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留學那麼好,為什麼很少人去
法國留學好不好是因人而異的,我覺得來法國的人並不少,你說的少可能也是相對美國等國家,如果說去的人少的原因可能是法語很難,還有去法國要經過面簽,有很多人可能被這關給卡住了,我就看到過很多人要簽好幾次才能過的。法國免學費,教學和藝術在世界上有那麼有名,大家當然都會覺得好,可在進入專業之前,是必須要在法國讀半年或一年的語言的,要問有什麼騙人的地方,大部分問題都會出在語言學校上,比如說你去的語言學校不正規,教學質量差,學校答應幫學生辦的證件,幫學生解決的問題他們都不能兌現。
人各有志,你說的那些呆在垃圾學校的人,他們也許是沒有足夠的資金可以出國,也有可能他們滿足於現狀,並不想改變,他們不需要出國。那些出了國的有些人也許只是為了到法國區學習,他們不想留在法國,覺得法國並不適合他長期居住,畢竟有文化差異,吃了二十年的米飯熱菜,讓你突然以後天天吃麵包味道奇怪的乳酪,多少都會不太適應的。有些想移民的也不會那麼容易,沒親戚的,就得在法國和法國人結婚或長期工作,所以來法國留學還是很不容易的,要隨時面臨很多問題,成功與否只能靠自己,還有希望老天幫點忙了。
❷ 為什麼去法國留學的人比較少
從法國留學回來,在國內的留學中介工作了一年,接觸了好多來咨詢的家長,我主要覺得好多人打消了去法國留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小語種,需要在國內學習,參加法語考試加面簽
2)法國不是移民國家,一些為了長期留在國外並把家人全部帶過去的學生就不行了
3)門檻較高,因為是免學費國家,在國內必須要參加高考,並有正規大學入取通知書,高考最好在400分以上。國內念大學的學生申請法國大學,專業課最好能銜接上,可能有的人覺得這不算什麼,但是出國的人形形色色,這一條好多人被卡下去了。
4)有相當一部分人出國是為了改善生活的,並不是真的為了念書,法國並不是迅速致富的國家,因此更多人選擇了日本、美國、英國等
5)高學歷的人才,更傾向於美國,文憑更有含金量,而且是英語,不用重新適應。
❸ 周恩來在法國勤工儉學的故事
1920年11月7日,22歲的周恩來登上法國「波爾多」號郵船,西涉重洋前往法國,開始了他的游學歐洲、追求真理的新征程。此時周氏家族家道中落,已無力支付周恩來赴法留學的費用,他留學的費用主要來自嚴修在南開大學設立的「范孫獎學金」。正如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所說:「周在歐洲時,他本人的經費支持者是南開大學一位創辦人嚴修。」
嚴修(1860—1929),字范孫,被尊為南開「校父」,與張伯苓等人先後創辦南開系列學校。周恩來則是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學生,從南開中學開始,周與嚴就有很多往來。1913年,15歲的周恩來入南開後很快顯露出品學兼優的才能,得到嚴修的格外賞識。經濟上嚴修和張伯苓校長經常資助周恩來,讓他為學校刻蠟板或抄寫講義,以補助膳食費。入學第二年,嚴修破例批准他為南開學校唯一免交學費的學生。1917年,周恩來以平均89.72分的優異成績從南開學校畢業。嚴修對這個年輕人寄予厚望,非常寵愛他,甚至想要這位19歲的青年作他的乘龍快婿,此事傳為一時佳話。後來周恩來彬彬有禮的拒絕了這門親事,嚴修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更加敬重這位不圖財富努力選擇自己道路的年輕人,他一如既往的資助他,在嚴修的幫助下這年周恩來赴日本求學。1919年「五四」前夕,周恩來再入南開,成為南開學校大學部第一屆文科學生。
周恩來入大學後,積極投身「五四」愛國革命運動,成為天津青年學生愛國運動的領導者。 1920年1月,他因領導學生運動遭到反動當局逮捕身陷囹圄,經多方營救才得以出獄。嚴修為了保護好這位被他譽為有「宰相之材」的年輕人,他與張伯苓商量以他在南開設立的「范孫獎學金」資助周恩來出國深造。這一年,嚴修捐款七千元銀洋,設置「范孫獎學金」 ,選派南開大學最優秀學生出國深造。他們一致同意派周恩來出國留學。在南開校董事會上研究和徵求部有關人員的意見時,大家也一致認為周恩來符合條件,同意派其出國留學。為了給周恩來創造更好的留學條件,嚴修還特意給駐英國公使顧維鈞寫信,介紹周恩來的情況,推薦他去英國留學。這年藉助「范孫獎學金」出國留學的還有李福景。後來李福景之子李競的回憶,周恩來1962年還提到此事,說他在法國的留學費用不是靠勤工儉學,而是「范孫獎學金」,正是「范孫獎學金」 起了資助革命的作用。
到達歐洲後,周恩來一直與嚴修書信往還,保持密切聯系。嚴為資助周恩來,特在嚴家帳目上為其立了戶頭。除第一年留學費用是交給周恩來支票,讓他親自帶走外,以後的學費,都是嚴修讓人轉寄的,每半年一次,准時不誤。如 1921年嚴修日記載有:「2月 27日「李琴湘來(李福景的父親),余將補助周恩來、李福景之學費,交伊持去」。為了感激嚴修對周恩來的資助,1922年春節,周恩來的父親周懋臣特去拜謝嚴修。嚴修在經濟上的幫助,使周恩來免受飢餒之苦,也不必像其他旅歐學生那樣勤工儉學,這使他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去從事革命活動。
由於「范孫獎學金」的資助,周恩來的留學生涯實際上成了他對西歐這一資產階級革命及工業革命發祥地的實地考察。他旅歐時的活動中心是巴黎,間或往返於比利時及德國等地,從事革命考察和領導工作。在較為系統地考察中,周恩來依據親眼所見,對真理做了進一步的求索,並重構了自己的思想,確定了共產主義的信仰,並成為中共旅歐總支書記。由於周恩來在歐洲從事革命活動,有人就勸嚴修不要再給周恩來以資助,但他不為所動,以「人各有志」奉答,繼續寄錢給周恩來。
全國解放後,周恩來總理於1950年在中南海西華廳設便宴招待張伯苓校長,當時在場的張希陸(張伯苓的兒子)回憶,總理曾說:「我在歐洲時,有人對嚴先生說,不要再幫助周恩來,因為他參加了共產黨。嚴先生說:『人各有志』。他是清朝的官,能說出這種話,我對他很感激」。言外之意,是感激老先生對他人格的認識。吃飯時,端上一碗湯來。總理又深情地說:「老先生就像一碗高湯,清而有味,是封建社會一個好人。」周總理對嚴修老先生的資助始終未曾忘懷。
相關鏈接:周恩來在法國的足跡
幾年前,我曾兩次訪問歐洲。在巴黎,友人應我的懇求,帶我尋訪周恩來當年在巴黎的時光和足跡,使我終生難忘。今年適逢周恩來總理誕辰110周年,謹追憶尋訪歷程,以寄懷念之情。
在巴黎上千條街道中,位於巴黎13區「義大利廣場」附近的戈德弗魯瓦街毫不起眼,連陪同我的西蒙夫人也很吃驚,連連詢問多次才找到了這個偏僻小巷。
但走進戈德弗魯瓦街,沒幾步就能看到一面牆上鑲嵌著一方墨綠色的大理石紀念牌,上面是周恩來的銅質正面浮雕頭像,頭像下面刻著鄧小平題寫的「周恩來」三個中文金字,並配有法文說明:「周恩來,1922年——1924年在法國期間曾經居住在此。」 這塊紀念牌是1979年法國政府為了紀念周恩來而特別設立的。
周恩來當年居住的小旅館就緊挨著這塊紀念牌。這家旅館是一棟干凈整齊的三層小樓,法國旅遊局的銅牌表明這是一家二星級旅店。老闆是一對華人夫婦。
女主人告訴我們,2001年,她和丈夫想要開一家旅館,通過中介找到了這處旅館。「我們發現,小旅館不但整潔標致,而且舒服溫馨,就毫不猶豫地接手了。當時還不知道周總理曾在這里生活過。」她認為自己很幸運:「我們去中國銀行巴黎分行貸款時,他們一聽說是周總理住過的房子,還給了我們一些優惠。」旅館的1號住房,便是當年周恩來住過的那一間。這是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間。女主人告訴我,前來住宿的中國人並不多,但專程來參觀的中國人卻不少。周恩來的侄子和侄孫、蔡暢的女兒,還有那些研究歷史的中國學者,都曾特意來這里小住。在房子沒有被改造前,鄧穎超也曾來這里看過。
1920年11月,22歲的周恩來來到了巴黎。1946年,周恩來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采訪時曾說:「當時正值大戰之後,在法國容易找到工作,可以半工半讀……在去法之前,我已和國內報紙訂合同,給它們做特約通訊員,所以在法國一面讀書,一面寫文章。」據史料記載,周恩來主要為天津《益世報》《新民意報》寫文章。有影響的有長達二萬五千字的長篇通信《留法勤工儉學生之大波瀾》,在天津《益世報》上分十天連續刊載。那時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周恩來從法國發回的通訊報導。
同在法國勤工儉學的聶榮臻後來在自己回憶錄中寫道:「恩來在法國的生活十分艱苦。他住在巴黎義大利廣場附近的戈德弗魯瓦街17號一家小旅館三樓第16號房間,唯一的一間住房不到10平方米,除了一張單人床和一張小木桌外,容不下多少別的東西,真可以說是"身居斗室"。這里既是他的住所,又是我們辦刊物和進行黨團活動的中心。人多了,實在裝不下,就只好到廣場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活動。每當我到恩來那裡,總見他不是在找人談話,就是在伏案奮筆疾書。吃飯常常是幾片麵包,一碟蔬菜,有時連蔬菜也沒有,只有麵包就著開水吃。」
我翻閱了「留言薄」,許多是中國遊客寫的,也有用法文、英文、俄文寫的。鄧穎超和他們的侄子、侄女都留有筆跡,幾任駐法大使:韓克華、黃鎮、姚廣、吳建民……都有簽名。一位前蘇聯漢學家伊凡諾夫訪問後留下深情的題詞。他說:「……周同志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偉大的戰士……他從這里起始,一生奉獻於共產主義事業,畢其一生……他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兒子,也是世界人民的偉大兒子……我們永遠懷念他。」
我就要離開時,在住房一角一個不起眼的展櫃里,偶然發現了一件從來沒有看到過的珍貴文物,淡黃紙復印件,是周恩來1929年7月下旬回國的時候,帶回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執行委員會給團中央的一封報告。裡面寫著對他的評語:「周恩來——浙江,年二十六,誠懇、溫和,活動能力富足,說話動聽,作文敏捷,對主義有深刻的研究,故能完全無產階級化。英文較好,法文、德文亦可以看書、看報。本區成立的發啟(起)人,他是其中的一個。曾任本區三屆執行委員,熱心耐苦,成績卓著。1924年7月20日。」可惜我沒有攝像、復制,只能手抄,至今保存在我的《出訪筆記》中。
告別法中友協秘書長西蒙夫人時,我對她陪我尋訪周恩來巴黎故居表示深情地謝意。她卻說:「周恩來是世界名人,和平的旗手,我一向尊重他。今天有機會陪中國友人尋訪他當年在法國的故居,也是我的榮幸。我又知道了許多,使我更加欽佩這位偉人。我永遠會紀念他。」
❹ 法國人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法國人性格:傲慢、清高、天生的優越感,喜歡標新立異,獨行其是,具有「走自己的路」之精神。熱衷新潮,追逐時髦,是法國人的秉性;崇尚歷史,留戀古風,是他們的嗜好。
性格好激動而不能持久、不夠深沉,能言善辯而思想行為充滿矛盾,倡導平等博愛,卻難擺脫自私與實用;崇尚勤儉,卻沒人願意因過多工作而犧牲享樂。
法國人的生活習慣:
1、熱衷麵包
法國人最愛的主食是法棍Baguette。經常能看到下班路上的法國人從麵包房帶法棍回家,有時候你會發現,法棍的一頭已經被吃掉。法國人吃麵包的方式也很特別。他們不是用牙一口口地咬下來,而是用手撕下一小塊放進嘴裡。如果剛好盤子里有醬汁或湯的話,法國人也喜歡用麵包蘸著吃。
2、紳士風度是必備修養
想像下這個場景:一位女士正准備走出咖啡館,旁邊不相識的男士為她披上外套,幫她開門。如果這發生在美國,這絕對是男生挑逗調情的手法。但是在法國,這卻是最稀鬆平常的場面。以至於,如果這位女士拒絕此類紳士的行為,會被認為是非常不禮貌的!
3、互助的習慣
經常能看到陌生的法國人互相幫助的場景。比如,扶著盲人的胳膊帶他過馬路,或者替老奶奶拎購物袋。這種文化雖然不是法國獨有,但是的確在很多地區,人們會因為顧忌麻煩而選擇不去幫助別人。甚至在有些國家,隨便觸碰別人的身體也會被看作是一種冒犯。
❺ 法國勤工儉學的人為什麼成了革命精英
因為鄧小平和周恩來去法國求學,回來就鬧革命了,最後當了國家級人物。不做出國那有什麼人脈,而且又有錢,一個好漢三個幫嘛
❻ 民國早期很多人出國留學 到德國 法國 日本 為什麼不去美國
因為那個時候美國還算不上牛B的國家,美國是通過二戰才真正牛B起來的~~~
❼ 為什麼現在去法國留學的人那麼多
從法國留學回來,在國內的留學中介工作了一年,接觸了好多來咨詢的家長,我主要覺得好多人打消了去法國留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小語種,需要在國內學習,參加法語考試加面簽2)法國不是移民國家,一些為了長期留在國外並把家人全部帶過去的學生就不行了3)門檻較高,因為是免學費國家,在國內必須要參加高考,並有正規大學入取通知書,高考最好在400分以上。國內念大學的學生申請法國大學,專業課最好能銜接上,可能有的人覺得這不算什麼,但是出國的人形形色色,這一條好多人被卡下去了。4)有相當一部分人出國是為了改善生活的,並不是真的為了念書,法國並不是迅速致富的國家,因此人選擇了日本、美國、英國等5)高學歷的人才,更傾向於美國,文憑更有含金量,而且是英語,不用重新適應。
❽ 法國人的生活習性
法國飲食源遠流長,品種多且講究,頗具特色,因之久負盛名。其烹調技術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許多法國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歐洲第一流大飯店的大廚師大半是法國人。從歷史上的皇帝路易十四開始,法國形成了一個重要而又不斷發展的宴會外交。這些精心安排的珍饈佳餚被世人稱為法式宴會,餐桌上一次可上200道菜!法國人最愛吃的菜是蝸牛和青蛙腿,如果你點這兩道菜,陪你的法國朋友定會十分高興。如今,巴黎對蝸牛的消費逐日擴大,全市有40多家出售蝸牛的食品店。法國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世界飲酒冠軍法國人,尤其愛飲葡萄酒。她們吃飯很講究菜餚和酒的搭配,如:吃肉飲紅葡萄酒,吃魚飲白葡萄酒等。法國人還特別愛吃乳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達400多種,其肖費量也居全球之首,有「乳酪王國」之稱。西式進餐的禮節甚多,比如,赴宴者應從自己座位的左側就位,坐姿要端正;要後於主人把餐巾放於腿上,相敬乾杯時,即使你不會喝酒,也應將酒杯在唇邊觸一下,以示敬意,西餐的主要餐具有刀、叉
法國女子在社會生活中地位較高。同她們握手時,一定要等其先伸手,她們可戴著手套,而男士一定要摘下手套,無論在何處,男士都要讓女士先行。在現代法國都市中,婚戀生活頗為自由。許多男女青年往往只同居而不舉行婚禮,甚至把這種日漸「時髦」的社會現象看作一種「革新」,所以「試驗夫妻」之風盛行。他們認為試婚的好處是:充分相互考驗,避免日後離婚。而今,法國獨身者不少,又以35歲以下和50歲以上者居多。法國奇特的傳統婚俗,是新郎和新娘在結婚前都照例向各自的好友舉行告別晚會,男方叫「埋葬單身漢生活晚會」,女方稱「辭別宴會」;新郎是以一個象徵性的「棺材」舉行一次「葬禮」來表示向「單身漢」告別;新娘在「辭別宴會」上,接受婦友們獻給的花束、花藍,大家同唱辭行歌,共跳送別舞,以示姐妹間眷戀深情――次日即可到天主教堂舉行婚禮了。天主教徒家庭的孩子出生後,都要經過「洗禮」,並取一個教名。教徒大都嚴守教戒。齋日不搞娛樂活動,尤其遇到某月13日是星期五這天,更嚴守戒規。
這個愛美、講食、嗜酒、重禮的國度,還有一些禁忌。法國人忌諱「13」和「星期五」,認為這些數字隱含著凶險;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黃色花,認為黃花象徵不忠誠,玫瑰花只能送單數,除了表達愛情外,不能送紅色花……法國的生活習俗還有很多,到了法國,一定會有所感受。
法國是一個不適合容易著急上火的人居住的國家,這個民族的人喜歡悠哉悠哉地生活。
在法國,一個外國人最先得學會的就是「等待」和「約會」這兩個單詞。這兩個單詞在法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是很高的。在法國想要很快地辦成一件事通常不太容易。同樣一件事,在國內很短時間內就能完成了,放在法國卻得花費上一些時間。因為在法國,很多時候是不能直接登門辦事的,必須得先和對方預約,對方同意給你一個「約會」的日子後,還得花時間去「等待」那個「約會」的到來。
最典型的就是和各科診所的醫生的「約會」了。只要不是急診或沒法等待的病(等不及的病可以直接上醫院,不用預約)和醫生間的「約會」常常得等待上兩周至四個月不等。我到法國後,為了配眼鏡,我決定向眼科醫生要個「約會」。當我被告知得需要等待上四個月時,我重復了一下約會的日期,「9月12日,今天是5月9日,那就是說還有四個月?」我以為一定是我們當中的一個人搞錯了日期,沒想到醫生的秘書滿臉笑容地告訴我,「是的,小姐,就是四個月以後。」天!在法國配一副眼鏡居然得等待四個月!於是盼星星盼月亮好好不容易等待到了這個約會,等醫生檢查完我的眼睛後,(也就是國內的驗光和檢查度數等)本以為眼鏡當天就可以拿到了。但是等我拿著醫生給我開的病歷去眼鏡行(好在眼鏡行不用事先和他們預約)把眼鏡都配好了後,售貨員卻給我開了一張收據,「請您一個星期後來取您的眼鏡。」就這樣,從和眼科醫生的「約會」到我真正拿到眼鏡竟用了差不多五個月的時間。這要是在國內,兩個小時內就搞定了。
法國的女人在家庭和社會上的地位是很高的。法國有這樣說法:在法國,女人排第一位,狗排在第二位,孩子排第三位,男人站最後。這話雖帶有調侃的成分,但是卻能很好地反映了女人和狗在法國的地位。法國的男人的確是非常尊重婦女的。他們處處禮讓女人,家裡大大小小的事也都是由女人來拿主意的,法國的男人倘若是生活在國內,也許是要被笑話成「妻管嚴」的。而狗在法國,真真正正的是家庭的一個成員。法國人甚至去度假也會把狗帶著的,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法國的度假高峰期,法國人通常是人狗同車浩浩盪盪地上路了。很多社區里,人們也許不太容易找到廁所,但是狗廁所卻隨處可見。但是只有在一件事上,法國男人對女人卻是不能忍讓的,那就是開車。法國男人總看不得女人開車,他們認為女人開車只會給交通製造混亂。法國男人特別喜歡嘲笑女人開車。只要看到有停放不規則的車,他們一定就會說,「那一定女人乾的。」有一次,我親眼在街上看到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因為一個小事故而爭執,那個法國男人氣沖沖地嚷到:夫人,開車這種『復雜』事為什麼不讓給您的先生來做呢?「更好笑是,就連法國的很多」肥皂劇「里,男人諷刺女人開車的場面也比比皆是。
法國人是非常講究居住的環境的,他們在這上面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是很多的。他們在房子的裝飾上很追求個性,如果主人喜歡亞洲文化,那麼他們很可能就把家設計成日本或中國的風格:院子里種滿了竹子和各種大大小小的盆栽,傢具也是相應亞洲風格傢具,主人也和日本人一樣席地而坐地喝茶聊天。我曾到過很多法國人的家裡做客,看到過很多裝修風格各異的房子,而且,無論是房子的外表設計還是房子裡面的裝修,我極少看到有雷同的風格——這個民族是如此的厭惡雷同因此這個民族盛產藝術家。這點上,國人和法國人是很不一樣的,國人喜歡花錢請裝修公司裝修房子,而且在風格的追求上是跟著大眾走的,只要一種風格很流行,那麼大家都要一樣的。有一個經常在中國生活的法國人說,我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都喜歡把自己的家裝修成五星級賓館的樣子。的確,法國人裝修自己的家是很講究家的溫馨感和追求個性的。而且,大多數的人都是自己動手而不是請裝修公司來做。有的法國人甚至會買好了地皮,自己設計好圖紙,然後一家人用假期一點一點地把家自己動手建起來。很多法國人總是驕傲地指著自己的家告訴客人們,這個家是他們自己一塊石頭一塊石頭地壘起來的。這也許就是法國人浪漫情懷的一種表現吧。
❾ 法國人那麼懶,為什麼法國還那麼發達
遠在發現新大陸時,歐洲國家就對其他大陸進行豪奪,掠取了大量的金銀,為歐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歐洲列強更是在亞非各州瘋狂的建立殖民地,以加強大量的資本輸出,這些都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繁榮,但是是以犧牲殖民地的經濟發展和人民自由為代價的.在本國資產階級靠剝削工人來賺取更多錢財.因為這些他們有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因此侵略和剝削才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
在資本主義早期發生過許多比我們現在規模大的多的工人罷工和甚至武裝斗爭,使得資本主義階級(統治)看到了工人階級的強大革命力量,假期和社會福利只是統治階級用於緩和矛盾的一個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