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法國人的王子和公主怎麼稱呼
從電視上看是名字+殿下。
㈡ 法國宮廷貴族禮儀是什麼,有哪些
在凡爾賽宮廷鼎盛時期,有一個比國王更有權威的主宰便是「禮法」,或稱「禮儀」,就象歌劇院的芭蕾舞一樣,一舉手、一投足都有明確的規定。
人們看過宮廷記事錄後,感到難以理解的是,上至王子、公主,下至無名奴僕,每個人的頭腦里怎麼能夠塞進那麼多的東西,怎麼能夠記住自己這個角色舉止動作的每一個細節?更何況這種種禮節還要根據時間、地點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化。
比如,一個貴婦在凡爾賽宮只有資格坐帆布折凳,到了馬爾利富就可以坐方凳,而到了朗布依埃宮便坐上了靠背椅。再如,一個掌門官(他唯一的任務就是開門)必須記住哪些人經過的時候,他應當站在門里;哪些人經過的時候,他應當站在門外。公爵一類的人到王宮小教堂可以帶一塊方坐墊,俗稱屁股墊,但不可忘記要把坐墊放得歪斜一點,絕對不能擺正,因為擺正是王族的特權。國王接見大使時,倘若禮賓官沒有在樓梯的第四級上迎接,便會引起外交風波。
路易十五時期,講究禮儀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宮廷禮法除了承襲舊傳統(許多禮節起源於弗朗西斯一世,甚至更遠的年代)外,還增添了不少路易十四時期的復雜條例,而且又制訂了一些連國王本人都需要遵循的規定。
大家可能以為在這樣一個井然有序,人人職責分明的宮殿里,主子們一定被服侍得舒舒服服,那可是大錯特錯了,因為他們自己已成為禮儀規范的奴隸,國王、王後和王子們都過著一種終身受束縛的生活。在公主們舉行的舞會上,王後也前來參加一同玩樂,可是禮儀規定,不管公主們跳舞跳到那裡,位置怎樣變換,她們的眼睛必須一直望著王後,結果小姑娘們的脖子扭得酸痛。
一天清晨,王後發現她那張大床上的棉被沾滿了灰塵,她靦腆地責問了一下。這件事逐級傳到寢宮侍從那裡,寢宮侍從把責任推卸得一千二凈,說打掃灰塵不屬於他們的職責范圍。人們就去找管理帷幔,掛毯的侍從領班,後者聽完這個事故後明確地說,這不關他的事。經過兩天查訊終於發現,當國王陛下不在王後那裡安寢的時候,王後的那張大床是當作傢具管理的,因此應當由管傢具的侍從負責。
可憐的瑪麗·列金斯卡是位十分溫柔、孤獨、多情而又隨和的王後,每天吃午飯時,都得經受一番折磨。她孤零零地一個人坐在前廳里的一張小桌子旁邊,一群侍臣和一群好奇的前來參觀的平民在一定距離之外圍成一圈站著,靜悄悄地望著王後吃飯。有一天,卡薩諾瓦親自看到了這個場面:王後衣著簡單,戴著一頂大無沿軟帽,走到餐桌前坐下後開始進餐,她低著頭,兩隻眼睛盯著盤子,不看任何人。當她覺得端上來的某一道菜好吃,想再要一點又難為情,便掃了在場的人一眼,想在人群中找到她認識的人,了解一下她愛吃的這道萊是什麼。她找到了一個人,怯生生地叫道:「德·洛旺達爾先生,」聽到叫自己的侍臣彎下腰向前走了幾步應道:「王後有何吩咐?」「我想這道美味可口的菜是燴雞塊吧?」「是的,王後。」德·洛旺達爾先生用刻板的語調回答後又退回原位。王後直到用完了膳沒有再說一句話。對參觀凡爾賽宮的巴黎和外省人最具有吸引力的是宮內開飯,他們參觀了王太子妃喝湯,馬上去看王子們吃煮白肉,接著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去瞧公主們吃尾食品。
路易十五有自己的貼身侍衛、跟班護衛、門衛和瑞士衛士等各種衛士,禮儀迫使他任何時候都不能一個人獨自呆著。晚上許多人服侍他換內衣,早上許多人服侍他起床,然而偶爾侍衛們玩忽職守,他也能夠暫時擺脫沒完沒了的守護。
一天晚上,路易十五未帶衛士隻身一人走進寢宮,迎面撞見一個驚慌失措的人,這個人撲地跪倒在地解釋說,他在宮內尋找一個與他同行的烤肉店老闆迷了路,他一個門一個門地找,不料進了寢宮,現在他也不知道該從哪兒出去。這個可憐的人等著受絞刑,可是國王安撫他一番,賜給了他幾個路易。
應當說,什麼人都可以進凡爾賽宮,可以任意在各大套房之間遊玩,只是不允許乞丐和憎侶進去。想觀看國王用膳的過往平民百姓,只要佩帶一把寶劍,臂彎里放一頂帽子就可以進宮,
法國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慣以握手為禮,少女向婦女也常施屈 膝禮。他們的男女之間,女子之間的見面時,還常以親面頰或巾面頰來代替相互間的握手。法國人還有男性互吻的習俗,兩位大男人見面,一般要當眾在對方的臉頰上分別親一下。在法國一定的社會階層中「吻手禮」也頗為流行。不過施吻手禮時,嘴不應接觸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場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一般禮儀
法國商人往往相當拘禮和保守。
法國當地人對其他任何人——包括其他地方的一些法國人——說法語的方式都感到走樣,聽不入耳。
稱謂與問侯
輕輕握手是通常的問侯方式,但客人對社會地位較高的人不應主動伸手。
約會與准時
事先約會是慣例。准時赴約是禮貌的標志。
款待與饋贈
被邀請到某人家裡作客是難得的,即使已相識很久。不過,若有這類邀請的話,給女主人送上鮮花(不要送玫瑰花或菊花)或巧克力之類小禮品將是受歡迎的 法國人注重烹調藝術,因此中午和晚上的兩餐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容忽視。
能激起人們思維和美感的禮物特別受歡迎。不要送印有你公司名稱的顯眼大標志的禮品。
交談
要迴避個人問題、政治和金錢之類的話題。
社交習俗
法國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法國友人很直爽,性格大多較開朗;
談吐幽默又風趣,特別善於搞交往;
「女士優先」成風氣,良好傳統大發揚;
忌諱詢問個人事,秘密從不對人講;
注重禮節和禮儀,樂於助人講風尚。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法國人最愛美,這是舉世公認的,尤其婦女,稱得上為世界上最愛打扮的人。就連他們國家的老年婦女也是如此,每天全都離不開化妝和美容,為的是把自己打扮得更年輕些。他們一般都把對女子秀示謙恭禮貌當作生活中教養好壞的標准。「女士第一」在法國極為盛行。他們時間概念很強。他們無論出席什麼集會,都習慣准時到達,從不拖拉遲到,不願聽到那些蹩腳的發音。
法國女賓由於有化妝的習慣,所以一般都不歡迎服務員為她們遞送香巾。法國人在同客人談話時,總喜歡相互站得近一些。他們認為這樣顯得更為親迫。他們偏愛公雞。認為它既有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還有司晨報曉的特殊本領,把它看作為「光明」的象徵,並視其為國鳥。他們非常昵愛鳶尾花。認為它是自己民族的驕傲,是權力的象徵,國家的標志,並敬其為國花。法國是個盛產鮮花的國家,人們愛花成癖。他們視秋海棠為「熱忱的友誼」;把蘭花表示「虔誠」把丁香表示「純潔」,把大麗花表示「感謝」,把玫瑰表示「愛情」之意等等。他們對藍色偏愛,並把藍色看成是「寧靜」和「忠誠」的色彩;對粉紅色也較為喜歡,認為粉紅色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色彩,給人以喜悅之感。他們談話習慣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但他們的手勢和我們的習慣有所不同。如:我們用姆指和食指分開表示「八」,他們則表示「二」;我們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表示「是我」,但他們的手指指自己的胸膛才表示「是我」;他們還把姆指朝下表示,「壞」和「差」的意思。
儀態禮儀
法國人談吐文雅,熱情幽默,他們有聳肩膀表示高興的習慣。他們在同人交談時,喜歡相互站得近一些,認為這樣顯得親切。談話過程中經常用手勢來表達某種意思,但有的手勢和我們的習慣不同。法國人特別愛侃,並善侃。但從不涉及粗俗話題,對庸俗下流的舉止極為鄙視。
相見禮儀
法國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大都以握手為禮。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少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少女通常是向婦女施屈膝禮。當地人還有男性互吻臉頰的習慣。男子戴禮帽時,還可施脫帽禮。
商務禮儀
與法國人會面,可由第三者介紹,也可自我介紹。自我介紹應講清姓名,身份或將自己的名片主動送給對方。法國人很重視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一般情況下,未成朋友前,是不會跟你做大宗生意的。和法國人談生意,一定要守時,否則不會被原諒。和法國人談生意,要避開商業淡季。每年8月份由於天氣較熱,幾乎全國放假。
旅遊禮儀
法國堪稱旅遊者的樂園,購物者的天堂。商業網點遍布全國,購物中心比比皆是。巴黎的各主要街道,現有一種會說話的地圖,即在一張信息網路板里置放一台電腦,儲存市區有關資料,行人只需按一下地圖上自己要去的地址,這里的車子都是靠右行,坐車很方便。 在這里付小費的項目很多,一般均付帳面費用的15%。法國人還習慣在新年到來之際,給終年為自己服務的人一筆年終賞金。
貴族無論是敵是友,在見面時候必須相互致意,男子(如果不穿全身鎧甲)規定為左手扶右胸,右手脫帽,身體稍微前躬同時點頭。女子規定為雙腿略微曲膝同時兩手稍提裙擺兩側,點頭致意。雙方如若在馬背上,男子禮節不變,女子只需點頭。
男子如若全身鎧甲,只要未上馬就必須脫帽、左手按右胸同時點頭致意(不必躬身,因為中世紀全身重型鎧甲胸與腰是一體的,不可能讓你彎下腰去)。如若在馬上,不必脫帽也不必按胸,只點頭即可。另外騎馬的男貴族遇見站著的貴族,如果對方是比自己爵位高或者是女性,男性貴族只要未著鎧甲就必須下馬行禮。如果騎馬人穿著鎧甲,只需點頭致敬即可。
所有情況下行禮時,武器尖頭必須指向地面,(出鞘的刀劍可以不放歸鞘內但必須尖端向地),有帶弓箭者則必須將箭放歸箭盒內、右手挽弓才能行禮。
當時禮節還不允許吻女士的手。貴族晉見國王和王後禮儀中才有吻手:貴族單膝跪下,低頭吻國王、王後的手錶示崇敬。國王和一般貴族見到負責本國教務的紅衣主教時也吻手:他們躬身吻主教左手中指佩帶的表示主教身份的大寶石戒指(這種戒指每個主教都有,為教廷欽賜)
中世紀吃飯時候必須主人先入坐,客人才能入坐,主人有義務提議喝第一杯酒,第一杯酒之後,主客就可以相互敬酒了.中世紀客人和主人都不允許身穿全套鎧甲入席,鐵手套、上臂甲、前臂甲和前後胸甲以及頭盔都不可以穿著進入飯廳,因為這樣的穿戴明顯表示自己在防備周圍有暗殺,是一種對他人名譽公然的冒犯。不過武器是可以帶的。胃口越好,主人越認為舉辦的宴會獲得了成功。邊吃邊說和邊喝邊說都是允許的(17世紀之後就漸漸認為是不禮貌的),敬一次酒雙方必須乾杯到底,沒有現在稍微抿一口的說法。吃飯過程中可以賓主雙方歌唱,但禁止大聲喧嘩,如果有吵架鬧事現象,不論責任在誰,客人應當立即退席。用餐完畢,客人必須用語言向主人表示感謝款待,退席時候客人行本人在上一段提到的全套禮節致敬。
教堂禮拜彌撒時,按宮廷地位和爵位尊卑順序進入教堂,地位爵位相同的話,則男士要比女士優先,年長者比年輕者優先。聽完彌撒,男士有義務為任何女士捧聖水,出門順序仍按爵位和年齡順序排列,但地位和爵位相同時,女士優先。
㈢ 能否介紹一下法國的習俗和禮儀,以及一些要注意的,(最近要去法國)
法國人的送禮禮儀:
1.送花的時候不要送菊花、杜鵑花及黃色的花。
2.不要送帶有仙鶴圖案的禮物,仙鶴是蠢漢的標志。
3.也不要送核桃,而核桃是不吉祥。
法國人待人接物的習俗:
1.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2.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3.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4.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5.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法國人的著裝禮儀:
法國的男士和女士都穿戴極為講究。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眼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吃法國菜的禮節:
1.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用餐巾的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便可。
2.假如吃多過一道主菜,吃完第一道(通常是海鮮)之後,侍應會送上一杯雪葩,用果汁或香檳造,除了讓口腔清爽之外,更有助增進你食下一道菜的食慾。
3.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應該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進食時身體可略向前靠,兩臂應緊貼身體,以免撞到隔壁。
4.吃法國菜同吃西餐一樣,用刀叉時記住由最外邊的餐具開始,由外到內,不要見到美食就撲上去,這樣十分失禮。
法國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般以握手為禮,少女和婦女也常施屈膝禮。在男女之間,女士之間見面時,他們還常以親面頰或貼面來代替相互間的握手。法國人還有男性互吻的習俗。兩個男人見面,-般要當眾在對方的面頰上分別親-下。在法國一定的社會階層中,「吻手禮」也頗為流行。施吻手禮時,注意嘴不要觸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場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法國人在餐桌上敬酒先敬女後敬男,哪怕女賓的地位比里賓低也是如此。走路、進屋、入座,都要讓婦女先行。拜訪告別時也是先向女主人致意和道謝,介紹兩人相見時,-般職務相等時先介紹女士。按年齡先介紹年長的,按職位先介紹職位高的。若介紹客人有好幾位,-船是按座位或站立的順序依次介紹。有時介紹者一時想不起被介紹者的名字,被介紹音應主動自我介紹。到法國人家裡作客時別忘了帶鮮花。
送花時要注意,送花的支數不能是雙數,男人不能送紅玫瑰給已婚女子。在送花的種類上應注意:在當地送菊花是表示對死者的哀悼。法國人把每一種花都賦予了一定的含義,所以選送花時要格外小心:玫魂花表示愛情,秋海棠表示憂慮,蘭花表示虔誠,鬱金香表示愛慕之情,報春花表示初戀,水仙花表示冷酷無情,金盞花表示悲傷,雛菊花表示我只想見到你,百合花表示尊敬,大麗花表示感激,金合歡表示信賴,紫丁香表示我的心是屬於你,白丁香表示我們相愛吧,倒掛金種表示心裡的熱忱,龍頭花表示自信,石竹表示幻想,牡丹表示害羞,白茶花表示你輕視我的愛情,紅茶花表示我覺得你最美麗。此外,法國人視鮮艷色彩為高貴,很受歡迎,視馬為勇敢的象徵,認為藍色是「寧靜」和「忠誠」的色彩,粉紅色是積極向上的色彩。但法國人忌諱核桃,厭惡墨綠色,忌用黑桃圖案,商標上忌用菊花。法國人還視孔雀為惡鳥,並忌諱仙鶴(認為它是蠢漢與淫婦的象徵)、烏龜,認為杜鵑花、紙花不吉利。
法國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其次才是新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他們認為「13」這個數字以及「星期五」都是不吉利的,甚至能由此引發什麼禍事。如果你對老年婦女稱呼「老太太」,她們是很不高興的。法國人還忌諱男人向女人送香水,因為這有過分親熱和圖謀不軌之嫌。他們還不願意別人打聽他們的政治傾向、工資待遇以及個人的私事。如果初次見面就送禮,法國人會認為你不善交際,甚至認為粗俗。
法國女賓有化妝的習慣,所以一般不歡迎服務員為她們送香巾。法國人在同客人談話時,總喜歡相互站得近一點,他們認為這樣顯得更為親近。他們偏愛公雞,認為它既有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還有司晨報曉的功能,因而它可以用作「光明」的象徵,並奉為國鳥。他們還非常喜愛鳶尾花,認為它是自己民族的驕傲,是權力的象徵、國家的標志,並敬為國花。
法國人在交談時習慣於用手勢來表達或強調自己的意思,但他們的手勢與我們的有所不同。如,我們用姆指和食指分開表示「八」,他們則表示「二」;表示「是我」這個概念時,我們指鼻子,他們指胸膛。他們還把姆指朝下表示「壞」和差的意思。
法國人一年到頭似乎離不開酒,但貪杯而不過量。一日三餐,除早餐外,頓頓離不開酒。他們習慣於飯前用開胃酒疏通腸胃,飯後借科涅克(白蘭地)之類的烈性酒以消食,佐餐時,吃肉類配紅葡萄酒,吃魚蝦等海味時配白葡萄酒;玫瑰紅葡萄酒系通用型,既可用於吃魚,也可用於下肉。女士都愛用玫瑰紅,以顯示自己的口味清淡,不嗜烈物。法國人不僅看菜下酒,什麼酒用什麼杯子,也很有講究,法國人講究雖多,但喝的並不多。三五人一桌的聚會,一瓶10度上下的葡萄酒通常就行。
㈣ 法國貴族是怎樣稱呼對方的 比如
歐洲無疑也是個重視禮儀和典章的國家,某種程度上而言,其禮儀的繁雜性甚至勝過中國,這一點,在如今的西餐文化中就可以看的出來(中餐是用來吃的,日本料理是用來看的,西餐是用來折磨人的)。而歐洲中世紀的貴族禮儀,更是比如今的簡化版本要繁雜的多,但就軍事禮儀這一項而言,目前流行的脫帽禮、舉手禮就脫胎於騎士將頭盔脫下或抬起頭盔上的面具這兩個動作。那麼,加飾在人的名字——這一區別人與人之間重要的代號上的禮儀可以說更是豐富多彩了。另外,關於名字的禮儀在各類禮儀中也是相當重要的,畢竟互相交換姓名,昭示姓名的場合太多了。在介紹這五花八門的敬稱之前,我先來簡單的描述一下一個標準的西歐貴族的名字的成分。某種程度的遺憾,我這里很少能找到一個人的全名了,只好附帶一個存在於歷史小說《帝國騎士》中的人名,再加上我個人在奇幻社區「生命」所使用的仿歐洲姓名。
氏姓一 氏姓二 氏姓三 姓稱號 家姓 階級 個人名
馬里葉 路德維克 儒勒 德 居梅內 士爵 喬治
布斯曼 聚貝爾 / 馮 施維尼茨 萊因伯爵 伯恩斯
克洛維 拜倫 / 馮 塔布里斯 帕留柳子爵 海因利希
無疑,歐洲人的姓名在長度上恐怕未必就不如日本人,如果把二者都翻譯成羅馬文字母的話,或許日本人會勝,但如果翻譯成漢字的話,歐洲人沒理由輸!(真無聊的作者啊……)。
另外,請各位注意一下,這才是一個歐洲人姓名的正式寫法,
克洛維·拜倫·馮·塔布里斯=帕留柳子爵·海因利希
一般將個人名寫在前面的寫法是簡略式,往往略掉氏姓的。
下面,我們來一一介紹這寫姓名的成分。
一 氏姓:
和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類似,歐洲人在上古時代的時候,以部落的名字和一個另一個短音節字元為自己的標示,這就是最初的「姓」和「名」。隨著部落人口的逐漸繁衍和社會生產力的逐漸發展,部落本身開始以家庭為獨立生活的單位,逐漸分化,細化。這時候,為了生活的需要(區別獵物,區別私有財產等),又誕生了一個家庭代號。那麼,原來的「姓」就演變成了「氏姓」,而新的代號就是「家姓」。當這個家庭中,父生三子,子又生三子,如此膨脹發展,需要第二次的分化的時候,預定要走的家庭則就再取一個「家姓」,原來的「家姓」演變為「第二氏姓」,如此如此。中國的「姓」、「氏」也大致如此相套下去的。
在中世紀的時候,從日爾曼部落或者高盧部落中傳下的氏姓大多因為文字不夠發達的原因逐漸丟失了,一般家族只剩下一個氏姓。我們今天看到的貴族氏姓大多是在法蘭克王國時代及其以後的中世紀,由於封土封臣制度所逐漸衍生出來的。在那時候,國家法律中,關於貴族家產繼承的條文規定各不相同。例如法國和英國採取的是保留長子(或由原本貴族封號持有者指定的親屬)完全繼承領地,次子等庶子有功勛則另立家族(此時需要變原來的家姓為一個新的氏姓,且另取一個家姓),沒什麼功勛沒什麼能力的話,則被其他貴族招去入贅,這是一件很屈辱的事情,基本意味著這位公子的政治生命結束了。因此,也有些人乾脆抗拒結婚,一輩子待在已經由自己的兄弟甚至是侄子的領地內,幫家族主人管理領地或者乾脆游手好閑的活著。在德意志,雖然也制度本身也類似,但也更注重貴族家主人選的質量問題。例如,當當代維騰堡伯爵駕鶴西歸的時候,皇室就要出面觀察一番,如果在非獨立的直系男親屬中有資質才學優秀的人,那麼皇室就直接將領地轉封給他,如果沒有,那麼皇室將檢查這個家系的庶族子弟(沒有能繼承家業,但又沒有成為新的獨立貴族的家中親屬的後代),然後讓他採取入贅或者是認養父的方式進入維騰堡伯爵的家系,繼承家業(這時候也需要變原來的家姓為一個新的氏姓,改使用被繼承家族的家姓);當然,還沒有合適的話,皇室將觀察關聯家族子弟(如爺爺輩分出去獨立了的萊因伯爵某某某的後代),如果還是沒有,那麼就隨便讓一個人繼承家業,成為家主,接著嫁給他一個皇女,將其領地並入皇室直轄領地,由皇室派能人前往管理。這是某種程度上德意志地方諸侯擁有更高的素質之一,但其為皇室帶來的凝聚力,卻另外為教會和大貴族對這一制度的反對而被抵消了,但是,德意志小貴族階層如騎士階級的優秀就是如此造就的,條頓騎士團可以算是中世紀歐陸第一強兵。
除了獨立或繼承別家家業的時候,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未婚婦女在嫁人的時候,要將娘家的家姓轉為氏姓,使用夫家的家姓,例如「銀英」中,菲列特利嘉和楊結婚以後,就如此做了。但如果是二婚的話,則只是修改原夫家的家姓為新夫家的家姓。這個傳統現在依然在使用中。
回到稱謂方面,歷史上以氏姓稱呼某個人的例子是非常少的,而且同時也是非常失禮的。歷史文獻中也很少有稱呼別人氏姓的記載。到了近代,大量的氏姓已經都沒有了,西式姓名中的「MidName"乃是其「遺跡」,偶爾看見一個還保有氏姓的人,也不會在稱呼他的氏姓了。
二 家姓
家姓的具體來歷上面已經介紹過了,就不再累贅敘述了。家姓在稱謂上往往配合姓稱號和敬辭使用,中下級貴族則也會配合階級使用。這一點,古代和近現代是類似的,具體格式在後面逐一介紹敬辭的時候會詳細介紹。
三 姓稱號
姓稱號是表示一個人是否是貴族,並從屬於誰的重要標志。例如,法國貴族的姓稱號是「德(De)」,這個稱號只有法蘭西國王的封臣和他封臣的封臣才可以使用(在阿維農之囚的時候,教皇被法國所挾持,因此義大利地區的直屬於教皇國的貴族也將姓稱號改為「德」,其中甚至包括與法蘭西國王同級別的那不勒斯國王,畢竟,名義上,所有的歐洲貴族都從屬於教皇);德意志人神聖羅馬帝國貴族的姓稱號為「馮(Von)」,也是只有從屬於皇帝陛下的貴族及其封臣才有權使用,平民或臣從於其他王的貴族就沒有這個標示了啦。尼德蘭地區在中世紀時乃屬於德意志人神聖羅馬帝國法利斯蘭侯爵領地,但法利斯蘭侯爵領畢竟邊境貴族,是素有離心力的,法利斯蘭侯爵在領內要求他自己的封臣使用「范(Van)」這個姓稱號,即類似帝國,但又有區別。這也算是德意志皇權薄弱的體現。
真正厲害的姓稱號群落誕生在幻想世界中,森岡浩史的小說《星界之紋章》中,龐大的宇宙帝國「亞布的人類帝國」貴族的姓氏稱號有六種,如下:
1 "芮」 是皇族的專屬姓稱號。
2 貴族的姓稱號分為三種:
(1) 和皇族有親屬關系的貴族,姓稱號為「波斯」。
(2) 開國貴族,姓稱號為「亞羅恩」。
(3) 帝國創建後方創氏的新興貴族,姓稱號為「蘇努」。
3 而平民的姓稱號分為兩種:
(1) 帝國創立時,在帝國初始領土帝國生活的家族,姓稱號為「威普」。
(2) 在被帝國攻降的新行星上生活的家族,姓稱號為「波魯傑」。
如何,很詳細吧,只有如此的詳細才有制度的美感!
回到稱謂的問題上來,歷史上還真是完全沒有單獨使用姓稱號稱呼別人的,且不考慮到是否有禮貌的問題,恐怕連稱呼別人的根本目的,將人從人群中區分出來這一點都做不到。姓稱號一般配合家姓使用。
四 階級
貴族階級可以說是歐洲人姓名中第一重要的部分,階級名的不同將影響你的權力、財力、公信力、威望等一系列在中古歐洲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傳統的歐洲貴族階級大致分為九層,他們從高到低分別是:「皇帝(Caesar, emperor, imperator, kaiser, the King of Kings)」、「王(王Rex, king, monarch, roi)」、「公爵(ke)」、「侯爵(marchese, margrave, marquis)」、「伯爵(Graf, comte, conte, count, earl)」、「子爵(vicomte, viscount)」、「男爵(baron, baronage, baronial)」、「勛爵(Lord, lord)」、「騎士/士爵/爵士(knight,sir)」,至於其間的具體區別,就不在這篇文章里敘述了,以後會有專文來介紹。
這九層級別,其中上六位的領地規模都是在「郡(arrondissement)」級別或以上的(廢話,王和皇帝怎麼也不能只有一個郡啊……),子爵或伯爵一般為郡行政長官。所以,上六位都要加上地域名稱。例如拉丁皇帝、法蘭西國王、薩克森公爵、薩岡侯爵、萊因伯爵、帕留柳子爵。很顯然,這法蘭西、薩克森一類都不是此人的家姓,一般在書面記錄上,上六位貴族的家姓和貴族階級名稱之間是有一個雙橫線以表示區別的,不過國內的文獻大多將雙橫線改回點。再加上下三位貴族的階級名稱前不加領地地名,所以經常會有人將二者混淆,把某些貴族的領地地名當成是他的家姓,這實在很失敗……
另外,不僅僅是這些,「皇子(prince imperial)」、「王子(infante, prince, prince of the blood)」、「皇女(princess imperial)」、「王女(infanta, princess, princess of the blood)」、「親王(mirza, prince)」、「皇後(empress, kaiserin, queen)」、「王後(begum, gay, queen, queen consort, queenliness)」、「公爵夫人(chess, chesse)」等類似表示貴族家主的兒子女兒或者夫人的詞語,也是貴族階級名稱,上面說過的不願意入贅的公子們就和他們侄子侄女什麼的一起享有這些稱號。
當然,世俗貴族之外,還有教廷「貴族」(他們與公爵們類似,從教皇那裡,從國王那裡拿到封地),大致有以下幾個階級:「教皇(Vicar of Christ, Vicar of Jesus Christ, pontifex, pontiff, pope, sovereign pontiff)」、「樞機主教(cardinal, red hat)」、「大主教(Metropolitan, archbishop, catholicos, provincial)」、「神甫(Catholic father, priest, Sacerdotes)」、「執事(beadle, deacon, deaconate, deaconry, deaconship, the staff)」,以上均為天主教的階級稱謂,並且,主教、大主教的前類似上六位世俗貴族,要加上主教區和大主教區的地名,如「美因茨大主教」,可並非為大主教名叫美因茨,初代美因茨大主教家姓為卜尼法斯。
貴族階級名稱在稱謂方面的一般配合家姓使用,也可以單獨使用,還可以將其他銜位(如軍銜)和貴族階級名稱搭配使用。而且,貴族階級名稱中,公爵、侯爵、伯爵以及子爵這四個級別還可以稱呼對方的領地地名。到底,還是因為貴族階級名稱很重要,必須要用各種方式讓別人知道啊!
五 個人名
這個……,就不用再細化說明了吧,是區分個人的標准工具而已。只是要注意一點,那就是在一個人使用承古的個人名的時候,千萬不要把數字也叫出來,如,你面對的是英王喬治五世,稱呼他的時候可以稱呼為「喬治王」,而不是「喬治五世王」,數字是後人用來區分的,他們自己可不承認這些數字。關於個人名的使用方式很豐富,下面會介紹。
接著,我們介紹一下上述的歐洲人姓名各成分與敬辭的搭配。西歐禮儀中常用的敬辭主要有三種,就是「陛下」、「殿下」、「閣下」,全部為套用翻譯。
先來介紹一下「陛下」的使用。別看在中文裡,陛下只不過是一個詞而已,但在西歐各國的語言中……,比如英語中,大致如此:Her Majesty, His Majesty, His or Her Majesty, Your Majesty, holiness, majesty, their Majesties,哈哈……,還是不少的嘛……。看就知道,這是為了適應不同的語境,包括各種人稱。「陛下」在使用的時候,一般加在貴族階級名稱的後面,例如「法蘭西國王陛下」,或者「國王陛下」等,也可以單獨使用。不過,切記前面不可以加上名字,弄成「亨利國王陛下」、「蘭開斯特國王陛下」,就是失禮的事情了。但是,如果是名和貴族階級名稱連用的話,是可以的,如「亨利王」。將貴族階級名稱放在前面的稱呼法也有,並且這才是標准,如「英王理查」,但一般用於書面場合,前面介紹的方法卻是書口兩用的。總之,「陛下」只可以用來稱呼皇帝或國王本人,且不可帶名稱呼。
「殿下」在英語中有如下單詞可以表示:Monseigneur, Royal Highness, highness。其根本使用方法和「陛下」類似,其使用對象一般為皇族成員中,沒有被封土而出了家系的人,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屬於自己的領地,沒有更改家姓的皇族成員,那些可愛的王子、公主、親王、內親王們(盡管親王中有個王字,但和一般國王有著本質的不同,看外語原文就了解了)。但是,注意一般的皇族成員也可能還有別的銜位,例如,在政府中擔任公職或者在軍隊中服役等等。尤其是近現代,比如英國王子查爾斯(個人名)曾是英國空軍上校,那麼,那時候稱呼他查爾斯上校是可以的,但如果想兩個連用的話,就必須用家姓,好在目前王子公主們參軍的不是很多…………。
「閣下」在英語中則有如下單詞可以表示:Excellency, His Worship, Right Honourable, Your Worship, excellence, excellency, gaon, mightiness, transparency, your lordship。如何,很豐富吧,「閣下「是適用於除帝、王兩系列以外的所有七級別貴族男性的敬辭。「閣下」一般單獨用,或者和家姓、貴族階級名稱二者連用,例如「閣下(一般只能是第二人稱場合)」、「伯爵閣下」、「萊因伯爵閣下(領地地名+貴族階級名稱+閣下)」、「波薩多夫斯基-魏納爾伯爵閣下(家姓+領地地名+貴族階級名稱+閣下)」,諸如此類,但切記不可以直接用。稱呼中帶有對方家姓的時候,也可以加上姓稱號,這一般用於正式場合,如果是貴族老頭子們一起出去射門球的話,介紹球友的時候可加可不加。另外,如果對方另有銜位的話,銜位放在前面,例如「少尉羅森男爵」等等。
以上,是通常稱呼,下面再介紹一下其他的稱呼方式。當你和對方關系非常好的時候,自然可以直呼他的個人名,甚至是他個人名的昵稱。例如,你和托馬斯·阿奎那很熟,你可以直接稱呼他為「托馬斯」或者「湯姆」。如果對方是你封臣,你還可以稱呼他的領地地名,例如,你是英國國王亨利四世,你面前是亨利·潘西-諾森伯蘭伯爵·卡爾斯,你可以稱呼他為「諾森伯蘭」。
歐洲貴族的姓名的稱謂大致上是如此,其中一些更加細化的東西還待大家在閱讀中發現,本文就介紹到這里了……(其實是作者也不知道了……)。
首先是關於歐洲的飲食禮儀是否煩瑣的問題。薰殿還記得我們在南京吃西餐的時候俺說的那個故事嗎,路易十四看到兩個孫子在他的宮廷里同時使用刀叉吃牛排,於是乎很不高興,認為他們違背禮儀,和外邦人學壞了。在當時(18世紀),法國通行的就餐禮儀依然是右手拿刀把事物切碎,左手直接抓了吃。而這些名堂是傳自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義大利,由嫁給路易十三的那個美第奇家的漂亮姐姐引進的。至於原來(DARK AGE),甚至有把盤子全部吃掉的事兒(別緊張,盤子本身就是麵包製成),一直到15世紀,再往前數,早期的基督教繪畫中,耶穌我主和他的門徒們吃飯的時候旁邊是沒有刀叉的。這個嘛,和見於中國公私筆記中皇帝老子吃飯固然不能比,風雅人的飯局也要考究許多啦。
義大利地區貴族的標志有的是德,有的是迪,弓長殿說的那個DEL應當就是後者吧。西班牙人很少用DE LA的,似乎用堂的比較多(比如堂.吉訶德,堂.胡安等等),至於DE LA嘛,法屬義大利地區貴族用的人比較多,我粗略查了一下,在16世紀中葉,歸屬神聖羅馬帝國的西西里總督叫做胡安.德.拉.韋加,同一時期率領法國海軍擊敗西班牙艦隊的將領有個叫做保蘭.德.拉.加爾第。
神職人員中少了主教(bishop)呢。此外,教會中有一種在中文書籍中比較少見的榮譽階銜叫做「蒙席」(monsignore),之所以少見是因為平庸的翻譯者同樣的把這個詞譯成閣下。蒙席在天主教會中雖然不是主教銜,但作為一種很高的榮譽銜被教皇賞賜那些德高望重,工作認真的神甫。當然,根據傳統,耶穌會啊,本篤會的頭頭們也都可以被稱為蒙席的。
還有啊,那些見上帝去了的虔誠教徒,有可能在死後被被追封為聖人或者是真福(具體俺也不是很清楚,好象是這么說,對教會有傑出貢獻者封真福品,為捍衛教會而死或者有更大貢獻的封聖品,現在是由梵蒂岡的聖品部[Congregation for the Causes of Saints]管這檔子事兒,不知道俺這個虔誠的切支丹有沒有機會被封聖呢,活活)。所以稱呼他們必須是聖(Saint).XX,或者是XX真福。雖然封聖始於何時俺手頭已經沒有確切資料可供查詢了,不過可以確切的說中世紀以前是沒有這調調兒的,因此隨耶穌殉難或者直接了當的說是因為叛亂被砍了腦袋的若望,保祿等人被封聖時候都是本名,他們的名字在當時的羅馬也都是常見名,畢竟出身卑下嘛。後來隨著天主教的傳播范圍越來越廣泛,王公平民出於崇拜(也有出於迷信乞求保佑的心態)那些聖人,就都取和聖人(主要是耶穌十二門徒)天使,聖女一樣的名字。比如常見的伯多祿(彼得),馬爾谷(馬可)等等,(自從猶大出賣耶穌以後,也就沒有人再叫猶大了,「人從宋後少名檜」,從眾心理,洋鬼子和咱們是一樣的。)再往後封的聖人多了(見鬼!還是咱們中國比較好,知名的聖人不過十五,六個),自然有很多重名的了,於是只好把家姓或者出身地加到教名後面。試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傳教士方濟各.沙勿略,沙勿略應當就是家姓,再看呢,聖人當中有方濟各,方濟各.撒助爵(這是後面跟家姓的),方濟各.亞西西(這是後面跟出生地的)等N多個方濟各,甚至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的名字也是方濟各(就是弗郎西斯啦)。其實這里的教名從理論上講就是薰殿文中所說的個人名。當然,歐洲也有不信教的人依然用個人名,不過信教以後還得改名字。中國就比較復雜一點了,中國的教徒必須把教名加在姓名以前,比如說俺們中國自己選的主教北京的傅鐵山大人,教名是米迦勒(michael),按照西方人的習慣,全名就是米迦勒.鐵山.傅。如果他以後成了聖人當然不能叫聖米迦勒,這個重的就太多了,因此他有可能叫聖米迦勒.傅,或者聖.米迦勒.北京(笑)。而日本人就更郁悶了。前一陣子在教廷擔任非基督教徒秘書會副秘書長的正幸殿,原來在日本的時候叫正辛尻枝,教名叫做若望.伯斯科(約翰.伯斯科),全名就是若望.伯斯科.尻枝.正幸,像這樣的貨真價實的二鬼子老同志,譯成漢字在長度上比的過大多數歐洲人,換成羅馬拼音也不輸道地的日本人(同樣無聊的作者啊......)。
薰殿說的《星界之紋章》俺只看過動畫,不過卻讓我想到赫連勃勃同志,人家的帝國雖小,在稱呼上可一點不含糊,俺好象記得他就規定過什麼皇族用赫連,貴族用鐵伐什麼的。
在古羅馬時代,一般說來,普通人除本名外,還有表明其家族或者氏族的名字,比如說像俺在QQ上以及一些銀英網站上用的名字韋伯薌,其實得自於羅馬帝國的皇帝提圖斯.佛拉維烏斯.韋伯薌,提圖斯是他的本名(Praenomen),佛拉維烏斯是他的氏名(nomen),韋伯薌則是家族名(Cognomen)。緊接著後面當皇帝的是他的兒子提圖斯.佛拉維烏斯.韋伯薌,因為這個傢伙是韋伯薌的長子,不管本名氏名還是族名都和他老子完全一樣,所以人們就稱他為提圖斯,不然就得叫小韋伯薌了。再看韋伯薌的小兒子提圖斯.佛拉維烏斯.圖密善,幸虧因為他不是長子因此要另創家族名,(當然也不是絕對的)不然就是三個韋伯薌了,夠戧!說起圖密善的家族名,乃是得自於他老媽多米提拉的綽號取的名字,現在看來好象有些滑稽,不過當時卻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再說一說共和時代的西庇阿家族,據俺所知有名氣的一共有5個(都叫西庇阿)。第二次布匿戰爭時在西班牙陣亡的巴布利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以及他的弟弟尼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巴布利阿斯的兒子,征服新迦太基並擊敗漢尼拔的巴布利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他的兒子(?),同樣名為巴布利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的小西庇阿。尼阿斯的兒子,被稱為「最好的人」的西庇阿.那西卡。此外,傑出人物因其所立的功勛還有別名,比如三個巴布利阿斯中的後兩個,就都因為征服迦太基而被冠以「阿非利加那」的別名。
當然,還有更邪門的傢伙,比如俺最近在寫一篇有關羅馬皇帝戴克里先政策的文章,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原來這個傢伙的全名和一般體例不同,叫做 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俺想了半天終於明白了,Gaius是本名,Valerius是氏名,Diocletianus是家族名,至於 Aurelius ,研究羅馬史的朋友應當注意到他的父母原來是一個羅馬元老阿努利烏斯家的奴隸,這個名字,會不會是作為一種出身的標志呢,如果真這樣,那還不得不佩服羅馬人的惡趣味了。
至於尊稱,羅馬帝國時代的馬屁精(尤其是東方化的羅馬人)實在有夠無聊,一開始對皇帝稱元首(imperator),普林西比(譯名懶的找了),屋大維翹了以後提比略用「奧古斯都」稱號,利維亞用「奧古斯塔」稱號,曾經有人為屋大維上尊號「主人(dominus)",不過虛偽的他沒有接受,後來仍然為那些不自量力的皇帝們所採用了。君士坦丁時代的文書上充斥著真誠的閣下,庄嚴的閣下,高超的閣下,高越的閣下,崇高和絕妙的偉大的閣下,輝煌和雄偉的大人閣下等等惡心的字眼。到了拜占庭時代連希臘語也受到污染,廷臣將Sobastos(奧古斯都)和Autocrator(皇帝)合成為讀音響亮的 Sebastocrator這個詞,還有主公(Panhy persebastos),聖上(Protosbstos)等等各種新奇的名目。至於大臣和小愷撒的尊稱什麼,俺懶得做系統介紹了(眾人:本來就是對薰殿大作的補充,你這么多廢話干什麼!)
㈤ 法國宮廷貴族禮儀
在凡爾賽宮廷鼎盛時期,有一個比國王更有權威的主宰便是「禮法」,或稱「禮儀」,就象歌劇院的芭蕾舞一樣,一舉手、一投足都有明確的規定。
人們看過宮廷記事錄後,感到難以理解的是,上至王子、公主,下至無名奴僕,每個人的頭腦里怎麼能夠塞進那麼多的東西,怎麼能夠記住自己這個角色舉止動作的每一個細節?更何況這種種禮節還要根據時間、地點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化。
比如,一個貴婦在凡爾賽宮只有資格坐帆布折凳,到了馬爾利富就可以坐方凳,而到了朗布依埃宮便坐上了靠背椅。再如,一個掌門官(他唯一的任務就是開門)必須記住哪些人經過的時候,他應當站在門里;哪些人經過的時候,他應當站在門外。公爵一類的人到王宮小教堂可以帶一塊方坐墊,俗稱屁股墊,但不可忘記要把坐墊放得歪斜一點,絕對不能擺正,因為擺正是王族的特權。國王接見大使時,倘若禮賓官沒有在樓梯的第四級上迎接,便會引起外交風波。
路易十五時期,講究禮儀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宮廷禮法除了承襲舊傳統(許多禮節起源於弗朗西斯一世,甚至更遠的年代)外,還增添了不少路易十四時期的復雜條例,而且又制訂了一些連國王本人都需要遵循的規定。
大家可能以為在這樣一個井然有序,人人職責分明的宮殿里,主子們一定被服侍得舒舒服服,那可是大錯特錯了,因為他們自己已成為禮儀規范的奴隸,國王、王後和王子們都過著一種終身受束縛的生活。在公主們舉行的舞會上,王後也前來參加一同玩樂,可是禮儀規定,不管公主們跳舞跳到那裡,位置怎樣變換,她們的眼睛必須一直望著王後,結果小姑娘們的脖子扭得酸痛。
一天清晨,王後發現她那張大床上的棉被沾滿了灰塵,她靦腆地責問了一下。這件事逐級傳到寢宮侍從那裡,寢宮侍從把責任推卸得一千二凈,說打掃灰塵不屬於他們的職責范圍。人們就去找管理帷幔,掛毯的侍從領班,後者聽完這個事故後明確地說,這不關他的事。經過兩天查訊終於發現,當國王陛下不在王後那裡安寢的時候,王後的那張大床是當作傢具管理的,因此應當由管傢具的侍從負責。
可憐的瑪麗·列金斯卡是位十分溫柔、孤獨、多情而又隨和的王後,每天吃午飯時,都得經受一番折磨。她孤零零地一個人坐在前廳里的一張小桌子旁邊,一群侍臣和一群好奇的前來參觀的平民在一定距離之外圍成一圈站著,靜悄悄地望著王後吃飯。有一天,卡薩諾瓦親自看到了這個場面:王後衣著簡單,戴著一頂大無沿軟帽,走到餐桌前坐下後開始進餐,她低著頭,兩隻眼睛盯著盤子,不看任何人。當她覺得端上來的某一道菜好吃,想再要一點又難為情,便掃了在場的人一眼,想在人群中找到她認識的人,了解一下她愛吃的這道萊是什麼。她找到了一個人,怯生生地叫道:「德·洛旺達爾先生,」聽到叫自己的侍臣彎下腰向前走了幾步應道:「王後有何吩咐?」「我想這道美味可口的菜是燴雞塊吧?」「是的,王後。」德·洛旺達爾先生用刻板的語調回答後又退回原位。王後直到用完了膳沒有再說一句話。對參觀凡爾賽宮的巴黎和外省人最具有吸引力的是宮內開飯,他們參觀了王太子妃喝湯,馬上去看王子們吃煮白肉,接著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去瞧公主們吃尾食品。
路易十五有自己的貼身侍衛、跟班護衛、門衛和瑞士衛士等各種衛士,禮儀迫使他任何時候都不能一個人獨自呆著。晚上許多人服侍他換內衣,早上許多人服侍他起床,然而偶爾侍衛們玩忽職守,他也能夠暫時擺脫沒完沒了的守護。
一天晚上,路易十五未帶衛士隻身一人走進寢宮,迎面撞見一個驚慌失措的人,這個人撲地跪倒在地解釋說,他在宮內尋找一個與他同行的烤肉店老闆迷了路,他一個門一個門地找,不料進了寢宮,現在他也不知道該從哪兒出去。這個可憐的人等著受絞刑,可是國王安撫他一番,賜給了他幾個路易。
應當說,什麼人都可以進凡爾賽宮,可以任意在各大套房之間遊玩,只是不允許乞丐和憎侶進去。想觀看國王用膳的過往平民百姓,只要佩帶一把寶劍,臂彎里放一頂帽子就可以進宮,
法國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慣以握手為禮,少女向婦女也常施屈 膝禮。他們的男女之間,女子之間的見面時,還常以親面頰或巾面頰來代替相互間的握手。法國人還有男性互吻的習俗,兩位大男人見面,一般要當眾在對方的臉頰上分別親一下。在法國一定的社會階層中「吻手禮」也頗為流行。不過施吻手禮時,嘴不應接觸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場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一般禮儀
法國商人往往相當拘禮和保守。
法國當地人對其他任何人——包括其他地方的一些法國人——說法語的方式都感到走樣,聽不入耳。
稱謂與問侯
輕輕握手是通常的問侯方式,但客人對社會地位較高的人不應主動伸手。
約會與准時
事先約會是慣例。准時赴約是禮貌的標志。
款待與饋贈
被邀請到某人家裡作客是難得的,即使已相識很久。不過,若有這類邀請的話,給女主人送上鮮花(不要送玫瑰花或菊花)或巧克力之類小禮品將是受歡迎的 法國人注重烹調藝術,因此中午和晚上的兩餐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容忽視。
能激起人們思維和美感的禮物特別受歡迎。不要送印有你公司名稱的顯眼大標志的禮品。
交談
要迴避個人問題、政治和金錢之類的話題。
社交習俗
法國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法國友人很直爽,性格大多較開朗;
談吐幽默又風趣,特別善於搞交往;
「女士優先」成風氣,良好傳統大發揚;
忌諱詢問個人事,秘密從不對人講;
注重禮節和禮儀,樂於助人講風尚。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法國人最愛美,這是舉世公認的,尤其婦女,稱得上為世界上最愛打扮的人。就連他們國家的老年婦女也是如此,每天全都離不開化妝和美容,為的是把自己打扮得更年輕些。他們一般都把對女子秀示謙恭禮貌當作生活中教養好壞的標准。「女士第一」在法國極為盛行。他們時間概念很強。他們無論出席什麼集會,都習慣准時到達,從不拖拉遲到,不願聽到那些蹩腳的發音。
法國女賓由於有化妝的習慣,所以一般都不歡迎服務員為她們遞送香巾。法國人在同客人談話時,總喜歡相互站得近一些。他們認為這樣顯得更為親迫。他們偏愛公雞。認為它既有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還有司晨報曉的特殊本領,把它看作為「光明」的象徵,並視其為國鳥。他們非常昵愛鳶尾花。認為它是自己民族的驕傲,是權力的象徵,國家的標志,並敬其為國花。法國是個盛產鮮花的國家,人們愛花成癖。他們視秋海棠為「熱忱的友誼」;把蘭花表示「虔誠」把丁香表示「純潔」,把大麗花表示「感謝」,把玫瑰表示「愛情」之意等等。他們對藍色偏愛,並把藍色看成是「寧靜」和「忠誠」的色彩;對粉紅色也較為喜歡,認為粉紅色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色彩,給人以喜悅之感。他們談話習慣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但他們的手勢和我們的習慣有所不同。如:我們用姆指和食指分開表示「八」,他們則表示「二」;我們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表示「是我」,但他們的手指指自己的胸膛才表示「是我」;他們還把姆指朝下表示,「壞」和「差」的意思。
儀態禮儀
法國人談吐文雅,熱情幽默,他們有聳肩膀表示高興的習慣。他們在同人交談時,喜歡相互站得近一些,認為這樣顯得親切。談話過程中經常用手勢來表達某種意思,但有的手勢和我們的習慣不同。法國人特別愛侃,並善侃。但從不涉及粗俗話題,對庸俗下流的舉止極為鄙視。
相見禮儀
法國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大都以握手為禮。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少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少女通常是向婦女施屈膝禮。當地人還有男性互吻臉頰的習慣。男子戴禮帽時,還可施脫帽禮。
商務禮儀
與法國人會面,可由第三者介紹,也可自我介紹。自我介紹應講清姓名,身份或將自己的名片主動送給對方。法國人很重視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一般情況下,未成朋友前,是不會跟你做大宗生意的。和法國人談生意,一定要守時,否則不會被原諒。和法國人談生意,要避開商業淡季。每年8月份由於天氣較熱,幾乎全國放假。
旅遊禮儀
法國堪稱旅遊者的樂園,購物者的天堂。商業網點遍布全國,購物中心比比皆是。巴黎的各主要街道,現有一種會說話的地圖,即在一張信息網路板里置放一台電腦,儲存市區有關資料,行人只需按一下地圖上自己要去的地址,這里的車子都是靠右行,坐車很方便。 在這里付小費的項目很多,一般均付帳面費用的15%。法國人還習慣在新年到來之際,給終年為自己服務的人一筆年終賞金。
貴族無論是敵是友,在見面時候必須相互致意,男子(如果不穿全身鎧甲)規定為左手扶右胸,右手脫帽,身體稍微前躬同時點頭。女子規定為雙腿略微曲膝同時兩手稍提裙擺兩側,點頭致意。雙方如若在馬背上,男子禮節不變,女子只需點頭。
男子如若全身鎧甲,只要未上馬就必須脫帽、左手按右胸同時點頭致意(不必躬身,因為中世紀全身重型鎧甲胸與腰是一體的,不可能讓你彎下腰去)。如若在馬上,不必脫帽也不必按胸,只點頭即可。另外騎馬的男貴族遇見站著的貴族,如果對方是比自己爵位高或者是女性,男性貴族只要未著鎧甲就必須下馬行禮。如果騎馬人穿著鎧甲,只需點頭致敬即可。
所有情況下行禮時,武器尖頭必須指向地面,(出鞘的刀劍可以不放歸鞘內但必須尖端向地),有帶弓箭者則必須將箭放歸箭盒內、右手挽弓才能行禮。
當時禮節還不允許吻女士的手。貴族晉見國王和王後禮儀中才有吻手:貴族單膝跪下,低頭吻國王、王後的手錶示崇敬。國王和一般貴族見到負責本國教務的紅衣主教時也吻手:他們躬身吻主教左手中指佩帶的表示主教身份的大寶石戒指(這種戒指每個主教都有,為教廷欽賜)
中世紀吃飯時候必須主人先入坐,客人才能入坐,主人有義務提議喝第一杯酒,第一杯酒之後,主客就可以相互敬酒了.中世紀客人和主人都不允許身穿全套鎧甲入席,鐵手套、上臂甲、前臂甲和前後胸甲以及頭盔都不可以穿著進入飯廳,因為這樣的穿戴明顯表示自己在防備周圍有暗殺,是一種對他人名譽公然的冒犯。不過武器是可以帶的。胃口越好,主人越認為舉辦的宴會獲得了成功。邊吃邊說和邊喝邊說都是允許的(17世紀之後就漸漸認為是不禮貌的),敬一次酒雙方必須乾杯到底,沒有現在稍微抿一口的說法。吃飯過程中可以賓主雙方歌唱,但禁止大聲喧嘩,如果有吵架鬧事現象,不論責任在誰,客人應當立即退席。用餐完畢,客人必須用語言向主人表示感謝款待,退席時候客人行本人在上一段提到的全套禮節致敬。
教堂禮拜彌撒時,按宮廷地位和爵位尊卑順序進入教堂,地位爵位相同的話,則男士要比女士優先,年長者比年輕者優先。聽完彌撒,男士有義務為任何女士捧聖水,出門順序仍按爵位和年齡順序排列,但地位和爵位相同時,女士優先。
㈥ 美國的綽號叫作山姆大叔,那麼法國都有些什麼綽號呢
還有一個,如今在國內很多網民用來形容法國的「綽號」,就是「乳法」。這個梗源自法國在二戰中的表現,未打先投降,讓小鬍子一下就偷家了,大致意思是說「恥辱法國」的意思,這個綽號反而是我們這代網民更多接觸到的法國綽號,算是一種調侃吧。
㈦ 西哈努克夫人以前為什麼叫公主
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並非與生俱來的公主,是法柬混血兒,父親弗朗索瓦·伊吉是個有義大利血統的法國人,僑居柬埔寨多年,是西哈努克的父親蘇拉瑪里特的好友,1940年在對德國作戰中失蹤。母親是帶有中國血統的柬埔寨人,稱博夫人。伊吉一家與王室早有來往。西哈努克從小就認識莫尼克。1952年在金邊的一次學生選美活動中,莫尼克嶄露頭角,艷壓群芳。她兼有東方女子的典雅之美和西方女子的飄逸之美,是柬埔寨少有的國色天香。西哈努克立即被她的魅力吸引住了。結婚後,她更名為莫尼克·西哈努克,獲公主稱號。
原來,西哈努克自1941年登上王位後,有過6位王室認可的妻子。第一位是平民出身的皇家古典舞蹈演員甘霍。帕花·黛維即甘霍所出,聰慧秀麗,是母後哥沙曼的掌上明珠。第二位是西索瓦·蓬珊莫尼公主,系倫賽生母。第三位西索瓦·莫尼蓋珊,是蓬珊莫尼的同父異母妹妹。第四位是寮國「萬象之花」瑪尼婉。第五位是表妹諾羅諾·諾麗亞公主。最後一位是法柬混血美女莫尼克·伊吉。可是,誰也沒有正式名分。這是王室中很有影響力的母後哥沙曼的旨意。西哈努克的星相預示,他絕對找不到配偶。據此,哥沙曼一直反對他同任何女人正式結婚。西哈努克心裡明白,這不過是表面的理由。一旦立了王後,母後哥沙曼在王室內的主導地位就會受到影響。這才是症結所在。
1955年3月,西哈努克為了親自執政,直接主宰國內政局,別出心裁,演出了王位子父相傳的一幕,戲劇性地讓位給他的父親諾羅敦·蘇拉瑪里特。西哈努克趁著王室上下忙於他父親的登基大典,哥沙曼無暇他顧,在兩天內,閃電式地相繼與表妹諾麗亞公主和莫尼克·伊言正式舉行婚禮。哥沙曼無可奈何,只得承認既成事實,但仍反對將她倆冊封為夫人,只冊封莫尼克為公主。
1958年8月,即中柬建交後一個月,西哈努克親王以首相身份第二次訪華。這回是取道仰光飛抵昆明。我隨外交部禮賓司司長等前往迎接。隨同他從舷梯下來的,還是那兩位他心愛的公主。剛到賓館坐定,西哈努克親王突然提出,希望中國政府同意莫尼克公主以西哈努克夫人的身份陪同訪華。由於事先未徵得中方同意,莫尼克公主尚留金邊待命。如蒙中國政府同意,她將直接飛北京會合。原來,西哈努克對莫尼克情有獨鍾,打算冊封她為西哈努克夫人,但哥沙曼王後沒有鬆口。西哈努克想借訪華之機,以「外轉內」的方式,確立莫尼克的名分。中方很快答復同意。西哈努克喜出望外,十分感激。從那時起,將近40年裡,莫尼克一直保持西哈努克夫人的身份。
總結來說:
1.公主稱呼的來由
莫尼克公主並非與生俱來的公主,與西哈努克結婚後,王室反對將她冊封為夫人,但無可奈何,只得承認既成事實,只好冊封她為公主。
2.夫人稱呼的來由
由於王室反對將她冊封為夫人,西哈努克借訪華之機,以「外轉內」的方式,提出希望中國政府同意莫尼克公主以西哈努克夫人的身份陪同訪華,中國同意,從那時起,確立莫尼克公主為西哈努克夫人的名分。
㈧ 法國人有什麼風俗
答案出自留學專搜的歐洲留學吧
法國飲食源遠流長,品種多且講究,頗具特色,因之久負盛名。其烹調技術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許多法國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歐洲第一流大飯店的大廚師大半是法國人。從歷史上的皇帝路易十四開始,法國形成了一個重要而又不斷發展的宴會外交。這些精心安排的珍饈佳餚被世人稱為法式宴會,餐桌上一次可上 200 道菜!法國人最愛吃的菜是蝸牛和青蛙腿,如果你點這兩道菜,陪你的法國朋友定會十分高興。如今,巴黎對蝸牛的消費逐日擴大,全市有 40 多家出售蝸牛的食品店。法國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世界飲酒冠軍法國人,尤其愛飲葡萄酒。她們吃飯很講究菜餚和酒的搭配,如:吃肉飲紅葡萄酒,吃魚飲白葡萄酒等。法國人還特別愛吃乳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達 400 多種,其肖費量也居全球之首,有 「 乳酪王國 」 之稱。西式進餐的禮節甚多,比如,赴宴者應從自己座位的左側就位,坐姿要端正;要後於主人把餐巾放於腿上,相敬乾杯時,即使你不會喝酒,也應將酒杯在唇邊觸一下,以示敬意,西餐的主要餐具有刀、叉,使用時,要右手握刀,左手持叉,先用刀將食物切成小塊,再用叉把食物送入口中,每吃完一道菜,就將刀、叉並攏排於盤內,如未吃完,應把刀、叉擺成 「 八 」 字或交叉放,但不要刀口向外 ……
法國女子在社會生活中地位較高。同她們握手時,一定要等其先伸手,她們可戴著手套,而男士一定要摘下手套,無論在何處,男士都要讓女士先行。在現代法國都市中,婚戀生活頗為自由。許多男女青年往往只同居而不舉行婚禮,甚至把這種日漸「時髦」的社會現象看作一種「革新」,所以「試驗夫妻」之風盛行。他們認為試婚的好處是:充分相互考驗,避免日後離婚。而今,法國獨身者不少,又以 35 歲以下和 50 歲以上者居多。法國奇特的傳統婚俗,是新郎和新娘在結婚前都照例向各自的好友舉行告別晚會,男方叫 「 埋葬單身漢生活晚會 」 ,女方稱 「 辭別宴會 」 ;新郎是以一個象徵性的 「 棺材 」 舉行一次 「 葬禮 」 來表示向 「 單身漢 」 告別;新娘在 「 辭別宴會 」 上,接受婦友們獻給的花束、花藍,大家同唱辭行歌,共跳送別舞,以示姐妹間眷戀深情 ―― 次日即可到天主教堂舉行婚禮了。天主教徒家庭的孩子出生後,都要經過 「 洗禮 」 ,並取一個教名。教徒大都嚴守教戒。齋日不搞娛樂活動,尤其遇到某月 13 日是星期五這天,更嚴守戒規。
我國 12 種生肖,除 「 龍 」 是虛構者外,均為常見的飛禽走獸,且每種代表一年,而同歐洲各國大體相同的法國人的生肖,則是天文學上黃帶的 12 個星座,如:白羊、金牛、雙子、室女等,這 12 種生肖分別代表一年 12 個月,而不是一年一生肖。
法國的狗業很發達,那些闊綽女子,幾乎人人愛狗如嬰。全國每年出生狗達百餘萬只,年經銷額約 10 億法郎。為與方興未艾的養狗之風相適應,法國的狗飲食業、狗飾品業、狗葬業等,隨之興起,有專業狗醫 4,000 名,全國還建有狗肉加工廠 3,000 余家,營業總額高達 25.5 億法郎。
這個愛美、講食、嗜酒、重禮的國度,還有一些禁忌。法國人忌諱「 13」 和 「 星期五 」 ,認為這些數字隱含著凶險;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黃色花,認為黃花象徵不忠誠,玫瑰花只能送單數,除了表達愛情外,不能送紅色花 …… 法國的生活習俗還有很多,到了法國,一定會有所感受。
1)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2)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
法國法定假日有:
元旦(Jour de l』An):2006年1月1日
復活節(Paques):2006年4月17日
國際勞動節(Fête travail):2006年5月1日
二戰勝利日(Victoire 1945):2006年5月8日
耶穌升天節(Ascension):2006年5月25日
國慶節(Fête national):2006年7月14日
聖母升天節(Assomption):2006年8月15日
萬靈節(Toussaint),2006年11月1日
一戰停戰日(Armistice):2006年11月11日
聖誕節(Noel):2006年12月25日
q
㈨ 娘家是法國人,法國可沒有王室啊,哪來的公主
你問的是剛死的那個西哈努克親王的第六個老婆對吧?
因為這是他老娘的旨意。好像是說什麼星相預示,他絕對找不到配偶。據此,他媽一直反對他同任何女人正式結婚。西哈努克心裡明白,這不過是表面的理由。一旦立了王後,母後哥沙曼在王室內的主導地位就會受到影響。這才是症結所在。所以無論他哪個老婆,都沒有正式名分。結了婚一律叫公主。
㈩ 法國人的稱呼
稱呼是一種友好的問候,是人與人交往的開始。稱呼對方是該直呼其名,還是冠以頭銜,對人的稱呼不僅因人而異,在不同的場合稱呼也會有所不同。恰當地稱呼是對人的尊重,也是自身修養的顯示。直呼「服務員」最好生活困惑:
疑問一:叫小姐行不行
改革開放以後,管年輕女孩叫「小姐」的外國習慣也流傳到了內地,而從事餐廳服務員的又以年輕女性為多,所以人們把年輕的女服務員也開始稱作「小姐」。但後來由於「小姐」一詞特殊的含義,人們又提出「不應該到處叫小姐」的意見。一般說,叫小姐並不算失禮,但如果就餐時一遍遍叫「小姐」會讓人不舒服。
疑問二:叫丫頭行不行
同齡人之間也稱呼丫頭,就有輕薄對方之意,而且也不是公共場合的正式稱謂。疑問三:叫姑娘行不行
如遇到一些歲數較大的女服務員,叫姑娘明顯失禮。對於彼此是服務關系的顧客與服務人員之間,這種稱呼是很不適當的。疑問四:叫同志行不行
以前人們稱呼服務員做「同志」,也不太適合,因為「同志」是有志同道合共謀事業之意。
管男服務員叫什麼就是更多人的疑問了。理論上說,和小姐對應的是先生,可是在中國人的習慣里,先生不僅是一個性別稱呼,還有對師長的尊稱含義。叫小夥子,又顯得不夠尊重對方,而且這種關系比較親密的稱呼也不恰當。如果再遇到位三四十歲的男服務員,就更不好叫了。而伙計的稱法又有高高在上的意味,也不太合適。同樣,在商場里,人們也遇到如何稱呼銷售人員的相同問題。
那麼應該如何稱呼服務員呢?很多服務員表示說:「您就叫我們服務員。」文明稱謂四大禮儀樣板教授的稱謂應由別人叫。
有些人在打電話自我介紹時,常喜歡稱呼自己的職位,比如「我是李教授」、「我是張局長」,尤其是一些中小學老師在和學生家長電話聯系時,總是自我介紹說「我是李老師」,這其實挺不符合咱們中國人自謙的禮儀的。自我介紹時只要說出名字就可以了,如果需要,要先說名字再介紹身份,比如說「我是誰誰誰,是您女兒學校的老師」。稱呼人別亂認親戚
一些人為了表示親熱,喜歡用「大姐」、「大哥」這樣的稱謂套近乎。其實這種套近乎的叫法並非是對別人的尊重,而且還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尤其是一些年輕的女孩,非常不願意別人叫自己是大姐。其實,過度親熱也是失禮。「農民」不能當作形容詞
現在,不少人在和朋友開玩笑時常用「農民」、「民工」這樣的身份詞當形容詞,稱呼對方「你這農民」,或者索性就拿「農民」當稱謂在公共場所叫對方。但是對於別人來說,這就是一種傷害。此外,人們有時對沒看見自己的朋友喊「瞎子,我在這兒呢」,或者是用「你怎麼穿得跟小保姆似的」,這都是非常失禮的行為。寫信別讓人家「跪」著啟
人們在寫信稱呼對方時,常喜歡用些有文採的詞彙,如稱謂對方時加上「敬啟」,甚至是「跪啟」的字樣。其實這樣的寫法不僅是鬧了語言理解上的大笑話,而且也沒表達出尊敬之意,反而弄巧成拙地對人失禮。在書信語中,「敬啟」的意思是讓人家尊敬地打開信,而「跪啟」是指讓別人跪著看信。稱謂應該「自謙而敬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古人以「自謙而敬人」為原則,要藉助各種禮儀來體現。稱呼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第一課,講求對別人用敬稱的同時自己用謙稱。
古人行冠禮之後,男子成年取字,就是為了避免別人直呼其名顯得不禮貌,父母在取字時一般予字以一定希望,使字叫起來更加順耳、受聽。名字只有父親和國君才能叫,直呼其名被視為不禮貌的表現。
在書信中,就更講究稱謂禮儀了,字里行間,稱呼上所表達的禮儀不可或缺。如今,一些稱呼仍是古時敬稱的體現,比如古代皇帝都稱孤道寡,這就是謙稱。還有,夫人這個詞是專用來稱對方或他人妻子的,絕對不能稱呼自己的妻子為「我夫人」。如果對方德高望重,可以在他的姓之後加「公」字,成為「某公」,這在當今中國知識界仍然保留著。還有,稱自己給別人的東西應該用「菲」、「芹」、「寸」、「薄」。比如薄酒一杯,聊表芹獻。請人家吃飯叫做略具菲酌。記住別人的名字是禮貌李宗翰影視演員
在演藝界,人與人之間的稱呼非常重要,演員的禮貌顯示出他的文化層次及涵養。在劇組,我們一般稱呼先入行的為老師,這會使彼此相處起來關系融洽,工作愉快。讓我不太能接受的是別人記不住我的名字。有一次在山上拍戲,一位影迷跟了我好久,就為了要一張簽名,可他走近我的時候卻說:「啊,你不就是演那個誰的,可我忘了你的名字了……」雖然我給他簽了名,但我還是覺得記不住別人名字是非常不禮貌的。請管博士叫博士
Franck Michaud(李嘿) 法國人,公司職員
對於歐洲人來說,如果這個人獲得了博士學位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他會把「博士」的身份印在名片上,在正式場合或者是初次見面時,大家都會叫他「某某博士」。但是,我發現中國人在對教授這樣的學術職稱,或者是部長、局長這樣的官位稱呼和西方人的習慣還是比較一樣的,但是對於學位的稱呼卻不太注意,很少對人稱呼博士,即使我的名片用中英文都標出了我的博士身份,可是在正式場合,大多數人依舊喊我李小姐。
所以,我希望,當別人遞你名片時,請你一定要仔細看一下對方的名片,如果名片上稱為博士,那麼問候對方時就一定請以博士相稱,而不要僅僅稱為「某女士」、「某先生」。慎用哥們兒和姐們兒陳卓公司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