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後的法國在干什麼
0年5月10日,此時距二戰開始已經半年了,當時的德國在歐洲戰場上勢如破竹。很多人都以為德國下一步會進攻蘇聯。但德國卻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向西進攻。並迅速進攻法國及比利時、荷蘭等西歐國家。而一直號稱擁有世界上最強陸軍的法國表現真的是讓人大跌眼鏡。
法國殖民地分布
不僅如此,諾曼底登陸後,德國敗局已定。還有很多維希法國官員跑到德國,繼續效忠德國。真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德國都是必敗了,還和德國在一起。可以說,也正是這樣,才讓很多人厭惡維希法國。
這就是投降後的法國。真的是讓人又愛又恨。如果不是戴高樂,二戰後的法國絕不會有今天的國際形象和國際地位。
Ⅱ 論二戰法國到底有什麼貢獻
樓上傻了嗎?當面法國是有條件停戰投降,懂什麼是停戰投降?人家希都在埃菲爾鐵塔喝咖啡了,停戰你個蔡徐坤的頭。其次法國依靠英國海軍撤退了十幾萬士兵,這就是為什麼投降撤退時還被德國狂轟濫炸的原因。德國後期慘敗因為巴巴羅薩行動和英吉利海戰空戰以及日本人偷襲珍珠港間接導致的,當然也跟本身國力不足有原因。霸王行動真正死的大多數是法國人蘇聯人。就這么說吧,法國對二戰的貢獻就是拿幾萬人做靶子換取英美軍在歐洲西南戰場的巨大成功,也僅此而已
Ⅲ 二戰法國到底有多大的貢獻
二戰中的法國就實際意義上來講,貢獻程度是很大的。初期的歐洲戰場以德意聯軍為主,就在德意跨過馬其頓防線之前已經在和法國的拉鋸戰中損失了接近50萬的兵力。只是無可奈何法國身處戰火的第一線,再加上二戰初期各國的觀望態度,只能飲恨沙場。
世人總是會無限的放大你的污點,而法國的污點無疑就是被跨過號稱無敵的馬其頓防線和投降了。
Ⅳ 二戰法國有啥貢獻 啊 都忘過了 法國被佔領了 為啥還能瓜分德國 是5打理事國
法國在敦克爾克大撤退中有三十多萬士兵退到英國,而且戴高樂在英國組織自由法國運動堅持斗爭,法國還有大面積的海外殖民地,只是其實法國的解放主要靠美國和英國,他自己木有幹些啥的,二戰後的法國本來就沒資格與中華民國,蘇聯,美國,英國坐在一起的,但考慮到必須有個歐洲大陸國家來牽制德意志,以防德國再次翻盤,選項也只有法國能制約德國,所以法國就自動升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了.法國二戰中徹底失敗了,根本就沒起到任何作用就投降了。而中國卻一直在同法西斯作戰,如沒中華民國堅持對日抗戰,那麼世界歷史得重寫。
Ⅳ 二戰期間法國和德國都打過哪些仗
戰前法國被稱為歐洲路上第一霸主
1939年9月,納粹德國佔領波蘭之後,就對西歐虎視耽耽,並開始策劃進攻西歐諸國的作戰計劃。10月9日,希特勒下達了進攻西歐的第六號指令,德國陸軍總司令部隨即開始制定代號為「黃色方案」的進攻計劃!該計劃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史里芬計劃」的翻版,即經比利時中部以法國巴黎為主要突擊方向。。。。
1940年2月2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正式採納了曼斯泰因的建議,經過修改後的作戰計劃規定,德軍主力將翻越阿登山區,攻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然後再從西、北兩方向進攻巴黎。在法國精心構築的馬奇諾防線正面德軍,則組織佯攻,牽制當面之敵,等到主力攻佔巴黎,並推進至該防線側後時,再發起進攻,與主力前後夾擊,聚殲當面法軍。
1940年4月,德軍佔領丹麥,並在挪威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後,德軍統帥部認為進攻西歐的時機已經成熟,准備於5月初開始進攻。此時,德軍從北海至瑞士一線共集結了136個師,其中10個裝甲師和6個摩托化師,坦克3000餘輛,飛機4500餘架。
龍德施泰德上將指揮的A集團軍群擔負主攻,下轄第4、12和16集團軍,共44個師(其中7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由第3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展開於亞琛至摩澤爾河一線,翻越阿登山區,向英吉利海峽沿岸地區實施突擊,分割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軍。
博克上將指揮的B集團軍群,下轄第6和第18集團軍,共28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和1個摩托化師),由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展開於荷蘭、比利時國境至亞琛一線,作為右翼,突破荷蘭邊境防線,佔領荷蘭全境和比利時北部,然後再向法國推進。
萊布上將指揮的C集團軍群,下轄第1和第7集團軍,共17個師(其中1個摩托化師),位於馬奇諾防線正面,擔負佯攻,牽制當面法軍。
德軍在萊茵河地區還部署47個師(其中1個摩托化師),作為預備隊,其中20個師作為各集團軍群的預備隊,聽從於各集團軍群的調遣,另外27個師則作為總預備隊,由最高統帥部直接指揮。
同盟國一方,法國認為德國在佔領波蘭後,必將進攻蘇聯,進攻法國至少要在四、五年之後;英國認為自己海軍力量比較強大,因此主要負責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和戰略轟炸,地面作戰則主要由盟國承擔;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嚴守中立,就可避免捲入戰爭。
由法國總參謀長兼英法聯軍總司令甘末林上將支持制定的,代號「D」計劃,該計劃有兩個方案,如果德軍進攻比利時,法軍2個集團軍和英軍1個集團軍應迅速進入比利時,在比軍配合下,堅守代爾河一線;如果德軍進攻馬奇諾防線,則以1個集團軍依託工事進行防禦,再以1個集團軍為二梯隊,隨時增援。
德軍的進攻從右翼開始,先對荷、比和法國北部的機場猛烈轟炸,奪取制空權。同時,空降部隊在荷、比後方空降,奪取機場、橋、梁、渡口和一些戰略據點。 5月14日,德軍攻佔鹿特丹。15日,荷蘭投降。17日,德軍佔領布魯塞爾。28日,比利時投降。法軍統帥部以為德軍主攻方向果然不出所料,和上次一樣,還在北面。於是把主力開進比利時,造成後方空虛,正中「曼斯坦因計劃」的圈套,為德軍中路突破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時,擔任主攻的德軍裝甲機械部隊快速穿過100多公里長的阿登山區。盧森堡國小力弱,無軍事力量可言,當天不戰而亡。德軍前鋒於12日晚抵達馬斯河,比計劃提前48小時。13日下午,在空軍掩護下強渡過河。法軍統帥部此時才覺察上當,但手中卻無預備部隊可調。15日,大批德軍坦克部隊突入北法平原,乘虛而入,直逼英吉利海峽。英、法、比聯軍約40萬被圍困在敦刻爾克海岸地區。
希特勒和德國統帥部對中路裝甲部隊竟能如此迅速挺進,由意外轉為不安,唯恐孤軍深入,遭到側翼攔擊,因此指揮遲疑不決,幾次下令暫停前進,遂使聯軍絕處逢生。英國政府抓住這一良機,從5月26日晚到6月4日中午,不顧德軍轟炸和追擊,在9天之內全力以赴組織渡海營救,終於將包括約22萬英軍在內的336000多聯軍撤到英國(其中5萬由法國海軍撤運)。盡管裝備輜重幾乎喪失殆盡,擔任後衛的4萬法軍也當了俘虜,但是這些撤到英國的部隊卻成為日後反攻的基幹。這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6月5日,德軍按照第二階段的作戰計劃移師南下,全面突破法軍防線,兵臨巴黎城下。6月10日,墨索里尼認為德軍勝局已定,就趁火打劫,從阿爾卑斯地區向法國進攻,在背後捅了一刀。6月13日,巴黎被宣布為「不設防城市」。次日,德軍不費一彈佔領法國首都。15日,馬奇諾防線被突破。17日,剛成立的貝當政府向德軍請求停戰。另一批總數約15萬多的英軍(內含2萬波蘭軍隊)又一次開始大規模撤退。18日下午,最後一批英軍撤離瑟堡。至此,作為整體,英軍全部撤出法國。在法國宣布停止抵抗後,德軍並未停火,只是在馬奇諾防線內外的50多萬法軍被合圍後,才同意與法談判。6月22日,法德停戰條約簽訂。根據希特勒的指令,受降儀式在康邊森林的一節火車車廂里舉行,這里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簽署投降書的所在處,如今景物猶存,但勝敗雙方卻換了位置。投降協定規定:法國北部和西部約佔全部領土3/5的主要工業區、巴黎以及海峽和大西洋沿岸均為德國佔領區;法國負擔佔領軍的全部費用;在西南部的非佔領區則由貝當政府統治,政府所在地設在維希。整個法國實際上處於德國的控制之下。在此之前,法國國防部副部長戴高樂將軍出亡倫敦,在英國支持下,組織了「自由法國」運動,開展抗德斗爭。1943年5月,成立了包括法共在內的「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並組建成「內地軍」進行抗戰。
其他基本上都是協助美,英的作戰,至於戰役大概只有北非戰役後期,諾曼底戰役及以後的解放法國本土的戰鬥了(不是法國的維希政府,而是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
Ⅵ 法國軍隊在二戰中有什麼表現
總體還是不太好,作為一個大國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Ⅶ 二戰時期的法國
1940年的春夏之交,美麗的巴黎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之下,街頭人群熙熙攘攘,一片太平安詳的景象,然而大禍突然臨頭,1940年5月10日,德軍在西線發動閃電戰,揭開了法蘭西悲劇的序幕。
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國防部長馬其諾將軍的主持下,耗費六十億法郎的巨資,沿著法德邊境修築了長約四百公里的堡壘群,這就是聞名於世的馬其諾防線。
法國政府以為有此防線即可高枕無憂。然而在戰爭中,當德軍穿過法比邊境直趨巴黎時,這在紙上被描繪成「堅不可摧」的偉大工事,立即化為一堆廢銅爛鐵,起不到任何作用。
5月20日,魏剛接替甘末林出任法軍總司令,所謂魏剛防線又被突破,次日,丘吉爾再次趕到法國,建議法方即使在正規軍完全潰敗後,也應開展游擊戰,遭到時已出任副總理的貝當嚴詞拒絕。
6月13日,即巴黎陷落前的一天,丘吉爾來到都爾,和法國領導人作最後一次會晤。此時英國在法國僅有一個步兵師、一個裝甲師和匆匆趕來的一個加拿大師,均不足以成大事。、
在德國向法國開展僅僅42天,號稱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頭像了。1940年6月法國簽訂了投降書,德國人讓以貝當元帥為首成立的傀儡政權——維希法國。
戴高樂將軍是貝當元帥的徒弟,是內定維希法國的接班人,但是在法國決定投降的時候跑到英國去了,在這個時候號召法國人其他抵抗。最終在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下,好多人聽他的指揮。
後來戴高樂將軍的號召下,幾乎所有沒有投降的地方的殖民地和不願投降的法國人最紅全國假如自由法國運動了。最終也是在他們的帶領下解放了法國。
(7)二戰法國抗戰四年內都幹了什麼擴展閱讀:
德軍佔領法國工業區可不會對其巨大的財富無動於衷。二戰時期法國的工業和農業、勞動力都被德軍徵用於戰爭。法國汽車工業在二戰時期被迫為德軍提供大量軍用汽車,還不得不為德軍修理戰損的裝備。
二戰時期法國被迫為德軍提供占其總產量一半的煤炭,以及幾乎所有的鋼鐵和其他金屬材料來生產武器。航空工業和船舶工業全部被徵用,為德軍生產戰斗機零件和修理建造潛艇
法國二戰前是世界第五大工業國,可見這種徵用量的巨大。其金融業也得向德軍提供高額度的佔領資金,這一切都暫緩了德軍的滅亡。
更可怕的是二戰時期維希賣國政府還向德國派遣勞工到軍工廠工作。其次還有很多極端主義分子自願到蘇聯戰場參加戰斗。
Ⅷ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人民的情況
二戰時期
1934年2月6日,幾萬名法西斯武裝暴徒藉反對斯塔維斯基貪污案,在巴黎舉行示威,沖向議會大廈波旁宮。達拉第政府被迫辭職,共和制再度面臨危機。
凱旋門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實行全國總動員。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但法國節節敗退。
1940年6月22日,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7月在法國中部的維希建立了的傀儡政府。
1944年8月在法國抵抗運動和盟軍的打擊下,維希政府瓦解。
從第三共和國覆滅到第四共和國建立,中間經歷了抗擊德、意法西斯的戰斗和制訂新憲法的斗爭。
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抵抗運動迅速發展,1944年6月成立臨時政府,團結國內和殖民地反法西斯力量繼續抗戰,在同盟國和法國共產黨領導的抵抗運動的配合下,1944年8月25日收復巴黎,接著全國光復。
(8)二戰法國抗戰四年內都幹了什麼擴展閱讀:
德國與義大利分割了法國領土,德國招募了六十萬法國人進入德國工廠,並且被迫為他們的侵略戰爭提供幫助,六十多萬法國人夜以繼日的工作,直到體力耗盡,最後死亡!
德國「閃擊」波蘭得手後,更助長了希特勒稱霸世界的勃勃野心。於是,他一手舉著「尊重中立國家」的招牌,一手簽發了進攻西歐的第6號指令,制定了代號為「黃色方案」的計劃,將重兵壓在北海至瑞士一線,張開了吞並西歐的血盆大口。
德軍的預備隊共 47個師,配置在萊茵河地區,在德國的魔爪准備伸向西歐之時,法國仍執迷不悟,認為德國打敗波蘭後,將東侵蘇聯,即使進攻法國,也需 4—5年以後。荷、比、盧三國卻天真地認為,只要嚴守中立,就可免遭戰禍。
因此,直到 1940年3月,盟軍才嗅出戰爭的氣味,在法軍總參謀長和英、法盟軍總司令甘末林主持下,倉促制定了代號為「D」的作戰計劃,並調集135個師、3000輛坦克和 1300多架飛機(必要時,還可利用駐英倫三島的 1000架飛機支援戰斗),准備抗擊入侵之敵。
6月3日,德軍數百架飛機開始空襲法國機場及重要目標,法國失去了制空權, 900餘架飛機被摧毀。 5日拂曉,德軍兵分兩路在180km的正面上實施進攻。
「B」集團軍群由於遭法軍頑強抵抗,每晝夜僅前進5-7km。為了增強突擊力量,德軍投入預備隊 22個師,於13日突破法軍防線;「A」集團軍群在瓦茲河和埃納河之間實施突破,於 12日到達巴黎東北的馬恩河後繼續向縱深發展。
「A」、「B」兩集團軍群實施鉗形攻擊,迂迴巴黎,前出到馬奇諾防線後方。 14日,德軍「C」集團軍群按計劃在 50km寬的正面上向馬奇諾防線發起進攻,法軍腹背受敵,其防線很快被突破。同時,德軍未經戰斗便進入巴黎,埃菲爾鐵塔上掛起了德國的「+」字旗。
17日德軍攻佔斯特拉斯堡,近 50萬法軍被殲。 22日法國全權代表查理·享茨格將軍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戰事遂告結束。戰爭中法軍亡 6萬餘人,傷 30萬人,被俘 200萬人;德軍共傷亡 14.6萬餘人。
Ⅸ 第二戰時期法國故事
脆弱的同盟
1940年5月10日,德軍發動「西線戰事」,這一次炸彈直接落到了法國人的頭上,英法同盟也開始面臨真正的考驗。5月15日,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即驚呼,防線已被突破,敗局無法挽回。
次日丘吉爾趕到巴黎,氣急敗壞地申斥法方作戰不力,並表示英方除派出少量空軍外,已無能力再提供其他支援。5月20日,魏剛接替甘末林出任法軍總司令。6月10日,所謂魏剛防線又被突破,次日,丘吉爾再次趕到法國,建議法方即使在正規軍完全潰敗後,也應開展游擊戰,遭到時已出任副總理的貝當嚴詞拒絕。
6月13日,即巴黎陷落前的一天,丘吉爾來到都爾,和法國領導人作最後一次會晤。此時英國在法國僅有一個步兵師、一個裝甲師和匆匆趕來的一個加拿大師,均不足以成大事。不久它們又都全部撤走,於是在歐陸遂無英國的一兵一卒。
(9)二戰法國抗戰四年內都幹了什麼擴展閱讀:
二戰中的法國
1934年2月6日,幾萬名法西斯武裝暴徒藉反對斯塔維斯基貪污案,在巴黎舉行示威,沖向議會大廈波旁宮。達拉第政府被迫辭職,共和制再度面臨危機。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實行全國總動員。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但法國節節敗退。
1940年6月22日,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7月在法國中部的維希建立了的傀儡政府。
1944年8月在法國抵抗運動和盟軍的打擊下,維希政府瓦解。
從第三共和國覆滅到第四共和國建立,中間經歷了抗擊德、意法西斯的戰斗和制訂新憲法的斗爭。
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抵抗運動迅速發展,1944年6月成立臨時政府,團結國內和殖民地反法西斯力量繼續抗戰,在同盟國和法國共產黨領導的抵抗運動的配合下,1944年8月25日收復巴黎,接著全國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