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的教育制度是什麼需要准備哪些申請材料
一、教育行政
1.中央教育行政機構
中央設國民教育部,教育部長由政府總理提名,由總統任命。通過分工精細的下屬部門和地方學區長及各級督學員,對全國各級公立學校的教學與行政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同時,也對同政府簽訂合同的私立學校實施監督。
教育部內設總督察署,負責各級學校日常教學工作的評審與調研,即把握總的教育方針,並就固定的題目開展調研,幫助部長掌握基層學校的情況。另設教學大綱委員會專門負責制定教學大綱的工作。對教師的督察工作則完全交給地方學區的督學。
2.地方教育行政機構
法國國民教育部通過下設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學區實現其領導。全國共分28個學區(其中包括一個海外領地學區),它們的地理范圍大部分與經濟區相同。每個學區包括幾個省,由一名學區長領導。學區長屬於國家高級官員,學區長代表國民教育部長,負責落實中央有關教育的方針政策。
此外,每個學區內的各省,均設有省級督學員。
二、學制結構
法國現行學制,分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級。
三、各級各類教育
1.學前教育
在法國,學前教育是初等教育的組成部分,由幼兒學校(ecolematernelle)實施。學前教育的目標是,通過對美感的啟蒙。對身體的意識,對靈巧動作的掌握和對集體生活的學習,發展幼兒的語言實踐能力和個性,同時還注意發現兒童在感覺、運動或智力方面的障礙並及早診治。
2.初等教育
小學教育是初等教育的主體,構成法國義務教育的第一階段,由小學實施。
除了公立小學之外,法國還有私立小學,多為宗教團體所辦,大多數與政府教育機構簽訂了合同,按照統一的教學大綱施教,同時也得到政府少量的資金補貼。
小學教育的任務包括「口筆頭常用法語的實踐及算術和數學簡單運算的實踐,包括啟蒙活動及與之相關的基本概念的傳授,包括藝術教育、手工教育和體育」,為中等教育打基礎。
全國小學教育的大綱,由教育部統一制定。課程有7門:法語、數學、科學技術、歷史地理、公民教育、藝術教育和體育。
3.中等教育
(1)初中。法國的小學畢業生都可就近注冊進入初中學習。初中學制4年,分為兩個階段:前兩年(六年級、五年級)是觀察階段,後兩年(四年級、三年級)為方向指導階段。課程有:法語、數學、現代外語、史地、經濟、公民教育、物理、生物、地質學、科技、藝術、體育等,初中開始實行畢業考試制度,合格者可獲得「初中畢業證書」。
(2)高中。高中是法國中等教育的第二階段,學制3年,也稱長期高中,分為普通和技術兩類。初中畢業生根據方向指導的結果就近入學。
普通高中的主要任務是為高等教育的文理專業輸送人才。課程有:法語、史地、公民教育、外語、數學、物理、體育。
技術高中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技術員和為高等教育的技術專業輸送人才。它們有共同開設的課程但課時不同,根據本方向的特點有所增減。此外,普通高中還有大量的必修課和自選課,而技術高中則有每周10—20課時的專業教育。
高中畢業時要進行中學畢業會考,以此衡量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和教學的質量。考試合格者獲得會考合格證書,可直接進入綜合大學第一階段學習,不再受任何考試選拔(名牌大學校除外)。
4.職業技術教育
高中階段,出現三種形式:普通高中設技術選修課,技術高中設技術專業課,而職業高中則培養技術工人和技術職員。
職業高中是實施短期中等職業教育的機構,是義務教育的重要補充,是以培養「就業」學生為主要任務的全日制公立或私立學校。
在法國,還存在短期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相當於專業教育的第三教育等級。其實施機構有:在高中設立的「高等技師班」,綜合大學設立的高等技術專科學院,以及高等職業專科學院。它們為那些希望早就業或具有某一專業特長和愛好的畢業生提供了升學與就業的機會。
高等技術專科學院也稱短期技術大學,雖設在綜合大學內部,但自成體系。高等職業專科學院是1991年才開始出現的。
5.高等教育
在法國,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包括普通(或綜合)大學、高等專科學校(或大學校)、以及短期高等教育機構,如高等技術學院和高等職業學院,此外,還有傳統的高等教育機構,如法蘭西學院、國家天文台等。
1968年的《高等教育法》規定。法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建立與傳播知識、發展科學研究和培養人」,必須「有助於社會晉升培訓,並由此促進社會朝著使每個人對自己的命運具有更大責任感的方向發展」。
(1)大學。現代的法國大學是根據「自立」、「參與」和「多學科」的辦學原則而改組成的教學與科研並重、行政管理自主、教學安排自定的公立科學文化性機構,是法國高等教育的主體。
大學分階段(cycle)組織教學。第一階段是基礎課,第二階段是專門化,第三階段是深造和從事科學研究。
大學實行學分制,獲得規定學分是獲得學位的先決條件。課程分必修、必選、自選三種。
(2)大學校。大學校是高級官員、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科技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
大學校人學考試不統一進行,一些學校單獨組織,一些方向、水平相近或有傳統聯系的學校聯合組織。各校的主要共同點是,學制大多三年,基本不實行學分制,要求嚴,重實際應用,人文、社會、經濟、語言等普通課佔有相當比重,只頒發本校畢業文憑。一些學校還獨立地或與大學等其他高教科研機構聯合,培養研究生。
大學校是法國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它起點高,要求嚴,重應用,講實效,規模小,學生出路保險且待遇優於受過由其他機構實施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形成良性循環,是英才主義的典型產物,與氣氛鬆弛、淘汰率高、出路沒保證的群眾性(或說普及型)的大學形成鮮明對照。
6.師范教育
自1889年7月起,法國教師成為國家教育事業的代表,由政府任命,從國家稅收中分得薪水,晉升、提級有規則可循,一進入師范學校就成為國家工作人員,並領取津貼,畢業後工作有保障,退休後生活有依靠。
初等教育師資即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培養主要在師范學校。自1986年秋季開學起,現行師范學校不再面向高中畢業會考合格者招生,而是直接招收大學第一階段畢業生,即持有大學普通教育文憑者或具有同等學力者。
中學的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師資必須首先在大學第一階段畢業、並在第二階段學習了一門專業。
要當普通中學教師者,通過考試後再到「地區教育中心」實習1~2年。
要當職業高中教師者,通過考試後要進入「職業教育師范學院」實習。最後,實習生要通過兩次授課考核,通過者獲得正式的職業教育教師文憑。
一、初等教育改革
1985年法國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小學教學大綱,並從該年秋季開學起實施。新大綱規定小學均開設法語、數學、科學與技術、史地、公民教育、藝術教育、體育7門課程,廢止白1969年開始實施的課時三分制教學計劃,恢復傳統的分科教學,以加強基礎學科的教學。
1989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初等教育方向指導法》,其主要內容是:
(1)取消留級制度,實行彈性學制。即將初等教育分為准備學習階段(2~5歲)、基礎學習階段(5~8歲)和鞏固加深階段(8~11歲)。
(2)調整課程設置,把小學的7門課程分為3組。第一組包括法語、史地、公民教育,第二組包括數學、科學與技術,第三組包括藝術、體育。
(3)在同班或同年級中建立學科同質小組。即學校允許學生某一學科的進度快些或慢些或暫時落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具有相同興趣和學習節奏的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優勢。
(4)重新安排學年,調整學習節奏,使學生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5)推進閱讀計劃。
(6)增設外語。
二、中等教育改革
20世紀80年代以來,法國在中等教育領域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1.改革初中
(1)革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現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現代化。1985年法國教育部公布了初中新教學大綱,新大綱的特點是:①加強法語教學,強調提高學生的閱讀和書寫能力;②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重新安排初中各年級數學的深度和進度,加強數學基本技能的訓練;③加強外語教學,鼓勵更多的學生學習第二外語,以適應歐共體統一市場的需要;④獨立開設公民教育課,加強道德教育;⑤設置必修的綜合技術課,使每個學生在結束義務教育時都受過一定的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教育。
(2)加強體育和藝術教育。法國教育部強調,藝術教育要給學生創造自我表現的條件,擴展其文化修養和知識,通過激發學中的靈感和啟迪他們的智力,達到使其個性得以充分的發展。
(3)建立「教育優先區」。即在輟學現象嚴重的地區發動社會與學校合作,幫助家庭條件差和功課差的學生完成規定的學業。
2.改革高中
1991年4月,教育部長若斯潘宣布了高中改革計劃。其主要內容是:
(1)重新組合各科類的設置。通過調整高中的課程設置和畢業會考中各科類分數所佔的比重,把學生分為文學、科學和經濟三大類,使原來各科類之間明顯的等級差別被同科類內部的競爭所取代,以便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特別要加強科技類的普通文化課的教學。
(2)增加機動課時,用於補習和指導。即在高中的前2年,讓學生每周有3個小時的機動課時,用於在教師指導下按學習水平分成小組活動。落後生可以藉此彌補差距,其他學生則接受掌握正確學習方法的幫助。對畢業班,機動課時用於強化學生所學的專業深知識。
(3)增加學生選擇的機會,打破舊的上下等級和平行隔斷。建立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相互變通的渠道,使學生即使接受職業教育也可以根據自己今後的能力繼續完成普通高等教育各科類的學業。
此外,還提出了提高教育效率,克服高留級率問題,以及普及信息科學教育。
三、高等教育改革
1984年法國社會黨頒布了《薩瓦里法》,要創立「高等教育公共事業」,提出「全部中等教育以後的、包括大學校與繼續教育,都應屬於高等教育的范疇」,開始了1968年以來又一次重大的高等教育改革。
這次改革的側重點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調整高等學校的辦學方向,在重申「自主自治、民主參與、多科性結構」三原則之外,進一步提出高等教育必須貫徹現代化、職業化和民主化的原則。
所謂現代化,主要是指辦學方向和方法要面向現代社會,教學內容應迅速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提出要改革綜合大學各階段的教學:
(1)加強對第一階段學生出路的指導,開設一些職業性質的課程,在第一階段結束時發給結業文憑。
(2)統一第三階段學位的名稱。
(3)增設博士後階段的課程。
(4)在整個大學階段增設一些新興的跨學科專業,鼓勵高等學校加強對應用學科的研究。
(5)加強外語教學。為了盡快提高高等學校的教育質量,該法還鼓勵高等學校之間開展自由競爭,支持他們廣泛地開展國際教育交流,並加強政府對高等學校質量的審查和評估。
所謂職業化,是指在高等教育的各個階段,應進一步克服純理論教學的傾向,重視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術的教育與出路指導,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提高他們的職業競爭能力。
所謂民主化,則是指進一步賦予教師、學生和其他有關人員更多地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力。其措施有:
(1)在高等學校內部設校務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學業與大學生活委員會,它們分別對學校的管理行使決定權、咨詢權和建議權。
(2)給予高等學校更多的自主權。
(3)進一步改變高等學校招生中存在的不平等、不公正現象,增加對工農出身的學生的資助。
1986年法國國民議會批准了教育部副部長德瓦凱起草的《高等教育改革法案》(又稱《德瓦凱法案》),再次對高等教育進行改革。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
(1)在辦學指導思想上,以「競爭、創造性和責任感」代替「現代化、職業化和民主化」原則。鼓勵學校之間、學生之間進行競爭,支持學校與個人敢於冒尖。為保證新生質量,規定高等學校可對新生進行篩選。
(2)在高等學校自身管理方面,強調高等學校必須擁有自主權和競爭力,實現經費自主,在一定限度內自主確定學生的注冊費;可頒發本校的文憑;確保教授、研究人員在高等學校中的領導地位。
(3)恢復1984年以前的兩級博士制度。這個法案直接觸及了學生及其家長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強烈抗議與抨擊,以致法國政府不得不撤消該法案,使這次改革夭折。
四、師范教育改革
1989年公布的法國教育改革法案著重強化了師范教育,廢除了現行的師范教育制度,包括師范學校和地區教育中心,對全國各地教師培訓進修機構進行綜合改造,使中小學教師的理論培養、現場實習、教育實驗結合在一起,統一由設立在大學的教師培訓學院(IUFM)承擔。
五、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
1988年出版了題為《教育與明天的社會——面對21世紀的挑戰》的調查報告。報告提出,最緊迫的改革應在初等、中等教育和大學的第一階段。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形式的。報告出版後引起了法國各界的廣泛重視,被認為是法國教育改革的綱領。
1988年「教育與經濟高級委員會」發表了題為《教育與經濟2000年的教育體制》的調查報告。基本內容是:
(1)採取緊急措施、減少中學無文憑肄業現象,因此,要在幼兒學校提供個別幫助,到小學推行三年技能教育,在初中前兩年設觀察階段,進一步發展初中後兩年的職業教育。
(2)在1995年以前,把每年獲得最低職業教育文憑(CAP和BEP)的人數從現在的38萬減少到15萬。把最初職業教育BEP改造成為可以適合多行業的基礎技能訓練,並到1995年逐步提高CAP的教育水平。此舉可望使18歲青年在校率迅速達到80%。
(3)現在每年只有15萬中學生獲得高中畢業證書,到2000年應該達到每年25萬人,其中,應該有10萬人獲得職業教育高中會考合格證書,使畢業會考合格證書獲得者占畢業生人數的3/4以上。
(4)發展大學高級技術教育,使畢業人數從現在的每年8萬增加到16萬。加強職業教育師資的培訓,定期檢查課程設置是否與實際需要相結合。
(5)提高大學第一階段的教育質量,從中學教學大綱分科內容人手,提高學習的連續性和分科指導的准確性。到2005年,使大學畢業人數從現在的每年9萬增加到19萬,達到同齡青年的45%。長線的高等教育也要圍繞未來五大熱門職業進行,即側重於培養工程師、企業管理人員及國家公務員、商業人員、醫生和教師。
(6)發展工程技術教育,建立國際水平的工程師學院,培養高水平的工程師和高技術研究人員。
(7)改善大學與企業的聯系,建立職業培訓委員會和就業指導機構,使企業對培訓更有效地實行監督,使繼續教育更具活力。企業同實驗室合作,以投資形式取得研究成果的股份並盡快開發,建立真正的技術轉讓中心等。
2. 法國教育制度什麼樣的
法國的教育體制由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構成。高等教育制度又分為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法國的公立大學一律免費,只需支付一定的注冊費(約200)。法國的高等教育歷史悠久,現有80餘所大學和300多所專業高校和研究中心。十分發達的教育體制使法國的高等教育質量得以保證,法國的文憑國際公認,並且學費低廉。法國大學分三階段:第一階段(一,二年級)二年,畢業後獲大學基礎文憑,相當於我國大專文憑;第二階段一年,畢業後獲學士學位;第三階段是研究生階段,畢業後可獲碩士或博士學位。
凡申請進入第一階段學習的學生,需通過法國使館的法語考試。法國大學接受取得高等錄取資格的中國高中畢業生赴法攻讀本科;中國大學在校生可去法國大學插班學習;中國大專和本科畢業生可去法國攻讀碩士學位。
法國高等教育體系多元化,不同類型的學校有不同的教學目標,而課程設置和入學條件也各不相同。眾多公立、私立學校各有千秋,公立學校由國家資助,相比之下,學費低廉的近乎於免費。按教學機構劃分,現有三大類教學機構並存:
(1)綜合大學:遍布法國全國各地的87所綜合大學,通過各種學科的劃分實施基礎及應用教學,分短期和長期學制。入學條件:招收持有法國高中會考證書或同等學歷的學生向校方遞交申請材料,學校根據候選人材料擇優錄取。(註:由於中國高中畢業證書不能等同於法國高中會考證書,因而中國學生入學條件限於獲得中國大學錄取通知書者,中國大學在校生或畢業生。)綜合大學教育含義下的3個階段,各階段文憑均屬國家級文憑,第一階段實施大學基礎知識教育;二、三階段的學習趨向於專業化。
(2)重點高等專科學校:重點高等專科學校為政府機關、工業界、服務業培養工程師、高級管理人員及行政人員。其中一大批隸屬於政府各部門,專門負責培訓工程師、教師及行政人員。其中一些高等專科學校(如:國家行政學院,高等師范學院)則是法國一大教學特色。此外,還有私立學校(如:部分商業學校與工程師學院),經審核後可獲得國家認可。高等專科學校屬於長期學制,為期5年。入學條件:入學要求嚴格,校方通過候選人的法國中學會考成績與申請材料擇優錄取,被選拔的學生需在2年預科班學習後(或通過綜合大學1至2年的學習),參加國家統一考試,被錄取者繼續學習3年,落選者可進入綜合大學第一階段學習。
(3)其他高等院校:該類院校大部分在藝術、建築等創作性領域進行高等專業教育。屬於長期學制。入學條件:大部分學校自行組織入學考試,根據考試成績擇優錄取。除長期學制以外,法國短期學制的職業教育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3. 法國人文主義教育有哪些
(1)拉伯雷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
拉伯雷(1494—1553年)是法國著名人文主義者。他在《巨人傳》這部名著里抨擊了中世紀的教育制度,並提出了人文主義的教育理論。
巨人高康大的父親聘請了一位名叫賀羅勞斯的家庭教帥,教他瀆書識字。這位教師按照中世紀的教學方法教誨他。他學了五年零三個月,才學會A、B、C三個簡單字母。在以後的五十年中,他的學識沒有任何進展,直到這位老師去世時,他依然只認識這三個字母。中世紀的教育把高康大造就成一個傻瓜。兩年後,一個人文主義者來教育他。這位新教師採用人文主義的教育方法對高康大施教,讓高康大在愉快的環境里接受教育。通過網球和其他球類運動來鍛煉身體。在吃飯時,讓他閱讀有趣的打仗的歷史,和朋友在一起討論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通過玩紙牌和投骰子來學習算術,培養他對數學、幾何、天文和音樂的興趣。此外,還讓他學習馬術、劍術、角力等體育課程。他還和夥伴們參觀工匠作坊,觀察和學習他們的技能。這種教育是這樣的親切、自然而又容易,不僅沒有使高康大感到困惹。而且把學習視為一種娛樂。所以效果十分良好,高康大很快從愚昧中解脫出來,並掌握了大量的正確而有用的知識。為了繼續深造,他又到巴黎大學就讀。
拉伯雷認為,只有實施人文主義教育,才能把人從討論無聊的神學中,從禁慾主義中解脫出來。人文主義教育是一種為了充分地享受人生快樂和盡可能地增長才智的創造性的教育。他這種教育思想為法國人文主義教育指明了方向。
(2)人文主義教育的搖籃法蘭西學院:
1526年,在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的支持下,人文主義者創建了法蘭西學院。它是法國人文主義教育的搖籃。
法國雖然在地理上與義大利毗鄰,但接受文藝復興的影響卻比較遲緩。法國的保守派,封建貴族,教會以及他們的學術思想的代表巴黎大學,對具有人文主義傾向的思想家與學者多方加以迫害。巴黎大學是當時歐洲的最高學府,是國際學術權威,但它卻是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最頑固的堡壘。國王法蘭西斯一世為了提倡人文主義新文化,也不得不撇開巴黎大學而另建法蘭西學院。
法蘭西學院由國王親自監理,實施人文主義教育。學院開設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和數學講座。它與義大利的宮廷學校相類似,不僅注重人文主義教育內容,而後來還產生了注重公共教育的傾向。它成為法國傳播人文主義文化的重要基地。
4. 第一帝國時期法國的教育是怎樣的
1804年拿破崙稱帝,在政治上實行中央集權的大資產階級軍事獨裁,與此相適應,在教育上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拿破崙以其政治家犀利的眼光看到教育對實現其政治目標的重要性,他曾告誡:「在我們所有的機構中,最重要的是公共教育,全部的現在和將來都取決於它。」因此他始終熱心於改革學校教育,以期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出帝國所需要的文武官員,鞏固帝國的統治。
1808年拿破崙創立帝國大學,作為全國教育行政的最高領導機關。帝國大學的總監(相當於教育部長)由拿破崙直接任命,凡學校的開辦、取締,教職人員的任免與提升都由總監掌管。帝國大學還設有評議會和總督學署,協助總監管理全國的教育事務。在帝國大學之下和全國司法區平行設置29個大學區,每一學區設總長一人,由總監任命。同時還設學區評議會和督學,全國的大、中學校均由帝國大學統一領導,各級各類學校的規章制度、課程設置、課時安排均由國家統一制定和監督實施。總監、總長和教師都是國家的官吏,由國家支付薪金。這種嚴密的中央集權的教育行政體製成為法國教育制度的最大特點,並一直影響到現在。
第一帝國時期,初等學校不被重視,但中、高等教育卻得到很大發展,中學有中央政府設立的國立中學和地方自治機關設立的市立中學。這些名稱一直沿用到今天。國立中學主要是培養行政官員和高級軍事人才,學校內部管理很嚴,學生身著統一的服裝,按軍隊的編制,學校的行動統一以鼓聲為號。對違反紀律的學生實行嚴厲的處罰。相對國立學校而言,市立中學地位低下,課程淺顯,紀律也不嚴格,數量也較國立中學要多。
第一帝國時期教育有很大的發展,使原來混亂無序的學校教育向比較系統完整的學校教育體制轉變,建立了法國近代學校教育體系。
5. 資產階級大革命前法國的教育是怎樣的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比英國晚了一個世紀,17世紀的法國仍然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家。發展中的資產階級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銳,這種階級矛盾和斗爭是以宗教斗爭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17世紀時,法國資產階級主要信奉加爾文新教(又稱胡格諾教派)和新教教派—詹森派。封建專制政府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會(舊教)實行嚴酷的思想統治,並對新教進行殘酷的迫害。在教育上占統治地位的是耶穌會派和後起的聖樂會派。大革命前,法國的教育主要掌握在舊教手中,是天主教對抗資產階級新教「異端」、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
1.初等教育
宗教改革以後,法國各教派仍然繼續斗爭,都想把學校當作傳播本教派教義和爭取群眾的工具,紛紛興辦初等學校,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法國初等教育的發展。
在新教辦的初等教育中,著名的有詹森派的學校。詹森派教徒中有不少學者和作家,受笛卡爾思想影響很大。他們也從「原罪說」出發,但認為因為人帶有原罪,兒童的精神是病態的,所以對他們的教育更要採取同情、溫和的態度,不能使用壓制和懲罰的方法,主張通過教師的榜樣和親切的談話來進行教育。在學習內容上,主張以學習本民族語言和近代語為主,同時還要學習數學、地理和歷史。教學時使用法語。在教學方法上反對死記硬背,注重發展智力,採用實物教學,重視練習。這些都反映出提倡科學、反對盲目信仰的新思想。但詹森派辦的學校只存在20多年,到17世紀60年代被耶穌會派封閉了。
天主教為了與新教在教育方面相抗爭,1682年成立了「基督教學校兄弟會」。為爭取教民,對新教徒子弟進行天主教思想教育,兄弟會開辦了很多免費的初等學校。為迎合時代的要求,吸引兒童,也採取了一些新方法,如先學法語,然後再學拉丁語;實行班級教學等。但學校中懲罰仍很嚴厲。為滿足教師的需求,1684年開辦了教師講習所,講習所還附設了「練習學校」,這是歐洲最早的師范學校。
2.中等教育
這個時期法國中等學校主要有耶穌會中學和大學附屬的文科中學。這類學校經院主義氣息濃厚,落後於時代需要。17世紀初發生了改革中等教育的活動。1611年創建「耶穌基督聖樂會」,會員多受笛卡爾思想影響,到1626年已開辦中學50餘所。這些中學的特點有:(1)中學前四年學法語不學拉丁文;(2)高年級學拉丁文不學希臘文;(3)採用新方法教拉丁文(如重視閱讀原著,不死背文法);(4)注重歷史教學,並使歷史與地理聯系起來;(5)重視數學,認為數學可以「訓練智力,使人善於思考」;(6)開設物理、化學學科;(7)教學時注重學生個性,反對體罰,學校生活比較溫和、自由。1773年以後聖樂會派代替耶穌會派支配了法國的中等教育。在後來的法國大革命中,許多聖樂會的教師投入了資產階級政黨的隊伍。
3.高等教育
17世紀至18世紀法國的高等教育受天主教會的控制,大學排斥新教徒十分激烈,不給信仰新教的學生頒發學位,禁止使用笛卡爾的著作。啟蒙運動興起後,壓制新思想。巴黎大學神學院曾將盧梭的《愛彌爾》宣布為禁書,並當眾焚毀。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學教學內容也有一定的變化,出現了一些反映進步思想的講座,如開設數學、自然科學、民法、自然法的講座。
6. 法國的教育分為什麼
學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四級。
法國強調教育治理要統一,教育部垂直治理基礎教育。基礎教育結構全國統一,小學為五年制,初中為四年制,高中為三年制。初中分為適應階段、中間階段和專業定向三個階段。高中階段分為確定階段和最後階段。
法國高等教育:
法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分為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法國的公立大學一律免費,只需支付一定的注冊費(約500€)。法國的高等教育歷史悠久,現有80餘所大學和300多所專業高校和研究中心。十分發達的教育體制使法國的高等教育質量得以保證,法國的文憑國際公認,並且學費低廉。
法國大學於2004年開始實行與國際接軌的LMD教育制度,分三階段:第一階段(Licence)三年,畢業後獲大學基礎文憑,相當於我國學士文憑;第二階段(Master)兩年,畢業後獲碩士學位;第三階段(Docteur)三年,畢業後可獲博士學位。
7. 二戰結束後,法國的奴化教育有多厲害
二戰前法國號稱擁有世界上最強陸軍和最堅固的防線馬奇諾防線,但其在二戰中的表現實在是讓人大跌眼睛,納粹德國在希特勒的指揮下只用一個月多一點的時間,就佔領了整個法國本土,並且在法國本土上建立了維系政權,也就是傀儡政權。昔日唯一能跟英國抗衡的擁有廣闊殖民地的法國就此名譽掃地。
但法國就不一樣了,正因為法國推行系統的強大的奴化教育,很多已經脫離法國控制的前法國殖民地國家依然保持著很深的法國傳統和法國文化。在外交政治舉動上,仍然要看自己以前主子法國的眼色來行事。法國和英國的殖民統治可以說是截然不同,二者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英國雖然不太關注殖民地底層,但是能夠緊緊的把其殖民地籠罩在大英帝國的光環之下。法國殖民地的每一個子民深受法國文化的影響,但也給法國帶來很大的麻煩,比如現在非洲難民問題就成為困擾法國的一個重大政治課題。
8. 法國義務教育是怎樣的
法國歷來重視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則與我們慣常的理解不同,它是指關於在現代社會、在現代的法國如何有質量的生存而進行的教育,這正是法國社會目前所關注的教育焦點之一。
由於法國國民教育部已經認識到能力培養勝於單純的知識的培養,並且在教學改革中已經有實質性的手段出台,所以相應的教育實施有相當部分是在課堂和學校活動中進行的。
9. 法國教育制度的教育體系
法國屬於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強調教育治理要統一,在教育治理上長期實行高度的中央集權制。教育體系分學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四級。
法國分初等、中等、高等三級組織的體制。形成了幼兒學校1—3年、小學5年、初中4年、高中3年的學制。從小學到高中第一年的10年為義務教育階段。高級教育以大學的三個階段為基準,培養不同規格的人才。
法國教育特色:
1、福利教育
這里針對的是公立的學府,只需要繳納一筆不貴的注冊費,就可以接受高質量的西式教育,可以同時享受精英課程和優質師資,比起實力動輒十幾萬的學費要劃算得多。而且注冊費基本在學校間沒有差異,專業也不會對收費產生影響,主要是階段帶來的差異,適合一般家庭。
2、專業豐富
綜合大學內的專業一般都是很齊全的,可以為學生帶來全面的選擇,目標在此的學生,可以直接進入官網進行搜索,確認更適合自己的專業。而在法國專業學院其實能夠其中專業度更高的教育,這樣可以利用的資源會更多一些,也有利於大家的技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