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諾曼底和布列塔尼是不是一個地方
不是同一個地方
布列塔尼是法國西面伸出來的那個地方
再往北就是諾曼底
沒辦法說那個更西北
法國是個六邊形國家
㈡ 法國行政區劃
法國現行行政區劃中分為大區、省和市鎮(大區轄省,省轄市鎮),本土分為13個大區、96個省,海外也有5個省及大區、8個海外集體及領地,其中有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科西嘉和新喀里多尼亞。法國全國共有36568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法國行政區劃是對法國地理的行政和機構劃分。
法國本土
13個大區
Région
大區是最大的行政劃分區,由大區議會(conseil régional)管理。大區議會每六年由直接普選產生,議會參與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大多數事務的管理和財政撥款。每一個大區還有一位大區主席(préfet de région),由政府提名,他的任務為負責該行政區域的政權,例如統籌公共安全事務等。科西嘉地方行政區域的地位較特殊,跟一個大區相當,但擁有更多權力。
奧弗涅-羅訥-阿爾卑斯大區(奧弗涅+羅訥-阿爾卑斯)、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區(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布列塔尼大區、中央-盧瓦爾河谷大區、科西嘉大區、法蘭西島大區、上法蘭西大區(北部-加來海峽+皮卡第)、大東部大區(香檳-阿登+洛林+阿爾薩斯)、諾曼底大區(下諾曼底+上諾曼底)、新阿基坦大區(阿基坦+利穆贊+普瓦圖-夏朗德)、奧克西塔尼大區(南部-比利牛斯+朗格多克-魯西永)、盧瓦爾河地區大區、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
96個省
Département
省是比大區低一級別的行政區域,每個大區包括數個省。跟大區相似,省由每六年直接普選產生的省議會(conseil général)管理和對其經濟和社會領域的事務進行財政撥款。各省是在1790年法國大革命中建立,標准之一是所有的公民能夠在一天內到達專區政府所在地。省的職責范圍經常與大區重疊。同大區相似,每個省有一個省長(préfet)管理行政事務。
安、埃納、阿列、上普羅旺斯阿爾卑斯、上阿爾卑斯、海濱阿爾卑斯、阿爾代什、阿登、阿列日、奧布、奧德、阿韋龍、羅訥河口、卡爾瓦多斯、康塔勒、夏朗德、海濱夏朗德、謝爾、科雷茲、上科西嘉、南科西嘉、科多爾、北海濱、克勒茲、多爾多涅、杜、德羅姆、厄爾、厄爾-盧瓦爾、菲尼斯泰爾、加爾、上加隆、熱爾、紀龍德、埃羅、伊勒-維萊納、安德爾、安德爾-盧瓦爾、伊澤爾、汝拉、朗德、盧瓦爾-謝爾、盧瓦爾、上盧瓦爾、盧瓦爾-大西洋、盧瓦德、洛特、洛特-加隆、洛澤爾、曼恩-盧瓦爾、芒什、馬恩、上馬恩、馬耶納、默爾特-摩澤爾、默茲、莫爾比昂、摩澤爾、涅夫勒、北部、瓦茲、奧恩、加來海峽、多姆山、大西洋-比利牛斯、上比利牛斯、東比利牛斯、下萊茵、上萊茵、羅訥、上索恩、索恩-盧瓦爾、薩爾特、薩瓦、上薩瓦、巴黎、海濱塞納、塞納-馬恩、伊夫林、德塞夫勒、索姆、塔恩、塔恩-加隆、瓦爾、沃克呂茲、旺代、維埃納、上維埃納、孚日、約訥、貝爾福、埃索納、上塞納、塞納-聖但尼、瓦勒德馬恩、瓦勒德瓦茲。
329個區
Arrondissement
每個法國省份又分割為數個區,駐有專區區長(sous-préfet),職責是輔佐省長的事務。
4055個選區
Canton
每個區再劃分為選區,選區的角色實質上是提供一個選舉基層網:在地方選舉中,每個選區推選一名成員代表該區參與省議會。在城市區帶,一個市鎮通常涵蓋幾個選區;而在鄉村地區,一個選區通常由一些小鎮組成。因此主要行政部門一般集中於選區政府所在地。
36568個市鎮
Commune
市鎮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最小的行政劃分區,對應一個鄉村或者城市。即使一大市鎮涵蓋了數個選區,也只屬於一個省的區(arrondissement départemental)。市鎮由選舉產生的市議會(conseil municipal)治理,後者由市長(maire)主管。他們的許可權不一,擁有自己的財政預算。
人口最多的三個市鎮(巴黎、馬賽、里昂)又劃分為45個市區(arrondissement municipal),相當於附屬市鎮(sous-commune),擁有(市區的)區長(maire)和區議會(conseil municipal d'arrondissement)。
某些市鎮也同時涵蓋數個居民點、村莊或鎮(bourg):這些鎮通常源於極少有人居住的居民點、或是地處過於偏僻而無法安置自治行政管理機構,因而歸於鄰近的市鎮,同時也可能來源於人口遷移計劃,例如有一些「新城」被建立在一個或數個市鎮區塊上,或是基於山區中的車站而建。
法國的96個省
5個海外省及大區
Département et Région d'Outre-mer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依據法國1946年3月19日頒布的法令,即《海外省法》,一些前殖民地成為了法國的海外省,如法屬蓋亞那等,被正式納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領土范圍,遵循法國的法律法規,其行政首腦由法國內務部任命。另外,與法國本土省份不同,海外省仍可以保留這些地區的特殊性。1958年制定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第73條明確規定:由於海外省的獨特身份,上述地區可以擁有適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司法體系和行政構成。
瓜德魯普
馬提尼克
法屬蓋亞那
留尼旺
馬約特
8個海外集體及領地
Collectivités et Territoires d』Outre-Mer
有些海外屬地並未成為法國的海外省,如新喀里多尼亞、法屬波利尼西亞等。它們不僅擁有獨特的身份地位,亦擁有自己的制度法規。《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第74條明確規定,這些地區實行高度自治,在遵循法國本土法律法規的同時,亦可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並運行適合本地區發展的行政權力機構,及維持其運行而必備的法律法規。
海外集體(Collectivité d'outre-mer)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
聖巴泰勒米
法屬聖馬丁
瓦利斯和富圖納
法屬波利尼西亞
特殊集體(Collectivitésui generis)
新喀里多尼亞
海外領地(Territoire d'outre-mer)
法屬南部和南極領地
無建制
克利珀頓島
城市:巴黎(Paris),是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世界五個國際大都市之一(其餘四個分別為紐約、倫敦、東京、香港),並被GaWC評為Alpha+級世界一線城市。巴黎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法國,也是西歐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2024奧運舉辦地。
巴黎位於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橫跨塞納河兩岸,廣義的巴黎有小巴黎和大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環城公路以內的巴黎城市內,面積105.4平方公里,人口224萬;大巴黎包括城區周圍的上塞納省、瓦勒德馬恩省、塞納-聖但尼省、伊夫林省、瓦勒德瓦茲省、塞納-馬恩省和埃松省七個省,共同組成巴黎大區,這片地區在古代就已經被稱作「法蘭西島」(ile-de-france),都會區人口約為1100萬,占據全國人口的六分之一。
馬賽:馬賽(Marseille),市區人口僅次於巴黎和里昂的法國第三大城市和最大海港,城市人口約87萬(2013年)。大都會區人口約為189萬(2013年),位於巴黎和里昂之後。該市三面被石灰岩山丘所環抱,景色秀麗,氣候宜人。馬賽東南瀕地中海,水深港闊,無急流險灘,萬噸級輪可暢通無阻;西部有羅納河及平坦河谷與北歐聯系,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全港由馬賽、拉韋拉、福斯和羅納聖路易四大港區組成,年貨運量1億噸,為法國對外貿易最大門戶。
主要的旅行景點有伊夫島、賈爾德聖母院、馬賽美術館、馬賽舊港、歐洲和地中海文明博物館。馬賽為地中海氣候,全年氣候基本都比較宜人,但12月-1月會比較寒冷,有的地方還會出現霜凍。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168名。
㈢ 布列塔尼地區的旅遊勝地
法國西北的布列塔尼(Brittany)若要在法國找一個地方色彩濃厚的地區,位處法國西北的布列塔尼半島無疑能雀屏中選。這個半島隔著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遙遙相對,西元1532年才成為法國的領土,時至今日依然可嗅得英格蘭的氣息。布列塔尼人的祖先是西元五、六世紀從英格蘭渡海而來的塞爾特(Celts)人,至今仍穿著傳統服飾及沿襲獨特的習俗;當地的小酒館或咖啡廳仍然可聽到布列塔尼語(Breizh),這種語言與英國的愛爾蘭和威爾斯語很接近。因歷史與地形之故,歷來與英國糾纏不清。異於法國而獨塑風格的布列塔尼深受法國人喜愛,粗獷壯偉的花崗岩岸、平坦潔凈的沙灘、安詳純朴的小鎮、風味絕佳的海鮮美食、塞爾特人的生活方式與形態;加上地緣之便,近巴黎及英國,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遊客,有心一睹布列塔尼的風采,把自己投注於孤寂而荒涼的原野上,是領略布列塔尼的最佳途逕。明顯而極具特色的生活式,時至今日我們猶然仍可在慶典上見到穿戴蕾絲帽飾的女人及一身黑夾克、長褲、寬邊黑帽的男人,永不褪流行。五月至九月有許多的傳統節日,於此時造訪更能目睹居民穿著傳統服飾慶祝,參與他們的慶典,沉浸於布列塔尼的氣息中。雷恩斯(Rennes)
布列塔尼的首府,也是進入布列塔尼半島的門戶,整個城市充滿了英國風味及杜鐸王朝風格的建築。西元1720年慘遭祝融肆虐,中世紀街道面貌盡失,但僅存的建築仍值得一看。如今是個尖端科技的工業城,同時也是大學城,充滿現代感,但並不掩飾昔日曾有的風采。瑪麗廣場(Place de Mairie)、聖安妮廣場海中城堡Mt. St. Mechel(Place Ste. Anne)、舊會議廳、藝術博物館(Musee des Beaux Arts)及布列塔尼博物館(Musee de Bretagne)都是好去處,博物館內的展示能使遊客更深入了解布列塔尼的歷史與傳統,頗值得一看。 位於布列塔尼半島的最西部,非尼斯泰爾省省會,最富布列塔尼風情及代表的中世紀古鎮,以十三至十五世紀哥德式教堂為發展中心,有「布頓人心靈故鄉」之稱。Quimper原意為河流交匯點,從交匯處至教堂之間是精華的舊市街。
舊市街十分適宜徒步活動,由大教堂展開,教堂兩側尖塔高聳入雲,其主壇及翼廊分別興建於十三和十五世紀,於1856年完成。兩塔間的葛拉德倫王騎馬像是六世紀頗具傳奇色彩的布列塔尼國王。教堂南側尚殘留著昔日環繞市街的部分城牆,城牆上的主教館現今則是鄉土博物館。館內可一窺布列塔尼傳統而獨特的發飾,以白蕾絲做成,今日各種節慶中都可看到頭戴此種發飾的女性。
此鎮也是法國著名的陶磁產地,古色古香的木屋外牆掛滿各式各樣的陶磁製品,成為最具廣告效用的裝飾。 位於布列塔尼半島邊緣,是大西洋岸最美麗的城市之一。長達兩公里的城牆圍繞著舊市區,漫步其上可環視舊城石屋,彌漫獨特的氣息。城內多為十五至十七世紀風味時的建築,海濱、城牆和小街間充塞著英國的風味。法國文學家福祿拜爾稱聖馬洛為波濤上的石皇冠,古典浪漫的氣息洋溢於這頂石皇冠上,城外遊艇港口與沙灘吸引巴黎人每年來此度假。
走在這個堡壘城市的石板道上,每個人都會為它整齊的市容深深著迷,但這不是一個古老的城市,老城在二次大戰時被摧毀,戰後法國人依十五到十七世紀的原樣重建,讓人彷彿再回到古老的時代里,法國人對歷史文化的重視也可見一斑。 位於聖馬洛南方三十公里處,與聖馬洛迥然不同的在於它有倖免於炮火的摧殘,古色古香的建築充斥其間。雖倖免於戰火,但從屋牆斑剝的痕跡可感受歲月的無情並不亞於戰火的殘酷。
夾道而立的木造古屋,狹窄彎曲的石板路,漫步其中彷彿在尋寶,常會令人有意外的驚喜。古樸木屋中或許還有藝術工匠在裡面居住與工作,木雕、皮雕、陶磁玩偶,在其巧手下呈現傳統的光彩。 拉茲岬角(La pointe Raz)
克拉融半島(La presqu』ile de Crozon)
粉色海岸(La Cote de Granit Rose)及沿岸極具魅力的小城;拉尼翁(Lannion)、佩勞-圭勒克(Perros-Guirec)、普勒么-保都(Pieumeur-Bodou)、特勒博爾登(Trebeurden)、特勒嘎斯太爾(Tregastel)
莫爾比昂海灣(Le golfe Morbihan)
Quimper、Quiberon、Quimperle、Concarneau等小漁村
著名的拉波勒(La Baule)海濱度假村
埃邁羅德海岸(La Cote d』Emeraude)的「海盜城」聖馬洛(Saint-Malo)、迪納爾(Dinard)和迪南(Dinan)
在費尼斯戴爾(Finistere)的朗普洱-圭彌留(Lampaul-Guimiliau)以及阿爾莫爾海灘(les cotesd』Armor)的特勒圭葉(Treguier)教堂圍牆
凱爾特人的古老神秘的石陣遺址
天然海港羅斯科夫的賽拉朵(Thalado)生物研究中心與海藻探索中心
神化般的布勞賽良德(Broceliande)森林
阿爾莫里卡地區自然公園(Parc naturel regionald』Armorique)中的阿雷山脈(Les monts d』Arree)
哥雷納昂(Glenans)群島的航海學校
㈣ 布列塔尼的意思,謝謝。
英國主島被稱為大不列顛,或者稱為「偉大的布列塔尼」(法語寫作Grande Bretagne,英語為Great Britain, 音譯的不同而已)。而歷史上由於英格蘭人南侵而從大不列顛跑到與英國隔海相望的法國西北部的一個半島地區的威爾士人後裔,則稱這個半島地區為布列塔尼(法語 Bretagne,英語 Brittany),算是為了緬懷家鄉吧,所以可翻譯為小不列顛。就像美國的新奧爾良,新約克(紐約)等,也是為了紀念家鄉的城鎮而如此命名。
最初布列塔尼是一個獨立的公國,從1532年之後,布列塔尼成為法國的一個地區。
補充:Britain到brittany的以y結尾的變化本身也有一點表示「小」的概念。
㈤ 布列塔尼公國的介紹
布列塔尼是法蘭西國家的一個歷史區域,直到15世紀,布列塔尼是完全獨立的公國,處於法國和英國兩個大國的影響下。1499年,布列塔尼女公爵布列塔尼的安娜(布列塔尼語:Anna Vreizh)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二,此後布列塔尼失去了自治權。1547年,布列塔尼公國正式成為法國的一部分。布列塔尼公國南至盧瓦爾河,西至諾曼底,大部分邊界為海岸線。如今當地的居民大部分已被法國人同化,只有部分農村地區還在以布列塔尼語作為母語。
㈥ 布列塔尼地區的行政區劃
1790年法國大革命時,布列塔尼公國被劃分成五個省,即Morbihan 莫爾比昂省、Côtes nord (1990年改名為Côtes d'Armor 阿摩爾濱海省)、Finistère 非尼斯泰爾省、Ille et Vilaine 伊勒-維萊訥省和 Loire-Inférieure (1956年改名為 Loire Atlantique大西洋盧瓦爾省。按照當時的行政體制,省是最大的行政單位。法國政府把布列塔尼分成幾個省,而不承認這幾個省之間在歷史上和文化上的聯系,等於否定了布列塔尼這個地區的存在。
1956年,法國政府建立一個新的行政單位:地區(Région),每個地區由幾個省組成。
布列塔尼地區由四個省組成:
莫爾比昂省 (省份代碼:56,省會城市:Vannes)
阿摩爾濱海省 (省份代碼:22, 省會城市:Saint-Brieuc)
非尼斯泰爾省 (省份代碼:29, 省會城市:Quimper)
伊勒-維萊訥省 (省份代碼:35, 省會城市:Rennes)
而大西洋盧瓦爾省被劃入另外一個地區。很多布列塔尼人對此表示不滿,認為該省應該歸回布列塔尼。
布列塔尼也被分為Arvor (即:「濱海地區」) 和Argoat (即:「森林地區」),因為沿海地區的居民和大陸內地的居民在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顯示出許多不同之處。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布列塔尼是按照主教的管轄區(法語:évéché)而劃分的。
㈦ 布列塔尼公國的簡介
布列塔尼是法蘭西國家的一個歷史區域,在高盧與其後的羅馬時代,該地被稱為阿莫利卡(Armorica)。5世紀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時,大批逃離不列顛島的不列顛人(主要是康沃爾人)徙入,他們不但帶來了海島凱爾特人的文化,也將該地改名為布列塔尼(Brittany),意為小不列顛。
自羅馬帝國崩解以來,布列塔尼便開始在行政上脫離了整個高盧,因此,當整個高盧轉化為法蘭西時,布列塔尼仍舊被排除在新生的法蘭克王國之外。此時的布列塔尼人擁有自己獨立的王國,一直到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時,布列塔尼才在行政上,回歸高盧(這時稱為法蘭克)的統治,但此時的布列塔尼仍保有很強大的自治權利,而他們的領袖,也從國王改為了公爵。此後,隨著法蘭克帝國(與其後的西法蘭克王國與法蘭西王國)王權的衰弱,本來在文化上就不同於法蘭西王國其他封邑的布列塔尼,再度成為一個僅在名義上臣屬於法蘭西國王的封邑(此時布列塔尼對法蘭西的關系,可從時而稱王,時而稱公的情況,得知其與法蘭西王國關系呈現出若即若離)。10世紀以後,靠海的布列塔尼也如同歐洲其他地區一樣,遭受到維京人(與其後的諾曼人)的侵襲,而飽受劫掠。到了12世紀,統治安茹的金雀花家族逐漸崛起,出身該家族的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便利用機會,讓自己的三子傑弗里與布列塔尼公爵柯南四世(Conan IV)之獨生女康斯坦斯(Constance)結婚,從而將該公國牢牢掌握到自己的手上。
然而,布列塔尼公國在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死後,逐漸脫離金雀花家族的掌握。先是,在金雀花家族爭奪王位的爭斗中,傑弗里之子亞瑟(Arthur),為其叔約翰擊敗,並在被囚期間,為約翰所謀害,此舉不但使約翰成為英格蘭國王與該家族在法蘭西封邑的領主,也使布列塔尼公國最終從英格蘭國王的控制下,獨立出去。布列塔尼公國之獨立,在於康斯坦斯與傑弗里的唯一子嗣亞瑟之死,因而使繼承權轉移到康斯坦斯與新丈夫索阿斯的居伊(Guy of Thouars)的女兒艾莉斯(Alice)身上(因繼承權在康斯坦斯身上,故只有其子女才有繼承權;亞瑟有個姐姐埃莉諾,但正被約翰囚禁,法國國王怕約翰以埃莉諾之名統治布列塔尼,就搶先立了艾莉斯),並在之後將統治權轉移給了德勒家族(House of Dreux)手上。此德勒家族系卡佩家族法王路易六世的後代,封德勒伯爵,為法王近親。
再次獨立後的布列塔尼公國,一直是各國爭取的對象,特別是在當時英、法正在進行百年戰爭,布列塔尼公國的意向,就更行重要。14世紀時,布列塔尼公國面臨到一次公室內部的危機,事件起因於亞瑟二世(Arthur II)兩次婚姻所生諸子的彼此敵視。在亞瑟二世死後,他與前妻所生之子約翰三世(John III)於1312年,繼承了公爵寶座,但約翰三世極度憎惡其異母弟約翰四世(John IV),因此他極力排除這個弟弟的繼承權,然而這個努力卻很難成功。一則因為自己無嗣,而其兩個同母兄弟又都已經死亡,並沒有留下兒子,這便使他很難不將公爵寶座傳予約翰四世;二則在約翰四世背後,有著英格蘭貴族的支持,於是約翰三世決定選擇了他同母兄弟的女婿布盧瓦的查理(Charles of Blois),而查理是法蘭西國王菲利普六世的外甥,同時也王國中有力貴族(布盧瓦伯爵居伊一世)的兒子。這個選擇在他身後,就無可避免地演變為一場具有國際背景的內戰。戰爭從約翰三世死後便開始了,這場戰爭延續了23年,最後才由英格蘭支持的約翰五世(John V,約翰四世之子)繼位為公爵,平息了這場內戰。
㈧ 有懂法文的朋友,請告訴我一下地址是法國的哪個區,哪個城市如下
是法國西北部的一個城市,離Caen不遠,位於卡爾瓦多斯省Calvados,屬於下諾曼底大區Basse-Normandie。
Bretteville-sur--Normandieregioninnorth-westernFrance.
ItliesontheRiverOdonabout5km(3.1mi)westofCaen.
㈨ 西歐的不列塔尼亞現在屬於哪國
布列塔尼地區是法國西部的一個地區(布列塔尼語:''Breizh'',法文:''Bretagne'',威爾士語: ''Llydaw'',英語「brittany")。布列塔尼人來源頗為復雜。有一部分人是原始高盧人(法文:''Gaulois'')的後裔,另一部分是英國南部的威爾士人的後裔(法文:''Gallois'',英文:''Welsh'',威爾士語:''Cymru'')。由於英格蘭人越過英吉利海峽到達布列塔尼定居,使得他們往南遷徙。由英國移居過去布列塔尼的民族,他們本身的語言和當地民族的語言很相近,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的融合,成為現代的布列塔尼人。
㈩ 法國有哪些十大城市
以下為法國主要的十大城市:
1、巴黎
戛納(Cannes)位於法國南部港灣城市尼斯附近,是地中海沿岸風光明媚的休閑小鎮。和法國其他城市一樣,戛納最好的旅遊季節是在 6-10月 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的戛納國際電影節每年五月中旬在此舉辦。
戛納小城依偎在青山腳下,瀕臨地中海之濱,里維拉海灣把臨海的幾個小城鎮環鎖了起來,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5千米長的沙灘,四時不謝之花,漫步城中,白色的樓房、蔚藍的大海,以及一排排高大翠綠的棕櫚樹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自然風光。「精巧、典雅、迷人」是大多數人對戛納的評價。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