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黎氣候協定目前有多少國家參與了
共有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196個國家宣布支持巴黎氣候協定,其中147個國家已經正式簽署通過。在2016年11月4日當天簽署巴黎氣候協定的國家超過55個。截至2016年6月29日,共有178個締約方簽署了協定。中國成為第23個完成批准協定的締約方。
絕大部分國家都作出承諾,對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排放有害氣體所造成的全球暖化進行遏制,巴黎氣候協定的簽署國同意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低於2攝氏度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攝氏度之內。
(1)氣候會議在法國哪個城市擴展閱讀
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北部市郊的布爾歇展覽中心,法國外交部長、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主席法比尤斯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落錘,標志著巴黎氣候協議的達成。2016年1月22日,由《世界環境》雜志評選的"2015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在北京揭曉。其中,巴黎氣候大會達成《巴黎氣候協定》居首位,"中國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等榜上有名。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在大會發言中表示,《巴黎協定》是一個公平合理、全面平衡、富有雄心、持久有效、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傳遞出了全球將實現綠色低碳、氣候適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強有力積極信號。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12月14日應約同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電話。習近平指出,在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下,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成功通過了《巴黎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指明了方向和目標,這是一件 造福世界人民的大好事。
❷ 歐洲的哪座城市舉行了世界氣候變化大會
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丹麥語:K_benhavn;英語:Copenhagen),是丹麥王國的首都、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也是北歐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丹麥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國際大都市。 哥本哈根坐落於丹麥西蘭島東部,與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隔厄勒海峽相望。 哥本哈根曾被聯合國人居署選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並給予「最佳設計城市」的評價。哥本哈根也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城市之一。丹麥全國重要的食品、造船、機械、電子等工業大多集中在這里,世界上許多重要的國際會議都在此召開。 哥本哈根既是傳統的貿易和船運中心,又是新興製造業城市。全國1/3工廠建在大哥本哈根區。 哥本哈根市容美觀整潔,市內新興的大工業企業和中世紀古老的建築物交相輝映,使它既是現代化的都市,又具有古色古香的特色,是世界上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丹麥標志美人魚雕像在海邊靜靜沉思,充滿童話氣質的古堡與皇宮比鄰坐落在這個城市中,古老與神奇、藝術與現代。
❸ 2015年巴黎世界氣候大會什麼時候開始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於今年11月30日-12月11日在法國巴黎舉行。
❹ 歐洲的哪座城市舉行了世界氣候文化大會
哥本哈根(丹麥首都)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
❺ 聯合國氣候大會有哪幾個國家參加了在法國巴黎開的
巴黎世界氣候大會
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
時間: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
地點:法國巴黎
與會成員:138位國家領導人;195個國家代表團;近2千個NGO團體
主要議題:1.達成關於2020年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協作。
2.發達國家在2020年之前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排放至少25%-40%。
3.發達國家承諾,到2020年之前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金的資金支持,並建立技術轉讓機制。
4.希望落實《公約》基本原則、加強全球行動的成果。
❻ 世界上有一次最重要的氣候變化大會是哪一年舉行的,在哪裡,它首次提出了什麼
巴黎氣候大會難在哪?將全球氣候的命運寄託在一次會議上,顯然不現實。一方面,對待氣候變化,各國在科學上和政治上還存在明顯的局限;另一方面,196個締約方形成的文本只能是最大公約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大陸型國家與小島國,歐洲與非洲,發展階段不一,執行氣候協議的定位不一,能力不一,使命不一。因此,巴黎氣候協議只是全球在氣候治理路上的一個新起點。截至北京時間12月11日下午16時記者發稿時,全球196個締約方仍沒能達成新協議。其實,不管巴黎氣候大會達成怎樣的協議,「巴黎只是個重要契機,但之後要走的路還有很長。」一切就像澳大利亞樂施會首席執行長所說的,巴黎談判的意義在於設立新的「長期目標」。那麼,如果滿分是10分,巴黎氣候大會能夠打幾分呢?排放目標有約束力嗎?減少碳排放量一直都是焦點,問題是工業化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排放大國各自承擔多少。工業化國家關於限制排放目標的責任早已在《京都議定書》中被提及,這次的重點放在「有約束力」這點上,所謂「有約束力」,指的是明確的法律語言,能夠以此對締約國家承擔相應責任進行監督的權利。相較於之前就已經有過相關承諾的國家,新興國家的排放計劃是巴黎會議的主要商討對象,其中包括中國和印度。有分析指出,中國之所以舉足輕重不僅因為它是碳排放大戶,也因為它同時是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新興國家,是介於傳統「北南」鴻溝的重要橋梁。中國一直在推動減排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今年6月30日,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為巴黎氣候大會的成功注入了正能量。中國提出,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中國是世界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目標的惟一的發展中國家。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對中國的努力評述道,現在的中國作為溫室氣體主要排放的國家,卻又是在再生能源發展方面投入最大的國家,現時改革的速度和決心比其它國家都大。資金援助可實現嗎?融資也是一個不容迴避的難題,考驗著各國的信心和耐心。一直以來,由發達國家援助發展中國家緩解與適應氣候變化的做法被廣泛接受,然而實際兌現模糊且隨意。這一現狀能否改變將成為衡量巴黎氣候大會成色的關鍵:承諾具有法律約束力,保證可以被透明地執行;到2020年不低於每年1000億美元的援助;伴有其他不改變現有發展援助分配的氣候資金。氣候資金主要用來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此前的聯合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華沙會議確定了「長期資金」目標:發達國家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並保持執行的透明度。然而,兌現承諾卻顯得異常艱難,今年10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出版的氣候融資報告顯示,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氣候行動提供的公共和私人資金在2014年有618億美元,與承諾的1000億美元目標仍有較大差距。還有部分發展中國家對此質疑,認為實際上連618億美元也沒有達到。不但沒有兌現承諾,歐盟和美國還提出,除工業化國家外,其他國家也應參與出資。對此,中方認為,發達國家應兌現此前的承諾,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並於2020年後在此基礎上繼續增加,同時鼓勵發展中國家自願提供資金。此外,也可通過企業、基金會、發展中國家內部基金等不同渠道,把資金的蛋糕做大。行動路線清晰嗎?行動力度是巴黎氣候協議談判中的一項關鍵議題。中國和法國在11月初發表的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表示,中法支持「每五年以全面的方式盤點實現經議定長期目標的總體進展」。在巴黎,關於「力度」的爭論在於究竟把全球溫度上升的限制目標設定為2攝氏度還是1.5攝氏度。不久前,「把溫度控制在2度以內」還是各國廣泛認同的談判前提,德國公區的也赫然寫著「把溫度控制在2度以內」的宣傳口號。然而,談判開始不久後,歐盟和小島國開始頻繁推介「溫控1.5度」的目標,隨後美國也加入其中,和他們一起成立一個名為「更高目標」的集團,並呼籲其他國家加入,這一度成為談判的最大變數。無論是2度還是1.5度,實現「把溫度控制在2度以內」或是「溫控1.5度」的清晰路線圖和具體操作指導意見才是未來協議生效時最重要的內容。雖然喊出更有雄心的新目標,發達國家如何兌現舊的「欠賬」的問題目前依然沒有解決的跡象。巴黎大會之前,代表發展中國家的G77+中國集團就明確指出,現有文本里並沒有就發達國家兌現氣候資金承諾做出足夠安排,全球升溫紅線歸根結底還是繞不開資金問題。
❼ 2015巴黎氣候大會什麼時候召開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將於今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法國巴黎勒布爾格博覽中心召開
❽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主要內容是什麼
內容是什麼?
這次大會的主要內容是商議《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之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框架,確定《京都議定書》附件一國家的二氧化碳減排指標。由於氣候變化事關人類核心利益與發展前景,因此,能否就新的國際氣候體制達成具有實質意義的協議,使得本次大會被視為自二戰結束以來最為重要的國際性會議之一。
早在2007年12月15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會議便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厘島路線圖」,啟動了加強《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全面實施的談判進程,明確了致力於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體制新安排的談判並簽署有關協議。按照「巴厘路線圖」,在本次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國際社會應就2012年之後的減排目標達成新協議。
焦點是什麼?
由於發達國家中期減排目標和用於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資金和技術轉讓兩大實質問題困擾著氣候談判,在哥本哈根達成新的減排協議將困難重重,「巴厘路線圖」所確定的談判最後期限很可能將被迫後延。
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公約》192個締約方的代表將圍繞以下議題展開激烈博弈:全球新一輪的減排目標協議、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適應氣候變化的資金及技術轉讓機制、保護森林機制的組成及完善清潔發展機制等。
誰出席會議?
迄今為止,已有60多個國家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確定出席大會。我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11月26日宣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將出席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英國首相布朗、法國總統薩科齊等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均表示將出席本次大會。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將出席大會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
結果是什麼?
要求發達國家加大減排力度,增加對發展中國家技術,資金援助...(所有)。中國承諾延緩二氧化碳的排放,既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以下為各國態度
歐盟:「如果奧巴馬總統飛越大西洋(600558,股吧)來到哥本哈根,卻只是把美國之前宣布的減排目標重復一遍的話,那將會令人感到相當意外。」這是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代表歐盟進行談判的瑞典環境大臣安德烈亞斯·卡爾格倫,在會議首日(12月7日)進行發言時的表態。
在會議東道國丹麥首相拉爾斯·L·拉斯穆森高調聲稱「達成協議完全可能」後,卡爾格倫的上述說法,立即將未來兩周談判桌上劍拔弩張的情形揭示了出來。
卡爾格倫還聲稱,歐盟已准備好將自身的減排目標從20%提高到30%,但這將需要與會其他各方同樣做出進一步努力。
德國:謀求發揮減排領軍作用
要點:希望通過氣候保護促其清潔能源技術外銷
德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率先制定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國家計劃。除了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德國還謀求在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發揮領軍作用。
在國際減排方面,德國認為以美國為首的工業國應承擔主要減排義務,但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工業國也要採取相應措施。希望通過倡導氣候保護來促進其世界領先的清潔能源技術外銷。
德國總理默克爾11月3日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時,呼籲國際社會採取一致行動,消除氣候變暖給人類造成的危害。默克爾表示,希望12月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能夠為實現地球平均溫度上升不超過2攝氏度這一目標達成共識。默克爾說:「我們需要一個新協議,全世界都注視著美國和歐洲。」她強調,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機會不容錯過,克服全球性挑戰只能通過國際社會的合作才能實現。默克爾敦促美國國會採取實際行動,通過溫室氣體減排法案,為哥本哈根大會取得成果作出貢獻。
在上世紀90年代初,德國率先制定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國家計劃。當時聯邦議院決定,在1999年的基礎上,到2005年,德國將來自工業、家庭和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降低25個百分點。在這一計劃的約束下,2007年德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了21.3%。
2008年6月,德國聯邦議院通過了由政府提出的《氣候與能源一攬子計劃》,目標是到2020年德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40%。為實現這一目標,德國大力發展以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提升可再生能源對國家能源需求的貢獻率,爭取到2020年使德國清潔能源發電比重從15%增至30%。德國還將斥巨資促進清潔能源汽車和新型建築保溫隔熱材料的推廣。
俄羅斯:有實力達減排40%目標
要點:提議建立多邊或全球環境保護基金
日前,記者采訪了俄羅斯氣候變化問題專家、世界自然基金會俄羅斯代表處全球氣候變化項目負責人阿列克謝?科科林。他表示,俄羅斯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小,俄政府並不認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刻不容緩,俄羅斯完全有實力成為國際減排的領先國家。
科科林說,俄政府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制定了相關節能和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計劃,這些計劃的實施將會有效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長,進而有助於降低俄羅斯的排放水平。但他認為,俄政府這些行動的動機更多是想要擺脫經濟對能源的過度依賴。
科科林說,俄總統梅德韋傑夫今年6月份在八國集團峰會之前對俄羅斯應承擔的國際減排義務作了闡述,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俄羅斯計劃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300億噸;二是俄羅斯計劃在2020年前使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10%-15%。科科林認為,這里需要加以修正,因為這一指標中沒有考慮森林的因素,森林能吸收大約10%的溫室氣體,再加上俄經濟增速超過排放增速,如2000年至2007年俄經濟高速增長,而每年排放只增加1%-1.5%,俄羅斯實際能夠達到40%的減排目標。由此可見,俄羅斯完全有實力成為國際減排的領先國家,當然這需要俄羅斯在節能、提高能效及植樹造林方面付出努力。
科科林認為,俄羅斯可有條件地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
俄正在討論中的方案是建立多邊或全球性基金,類似於全球環境基金,將從事綠色技術轉讓、協助發展中國家減排、適應氣候變化以及防止熱帶雨林大規模商業砍伐等相關工作。這類基金不應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機制下運行,因為會約束提供資金的國家數量,但也不能完全脫離公約,可以接受公約相關機構的監督。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將提供一定數額的資金。
澳大利亞:積極推動減排立法
要點:欲借氣候變化事務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
澳大利亞陸克文政府執政以來一直將氣候變化問題列為優先施政目標。澳政府力促國內在12月聯合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通過溫室氣體排放交易議案,欲借氣候變化事務在南太平洋地區發揮主導作用,並在國際舞台發揮更大作用。
全球變暖會影響澳大利亞的生物多樣性,海平面上升將直接威脅澳大利亞周邊島嶼的生存,但是由於國內利益集團的分歧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澳大利亞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一直躑躅不前。直至2007年12月3日,新任總理陸克文簽署了《京都議定書》,這是陸克文及其政府當天宣誓就職後做的第一件大事,他當時發表聲明說,「這是新政府的第一項正式行動,顯示了新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決心,對於澳洲繼續在國內以及與國際社會一道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陸克文政府積極推動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議案被譽為「最為雄心勃勃的減排計劃之一」,目標是要到2020年,將澳大利亞的溫室氣體排放削減25%。議案中還約束澳大利亞的近千家大型污染排放公司必須購買二氧化碳排放配額,這些企業的排放量佔澳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75%以上。
澳大利亞溫室氣體排放量只佔全球排放量的1.5%左右,但由於嚴重依賴煤炭發電,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已超過美國。澳大利亞氣候變化和水資源部8月9日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從1998年9月至2009年3月,澳大利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平均每年增加1.6%。如果不對溫室氣體排放加以控制,到2020年,澳大利亞的碳污染程度將比2000年嚴重20%。
澳大利亞政府原定於明年開始實施溫室氣體排放交易,但該議案在提交國會後受阻,連連遇挫。目前,澳政府與反對黨仍在協商之中,繼續力促議案能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之前得以通過。
巴西:「自願做出」減排決定
要點:巴西還有巨大的減排潛能
本報巴西利亞電巴西政府11月13日宣布,計劃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預期基礎上減少36.1%至38.9%。巴西將於12月向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提交這一減排計劃。
據巴西媒體報道,巴西總統盧拉11月13日在聖保羅召集民事辦公室、環境部和科技部等相關部門負責人會議,就減排目標問題達成一致。巴西民事辦公室主任迪爾瑪?羅塞芙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希望這一「自願做出」的減排承諾能向全世界表明巴西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明確立場。
羅塞芙說,最樂觀的估計是到2020年實現減排38.9%的目標,其中農牧業減排6.1%,能源業減排7.7%,鋼鐵企業減排0.4%。有分析說,如果能夠實現這一目標,那麼巴西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20年時將接近其1994年的排放水平,相當於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20%。
作為南半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巴西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態度鮮明,總統盧拉多次要求發達國家充分意識到所承擔的歷史責任,在減排問題上作出更強有力的承諾。
由巴西科技部組織編制的一份初步報告指出,巴西目前林場總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與德國差不多。只要巴西在18%的林場中縮減毀林面積80%的目標,就相當於少排放1.21億噸二氧化碳。巴西又是生物燃料研發大國,如果進一步推廣生物燃料應用,每年還可以少排放5000萬噸二氧化碳。此外,如果政府部門資助農業領域退耕還林,將可以恢復1100萬公頃用於放牧的草地。
巴西全國寬間研究所的氣象問題專家卡洛斯?諾伯雷表示:「這還僅僅是初步估計,但是已經足以表明巴西具有巨大減排潛力。」
非洲:要用一個聲音說話
要點:尋求650億美元環境賠償
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之前,非洲國家統一立場,尋求工業化國家交付650億美元,作為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小、遭受影響最大的受害國的賠償。
今年8月,非洲國家接連召開10國部長級會議和特別首腦會議,討論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的共同立場。9月,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14個成員國在剛果(金)首都金沙薩召開首腦會議,進一步就氣候變化問題協調立場。10月上旬,非洲國家在布吉納法索首都瓦加杜古舉行會議,確定了尋求工業化國家650億美元環境賠償的方案,並要求工業化國家在2020年以前,把排放量在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上降低至少40%。
非洲有53個國家,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有較大發言權。衣索比亞總理梅萊斯在9月初表示,非洲國家就是要利用「數量」優勢,尋求有利的氣候變化公約,否則將否決任何協議。他還透露,非洲將派出統一團隊赴會,代表非洲各國和非盟進行談判,決不允許再達成一個不利於非洲的協議。
非洲國家還准備同島嶼國家和其他一些窮國形成80國聯盟,尋求到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升幅同工業化前相比不超過1.5攝氏度的目標,這實際上是要求工業化國家達到至少45%的減排量。
今年早些時候,衣索比亞總理梅萊斯指出,北半球的污染與該國80年代遭受的飢荒有很大關系,富國應給予賠償。
據總部設在日內瓦的「全球人道主義論壇」今年5月發表的報告,全球最貧困的50個國家的總排放量不到1%,但它們卻承受著90%以上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美國:對氣候談判仍持消極態度
要點:要對轉讓先進能源技術設置障礙
奧巴馬政府上台後積極推動國會通過立法對美國的氣候政策做出中長期規劃,但是這一立法進程遠落後於預期。當前,作為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仍表現消極,致使哥本哈根大會達成全面氣候協定的前景不樂觀。
美國在前總統布希時期退出了《京都議定書》,令國際社會備感失望,因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持消極態度,美國一直成為被抨擊的對象。
在奧巴馬上任後,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展現了比較積極的立場。在今年9月下旬對聯大發表的首次講話中,奧巴馬承認氣候變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並認為氣候變化只能靠人類自身去解決。奧巴馬坦承氣候變化主要是發達國家造成的,發達國家有義務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起帶頭作用。美國將通過投資清潔能源、提高能效以及減少排放等實現減排目標。
根據美國眾議院6月底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又稱氣候法案),美國202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相當於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4%),到2050年減少83%。法案還引入了名為「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推動美國國內形成碳交易市場。
在參議院民主黨人9月底公布的氣候法案中,以2005年為基礎,將2020年和2050年的減排目標分別設定為20%和80%,將短期減排目標設定得更高。但分析人士認為,此法案過關的難度很大。
11月3日,美歐首腦會議發表的共同宣言表明,美國希望實現2050年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50%的目標。
目前,美國的清潔能源技術主要掌握在私營企業手中,企業間的商業交易是技術轉讓的主要渠道。美國政府認為,企業間的技術轉讓涉及商業利益和知識產權,因此要遵循市場規則,努力達到共贏。為此,美國政府對推進技術轉讓一直不太積極,有時甚至對向發展中國家轉讓先進清潔能源技術設置障礙。美國眾議院6月份還通過一項決議,聲稱要制定政策防止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削弱美國在風能、太陽能以及其他清潔能源技術方面的知識產權。
日本:減排目標引發國內爭論
要點:擔心減排目標會影響其國際競爭力
日本民主黨政府在溫室氣體減排問題上態度較為積極,鳩山由紀夫出任首相後不久便提出了「減排25%」的目標。但此舉在日本國內引發爭論,經濟界對「減排25%」抵觸情緒嚴重,這一目標能否細化落實仍有待觀察。另一方面,出於自身利益考慮,鳩山政府對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減排幫助和技術轉讓則態度積極。
此前的自民黨時代,福田內閣雖然提出了2050年比2005年減排60%至80%的長期目標,但未就2020年中期目標表態。麻生內閣遲至今年6月才表明2020年比2005年減排15%的中期目標。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普遍認為這一減排目標過於消極。
鳩山當選日本首相後,於9月下旬宣布了2020年比1990年減排25%的中期目標,並在西方媒體中獲得好評。
盡管鳩山在表態中為日本留下餘地,強調上述減排目標的前提是必須構築一個包括世界上所有溫室氣體「主要排放國」在內的公平有效的國際框架。但是,這一目標仍在日本國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日本經濟界主要擔心過高的減排目標會影響其國際競爭力,特別是在鋼鐵、電力、石油等方面。目前,日本經團聯等經濟組織以及部分大企業負責人紛紛公開要求政府重新考慮這一目標,不少企業負責人聲稱「減排25%」的目標將會進一步導致日本產業空心化和失業增加。根據麻生內閣時代的測算,即使8%的減排目標,也將使日本實際GDP年均下降0.6%,失業率增加0.2%個百分點,家庭年均負擔增加7.7萬日元;如果以25%為目標,日本失業率將增加1.3個百分點,家庭負擔則會增加36萬日元。在反對勢力的要求下,鳩山內閣已於10月底決定重新測算25%的減排目標對家庭負擔的影響。
只能說....失敗了..
一句話,發達國家拿發展中國家當擋箭牌,以減排為借口削弱發展中國家的實力,維護自己的利益.....
為什麼要在哥本哈根舉行?
丹麥王國首都哥本哈根。位於丹麥西蘭島東部,隔著厄勒海峽和瑞典重要海港馬爾默遙遙相對。它是丹麥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全國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是北歐最大的城市,也是著名的古城。哥市雖地理緯度較高,但由於受墨西哥灣暖流影響,氣候溫和。1─2月氣溫在0℃左右,7─8月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
根據丹麥的歷史記載,哥本哈根在十一世紀初還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和進行貿易的場所。隨著貿易的日益繁盛,到十二世紀初發展成為一個商業城鎮。十五世紀初,成為丹麥王國的首都。哥本哈根在丹麥文中就是「商人的港口」或「貿易港」的意思。
哥本哈根人口50.1萬(2006年1月)。全國重要的食品、造船、機械、電子等工業大多集中在這里。哥本哈根的海港,水深港闊,設備優良,是丹麥最大的商港。每年出入港口的船隻達三萬五千艘以上,丹麥一半以上的對外貿易都經由這里進出口。哥本哈根有鐵路通過火車輪渡與日德蘭半島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各國相連接。有許多國際航空線經過這里,是西歐和北歐間鐵路、航空的樞紐。 哥本哈根既是傳統的貿易和船運中心,又是新興製造業城市。全國1/3工廠建在大哥本哈根區。主要工業項目有造船、機械、罐頭、釀造等。當地東亞公司、布米斯特─懷恩機械和船業公司等廠家世界聞名。1950年後工業和人口遷往市郊,市區人口逐漸減少。城市交通工具以小汽車、電氣鐵路和公共汽車為主。市東南8公里處有機場。高等學府有哥本哈根大學(1479)、丹麥理工大學、丹麥工程學院、皇家音樂學院和美術學院(1754)等。
哥本哈根市容美觀整潔,市內新興的大工業企業和中世紀古老的建築物交相輝映,使它既是現代化的都市,又具有古色古香的特色。在許多古建築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古老的宮堡。座落在市中心的克里斯蒂安堡年代最為久遠。現在的克里斯蒂安堡是一七九四年被火焚以後重建的。過去,它曾是丹麥國王的宮殿,現在成為議會和政府大廈所在地。建築在厄勒海峽出口處岩石上的克倫堡宮,是昔日守衛這座古城的一個軍事要塞,至今還保存著當時修建的炮台和兵器。此外,現在丹麥國王居住的王宮——阿馬林堡,也頗負盛名。哥本哈根市政廳的鍾樓,也常常擠滿了好奇的來訪者。因為那裡有一座機件復雜、製作精巧的天文鍾。據說,這座天文鍾不僅走得極其准確,還能計算出太空星球的位置,能告訴人們:一星期各天的名稱、日子和公歷的年月、星座的運行、太陽時、中歐時和恆星時等。這座天文鍾是一個名叫奧爾森的鎖匠花費了四十年心血、耗費了巨資才造成的。
哥本哈根共有二十多個可供人們參觀的博物館和十多個大大小小的公園。其中最美麗的要算是哥本哈根朗厄里尼港灣畔的海濱公園。在那裡的一塊巨大的岩石上,有一尊世界聞名的「美人魚」銅像。這是丹麥雕塑家艾里克森於一九一三年根據安徒生的童話故事《海的女兒》塑造的。它就象倫敦的大橋,巴黎的鐵塔,成為哥本哈根的標志。2006年3月,哥本哈根市政府決定將美人魚雕像向深海處搬遷,原因是過多的遊客對雕塑造成太多的破壞。此外,市中心的趣伏里公園,是世界著名的娛樂場所,在這個公園內還有中國式的建築。在朗厄里尼一行幽靜的林蔭路上,還有一座非常壯觀的「傑芬噴泉」。在一個花環形的水池中央,豎立起一座巨大的圓石墩,石墩底部的四周噴射出瀑布似的泉水。石墩上面,一位半身袒露的女神,右手揮舞著長鞭,發辮在疾風中揚起,面部表情顯得十分剛毅果敢。她駕馭著的四頭強壯的牛正垂頭猛力拉引。相傳古代丹麥曾一度遭到「魔劫」,女神吉菲昂下凡拯救。她把自己的四個兒子變成了四頭牛,才竭盡全力把丹麥從海里拉了上來。丹麥著名雕塑家彭高根據這一神話傳說塑造了這座引人注目的青銅雕塑。哥本哈根市內眾多的這類青銅雕塑,使這一古城充滿了詩情畫意。北歐規模最大的動物園和水產博物館也在哥本哈根。創辦於一四七九年的哥本哈根大學是北歐最早的高等學府。人們為了一睹哥本哈根市的美麗景色和名勝古跡,每年約有一千萬人從世界各地來哥本哈根旅遊。
. 它怡人的氣候,美麗得風光,悠久的文化,發達的交通,是開世界氣候大會的首選。
❾ 世界氣候大會,歷屆國氣候變化大會的舉辦地都是哪裡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 是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的公約,於1992年6
月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首腦會議上通過。公約於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公約已擁有189個締約國。公約第一次締約方會議(COP)於1995年在德國柏林召開。
COP1·德國柏林 1995年
會議通過了《柏林授權書》等文件,同意立即開始談判,就2000年後應該採取何種適當的行動來保護氣候進行磋商,以期最遲於1997年簽訂一項議定書,議定書應明確規定在一定期限內發達國家所應限制和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COP2·瑞士日內瓦 1996年
會議就「柏林授權」所涉及的「議定書」起草問題進行討論,未獲一致意見,決定由全體締約方參加的「特設小組」繼續討論,並向COP3報告結果。通過的其他決定涉及發展中國家准備開始信息通報、技術轉讓、共同執行活動等。
COP3·日本京都 1997年
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大會上通過了《京都議定書》,它規定從2008到2012年期間,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其中歐盟將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
COP4·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8年
大會上,發展中國家集團分化為3個集團,一是易受氣候變化影響,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島國聯盟(AOSIS),他們自願承擔減排目標;二是期待CDM的國家,期望以此獲取外匯收入;三是中國和印度,堅持目前不承諾減排義務。
COP5·德國波恩 1999年
通過了《公約》附件—所列締約方國家信息通報編制指南、溫室氣體清單技術審查指南、全球氣候觀測系統報告編寫指南,並就技術開發與轉讓、發展中國家及經濟轉型期國家的能力建設問題進行了協商。
COP6·荷蘭海牙 2000年
談判形成歐盟-美國-發展中大國(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勢。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執意推銷「抵消排放」等方案,並試圖以此代替減排;歐盟則強調履行京都協議,試圖通過減排取得優勢;中國和印度堅持不承諾減排義務。
COP7·摩洛哥馬拉喀什 2001年
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召開的COP7上,通過了有關京都議定書履約問題(尤其是CDM)的一攬子高級別政治決定,形成馬拉喀什協議文件。該協議為京都議定書附件一締約方批准京都議定書並使其生效鋪平了道路。
COP8·印度新德里 2002年
會議通過的《德里宣言》強調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與可持續發展仍然是各締約國今後履約的重要任務。「宣言」重申了《京都議定書》的要求,敦促工業化國家在2012年年底以前把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5.2%。
COP9·義大利米蘭 2003年
在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的情況下,俄羅斯不顧許多與會代表的勸說,仍然拒絕批准其議定書,致使該議定書不能生效。為了抑制氣候變化,減少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會議通過了約20條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環保決議。
COP10·布宜諾斯艾利斯 2004年
來自150多個國家的與會代表圍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效10周年來取得的成就和未來面臨的挑戰、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溫室氣體減排政策以及在公約框架下的技術轉讓、資金機制、能力建設等重要問題進行了討論。
COP11·加拿大蒙特利爾 2005年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同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舉行的COP11達成了40多項重要決定。其中包括啟動《京都議定書》新二階段溫室氣體減排談判。本次大會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稱為「蒙特利爾路線圖」。
COP12·肯亞內羅畢 2006年
大會取得了2項重要成果:一是達成包括「內羅畢工作計劃」在內的幾十項決定,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二是在管理「適應基金」的問題上取得一致,將其用於支持發展中國傢具體的適應氣候變化活動。
COP13·印尼巴厘島 2007年
會議著重討論《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在2012年到期後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過了「巴厘島路線圖」,致力於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後京都」時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安排的談判並簽署協議有關。
COP14·波蘭波茲南 2008年
八國集團領導人就溫室氣體長期減排目標達成一致,並聲明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其他締約國共同實現到2050年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少一半的長期目標,並在公約相關談判中與這些國家討論並通過這一目標。
COP15·丹麥哥本哈根 2009年
2009年12月7日起,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將在哥本哈根召開COP15會議,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後的後續方案。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書,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
COP16·墨西哥坎昆 2010年
這次談判仍舊是失敗而歸,氣候大會已經成為了政治籌碼,都不願意在經濟發展問題上進行妥協
COP17·南非德班 2011年
談判充滿了政治色彩,美國、日本、加拿大以及紐西蘭這些國家仍舊是逆國際趨勢,不簽署《京都協議書》,一定城市上導致了這次氣候談判大會的失敗
COP 18·卡達多哈 2012年
這是一個富足而又充滿吉祥的城市,很多大賽和會議在這里召開。希望這個城市給予氣候大會好運!不過一開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個陣營就開始相互攻擊,授予美國、日本等國家「化石獎」,意味著這次會議仍舊是一場異常艱難的談判,人類在數次危機面前都團結起來,戰勝困難。這次機會錯過了接下來的預留的機會將不會太多。
❿ 法國將舉行氣候峰會推動落實《巴黎協定》嗎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簽署兩周年之際,法國將於12月12日在巴黎組織一次氣候峰會。法國總統府方面7日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目前還不在邀請之列。
此間媒體援引愛麗舍宮方面的消息說,目前尚未邀請美國總統特朗普,因為受邀的國家領導人都來自「承諾落實《巴黎協定》的國家」。有鑒於此,峰會只會邀請美國外交級別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