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大學生談如何在校園支持龐勒

法國大學生談如何在校園支持龐勒

發布時間:2022-05-21 10:16:04

1. 德國女元首默克爾和法國未來的女總統勒龐誰更厲害勒龐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希特勒,她的政治主張類似希特勒

肯定是勒龐,而且我跟你說,默克爾肯定會下台,最近她領導的政黨在柏林地方選舉遭到慘敗,極右翼政黨則取得成功,歷史性地進入了柏林市議會。歐洲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德國和法國,民眾呼聲紛紛向極右翼政黨靠攏,就是因為當年默克爾軟弱的難民政策,導致現在歐洲局勢混亂,犯罪率激增,那麼自然崇尚遣返難民、關閉邊境口岸、加強移民政策的極右翼政黨會獲得民眾青睞。而相同的情況也很有可能發生在美國身上,現在很多美國人會選擇川普而不是希拉里,正是害怕美國變成下一個歐洲。

我覺得你說勒龐會不會變成第二個希特勒,我認為這是不大可能的,極右翼政黨只是在難民問題上比較激進(而且這是法國和德國兩國國內形勢所迫造成的),並不會瘋狂到對一個種族發起屠殺。以我個人觀點來看,如果極右翼政黨執政,作為一名在法國的留學生,我會有所擔心未來簽證或是長期居留證的簽發,但是如果能有助於減少難民湧入歐洲或是強制遣返難民,那麼我還是支持的,因為說實話,歐洲現在有太多太多拿了法國德國身份,不學無術,不工作只會吃喝玩樂,靠國家救濟的難民,社會治安的確不好,矛盾也日益凸顯。

2. 為什麼法國高中生為看一眼馬克龍翹課

埃默曼·馬克龍,法國前經濟部長。2016年11月16日,法國前經濟部長埃默曼·馬克龍(EmmanuelMacron)正式宣布他將參加明年的總統競選。當天在巴黎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馬克龍表示,法國當前的政治制度處於癱瘓狀態。他稱,如果自己當選,他將發起「民主革命」。法國於4月23日舉行大選首輪投票,中間派候選人馬克龍在當天的投票中勝出,他將在5月7日決勝投票中與極右翼候選人勒龐對決。全球媒體密切關注法國大選首輪投票,主流報紙紛紛力挺馬克龍,反對勒龐在未來執掌愛麗舍宮。英國媒體盛贊親歐的馬克龍強勢出線,同時也指出排名第二的勒龐威脅不容小覷。《衛報》稱「法國極右派威脅仍在」,描述馬克龍是「深陷困境但依舊偉大的國家最好的希望」。《金融時報》預測,5月7日決選將是馬克龍的「加冕典禮」。但該報警告,治理國家不會那麼容易,馬克龍履行改革議程時,可能會被迫經歷一番「強硬的討價還價」過程。此前,馬克龍擔任了2年多的法國經濟部長。2016年8月30日,他辭任經濟部長一職,現在他是一名獨立人士。離開經濟部時,馬克龍曾表示,打算從事有利於國家的"新項目",但沒有直接透露爭奪總統職位的想法。8月30日,馬克龍向法國總統奧朗德遞交辭呈,並獲批准。雖然馬克龍從未參加過總統競選,但他在4月創立了政治運動「前進之中」,並稱其運動主張為「新的想法既非右派也非左派」。

3. 古斯塔夫·勒龐的介紹

古斯塔夫·勒龐 (Gustave Le Bon 1841.5.7-1931.12.13),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有「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里」之稱。他出生於法國諾晉特-勒-盧特魯(Nogent-le-Rotrou),逝於法國馬恩-拉-科蓋特(Marnes-la-Coquette)。

4. 法國大選,瑪麗娜·勒龐會成為首位法國女總統嗎

法國總統大選投票已經展開,兩位候選人分別是現任總統馬克龍和「國民聯盟」候選人勒龐。不過按照法國最新的民調顯示,現任總統馬克龍擁有比國民聯盟候選人勒龐更大的優勢。

根據最新一期的民調顯示,馬克龍的支持率在53%-55.5%之間,勒龐的支持率在44.5%-47%之間。顯然馬克龍的支持率領先對手勒龐10至14個百分點,雖然馬克龍)接受法國BFM電視頻道訪問時說,民調都無法准確預測最終的結果,但是從法國民眾對於兩位總統候選人的支持來看,馬克龍的勝算顯然更高。

要知道在第一輪投票中,第三位的「不屈法國」黨候選人梅朗雄獲得了21.95%的選票。而支持梅朗雄的選民不少是青年人,他們手中的這部分選票最終投向誰將會取決於誰會當選法國新總統。不過梅朗雄似乎更願意支持現任總統馬克龍,這也讓勒龐可能面臨最終失敗的命運。不過最終法國總統選舉鹿死誰手,或者還會有何變數,我們還將拭目以待

5. 你怎麼看待法國大選前夕馬克龍郵件門泄露事件

美國大選希拉里郵件門還歷歷在目,法國大學生馬克龍也遭遇了同樣的事件,而且手法是如此的相似,通過攻擊他們個人郵箱,獲取些信息,然後再將這些信息混合一些假的消息,在公共平台上發布,意圖引起民眾對他們的不滿,影響大選的結果。

希拉里比較悲劇,從最初支持率十分高到最後出現了驚天逆轉,與美國總統的位置擦肩而過,相對來說馬克龍要幸運一些,盡管他的郵箱他的團隊受到黑客攻擊,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在競選當中勝出。可是,我們不禁想問,究竟是什麼人在驅使黑客,試圖利用網路和輿論去操縱各國大選?如何才能夠有效地維護網路安全?

為了能夠維護網路安全,還需要我們有更高的前瞻性,同時對於一些信息也應該公開透明及時披露,獲得老百姓的理解和認可,讓大家都能夠了解這個國家發生了什麼事,哪怕是不好的,只要你勇敢的站出來,大家在心理上也不會過於排斥,反而有些東西你越是隱瞞,越是遮掩,卻更讓人感到反感和抵觸。如果事無不可對人言,就算有人污衊,真相也總有一天會大白,他們挑撥離間的目的也不會達到。

所以,維護網路安全,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還需要我們國家和社會的公民共同努力。

6. 古斯塔夫·勒龐的論「烏合之眾」

一、勒龐的烏合之眾理論:
勒龐相信,當許多的個人一旦構成一個群體時,就會產生獨特的集體心理,這種集體心理通過彼此情緒上的相互感染,會使得個人不由自主的喪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其行為方式會和平時獨處的時候大相徑庭,頭腦變得簡單化,人們會非常容易不加懷疑地接受群體提供的意見、想法和信念,並盲目的模仿群體中其他人的行為和態度。
勒龐的理論將集體行為描述為一種根本上基於情緒的、非理性的甚至是瘋狂的行為,即使是理性的個體,一旦融入群體中也會變成非理性的個體。這既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也招致了大量批評。事實上,從方法上看,勒龐的大多數觀點都缺乏可靠的研究基礎;但是,他對集體行為中情緒等非理性因素的強調以及對群體會抑制個人理性反思能力的觀察,直至今日仍具有啟發性的意義。
二、從平常的含義上說,「群體」一詞是指聚集在一起的個人,無論他們屬於什麼民族、職業或性別,也不管是什麼事情讓他們走到了一起。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群體」一詞卻有著完全不同的重要含義。在某些既定的條件下,並且只有在這些條件下,一群人會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它非常不同於組成這一群體的個人所具有的特點。聚集成群的人,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轉到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它無疑是暫時的,然而它確實表現出了一些非常明確的特點。這些聚集成群的人進入一種狀態,因為沒有更好的說法,我姑且把它稱為一個組織化的群體,或換個也許更為可取的說法,一個心理群體。它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存在,受群體精神統一律的支配。
不言自明,一些人偶然發現他們彼此站在一起,僅僅這個事實,並不能使他們獲得一個組織化群體的特點。一千個偶然聚集在公共場所的人,沒有任何明確的目標,從心理學意義上說,根本不能算是一個群體。要想具備群體的特徵,得有某些前提條件起作用,我們必須對它們的性質加以確定。
自覺的個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向一個不同的方向,是就要變成組織化群體的人所表現出的首要特徵,但這不一定總是需要一些個人同時出現在一個地點。有時,在某種狂暴的感情——譬如因為國家大事——的影響下,成千上萬孤立的個人也會獲得一個心理群體的特徵。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們聞風而動聚集在一起,從而立刻獲得群體行為特有的屬性。有時,五六個人就能構成一個心理群體,而數千人偶然聚在一起卻不會發生這種現象。另一方面,雖然不可能看到整個民族聚在一起,但在某些影響的作用下,它也會變成一個群體。
心理群體一旦形成,它就會獲得一些暫時的然而又十分明確的普遍特徵。除了這些普遍特徵以外,它還會有另一些附帶的特徵,其具體表現因組成群體的人而各有不同,並且它的精神結構也會發生改變。因此,對心理群體不難進行分類。當我們深入研究這個問題時就會看到,一個異質性群體(即由不同成分組成的群體)會表現出一些與同質性群體(即由大體相同的成分,如宗派、等級或階層組成的群體)相同的特徵,除了這些共同特徵外,它們還具有一些自身的特點,從而使這兩類群體有所區別。
不過在深入研究不同類型的群體之前,我們必須先考察一下它們的共同特點。我們將像自然科學家一樣從事這項工作,他們總是先來描述一個族系全體成員的共同特點,然後再著手研究那些使該族系所包含的種類有所區別的具體特點。
對群體心理不易作出精確的描述,因為它的組織不僅有種族和構成方式上的不同,而且還因為支配群體的刺激因素的性質和強度而有所不同。不過,個體心理學的研究也會遇到同樣的困難。一個人終其一生性格保持不變的事情,只有在小說里才能看到。只有環境的單一性,才能造成明顯的性格單一性。我曾在其他著作中指出,一切精神結構都包含著各種性格的可能性,環境的突變就會使這種可能性表現出來。這解釋了法國國民公會中最野蠻的成員為何原來都是些謙和的公民。在正常環境下,他們會是一些平和的公證人或善良的官員。風暴過後,他們又恢復了平常的性格,成為安靜而守法的公民。拿破崙在他們中間為自己找到了最恭順的臣民。
這里不可能對群體強弱不同的組織程度作全面的研究,因此我們只專注於那些已經達到完全組織化階段的群體。這樣我們就會看到群體可以變成什麼樣子,而不是它們一成不變的樣子。只有在這個發達的組織化階段,種族不變的主要特徵才會被賦予某些新特點。這時,集體的全部感情和思想中所顯示出來的變化,就會表現出一個明確的方向。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前面所說的群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規律才開始發生作用。
在群體的心理特徵中,有一些可能與孤立的個人沒有什麼不同,而有一些則完全為群體所特有,因此只能在群體中看到。我們所研究的首先就是這些特徵,以便揭示它們的重要性。
一個心理群體表現出來的最驚人的特點如下:構成這個群體的個人不管是誰,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還是不同,他們變成了一個群體這個事實,便使他們獲得了一種集體心理,這使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的感情、思想和行為頗為不同。若不是形成了一個群體,有些閃念或感情在個人身上根本就不會產生,或不可能變成行動。心理群體是一個由異質成分組成的暫時現象,當他們結合在一起時,就像因為結合成一種新的存在而構成一個生命體的細胞一樣,會表現出一些特點,它們與單個細胞所具有的特點大不相同。
與人們在機智的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筆下發現的觀點相反,在形成一個群體的人群中,並不存在構成因素的總和或它們的平均值。實際表現出來的,是由於出現了新特點而形成的一種組合,就像某些化學元素——如鹼和酸——反應後形成一種新物質一樣,它所具有的特性十分不同於使它得以形成的那些物質。
組成一個群體的個人不同於孤立的個人,要想證明這一點並不困難,然而找出這種不同的原因卻不那麼容易。
要想多少了解一些原因,首先必須記住現代心理學所確認的真理,即無意識現象不但在有機體的生活中,而且在智力活動中,都發揮著一種完全壓倒性的作用。與精神生活中的無意識因素相比,有意識因素只起著很小的作用。最細心的分析家和最敏銳的觀察家,充其量也只能找出一點支配他的行為的無意識動機。我們有意識的行為,是主要受遺傳影響而造成的無意識的深層心理結構的產物。這個深層結構中包含著世代相傳的無數共同特徵,它們構成了一個種族先天的稟性。在我們的行為之可以說明的原因背後,毫無疑問隱藏著我們沒有說明的原因,但是在這些原因背後,還有另外許多我們自己一無所知的神秘原因。我們的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我們無法觀察的一些隱蔽動機的結果。
無意識構成了種族的先天稟性,尤其在這個方面,屬於該種族的個人之間是十分相似的,使他們彼此之間有所不同的,主要是他們性格中那些有意識的方面——教育的結果,但更多的是因為獨特的遺傳條件。人們在智力上差異最大,但他們卻有著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在屬於情感領域的每一種事情上——宗教、政治、道德、愛憎等,最傑出的人士很少能比凡夫俗子高明多少。從智力上說,一個偉大的數學家和他的鞋匠之間可能有天壤之別,但是從性格的角度看,他們可能差別甚微或根本沒有差別。
這些普遍的性格特徵,受著我們的無意識因素的支配,一個種族中的大多數普通人在同等程度上具備這些特徵。我認為,正是這些特徵,變成了群體中的共同屬性。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佔了上風。
群體一般只有很普通的品質,這一事實解釋了它為何不能完成需要很高智力的工作。涉及普遍利益的決定,是由傑出人士組成的議會作出的,但是各行各業的專家並不會比一群蠢人所採納的決定更高明。實際上,他們通常只能用每個普通個人與生俱來的平庸才智,處理手頭的工作。群體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如果「整個世界」指的是群體,那就根本不像人們常說的那樣,整個世界要比伏爾泰更聰明,倒不妨說伏爾泰比整個世界更聰明。
如果群體中的個人只是把他們共同分享的尋常品質集中在了一起,那麼這只會帶來明顯的平庸,而不會如我們實際說過的那樣,創造出一些新的特點。這些新特點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就是我們現在要研究的問題。
……

7. 法國大選候選人勒龐是誰

瑪麗娜勒龐個人資料
中 文 名:瑪麗娜·勒龐
外 文 名:Marine Le Pen
國籍:法國
出 生 地:法國上塞納省塞納河畔訥伊
出生日期:1968年8月5日
職業:政治家 畢業院校巴黎第二大學
主要成就:法國政黨「國民陣線」主席

8. 讓-瑪麗·勒龐的政治主張

勒龐在其著作《法國人第一》中歸納了他的政治綱領,包括要求修改憲法,提出了實行比例代表選舉制;經濟上實行非國有化;限制罷工權利;恢復死刑,加強社會秩序和民防建設等。勒龐最著名的口號是「法國人優先」。他領導的「國民陣線」是法國公認的極右組織。20世紀80年代初,國民陣線利用國內經濟不景氣及失業等問題在群眾中引起的不滿情緒,極力鼓吹民族沙文主義、排外主義和種族主義。他認為法國正在被外國人侵佔,那些外國人引起了失業和犯罪,導致了國家文化的衰敗。它標榜自己既反對左翼政府,又不贊成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右翼。兩三年間,國民陣線吸引了一批失業青年、中小工商業主和自由職業者,成員由500人增至2.5萬人。1995年8月在地方選舉中,國民陣線獲得了南方3個重要城市的控制權。法國極右勢力崛起的這一現象,被輿論界稱為「勒龐現象」或「國民陣線現象」。
民族陣線主張中明白地強烈反對移民、尤其是非洲移民進入法國,聲揚保持「民族純潔性」。反對歐洲聯盟和自由貿易,提倡關稅壁壘,以利保護國內經濟發展和民眾就業。反對墮胎、反對同性戀等。

9. 什麼市勒龐現象

1972年創建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的讓馬里·勒龐,自1974年首次參加法國總統選舉以來,已參加四次法國總統選舉:1974年、1988年、1995年以及2002年,其得票率由最初的0.74%、14%、15%直到18.14%。現年73的勒龐,在題為「為了法國的未來」的競選綱領中,詳細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1]他主張法國農產品優先的農業政策、主張優先為法國人提供就業機會、家庭優先權、驅逐所有非法移民、結束文牘主義(包括廢除遺產稅、降低小企業的稅收等)、實行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教育和教科書的非政治化、主張將法國人與外國人的社會保障分離、重建軍隊、拒絕美國人提出的「新世界秩序」、保留法國在海外領土的主權、回歸法蘭克等等。其核心主張是打擊犯罪和非法移民。勒龐宣稱,「我在社會問題上是左派,在經濟問題上是右翼,首要的是,我是一個愛國主義者。」[2]

民意測驗顯示,在本屆總統選舉中,給予勒龐支持的主要來自兩個不同的階層:[3]一是法國東部和東南部落後地區的小資產階級,這些地區有著長期的右翼平民主義傳統,這一傳統可以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布熱德運動時期。另一個主要來源是北部和東北部地區的年紀較大的藍領工人。大約四分之一(26%)的體力勞動者、工人以及月收入低於1,500歐元的選民投票支持勒龐。此外,勒龐還得到32%的小商人和工匠的支持,那些受制於社會問題的中等階層以下的選民,同樣也支持勒龐。從勒龐所獲得的選票分析,他得到了20%的男性的支持,14%的女性的支持。他的最大支持者群體是失業者(38%),以及26%的藍領工人。[4]

本屆總統選舉前一個月,曾有人預測說,勒龐有可能自1981年以來首次無法成為總統候選人。原因是他很難獲得來自30個省和海外領地的500名議員的簽名。在第一輪投票之前最近的民意測驗曾經把勒龐排在第三或第四的位置,預計他可能得到10%到15%的選票。[5]但一切均出乎意料,勒龐成為本屆法國總統選舉中的一匹黑馬,不但擊敗社會黨候選人若斯潘,而且最終為右翼候選人希拉克的成功當選鋪平了道路。

「勒龐現象」的出現絕不是一次歷史偶然。從國際因素來看,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裡,「渦輪資本主義」有可能僅需要幾天時間就能摧毀曾花費幾個世紀構建起來的地方文化。[6]這一現象所反映的是人們對全球化和歐洲一體化所帶來的移民問題的恐懼。從國內因素來看,本屆總統選舉的低投票率、候選人數量多以及高棄權票(約28%)等特點,反映了法國社會的多元化和分裂程度,揭示的是法國選民對兩大主流政黨在處理諸如犯罪、失業和移民等問題上的無能以及兩大政黨日益趨同的政策綱領的不滿。

盡管兩大主流政黨的總統候選人希拉克和若斯潘之間仍存在一些差別,例如,若斯潘試圖通過提供額外的培訓、削減最低收入群體的稅收等來取悅工人階層,而希拉克則通過削減所得稅來取悅資本家。但是,來自政治譜系對立兩端的二人,所提出的競選綱領卻驚人地相似:[7]兩人均承諾要建立一個更安全、更富裕、更富有競爭力的法國。若斯潘否認他的競選與社會主義的關系,而希拉克則強調諸如團結、環保等非保守主義的價值觀。他們都發誓要建立一個超級機構,與法國日益上升的犯罪率作斗爭,都承諾改善環境狀況,遏制全球化的消極影響,降低稅收,進一步減少失業等。

希拉克和若斯潘已經變成法國政治中的特威德爾德姆和特威德爾迪,70%的法國選民無法分辯出他們的政治綱領的差異。[8] 無論希拉克還是若斯潘,都已無力再為法國人提供真正的選擇。[9]他們所提出的競選綱領是難以區分的、模糊不清的、無法使人振奮的,而由此所掀起的競選運動則是反應冷淡的、毫無生氣的。[10]最後兩人都不得不在競選中把焦點集中於打擊犯罪這一問題上,實際上被勒龐玩於鼓掌之間。[11]

兩大主流政黨候選人綱領的趨同導致選民的不滿和冷淡,選舉前的一份民意測驗已經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12]大多數選民似乎對本屆選舉不太關心。只有11%的選民對選舉特別感興趣,27%的選民持有「中度興趣」。當選民被問及是什麼促使他們投票支持勒龐時,73%的人認為是「法律和秩序」,30%的人回答是外來移民,16%的人認為是稅收、養老金以及失業。在所有被調查者中,三分之一的人回答說是為了表達對現任總統和總理的不滿。

正如西歐其他國家的選民一樣,法國人感覺到自己被政治統治精英忽視和拋棄了,正日益疏遠他們。法國選民並非不滿意法國這種民主政治,而是對政治領導人「提出的主題、表演和行為不滿。……他們沒有說出人們想說的話,沒有分擔人們的憂慮。」[13]「醒悟」的法國人只好玩起「第三條道路」[14]——選擇勒龐。

極右翼政黨成功地利用了選民的不滿和冷淡,「把它們對社會弊端——主要是大批失業、社會排斥、日益上升的犯罪率以及外國人的持續不斷的遷入——的痛斥,與一種既簡單又明確的指認敵人的方式結合起來,宣稱外國人和一個籠統地被打上腐敗和無能烙印的政治階級是萬惡之源」,由此產生的簡單對抗戰略是:把外國移民遣返其出生國,由極右翼取代處於領導地位的政治精英。極右翼政黨「依靠這一政治處方,在當前的社會危機中並且由於社會民主黨在宣傳自己的替代方案方面的弱點,畢竟能夠爭取到對議會政黨政治感到失望的選民中的五分之一」。

:「勒龐現象」既是法國左派衰微而導致的結果之一,同時也是包括法國社會黨在內的歐洲左派進一步衰微的一個標志。包括極右翼在內的右翼在整個歐洲的回潮,使得社會民主黨及其信奉的社會民主主義面臨危機。

10. 勒龐是何許人也

古斯塔夫·勒龐````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有「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里」之稱

閱讀全文

與法國大學生談如何在校園支持龐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