是地球的1.88倍。它與地球如此相似,以至於多少年來,一直成為人類尋找外星生命(extraterrestrial life)的首選地和無數科幻小說的題材。不幸的是,現在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Jupiter 木星
它得名於羅馬神話中的主神朱庇特(Jupiter),與太陽的距離排名第五,亮度在太陽系中排名第四,名列太陽、月亮和金星之後。它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質量是其他八大行星質量之和的兩倍強。
神話中每一位神有其特有的個性,因此古代的星象學家認為,誕生於不同星宮的人,其性情也會受到不同神明的影響。Jupiter又可稱為Jovis,拉丁文形容詞jovalis便是由此衍生而得,譯入英文即jovial。其字義源於人們相信命宮有木星的人,性情會像Jupiter一樣:脾氣好,喜歡宴樂、快活。此外,人們認為命宮中有木星是吉祥的,生了這樣好命的人豈有不和藹快活之理?

Saturn 土星
它得名於羅馬神話中的農神薩杜恩(Saturn),與太陽的距離排名第六,為太陽系中的第二大行星。在1977年發現天王星(Uranus)微弱的光環之前,土星的光環是太陽系中唯一的。

Uranus 天王星
在希臘神話中Uranus是最古老的天神,天的體現者,地神該亞(Gaea)的兒子和丈夫,泰坦諸神(Titans)的父親。他把自己的孩子囚於地下。受難的孩子呻吟不已,該亞深以為苦,在她的慫恿下,幼子克洛諾斯(Kronos)起來反對父親,將其推翻。
1781年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W.Herschel,1738-1822)發現了天王星,將它命名為Uranus Georgium Sis,以表示對他的贊助人國王喬治三世的敬意,以後一位德國天文學家把它改作Uranus,使之同其它出自神話的行星名相一致。八年之後,德國化學家克拉普羅特(M.H.Klaproth,1743-1817)發現了鈾這一放射性金屬元素,為了向赫歇爾及他發現的Uranus表示敬意就又根據Uranus將該元素命名為uranium,該詞1797年始見於英文。
Uranus是九大行星除地球外唯一使用希臘原名命名的星球,其它七顆行星都使用羅馬名。

Neptune 海王星
羅馬神話中的海神Neptune(涅普頓)就是希臘神話中的Poseidon(波塞冬),只是換個名字而已。海洋統治者波塞冬是宙斯的兄弟,除了宙斯就數他最尊貴了。他的太太是泰坦神大洋氏的孫女安菲屈蒂。波塞冬在海底有座輝煌的宮殿,不過他常常出現在奧林匹斯。除了身任海王,他最先把馬兒賜予人類,這兩種身份都使他備受尊崇。暴風雨和寧靜掌握在他手中,他乘金車越過水域時,如雷的波浪立刻靜止下來,平穩的車輪後面波平如鏡。他俗名「搖撼地面的人」,手上經常拿一根三*戟,可以隨心所欲把東西擊得粉碎。
天王星被發現後,科學家們注意到它的軌道並不完全和牛頓定律預測的一致。太陽系中是否會有另外一顆更遠的行星存在,干擾它的軌道呢?來自英國的Adams和法國的Le Verrier分別獨立計算了第八顆行星的軌道,1846年9月23日,他們的預測被海王星的發現而證實。

Pluto 冥王星
羅馬神話中的Pluto(普路托),他的希臘名是Hades(哈得斯)。他是奧林匹斯神的老三,抽簽抽到陰曹地府,統治死人。他又名「財神」普路托,掌理地下的珍貴金屬。羅馬人和希臘人都以這個名銜稱呼他。他有一頂著名的帽子或頭盔,誰戴上誰就變成隱形人。他是不受歡迎的訪客,很少離開黑暗的陰間到奧林匹斯或地球來訪問,大家也不慫恿他來。他沒有同情心、冷酷無情,但是很公正,是位可怕卻不邪惡的神明。他的太太是春神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即羅馬神話中的普柔瑟萍),由他從地球上擄來,受封為陰間的皇後。Pluto是冥王,卻不是死神,希臘人稱死神為塔那脫斯,羅馬人叫他奧克斯。
1930年美國Arizona州Percival Lowell天文台的Clyde W.Tombaugh發現了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冥王星。冥王星之所以以Pluto命名,原因有二:一是它離太陽非常之遠,因此處於永久的黑暗之中,正如神話中的地下世界之神;二或許是Pluto的前兩個字母PL正是發現地Percival Lowell首字母的縮寫。

『柒』 和地球最相似的星球是什麼星球

是金星。從結構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金星的半徑約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徑小300公里,體積是地球的0.88倍,質量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於地球。雖說如此,但兩者的環境卻有天壤之別:金星的表面溫度很高,不存在液態水,加上極高的大氣壓力和嚴重缺氧等殘酷的自然條件,金星有極少的可能有生命的存在。由此看來,金星和地球只是一對「貌合神離」的姐妹。
金星周圍有濃密的大氣和雲層。只有藉助於射電望遠鏡才能穿過這層大氣,看到金星表面的本來面目。金星大氣中,二氧化碳最多,佔97%以上。時常降落巨大的具有腐蝕性的酸雨。金星表面溫度高達500℃,大氣壓約為地球的90倍(相當於地球900米深海中的壓力)。
有人稱金星是地球的姊妹星,確實,從結構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金星的半徑約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徑小300公里,體積是地球的0.88倍,質量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於地球。雖說如此,但兩者的環境卻有天壤之別:金星的表面溫度很高,不存在液態水,加上極高的大氣壓力和嚴重缺氧等殘酷的自然條件,金星有極少的可能有生命的存在。
如果把金星與火星的位置對調,就會出現驚人的效果,金星上有生物,甚至有智慧生物!
那為什麼火星不行呢?原來,火星太小,它的引力留不住大氣,所以火星上沒有大氣層,更沒有溫室效應。溫度低在零下130℃。所以沒有液態水,故沒有生物。
那為什麼金星在火星的軌道就能出現生物呢?
原來,金星在現在的位置上太熱是因為離太陽太近,如果金星在火星的軌道上那就不同了。就會有改變星球面貌物質出現,那就是液態水!
液態水將改變一切
地球的前半生也是在二氧化碳籠罩下度過的。金星和火星
的大氣層幾乎全是由二氧化碳組成的,可2007年測得的數據顯示,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只有0.0384%,也就是384ppm(1ppm等於百萬分之一),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溫室氣體,它能讓太陽光順利通過,卻會阻止地表熱量的散失。金星的表面溫度之所以高達480℃以上,主要原因就是溫室效應。火星的大氣層雖然也都是二氧化碳,但因為火星太小,大氣濃度低,溫室效應弱,所以火星表面溫度夜間可降至-130℃。 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適中,但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陽的輻射強度只有現在的1/4,為什麼那時的地球沒有被凍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論認為,正是由於二氧化碳產生的溫室效應,地球的溫度才不至於太低,從而使水的三種形態都存在。液態的水(比如降雨)能夠溶解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成為碳酸雨,碳酸能溶解岩石,把硅酸鹽中的金屬離子帶走,把它變為碳酸鹽,並在海洋和湖泊里沉積為岩石。地球的內部很熱,沉積在地殼中的碳酸鹽分解,經常會隨著火山噴發而重新變為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這就形成了一個碳循環。 經過幾億年,這個碳循環逐漸達到了某種平衡。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高了,地表溫度就升高,海水蒸發速度便會加快,形成更多的雨水,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帶到岩石里,再被火山重新噴到空氣中。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後,情況就正好相反,大氣溫度降低,降雨減少,碳沉積速度也跟著降低,但火山活動不受影響,所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重新上升。
所以,只要金星在火星軌道上,那麼,它的大氣演化過程就跟地球完全一樣。金星和地球就真正成為姐妹了。

『捌』 八大行星的詳細資料

金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離太陽由遠到近的順序排列第二。中國古代稱「太白星」,為除日、月之外全天最亮的星,最亮時達-4.4等。由於金星位於地球軌道內側,所以總是出現在太陽附近,它與太陽的角距不大於48°,當位於太陽西方時為晨星,位於太陽東方時為昏星,古代的人為它們分別命名,稱晨星為「啟明」,稱昏星為「長庚」。至今尚未發現金星有衛星。金星的公轉軌道是一個很接近正圓的橢圓,其離心率僅0.007,軌道傾角為3.4°。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0.723天文單位,平均軌道速度約35公里/秒,公轉周期224.7日。金星與地球間的距離變化相當大,最近時僅4×107公里,此時視直徑為61〃;最遠時可達2.57×108公里,視直徑僅10〃。金星是太陽系內唯一逆向自轉的大行星,也就是說,在金星上太陽是西升東落的。金星的自轉非常緩慢,周期為243日,比它的公轉周期還要長。金星上的一晝夜相當於117個地球日。金星的大小、質量、密度與地球都很接近,其半徑約6050公里,是地球赤道半徑的95%;質量為4.87×1027克,是地球的81.5%;平均密度約為地球的95%。金星有一層非常濃密的大氣,表面氣壓相當於地球的90倍,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佔97%以上,此外還有少量的氮、氬、一氧化碳、水蒸氣,氯化氫和氟化氫等。金星大氣中還存在著頻繁的放電現象。由於有濃密的大氣保護,金星表面較為平坦,環形山的數目很少,有一些不太高的山或山脈。金星表面不存在任何液態水,由於嚴酷的自然條件,是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金星沒有磁場和輻射帶,太陽風、紫外線和X射線可以長趨直入,直達大氣深處,在離表面附近的地方形成薄薄的電離層。
由於行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氣可以讓可見光和紫外線順利通過,對於紅外線卻相當於不透明。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和紫外線可以穿過它們加熱行星表面,行星向外輻射的熱能(主要是紅外線)卻被吸收和阻擋,最終又返回到行星表面,這樣,行星的表面溫度會不斷升高,要在較高的溫度下才能達到熱平衡。金星大氣非常濃厚,而且97%以上是二氧化碳,因此溫室效應非常強烈,表面溫度達480℃左右,而且基本上無地區、晝夜季節的差別。

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地球大約有46億年的歷史。
一、自轉和公轉
1543年,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此後,大量的觀測和實驗都證明了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1851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在巴黎成功地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實驗(傅科擺試驗),證明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周期約為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公轉軌道的半長徑為149597870公里,軌道的偏心率為0.0167,公轉周期為一恆星年,公轉平均速度為每秒29.79公里,黃道與赤道交角(黃赤交角)為23°27′。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結合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四季變化和五帶(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的區分。地球白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有長期變化、季節性變化和不規則變化。同時,由於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各種作用,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即歲差和章動、極移和黃赤交角變化。
二、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這個概念的出現,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紀。當時,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哲學家只是從球形最美的觀念出發產生這一概念的。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時月球上地影是一個圓,第一次科學地論證了地球是個球體。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哲學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的地理學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測量法測量了阿斯旺和亞歷山大城之間的子午線長。中國唐朝時期,在一行的指導下,由南宮說率領的測量隊在河南省黃河南北的平原地帶進行了最早的弧度測量,算出了北極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當於南北地面距離相差約351里80步(唐朝的長度單位5尺=1步,300步=1里),從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徑。這項工作比阿拉伯人的類似工作約早100年。在現代,除用大地測量方法外;還可用重力測量確定地球的均衡形狀。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後,地球動力學測地方法得到很大發展。各種方法的聯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測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天文常數系統中,地球赤道半徑α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體,而是扁球體,或者說,更象個梨狀的旋轉體。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結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個橢圓,據此可認為地球是個三軸橢球體。地球自轉產主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形狀,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約短21公里。地球內部物質分布的不均勻性,進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狀的不規則性。在大地測量學中,所謂的地球形狀是指大地水準面的形狀,在這個面上重力位各處相同,是個等位面。日、月對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氣產生潮汐現象,也使固體地球(在某種程度上是個彈性體)發生彈性形變,這就是所謂「固體潮」。
三、質量和重力加速度
地球的質量為5.976×l027克,這是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測定的。地球質量的確定提供了測定其他天體質量的依據。從地球的質量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2克/厘米3。地球上任何質點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慣性離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隨高度遞增而減小,也隨緯度而變化。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為978.伽(厘米/秒2),兩極處為983.2伽。有些地方還會出現重力異常現象,這反映出地球內部物質分布的不均勻性。重力異常同地質構造和礦床有關。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變化,最大的可達十分之幾毫伽。
四、構造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地球的外套。磁層和大氣圈阻擋著來自空間的紫外線、X射線、高能粒子和眾多的流星對地面的直接轟擊。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為藍色的海洋所覆蓋,湖泊、江河只佔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態水層,叫做水圈,從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億年。地球的表層由各種岩石和土壤組成,地面崎嶇不平,低窪部分被水淹沒成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陸地則有平原、高山。地球固體表面總垂直起伏約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瑪峰頂(據中國登山隊1975年測定,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為8848.13米)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馬里亞納海溝深度約11公里)之間的高差,它超過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陸地一樣不平坦,也不平靜。洋底岩石年齡要比陸地年輕得多。陸地上大多數岩石的年齡小於二十幾億年。陸地上到處可以找到沉積岩,說明在遠古時期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雖有少量的環形山,但難以找到類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樣多的環形山,這是因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氣)和內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斷風化、侵蝕和瓦解的結果。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地殼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運動為主,水平運動是次要的。近十多年來,愈來愈多的科學家認為,地球上部不僅有垂直運動,而且還有更大的水平運動,海洋和大陸的相對位置在地質時期也是變化著的。1912年偉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此後,有的地質學家認為,地球早先存在兩塊古大陸——南半球的岡瓦納古陸和北半球的勞亞古陸。但在很長時期里許多科學家拒絕承認大陸漂移假說,因為當時人們很難相信有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陸塊撕開,使各碎塊分別逐漸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擴張假說,認為全球大地構造是洋底不斷擴張的直接結果。正是由於洋底擴張假說和板塊運動理論的發展,又使大陸漂移學說重新受到重視。
地球最上層約幾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強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幾百公里厚的一層是軟流層,強度較小,在長期的應力作用下這一層的物質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軟流圈上。在地球內部能量(原始熱量和發射性熱)釋放時,地內溫度和密度的不均勻分布,引起地幔物質的對流運動。地幔對流物質沿著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兩側方向運動,不斷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斷向外擴張,當它們接近大陸邊緣時,在地幔對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陸地殼下面,致使岩石圈發生一系列的構造運動。這種對流作用可使整個洋底在三億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動構造帶所割裂,分成幾個不連續的單元,稱為大陸板塊。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澳洲板塊和南極板塊。海底的擴張導致大陸板塊發生運動。板塊的相互擠壓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爾卑斯山經過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後到喜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屬於這種情況;也有的地方,兩個板塊的岩石同時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淵,此外,板塊的運動還造成了火山和地震。關於板塊運動的理論,目前還在不斷發展之中,同時也存在許多有爭論的問題。
五、起源和演化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多種學說。現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它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溫度較低,並無分層結構,只是由於隕石物質的轟擊,放射性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縮,才使地球溫度逐漸增加。隨著溫度的升高,地球內部物質也就具有越來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現象。這時,在重力作用下物質分異開始,地球外部較重的物質逐漸下沉,地球內部較輕的物質逐漸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態鐵)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個密度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觀測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態的)。物質的對流伴隨著大規模的化學分離,最後地球就逐漸形成現今的地殼、地幔和地核等層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氣逃逸殆盡。伴隨著物質的重新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內部的各種氣體上升到地表成為第二代大氣,後來,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一步發展成為現代大氣。另一方面,地球內部溫度升高,使內部結晶水汽化。隨著地表溫度逐漸下降,氣態水經過凝結、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約在三、四十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單細胞生命,然後逐步進化為各種各樣的生物,直到人類這樣的高級生物,構成了一個生物圈。

火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排列第四。中國古代稱熒惑。火星外觀呈火紅色,亮度變化明顯,視星等在+1.5等到-2.9等之間。衛星兩顆,由霍耳在1877年火星大沖時發現。火星公轉軌道橢圓形,軌道面與黃道面的交角為1.9°,軌道半長徑約為1.524天文單位,軌道離心率為0.093。由於離心率較大,火星的近日距和遠日距相差4200萬公里,因此火星沖日時與地球的距離有較大的變化。火星的公轉周期為686.980日,平均軌道速度為24.13公里/秒。火星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22.6秒,赤道面與公轉軌道面的交角為23°59′(比地球稍大),因此火星上也有明顯的四季變化。火星赤道半徑為3395公里,是地球的53%,體積為地球的15%,質量為6.42×1026克,為地球的10.8%,平均密度為3.96克/厘米3,表面重力加速度為地球的38%。火星大氣比地球大氣稀薄得多,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95%)、氮(3%)、氬(1-2%),水汽和氧的含量極少。火星表面大氣壓為7.5毫巴,相當於地球上30-40公里高空的大氣壓。塵暴是火星大氣中獨有的現象,小規模的塵暴經常出現。每個火星年還會發生一次席捲全球的大塵暴。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區被紅色的硅酸鹽、赤鐵礦等鐵的氧化物及其他金屬化合物覆蓋,因而顯出明亮的橙紅色。火星表面的溫度比地球低30℃以上,晝夜溫差常超過100℃。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溫度為20℃左右,兩極地區的最低溫度可達-139℃。火星表面有眾多的環形山、火山和峽谷。北半球主要為巨大的火山溶岩平原和一些死火山;南半球到處崎嶇不平,環形山星羅棋布。火星上不存在液態水,但有幾千條乾涸的河床,最長的約1500公里,寬60公里,這說明以前火星上可能有過大量的液態水。火星兩極地區被白色極冠覆蓋。極冠是火星表面最顯著的標志,它的大小隨季節變化,處於夏天的半球極冠的范圍不大,而處於冬天的半球極冠可延伸到緯度60 °處。極冠由冰和固態二氧化碳(乾冰)組成,溫度在-70℃到-139℃之間,由於二氧化碳隨溫度的變化不斷的氣化和凝結,使得極冠的大小不斷變化。極冠中大約保存有大氣中20%的二氧化碳,水的含量比大氣中多得多,如果極冠中的冰全部融化成液態水,可以在火星表面形成一個10米厚的水層。極冠於17世紀由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發現。火星在許多方面都與地球相近,有被大氣包圍著的固體表面,有四季的交和季節的變化,它的極冠夏天縮小,冬天擴大,像是冰雪的消融和凍結,火星表面的顏色也隨季節發生變化,像是植物的生長和凋零,19世紀末,觀測到火星上面有「運河」。因此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甚至是否有象人一樣的高級生命成了人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火星探測器發回的資料證明所謂「火星運河」是人眼的錯覺造成的,它們實際並不存在。火星表面顏色隨季節的變化是一種純粹的氣象現象,火星表面是一個極為荒涼的世界,沒有液態水,大氣極為稀薄,而且十分寒冷,是不適於生命存在的。1976年,「海盜」1號、2號探測器在事先選定的火星上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地區軟著陸,採集了土樣,土樣在實驗過程中發生了某種變化,但無法確定這種變化是由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引起的,還是土壤中某種化學過程的結果。因此,現在還不能完全排除火星上存在低級生物的可能性。

木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顆,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五顆。中國古代就認識到木星約12年運行一周天,而把周天分成十二份,稱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用木星所在的星次可以紀年,因此木星被稱為歲星。是天空中的第三亮星,最亮時達-2.4等,只有金星和沖日時的火星比它亮。木星有眾多的衛星,截止到1990年,已發現16顆。1979年,行星際探測器「旅行者」1號還發現木星有一個很暗的光環。木星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軌道半長徑為5.205天文單位,離心率為0.048,它在近日點同太陽的距離比遠日點近約0.5天文單位。木星的軌道面與黃道面的交角很小,只有1.3°。木星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4332.589天,約合11.86年,平均軌道速度為13.06公里/秒。木星是太陽系內自轉最快的行星,赤道上自轉周期僅9小時50分30秒,兩極地區的自轉稍慢。由於高速自轉,使得它的扁率相當大,達0.0648。木星的自轉軸幾乎是垂直於公轉軌道道的,二者的交角達86°55′。木星的赤道半徑為71400公里,是地球的11.2倍,體積是地球的1316倍;質量為1.9×1030克,比地球的質量大300多倍,是其他八大行星總質量的2.5倍,平均密度只有1.33克/厘米3,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為27.07米/秒2,兩極為23.22米/秒2。木星有著濃密的大氣,主要成份是氫和氦,還含有少量的氨、甲烷和水。用望遠鏡觀測木星,可以看到大氣中有一系列與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的雲帶,雲帶的形狀隨時間不斷變化。這表明木星大氣中存在著激烈的運動。木星表面的溫度很低,根據理論計算,它表面的有效溫度應為105K,但地面觀測和行星際探測器測得的結果均高於理論值,對木星的紅外觀測也表明,木星輻射的熱能為它接收到的太陽熱能的兩倍,這說明木星內部存在著熱源。木星還有著比地球更大更強的磁層和輻射帶。木星磁層比地球磁層大100倍。它可分為三個區域。內區(離木星表面20個木星半徑的范圍內)具有與地球輻射帶相近的強輻射帶;中介區(從20個木星半徑到100個木星半徑)的磁力線被離心力歪曲。內區和中介區都按約10小時的自轉周期轉動。外區(60-90個木星半徑范圍內)的磁場很弱,到磁層邊界處已趨於零。除很靠近木星表面的部分外,木星的磁場是偶極場,但場的方向與地磁場相反,即地球上指北的羅盤到木星上變為指南。木星的磁軸與自轉軸間的交角為10.8°。離木星3個木星半徑以內的磁場是4極或8極的,場強為3-11×10-4特斯拉。木星表面大紅斑,位於赤道南側,長達2萬多公里,寬約1.1萬公里,略呈蛋形。發現於1660年,300多年來盡管它的顏色和亮度不斷變化,但形狀和大小幾乎沒有變,大紅斑沿逆時針方向繞中心轉動,而且在經度方向上有漂移運動,因而肯定不是固體的表面特徵。現在認為它很可能是一個大旋渦,或者說它是一團激烈上升的氣流。旋渦或氣流中含有紅磷化合物,大紅斑的顏色可能是因此產生的。至於大紅斑能長期存在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土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六顆。中國古代稱填星或鎮星。1871年發現天王星之前,土星一直被認為是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土星有較多的衛星,截止1990年已發現了23顆,它還有易見的光環。土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離心率為0.055的橢圓,軌道半長徑為9.576天文單位,即約為14億公里,它同太陽的距離在近日點時和在遠日點時相差約1天文單位。公轉軌道面與黃道面的交角為2.5°。公轉周期為10759.2天,即約29.5年。平均軌道速度為每秒9.64公里,自轉很快,自轉角速度隨緯度變化,赤道上自轉周期是10小時14分,緯度60°處為10小時40分,高速的自轉使土星呈明顯的扁球形,極半徑只有赤道半徑的91.2%,土星的赤道面與軌道面的交角為26°44′。土星的赤道半徑為60000公里,是地球的9.41倍,體積是地球的745倍。質量為5.688×1029克,是地球的95.18倍。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質量僅次於木星,居第二位。平均密度只有0.70克/厘米3,比水還低。由於土星的大半徑和低密度,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與地球表面相近。土星的大氣以氫、氦為主,並含有甲烷和其他氣體。大氣中飄浮著由稠密的氨晶體組成的雲,有彩色的亮帶和暗紋,但比木星大氣中的雲帶規則。土星表面溫度約為-140℃,雲頂溫度為-170℃。行星探測器「先驅者」11號發現土星上有一個由電離氫構成的電離層,電離層溫度約為977℃。土星也有磁?/ca>

『玖』 宇宙中哪個行星上有法國城堡

除了地球上有法國之外,難道你認為其它星球上還有一個法國嗎?

『拾』 世界上有多少國家和幾個星球和多少顆星星

世界上共有23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主權國家有195個,地區有38個,在亞洲就有48個國家。

天上又有多少顆星星呢?只能說是不計其數多的數不過來,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光銀河系就有幾千億顆恆星,也就是我們平時看到的銀河系中的行星,我們目前肉眼能夠看到的星星全部來自銀河系,而我們到南半球的時候才可以看得到兩個河外星系,僅僅是南半球才能看到,北半球是看不到這兩個河外星系的用天文望遠鏡,而且是高位的天文望遠鏡,盯著這兩個星系看,長時間曝光拍照的話可以看到這兩個信息,其實也跟銀河系一樣,也就是說,地球只是銀河系中的一個普通星球,同樣整個宇宙中。地球上擁有的沙子的蘇聯都沒有,宇宙中擁有了星球的數量多,由此可見宇宙中的星星是不計其數的,而我們能夠看到的星星,由於全部來自銀河系,大約也就是1000多一顆恆星而已。

閱讀全文

與一下哪個是法國星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