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紀伯倫被稱為什麼
藝術天才。
紀·哈·紀伯倫(Kahlil Gibran)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其主要作品有《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不以情節為重,旨在抒發豐富的情感。紀伯倫和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
生涯:
1923年5月8日,尤素福·托瑪·布斯塔尼在埃及為紀伯倫出版《珍趣篇》。6月16日重印《珍趣篇》。9月3日及17日中國《文學周刊》雜志分別發表茅盾從《先驅者》中選譯的五篇散文詩:《批評家》、《張雪白的紙說》《價值》《別的海》《聖的愚者》。
同年,在紐約克諾夫出版社出版《先知》。1924年,穆罕默德·托基丁搜集其文章在埃及出版文論集《在文學世界》。其後,陸續為各界名流畫像,包括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等人。其繪畫作品相繼在各地展出。
2. 告訴我紀伯倫的簡介
紀·哈·紀伯倫(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詩人、畫家,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
其主要作品有《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魯迅和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
紀伯倫出身於馬龍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規學校教育。後隨家庭移居美國。在美國上學時顯露出藝術天賦。後興趣轉向文學,初期用阿拉伯語,後用英語進行寫作。紀伯倫的文學作品受到尼采思想 的影響,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不以情節為重,旨在抒發豐富的情感。
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在阿拉伯畫壇佔有獨特的地位。他畢生創作了約七百幅繪畫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國藝術博物館和黎巴嫩紀伯倫紀念館收藏。
(2)怎麼評價法國紀伯倫擴展閱讀
1883年,生於黎巴嫩北部省貝什里,當時黎巴嫩屬於奧斯曼帝國敘利亞行省。
1892年,從岩石上摔下,右肩胛骨摔傷,在姑母家養傷數月。此後一生右臂無力。
1895年6月25日,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紀伯倫的母親帶他去美國,在波士頓唐人街愛丁博羅街。紀伯倫一家生活艱難,靠卡米萊沿街兜售物品維生,一年後他們開了一家小干貨店維持生計。9月1日入波士頓奧利弗·布里斯區公立僑民小學。
在這里他接觸了西方文化,他的名字也被美國化為更簡略的哈利勒·紀伯倫。在校期間,紀伯倫表現出的繪畫天賦受到弗勞倫斯·皮爾斯的注意,在她的推薦下,紀伯倫被孩童資助社團的社會工作者傑西·弗萊蒙·比爾介紹給波士頓先鋒派藝術的支持者、攝影藝術家、出版商弗雷德·霍蘭德·戴伊。
1896年12月9日,與波土頓文藝界人士弗雷德·霍蘭德·戴伊相見。此人欽募東方精神,發現紀伯倫全家是東方典型。在戴伊激勵下,紀伯倫開始給許多書籍畫封面。
1897年,給女詩人約瑟芬·布魯斯頓畫像。
3. 紀伯倫的簡介
紀·哈·紀伯倫(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詩人、畫家,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其主要作品有《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魯迅和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
紀伯倫出身於馬龍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規學校教育。後隨家庭移居美國。在美國上學時顯露出藝術天賦。後興趣轉向文學,初期用阿拉伯語,後用英語進行寫作。紀伯倫的文學作品受到尼采思想的影響,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不以情節為重,旨在抒發豐富的情感。
(3)怎麼評價法國紀伯倫擴展閱讀:
1920年4月20日,一批阿拉伯僑民文學家在紐約的阿拉伯文雜志《旅行者》編輯部開會,熱烈討淪阿拉伯新文藝中的一些新問題。4月28日晚,在紀伯倫家裡繼續開會,正式成立《筆會》,紀伯倫當選為《筆會》主席,米哈依勒·努埃曼為顧問。
紀伯倫親自繪制社徽(一幅圓形的圖案,中間畫著一本打開的書,書頁上寫著《聖訓》中的一段話:真主在地下埋有寶藏,詩人的唇舌便是鑰匙)。《筆會》作為阿拉伯僑民作家團體,在發展阿拉伯海外文學,團結僑民文學家方面起了促進作用。5月20日前夕在科學技術學會發表演講。8月中旬,出版《先驅者》。
4. 紀伯倫被稱為什麼。
紀伯倫1883年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語、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志,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怒當局,次年遷往紐約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是黎巴嫩的文壇驕子,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的畫家,他和泰戈爾一樣都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樑上的巨人」。並有評論說「上帝的先知於其身復活」。同時,以他為中堅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全球聞名。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後以寫散文詩為主,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苦鬥,譴責貪婪、欺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小說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敘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情的傾訴。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
從上世紀20年代起,紀伯倫的創作由小說轉向散文和散文詩,後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充滿比喻和哲理的東方色彩。紀伯倫並自繪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認為要唱出「母親心裡的歌」,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像和象徵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遠大的理想。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度或表現某種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1931)。從50年代起,逐漸為中國讀者所了解。其《組歌》:《浪之歌》、《雨之歌》進入人教八年級下冊第十課。
他還是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的開拓者之一。
2人物生平編輯
在短暫而輝煌的生命之旅中,紀伯倫飽經顛沛流離、痛失親人、愛情波折、債務纏身與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的一個農家。故鄉的奇兀群山與秀美風光賦予他藝術的靈感。12歲時,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他隨母親去美國,在波士頓唐人街過著清貧的生活。1898年,15歲的紀伯倫隻身返回祖國學習民族歷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會。1902年返美後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後奪去了他母親等三位親人。他以寫文賣畫為生,與為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扎在金元帝國的底層。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資助赴巴黎學畫,並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指點。1911年他再次返美後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創作,並領導阿拉伯僑民文化潮流。當他感到死神將臨,決心讓自己的生命
紀伯倫
之火燃燒得更加光耀,遂不顧病痛,終日伏案,直到48歲英年早逝。
1904年5月,在戴伊先生的安排和許多朋友的幫助下,紀伯倫在戴伊先生的畫廊中舉辦了他的首次個人畫展。畫展是成功的 ,畫展也為紀伯倫的文學創作打開了大門。紀伯倫認識了阿拉伯《僑民報》的創辦人,他答應《僑民報》每周發表《淚與笑》中的2篇文章。1903--1908年紀伯倫在《僑民報》發表了50多篇散文,總標題為《淚與笑》。
紀伯倫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他寫下了傳遍阿拉伯世界的詩篇《朦朧中的祖國》,他謳歌:「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他反對愚昧和陳腐,他熱愛自由,崇尚正義,敢於向暴虐的權力、虛偽的聖徒宣戰;他不怕被罵作「瘋人」,呼籲埋葬一切不隨時代前進的「活屍」;他反對無病呻吟,誇誇其談;主張以「血」寫出人民的心聲。
文學與繪畫是紀伯藝術生命雙翼。紀伯倫的前期創作以小說為主,後期創作則以散文詩為主。此外還有詩歌、詩劇、文學評論、書信等。《先知》是紀伯倫步入世界文壇的頂峰之作,曾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1931年,紀伯倫逝世於美國紐約,遺體葬於黎巴嫩。[1]
3人物家人編輯
紀伯倫的母親名叫卡米拉,她的第三次婚姻嫁給了紀伯倫的父親哈利勒生下了紀伯倫,還有紀伯倫的2個妹妹。
紀伯倫的父親是一個本分的山民,為人不錯,對工作也恪盡職守,但因為無法面對生活的壓力而以嗜酒作為逃避,以至於一家人生活日益窘迫。
在紀伯倫的印象中,父親經常喝醉回家,並且借著醉酒對家人十分粗暴。紀伯倫與父親的關系也日益緊張。
1891年,紀伯倫8歲的時候,紀伯倫的父親因為被人誣陷而入獄,他們的房子和財產也被沒收。紀伯倫的母親決定去跟隨他的舅舅去美國。盡管1894年,紀伯倫的父親無罪獲釋,但是他媽媽依然下定決心要去美國。
相反,紀伯倫對母親的愛卻日益增加,母親溫柔善良,為一家人的生計苦苦操持,沒有一句怨言。母親也成了紀伯倫心中愛與美的化身,而母親的這種愛,正是紀伯倫最需要的,也是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的。因此,母親成了紀伯倫心靈和感情的支柱。
4寫作風格編輯
紀伯倫的畫風和詩風一樣,都受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1757—1827)的影響,所以,文壇稱他為「20世紀的布萊克」。1908年—1910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藝術期間,羅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在紀念館收藏。
紀伯倫的作品
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他善於在平易中發掘雋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紀伯倫風格還見諸於他極有個性的語言。他是一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其作品的語言風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東西方讀者。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象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早在1923年,紀伯倫的五篇散文詩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紹到中國。1931冰心女士翻譯了《先知》,為中國讀者進一步了解紀伯倫開闊了文學的窗扉。近十多年來,我國又陸續出版了一些紀伯倫作品。這位黎巴嫩文壇驕子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知音。
5人物評價編輯
他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詩《朦朧中的祖國》中謳歌:「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
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文學與繪畫是他藝術生命的雙翼。
在紀伯倫的心目中,祖國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就像在他的作品中寫到:「只要我一閉上眼睛,那充滿魅力、庄嚴肅穆的河谷、雄偉多姿的高山,便展現在面前;只要我一捂上耳朵,那小溪的潺潺流水和樹葉的沙沙聲便響在我的耳邊,我像哺乳的嬰兒貪戀母親的懷抱那樣,思念這往昔如畫的美景。
在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他清麗流暢的語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讀者。
紀伯倫的母親名叫卡米拉,她的第三次婚姻嫁給了紀伯倫的父親哈利勒生下了紀伯倫,還有紀伯倫的2個妹妹。
紀伯倫的父親是一個本分的山民,為人不錯,對工作也恪盡職守,但因為無法面對生活的壓力而以嗜酒作為逃避,以至於一家人生活日益窘迫。
5. 紀伯倫簡介
紀·哈·紀伯倫(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詩人、畫家,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其主要作品有《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魯迅和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
紀伯倫出身於馬龍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規學校教育。後隨家庭移居美國。在美國上學時顯露出藝術天賦。後興趣轉向文學,初期用阿拉伯語,後用英語進行寫作。紀伯倫的文學作品受到尼采思想的影響,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不以情節為重,旨在抒發豐富的情感。
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在阿拉伯畫壇佔有獨特的地位。他畢生創作了約七百幅繪畫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國藝術博物館和黎巴嫩紀伯倫紀念館收藏。
(5)怎麼評價法國紀伯倫擴展閱讀:
人物評價:
紀伯倫的文筆輕柔、凝練、雋秀,宛如行雲流水;語詞清新、奇異、俏麗,色彩斑斕奪目;哲理寓意深邃,比喻別致生動,想像力無比豐富;意境堪稱恬淡高逸,超凡脫俗,非同凡響;加上那富有神秘格調的天啟預言式語句,還有那鏗鏘有力的音樂節奏感、運動跳躍感,構成了世人公認的熱烈、清秀、絢麗的獨特風格。——李唯中評
後世紀念:
紀伯倫故居位於黎巴嫩北部省臨海聖谷貝什里,建於1931年6月,最初是一家修道院,1975年改建成博物 館,依雪山而建,傍天然而生,山間瀑布,雪松遍布。為窯洞式巨石壘成的建築,有一道紅褐色的小矮門,僅可一人通過。故居中陳列有440件珍貴的紀伯倫畫作原稿以及中國不同年代出版的《先知》《沙與沫》《紀伯倫全集》《紀伯倫在中國》等漢語和英文版書籍。這些書籍都是中國專家、學者、中國駐黎巴嫩大使送給紀伯倫故居博物館的禮物。
6. 紀伯倫資料
紀伯倫的資料:
紀伯倫的全名叫做紀·哈·紀伯倫,紀伯倫出身於馬龍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規學校教育。後隨家庭移居美國。
他先在美國上學時顯露出藝術天賦。後興趣轉向文學,初期用阿拉伯語,後用英語進行寫作。紀伯倫的文學作品受到尼采思想的影響,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
1931年4月10日,因肝硬化和肺結核以及長期嚴重酗酒而逝世於美國紐約格林威治村聖芳心醫院。葬於貝什里聖徒謝爾基斯修道院內。
(6)怎麼評價法國紀伯倫擴展閱讀:
紀伯倫的畫風和詩風一樣,都受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影響,所以,文壇稱他為20世紀的布萊克。1908年—1910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藝術期間,奧古斯特·羅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在紀念館收藏。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
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紀伯倫風格還見諸於他極有個性的語言。他是一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
7. 紀伯倫資料50字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志,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長住,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
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畫家,和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同時,他又是阿拉伯現代小說和藝術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本世紀二十年代初,以紀伯倫為中堅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曾聞名全球。
在短暫二輝煌的生命之旅中,紀伯倫飽經顛沛流離、痛失親人、愛情波折、債務纏身與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的一個農家。故鄉的奇兀群山與秀美風光賦與他藝術的靈感。十二歲時,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他隨母親去美國,在波士頓唐人街過著清貧的生活。一八九八年,十五歲的紀伯倫隻身返回祖國學習民族歷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會。一九0二年返美後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後奪去了他母親等三位親人。他以寫文賣畫為生,與為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扎在金元帝國的底層。一九0八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資助赴巴黎學畫,並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與指點。一九一一年他再次返美後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創作,並領導阿拉伯僑民文化潮流。當他感到死神將臨,決心讓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燒得更加光耀,遂不顧病痛,終日伏案,直到四十八歲英年早逝。
紀伯倫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他寫下了傳遍阿拉伯世界的詩篇《朦朧中的祖國》,他謳歌畢生苦戀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 ——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他反對愚昧和陳腐,他熱愛自由,崇尚正義,敢於向暴虐的權力、虛偽的聖徒宣戰;他不怕被罵作「瘋人」,呼籲埋葬一切不隨時代前進的「活屍」;他反對無病呻吟,誇誇其談;主張以「血」寫出人民的心聲。
文學與繪畫是紀伯藝術生命雙翼。紀伯倫的前期創作以小說為主,後期創作則以散文詩為主。此外
還有詩歌、詩劇、文學評論、書信等。《先知》是紀伯倫步入世界文壇的頂峰之作,曾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紀伯倫的畫風和詩風一樣,都受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一七五七—一八二七)的影響,所以,文壇稱他為「二十世紀的布萊克」。一九0八年—一九一0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藝術期間,羅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在阿拉伯畫壇佔有獨特的地位。他畢生創作了約七百幅繪畫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國藝術館和黎巴嫩紀伯倫紀念館收藏。
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他善於在平易中發掘雋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紀伯倫風格還見諸於他極有個性的語言。他是一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其作品的語言風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東西方讀者。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象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早在一九二三年,紀伯倫的五篇散文詩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紹到中國。一九三一冰心先生翻譯了《先知》,為中國讀者進一步了解紀伯倫開闊了文學的窗扉。近十多年來,我國又陸續出版了一些紀伯倫作品。這位黎巴嫩文壇驕子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知音。【選自《人民日報》(國內版)1993.11.12國際副刊】
紀伯倫
紀伯倫1883年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語、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志,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是黎巴嫩的文壇驕子,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的畫家,他和泰戈爾一樣都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樑上的巨人」。並有評論說「上帝的先知於其身復活」。同時,以他為中堅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全球聞名。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後以寫散文詩為主,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
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苦鬥,譴責貪婪、欺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小說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敘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情的傾訴。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 從上世紀20年代起,紀伯倫的創作由小說轉向散文和散文詩,後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家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理智與熱情、善惡與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滿比喻和哲理的東方色彩。紀伯倫並自繪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認為要唱出「母親心裡的歌」,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像和象徵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遠大的理想。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度或表現某種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做出過重大貢獻。他的作品已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1931)。從50年代起,逐漸為中國讀者所了解。 紀伯倫的主要作品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不以情節為重,旨在抒發豐富的情感。
8. 紀伯倫是個怎樣的人
紀伯倫是一個真正熱愛著人類、真正希望人類獲得自由、從精神上獲得解放的人,他是一個嚮往著人類美好未來的積極人道主義者。紀伯倫希望人類不要再過「在日中匍匐取暖,在黑暗裡鑽穴求安」的那種動物一樣的生活。不要成為眼睛只是盯著食槽的庸人俗子。
9. 紀.哈.紀伯倫
紀·哈·紀伯倫
阿文名:جبران خليل جبران
英文名:Kahlil Gibran
(1883~1931),黎巴嫩詩人、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志,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是黎巴嫩的文壇驕子,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的畫家,他和泰戈爾一樣都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樑上的巨人」。並有評論說「上帝的先知於其身復活」。同時,以他為中堅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全球聞名。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後以寫散文詩為主,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苦鬥,譴責貪婪、欺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小說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敘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情的傾訴著名 。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此後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家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理智與熱情、善惡與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滿比喻和哲理的東方色彩。紀伯倫並自繪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認為要唱出「母親心裡的歌」,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像和象徵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遠大的理想。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度或表現某種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做出過重大貢獻。他的作品已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1931)。從50年代起,逐漸為中國讀者所了解。
[編輯本段]生平
在短暫而輝煌的生命之旅中,紀伯倫飽經顛沛流離、痛失親人、愛情波折、債務纏身與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的一個農家。故鄉的奇兀群山與秀美風光賦予他藝術的靈感。12歲時,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他隨母親去美國,在波士頓唐人街過著清貧的生活。1898年,15歲的紀伯倫隻身返回祖國學習民族歷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會。1902年返美後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後奪去了他母親等三位親人。他以寫文賣畫為生,與為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扎在金元帝國的底層。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資助赴巴黎學畫,並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指點。1911年他再次返美後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創作,並領導阿拉伯僑民文化潮流。當他感到死神將臨,決心讓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燒得更加光耀,遂不顧病痛,終日伏案,直到48歲英年早逝。
紀伯倫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他寫下了傳遍阿拉伯世界的詩篇《朦朧中的祖國》,他謳歌:「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他反對愚昧和陳腐,他熱愛自由,崇尚正義,敢於向暴虐的權力、虛偽的聖徒宣戰;他不怕被罵作「瘋人」,呼籲埋葬一切不隨時代前進的「活屍」;他反對無病呻吟,誇誇其談;主張以「血」寫出人民的心聲。
文學與繪畫是紀伯藝術生命雙翼。紀伯倫的前期創作以小說為主,後期創作則以散文詩為主。此外還有詩歌、詩劇、文學評論、書信等。《先知》是紀伯倫步入世界文壇的頂峰之作,曾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紀伯倫的畫風和詩風一樣,都受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1757—1827)的影響,所以,文壇稱他為「20世紀的布萊克」。1908年—1910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藝術期間,羅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在紀念館收藏。
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他善於在平易中發掘雋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紀伯倫風格還見諸於他極有個性的語言。他是一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其作品的語言風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東西方讀者。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象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早在1923年,紀伯倫的五篇散文詩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紹到中國。1931冰心女士翻譯了《先知》,為中國讀者進一步了解紀伯倫開闊了文學的窗扉。近十多年來,我國又陸續出版了一些紀伯倫作品。這位黎巴嫩文壇驕子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知音。
[編輯本段]評價
他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詩《朦朧中的祖國》中謳歌:「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
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文學與繪畫是他藝術生命的雙翼。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他善於在平易中發掘雋永,在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他清麗流暢的語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讀者。
[編輯本段]著作
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عرائس المروج》《叛逆的靈魂الأرواح المتمردة》
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الأحنحة المتكسرة》
散文《音樂短章》《花之詠》《我的心靈告誡我وعظتني نفسي》
散文詩集《先知النبي》(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淚與笑دمعة وابتسامة》《暴風雨عاصفة》《先驅者》 《沙與沫رمل وزبد》《人之子耶穌يسوع إبن الإنسان》《先知園حديقة النبي》《流浪者》《組歌》(包括《美之歌》《浪之歌》《雨之歌》《花之歌》《幸福之歌》)
詩集《行列歌الكواكب》
《珍聞與趣談البدائع والطرائف》《與靈魂私語》
散文集《瘋人المجنون》
詩劇《大地諸神آلهة الأرض》《拉撒路和他的情人》
10. 紀伯倫的人物評價
他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詩《朦朧中的祖國》中謳歌:「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
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文學與繪畫是他藝術生命的雙翼。
在紀伯倫的心目中,祖國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就像在他的作品中寫到:「只要我一閉上眼睛,那充滿魅力、庄嚴肅穆的河谷、雄偉多姿的高山,便展現在面前;只要我一捂上耳朵,那小溪的潺潺流水和樹葉的沙沙聲便響在我的耳邊,我像哺乳的嬰兒貪戀母親的懷抱那樣,思念這往昔如畫的美景。
在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他清麗流暢的語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