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曾經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在一戰後為什麼會迅速衰落呢
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衰落都是彼此循環起伏的,當然這樣的說法太過籠統,細看英法在一戰之後的衰落是有內外兩方面的。
這兩個國家都是准備了多年看準時機一擊制勝的,因此他們早就在勝負的天平上押了最穩的一邊。同時他們在戰後也掌握了世界的政治秩序,我們說一戰後的世界體系是凡爾賽華盛頓的,這也就是第一次世界中心不僅在歐洲而且在美國。最後,英法的衰弱其實在戰前就有伏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德美憑借科學技術的飛躍就已經在趕超英法了,只是一場戰爭讓一切都明了了。
Ⅱ 法國和英國等老牌強國到底為什麼混的越來越差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如今世界各國里,經濟和軍事最強國家要屬美國。此外,歐洲英國和法國兩大強國僅次於美國。但是現在這兩個國家情況有點復雜,在許多方面還受到美國壓制和擺布,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法國和英國等老牌強國到底為什麼混越來越差呢?
然而,現在兩國雖已無法與以前相比較,但仍是世界上有地位大國,總而言之,英法之所以混越來越差,最重要原因是經濟實力下降。
Ⅲ 西班牙、英國、法國這些昔日的殖民大國是如何沒落的
西班牙:
早期殖民大國,從殖民地掠奪來的財富都用做享樂,資金財富流入法國英國荷蘭,成為了英法的原始資本積累.
英國:
第二階段的殖民大國,充分利用殖民地掠奪財富,一度稱為"日不落帝國",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由於英國資本家自恃擁有強大的殖民統治基礎,又不願更換新設備,不願採用新技術,從此發展相對緩慢.殖民地又紛紛發動起義,亞洲風暴,印度民族大起義,阿富汗人民反英,印度解放等等,使得英國招架不住.而在美國獨立(1783)後,發展迅速,異軍突起,迅速成為與英國相抗衡的經濟大國,加上世界大戰,英國更加沒落.
法國的我不記得了,資料如下:
法國自17世紀開始在非洲等地建立龐大的殖民帝國,然而作為在非洲擁有殖民地最多的國家,法國在殖民撤退後背上了沉重的移民包袱,而殖民地中除了北非突尼西亞�1�0摩洛哥這些國家之外,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不但經濟表現很差,政治狀況至今還停留在部族政治階段,經常爆發戰爭。在這種雙向後遺症中,法國的殖民政策�1�0移民政策都難辭其咎。
法國身處強國林立的土地上,要想保住自己的大國地位,就必須堅定地執行本土強化政策,即"大陸政策"。與之相對的,就是"海外政策"的次要化和工具化。因此法國的海外殖民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來加強本土建設,強化本土的大國地位。
黑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長期受殖民者盤剝,當法國不得不退出時,還盡其所能對殖民地進行打擊,下令轉移所有可以裝箱運走的設備,銷毀大部分政府卷宗檔案,甚至連電話�1�0抽水馬桶都被拆走和炸毀。經歷了這種破壞性的獨立後,黑非洲又因受歷史�1�0宗教和民族問題糾纏,內部戰亂不斷,積弱成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特別是在當前國際競爭中處於日益邊緣化狀態。
和黑非洲相比,法國丟棄阿爾及利亞要痛苦艱難得多。因為法國在阿爾及利亞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利益。在法國龐大的殖民帝國中,唯獨阿爾及利亞被稱為"法國"。"阿爾及利亞就是法國"不僅僅是一個口號,也是一項既定政策。1854年11月阿戰爭爆發後,前總督納熱朗說:"失去阿爾及利亞,我們就將在短時間內失去整個非洲,進而整個法蘭西聯邦;也將使法國淪為二流強國甚至附庸國家的地步。"
法國寬容的移民政策也使很多北非穆斯林移民到法國,到今天總計有300多萬。他們給法國帶來新鮮勞動力,也帶來很多社會問題。移民受教育程度低,處於社會底層。不斷升級的巴黎騷亂就是因為移民未能很好地融入社會而產生的劇烈反彈。今年的法國大選中如何處理移民是各派候選人的重要課題。
Ⅳ 英法百年戰爭初期,法國為什麼會頻繁大敗於英國
法國為什麼會頻繁大敗於英國?個人認為一件事情頻繁的發生,我覺得應該是內部的原因。百年戰爭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包含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系等各種因素。盡管通常認為百年戰爭始於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國和英國早已累積多年恩怨。英國金雀花王朝早在12世紀便在法國擁有大量土地和財產。由於金雀花家族在法國擁有土地,他們據此自認為屬法王諸侯,但法王則並不信任他們的這些英國表兄弟。說白了主要原因的那時的法國經濟不如英國。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建立了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Ⅳ 近代以來,法國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
下面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簡單一句話,從路易十四開始走下坡路,「七年戰爭」後就完全衰落了
下面講為什麼,
據說當年兩個人在位期間,還曾經互相通信,只不過後來沒了下文。
除了在位時間特別長,而且幾乎同時代,倆人還有一樣十分類似的,親政前的內憂外患特別多,親政後打的對外戰爭非常多。
當時的三十年戰爭雖然已經結束,但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和法國人之間的「法西戰爭」(Franco-Spanish War)並沒有因為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建立而結束。法國人依然還在同西班牙人進行外戰,並且戰況並不理想。
當時英國人的當務之急,就是趁著西班牙日漸頹廢,荷蘭國力有限,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殖民空窗期,抓緊時間在海外布局,實現殖民帝國的夢想。所以在海外,當時英國人的頭號對手是西班牙,第二號對手是荷蘭。
因此在公元1654年,英國人向西班牙宣戰,又一次開啟了英西戰爭(Anglo-Spanish War)。
英國人的參戰,終於成了壓垮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公元1659年,西班牙人被迫同法國人簽訂了城下之盟——《比利牛斯條約》(Treaty of the Pyrenees),持續了二十四年的法西戰爭宣告結束。公元1660年,英西戰爭也隨之結束。
我們回頭再來看公元1661年,路易十四親政的這一年。
這一年的法國,才算是真正走上了稱霸之路。
(二)遺產戰爭嘗到甜頭,刺激了路易十四的稱霸之心
作為《比利牛斯條約》的一部分,公元1660年,路易十四強行迎娶了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Philip IV)的長公主瑪麗年.特蕾茲(Maria Theresa of Spain)。
他駕崩之後又引發了另外一場惡斗——遺產戰爭(War of Devolution)。
我們認為,實際上自從路易十四討要腓力四世家的大女兒瑪麗年開始,法國人就已經籌劃了如今這一刻。腓力四世去世,他年僅四歲的小兒子卡洛斯二世(Charles II)即位。法國人提出,法國王後瑪麗年作為腓力四世的長女,理應同樣享有遺產分割權。崇尚自由與博愛的法國人要的不多,只需要西班牙人大手一揮,把西屬尼德蘭交給法國人治理即可。
這樣的弱肉強食,把西班牙人按在地上摩擦,西班牙人當然不能答應。
於是1667,遺產戰爭開打。
盡管戰場上勢如破竹,但最後法國人還是接受了三家的聯合施壓,與西班牙簽訂了《亞琛條約》(Treaty of Aachen)。亞琛條約之後,法國人拿下了部分的西屬尼德蘭,繼續保持對西屬尼德蘭乃至於荷蘭的強大壓力。
當然與此同時,路易十四的胃口也被空前地吊起來了。
(三)法荷戰爭之後,路易十四身後的法國,國力達到巔峰
公元1672年,法國借口荷蘭人在遺產戰爭中背棄同盟關系倒向了西班牙,發動了「法荷戰爭」(Franco-Dutch War)。當然,同時宣戰的還有英國,因為此前已經爆發了兩次英荷戰爭,這一次同法國聯手,等於是第三次。
最最雞賊的依然還是英國。
英國人在1674年退出戰爭,卻在1678年又殺了個回馬槍,加入荷蘭陣營。
書中暗表,這件事情發生的前一年,荷蘭執政威廉三世,就已經迎娶了英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為妻,兩下早早就媾和了。
表面彬彬有禮的紳士們,撒起潑來就跟水性楊花的青樓妓女沒有任何區別。潛台詞就是,荷蘭的地盤早晚都是我的,尤其他的海外利益。我打英荷戰爭可以,那是我的家事,但是同樣的事情,你們都來打荷蘭就不行,群毆更是沒禮貌。
於是列強大和解,於公元1678年簽訂《奈梅亨條約》(the Treaty of Nijmegen)。
戰後,荷蘭繼續保持了領土的基本完整。瑞典在這次條約中收獲頗豐,拿到了神羅北部的部分領土。法國人再次拿到了西屬尼德蘭的部分土地,同時通過遺產戰爭與法荷戰爭的條約,向東還牢牢地掌握了屬於德語區的阿爾薩斯與洛林。
一個六邊形的法國,基本形成。
路易十四的歐洲霸主之夢基本成真,法國達到了國力上的巔峰。
(四)大同盟戰爭,路易十世成了全歐洲反法大聯盟的眾矢之的
進入人生不惑之年的路易十四,終於品嘗到了專制的春葯,霸權的高潮。
經過了遺產戰爭與法荷戰爭的檢驗,在路易十四的心目中,英國不足為懼,瑞典鞭長莫及,荷蘭奄奄一息,西班牙已成冢中枯骨,德意志與義大利一盤散沙。如果說法國人還有什麼擔心的,那也只能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了。除了這個政權本身體量之外,他還在名義上保留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皇冠。只要奧地利人願意,他們隨時可以把這個「自古以來」的法理武器拿出來亮一亮。
路易十四這么想,也不算錯,問題是有點不合時宜。
公元1685年,路易十四解除了《南特敕令》,對法國境內的胡格諾派採取了極端措施。奧斯曼突厥人大兵壓境,聖戰不聖戰,十字軍不十字軍先放一邊。很顯然,當時歐洲天主教代言人根本就不是羅馬教廷,而是路易十四。
這樣荒唐的搞法,馬上引起了歐洲各國的反彈。
公元1686年,作為反擊,歐洲其他各小強們,迅速成立了一個「奧格斯堡同盟」(League of Augsburg)。這個同盟的參與者,除了老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以及他背後的神聖羅馬帝國之外,還有新崛起的荷蘭,瑞典,甚至於神羅內部的勃蘭登堡;除了重新獨立之後的葡萄牙王國,還有重新找到存在感的羅馬教廷,甚至在光榮革命之後,威廉三世同時兼任了英國國王,英國也參與到同盟之中。
如此一來,歐洲反法同盟正式形成,法國單挑全歐洲的態勢也已經形成。
公元1688年,法國單挑全歐洲的大戰拉開帷幕。
這場戰爭,後來被稱為「大同盟戰爭」(War of the Grand Alliance),或者奧格斯堡同盟戰爭(War of the League of Augsburg)。當然,又因為這場戰爭持續了九年,也被稱為「九年戰爭」(Nine Years' War)。
這一次,法國人確實是作了個大死。
法國人是羊肉沒吃成,騷都沒惹一點。
這場仗打了九年,雙方除了流血,在戰術上的表現都乏善可陳。沒有任何有決定意義的會戰,也沒有留下任何經典戰役。公元1697年,互相越打越疲勞的雙方簽訂了《里斯維克和約》(Treaty of Ryswick)。
和平協議簽署之後,法國將戰爭中拿下來的領土,悉數吐了回去。
(五)西班牙王位繼承戰,路易十四灰頭土臉,法國戰略態勢由攻轉守
大同盟戰爭之後僅僅四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駕崩。
卡洛斯二世臨終將王位傳給了路易十四的孫子——腓力五世(Philip V)。只不過愚鈍的卡洛斯二世接受了西班牙貴族們的建議,雖然法國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入繼大統,但以後法國和西班牙兩國不準合並。
公元1700年,腓力五世在西班牙稱王。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落幕,取而代之的是法國波旁王朝。
緊接著,不可一世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宣布,未來腓力五世也有繼承法國王位的可能性。
便宜都讓你佔了,嘴上還不依不饒的,這下子列強不幹了。
同年九月,反法聯盟再次成立。
第二年也就是170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開打。
打了十三年的戰爭,最終以法國人的大妥協達成了議和。
法國人答應,法國與西班牙兩個波旁王朝永不合並,同時原屬於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西屬尼德蘭,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等飛地,統統轉交給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六)路易十四虛耗法國國力,他死後不久,法國在七年戰爭一敗塗地
1756年到1763年,為了爭奪世界殖民地支配權,英法爆發「七年戰爭」,大部分歐洲國家捲入。
只不過,法國的家底早就被路易十四折騰完了,這次法國和其盟友慘敗。
捉對廝殺的戰況十分清晰,最終法國輸給了英國,奧地利輸給了普魯士,西班牙被進一步削弱,俄羅斯在東歐的存在更加堅挺。
戰後,英法締結了《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奧地利,普魯士,薩克森,三個同出一脈的神羅國家簽署了《胡貝爾圖斯堡和約》(Treaty of Hubertusburg)。
經過這一戰下來,法國人丟掉了北美和印度幾乎所有的殖民地,法國的小弟西班牙也從北美退出。法國人把北美新大陸以及東方最肥的一塊肥肉,拱手讓給了英國人。不僅如此,英法大戰結束後不久,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就緊隨著荷蘭人的腳步來到了南半球,於1769年和1770年分別發現了紐西蘭與澳大利亞,並且宣布這兩個地區被納入為英國的殖民地。
英法海上爭霸,在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對法國形成了碾壓之勢。
當然,不甘失敗的法國,為了跟英國治氣,後來還支持了美國獨立戰爭。
並且,成功操縱了美國的獨立。
只是,這事乾的,損人不利己,法國人沒有撈到任何更多的好處。
十八世紀下半葉開始,法國在英國面前,已經再也無力抬頭。
至於說半個世紀後的拿破崙戰爭,那也只是拿破崙一時在歐洲大陸取得優勢。
至於全球范圍來講,法國再也無法同英國平起平坐了。
總而言之一句話,法國由盛轉衰,轉折點就是路易十四
Ⅵ 大英帝國是怎麼衰落的
第一就是成也工業革命,敗也工業革命。大英帝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獲益者。由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期間,歐洲大陸在鬧拿破崙戰爭,就是英倫三島消停,有個和平發展環境。而且英國自身的君主立憲制度,也是歐洲國家裡最為成熟先進的,因此生產技術突飛猛進,特別是蒸汽時代的新成果,更是火速應用。
那時正是英國殖民擴張加速的時候,啥樣新技術對殖民成果好用,啥樣就快速用,典型蒸汽船的使用。以後來美國總統羅斯福演說:拿破崙就是因為拒絕蒸汽船,才輸給了英國海軍,最終功虧一簣。這個演說,也促成了美國當時積極上馬核武器開發。
但等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時,卻是敗也殖民地。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時,英國的殖民地已經飽和,全球日不落帝國版圖早已建立。就好比一個吃撐的人,自然不會再接受新營養。所以英國最自豪的工業水平,更新換代速度也就滯後:反正我有大片殖民地,東西賣不掉就可以在殖民地傾銷,不升級裝備也就賺錢,當然沒必要花冤枉錢。如此一來,看似省了小錢,後果卻嚴重,技術設備越發老化,好些裝備也都不趕趟。
而在這個時候,西方國家裡新崛起的德國和美國,情況卻正好反過來,典型是德國,這國家技術水平高,崛起的卻太晚,等著有了擴張實力的時候,全世界的殖民地已經瓜分沒,且它又是個軍國主義體制,這種體制雖說不民主,但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轉成軍工優先體制很容易,因此工業水平突飛猛進,頂尖技術能力已經超過英國。美國則是發展條件得天獨厚,南北無強敵,資源土地要啥有啥,趕上科技革命東風,也就後來居上。其實一戰爆發前,英國面對德國,好些地方已經沒有優勢。
第二個原因,就是英國僵化的外交政策。
一直以來英國的外交政策,對歐洲就是聯合老三,痛打老二。一開始是聯合俄國揍法國,後來又聯合法國揍俄國,始終保持自己對歐洲大陸的優勢。這個政策長期以來,讓英國嘗到甜頭,然而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後,英國卻看走了眼,眼睜睜看著一個強大的德國,從自己眼皮子底下崛起。
德國崛起是啥後果?如果是法國或俄國,對英國的威脅絕沒有德國大,因為法俄本身就是吃的差不多的猛獸,雖然和英國有矛盾,但還是可控,德國卻不同,完全是條餓著的餓狼,且戰鬥力十分兇悍,從德意志統一的一開始,就註定跟英國沒有和平可能。必然就要撕咬。果然此後一場世界大戰,英國雖然拼了老命,把德國打下去,自己卻也兩敗俱傷,英國王室積攢了二十年的財富,一戰開戰沒倆月就打完,英國的貴族階層,在一戰中傷亡慘重,團以上的軍官傷亡,王室貴族子弟佔到了五分之四。換句話說,英國的財富和精英階層,完全一掃而空。
這樣做的後果是,你和德國玩命了四年,到頭來卻便宜了實在親戚美國。雖然靠著巴黎和會,把美國掃地出門,但日不落帝國的頹勢,已經不可避免。
也正是由於力量衰弱,英國對於殖民地的控制力,也是大不如前。特別是對印度,英國吞並印度後,其實起義一直不少,印度土兵還爆發過大起義,但當時的英國,軍事實力強大的年代裡,完全可以通過自己強大的運輸能力調兵。特別是印度起義期間,英國可以把新加坡,中國的英軍,調來鎮壓印度。但是一戰之後,這就不可能了,英國精銳的軍隊,在一戰中基本死光光。照著丘吉爾一戰後的演說,英國要想恢復其軍事實力,至少需要二十年時間,結果二十年不到,二戰又打響。
也就是因為實力衰弱,英國在一戰後,開始去縮減控制殖民地的成本,盡可能的扶持本地親英國的勢力來維持統治。這種做法你實力強的時候沒問題,實力弱的時候,完全就是割肉喂狼,像東南亞,馬來,南亞,非洲這些反英國的勢力,最初都是英國自己扶持起來,最後都砸了自己的腳。當然英國人最後也小聰明,放棄殖民地的時候,也都用些小手段,比如印巴分治,又比如香港今天這群憤怒青年,歸根結底,都是英國造的孽。
第三還有個因素:中國因素。
不開玩笑說,雖然近代史上的中國,都是落後挨打。但哪怕中國最弱的時候,也是西方列強爭霸里,不可缺的重要一環。誰搞好了和中國的關系,拿到了在中國的最大利益,誰就是當時的世界一哥。
最典型的是英國,一二次鴉片戰爭,口岸開了太平天國滅了圓明園燒了,接下來卻是和中國修好,通過對清政府的不平等條約,獲得了大量特權利益。也奠定了其資本主義世界裡長期的一哥地位。
但英國的衰落,也從他腦殘選了另一個豬隊友開始:日本。
自從明治維新後,日本崛起,開始傍英國的粗腿,促成了《英日同盟》。也正因為倆家曖昧關系,甲午戰爭的時候,英國就出賣清政府拉偏架,賣力幫了日本忙,條約簽訂後更是各種支持,日本後來打俄國,也是英國背後搗鬼。
但沒有想到,收這個小弟,在英國的大事上,日本非但不幫忙,相反更是搗蛋,一戰和德國掐,日本除了看熱鬧,就是抄英國後路,動英國對華利益乳酪,逼中國簽二十一條。一戰結束後更大鬧巴黎和會,引發中國五四運動。
在這些事上,英國為了繼續用日本小弟來制衡東方,基本都是姑息縱容,哪怕到了九一八事變時,英國還在和稀泥。結果英國殖民體系崩潰,首先就來自日本這個小弟,和中國還沒打完,就翻臉打英國,奪了英國的東南亞。後來雖說日本戰敗,但這些被日本吞過的地方,英國回來也守不住,只能一個個放掉。英國日不落體系崩潰,日本就是導火索,堪稱英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歷史經驗也證明,哪個西方國家把日本當自己人,最後都會死的慘。德國如此,英國如此,歷史教訓要記牢。
Ⅶ 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呢
1921年,經過對一戰戰敗國德國、奧斯曼帝國等國的土地掠奪,大英帝國治下的領土達到了3400萬平方公里。
當時,地球陸地的四分之一為英國佔有,這也是人類有史以來面積最龐大的國家。
當美蘇可以用外交態度來決定英法行為的時候,大英帝國就已經徹底被掃進了歷史垃圾堆。
Ⅷ 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是如何走向衰敗的
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英國曾經被稱為太陽永不落下的帝國,其殖民地曾經幾乎覆蓋了半個世界。但今天,它已不再像以前那樣強大。你有沒有想過,英國為什麼會衰落?殖民地擋住了工業革命的道路。我們知道,大英帝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受益者。因為當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時,整個歐洲大陸都在與拿破崙交戰,只有不列顛群島除外,所以它有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而且,當時英國已經開始實行君主立憲制,是歐洲最成熟、最先進的國家。因此,英國的生產技術進步很快,到處佔領殖民地。而凡是新技術殖民得好的地方,都會迅速推進。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蒸汽船的使用。
與此同時,西方的新強國--德國和美國卻在做相反的事情。最典型的例子是德國,這個技術先進的國家崛起得太晚了,當它有能力擴張的時候,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經被瓜分了。它只有在技術上優於他人,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但德國也是一個軍國主義體系。雖然軍國主義並不民主,但它可以集中力量完成偉大的事業。他們把國家的力量集中在工業上,很快在技術上超過了英國。德國的例子表明,殖民統治可以成為技術進步的障礙。
Ⅸ 英國是怎樣衰落到今天的地步的
英國的衰落,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二戰大概是最重要,但是又最無奈的原因了。有很多人甚至認為,二戰的最大戰敗國既不是發動戰爭的德國,也不是淪為非正常國家的日本,而是作為戰勝國的英國。正是因為二戰對英國軍事工業和本土經濟的毀滅性打擊,才讓英國在二戰結束之後,沒有辦法繼續維持大英帝國的體面。
在軍力和經濟實力上已經得不到殖民地信任的英國,才終於墮落成了一個現在的二流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