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航母怎麼登陸

法國航母怎麼登陸

發布時間:2022-05-21 20:52:32

㈠ 航母飛機怎麼起飛

飛機如何從航母上起飛

航母本身只是一個海上跑道平台,真正發揮作戰效能的是其搭載的各型作戰飛機。戰機從海上起飛,難度比陸上要高出許多。

目前戰機從航母上起飛,主要有3種方式:彈射起飛、滑躍起飛、垂直起飛。

彈射起飛依舊是美國航母的專利,「網路」中的定義是:航母上推動艦載機增大起飛速度、縮短滑跑距離的裝置,全稱艦載機起飛蒸汽彈射器,簡稱彈射器。

法國「戴高樂」號航母也採用彈射起飛,但技術是美國提供的。

作為美國壟斷的技術,蒸汽彈射器結構復雜,每次彈射都需要消耗1噸淡水,因此美國也在研製電磁彈射器從而取代蒸汽彈射器。

滑躍起飛是指航母前部甲板呈翹起狀,艦載機滑行加速後完成起飛。

相比於彈射,滑躍飛行甲板結構簡單,實現技術難度較低。但對於艦載機性能要求更苛刻,氣動布局要求更高。而且,起飛時航母必須逆風,天氣稍差一點戰機就不能正常起飛。另外,戰機的載彈量也受嚴重製約。

俄羅斯航母將滑躍起飛發揮到較高水平,其裝備的蘇-33戰斗機改自於著名的蘇-27。而中國已能自行生產的殲-11B型戰斗機,也源於吸收蘇-27的技術。殲-15則是殲-11B的海軍型。

垂直起飛主要是通過戰機發動機噴口方向改變而實現,運用比較成功的是英國航母上配備的「鷂」式戰斗機,但此種狀態下戰機載彈量太少,影響作戰,因此非緊急時還是依靠短距離滑躍起飛。俄羅斯曾在「基輔」級航母上裝備雅克-38垂直起降戰斗機,也有同樣問題。後研製的雅克-141又因試飛時出現墜機事故而中斷。

㈡ 介紹下法國西北風兩棲登陸艦

法國西北風兩棲船塢登陸艦「西北風」級兩棲艦排水量達2.1萬噸,同時具備遠程兵力投放及兩棲作戰指揮功能,可搭載直升機、兩棲裝甲車、坦克等重型裝備以及至多900名士兵,是法國海軍現役第二大艦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西北風」級是一艘很特別的軍艦,它是軍民合作的產物。它的造價只有一艘航母的十分之一,艦長200米,起飛甲板面積為5200平米,可供6架直升機同時起落。它可以作為指揮艦,也可以在作戰中執行干預任務,甚至還可搖身一變,成為一所海上醫院。無論是從快速加創新的建造方式,還是從整個結構的精巧性來說,「西北風」號軍艦都是成功之作。
「西北風」(MISTRAL)號兩棲投送指揮艦,舷號L9013。2006年1月服役,編制177人,軍官18人,士官110人,士兵49人。該艦排水量16500―21500噸,艦長199米,寬32米、吃水6.2米、桅高54米;飛行甲板長199米,有6個起降點。航速19節,續航力1.1萬海里/15節,最大自持力45天。第二艘「雷鳴」號2006年低服役。
採用全電式推進是「西北風」級艦的一大特色。它取消了傳動機械、主軸和舵機等復雜裝置,簡化了總體結構,提高了動力系統可靠性。其電力由4台柴油發電機提供,總功率20.8兆瓦。艦航速19節,以15節速度航行時續航力1.1萬海里。它裝備的主要武器是最大射程6公里的「西北風」艦空導彈和兩座30毫米艦炮。艦上那個面積800平方米的專用區設置了專供指揮部用的綜合通信系統、數字計算機中心系統和一系列子系統。這為「西北風」級艦擔任艦隊旗艦和多國部隊作戰指揮艦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裝載能力很強。它的飛行甲板上可同時起降6架直升機。飛行甲板下是面積達1800平方米的直升機庫,可停放16架NH90或「虎」式直升機。艦上設有面積1000平方米的車輛庫,可裝載60輛裝甲車或12輛「勒克萊爾」坦克。艦後部有大型塢艙,用於裝載2艘LCAC大型氣墊登陸艇或4艘LCM通用登陸艇。艦上除有編制160人的艦員艙外,還有能裝運450名全副武裝海軍陸戰隊員的載員艙區,另有一個設69張病床的醫院,還有保障45天生活需要的生活用品艙。
高新技術提高了「西北風」級艦的自動化程度。它既可遂行兩棲作戰任務,也可擔當多國部隊聯合作戰指揮艦任務,還能承擔各種支援任務。它是—種整體性能優良的新型多功能兩棲攻擊艦。兩大型艦艇對比:法國西北風吹寒中國昆侖山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法國西北風級運載能力: 武裝人員450人,60輛裝甲車,230輛車輛,4艘LCM通用登陸艇,2艘氣墊船、同時該艦的飛行甲板面積為5200平方米,設有6個直升機停機點。其中5個可停放16噸的直升機,最前端停機點可承受CH一53「超級種馬」直升機33噸的重量。塢艙尺度為57 X 5.4米,能夠容納4艘通用登陸艇或2艘LCAC氣墊登陸艇。艦員編制: 160人(軍官20人)+900人(搭載人數)。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西北風」級大型兩棲登陸艦全長約200米,能夠搭載14架直升機,4艘登陸艇或者兩艘氣墊船以及450名海軍陸戰隊員,可執行空降、維和、救援等任務,還可以用於打擊海盜。它不僅可以裝載大量登陸作戰部隊和裝備,還能充當指揮艦執行海外干預任務,必要時可搖身一變成為一所「海上醫院」。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可完成一部分只有航母才能完成的任務,但其造價只有航母的10%。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滿足軍隊對機動性的要求。從最近行動中得出的教訓表明,長時間保證艦上部隊的正常生活是必要的。在「西北風」級兩棲艦上,450人的部隊擁有一個150平方米的體育館,而且每4人或6人一間的艙室,足以與豪華郵輪的艙室相媲美。

㈢ 航空母艦的發展歷史

航空母艦的發展歷史過程:

1、1910年11月14日,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Eugene Ely)駕駛一架寇蒂斯雙翼飛機從停泊在港口的伯明翰號巡洋艦(USS Birmingham CS-2)起飛,飛行了一段距離後安全降落在附近的一片海灘上,這是世界歷史上人類第一次駕駛飛機從軍艦上起飛。

2、1912年5月2日,英國海軍上尉格里高利駕駛著一架「肖特」S.27雙翼飛機從以10.5節的航速行駛的豪伊伯尼亞號戰列艦上起飛,從而創造了飛機從航行中的軍艦上起飛的先例。

3、第一艘安裝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是由一艘建造中的客輪「卡吉林」號改建的英國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它的改造於1918年9月完成。飛行甲板長168米,甲板下是機庫,有多部升降機可將飛機升至甲板上。

4、1917年7月,英國開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純正血統」的航空母艦,並將其命名為「競技神」號(又譯作「赫爾墨斯」號),以紀念航母的鼻祖——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競技神」號。

5、二戰結束後,世界各國都注重於發展適合本國的航空母艦,以維護本國海上利益。航空母艦進入新階段。

美國海軍於2007年1月16日宣布,美國新一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正式命名為傑拉德·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 CVN 78),以紀念在2006年12月26日晚間去世的美國前總統傑拉德·福特。

法國在歷史上一共擁有過十艘航空母艦。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法國進入自主研製航母階段。兩艘克萊蒙梭級航空母艦,「克萊蒙梭」號和「福煦」號分別於1961年和1963年開始服役。

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航空母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艘可以搭載固定翼飛機的航空母艦,前身是蘇聯海軍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的「瓦良格號」。

(3)法國航母怎麼登陸擴展閱讀:

航空母艦製造難點:

1、首先高速飛行的重型艦載機需要噴氣發動機,而噴氣發動機尾焰對甲板的侵蝕極大,這需要現代航母甲板由抗高溫的特種鋼製造。

特種鋼需要特殊的配方、特殊的冶煉技術、精密的焊接技術、嚴格的質量控制、各種高精材料的分選、嚴格的質量控制,能製造這種特種鋼材的國家兩只手數得過來。

2、航母甲板長度有限,重型艦載機不能隨便起降,起飛還好說,可以靠滑躍,但降落就必須用攔阻索。

攔阻索必須能夠攔下幾十噸的飛機,又不能損壞飛機,還要保證自身重復使用下的可靠性,攔阻系統必須有效緩沖飛機降落的巨大動能,又要有一套復雜的機械繫統加以控制,這又是一個重大難題。

3、現代噴氣戰斗機需要大量燃料、彈葯,存放飛機需要足夠面積的機庫,飛機的維護需要大批零件和大量地勤人員,要保證艦載機數量,那麼這些不但要佔據大量空間和載重,還要有很現今的統籌規劃系統進行管理。

需要的保障系統多了,人員也多,航母的載重就要增加,對動力系統的考驗非常大。

㈣ 法國第一艘航母什麼時候服役

貝亞恩號,1927年服役「貝亞恩」號 BEARN 是在一艘未完工的諾曼底級戰列艦基礎上改建而成的,1922年4月改裝工程著手進行,1927年5月完工後交付海軍。該艦具有英國航空母艦的特徵,巨大的煙囪和上層建築聯為一體設在艦右舷中前部,飛行甲板和機庫之間設有前、中、後三部升降機。艦 上特殊通風系統有獨到之處,該系統用冷風沖淡煙囪內的熱氣,以減少飛行甲板作業干擾。二戰初期和英國其它艦只一道搜索過德國袖珍戰列艦「格拉夫·斯佩」號。但由於該艦人航速較低,不適合飛行作業,後來主要用於運送飛機。1938年法國曾計劃建造的18000噸的「霞飛」號和「伴爾維」號航空母艦,但都未能實現。 貝亞恩:Bearn 1194年動工、1922年4月改建、1927年5月竣工服役、1966年退役、1967年解體 標准排水量:22100噸 載機:戰斗機20架,攻擊機5架 滿載排水量:25000噸 武備:單管155毫米炮8座,單管75毫米炮6座 總 長:182.6米、小口徑炮數座,550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 水線長:170.6米 動力:蒸汽輪機,36200馬力 寬:27.1米(水線) 航速: 21.5節 吃水:8.6米(滿載) 續航力:6000海里/10節 飛行甲板:長180米,寬27米 艦員 875名

㈤ 航空母艦

美國的航空母艦
序 航空母艦概述
航空母艦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只。它攻防兼備,作戰能力強,能遂行多種戰役戰術任務,很具威懾力,因而倍受世界海軍的器重。現代航空母艦及艦載機已成為高技術密集的軍事系統工程。不少專家認為,航空母艦已成為一個國家軍事、工業、科技水平與綜合國力的象徵。
目前世界上現役航空母艦共26艘,在建4艘;直升機母艦3艘;兩棲攻擊艦15艘,在建2艘。航空母艦從問世至今,世界上建造過的有8個國家,即英國、日本、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和俄羅斯(前蘇聯);擁有過國家達14個,加上正建造的泰國,總計將達15個。建成服役的各種類型的航空母艦總數,據統計為300餘艘;其中艦隊航空母艦佔45%,護航航空母艦42%,水上飛行母艦6%,直升機母艦2%,兩棲攻擊艦5%。航空母艦以其迅猛發展之勢,在本世紀的艦艇發展史上,寫下了璀璨奪目的篇章。
在軍艦上搭載飛機的初衷是用於執行偵察任務。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於1910年11月14日駕機從「伯明翰」號輕巡洋艦起飛,2個月後又在「賓夕法尼亞」號重巡洋艦上實行了降落。英國海軍不甘落後,在1912年底進行了將輕巡洋艦改裝成水上飛機母艦的實踐,1914年還將一艘運煤船改建成「皇家方舟」號水上飛機母艦。接著又幾次三番地改造「暴怒」號,不斷摸索飛機直接從艦上起降時飛行甲板和上層建築的最佳布局,並在1918年9月建成一艘由客船改建的具有全通式飛行甲板的「百眼巨人」號。英國人的得意之作是1917年4月就開始著手設計「競技神」號,這是世界上第一艘從一開始就按航空母艦設計建造的軍艦。美國人到1922年2月才將運煤船「木星」號改建成「蘭利」號航空母艦。而日本海軍則捷足先登,於1922年12月建成的「鳳翔」號,並趕在「競技神」之前服役,被認為是世界上專門設計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艦。這一時期,可以說是航空母艦的初創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母艦大顯身手,它宣告了「大艦巨炮」主義的破滅,一舉取代了戰列艦,確立了自己在艦隊中的霸主地位。戰爭期間,作戰雙方都竭盡全力,開始了規模空前的建造航空母艦大競賽,共建成170餘艘。
二級大戰結束後,航空母艦的數量發展暫處低潮,但質的提高卻進入新的階段。噴氣機、核武器和導彈技術對航空母艦的戰鬥力注入了新的活力,又對航空母艦的生命力提出了挑戰。高性能艦載機需要航空母艦為其提供更大的起降場地和更完善的支援保障,美國發展了能夠執行多種任務的重型航空母艦:福萊斯特級,它是專為裝備噴氣機而設計的,並為改善適航性,首次採用了封閉式艦首,設有斜角甲板,4台蒸汽彈射器和4台升降機,從而形成了現代美國航空母艦的基本樣式。以該級為基礎,60年代派生出小鷹級,還發展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使航空母艦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紀元。隨後,美國著手建造目前世界上噸位最大、載機最多、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並逐步取代常規動力航空母艦。
盡管彈道導彈核潛艇使航空母艦的戰略地位下降,但美國海軍視航空母艦為「移動的國土」,認為多用途攻擊型航空母艦,其海運不受陸基條件限制,通過對海上、空中或岸上目標實施進攻、監視、防空和電子戰等來支援聯合部隊的作戰行動。由於具有強大的攻防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因而仍然是進行常規戰爭或局部戰爭的核心兵力,是實現其全球戰略和保持海上優勢的重要力量。除了作戰以外,航空母艦在控制危機、支援維和行動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航空母艦作戰包括陸、海、空三個層次。在海上還可分水上和水下,實際上有四個層次。在現代戰爭中,它的作用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襲擊岸上目標(包括戰略目標),主要是攻擊沿海和內陸的城市、交通要道和樞紐、軍事設施;消滅敵潛艇和水面艦艇,而搜索和消滅敵彈道導彈核潛艇,則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作戰任務;支援登陸作戰和地面作戰;封鎖海峽、基地和港口;以及保護自己的海上交通線。保護已方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航空母艦的一項特殊任務。
冷戰結束後,兩個超級大國的對抗消失,俄羅斯暫還沒有建造新航空母艦的計劃,美國超級航空母艦的發展計劃在放慢,而一些中等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如印度,泰國),還有日本等國,對發展符合本國國情的輕型或多用途航空母艦表示興趣,法國將以核動力航空母艦替代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因此,展望本世紀末至21世紀初,航空母艦仍然會出現新的發展。
本文系統、詳盡地回顧了世界上目前保有航空母艦最多的國家-----美國的航空母艦發展史。由美國的航母史,可以大略的看到世界航母發展的經歷。
一、美國的第一艘航空母艦----「蘭利」號
1919年美國海軍得到一筆改裝航空母艦的撥款後,選中了1913年完工、排水量5,500噸的運煤船「木星」號,於1919年6月在諾福克海軍工廠改裝。三年後,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服役,命名為「蘭利」號,編號為CV-1。「蘭利」號標准排水量提高為11,500噸,速度只有15節。飛行甲板採用全通型,載有飛機34架,沒設升降機,飛機要拆成大件後,用3噸吊機把飛機吊入機庫,使用起來費時也不方便。1922年10月,「蘭利」號進行第一次戰斗機著艦試驗。11月又使用壓縮空氣彈射器進行飛機彈射起飛試驗。1923年開始又進行各種各樣的試驗。1924年到大西洋艦隊服役。1936年10月,改為水上飛機母艦,編號AV-3。1942年2月27日,「蘭利」號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執行運送P-40戰斗機任務時,被日本海軍陸上攻擊機擊沉。
四、約克城級航空母艦
約克城級的三艘航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是美國海軍的中流砥柱。僅從中途島一役就可以斷言,她們對二戰的進程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三艦中只有幸運的「企業」號看到了戰爭的結束,「約克城」號在中途島沉沒,「大黃蜂」號在隨後的聖克魯斯沉沒,但各艦表現出的戰斗精神將永載美國海軍史冊。
1. 約克城號(Yorktown CV-5)
CV-5是第三艘以約克城命名的艦只,於1934年5月開工,1936年4月下水,1937年9月開始服役。服役後至1938年間,約克城號在東海岸和加勒比海進行著各種服役之初的訓練。1939年2月,約克城號與企業號在加勒比海進行了其第一次演習,演習的目標是控制海岸,驅除假想從加勒比海登陸的敵人。羅斯福總統曾在休斯敦號巡洋艦上觀看了部分演習。1940年4月,約克城號參加了在太平洋進行的另一次演習,演習中對航空母艦可能對未來戰爭產生的影響有了充分的認識。由於太平洋局勢的緊張,演習之後,參加演習的大部分艦只留在了珍珠港。
1941年初,由於德國的狼群潛艇對大西洋的運輸線產生了重大威脅,約克城號與華盛頓號巡洋艦等護衛艦被派往大西洋加強大西洋的護航力量。1941年4月到12月間,約克城號在東海岸和英國之間共往返了四次,並與德國潛艇有少量接觸。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約克城號剛好完成一次護航而在諾福克(Norfolk)港補給。為補充太平洋艦隊,約克城號於12月16日調往太平洋,並成為新的第17特混艦隊的旗艦,由弗萊切(Fletcher)指揮。
1942年1月,17特混艦隊從聖迭哥駛往珍珠港。在珍珠港短暫休整後,1月25日,以企業號為中心的第8特混艦隊以及以約克城號為中心的第17特混艦隊駛離珍珠港,2月1日,兩只艦隊成功完成了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首次攻擊任務:襲擊馬紹爾-吉爾伯特群島。盡管作為爭取戰略平衡的任務,這些襲擊對日軍造成的損失不大,但無疑為1942年初黯淡的太平洋注入了一些生氣。
1942年2月14日,約克城號再次離開珍珠港,並於3月6日與列剋星頓號為中心的第11特混艦隊在珊瑚海匯合,准備抑制日本聯合艦隊在新幾內亞島的行動。3月10日,從約克城號和列剋星頓號上起飛的共104架飛機轟炸了萊城和薩拉莫阿的設施和艦只。這些攻擊使日軍被迫推遲了在南太平洋的行動,直至聯合艦隊第5航戰隊返回特魯克,日軍才在繼續執行莫爾茲比港的登陸行動。
美國海軍已決心阻止日軍在南太平洋的進攻,這一任務又落在17特混艦隊和第11特混艦隊上。由弗萊切指揮的約克城號和列剋星頓號於5月1日進入珊瑚海。5月7日,兩艦起飛的93架飛機擊沉了輕型護航航母祥鳳號。5月8日,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約克城號和列剋星頓號與聯合艦隊第5航空戰隊的翔鶴號和瑞鶴號進行了決斗。列剋星頓遭到襲擊後由於燃油爆炸而沉沒,約克城號也受到了損傷。同時翔鶴號也遭到重創,瑞鶴號嚴重減員。珊瑚海是日美之間也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航母之間的戰斗。
1942年5月27日,約克城號拖著10英里長的油膜返回珍珠港,經過3天不間斷的修理,5月30日約克城再次駛離珍珠港,與企業號、大黃蜂號一起執行中途島任務。6月4日8時30分,17架無畏俯沖轟炸機、12架蹂躪者魚雷機和6架野貓戰隊機組成攻擊隊從約克城號上起飛。由於缺乏配合12架魚雷機只有兩架返航,但17架俯沖轟炸機結果了蒼龍號。隨後聯合艦隊的最後一艘航母飛龍號組織的兩次反擊集中在約克城號上。約克城號共中彈三枚、中雷兩條,傾斜達到25度,巴克麥斯特艦長被迫宣布棄艦,返航的飛機在企業號上降落。隨後,企業號起飛的24架俯沖轟炸機(有10架原屬約克城號)結果了飛龍號。
約克城號並沒有沉沒,6月4日下午在6艘驅逐艦護航下,兩艘掃雷艇准備托走約克城號,志願隊再次返回約克城號,減輕傾斜的行動已見成效。但6月5日日上午,一架日本巡洋艦上的水上偵察機發現了約克城號,6月6日下午,負責警戒的日本伊168號潛艇發射的魚雷擊中約克城號並擊沉了護航的哈曼號。夜晚,拯救約克城行動被迫終止,約克城號於6月7日5時30分傾覆沉沒於北緯30°35』,西經177°20』海域。
約克城號(CV-5)共獲得3枚戰隊之星勛章。
2. 企業號(Enterprise CV-6)
企業號是約克城級航母中的第2艘,1934年7月動工建造,1936年10月下水,1938年5月在東海岸開始服役,1939年4月轉入太平洋服役。企業號綽號「大企(Big E)」,幾乎參加了太平洋的所有重要戰役。
1941年12月2日,哈爾西率領企業號向威克島運送海軍陸戰隊的飛機。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之時,剛好是企業號按原計劃到達之日,只因航途中突然遇到狂風巨浪改變航向,結果耽誤一天,逃過了厄運。
隨後,企業號參與的一系列的尋求戰略平衡的襲擊任務。1942年2月1日,哈爾西率領企業號和約克城號襲擊中太平洋日基地馬紹爾群島和吉爾伯特群島。2月14日,企業號又襲擊日本佔領的威克島。4月中旬,企業號為大黃蜂號護航,成功空襲東京。

㈥ 誰知道法國航母的詳細資料

戴高樂號航空母艦(Charles de Gaulle R91)是一艘隸屬於法國海軍(Marine Nationale)的核動力航空母艦,除了是法國目前正在操作中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艦外,也是法國海軍的旗艦。正式成軍於2001年5月18日,戴高樂號是法國史上擁有的第十艘航空母艦,其命名源自於法國著名的軍事將領與政治家夏爾·戴高樂。戴高樂號不只是法國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事實上,它是有史以來第一也是唯一一艘不屬於美國海軍的核動力航空母艦。
建造日期 1989年4月14日
下水日期 1994年5月15日
排水量
標准 25000噸
滿載 38000噸
船體 長261.5米 寬31.4米
吃水深度 8.5米
飛行甲板 長261.5米 寬64.3米
飛機庫 長97.5米 寬64.3米
武器裝備
8座「吉安特」20F-22型20毫米對空武器系統
2座16聯裝蜂窩式導彈垂直發射裝置
w/32「阿斯特爾」艦對空反導彈導彈發射裝置
2座「薩德拉爾」防空導彈發射系統
4座10管AMBL-2A誘餌發射器
2座ARBB-33干擾發射台
「湯姆森」CSF-ARBR-21預警雷達
2台監視、捕捉與跟蹤雷達
「湯姆森」CS-DRBJ-11B三維對空搜索雷達
「湯姆森」CS-DRBV-26D型E波段雷達
「湯姆森」CS-DRBV-15C水面搜索雷達
「拉卡爾」1229-DRBN-34A導航雷達
「賽尼特」作戰火力控制系統
NRBP-20A飛機導航雷達
艦載飛機
「陣風」式戰斗機
改進型「超級軍旗」戰斗機
E-2C「鷹眼」預警機
565「黑豹」直升機
動力裝置
2座K-15加壓水冷卻反應堆
續航能力 5年
推進功率 84000 馬力
航速 27節以上
歷史

為了取代1960年代時建造的傳統動力航空母艦福熙號(Foch R99)與其姊妹艦克里蒙梭號(Clemenceau R98),法國早在1970年代中期時就已開始規劃下一代航空母艦的建造計畫,但戴高樂號的龍骨實際上卻是在1989年4月才在法國船舶建造局(Direction des constructions navales,DCN)位於布雷斯特的海軍造船廠中安放起建。然而,在一開始規劃時該艦原本是被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and)依照法國海軍旗艦命名的傳統,命名為黎塞留號(Richelieu)以承繼二次大戰時的戰艦黎塞留號。但在1989年實際起造時又被當時的總理、戴高樂主義派(Gaullist)的席哈克(Jacques Chirac)命名為戴高樂號。
由於冷戰時代的結束再加上經濟不景氣導致的國家財政困難,原訂1996年服役的戴高樂號工期一再延誤,直到1994年5月時才完工下水,以致連就役日程也往後延至1999年。但之後由於又陸續發現核反應堆強度不足進行補強,與斜向飛行甲板(angled deck)長度不足無法安全起降美製E-2C鷹眼式空中預警機(Hawkeye)而在2000年時又進行了甲板延長改造工程,將斜向甲板的長度增加了4公尺,也使得正式啟用的日程一延再延。
2001年5月18日戴高樂號正式就役,比原本預計的就役時間足足晚了五年,進度延誤所造成的損失成為法國財政上的一個巨大黑洞。同年9月11日發生了9.11事件,為了協助美軍進行永久自由行動(Operation Enring Freedom)掃盪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戴高樂號與隨行的護衛艦隊首度穿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印度洋,於12月9日到達巴基斯坦大城喀拉蚩(Karachi)南方的海域上。在美軍主導的攻擊行動中,戴高樂號上的艦載機至少進行了140次以上的偵察與轟炸任務,是該艦服役以來第一次參與作戰任務。戴高樂號於2002年3月曾進入新加坡港進行休息補給,並於7月1日時返回母港土倫(Toulon)。
構造與設計
戴高樂號是史上第一艘在設計時加入了隱身性能考慮的航空母艦。然而由於噸位只有美國的同類艦只一半,因此戴高樂號只配備了兩具艦首彈射器(美軍航艦通常為四具),而艦載機的上限也只有一半約為40架上下,主要包括海基版本的陣風式戰斗機(Rafale即陣風M型)與超級軍旗攻擊機(Super Étendard)兩款法制戰機,以及美製的E-2C鷹眼式空中預警機。戴高樂號配備有非常先進的電子設備與法國最新銳的紫苑15型防空飛彈(Aster 15)與薩德拉爾(SADRAL)輕型短程防空飛彈系統,使得整體的攻擊能力遠遠超過過去法國擁有過的幾艘航艦。
後續發展
傳統上法國海軍向來會採取同時擁有兩艘航空母艦的編制,以確保縱使在其中一艘進廠維修時,也還有一艘可以值勤的配置方式。因此,除了目前擁有的戴高樂號外,法國海軍仍然需要建造另一艘航空母艦,才能完成理想的編制。
然而,由於戴高樂號的建造過分昂貴,法國政府並沒有打算建造另一艘同級艦,再加上近年來歐洲逐漸在政經軍事方面趨向統合,因此與其它國家採取相同標准以節省建造成本已是主流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下一艘法國航艦極有可能是採用與英國合作開發的方式建造。雖然法國方面較偏好使用核動力來驅動船隻,但考慮到英國皇家海軍的低建造成本要求,2004年時法國總統希拉克曾正式公布,法國下一艘航空母艦將會用回傳統動力系統,考慮搭載燃氣渦輪引擎作為動力。

大事記
2001年9.11事件爆發,為了協助美軍進行永久自由行動(Operation Enring Freedom)掃盪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戴高樂號與隨行的護衛艦隊首度穿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印度洋,於12月9日到達巴基斯坦大城喀拉蚩(Karachi)南方的海域上。在美軍主導的攻擊行動中,戴高樂號上的艦載機至少進行了140次以上的偵察與轟炸任務,是該艦服役以來第一次參與作戰任務。戴高樂號於2002年3月曾進入新加坡港進行休息補給,並於7月1日時返回母港土倫(Toulon)。
2007年,「戴高樂」號開始進行第一次大規模檢修,其中包括為兩個核反應堆更換燃料以及更新螺旋槳等大批裝備。2008年年底,修葺一新的航母重新出海執行任務。
2009年4月,「戴高樂」號因傳動軸出現故障而再次停航維修,經過幾個月的維修,航母於11月底出海訓練。
2010年10月中旬,由於驅動系統一個電櫃中的絕緣體出現故障,「戴高樂」號航母決定返回土倫港。10月30日,經過維修的戴高樂號重新出海進行訓練。
2011年3月20日,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從法國土倫海軍基地啟程,參與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行動。

㈦ 法國有幾艘航母

法國航母
第四,法國新一代航空母艦將大部分設計為自動化導航和作戰指揮,與戴高樂相比,其工作人員將減少10%。作為比較:美國福特號有大約2500人,但計劃在法國設計的航空母艦上僅使用1080名水手。無論如何,法國新一代航空母艦將考驗法國造船工程學院的下一個技術發展,因為建造此類巨型航母需要數十年的技術能力。因此,名稱為「新一代航空母艦」。該任務被認為是極其困難的。
五角大樓航空母艦專家布萊恩·布賴恩·貢戈爾說:「假設當今世界上只有14個國家有可能造航母,但是只有五個已經具備必要的能力。「
對於今天這個航母俱樂部來說,只有中國打破了封鎖。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自己留了下來幾艘航母,到現在只有一艘了。
貢戈爾認為,以中國為例,當北京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艦時,這艘船被西方人嘲笑,並成為「蔑視的對象」。
如您所知,山東艦這艘巨型船於2017年4月26日下水,然後開始進行設備安裝。布賴恩·貢戈爾聲稱,在「自製」航母的過程中,中國解決了很多問題。
美國專家指出,考慮到以下事實,這是一個偉大的發展,世界上沒有比航空母艦更復雜的移動設備了。都是因為中國現在願意承擔極其復雜的技術項目

㈧ 世界各國如何給航母取名

【中國航母的命名】

中國水面艦艇具體命名規則為:
航空母艦、巡洋艦以行政省(區)命名;
驅逐艦、護衛艦以大、中城市命名;
船塢登陸艦、坦克登陸艦均以「山」命名;
訓練艦以人名命名;
輔助船艇均以表明所在海區和性質的名稱(如東拖、北油、南標)再加序號命名。


區域劃分:
為了避免艦艇出現重名的現象,人民海軍艦艇名的授予必須嚴格按區域劃分。即:
北海艦隊轄區用華北、東北、西北等14省市區地名(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
東海艦隊轄區用華東7省市及新疆自治區地名(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新疆);
南海艦隊轄區用華南及西南9省市區地名(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不過近年也有例外,像南海艦隊的導彈驅逐艦170蘭州號,導彈護衛艦569運城號。


凡事都有例外。在人民海軍的艦艇方陣中,有兩艘特別的戰艦是用人名命名的。一艘叫「鄭和」艦(81艦)(鄭和號),以紀念中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而命名;一艘叫「世昌」艦(82艦)(世昌艦),以紀念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壯烈犧牲的民族英雄鄧世昌而命名。這兩艘遠洋綜合訓練艦都屬於大連艦艇學院。另外還有「華羅庚」號武器試驗艦(892艦)



【美國航母的命名】

美軍航母命名主要包括:以美國【總統】命名;以【海軍將領命】名;以【國內著名政治家】命名;以【著名海軍艦艇】命名;以【美國歷史大事件發生地】命名;以【美國航空史著名地】名或人名命名。航母的命名實際上還有兩層含義:首先,每艘航母都有自己的名字;其次,一類同型號航母的級別則以該型號首艘航母的名字來命名。例如「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林肯」號,「林肯」號是航母的名稱,「尼米茲」是航母級別型號的名稱,取自該種核動力航母第一艘「尼米茲」號的名字。


美國海軍給軍艦命名,一般都是按照航母用人名、巡洋艦用州名、驅逐艦用人名、潛艇用城市名的慣例進行的。美軍現役的12艘航母中,有7艘均以總統名字命名。這裡面不僅意在對外宣傳,近年來也更多地加入了對國內政治因素的考量,但也不乏一些私心。


航母作為美軍最大、最先進的水面艦艇,理所當然承擔著維護美國全球利益的重任,也牽系著美國人的英雄情結。這就決定了航母的名字必然是不同凡響的。美軍「尼米茲」級航母的第二艦、第五艦和第六艦,分別被命名為「艾森豪威爾」號、「林肯」號和「華盛頓」號。華盛頓總統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締造者,林肯在危急時刻避免了美國的分裂,艾森豪威爾則在二戰時指揮盟軍在歐洲戰場上擊敗了法西斯德國。他們都是每一個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用他們的名字為航母命名可謂順理成章。


在美軍現役航母中,但凡被選來為航母命名的總統,都和海軍有些關系。就拿里根總統和老布希總統來說,他們兩人和海軍都頗有淵源。里根執政時期全力振興軍隊,海軍因此受益匪淺,實力不斷壯大。老布希在1942年他18歲生日那天加入美國海軍,成為美國海軍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飛行員,並曾獲得「卓越十字勛章」,戰後為美國海軍的建設也沒少出力。用他們的名字命名兩艘核動力航母,也算是美國海軍的「報恩」之舉吧。



【法國航母的命名】

法國航母發展數量規模較小,因此命名較為簡單,分人名和地名兩類。法國正式發展航母是在二戰後,從英、美租借過幾艘航母,例如「迪克斯繆得」號、「阿羅芒什」號都是以「一戰」、「二戰」著名戰役發生地來命名的。


而20世紀50年代法國自主研製航母後,主要是以人名即法國歷史上著名軍政首腦人物來命名的。例如兩艘「克萊蒙梭」級航母「克萊蒙梭」號和「福煦」號,前者是一戰法國著名總理,後者則是一戰西線協約國最高統帥。而後來的「戴高樂」級核動力航母,其來源更是眾所周知了。



【英國航母的命名】

英國在航母的命名上有自己的特點。一般媒體上講,英國海軍的艦艇都是稱為某某號。但實際上英國海軍的每艘艦艇前面都有「HMS」的前綴,也就是His/HerMajesty'sShip的縮寫,翻譯過來就是大不列顛女王陛下的船艦。因此像英國現役的唯一的航母「卓越」號,其全稱應該是「大不列顛女王陛下的船艦卓越」號。從航母的具體命名來說,英國航母和美國最大的區別在於「人名」均來自皇室,相同之處在於相當部分航母艦名都繼承於英國海軍的著名艦艇名稱。


之所以沒有普通人名,是因為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不可能像美國這種總統制國家,用輪換的總統或者議員來命名主戰艦艇,英國在建的最新航母就直接用了「伊麗莎白女王」號。同時,英國海軍發展源遠流長,像「無敵」號、「卓越」號等艦名,盡管聽起來比較抽象,但實際上都繼承於英國皇家海軍的著名戰艦。



【俄羅斯航母命名】

俄羅斯航母繼承於前蘇聯,其發展要從二戰後蘇聯時期算起。前蘇聯命名航母規則非常清晰,就是著名城市,例如莫斯科、基輔、巴庫、列寧格勒等。而蘇聯解體後,航母名字則變成了著名海軍將領,像巴庫變成了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第比利斯變成了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

【日本航母命名】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處於巔峰狀態的日本聯合艦隊一度擁有10餘艘航母,自稱「世界最強艦隊」,壓根不把當時的英、美海軍放在眼裡。截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其先後建造、改裝了近30艘各型航母(不包括水上飛機母艦),單從數量上,已位列各交戰國「前三甲」。


不過,與歐美相比,日本對航母的命名卻有段「曲折」經歷。起初,日本海軍死抱著「大艦巨炮」的陳腐思想不放,對航母未來前景並不看好,對其定位也低於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在命名上更是「隨便」。


當時,日本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命名,要麼是歷史上的著名藩國、政區,如「伊勢」「日向」「山城」,要麼是山川名勝,如「金剛」(取自日本大阪及奈良境內的金剛山)、「比睿」(日本著名佛教聖地比睿山)。而日本對航母的命名,則大多源於傳統文化中寓意吉祥的瑞獸,如「祥鶴」、「瑞鶴」、「飛龍」、「蒼龍」等。這些瑞獸大多與日本神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過,大家千萬別以為這些祥瑞多麼重要,因為日本是個有「八百萬眾神」的國度,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神仙太多了照樣不值錢。


在日本人的傳統觀念里,只要年代久遠或經過長期醞釀而生的事物,都可以升華為神。舉個例子,日本奈良有家手工制扇的百年老店,據說歷史可上溯至德川幕府時期。店裡神龕里供奉的「扇子神」,就是店家剛開業時製作的第一把扇子。可以說,在日本,神或者祥瑞幾乎無處不在,可謂「稀鬆平常」,跟屈指可數的名山大川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有些日本航母的命名方式就頗為與眾不同。例如,「赤城」號和「加賀」號,均改裝自戰列巡洋艦,因為「血統高貴」,遂得以保留原艦名。還有「千歲」號和「千代田」號,原系水上飛機母艦,改裝成航母後,也保留了原有名稱。

盡管各國航母命名方式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即體現了本國的歷史文化與海軍傳統。我們拿英、美海軍為例,由於歷史悠久,兩國海軍中許多艦名都是代代相傳。英國最著名的「皇家方舟」號,第一艘使用這個名稱的戰艦,是1588年殲滅「無敵艦隊」的英國艦隊旗艦,後來,此艦名在航母上被使用過4次。目前,英國正在建造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其艦名「伊麗莎白女王」和「威爾士親王」,同樣傳承自二戰中的著名戰列艦。


美國海軍,最突出的例子當屬「企業」號,曾先後有9艘戰艦用過此名,其中就包括兩艘航母。嚴格地說,「企業」這個約定俗成的翻譯並不嚴謹。Enterprise這個英文單詞雖有「企業」之意,但用在美國軍艦上總顯得有些古怪。有學者認為,將之譯作「進取」號可能更貼切。



相關閱讀

網路:【航母】

http://ke..com/subview/5333611.htm


以上相關資料與圖片均來自於網路:通過網路搜索

相關參考來源如下:

人民網

搜狐軍事

米爾軍事

鳳凰軍事

㈨ 介紹一下法國的航母。

法國有戴高樂級和克萊蒙梭級級兩種。
戴高樂級:
(一)研製背景與計劃
1.「戴高樂」級的產生
法國擁有一支包括潛艇、水面艦艇和空中攻擊力量的「均衡」的海軍。航空母艦是這支部隊的核心。當時法國艦隊中的「克萊蒙梭」級2艘老艦已將達到極限壽命,雖幾經現代化改裝也難以為繼。為了支持法國的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急需有現代化的航母來接替。於是,1980年9月經批准,法國防部決定建造新的核動力航母來替換老艦。並使艦隊擁有空中預警力量。

該艦的軍事目的是很清楚的,就是要接替現役航空母艦,在海上展開40架對付岸上和海上目標的高性能飛機。
雖然開始時法國對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在海軍中的應用抱有濃厚興趣,曾經計劃研製與這種類型飛機相匹配的輕型航母,即垂直起降飛機母艦,但後來取消了這種構想。原因是,到90年代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的發展還不能滿足法國海軍任務的要求。而法國已開始研製與美國F18戰斗攻擊機相似的「陣風」戰斗機。為此法國選定了建造具有彈射器和阻攔裝置的傳統型航母。並對該航母提出了2個互相矛盾的要求,一是排水量不得大於40000t,每噸排水量建造費接近「克萊蒙梭」的水平,總經費有限定;二是要求新航母能起飛更重型的飛機,要求能彈射起飛20t重的飛機。這樣就為航母設計增加了困難。

艦的續航力一定要滿足艦的軍事任務的要求,為此選用了核動力推進,但是,在限定經費的約束下,該航母並沒有另起爐灶研製新堆,而是選用為下一代核動力導彈潛艇研製的同型堆。這樣大大地節省了研製費用。可是,該反應堆的功率滿足不了航母30kn以上的航速,以便彈射飛機時獲得所需要的甲板風。為了彌補航速上的損失,採用了加大彈射器的功率的措施,以滿足彈射20t飛機的要求。
經過這樣的折衷,該航母能滿足高性能的「陣風」戰斗機的要求,並能彈射起飛E-2C那樣的早期預警飛機。

2.建造計劃
計劃建造2艘,首艦「戴高樂」號於1986年2月4日訂貨,1989年4月開工,1994年5月下水,2000年3月服役。第2艘艦也於1996年在法國總統希拉克的力主下被批准建造。

3.造價
據法國議會報告,「戴高樂」號航母最終至少將花費712億法郎(138億美元)。
費用比原預算增加10%,但大部分是由於撥款決策上的原因而導致「戴高樂」號的建造周期延長30個月造成的。
法國國民議會國防委員會報告航母的費用分成下列幾項:
①航母設計和建造准備費540億法郎。
②建造費118億法郎。
③「戴高樂」號航母艦載機「陣風」M的開發費用70億法郎。
④86架「陣風」M飛機的建造費400億法郎。
⑤采購美國的4架「鷹眼」早期預警機70億法郎。
報告最後說,第2艘航母只需花115億法郎,其飛機和設備完全和「戴高樂」一樣。

(二)總體性能與裝備
滿載排水量(t):40578
標准排水量(t):36600
總長(m):261.5
水線長(m):238
總寬(m):64.4
水線寬(m):31.5
型深(m):17.20
吃水(m):8.5
GM(m):1.5
固有橫搖周期:(s)24
垂向棱形系數:0.74
方形系數:0.53
橫剖面系數:0.94.
縱向棱形系數:0.56
飛行甲板(m):長261.5,寬64.4
動力裝置:核動力,2座K15型壓水堆,功率300MW,2台GECAlsthom汽輪機,61MW(83000hp),雙軸。
航速(kn):27
人員編制(名):艦員1150、航空聯隊550、艦隊司令部50(共有1950張鋪位,另加800張臨時鋪位供海軍陸戰隊用)。
導彈:4座湯姆森-CSFSAAM八聯裝艦對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發射「紫菀」15反導彈導彈,慣性制導和中段修正,主動雷達制導,射程15km。
2座六聯裝「西北風」點防禦導彈發射系統,發射「西北風」導彈,紅外製導,射程4km,能擊中掠海飛行的
離海面3.04m的目標。
艦炮:8門「吉亞特"20F2型20mm火炮,射速720發/min,射程8km。
對抗措施:4座CSEE「薩蓋」10管回轉式干擾火箭發射裝置,箔條彈射程8km,紅外曳光彈射程3km。ARBRl7雷達偵察機,DIBVlA「旺皮爾」紅外探測儀,2部ARBB33型干擾機。
作戰數據系統:SENIT8;11、14和16號數據鏈,「錫拉庫斯」2衛星通信系統,AIDCOMER指揮支援系統。
火控系統:2部SagemVIGY-105光電系統。
雷達:對空搜索:DRBJllD/E型3坐標雷達,E/F波段,作用距離366km。DRBV26D型雷達,D波段,作用距離183km(對2m2目標)。對空/海搜索:DRBVl5V型雷達,E/F波段,作用距離50km。導航:2部雷卡公司1229型雷達,I波段。火控:Ambel雷達,I/J波段,作用距離30km(對2m2
目標)。NRBP20A「塔康」(飛機戰術引導系統)。
聲吶:包括SLAT魚雷攻擊告警。
固定翼飛機:35~40架,含「陣風」M,「超軍旗」(可能由「陣風」SU2型代替),空中預警機E-2C。

(三)總體結構
機庫是航母的重要部位,位於主甲板上,機庫長138.5m、寬29.4m、高6.1m。在機庫甲板和飛行甲板之間有一層吊艙甲板(也稱高炮甲板)。這里多為辦公室。醫院布置在機庫前。醫院升降機和彈葯升降機共用。在機庫的周圍設有飛機維修工作間和備件庫。

機庫甲板以下有4層甲板,第1層是水密甲板。彈葯艙和燃油艙布置在機艙兩舷的舭部,比「克萊蒙梭」號大1.5倍。

「島」位於飛行甲板的右舷。其明顯特徵是採用了隱身設計,從外觀上看採用斜面和圓角,盡量減小雷達波反射截面積。島內有通道和為飛行服務的技術艙室。作戰和通信艙室布置在主艦體內,這樣有利於安全。
為飛行作戰用的艙室,如飛行通信室、值班室和布置任務室全部設在艦的前部緊靠飛行甲板、島和飛行員的住艙區。

在這樣一艘2000多人的艦上,把生活區布置得最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要遵循方便生活這條基本原則,使生活區盡量地靠近戰位。全部食品倉庫和配膳間均垂直布置在艦後部的一個斷面上。餐廳沒有布置在飛行甲板下面,是為了防噪音。

該艦結構設計中充分考慮了抗核爆炸能力。結構上加強和布設裝甲防護等。除機庫和動力裝置外,全艦形成一個堡壘式結構,艙內保持正壓並具有三防能力。結構能承受北約組織規定的核爆炸壓力場標准。而且,考慮了防導彈、魚雷和水雷的攻擊。艦體水下部分採用雙層或多層結構,增強船底板強度,從而具有抗水下爆炸的能力。

機艙和彈葯艙是重點防護區,四周均布設裝甲,形成一個裝甲箱。彈葯艙在全艦上是最危險區域,為防止引起鏈鎖式爆炸反應,這些彈葯艙需前後分散布置。相鄰艙之間用裝甲隔壁隔開。在一般情況下,備用彈均放在水線以下的彈葯艙中,防止受攻擊時引起爆炸。

在艦的其它重要部位,如「島」、主要作戰艙室和大多數的感測器設備艙室均用鋼或「克夫拉」裝甲進行防護。

防火是提高航母生命力的又一個重要要素。這一點,對於裝有大量航空燃料和彈葯的航空母艦來說,不管是平時還是戰時均勻特別重要。在飛行甲板和機庫等大多數區域都設有遙控消防操作系統、高噴射量的泡沫炮和充有A.F.F.F乳化劑的噴淋系統。另外,在飛機升降機、彈葯升降機和垂直通道處也都採取了必要的消防措施。

(四)航空設施
「戴高樂」號航母的飛行甲板在長度上與「克萊蒙梭」級相似,但寬度明顯增加,所以面積由原來的8800m2增加到12000m2,在飛行甲板上可同時停駐20架「陣風」式飛機。

該艦的斜角甲板比「克萊蒙梭」號加長了。2座C-13型蒸汽彈射器,長75m,分別位於首部左舷和斜角甲板上。島比較靠前,2台飛機升降機位於其後。升降平台尺寸為21m×12m,承載能力為36t。

該艦裝有MK7-3型阻攔裝置,能使23t重以130kn進場的飛機在100m內停下來。

該艦裝有光學助降系統和自動著艦輔助系統,大大提高了著艦的安全性。

(五)述評
目前法國艦基航空兵實力居世界第二位。法國為了繼續保持它的地位和支持它的對外政策,綜合了政治、經濟、軍事和技術諸因素,才決定建造「戴高樂」級核動力航空母艦。這也是法國第一次建造核動力水面艦艇。同時也意味著航空母艦仍然是法國海軍戰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兵力。

法國既為了節省開支,又要其擔負盡可能大的責任,採取了許多十分有效的措施
克萊蒙梭級:
(一)研製背景與計劃
1.「克萊蒙梭」級的產生
即使在二戰中國土淪喪的日子裡,都沒有忘記發展航母的法國,充分認識到航母對於建立真正的海軍的重要性。以航母為核心的海軍艦隊是保持法國在蘇伊士以東存在的支柱;是維護他的殖民利益的關鍵;同時也是支持法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柱石。在這樣的背景下批准建造了法國第1級現代航母。

2.建造計劃
計劃建造2艘。首艦「克萊蒙梭」號於1955年9月開工,1961年11月服役;二號艦「福煦」號於1957年2月開工,1963年7月服役。
該級航母是法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級航母,分別於1953年和1955年批准。按當前的計劃,「克萊蒙梭」號已於1997年退出現役,「福煦」號計劃「戴高樂」號於2001年投入安全使用時退出現役,進入預備役。1978年「克萊蒙梭」號改裝時,換裝了「超軍旗」飛機和戰術核武器。1980年至1981年「福煦」號作了類似的改裝。1985年9月1日至1986年10月「克萊蒙梭」號又進行一次改裝,這次改裝用2座「響尾蛇」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代替了4門100nlnl火炮,換裝了鍋爐和其他動力裝置,加強了飛機升降機和彈射器的能力,使通信和電子設備現代化(含「錫拉庫斯」I衛星通信系統),安裝了「薩蓋」電子干擾系統、新的遠程空中預警雷達和被動雷達探測系統,以及使戰斗數據系統現代化。1987年至1988年「福煦」號也作了類似的改裝,還包括電氣設備與信號設備公司研製的「達拉斯」激光助降系統的試驗和「超軍旗」飛機攜帶ASMP核導彈能力的試驗。「福煦」號於1992-.1993年在彈射器的前端安裝了小型可動升角為1.5?的滑跳起飛甲板(長10m、寬4.2m、高0.2m)和前輪拖曳彈射裝置。助降鏡前移和使作戰系統進一步現代化,這一切改裝工作都是為了試驗「陣風」M艦載機,和使該艦能跨世紀完成它的使命。此後,「克萊蒙梭」號也作了改裝。

3.使命任務
①對海上和陸地目標實施戰術核攻擊。
②攻擊敵陸上軍事、工業目標及同敵方飛機作戰。
③攻擊敵海軍。
④保護和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⑤顯示力量。

(二)總體性能與裝備
滿載排水量(t):32780
標准排水量(t):27307
總長(m):265
總寬(m):51.2。
水線寬(m):31.7
吃水(m):8.6
著艦跑道(m):長165.5,寬29.5
動力裝置:6台鍋爐,壓力4.41MPa,溫度450C,2台帕森斯汽輪機(R98)或GECAlsthom公司汽輪機(R99),持續功率93MW(126000hp),雙軸。
航速(kn):32
續航力(nmile/kn):7500/18,4800/24,3500/32
人員編制(名):1017(47名軍官),航空聯隊人員672人
導彈:2座湯姆森-CSF「響尾蛇」八聯裝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每個彈庫裝18枚導彈,雷達和紅外製導,射程13km,速度2.4Ma,戰斗部重14ks。在R99艦上准備拆掉4門100mm炮,裝上4座「西北風」艦空導彈。
艦炮:4門DCNl953型100rain/55火炮,幾挺12.7mm機槍。
對抗措施:2座CSEE「薩蓋」10管回轉式干擾火箭發射裝置,箔條彈射程8km,紅外曳光彈射程3km。ARBRl7雷達預警設備,ARBB33干擾機。
作戰數據系統:SENIT2/8戰術數據自動處理系統,11、14號和16號數據鏈,「錫拉庫斯」皿星通信系統,M1)COMER指揮支援系統。
火控系統:2部CT模擬指揮儀,2部SagemDMAa光學瞄具。
雷達:對空搜索:湯姆森-CSFDRBV23B雷達,D波段,作用距離201km。
對空/海搜索:1部DRBIl0雷達,E/F波段,作用距離256km。
對海搜索:DRBVl5雷達,E/F波段。
導航:Racal「台卡」1226雷達,I波段。
火控:部湯姆森-CSFDRBC32B炮瞄雷達,I波段;2部「響尾蛇」導彈制導雷達。I波段。
空中管制:NRBA51進場管制雷達,I波段。SRN6「塔康」。
聲吶:威斯汀豪斯SQSS05艦殼聲吶,主動搜索,中頻,7kHz。
固定翼飛機:18架「超軍旗」攻擊機,4架「軍旗」IVP偵察機,8架「十字軍戰士」戰斗機,7架「西北風」反潛飛機。
直升機:2架SA365F「海豚」。

(三)總體結構,
「克萊蒙梭」級航母(見圖2.1-6)採用傳統的航母艦型。飛行甲板長257m;斜角甲板斜角為8?,長165.5m,寬29.5m。斜角甲板以前的首部飛行甲板長95m,寬28m。島後的飛行甲板寬35m。機庫長180in、寬X到24m、高7m。2台飛機升降機平台長16m、寬11m,1台圖2.1-6法國「克萊蒙梭」級航母位於主飛行甲板前部為舷內式,另一台位於島後的右舷側為舷側式,飛機升降機能運送10~15t的飛機,9s行程8.50m。2座刃m長的米切爾?布朗BS5型蒸汽彈射器,能以110kn的末速度彈射15~20t的飛機。彈射器1座位於首部,另一座位於斜角甲板上。80年代中期安裝了新的彈射器機構。光學助降設備是法國製造的。
推進主機是由法國大西洋船廠製造。居住艙室是空調的。在島上有3個艦橋,即司令艦橋、航行(駕駛)艦橋、飛行(航空)艦橋。
該級艦的「福煦」號的航空燃油載量為1800m3,航空汽油109m3,「克萊蒙梭」號為1200m3,航空汽油為400m3。
該級艦在飛行甲板、「島」、艦橋和包容機艙、彈葯艙的艦體都敷設有裝甲板。此外在兩舷側設有防雷隔艙系統。

(四)述評
該級艦是法國第1級現代航母。雖然他的作戰能力遠不如美國的超級航母。但能控制500公里內戰區的空海權。它同樣具有航母固有的機動靈活性,易變換攻擊能力和方式。具有響應快、威力大、攻擊遠、設防好等優點,是法國海軍賴依生存的核心,是執行對外政策的有力工具,不僅能制空制海,而且能支援對陸作戰。總之,法國對航母的認識很深,需要很強。
雖然,該級艦有很強的戰鬥力,但畢竟該級艦已超期服役。雖經數次現代化改裝,也有力不從心之處。比如,他們沒有早期預警飛機,這在現代化戰爭中顯得落後了。英國在馬島海戰中的最大教訓是缺乏空中預警能力,導致重大損失。所以「克萊蒙梭」號已經退役,「福煦」號於2001年賣給了巴西。

㈩ 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入役到實現艦載機起降費時這么久

那有啥的,想當初造他的時候拖得更狠,由於冷戰時代的結束再加上經濟不景氣導致的國家財政困難,原訂1996年服役的戴高樂號工期一再延誤,直到1994年5月時才完工下水,以致連就役日程也往後延至1999年。但之後由於又陸續發現核動力反應爐強度不足進行補強,與斜向飛行甲板長度不足無法安全起降美製E-2C鷹眼式空中預警機而在2000年時又進行了甲板延長改造工程,將斜向甲板的長度增加了4米,也使得正式啟用的日程一延再延。
2001年5月18日戴高樂號正式就役,比原本預計的就役時間足足晚了五年,進度延誤所造成的損失成為法國財政上的一個巨大黑洞。同年9月11日發生了911事件,為了協助美軍進行持久自由行動(OEF)掃盪阿富汗TLB政權,戴高樂號與隨行的護衛艦隊首度穿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印度洋,於12月9日到達巴基斯坦大城卡拉奇南方的海域上。在美軍主導的攻擊行動中,戴高樂號上的艦載機至少進行了140次以上的偵察與轟炸任務,是該艦服役以來第一次參與作戰任務。戴高樂號於2002年3月曾進入新加坡港進行休息補給,並於7月1日時返回母港土倫。
倒不是沒有艦載機,航母沒建好的時候人家美國就已經賣E-2了,法國自己有超軍旗和陣風,所以不存在艦載機的問題,也不是訓練的問題,法國之前就有9艘航母(巴西的那艘就是法國賣給他們的)所以也不存在訓練的問題。據坊間傳聞是他們的反應堆總是出問題,但是01年入役人家就直接能艦載機起降了啊,哪有你說的兩年啊!

閱讀全文

與法國航母怎麼登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