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為什麼被推上斷頭台
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六世生於1754年8月23日,太子路易.德.法蘭西的第三子,他出生當年,次兄阿基坦公爵克薩維爾去世;1761年長兄勃艮弟公爵路易去世,他成了太子的第一繼承人;1765年12月20日,他11歲時,父親太子路易去世,他成了王太孫,也就是路易十五的繼承人。16歲時與奧地利女皇瑪利亞.特蕾西亞之女瑪利.安托瓦內特結婚。1774年5月10日下午3:30,路易十五去世,他成了法國歷史上第十六個叫路易的國王。
大家都知道1789年到1793年間發生了什麼,自以為代表自由、平等、人權的暴民們搶走了所有有權人的自由和人權。暴民們只知道平等,一種小人的平等。他們的「生活長期以來一直就過得不好,他們要向生活比他們過得好的人。」「權力對這些人來說對這些人來說是太新鮮了,以致於控制不住自己的喜悅,想盡情地享受它一下。」於是國王和王後成了他們「小人的滿足感」的犧牲品(引的內容皆源於史蒂芬.茨威格《瑪利.安托瓦內特》)。
於是見了血就會有快感的瘋子和虐待狂們走上了歷史舞台,嗜血狂丹東舉起屠刀,三天殺了200名法蘭西人民,不僅殺了人,還虐屍奸屍(那具可憐的女屍是王後的朋友)……
1792年9月22日,國王路易十六成了路易.卡佩,終於1793年1月21日,所有變態狂色情狂嗜血狂虐待狂們同時有了高潮——路易上了斷頭台。
路易十六國王生性駑鈍,缺乏自信,遇事只懂得逃避,所以革命期間他除了自己熱愛的鎖匠活什麼也沒做,即使是他被革命政府逮捕、廢黜王位,他也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和妻兒享受天倫之樂,任何一個頭腦正常的人也不會將他當作暴君,更提不上死刑,他最嚴重只是個平庸的君主。平庸也要判死刑,那地球上豈不要少40億人?
他臨死前說「我寬恕我的敵人,我無辜而死,懇求上帝別讓我的鮮血濺到我的子民身上。」
路易十六的斷頭是查理一世斷頭的後繼,它是十九世紀大革命的前奏。同時,它影響到1917的俄國革命,蘇維埃比他們更殘暴,處死了沙皇一家21口,開啟了二十世紀大屠殺的序幕。
紀念偉大的殉難者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六世。
⑵ 歷史上(近現代)臭名昭著的國家獨裁者(暴君)有哪些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德國納粹黨首領,第三帝國元首兼總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頭號戰犯。希特勒出生在奧地利北部邊境小鎮布勞瑙。其父是海關一小職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希特勒在巴伐利亞步兵團作為志願兵服役,他參加了著名的松姆河戰役、阿臘斯戰役、伊普萊斯戰役,並在戰斗中兩次負傷。
1919年,希特勒參加了一個叫做「德國工人黨」的小團體,並成為該黨主席團成員。1920年希特勒將該黨改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簡稱民社黨或國社黨,按德語縮寫音譯為納粹黨)。隨著納粹黨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希特勒在黨內的地位也日益突出。1927年希特勒最終奪取了黨的領導權,成為該黨主席。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發動了「啤酒館暴動」,威脅正在開會的巴伐利亞首腦卡爾交出政權,終因孤立無援而失敗。
1924年2月26日,希特勒及其主要成員因叛國罪被判刑。希特勒利用在獄中這段時間,寫出了《我的奮斗》一書。書中系統的闡述了他創建第三帝國,征服歐洲的野心。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在大資產階級的策動支持下,登上了總理的寶座。開始實現他稱霸世界和使德國納粹化的計劃。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與戈林合謀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國會縱火案」,誣陷是共產黨人所為,以達到消滅政治對手的目的。接著取締了除納粹黨以外的所有政黨,實現了「納粹黨」一黨獨裁。1934年,興登堡總統逝世,希特勒操縱國會宣布:「德國總統和總理的兩個職務合並為一」。因此,希特勒自稱為元首和帝國總理,擁有國防軍最高統治權。德意志第三帝國正式形成。
希特勒上台後,撕毀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德國軍備的限制,開始恢復軍事力量,加緊擴軍備戰。1936年10月與義大利簽定了「軸心協定」,同年11月與日本簽定了「反共產國際協定。」第二年義大利也加入此協定,德、意、日三國結成了法西斯聯盟(即軸心國)。1938年到1939年,希特勒吞並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希特勒入侵波蘭,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隨後開始對英、法進攻,只用六個星期的時間就打垮了英法聯軍。1941年6月,希特勒入侵蘇聯.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希特勒喪失了30萬精銳部隊,從而失去了戰略主動權。蘇德戰爭爆發後,英、美等國迫於形勢,同蘇聯結成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盟軍在歐洲開辟了第二戰場,配合蘇聯紅軍在東線的進攻,加速了第三帝國的滅亡。
1945年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希特勒見敗局已定,在同他的情婦埃娃舉行婚禮後,兩人在卧室中自殺。
墨索里尼(1883.7.29~1945.4.28)
義大利內閣總理,法西斯黨領袖,獨裁者,第二 次世界大戰主要戰犯。生於弗利省一鐵匠家庭。早年當過新聞記者、社會黨黨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因鼓動義大利參戰被社會黨開除。1915年入伍參戰。1919年3月在米蘭發起成立「戰斗的法西斯」組織。 1921年該組織改稱「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成為該黨領袖。1922年10月指揮該黨軍事組織「黑衫軍」進軍羅馬,發動暴亂並奪取政權,任內閣總理。1928年強行終止議會制度,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對內取締其他一切政黨和群眾團體,鎮壓共產黨和進步人士;對外煽動民族沙文主義,推行軍國主義侵略擴張政策。1935年10月派兵入侵衣索比亞。1936年5月宣布將衣索比亞並入義大利。7月夥同德國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向西班牙叛軍提供武器裝備。10月與德國結成柏林-羅馬軸心。翌年11月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1939年4月侵佔阿爾巴尼亞。1940年5月任戰時統帥部最高統帥。6月10日對英、法宣戰,出兵法國南部,並向英屬索馬里、肯亞、蘇丹和埃及發動進攻,企圖建立地中海帝國。10月派兵入侵希臘。1941年4月出兵配合德軍進攻南斯拉夫。6月22日對蘇宣戰並派兵配合德軍進攻。1943年7月25日,由於軍事上失利和國內反法西斯運動高漲被撤職,並被監禁在阿布魯齊山大薩索峰頂。9月被德軍傘兵救出後,在義大利北部薩洛出任「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傀儡政府總理。1945年4月27日在逃往德國途中為義大利游擊隊捕獲。次日被處決並暴屍米蘭廣場示眾。
⑶ 拿破崙到底是不是暴君 拿破崙出生地在哪裡
拿破崙出生於科西嘉,地中海的一個島嶺。
由於地中海與法國隔海相望,離法國不算太遠的科西嘉,就成了法國人征服的目標。
但是當時科西嘉人剛剛經歷過熱那亞共和國的入侵,無力抵抗,盡管科西嘉人英勇戰斗,但仍然無法掩蓋他們兵力不足的事實。
很快科西嘉淪陷,拿破崙的父親抗法名將查爾被迫投降。
但是父親的英勇精神影響了拿破崙,拿破崙認為一名軍人要戰斗到最後一刻,不到最後一刻他就投降,不是真正的軍人,但是這也導致了很多人對拿破崙的誤解,認為他傾向於殘暴。
但事實不然,這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幼年時期的拿破崙受到了父親影響使然,若不是他父親的戰斗精神深深影響了拿破崙,拿破崙也不會在他在位登基時,過多的調集法軍,因為他覺得軍人的使命和榮耀就是死在戰場,這也是部分名將的想法,其中包括讓*拉納,若阿尚*繆拉。
這些勇敢的戰士,是在戰爭中升職的,這也說明拿破崙的傾向,戰爭不能解決問題,但如果有必要,軍人應當在戰場上馬革裹屍而還。
究其根源,拿破崙傳奇而悲劇的一生,其實是受到了父親的重要影響,他視父親為英雄,任何像他父親一樣的人,拿破崙都會比較尊敬。
這也是為什麼拿破崙在某些方面看似做得不好,被稱為暴君的原因。
但其實勿忘,人之初性本善。
⑷ 路易十四是暴君嗎
不算,是個雄主 和康熙差不多 勤政
⑸ 法國大革命中被處死的暴君是
路易十六 和他的皇後
⑹ 拿破崙執政時期是暴君嗎
拿破崙是法國的一位君主,他是軍人出身,對於國家的統治是以軍事的方式進行的;拿破崙又具有野心,所以他發動了不少戰爭,就因為拿破崙不斷發動戰爭,所以才有人認為拿破崙是暴君。但是事實是怎麼樣的呢?拿破崙之所以對外發動戰爭,可以說是拿破崙讀懂時勢的表現,當時法國與英國積怨已久,兩國不斷地爭奪霸主的地位,只有獲得更多的殖民地,才能獲得資源,才有取勝的把握。所以拿破崙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對他國發動進攻,對外進行擴張,以求擴大法國的領導范圍,獲得更多的資源。不可否認的是拿破崙的確是一位比較專制的人,但是他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法國的發展所考慮的,也是他的野心的體現。在被拿破崙入侵的國家,人們都稱拿破崙為暴君,奮起反抗拿破崙的入侵,因為拿破崙入侵了自己的國家,所以當地的人們稱拿破崙為暴君便不足為奇了。但是拿破崙除了發動戰爭之外,他還為法國的發展制定了一些相關的政策,開設學校,吸引人才,促進經濟的發展。只是因為拿破崙本身就是一名軍人,所以人們比較多的還是關注拿破崙在軍事方面的事情。
拿破崙是否是一名暴君,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⑺ 法國瓦盧瓦王朝的倒數第二代君王查理九世到底怎麼死的
(瓦盧瓦的)瑪格麗特 Marguerite de Valois (1553年5月14日 – 1615年5月27日)法國和納瓦拉的王後,又稱瑪戈王後(la Reine Margot)。瓦盧瓦的瑪格麗特出生在聖-日耳曼-翁-萊伊的皇家城堡里。她的兄弟們稱她為瑪戈。她是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和凱瑟琳·德·美第奇的女兒。她有三個兄弟是法國的國王:弗朗索瓦二世,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
她的姐姐,瓦盧瓦的伊麗莎白,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第三個妻子。盡管瑪格麗特愛著第三代吉斯公爵亨利一世·德·洛林,但是她那有野心的母親是絕不會允許吉斯家族有任何機會控製法國。相反她要求瑪格麗特嫁給腓力二世的兒子唐·卡洛斯,未果。凱瑟琳·德·梅第奇也考慮過把瑪戈嫁給葡萄牙王儲唐·塞巴斯蒂安,也沒有成功。最終瑪格麗特被強迫嫁給了波旁家族的納瓦拉王儲亨利(即後來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亨利是新教胡格諾派的領袖。這個婚姻是計劃用家族關系來協調和融合天主教和胡格諾派之間的關系。 盡管亨利的母親納瓦拉女王讓娜·達布雷特反對,很多納瓦拉貴族還是支持這次婚姻。讓娜·達布雷特在婚禮舉行前就去世了。
1572年8月18日瑪格麗特嫁給了亨利。當時亨利的母親已經去世,他繼承王位成為納瓦拉國王。據記載整個儀式的過程中,新郎和新娘始終直視著前方,從未看過對方一眼。當紅衣主教問瑪格麗特是否願意嫁給亨利時,她沒有回答。因此查理九世按住她的頭,強迫她點頭同意。
這段婚姻才過了六天,在聖巴托羅繆之夜,凱瑟琳·德·梅第奇帶動法國的天主教徒對數以千計的胡格諾派教徒進行了屠殺,史稱聖巴托洛繆大屠殺。
在婚典和騷亂後,亨利離開了他的妻子,逃離巴黎,回到納瓦拉。而瑪格麗特則被她的哥哥亨利三世控制,成為了事實上的困在家裡的囚犯。當時還有一個小細節,瑪格麗特的情人之一同時也是在聖巴托洛繆大屠殺中逃過一劫的約瑟夫·博尼法斯·德·拉莫爾,想將瑪格麗特從她的哥哥控制之下救出來,但計劃失敗,自己也被亨利三世處死,後瑪格麗特通過私下買通劊子手得以見到她情人的屍體,並偷偷親自取走了他的頭顱。這一事跡在司湯達的著作《紅與黑》里亦被提起,該作的女主人公之一馬特兒效仿瑪格麗特,在愛人於連受刑之後也偷走他的頭顱。
最終瑪格麗特還是得到允許投奔到丈夫那裡,在以後的三年半,瑪格麗特和她的丈夫在波城過著被非議的生活。他們都有公開的情人,並且經常吵架。在1582年的一場病後,瑪格麗特返回法國王室。但是亨利三世對她的聲譽產生了反感,強迫她離開王室。經過很長的商談,她被允許返回她丈夫的國家。但是她受到冷淡的接待。為了度過難關,她在她的封地Agen發動了一次政變並奪取了政權。在幾個月的防禦後,Agen的市民奮起反抗,並把她關押到Carlat城堡。 在1586年,她被亨利三世關押在奧弗涅的Usson城堡, 在那裡她度過了18年。 在1592年,開始了長達7年的關於解除她和亨利婚約的談判,1599年,談判以保留她王後的稱號結束。而在不久的將來她的前夫會成為法國人最受喜愛的國王之一。
在這些年間,瑪格麗特寫了她的回憶錄。這本回憶錄在她去世後的1658年發表。回憶錄中以故事的形式記述了她的哥哥們和前夫的生活。美麗而堅強的瑪格麗特有很多情人,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約瑟夫·博尼法斯·德·拉莫爾,Jacques de Harlay, Seigneur de Chanvallon和比塞·德·安布魯瓦。
然而後來她的美麗漸漸褪色,她陷入了貧困,債務人上門催討。無奈中,她變賣了所有的珠寶。她和她的前夫,及他的第二任妻子瑪麗·德·美第奇和解,返回到巴黎,成為貧窮的藝術家和贊助人的顧問。她經常幫助宮廷活動計劃和養育亨利四世和瑪麗的子女。成了一個著名的宮廷奶媽。她於1615年5月27日在巴黎逝世,並埋葬在瓦盧瓦的教堂。數千個熱愛她的人哀悼著她的離去,同時也哀悼著瓦盧瓦王朝的消亡。
看了《瑪戈皇後》,才發覺原來那個故事背景就是伊麗莎白時代的法國,而其中有很多歷史與英國有關聯,興趣陡增。尤其對於宗教改革的認識,很有幫助。
瑪戈(全名為瑪格麗特)、查理九世、查理的弟弟安茹公爵亨利(安茹公爵即奧爾良公爵的另一種譯法,乃法國王室繼承人的封號,意義相當於現在英國的威爾士親王。亨利才是他的名字,電影中他是一個留長發、小鬍子的放盪之人,和瑪戈似乎也有一腿)以及小弟阿朗松公爵,均為法王亨利二世和美第奇家族的凱瑟琳(凱瑟琳•德•美第奇)的兒女,均屬於信奉天主教的瓦盧瓦王室。這一時期,法國天主教勢力與新起的新教勢力產生了劇烈沖突,爆發了一系列宗教戰爭。在法國,信奉新教加爾文派的教徒叫做「胡格諾」,意思是「同盟者」。
在這批兄弟姐妹之上,有過一個哥哥,即弗朗索瓦(又譯「弗朗西斯」,就是之前看的瑪麗•斯圖亞特嫁給的那個法國國王)二世。弗朗索瓦二世(1544年1月19日—1560年12月5日),法國國王(1559年—1560年在位),亨利二世與凱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於楓丹白露。弗朗索瓦二世1548年弗朗索瓦4歲時,他的父親亨利二世安排了他與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的婚姻(瑪麗斯圖亞特當時還是幼女,但9個月大時已經成為蘇格蘭女王)。隨後蘇格蘭攝政者瑪麗的母親瑪麗•德•吉斯就把她6歲的女兒送到法國與法國王室一同生活。1558年4月24日,14歲的法國王儲與15歲的蘇格蘭女王舉行了婚禮。這一連姻帶有強烈政治色彩:未來的法國國王同時也將得到蘇格蘭的王冠。
結婚一年後,1559年7月,亨利二世去世(瑪麗傳記里好象說是打獵時摔了,之後就完蛋了),15歲的王儲加冕為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二世(弗朗索瓦一世是他的爺爺,就是那幅著名的畫中所畫的,達芬奇在這位國王的懷中死去)。王太後凱瑟琳•德•美第奇(也是一直與瑪麗•斯圖亞特沖突不斷的女人)擔任攝政。弗朗索瓦體弱多病,由兩位外戚(瑪麗•斯圖亞特的叔叔)掌握實權:一個是吉斯公爵、王國軍隊統帥弗朗索瓦(弗朗索瓦•德•洛林。電影里瑪戈的老情人吉斯公爵則是他兒子,名叫亨利),另一個是其弟、負責內政的洛林紅衣主教查理。吉斯集團得到東北部和中部貴族的支持,以天主教信仰捍衛者的面目出現。
與吉斯集團對立的是那瓦爾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妹夫、波旁家族的安托萬(電影中瑪戈的丈夫亨利的父親)及其弟貢德(又譯「孔代」)親王路易(片中為亨利出謀劃策、被瑪戈稱為性倒錯的那位貢德親王是他的繼任),還有海軍上將、夏蒂隆家族的加斯帕德•科里尼(電影里開頭部分被刺傷,後在聖巴托洛繆之夜被謀殺的老頭子)。他們打著加爾文教的旗幟,稱「胡格諾」集團,主要勢力在南方。新舊教兩派貴族集團爭奪國家最高權力的斗爭愈演愈烈,安托萬公開表示要從吉斯集團的橫暴中拯救國王。
1560年,一直體弱多病的弗朗索瓦二世在奧爾良去世,年僅16歲。死因是耳部感染引起的腦病變。他被葬在聖但尼修道院。弗朗索瓦二世沒有和瑪麗•斯圖亞特生下任何孩子,他的弟弟,當時只有10歲的查理九世繼承了王位,野心勃勃的太後凱瑟琳•德•美第奇攝政。
以上便是影片開始之前的背景。在1572年8月,安托萬之子、那瓦爾新王亨利與瑪戈公主的婚禮舉行之前的近十年內,胡格諾戰爭打了數次,那瓦爾老王安托萬、前代吉斯公爵弗朗索瓦、貢德親王已經先後戰死,科里尼得到查理九世信任,進入宮廷,著手執行聯合英、德新教諸侯和奧蘭治親王威廉以打擊西班牙的外交政策,引起凱瑟琳的不安。凱瑟琳太後與新舊教兩派之間協調,宣布新教有信仰自由,為了進一步穩定局勢,策劃了瑪戈的婚事,將當時18歲的瑪戈公主許配給胡格諾派王室領袖19歲的亨利。這年,查理九世22歲。
聖巴托羅繆之夜慘案:(瑪麗傳記里有幅畫專門表現這一慘案)
1572年8月,那瓦爾的亨利與瑪戈公主的婚禮在巴黎隆重舉行,許多胡格諾顯貴從南方趕來慶賀。凱瑟琳與吉斯集團頭目、弗朗索瓦之子亨利,即電影中瑪戈的情人商定,趁機除掉科里尼。8月22日,科里尼在盧浮宮前被刺傷手臂,胡格諾群情激憤。凱瑟琳說服國王同意,要一舉殺盡除亨利和新貢德親王之外的所有胡格諾首領。8月24日是聖巴托羅繆節,從凌晨鍾聲為信號開始大屠殺,一天之內殺死胡格諾2000多人(電影里的數字是6000,差的多了點,不知該已哪個為准),包括科里尼。住在盧浮宮里的亨利和貢德親王宣布改宗天主教,保全性命。根據國王命令,莫城、奧爾良、盧昂、波爾多等地也開始大屠殺。據估計,全國被殺的雨格諾約2萬人。這次大屠殺之後,法國再次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面。胡格諾派公開起義,對抗中央政權。直到1598年4月,亨利四世頒布「南特敕令」,30多年的胡格諾戰爭才結束。
這此後的一系列歷史事件中最為活躍的是三個同名為亨利的人,即法國新舊教內戰(胡格諾戰爭)的最終高潮「三亨利之戰」(1585—1598年)的主角,分別是查理九世之弟亨利•德•瓦盧瓦(現在的安茹公爵,未來的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以及瑪戈的丈夫:那瓦爾的亨利(未來的亨利四世,波旁王室第一位國王)。
查理九世Charles IX
原名:夏爾—馬克西米利安(1550年6月27日—1574年5月30日)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560年—1574年在位)。亨利二世與凱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於巴黎西郊的聖—日耳曼—翁—萊伊。1550年被封為奧爾良公爵。
1560年兄長弗朗索瓦二世夭折後,當時是奧爾良公爵的查理九世於1561年在蘭斯加冕為法國國王。他完全受自己野心勃勃的母親凱瑟琳•德•美第奇控制。查理九世在位時,法國爆發了宗教戰爭。查理九世站在天主教徒的立場上反對胡格諾派。
1570年胡格諾派取得暫時優勢,隨後查理九世同意與他們和解,並同胡格諾派的政治領袖海軍上將科利尼修好。但是他終於在1572年接受母親的慫恿,允許吉斯公爵亨利策劃了1572年8月24日的聖巴托洛繆之夜大屠殺。查理九世是一個軟弱的國王,他終生都處在母親的陰影之下。他死於Vincennes, Val-de-Marne.
查理九世的弟弟亨利三世繼承了王位。
妻子:奧地利的伊麗莎白,1570年11月26日結婚
子女:瑪麗•伊麗莎白(1572年10月27日—1578年4月9日)
那瓦爾的亨利與瑪戈結婚後博得了查理九世的好感,因而在其被軟禁在盧浮宮期間受到了國王的庇護,這是史實。傳說查理九世是由於一本稀有的書而留血汗而死。電影里,Jean-Hugues Anglade演的相當不錯,而且扮相真像!
亨利三世 Henri III
原名:亨利•亞歷山大(1551年9月19日—1589年8月2日)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574年—1589年在位)。亨利二世第三子,母為凱瑟琳•德•美第奇。生於楓丹白露。在1560年—1574年,他的封號是奧爾良公爵。1573年獲選為波蘭國王(稱亨里克三世),但他只在波蘭呆了6個月;在1574年其兄查理九世去世後,他就放棄讓他感到不自在的波蘭王位,回國於1574年5月30日即位為法國國王。
亨利三世即位前,曾在1572年的聖巴托洛繆慘案中扮演過主要角色;法國的宗教戰爭在他統治時期達到白熱化狀態。亨利三世一開始採取不偏向任何一方的政策:取消胡格諾派的一些特權,但天主教的神聖聯盟也被解散。然而,1584年亨利三世的弟弟和繼承人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去世,使胡格諾派首領納瓦拉的亨利成為王位繼承人。天主教徒擔心形勢將對他們不利,於是在首領吉斯公爵亨利領導下反對亨利三世,引發所謂三亨利之戰(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納瓦拉的亨利)。1588年5月12日,吉斯公爵進入巴黎,在街上架起街壘,這天史稱街壘日。亨利三世逃往沙特爾。同年12月23日,吉斯公爵與其兄吉斯紅衣主教在一次鴻門宴性質的會晤中被亨利三世的侍從刺殺。
1589年8月,亨利三世與納瓦拉的亨利一同進攻巴黎。589年8月1日早上,雅各賓修道院,亨利三世正在大解。多明我派教士雅克•克勒芒求見,呈上一紙所謂的「重要情報」。坐在便椅上的亨利三世接過密信讀了起來,教士趁機拔刀,刺入他的小腹。次日亨利三世傷重而亡。他是瓦盧瓦王朝最後一個國王。
妻子:路易斯•德•洛林 1575年2月13日結婚,無子女
亨利三世是一個喜歡炫耀的異裝癖,公然著女裝與男寵們在巴黎街頭招搖過市,給法國人民留下了不佳印象(在伊女王電影里就刻意描繪了他在女王的王宮里穿著女裝和男人們調情的片段,當時我只是感嘆法蘭西真是開放啊)。他所寵愛的男友們(法國人稱之為「mignons,小可愛」)在其繼位後得到了很大權勢,他最親密的朋友有聖呂可伯爵、熊貝克、聖梅爾拉斯伯爵等等,關於這一部分內容,大仲馬在和《瑪戈王後》同屬三部曲之一的《蒙梭羅夫人》中也有所描述。亨利三世又是一個極其虔誠的天主教徒,常常以在某些怪誕的宗教場合里赤腳跣足,長袍加身,象牙念珠直垂腰際,彷彿在進行一場公開的懺悔行為。在見證了亨利三世這種非同尋常的虔誠之後,烏吉埃•德布斯貝克(Ougier de Busbecq)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這里居然沒有一樣東西是金的,簡朴得讓人害怕。」 亨利三世曾多次徒步去沙特爾朝聖,向聖母瑪利亞祈禱,希望她能賜給他一個兒子作為繼承人。
電影中瑪戈結婚時,亨利還身為安茹公爵(當時向伊女王求婚時頭銜也是安茹公爵,看來應該還沒有繼承王位,但那時他已是王位繼承人了,那電影里感覺他挺可憐的,身為政治婚姻下的犧牲者,一點都看不出瑪戈皇後里的狡猾)年齡是21歲。雖然片中沒有直接描寫他倒錯的性向,不過在某些場面還是有所暗示的,比如與勸說查理九世展開對胡格諾的屠殺時地行為舉止就相當曖昧,以及成功登基為法王之後與其親信的接吻……
亨利四世 Henri IV
(1553年12月13日—1610年5月14日),也被稱為亨利大帝(Henri le Grand)或納瓦拉的亨利(Henri de Navarre ),法國國王(1589年—1610年在位),納瓦拉國王(稱恩里克三世,1572年起)。法國波旁王朝的創建者。
亨利是旺多姆公爵安托萬•德•波旁的第三子,母為納瓦拉女王讓娜•達布雷特(即胡安娜三世),生於法國—西班牙邊境的波城。他自青年時代起就捲入了法國殘酷的宗教戰爭。作為胡格諾派的領袖他逐漸擁有了很高的聲望。但是聖巴托洛繆慘案之後,他為了保全性命被迫改信天主教,被軟禁在法國宮廷里,接受法王查理九世的庇護。1576年6月,軟禁在盧浮宮的那瓦爾亨利逃離巴黎回到南方,發誓要為科里尼將軍等被害的胡格諾報仇,重新改信新教,很快贏得信任成為胡格諾的領袖。1584年,由於王儲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的死,他成為了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後,他即位為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結束了困擾法國多年的宗教戰爭。由於首領亨利公爵死去,長期在法國政壇佔主導地位的吉斯家族再也不能成為和平的阻礙。
亨利四世即位之初,地位並不鞏固。全國僅有5個城市承認他,信仰天主教的巴黎拒絕承認這位新教徒國王。教皇揚言要把這個異端國王開除出教。代表吉斯集團的大將馬延公爵在西班牙支持下圍攻里昂,繼續與他作戰。亨利在英軍支援下,先後在阿爾克(1589年9月)和伊夫里(1590年3月)重創馬延公爵軍隊,但巴黎還是不向他打開城門。1591年,西班牙軍隊進駐巴黎,要立菲利普二世的公主為法國國王。1586年,處於水深火熱的諾曼第農民發動起義。亨利四世審時度勢,決定用和解方法結束戰爭。他認為,為了巴黎是值得做彌撒的。1593年7月25日,他在巴黎郊區的聖德尼斯大教堂舉行放棄新教皈依舊教的宣誓式(第二次了!),在一片「國王萬歲」的歡呼聲中,發誓放棄異端信仰,領了聖體。1594年2月25日,亨利四世在夏爾特加冕。3月22日,巴黎打開城門歡迎亨利四世,當晚西班牙軍撤離,法國各地紛紛歸附。胡格諾戰爭結束。
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了南特敕令。法國的經濟在他統治時代發展起來。亨利四世成為一個深受人民的愛戴的君主。1610年,亨利四世被一個據說有弒君狂的人弗朗索瓦•拉瓦萊克刺殺。
第一個妻子:瓦盧瓦的瑪格麗特,1572年結婚
第二個妻子:瑪麗•德•美第奇,1600年結婚
子女:
1.路易十三
2.伊麗莎白(法蘭西的)
3.克里斯廷
4.尼古拉
5.加斯東(奧爾良公爵)
6.亨麗埃塔—瑪麗
吉斯公爵 (第三) 與「三亨利之戰」
亨利一世•德•洛林,第三代吉斯公爵 Henri I de Lorraine le Balafre,3me Duc de Guise (1550年1月31日—1588年12月23日)法國軍人和政治家。「三亨利之戰」的中心人物;吉斯家族最重要的代表。
亨利一世•德•洛林是吉斯公爵弗朗索瓦的長子(應該是瑪麗的表兄弟吧),他完全繼承了父親率領天主教力量反對胡格諾派的事業。他是聖巴托洛繆之夜大屠殺的主要策劃者。1576年起,他成為天主教「神聖聯盟」的領袖。亨利希望,他能在西班牙和羅馬教皇的支持下登上法國王位,於是開始了他與國王亨利三世及那瓦拉的亨利之間的競爭。他在巴黎民眾中逐漸積累起很強的聲望。
亨利三世無子,法國王位第一順位繼承人是阿朗松公爵(現為安茹公爵),第二順位繼承人是那瓦爾的亨利(因為他是王妹瑪戈的丈夫)。王弟阿朗松公爵因奪權失敗,倒向胡格諾。亨利三世派兵攻打,戰火又起。德國巴拉丁伯爵派兵侵入香檳。凱瑟琳出面干預,勸說阿朗松公爵和平解決。1576年5月,亨利三世簽署有利於胡格諾的博利厄和約,又稱「王弟和約」。和約譴責聖巴托羅繆節大屠殺,胡格諾可在巴黎以外的所有城市禮拜,有權據有總共8個要塞。吉斯集團對博利厄敕令十分不滿,1576年6月,吉斯的亨利在西班牙和薩伏依的支持下,成立「天主教聯盟」,這位亨利自稱是加洛林王朝的後裔,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此期間,吉斯集團與胡格諾之間的沖突不斷,胡格諾戰爭進入最後階段(1576—1594年)。
1584年6月,阿朗松公爵病逝(這一家都夠慘的,都很小就夭折了),那瓦爾的亨利成為王位的唯一繼承人。1585年,吉斯公爵亨利在西班牙支持下,重組天主教聯盟,仍要繼承亨利三世王位。同年7月,機靈的亨利三世宣布參加天主教聯盟,並利用聯盟內部的矛盾戲劇性地改變其初衷,改名「王家聯盟」,自任首領。為安撫吉斯的亨利,1586年7月亨利三世簽署那慕爾敕令,廢除那瓦爾亨利的王位繼承權和以前頒布的一切和解性法令,限令雨格諾6個月內改宗天主教,否則離開法國。吉斯的亨利另立「巴黎聯盟」,策劃新的反國王陰謀,於是,瓦洛亞、波旁和吉斯三大家族的三位亨利展開爭奪王位的內戰,史稱「三亨利之戰」。
1587年10月,那瓦爾的亨利,在英國和德國新教諸侯的支持下,大敗亨利三世於庫特拉。1588年5月12日(街壘日),吉斯的亨利煽動巴黎群眾築街壘,包圍盧浮宮反對亨利三世。亨利三世逃離巴黎。吉斯的亨利與亨利三世在布盧瓦進行談判,結果被亨利三世的衛士刺殺。巴黎的吉斯集團策動判亂,立年邁的洛林紅衣主教查理為國王,稱「查理十世」,由著名的干將馬延公爵任王國總監。亨利三世走頭無路,只好聯合那瓦爾的亨利(1589年4月)。那瓦爾的亨利表示他的軍隊聽從國王指揮,共同向巴黎進軍。亨利三世感激涕零,決定將王位繼承權交給這位胡格諾妹夫。這是對吉斯集團和西班牙的沉重打擊,也使那瓦爾亨利的身價倍增。8月1日,亨利三世被狂熱的多明我會修士雅克•克勒芒刺傷,次日死去。三亨利只剩下一個亨利,三亨之戰結束。那瓦爾的亨利登上王座,稱亨利四世(1589—1610年),開始法國歷史上的波旁王朝。1598年4月,亨利四世頒布「永久性」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為國教,胡格諾教徒在法國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擔任公職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權利,5月,西班牙同法國議和。30多年的胡格諾戰爭才正式結束。
影片中,這位野心勃勃的吉斯公爵被設定為瑪戈的老情人,並試圖同瑪戈共度其新婚之夜。而在結婚慶典上吉斯公爵同王弟安茹公爵亨利的摔跤游戲,暗喻未來在這兩人之間將會爆發的大規模沖突。
瑪戈王後:
在亨利二世和凱瑟琳所生的三個女兒當中,瑪戈是最年輕,也是最美麗的一個。在瑪戈18歲那年,她那野心勃勃的母後把她嫁給了波旁家族的表哥—納瓦拉國王亨利。這場看似玩世不恭的政治聯姻的目的是為了拉攏納瓦拉這個夾在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小國。莫說這對新人壓根就對彼此毫無愛意,就算他們兩情相悅,婚禮後幾天之內,這段情分也將註定被粉碎殆盡。當時,凱瑟琳王太後參與了一起針對新教領導人的暗殺行動。暗殺被定在婚禮之後進行,但是卻功虧一簣。為了慶祝信奉天主教的法國公主和信奉新教的納瓦拉國王的婚禮,大批新教教徒都聚集在巴黎。凱瑟琳王太後害怕自己在該行動中的身份暴露,繼而引發大規模的新教教徒起義,便和兒子查理九世(亨利三世之前執政的法國國王)一起策劃了對新教教徒的秘密屠殺。這起血腥事件最後演變為臭名昭著的聖巴托羅繆慘案,成為了不可多得的「新婚禮物」。雖然瑪戈現在貴為納瓦拉的王後,但她也只是能保護自己的夫婿免遭殺身之禍,而並沒有使他擺脫牢獄之災。這樣一來,兩人之間原本就淡漠的關系更加惡化了。要知道,瑪戈和亨利都是多情之人,只是傾慕的對象並非彼此。婚後,瑪戈王後為了追求心靈和肉體上的滿足,開始了和第一位情人的幽會,這便拉開了一系列悲情羅曼史的序幕。瑪戈的皇親國戚們十分討厭這個名叫約瑟夫•德博尼費斯•德•拉莫勒(Joseph de Boniface de la Molle)的年輕男子。由於被控陰謀反對查理九世,拉莫勒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指甲全部被拔掉,渾身筋骨俱斷。最後在斷頭台上,他仍然不忘向他深愛的瑪戈致敬。據說行刑之後,悲痛欲絕的瑪戈王後命人把德拉莫勒的頭顱從示眾台上偷走,自己把它秘密埋葬了。
德拉莫勒被處決之後,瑪戈又找了幾個情人填補空虛,這些人僥幸躲過了王室的毒手。亨利三世即位以後,瑪戈為了擺脫專斷的王兄和早已疏遠的丈夫移居到法國小城阿讓。當地一位名叫奧比雅克的年輕軍官對美麗的王後一見鍾情。他曾在相思中吶喊:「若不能一親芳澤,還不如讓我上吊算了!」很快,他這兩個願望都實現了。當國王的軍隊橫掃阿讓城的時候,奧比雅克協助瑪戈王後出逃。在某種程度上,他的確成了王後的情人,但是他也為此付出了血的代價。奧比雅克被抓獲以後,亨利三世宣布了凱瑟琳王太後的懿旨,瑪戈的情人「將在於松城堡的庭院里被絞首示眾,瑪戈王後必須到場觀看」。不幸的奧比雅克被當眾倒吊起來,還沒有咽氣就被拖進墳墓里活埋了。
奧地利的唐璜曾為瑪戈寫下這樣的篇章:「她的容貌只有天上的女神才可媲美,要她做人間的公主實在是屈尊。她的神采無法拯救男人,只能把他們引向毀滅之路。她的一顰一笑都會讓我們下地獄的。」這群短命的情人恰如其分地證明了這個論斷。
光陰荏苒,紅顏易老,與瑪戈的絕代風華一同衰落的還有她那暴君輩出的家族。1589年,凱瑟琳王太後去世。同年,亨利三世被刺身亡。瓦盧瓦王室只剩下瑪戈一人。因為法國法律規定王位傳男不傳女,所以王位只能由與瑪戈最近的男性親屬來繼承。這次,恰好輪到與瑪戈貌合神離的丈夫納瓦拉國王,從此他成為亨利四世。由他開始,法國迎來了波旁王朝的統治時期。經過這些年的風風雨雨,瑪戈和丈夫之間反而建立起朋友般的感情。由於他們兩個人沒有子嗣,所以經過協議,瑪戈同意和亨利四世離婚,以便他組織新的家庭。
隨著年齡的增長,瑪戈的身材日漸臃腫,頭上的金色假發也略顯誇張(怎麼和瑪麗這么像,難道絕代美人的下場都是這樣嗎)。對於曾經擁有沉魚落雁之容的瑪戈來說,這是多麼巧妙的諷刺。呼吸著久違的自由空氣,瑪戈的生命力再一次高漲起來,從前只對達官顯貴才開放的卧室,如今也對年輕力壯的無名之輩敞開了。這些人中有銅匠的兒子、羊倌、流浪音樂家,還有木匠的兒子等等。前王後瑪戈精心照料著這群年輕人,給他們封官加爵,甚至還為他們安排了美滿的婚姻。不過有人曾經因為太忠於瑪戈賜給他做妻子的侍女而冷落了自己的恩主,令瑪戈大發雷霆。
查理九世 Charles IX(原名:沙爾勒-馬克西米練 Charles-Maximilien,1550年6月27日—1574年5月30日)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560年—1574年在位)。亨利二世與凱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於巴黎西郊的聖-日耳曼-昂-萊伊。1550年被封為奧爾良公爵。
1560年兄長弗朗索瓦二世英年早逝後,當時是奧爾良公爵的查理九世於1561年在蘭斯加冕為法國國王。他完全受自己野心勃勃的母親凱瑟琳·德·美第奇控制。
查理九世在位時,法國爆發了宗教戰爭。查理九世站在天主教徒的立場上反對胡格諾派。1570年胡格諾派取得暫時優勢,隨後查理九世同意與他們和解,並同胡格諾派的政治領袖海軍上將科利尼修好。但是他終於在1572年接受母親的慫恿,允許吉斯公爵亨利策劃了1572年8月24日的聖巴托洛繆之夜大屠殺。
查理九世是一個軟弱的國王,他終生都處於母親的陰影之下。他在1574年於萬塞納去世。
查理九世的弟弟亨利三世繼承了王位。
家庭
夫人:奧地利的伊麗莎白,1570年11月26日結婚
子女:瑪麗·伊麗莎白(1572年10月27日—1578年4月9日)
⑻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死的冤枉嗎
歷史的迷人之處在於,當你浮光掠影地去觀看它時會得到一種觀感,稍微仔細些去考察它時卻往往會得到另一種觀感,而二者很多時候是截然不同的。起始於1789年7月14日的法國大革命就是個典型例子。
拋開這場革命給人們留下的其他爭議不談,單說這場革命(至少在前期)最主要的「被革命對象」——路易十六,這位國王到底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呢?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以及教科書中,路易十六是個典型的昏君加暴君,身為國王卻跟小偷癖好相似,一輩子醉心於鑽研如何開鎖,號稱「鎖匠國王」,還娶了個花錢如流水的奧地利公主瑪麗·安托瓦內特,號稱「赤字夫人」,最後鬧得官逼民反,自己上了斷頭台。這種亡國之君當然不算好人嘍。然而,1989年7月14日,在法國200年國慶的典禮上,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卻為路易十六翻案,他在國慶演講中親口承認:「路易十六確實是個好人。」
密特朗這套翻案文章,讓很多人看不懂。而如果了解一下路易十六的生平,人們就會發現密特朗對他的定性也不準確——路易十六豈止是個好人,簡直就是個不世出的大改革家!事實上,這位法國「鎖匠國王」跟咱們明朝那位「木匠皇帝」明熹宗完全不一樣,人家修鎖是修鎖,但對國王的本職工作一點沒耽誤。法國歷史學家米涅對路易十六曾有過這樣的評價:「路易十六,以他的胸懷和品德來說,是最適合於他那個時代的。當人們對獨斷專制的政治體制不滿時,他就自願地放棄這種專制的做法;當人們對路易十五的荒淫揮霍感到憤恨時,他能夠品行端方,生活儉朴。人們要求作出一些必要的改革時,他也能夠體察公眾的需要並立意要給予滿足。」
換言之,路易十六是個很有「新思維」的國王。他上台之後先是任用一批具有「新思維」的大臣作為財政總監,試圖推動自上而下的改革,希望貴族主動放棄既得利益,為王朝延長壽命。在遭到貴族的反對之後,他又大膽恢復了已經廢除多年的「三級議會」制度,試圖藉助市民階層的壓力倒逼貴族階層改革。這其實才是法國大革命爆發前的真相——路易十六為推動改革,主動召開三級議會,沒想到卻為法國王權和自己敲響了喪鍾。
那麼,改革家路易十六為什麼會「好人沒好報」呢?去年,有一本名叫《舊制度與大革命》的書在中國很火,該書的中心思想之一就解答了這一問題,作者托克維爾在書中有一個著名的論斷:「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開始改革的時刻。」一種腐朽的舊體制,如果統治者拿出「我就賴在台上不走」的不要臉精神維護之,民眾可能一時半會兒還真拿它沒辦法。可如果統治者稍微有一點廉恥,推動改革,那麼出現松動的舊體制就很容易讓改革裂變為革命。所以對於一個舊體制的統治者來說,主動推動改革近乎於「作死」,最終身敗名裂的可能性遠高於功成名就的概率。
既然舊體制的改革者往往身敗名裂,那麼,加強對舊體制的維護豈不反而成了正途?的確,法國大革命給當時很多歐洲專制君主的主要教訓就是「千萬不能搞改革」,在這方面學得最好的就是俄羅斯沙皇,一看法國革命中國王的下場,立刻將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剛剛開始的改革進程停下了,把舊制度一口氣捂了一百多年。可是當20世紀初,俄羅斯的那套舊制度終於也混不下去時,末代沙皇尼古拉一世悲痛地發現自己其實比路易十六還慘——相比於只用0.1秒就被砍下頭顱、臨死前還保持貴族尊嚴的路易十六,尼古拉一世是在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幾個孩子一個個被槍斃後才上路的。或許,這位沙皇在漫長的煎熬中,一定想明白了他的祖先們一直執迷不悟的那個問題:改革或許是找死,不改革是等死,但無論於國於己,找死的死相一定比等死好看些。
⑼ 路易十六是暴君嗎
路易十六 (1754—1793)法國國王。1774年即位。正值王朝危機四伏,先後任用杜爾哥、內克等為財政總監,企圖進行改革,遭特權等級反對。此後財政支出激增,經濟瀕於破產。為徵收新稅,不得不求助於第三等級。1789年5月,被迫召開中斷了175年的三級會議。但竭力維護特權等級利益,拒絕第三等級的改革要求,並企圖用武力威脅第三等級代表,7月14日,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獄,路易十六迫於形勢,接受革命現實,但在暗地裡進行破壞。1791年6月20日偕王後、王子化裝潛逃未逞。1791年9月,被迫向憲法宣誓。1792年在立法議會宣布的對奧戰爭中,勾結外敵和逃亡貴族,企圖鎮壓革命。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推翻王政,9月21日成立法蘭西共和國,路易十六被捕。1793年1月18日,被國民公會以叛國罪判處死刑。1月21日在巴黎革命廣場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