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在美洲為什麼沒殖民地

法國在美洲為什麼沒殖民地

發布時間:2022-05-20 00:06:53

1. 法國怎麼會在南美洲佔了一塊殖民地現在依然站著。

哥這種情況多得是。。。。。。。。。人家過的好好地幹嘛獨立
法屬蓋亞那的原來的居民是加勒比人和阿拉瓦克印第安人。 1498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來到蓋亞那的海岸。一百多年後荷蘭人開始在這里殖民。 1604年法國開始侵入,建立居民點。後英國、荷蘭、法國和葡萄牙相互爭奪此地,直到1816年最後歸屬法國。 1946年法國宣布法屬蓋亞那為法國的「海外省」。從此以後,許多土著的號召自治,盡管從法國獨立之恩惠只有5%,部分因法國的政府供應更多的津貼。從1947年開始法屬蓋亞那擁有有限的自治權。從此該地區在法國國民議會和參議會有兩個議員席。1968年歐洲在庫魯建立了一個航天發射場,亞利安火箭在這個發射場發射。在庫魯,歐洲太空計劃,使法屬蓋亞那的這個角落,變成了現代的世界,並吸引了一些移居到此工作的力量。 1977年成為法國的一個大區。

2. 西班牙衰落後英法為何未爭奪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

其實您只要設身處地,回到15、16世紀的航海水準,您自己就會知道答案了。就算16世紀末,漂洋過海,遠征的一邊(侵略者那一方)還是會成弱者的。

所以可以歸出幾點重要因素在其中:

其一路遙隔著大海洋。當時海路非常不發達。無法遠派船支去攻克越洋的國土。君不見當時最成功的爭服都是陸對陸,或距離不遠的短程海域戰爭。

當時西班牙軍方與農民都已在美洲各地紮根一段時日了。加上當時歐洲最想得到的其實是東方國土尤其中國。會發現美洲,還不是冀望去中國,也之所以會叫美洲土著為印第安人(誤以為是印度人)也都是誤打誤撞的,他們以為快到中國了,結果發現了新大陸。

其二是因為看不起美洲(沒當時想要的資源:黃金,棉花等等)。您再想想,現在的 美*國 在當時還是 英*國 懲罰官員或囚犯之地(發落邊疆之意),可知整個美州當時在日不落帝國心中的地位。

三,至於法,有啊,南美洲北岸的法屬蓋亞那就是。但您看,也只佔據了一個。

四,葡萄牙也大占巴西國土(幾乎是整個南美洲),您為何不問...西班牙為何不爭奪葡屬的巴西?這里就能看出,其實當時歐洲的國家,包括西班牙在內都不看好美洲的,所以就各占己有的領土,互不相幹了。

五,天高皇帝遠的,根本無法真正管轄。當時之亂,給了其他國家一個警惕,不要去浪費人力與資源在那荒野的美洲。所以更別提派軍去侵略早已屬別國的殖民地了。

3. 關於法國殖民地的問題

法國當年在北美洲的殖民地主要是兩個:北面是魁北克,南面是路易斯安那

魁北克的法國移民很多,17世紀末已經有數十萬人。雖然在7年戰爭時期被英國佔領,但是英國仍然無法改變當地的人口構成,所以同意當地施行一定程度的自治,法語傳統保留了下來。

路易斯安娜地區土地遼闊,佔有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但是法國殖民者人數極少,最多時不過萬餘人、卻分散在數百萬平方公里的一些據點里。

此後由於法國的戰敗,此地先後被英國、西班牙佔領過,而拿破崙重新獲得此地後又不得不盡快將其出售給美國,並沒有很好的經營。在美國移民的大舉移入下,這里很快被同化了。

當然,一些老殖民城市還是有一些法國傳統的,如新奧爾良,當地很多的飲食、生活習慣還有法國-克里奧爾傳統

4. 為什麼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全沒了

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東岸是七年戰爭法國割讓給英國了,西岸被拿破崙1500萬美元賣給美國了.

5. 法王路易十四的時候,法國開設i殖民擴張了嗎在美洲

路易十四在位之前,法國從1605年起就開始在美洲的殖民擴張。

法王路易十四,1643年5月14日— 1715年9月1日在位。

從1605年7月27日法國在新斯科舍建立起皇家港開始,揭開了法蘭西殖民帝國的序幕。數年後,法國探險家山姆·德·尚普蘭建立起魁北克城,成為了一個以皮毛貿易為主的殖民地,稱為新法蘭西(或稱為加拿大)。其後,法國更把其勢力擴展至聖勞倫斯河河谷一帶。法國都把這些新的疆土作為貿易之用。法國在本土發展上有更大的野心,而對殖民地的發展的興趣則不大,因此後來的加拿大發展並不如英國在北美的發展

1674年法國政府從一個私人企業手中買下了南美洲的馬提尼克島。
1689年路易十四發布了「黑法」,允許在法國所有殖民地販賣奴隸。
1699年,法國聲稱自己在北美的領土不斷的深入擴大,遠至北美的路易斯安娜及密西西比河。

6. 殖民地紛紛獨立之時,為何法國領地法屬蓋亞那,卻主動放棄獨立

如今的世界,尤其是曾經被西方統治者籠罩和影響的世界,獨立似乎成了一大潮流。英倫三島上,與英格蘭合並了數百年的蘇格蘭突然不安分起來,頻頻試圖獨立出去。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的獨立運動更是由來已久。

連歐洲本土尚且如此,非洲、美洲等原屬於歐洲列強殖民地的國家獨立傾向就更為嚴重。二戰勝利之後,在美國的影響之下,再加上風起雲涌的民族覺醒,這些原屬於歐洲國家殖民地的地區紛紛獨立。

當時間進入21世紀時,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以處於獨立地位。仍被列強那為殖民地的國家寥寥無幾。然而雖然少,並不代表沒有,位於南美洲東北部地區的法屬圭亞,那就是這么一個另類。

西班牙 加泰羅尼亞

而法屬蓋亞那始終不想獨立,也與利益有之間的關系。法屬蓋亞那人口只有20多萬,而且是以混血人為主,這些人既沒有可能也沒有機會將法屬蓋亞那建設成經濟發達的地區。

因此,只能靠傳統農業為主的法屬蓋亞那經濟並不發達,他們的經濟,甚至一直靠法國中央政府的補助。同時,由於將法屬蓋亞那視為本土,法國對於當地政策極為優異。

例如,法屬蓋亞那人與本土一樣享受10年免費義務教育,法國將法屬蓋亞那定為火箭發射中心之後,法屬蓋亞那也受益良多。

因此,事實上法屬蓋亞那能享受如今愜意富足的生活,與法國的支持和援助有直接的關系。自然,有如此良好的條件,又如此粗的大腿可抱,又有多少人會毅然放棄,反而選擇虛無縹緲的獨立呢?

蓋亞那民眾

而且,我們前面說到,法屬蓋亞那的人口只有20餘萬,這些人口來源還十分復雜,有逃亡的黑奴,有美洲當地的印第安人,有被流放的法國罪犯後代,也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移民。

如此少的人口,如此混亂的人種,也就意味著法屬蓋亞那從未形成主體民族,自然,他們不可能沒有多少民族獨立意識。

因此,享受著法國提供的良好條件,又沒有民族多少民族意識,再加上當地經濟落後,法屬蓋亞那人既無能力、也無動力去選擇虛無縹緲的建國和獨立。

7. 為什麼說說北美洲差點屬於法國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但當時北美大陸軍的實力遠不如英軍。更重要的是,獨立戰爭沒有得到當時北美民眾的支持,只不過是北美奴隸種植園主與資本家與英國殖民者的利益之爭而已。大陸軍在獨立戰爭初期是勝多敗少,包括紐約在內的一批重要城市都被英軍佔領。
此時,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為了對抗英國而與北美大陸軍結盟。北美大陸軍此後的武器裝備、士兵訓練和軍餉都是法國提供的,法國還聯合西班牙組成聯合艦隊與英國海軍在海上作戰。到了獨立戰爭後期,法國甚至直接派軍隊參戰,著名的約克鎮戰役就是以法軍為主力打贏的。得到法國支持的大陸軍的戰鬥力直線上升而英軍的戰鬥力卻大幅下降,最終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法國為了支援北美大陸軍付出了10億多里佛爾軍費和一萬法軍犧牲的代價。
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後,法國卻因為戰爭造成國內矛盾很大而爆發大革命了。否則,以法國在北美的軍事存在,美國很有可能最終淪為法國的殖民地。

8. 為什麼歐洲老牌列強在殖民美洲的時候沒有向西擴張

人口的數量劣勢和當時的交通環境等等 只能建立據點 。

愛當大地主的西班牙殖民者
西班牙是以征服者的姿勢來到北美洲大陸的,這在他們的土地管理方式中也有所體現。最初,西班牙殖民者是軍事化的。每到一處並擊敗原住民之後,他們就要建設據點(後來是城鎮)。一旦據點或城鎮建成,國王就會把周圍的土地劃給這支軍隊的將軍以示獎勵。這些土地的邊緣部分則會被將軍進一步劃分給自己的士兵,其中騎兵能比步兵失去更多的土地。這是早期西班牙殖民者的劃地方式。
到了後來,隨著西班牙所佔領的土地越來越多,他們根本來不迭也沒必要修建更多的城鎮了。那些遠離城鎮的土地,就由殖民地的貴族們前去瓜分。於是便構成了一種更直接的劃地方式:我看失去的地方都是我的,我看不到的地方,只需有用,那也是我的。這條河兩岸是我的,那條路兩側也是我的。
由此,西班牙地主們的土地就有了一個特點:面積大。其中,最大的私人領地面積可達數百英畝。西班牙人用「hacienda」一詞來形容這種面積廣大的私有土地,而英語則借用了「latifundium」這個本來只用於古羅馬歷史的拉丁詞彙,來代指新西班牙的地主們的土地。在拉丁語里,「lati」意思是「廣大的」,而「funs」的意思是「農庄」。Latifundium這里就是特別用來描述西班牙殖民者擁有的那些面積廣大、劃分方式十分霸道的私人土地。
那麼,為什麼西班牙人熱衷於霸佔面積如此廣大的土地呢?

最初,西班牙人到北美洲是為了尋找黃金和財富。但隨著黃金夢的破碎,西班牙人不得不面對現實,尋找其它出路。在聖塔菲等據點的先後建立、地盤逐漸穩固之後,西班牙人發現,最好的經營方式還是農業,因為畢竟食物才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資源。於是,越來越多的西班牙人開始從事農業。到後來,這群以軍人和傳教士身份起家的殖民者,九成以上都變成了農民。

可是西班牙殖民者在農業上,最初也遇到了不少困難。新西班牙殖民地地處今天美國的西南地區,那裡要麼是乾旱的山間盆地,要麼是炎熱的沙漠。總之,非常缺水。於是,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地就成了非常寶貴的土地資源。幸運的是,新西班牙地廣人稀。西班牙殖民者們因此都毫不客氣地沿著河流或重要道路兩側大規模圈地,把目之所及的地方都毫不客氣地笑納,開發為自己的地盤。因此,這才形成了latifundium和ranchos這類面積廣大、劃界霸道的私人領地。
然而,這些面積巨大的私人農場,大多數都沒有被徹底地利用起來。由於面積過大,西班牙人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精力去開發領地內的每一寸土地。同時,他們發現,只要經營得當,他們只需要開發靠近水源地的一小部分領地,所出產的糧食就足夠讓自己過上富裕的生活了。正因為如此,這些地主們一般都自己住在城裡,僱傭少量的原住民或社會底層的普通人去打理一小部分土地。就算如此,一些農場也能有很高的產量,甚至還有糧食(主要是玉米)可以出口。因此,在這些大型領地內,實際上絕大多數的土地是被閑置的,利用率極其低下。

法國人在北美洲擁有從加拿大到墨西哥灣的廣大土地。在土地的經營上,他們也有自己獨特的方式,這在北美洲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很多最初由法國人規劃、建設的城市和農村,其空間布局往往顯得與眾不同。在城市布局上,有一北一南兩個最典型的例子。北邊的典型是密歇根的底特律。現在的底特律以汽車城著稱,但最初的底特律,是法國人於1701年在聖克萊爾湖畔的水道邊設立的一個據點,用於控制水路,同時和印第安人進行毛皮交易。從最初的底特律規劃圖中,我們可以發現這座城市是沿著河流兩側布局的,城市本身呈條帶狀;而城市裡的每一個社區都是由河流的岸邊向內陸發展的長條形。
南邊的典型是路易斯安那的巴吞魯日。法國人最初於1699年來到此處,以在當地看到的印第安部落圍獵用的紅標簽(le baton rouge)為名,將此地命名為巴吞魯日。由於此地位於密西西比河下游,戰略位置重要,法國人於1719年重返此地並建立了這座城市,以拱衛新奧爾良,對抗西班牙人。從巴吞魯日的城市規劃圖中,我們也能看到像底特律一樣的長條狀社區。由於密西西比河在城中拐了幾個彎,因此這些條狀社區的排布也相當地復雜。
底特律和巴吞魯日的共同點:第一,它們都有可以通航的河流從城市中間穿過;第二,土地劃分的方式大多是互相緊挨、比例誇張的長條形。這種布局的形成,與法國人對土地管理和劃分的理念有關。
法國人比較講求公平和效率。他們的劃分方法被稱為「法式長格法」(French Long Logs)。具體來說,就是以河流或道路兩側為准,每家每戶,或每個農場,都有一小塊寬度差不多的區域,緊挨著河流或道路,然後每家所擁有的土地向河流或道路的外側延伸。
法國這種方法的初衷,是為了公平和便利。所謂公平,就是每家每戶都擁有一段河岸(或道路);而所謂便利,則是農庄的建築就修築在河邊或路邊,大家都可以很方便地利用河流(或道路)。在建築後面,河流外側,是狹長型的農田。雖然農田形狀狹窄,但由於長度不小,因此面積也不一定小。同時,在理想狀態下,各家各戶所擁有的土地的面積也差不多大。
然而,由於沒有考慮到河流(或道路)拐彎的情況,所以在實施起來的時候,各家的面積實際上並不相等,有時候還差得很多,公平更是無從談起。當然,這一方法的一大優點就是盡最大可能地利用了土地、河流和道路資源,為殖民者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方便。這一方式究竟是不是當時最有效、最先進的土地規劃方式,一直被後世所爭論。
嚮往田園牧歌的英國人
在北美洲,英國人對土地的管理方式和西班牙人及法國人都不一樣。為追求自由而來到新大陸的英國人,劃分地界的時候也體現出了對自由的嚮往。他們是根據簡單的自然地形,比如山丘、河湖,甚至樹木和岩石等,來劃分土地。這一「因地制宜」的劃分方法,被稱為「分配邊界劃地法」(Metes and Bounds Survey),簡稱MBS。由於按照這樣的方式劃地,經常會利用小溪作為邊界,因此MBS又被人們戲稱為「沿小溪測界」(Measured by Streams)。

由於使用的都是自然地形或自然事物來劃分土地,因此在劃地文件或契約中,劃分方式就要說得非常清楚明白,才能盡量減少日後的糾紛。在分配邊界法的劃地文件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類似這樣的邊界描述:「從老鷹溪上的木板橋下游的第一處湍流的東岸開始,向東偏南30°方向開始劃界,到達第三塊黑色大岩石,轉向東偏北45°,到達泥土路邊的橡樹,沿路向正南,到達野鴨池岸邊的第二棵蘋果樹,折向正西方…」
實際上,這種分配邊界法並非是來到北美洲的英國殖民者新創造的。在他們的老家英格蘭,這樣的分配邊界法已經流行了很久。在英國崛起成為日不落帝國之前,那裡的很多居民嚮往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自由散漫、無拘無束、過快樂的生活。在這種心態下,農場之間的界限當然也就不那麼機械了。這種全靠自然地形來自由劃界的方式,廣泛地分布在英格蘭各地的鄉村裡,也深深地注入了英國人的血液。在殖民北美洲之後,這種在短期內可以形成清晰邊界線的劃地方法就被帶到了13個英國殖民地。
然而,雖然英國的劃地方法簡單而自由,但也容易出問題。第一,這樣的劃地方法,會把土地割裂成非常不規則的形狀,各家各戶的土地之間犬牙交錯,糾纏在一起,不利於管理。第二,自然地理是會變化的。

MBS系統下的土地
雖然有一些不足,但這種劃地方式卻是對目前的美國地理影響最大的一種。如果我們看一張表明了郡級(county,或稱縣級)行政區輪廓的美國地圖,我們就會明顯地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

在美國東部各州,從大西洋沿岸一直到阿巴拉契亞山,甚至中西部的部分區域,郡級行政區的邊界大多數是不規則的形狀。這都是當年的英國殖民者所遺留下來的。美國獨立之後不斷西進,最初也是採用了類似的自然邊界法來規劃新的土地。
然而,當美國擴張到了一望無際的中部大平原上,可以用來作為參照物的自然地形變得越來越少,到最後就很難再以這種方式進行下去。同時,美國人也意識到了英國的MBS方法的一些弊端。於是,美國便採取了全新的「公共測地系統」(Public Land Survey System,簡稱PLSS,也叫Township and Range System)來管理並規劃新的土地。這種PLSS方法是以township(鄉)為單位,將土地分為邊長為6英里的小方格,進行系統化的劃分,每個township下轄36個1平方英里的小方格土地,而每個小方格又可以分為4份或16份更小的正方形土地,原則上只有特殊的政府用地才會劃成不規則的形狀。而當township累計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建立郡級行政單位。因此,在美國中部大平原上,郡級單位的輪廓大部分都是正方形的。
美國用這種高效而系統化的方法,將中部和西部廣大區域的土地進行了重新的測量。曾經是西班牙殖民地的地區,大部分都被美國的township公共測地系統重新規劃過了,但也保留了一些西班牙殖民時期的特色,即:面積大、形狀也不太規則。這是因為西部地區的人口密度小,用不著設置如此多的郡。而中部地區那些城市較為密集的區域,法式長格法的痕跡則被保留了下來,成為當地的主流劃地方式。今日美國的行政區劃,也正是混雜著西班牙、法國和英國殖民者的印記。

9. 我就搞不懂法國那麼多海外殖民地,有幾個黑

法蘭西殖民帝國為法國在17世紀至1960年代控制的殖民地帝國。在19至20世紀初,它成為了僅次大英帝國的第二大殖民地帝國。

這個龐大的帝國到了今天只保留了分布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印度洋、南太平洋及北太平洋中百多個不同的島嶼及群島,以及法屬南方和南極洲領地,總面積只有123,150平方千米,只是1939年所擁有土地面積的1%,其總人口只有1,543,00人。在16世紀,隨著航海家韋拉扎諾及卡蒂亞開拓了航線後,法國漁民便開始在紐芬蘭一帶航行,這樣就揭開了法蘭西殖民地擴張的序幕。但西班牙在北美一帶的壟斷,以及法國在16世紀晚期法國宗教戰爭中失利所造成的內亂,都使得法國有必要建立殖民地帝國。法國在早期曾經企圖以巴西作為殖民地,並在1555年及1612年入侵里約熱內盧及聖路易兩地,但由於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對法國的戒備及阻止,使得法國在兩地及北美佛羅里達的侵略均告失敗。

在1605年7月27日,當法國在新斯科舍建立起皇家港開始,就揭開了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的序幕。數年後,法國探險家山姆·德·尚普蘭建立起魁北克城,而它亦成為了一個以皮毛貿易為主的殖民地,稱為新法蘭西(或稱為加拿大)。其後,法國更把其勢力擴展至聖勞倫斯河河谷一帶。隨著勢力的擴展,法國都把這些新的疆土作為貿易之用。但法國在本土發展上有更大的野心,而對殖民地的發展的興趣則不大,因此後來的加拿大發展並不如英國在北美的發展,更在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中失去了阿卡迪亞的土地。但法國在1699年聲稱自己在北美的領土不斷的深入擴大,遠至北美的路易斯安娜及密西西比河。此外,它更在美洲從事非洲奴隸的交易。

法國的殖民地擴張不只在新大陸進行,更在其他地方發展。如1624年法國就在西非的塞內加爾岸邊建立第一個貿易站。此外,法國東印度公司亦在東方建立起貿易商旅,如孟加拉的金德訥格爾、印度的本地治里等。

18世紀中期,一連串的殖民地沖突在法國及英國之間展開,最後更險致法蘭西殖民帝國的瓦解。這一連串的沖突就是從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4年-1748年)、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美國獨立戰爭(1778年-1783年)、法國大革命(1793年-1802年)及拿破崙戰爭(1802年-1815年)中衍生出來。

雖然法國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失利,被迫割讓在印度的殖民地,並在七年戰爭中失去了新大陸的大部份殖民地,但它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所作出的調停卻使她可以收復一些在美洲的殖民地。此外,當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便逐步奪取政權,最終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這使得法國開始走上了對外侵略之路,並開始建立殖民地。

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很多法國殖民地都被劃為英國所有,特別是南美洲北岸的法屬蓋亞那,以及在西非塞內加爾所建立的貿易站。因此,法國需要再次擴張殖民地,因而揭開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的序幕。

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的建立,基於1830年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侵略。雖然法國在法皇拿破崙三世在位期間曾企圖對墨西哥以保護國之名進行殖民統治,但最後落空,使得法國被迫放棄了對墨西哥的企圖,但在中法戰爭中,法國卻能得到越南及柬埔寨一帶的東南亞殖民地。

雖然在普法戰爭中,法國的殖民地失去不少的財產,但它卻成功的建立起另一個殖民帝國。在中法戰爭後,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統治得到確保,建立起法屬印度支那。它其後更在北非開始擴大影響力,先後把突尼西亞、利比亞一帶建立勢力范圍。而在中非,法國逐漸把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幾內亞、馬里、象牙海岸、貝南、尼日、查德、中非共和國及剛果共和國等地納入自己的控制下,以及吉布地一帶東非的狹長海岸。與此同時,法國更在南太平洋建立起殖民地,包括新喀里多尼亞、法屬波利尼西亞一帶的群島以及新海布里地群島。

這個龐大的殖民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達到顛峰。它接收了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土,以及德國擁有的喀麥隆及多哥,使得帝國版圖再次增加,其後更在西非建立了法屬西非,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蘭西殖民帝國逐漸分解,當中大部份都為他國所佔領(如日本佔領印度支那,英國占據了敘利亞、黎巴嫩及馬達加斯加,英美聯合佔有摩洛哥及阿爾及利亞,德國搶奪了突尼西亞)。但不久後,由戴高樂重新控制這些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盡管法國是戰勝國,然而這無法掩飾法國國力衰退的事實,而在法國各殖民地興起的非殖民地化運動浪潮影響,紛紛走向獨立建國之路,這使得法國的殖民帝國面臨嚴重挑戰,雖然法國試圖嘗試繼續維持殖民地的統治,但各地反抗獨立力量,已非法國所能對付,如越南在胡志明的領導下經過9年奮戰,最終擺脫法國的統治,建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而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在經過8年的反抗後取得獨立。此外,其他受到非殖民地化運動影響的法屬非洲也有很多從法國殖民地中獨立,而這些殖民地也得以立於萬國之林。

10. 英法之間的哪一場戰爭使法國在印度的勢力被擠出去,並喪失了大量美洲的殖民地

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沖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歐洲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了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賓。
這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大英帝國與法蘭西王國和西班牙帝國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同時普魯士王國,這個日益崛起的強國與奧地利帝國正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了「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王國與大英帝國建立了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蘭西王國和奧地利帝國締結了同盟關系。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帝國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帝國。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帝國結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了立場,並同瑞典一起與普魯士王國單獨締結了合約。
1763年法蘭西王國,西班牙帝國與大英帝國簽訂的《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薩克森,奧地利帝國與普魯士王國簽訂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標志著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了約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閱讀全文

與法國在美洲為什麼沒殖民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