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面對西方列強很少打勝仗,為什麼可以一反常態擊敗法國
清朝當時能擊敗法國,因為法國戰線拉得太長,導致供應不足,法國遠離了後方供應基地,水上火力支援失去了,大概只有四五千名士兵,而清軍士兵超過20000人,其中包括大量的主力軍,攜帶了大量補給,士氣一天比一天高漲。所以當時能擊敗法國。
而且清政府也利用這次勝利乘勝求和,避免了戰爭的擴大,畢竟法軍在遠東兵力不足,再者清軍並沒有取得戰略優勢,如果法軍陸海軍大舉增援那麼後果將要比丟失越南嚴重多了。而乘勝求和,中國以放棄越南宗主權為代價,既沒有割地賠款也沒有開放通商口岸,也屬於一次不小的勝利。
2. 為什麼清朝上百萬的軍隊打不過英國上千人的洋人
那時候是大英帝國時期,是一個以英國為中心的全球大帝國,全球頭號軍事、科技強國。1840年英國工業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45%,而法國和德國都只佔12%,美國只佔11%。英國一國實力等於法、德、美、俄羅斯總和還多,比現在的美國的相對實力還要大。
就封建王朝那群扎著辮子穿著長袍,三跪九叩原始思維的人能是大英帝國軍隊那時候的算得上高科技訓練有素的軍隊的對手。
3. 清朝面對西方列強很少打勝仗,為什麼能一反常態擊敗了法國
我認為主要有三點吧。一是清朝覺醒,開始學習西方的軍事。二是法國比較倒霉,遇到的都是清軍驍勇善戰的將領。三是法國的戰鬥力在歐洲不是很出色。
三:法國軍隊的戰鬥力,在歐洲列強中一直不算出色。法國人身上具有天生的浪漫氣質,能造出名聞世界的葡萄酒和美食,但貌似並不具備優秀的軍事潛質。除了在天縱奇才拿破崙時代,法軍表現還可以,此後一直表現不是很出色。
不過遺憾的是,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君臣懦弱膽怯,這次可貴的勝利還是被葬送。
4. 清朝為什麼會敗給英國
一。清朝末年的軍隊戰鬥力差眾所周知,部隊中流行抽毒品,帶兵的軍官不關心訓練而只是玩樂
二。外國軍隊來的時候帶的是火器,而中國還只是冷兵器,怎麼能打的過,科技上要輸很多。
三。中國政府懼怕抵抗會引起外國增兵,一直採取不打不退的態度,白白把路線讓了出來,壓抑了愛國將士的熱情不許抵抗
好了別的不多說,來看雙方在戰役中的傷亡人數吧。
1841年,虎門戰役開始,初場戰斗中,清軍陣亡282人,傷462人,沉船11艘。
備註:該戰清軍十分英勇,英軍總共傷38人,無人員陣亡。
1841年 2月26日,英軍對虎門發動總攻,8500名守軍全線崩潰,英軍損失輕微,虎門守將廣東軍區海軍司令關天培陣亡。
1841年 5月,英軍用一天時間攻下廣州,僅陣亡9人,傷68人。
5月30 日,三元里民眾與英軍交戰----也就是著名的三元里抗英了,該役英軍有5人死亡。
8月,廈門戰役,清軍陣亡8名中高級軍官,其中包括廈門警備司令江繼雲,士兵傷亡300餘,英軍戰死1人,傷16人。
10月1 日,英軍全面進攻定海,定海五千清軍被擊潰,定海警備司令葛雲飛及前來援助的兩名高級將領陣亡,三人皆是總兵銜,故史稱定海三總兵。
該役英軍戰死2人。
10月 10日,鎮海失守,兩江總督裕謙自殺。
10月 13日,寧波警備司令餘步雲逃跑。
1842年 3月10日凌晨,經過四個月的充分准備,清軍在前敵總指揮奕徑的指揮下打響了反攻的第一槍,經過四小時的鏖戰,反攻宣布失敗。
5月,乍浦失守,英軍陣亡9人。
6月 16,吳淞失守,江南水軍司令陳化成陣亡,該戰清軍戰死88人,英軍死2人,傷55人。
7月 21,鎮江戰役,英軍死42人,傷139人。
8月31 日,南京條約簽訂,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
看完之後你知道為什麼了么?
5. 清朝與英國打仗怎麼會輸的一敗糊塗呢
1,制度的落後:中國從明朝開始施行"禁海令",幾百年來,一直閉關鎖國,並以天朝上國自居.在西方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並蓬勃發展的時候,中國的資本主義被極端頑固的封建主義遏制了.
再加上幾千年儒家思想的影響,重農抑商,重文輕理,在清朝末年,中國在科學、教育等領域已經遠遠落後與西方的資產階級列強.
2,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清朝統治者腐敗軟弱,大都害怕列強會危及自己的統治,少數仁人志士又不能真正掌權,如林則徐,光緒帝,在洋人的堅船利炮和鴉片面前,軟弱的清政府只有一次次的妥協投降!
但是個人認為,清政府在當時的環境下,還是存在理論上的勝利可能的,橫向看,我們的鄰居日本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日本在國門被列強打開後,實行了「明治維新」,從此走上了富強的道路。縱向看,黨領導人民進行的抗日戰爭,就是在裝備武器及軍隊素質極端落後的情況下勝利的。對於這一點,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就是最好的論據,如果當時清政府成功遏制了列強的瓜分,也許中國現在也是君主立憲制。
然而歷史不能假設,當時中國統治者如果想抵抗,能否得到封建地主官僚的支持,仍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
6. 為什麼清政府打不過英國
滿八旗正規部隊有很多在和平條件下都快民兵化了。戰鬥力本來就差。再說英國當時的武器很先進。貌似滑膛槍有配備刺刀了吧。這樣既可以使用遠程武器傷害,又可以近距離搏殺。步槍上裝備刺刀代替了長槍兵。另外很多清朝將領在鴉片戰爭時期對於英軍的作戰方法不了解。所以對於軍隊的使用和部署都不妥當。個別官員還在裡面窮攪合,瞎提意見。
個別軍隊打的很英勇,比如青州軍。還有很多老百姓自發組織了抗英民兵團。在一些戰斗下表現不錯,有幾次戰斗甚至包圍了英軍。但是英國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外交手段,迫使清朝官員命令百姓離開戰場。
另外清政府當時的火器非常落後,火槍都是前裝彈前裝火葯的,射程和准確度跟英軍沒法比。而英軍戰船火炮幾乎都能在清軍炮台射程外就能進行射擊。而且清軍炮台的火炮都是固定設置的,無法進行左右瞄準,只能調整射程長短。可以說火炮基本上就是擺設了。
而且清軍在鴉片戰爭爆發初期有些輕敵,並沒有把太多的部隊投入到戰斗中去。而是根據戰況先後把部隊投入過去。結果造成部隊被各個擊破。不然拼數量在戰船射程外打,應該還是有機會表現的。
7. 為啥大清打不過英國
1.戰爭不是比人多,還有軍事技術以及戰術打法,綜合國力,人員素質等許多原因。
2.當時清政府閉關鎖國多年,士兵的武器裝備還是冷兵器為主。大炮數量有限,移動笨重,威力也不如英國。士兵人再多也只能當靶子。
8. 為什麼清朝能打敗法國
清朝當時能擊敗法國,因為法國戰線拉得太長,導致供應不足,法國遠離了後方供應基地,水上火力支援失去了,大概只有四五千名士兵,而清軍士兵超過20000人,其中包括大量的主力軍,攜帶了大量補給,士氣一天比一天高漲。所以當時能擊敗法國。
指揮得當,利用法軍輕敵冒進的思維誘敵深入,以山川地形為依託包圍打擊敵軍。同時在後期敵軍退守諒山時認識到清軍攻擊能力不足的缺點,趁敵軍立足未穩定下「正兵明攻驅驢,奇兵暗取諒山」之計,最終獲得了中法戰爭最後一次戰役「鎮南關——諒山戰役」的勝利。
9. 鴉片戰爭中清朝為什麼打不過英國
我覺得鴉片戰爭中清朝打不過英國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幾個原因我認為可以歸為清朝軍事上的衰弱、政治上的腐敗、朝廷的軟弱、士兵衰弱的身體狀況。
第一個原因是清朝軍事上的衰弱。因為清朝實行很長一段時間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與國際之間斷絕聯系,歐洲許多國家和美國抓住了每一次機遇,進行革命,解放本國生產力,極大的提升了他們國家的綜合實力,但是清政府認為認為可以自給自足,頑固的堅持閉關鎖國,根本不知道世界上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清政府的傲慢,最終也造成了他的滅亡。
第四個原因是士兵的衰弱 。由於鴉片戰爭之前,英國和其他國家就已經向中國輸送了大量的鴉片,當時的好多人們都在吸食鴉片,其中就包括軍隊中的士兵,這也造成他們的身體素質,一天一天下降,根本失去了作戰能力所以說最後打不過英國也是必然的,這些士兵跟已經失去了應有的鬥志,並且軍隊的風氣也已經被這些人搞的變得更加污濁。
10. 為什麼比英國富有9倍的清朝,卻打不過英國呢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清朝的富裕大抵就是這么個模式,有錢人是真的很有錢,窮人是真的很窮。朝廷官員、滿清貴胄們當然都是有錢人,可是普通種地的百姓,能夠填飽肚子養活一大家子,基本已經成為了一種奢望。
為此清朝的富裕,主要體現在上層社會,並沒有藏富於民的習慣。為此這種富裕程度,其實是一種假象。
鄭強教授說過,清朝的經濟總量是英國的6倍,是日本的9倍。如果這些錢拿來搞國防建設,那麼甲午海戰不可能戰敗。
可問題也就出在這個觀點之上,誰願意拿錢出來搞國防建設呢?老百姓的稅賦當然是可以正常收取,這是理。可貪官口袋裡的鈔票,你想讓他們吐出來,簡直比登天還難。
而社會上大多數財富,全都集中在這幫貪官污吏的手裡,你讓清朝怎麼從這幫人口袋裡掏錢呢?
清朝時期也是一樣,他們不會讓百姓富裕起來。所以孫中山總是到海外去募捐,因為那些去了海外的人兜里才有鈔票,才能支持他推翻清朝政府。
孫中山為什麼不在國內募捐呢?即使他自己不能親自前往,為何也沒見其他人在國內募捐呢?答案只有一個,太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