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圓明園有哪些東西被拍賣,詳細情況
圓明園被拍賣的東西有:
1、乾隆玉璽在法國被拍賣。
一枚中國清朝乾隆玉璽2012年12月17日在法國最大的拍賣行艾德拍賣行以110萬歐元(約合904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據法新社報道,這次拍賣可能受到法律訴訟,因為歐洲保護中華藝術協會敦促拍賣行取消拍賣。據說,這枚玉璽是在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時被盜。
2、「慎德堂」寶璽。
御制「慎德堂寶」白玉交龍鈕寶璽2011年12月亮相保利秋拍,這是當年慎德堂之御制信物,其印鈕圓雕雙龍,一龍身雕兩龍首,兩首向背而吼狀,龍須上卷,四龍角向後呈相連式,伏在其印背上,雕工精細,立體感強。印文為陽文玉箸篆「慎德堂寶」四字。
3、「九州清晏」寶璽。
此璽為白玉質地,交龍鈕。寶璽起拍價是30萬歐元,最終以138萬歐元的落槌價成交。「九州清晏」為圓明園最早建築群之一,亦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坐落於圓明園西部,其名寓意河清海晏,天下昇平,江山永固。
4、御鳳麟洲水凈沙明翡翠組璽。
此玉璽為兩方,分別為「鳳麟洲」和「水凈沙明」。在現藏於北京故宮的《嘉慶寶藪》中對兩寶有明確著錄,為三方組璽中的兩方。此組璽在2009年11月11日瀚海十五周年慶典拍賣會上被拍賣,成交價是1770萬元人民幣。
5、綺春園敷春堂玉璽。
2011年5月10日倫敦佳士得拍賣行「清嘉慶『敷春堂寶』御寶交龍鈕灰玉璽」亮相,起拍價為40萬歐元。
⑵ 玉璽是什麼
專業稱謂:寶璽。寶璽者何?天子所佩曰璽,臣下所佩曰印。無璽書則王言無以達四海,無印章則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於所屬,此秦漢以來之事也。(《明清帝後寶璽》弁言朱家溍)
皇帝、皇後、皇太後所佩謂璽,印是大臣所用。是有規矩的,不然,是會掉頭的。
玉璽是御璽的
俗稱,正確、專業的稱謂:寶璽。明代正式寶璽亦為玉制,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即記載:「至嘉靖四十五年之冬,則世宗已不豫久矣,乃下詔曰:先朝甲戌遇災,
御寶凡六,其五已遭毀。命所司覓美玉補造。」可見御寶仍為玉制,惜未能流傳至今。然成化、嘉靖時,確實用白石等製作一批印璽,多屬閑章,部分印文的文字與
御寶一樣,現藏故宮。[2]明朝有二十四寶璽,其中皇帝奉天之寶為唐宋之傳璽(《明史》卷七十四;《明會要》卷二十四;《明官史·木集》); 清朝的寶璽用料更繁多,除玉外,還有栴檀香木、檀香木質、金質、水晶、瑪瑙、骨質等等。
不同時代,對璽、印、章的使用范圍不一。根據《通典》所載:「又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所好
也。……秦以印稱璽,以玉,不通臣下……齊,……並依秦漢之制。皇太子諸王金璽,皆龜鈕。公侯五等金章……光祿大夫、卿……四品五品將軍,皆銀章。尚書
令、僕射……諸州刺史,皆銅印。」可見,「璽」是帝後以及諸侯王所用,臣下則根據實際地位稱「章」、稱「印」。傳說武則天忌「璽」諧音「死」而改為
「寶」,自此至清代帝後及諸王印章皆稱「寶」,如明代「潞王之寶」,清代「和碩怡親王寶」。(按:清代郡王印章僅稱「印」,如「多羅定郡王印」)。[3]佩璽是有規矩的,不然,是會掉頭的。
25方寶璽仿製品
清朝二十五方御用寶璽分別為「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滿文「皇
帝之寶」、栴檀香木「皇帝之寶」、「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
「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敬天勤民之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鈐文之璽」、
「表章經史之寶」、「巡狩天下之寶」、「討罪安民之寶」、「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邦之寶」、「敕正萬民之寶」、「廣運之寶」。
⑶ 為什麼乾隆玉璽跑到法國了。不是中國的嗎,為什麼不索回
可能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掠奪的眾多寶物之一。
不是不索回而是索回的道路很艱難,如圓明園的兔首銅像就是一個例子。
一般來說中國索迴文物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拍賣拍得
二、協商
三、按相關法律對其提起訴訟
⑷ 有關玉璽的詳細資料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二千餘年。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
「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之璧」。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與厲王。王使玉工辨識,雲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復獻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於荊山之下。文王遣人問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賜之。旋昭陽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是時有人大呼:「淵中有大魚!」眾人乃離室臨淵觀之,回席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當時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於是拘儀而嚴加拷問無果。張儀受此凌辱,懷恨在心,便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後元十年(前315),拜為秦相,乃游說諸國聯秦背齊,復以使節身份入楚,瓦解齊楚聯盟。後拘懷王,克郢都,盡取楚漢中之地,終於得報此仇。
後此璧為趙國太監纓賢所得,旋被趙惠文王據為己有。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璧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璧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得以「完璧歸趙」。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趙,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統,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傳國玉璽乃成。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人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而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自是,其隨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數次,盡嘗坎坷流離之痛楚。
秦子嬰元年(前207)冬,沛公劉邦軍灞上,秦王子嬰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左,秦亡。傳國璽得歸劉漢。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後處。王莽遣其弟王舜來索,太後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及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趨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更始帝劉玄三年(公元25),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至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熹平六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吳氏,奪璽。袁術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魏元帝曹奐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傳冉魏,後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南朝時,傳國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隋一統華夏,將傳國璽收入隋宮。大業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今揚州),隋亡。蕭後攜太子元德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貞觀四年(公元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塘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
後周太祖郭威時,遍索傳國璽不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北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者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其實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大金國掠走,其後便銷聲匿跡。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叫賣於市,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伯顏曾將元朝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稱帝,號大明,改元洪武。繼而北伐,蒙元朝廷棄中原而走漠北,繼續馳騁於萬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明清兩代,時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噪,然皆附會、仿造之贗品。如明孝宗時,曾有人進獻所謂「傳國玉璽」,孝宗認定其為贗品而未採用。至清初時,紫禁城藏御璽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稱作「傳國玉璽」。而乾隆時,高宗皇帝頗好考據,欽定其為贗品。但權且以假當真,聊以充數,亦無深究者。
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直至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復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
⑸ 請問這個玉璽是什麼字
篆書印文:「乾隆御覽之寶」
讀法:
「乾隆御覽之寶」,L9.1×9.1cm, H10.1cm,重3770g
此印為乾隆帝書畫鑒賞印,以流失海外多年,曾在法國拍賣。
⑹ 中國藏家在巴黎拍得乾隆玉璽,乾隆玉璽的收藏價值如何
據了解,一位中國收藏家在巴黎拍得一件乾隆玉璽,最終的成交價格高達72萬歐元,摺合成人民幣就是494.8萬元,相對來說這個交個已經非常高了。這枚清代皇家印章屬於乾隆皇帝,採用綠色軟玉雕刻而成,描繪了一隻坐著玩球的獅子,玉璽上方的坐獅雕工精美,左爪置於綉球之上,下方印章篆刻“乾隆親賢之寶”銘文,明確了這塊玉璽的主人和主要用途。我認為乾隆玉璽的收藏價值還是非常高的,玉璽不僅是身份的象徵,更是屬於祖國的文化,大家說對不對。據《乾隆寶藪》及現存實物粗略估計,乾隆一生刻制璽印達1,800餘枚,數字可謂歷代之最。這位帝王刻有眾多閑章,內容非常廣泛,從表達經國治世的思想,到展現個人性情與嗜好,無所不含,而這枚玉璽應該正屬此例。
最後總結一句,乾隆玉璽的收藏價值還是非常不錯的,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枚玉璽,而是乾隆身份的象徵,真的很有價值。
⑺ 玉璽是什麼
古代封建皇上的玉印,是至高權利的象徵
⑻ 乾隆皇帝玉璽價格
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活到89歲,一生喜刻印章,後人估計他擁玉璽多達30枚,但大部份已不知下落,目前見諸世者,包括去年10月8日香港蘇富比拍賣的一枚交龍鈕「乾隆御筆」白玉璽,以6338萬元成交,創下中國皇帝玉璽拍賣紀錄,同時也創下白玉世界拍賣最高價紀錄。 今年4月29日,法國巴黎佳士得拍賣一枚乾隆玉璽「九洲清安(晏)之寶」,成交價1900萬元,引來中國輿論強烈譴責,指是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掠奪所得,呼籲歸還中國。此外,2004年首都博物館曾斥730萬元從本港拍賣會購回兩件清朝文物,包括一枚「乾隆白玉鏤雕龍紐方形璽」。
⑼ 什麼是玉璽
玉璽是過去皇上用的印章。就稱為玉璽。
⑽ 傳國玉璽值多少錢
無價之寶,咱們國家能與之媲美的國寶,我估計也就只有大禹鑄的九鼎了,因為傳國玉璽象徵的是我華夏正統地位,九鼎象徵的是九州大地,而且上面被始皇帝用篆體刻上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他能證明我中華歷史及文明,你說值多少錢,你如果把他只當作一個玉器來看,那他值不了多少錢,你如果把他當作我上述所說的來看,那他就是我中華民族的無價瑰寶。(不求有分,只求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