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倫敦的歷史
倫敦最早是一個凱爾特人的城鎮,由羅馬入侵者於公元50年左右建立,作為泰晤士河畔的一個港口,並命名為「Londinium」。公元7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後,Londinium遭棄城,撒克遜人於今Aldwych以西一英里處建立了Lundenwic的城鎮。直到公元9至10世紀羅馬倫敦老城才再次恢復人煙。
倫敦逐漸地發展、擴大,吸收了附近的村莊、聚居地方,向四面八方擴散。到17世紀時倫敦已經是當時大英帝國乃至歐洲最大的都市。1666年的倫敦大火災毀壞了倫敦城內大部分的建築(奇跡似的,死於這場大火的只有20多人),但大火後倫敦又立即開始了10年間的重建,包括聖保羅大教堂在內的標志性建築都是在此期間開始動工的。
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經歷了大規模的發展。世界上第一條地鐵的開通,公共汽車的營運,以及聯系四方的鐵路線,使倫敦的市容與交通面貌一新。倫敦市在19世紀後半期居住人口突降(1851年:128,000人;1871年:75,000人;1901年:27,000人),大量建築新建,從一座喬治風貌的城轉而成為維多利亞特色的城。
倫敦最近100年來的大變化可說是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大戰期間,倫敦遭到納粹德國空軍的猛烈轟炸,期間超過3萬的倫敦市民喪生,大部分建築遭到破壞。20世紀50至70年代,由於倫敦的重建未經統一規劃,造成今天建築多樣化的格局,並成為當今倫敦的獨特之處。
20世紀初,倫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為家居燃料,產生大量煙霧。這些煙霧再加上倫敦氣候,造成了倫敦「遠近馳名」的煙霞,英語稱為London Fog(倫敦霧)。因此,英語有時會把倫敦稱作「大煙」(The Smoke)。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間,倫敦的一場大煙霞令4000人死亡,政府因而於1956年推行了《空氣清凈法案》,於倫敦部分地區禁止使用產生濃煙的燃料。
㈡ 英國歷史上被侵略過幾次各是什麼國家什麼時候
英國歷史上被侵略過4次。
1、日耳曼: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2、盎格魯撒克遜: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入侵過程延續約一個半世紀。入侵者洗劫城鎮和鄉村,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西部、西北部山區,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後來的英吉利人。
3、丹麥: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吉利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
4、法國: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丹麥維京人後裔)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
(2)倫敦什麼時候屬於過法國擴展閱讀: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歷史-網路
㈢ 簡要介紹法國和倫敦
概念
雖然「倫敦」這個名字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但是,究竟這個稱呼所代表的是那一個地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
總的來說,如果大家談到的是「大倫敦」地區(Greater London),所指的就是包括32個倫敦地方行政區以及倫敦金融城——「倫敦市」(City of London)在內的一大片地區,總面積約為1千5百平方公里,大約是M25環城公路所包圍的地區。而狹義來說,「倫敦」兩字所指的就是這個城市的中心地區,所包括的就是倫敦金融城和威斯敏斯特自治市(City of Westminster)這兩個部分。
方位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兩岸,距河口88公里,海輪可直達。由「倫敦市」和32個自治市組成「大倫敦」,面積1,605平方公里。在倫敦城周圍的12個市,相當於市區,稱「內倫敦」,面積303平方公里。氣候冬暖夏涼,偶爾下雨,且持續時間不長。一般來說,6月份氣候就逐漸好轉,天空晴朗,陽光溫和;7、8月進入真正的夏天,艷陽高照,但溫度在20度左右,白晝特別長。9、10月份秋高氣爽,11月下旬慢慢進入冬天,12月到來年的2、3月氣溫在10度以下,但下雪的機會也不是很多。4、5月回暖,但還是保持在15攝式度以下的低溫。倫敦年降水量為1100毫米左右。
氣候
倫敦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影響,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差小,夏季涼爽,冬季溫暖,空氣濕潤,多雨霧,秋冬尤甚。
倫敦夏季(6-8月)的氣溫在18°C左右,有時也會達到30°C或更高。在春季(3月底-5月)和秋季(9-10月),氣溫則維持在11-15°C左右。在冬季(11月-3月中旬),氣溫波動在6°C左右。在倫敦冬季有罕見結冰的情況,但潮濕和陰冷的空氣會使人一個冬天內得2-3次感冒。
倫敦全年都可以旅遊,但在冬季一些觀光景點會關閉或縮短開放時間。一般天氣好的時候都會開放。7-8月是倫敦的觀光旅遊旺季,但這幾個月中除了有不確定的陽光外,還有擁擠的人群和被抬高的價格。
「霧都」
倫敦市區因常常充滿著潮濕的霧氣,因此有個叫「霧都」的別名。20世紀初,倫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為家居燃料,產生大量煙霧。這些煙霧再加上倫敦氣候,造成了倫敦「遠近馳名」的煙霞,英語稱為London Fog(倫敦霧)。因此,英語有時會把倫敦稱作「大煙」(The Smoke),倫敦並由此得名「霧都」。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間,倫敦煙霧事件令4000人死亡,政府因而於1956年推行了《空氣清凈法案》,於倫敦部分地區禁止使用產生濃煙的燃料。時至今日,倫敦的空氣質量已經得到明顯改觀。
三、行政區劃
[編輯本段]
泰晤士河穿過倫敦,將城市劃分為南、北兩部分。自羅馬人定居於此後,河上逐漸建起了一座座的橋梁,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倫敦塔橋。
倫敦的行政區劃分為倫敦城和32個市區,倫敦城外的12個市區稱為內倫敦,其它20個市區稱為外倫敦。倫敦城、內倫敦、外倫敦構成大倫敦市。大倫敦市又可分為倫敦城、西倫敦、東倫敦、南區和港口。倫敦城是金融資本和貿易中心,西倫敦是英國王宮、首相官邸、議會和政府各部所在地,東倫敦是工業區和工人住宅區,南區是工商業和住宅混合區,港口指倫敦塔橋至泰晤士河河口之間的地區。整個大倫敦面積1580平方公里。
市
1、倫敦市(City of London)
自治市
1、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
2、肯辛頓-切爾西(Kensington and Chelsea)
3、哈默爾史密斯-富勒姆(Hammersmith and Fulham)
4、旺茲沃思(Wandsworth)
5、蘭貝斯(Lambeth)
6、薩瑟克(Southwark)
7、陶爾哈姆萊茨(Tower Hamlets)
8、哈克尼(Hackney)
9、伊斯靈頓(Islington)
10、卡姆登(Camden)
11、布倫特(Brent)
12、伊令(Ealing)
13、豪恩斯洛(Hounslow)
14、里士滿(Richmond)
15、金斯敦(Kingston)
16、默頓(Merton)
17、薩頓(Sutton)
18、克羅伊登(Croydon)
19、布羅姆利(Bromley)
20、劉易舍姆(Lewisham)
21、格林威治(Greenwich)
22、貝克斯利(Bexley)
23、黑弗靈(Havering)
24、巴金-達格南(Barking and Dagenham)
25、里德布里奇(Redbridge)
26、紐漢(Newham)
27、沃爾瑟姆福雷斯特(Waltham Forest)
28、哈林蓋(Haringey)
29、恩菲爾德(Enfield)
30、巴尼特(Barnet)
31、哈羅(Harrow)
32、希靈登(Hillingdon)
倫敦市(City of London)擁有獨立的行政與立法許可權,位階較高;而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雖稱為市,但仍屬於倫敦自治市之一。倫敦市和眾自治市屬於標准一級行政區——單一管理區(Unitary Authority Region)之一。而這33個行政區中,以內倫敦教育局(Inner London Ecation Authority)的定義來說,靠近中心的12個被合稱為內倫敦(Inner London),外圍的20個合稱為外倫敦(Outer London),共33個區域。
㈣ 倫敦法國是什麼關系
倫敦是法國的首都,如同北京之於中國
㈤ 是先有英國還是先有法國英法以前的關系是怎樣的
英法關系
(1)18世紀英法之間為爭奪歐洲霸權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發生戰爭。結果法國戰敗,丟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同拿破崙爭奪歐洲霸權,最後英國打敗法國。
(3)在1777年北美獨立戰爭取得薩拉托加大捷後,法國援美對英作戰。
(4)1814~1815年參加維也納會議,通過限製法國,保持歐洲均勢等決議,英國還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聯合同俄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結果打敗俄國。
(6)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對付共同敵人德國,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組織包括俄國在內的「三國協約」集團。
(7)一戰期間,英法聯合在西線對德作戰,並最後取得戰爭勝利。
(8)戰後在巴黎和會上,法國極力想削弱德國,英國則奉行歐洲「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英法產生矛盾。
(9)戰後初期,英法共同操縱國聯,都反對美國插手歐洲事務。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賠款問題和法國安全問題上,兩國意見分歧;30年代面對法西斯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
(10)二戰期間,兩國共同實施敦刻爾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對敵。
(11)二戰後兩國共同接受美國馬歇爾計劃援助,加入北約。現在兩國都是歐盟成員國.
從本質上看待殖民時代的英法關系,首先,都是殖民主義國家,在對待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總體利益上基本一致;在爭奪霸主地位,控制勢力范圍,涉及各自的利益時,會發生矛盾,以致激烈的沖突;在受到共同的敵人威脅侵害時,能暫時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危機,但結盟中也各打各的算盤。這就是資產階級的本性所決定的。
不過有一點,英法兩國互相之間沒有直接佔領統治過對方的本土,故兩國歷史上沒有象中日之間的切齒之恨。
㈥ 二戰期間,英國倫敦是如何成為「法國首都」的
主要就是戴高樂放棄了倫敦的收尾,如果能堅持下來的話,那麼現在英國的首都,就是倫敦了。不知道是真沒力量還,還是心裡有著自己的「小心思」。而且調查由英國Total就業公司和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聯合展開,大約200個國家的將近40萬人為調查對象。這項調查中,倫敦擊敗美國紐約和德國柏林,獲評人們最嚮往的工作地點。倫敦4年前登頂榜首後蟬聯這一位置。
法國蘇聯其實對海獅戰役毫無幫助,甚至還有反作用。所以事實就是,二戰英國幫助了法國,蘇聯保衛本土,僅僅北極航線,英國就為蘇聯護航運送大量坦克飛機,而法國,蘇聯並沒有幫助過英國保衛本土,沒有法國,蘇聯,德國一樣進入不了英國,更不要說假如英國同意中立。
㈦ 巴黎和倫敦是哪裡的首都
巴黎是法國的首都,倫敦是英國的首都。
巴黎(Paris),是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世界五個國際大都市之一(其餘四個分別為紐約、倫敦、東京、香港),並被GaWC評為Alpha+級世界一線城市。
倫敦(London),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都,世界金融中心,與紐約和香港並稱為「紐倫港」。[1]倫敦是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是全世界博物館、圖書館和體育館數量最多的城市。有19家世界500強總部和7座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位於倫敦。
「遷都」:
政治、經濟、文化的會聚並不是永恆不變的。舊的首都可能由於某些原因(例如經濟)而逐漸喪失其重要性。朝代的交替也可能代表首都的遷移,例如中國古代的遷都。也有按照領土變更或擴大而遷移首都的例子,例如東西統一後的德國(波恩—柏林)。或是像巴西或澳大利亞等重新建造城市移轉首都的例子。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巴黎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倫敦
㈧ 英國被法國聯合統治是怎麼回事
1066年9月28日,諾曼第公爵威廉傳檄全法蘭克個封建諸侯招募遠征軍,另一方面上書羅馬教宗亞歷山大二世控告哈羅德違背白骨誓約,教宗亞歷山大二世裁定威廉勝訴宣布英王哈羅德二世為教敵,威廉在軍事、外交布局完成,就率領6萬大軍乘坐一千多艘戰艦橫渡英吉利海峽,於9月27日在佩文西登陸。但哈羅德二世才剛率領英軍於斯坦福橋戰役中擊敗哈拉爾三世帶領的挪威維京人入侵,隨後接到威廉在英格蘭海岸登陸,立刻急行軍南下防禦諾曼第大軍。10月14日雙方交戰於黑斯廷斯 (Hastings)西北方6.1哩的森勒克山丘 (Senlac Hill)。但連日交戰行軍而疲憊不堪的二萬英軍不敵諾曼第六萬大軍,英軍多位將領奮戰而死。英國盎格魯-撒克遜王室末代國王哈羅德二世及其兩位弟弟也戰死沙場,史稱黑斯廷斯戰役。威廉稍事整頓之後,帶領大軍北上進入倫敦城,在1066年的聖誕節於西敏寺加冕為王是為『征服者威廉一世』。
英國再次融入歐洲大陸,在政治上依附法國,經濟上雖然獨立,但與低地國家(今荷蘭、比利時)的貿易量逐年遞增——這是後來英國復興、覬覦法國領土,並引發英法百年戰爭的主要因素。
名義上諾曼底公爵是法蘭克人國王的封臣,由於身兼英格蘭國王,使得諾曼國王的實力大過法蘭克人的國王。而且,英格蘭既非法蘭克人國王的省,也不是諾曼底的省份。
正因為政治上依附法國,英國才與法國一起參與了十字軍東征。之後,兼任阿基坦公爵的英格蘭國王一直問鼎法蘭西王位,這也成為英法百年戰爭的導火索之一。
㈨ 英國和法國分別是什麼時候在歐洲確立自己霸主的地位的
英國:七年戰爭(Seven Years'War)1756~1763年
在七年戰爭前歐陸霸主是法國,雖然當時英國已經佔有海上優勢,但還遠遠沒有達到18世紀那種全球布局的國家。但是這場在這場戰爭中,英國在海上及北美、印度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在陸軍上利用普魯士打破了法國陸軍不敗的神話。普魯士的崛起使英國的歐陸均衡政策才可使有了立腳點,同時廣闊的殖民地帶來了豐厚的資源,物力和財力,未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君臨地球打下了根基。
法國:
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在艾勞會戰和弗里德蘭戰役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蘭西第一帝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