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蘭西波旁王朝復辟前最後一任國王路易十六為何被處死這對法國歷史有何影響
主要原因是叛國,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打破君主立憲制度,雖然保留了君主,但路易十六拒絕簽署《人權宣言》,後法國與奧地利開戰,路易十六與奧地利達成協議,將作戰計劃告訴奧地利,以保住自己的王位戰後,法國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路易十六東窗事發,於第二年,也就是1793年被處死~~~~
『貳』 法國大革命為什麼要處死路易十六
他獨攬大權,關閉大會,征稅繁多,具體看初三年上冊歷史書。。。
『叄』 法國歷史路易十六被殺的根本原因
腐朽的封建主義嚴重阻礙了新興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當時盛行於歐洲大陸的資產階級革命深深影響了法國社會。最後進行了自下而上的資產階級革命,最終導致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台。
『肆』 法國人民處死路易十六標志著什麼
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這句話是一個有名的歷史人物公開說出來的。原創者是誰呢?說法不一,有人說路易十四,有人說路易十五,有人說路易十六。《南風窗》曾載文對詞話出處作一番考究。至於這話跟路易十六搭上關系,恐怕是指革命洪流。
關於路易十六,在法國大革命歷史教學和研究中,人們總是把他描繪建構成為這樣的形象:專制君主、暴君、不理朝政,生活上奢華糜爛,揮霍無度,終日與鎖為伴,渾名「鎖匠」,就在人民攻佔巴士底獄的那一天,他仍然在日記上寫著,今日無事。總之,正是路易十六的昏庸和殘暴引發了法國大革命,並把自己送上了革命的斷頭台。
路易十六向來昏庸、懦弱,成天恐怕得罪貴族。他不但對國務無什麼興趣,還對貪得無厭的王後瑪麗·安東尼特(Marie Antoinette)言聽計從,使國家債台高築,屢戰屢敗。
在旁的一名農夫大叔也插嘴道:「他早就應該被處死了!窮人繳稅,而豐衣足食、成天花天酒地的貴族卻免稅,這是什麼道理?」
這段關於路易十六之死的描述讓人覺得路易十六更像是受到貪得無厭的老婆所連累。在更為寬廣的視野和歷史中看待路易十六此人,他曾有「激進改革家」或「忽然改革家」的名聲,也試圖改革,以挽救國家危亡。
1774年,當路易十六執政時,他所承繼的是一個自路易十四時就已達到空前鼎盛的專制的王朝,國王的權力被看作是上帝的代表和化身。國王在其詔書中都要宣稱自己是「按照上帝的安排,法蘭西和納瓦爾的王」。在神授權力的名義下,國王擁有一切權力,成為專制的君主。
法蘭西此時也是危機四伏。專制體制對人的漠視,對人的權利的剝奪和方式上的橫暴是空前的。在這樣的體制下,居於法蘭西底層的第三等級承載著整個國家的重負,但卻享受不到任何政治權利。稅收負擔全落在貧困者身上,使他們更加怨聲載道。同時,官僚制度充滿惰性、政府人員腐敗懶散、行政管理龐雜而且混亂。
專制體制的暴政和不合理性自然引起了種種不滿和反抗。龐大的帝國受到了種種困擾,此時路易十六認識到現存的專制「舊制度」必須進行改革,改革的首要任務是要解決國家的財政危機。南懷瑾先生在《老子他說》中提到:
法國的中興英主就是自稱為「太陽王」的路易十四,窮兵黷武之外,又加上窮奢極欲,建築了名城凡爾賽宮等處。五六十年之間,傳位到曾孫路易十五手裡,在極度的豪華以後,不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反而變本加厲,「揣而稅之」。因此給後代子孫——路易十六留下國債四十億之巨。如此局面,當然不可長保。
路易十六決意要借財政問題向貴族開刀了,他同時對讓人生厭,舉國怨恨的「舊制度」進行改革。這種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一項舉動,關乎國家前途。這次改革在復旦大學李宏圖教授看來是充滿著悲情的。路易十六的確有過一番努力:
路易十六當政後,首先任用了73歲的重臣莫普,想借他的威望和經驗來幫助他理順現存體制的混亂,但這樣的目標沒有實現,國王旋即起用有新思維的杜爾閣。杜爾閣上任後,他制定了一個宏大的計劃,准備取消一切奴役,一切特權。具體來說,他建議免除農民的徭役,取消省界的壁壘,廢除貿易的關卡,振興工業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讓貴族和僧侶同第三等級享受一樣的稅率。在政治上,他想利用現存的省議會的途徑,擴大政治開放,讓人民能夠獲得政治權利,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
這項改革,按照路易十六的說法,杜爾閣和他自己是想要為人民謀求利益。但是,這項改革計劃由於受到特權階級的反對而無法推進,在特權階級的一片反對聲中,路易十六隻好免去了杜爾閣的職位,改由馬爾澤布爾來繼任。與杜爾閣一樣,馬爾澤布爾也是主張要給每一個人以權利的。在法律上,取消拷打逼供,給被告人以辯護的權利;在政治上,取消國王的「密札」和新聞出版檢查,讓所有人都有人身安全和言論出版自由;在宗教上,反對宗教迫害,實現宗教自由。由於他的改革與杜爾閣差別不大,依然無法進行,他也同樣落了個下台的結局。隨後克呂尼走馬上任,但好景不長,僅僅六個月他就下了台。
路易十六先後任用杜爾哥、內克等為財政總監,企圖進行改革,將希望寄託於貴族們與國家共渡難關,主動放棄自己的一些權益和利益,只不過特權階級對此不屑一顧,甚至堅決反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路易十六被迫召開多少年沒有行使過權利的三級會議了,1788年的8月8日,國王同意在第二年的五月召開三級會議。 他萬萬沒想到此舉反而促成大革命的提早來臨,導致自己被送上了斷頭台。而後人也多了一個啼噓憑吊,寄予無限的同情的對象。
1789年的5月5日,三級會議如期召開。剛開始,當國王走進會場時,全場熱烈鼓掌,國王表示了希望能夠在現有的體制和程序內解決問題的願望。隨後,貴族階級拒絕合作,第三等級只好自己單獨組成國民議會。革命眼看就要爆發,路易十六竟然暗中調派軍隊試圖威脅第三等級,雙方展開了沖突。7月14日,人民群眾攻佔巴士底獄,以此為標志,革命正式爆發。南懷瑾先生如是評價:「路易十六明知危殆,始終沒有大刀闊斧的改革魄力,甚至還要矢上加尖。終至『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後,各地區紛紛要求審判路易十六。路易十六曾將大量勾結國外勢力的密函藏在秘密櫥櫃里,並用他自己精心打造的鎖鎖住,然而沒想到的是,這把鎖竟然被他曾經最為寵信的鎖匠加曼打開了。罪證激怒了人們,最終1793年1月18日,路易十六被控勾結外人,泄漏軍事秘密,出賣法國,罪名成立,被國民公會判死刑。
1793年1月21日,法國巴黎協和廣場的人潮洶涌,氣氛是那麼的歡騰、激昂。國王路易十六被押上斷頭台,在人民的歡呼中,人頭落地!不過,路易王直到臨死前,仍堅稱自己無辜。他是在早上十時被公社(Commune)押來這里的,手臂被反綁在背後,走上斷頭台。這時,他高喊起來:「我清白死去。我原諒我的敵人,但願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米涅說:路易十六,以他的胸懷和品德來說,是最適合於他那個時代的。當人們對獨斷專制的政治體制不滿時,他就自願地放棄這種專制的做法;當人們對路易十五的荒淫揮霍感到憤恨時,他能夠品行端方,生活儉朴。人們要求作一些必要的改革時,他也能夠體察公眾的需要並立意要給予滿足。但是,改行仁政和繼行暴政都是困難的,因為要改革,就要有力量使貴族特權階級服從改革。在這一改革的過程中,路易十六缺乏堅強的意志,實際上只有這樣的意志才能完成國家的重大變革。他頭腦清楚,心地正直、善良,但是性格不夠堅定,在他的所作所為中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他的改革計劃所遇到的阻力是他所意想不到的,也是他未能加以克服的。因此,正如一個君主因拒絕改革而遭到毀滅的結局那樣,他是由於嘗試改革而毀滅的。
在米涅的筆下,路易十六不是什麼暴君,而是「心地正直、善良」,「他沒有任何野心,因此他可能是惟一沒有權力野心的國君,惟一具有一切好國王所應有的畏上帝和愛百姓這兩個優點的國君」。在革命者的步步為營面前,路易十六步步退讓,而實際上如果不惜代價從一開始就堅決抵抗的話,他甚至有可能在有生之年保住王位。
也有意見指出米涅在談論歷史人物的時候過於同情、過於微觀的考慮了個人情感。在路易十六的問題上,反復強調其人善良的本性,殊不知西諺雲「地獄的道路是由善良的願望鋪成的」。作為一國之君,路易十六過於缺乏剛毅的性格,作為非常時期的法國君王,這樣的性格害人害己。
『伍』 為什麼路易十六會被推上砍頭台
路易十六之所以被推上斷頭台,是社會大背景的趨勢所引導的,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查理一世出身尊榮,他的父親是詹姆士一世,他的母親是丹麥公主安妮,查理一世是他們的第二個兒子,查理一世在小的時候身體非常孱弱,但是他卻天生聰穎機靈,所以深受詹姆士一世的厚愛。
法王路易十六繼位於1774年,當時法國連年災荒、飢民遍地、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但是,路易十六隻知道尋歡作樂,不務國事,王後馬麗·安東尼揮金如土,到1787年,法國債台高築。
與其他國王不同,路易十六既不貪財,也沉溺於女色,反而天天待在自己的鐵匠房裡,整日研究的愛好,制鎖。此時的法蘭西已經岌岌可危,債台高築,僅每年要償還的利息就佔到了國家財政總收入一半以上。
即便如此,路易十六還是沉迷於自己的愛好,整日想著如果製作一把好鎖。雖然他任命大臣進行改革,但都沒有成功,君主的統治深陷危機。隨著顯貴會議政策的失敗,三級會議召開,會中罷免改革派,並想要通過武力對付制憲議會,引發法國大革命。
因為貴族、教士和與第三等級之間嚴重對立、矛盾重重,1789年5月路易十六被迫召開早已被廢止的三級會議。並在7月解除了被第三等級擁護的財政總監的職位,暗中調遣軍隊,驅散制憲議會,直接導致了巴黎人民起義,後來法國大革命爆發。
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路易十六在政治方面的無能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對他來說,治理一部這樣龐大的國家機器,遠不如設計小巧的鎖具那樣得心應手。
路易十六是一位沒落王朝的悲情國王,沒有政治才能的他坐上了王位,經歷法國空前絕後的革命浪潮,最終落得個斷頭的下場。路易十六之所以被推上斷頭台,是社會大背景的趨勢所引導的,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最後時刻,路易十六不慌不忙地脫掉身上的衣服,對著圍觀的法國民眾高聲喊道,「我的死是無辜的,我寬恕我的敵人們,我希望我的血會對法蘭西人有益。」
(5)法國人為什麼殺路易十六擴展閱讀:
當拿破崙得知路易十六被人處死後,他忽發感慨,路易十六是因為自己的懦弱無能才被他人冠上了「暴君」的稱號,拿破崙曾親眼看見路易十六低頭向人們認罪以及人民攻擊里宮的情形。
他為性格善良軟弱的路易十六感到悲哀,他甚至在給約瑟芬的信里寫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路易十六跨上他那匹戰馬,勝利本來會屬於他的。」一個對政治沒有興趣的皇帝,最終落得悲哀的下場,後來,1981年法國總統密特朗宣布取消死刑,斷頭台這種恐怖刑具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陸』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最後會被除死
主要原因是叛國
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打破君主立憲制度
雖然保留了君主,但路易十六拒絕簽署《人權宣言》
後法國與奧地利開戰,路易十六與奧地利達成協議
將作戰計劃告訴奧地利,以保住自己的王位
戰後,法國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路易十六東窗事發,於第二年,也就是1793年被處死~~~~
『柒』 同樣是皇帝,為何路易十六被處死,拿破崙卻只是流放
公元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這場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統治法國數百年的波旁王朝,建立起了熱月黨人領導的資產階級政權,而波旁王朝的末代皇帝路易十六也在此後被送往斷頭台。既然皇帝被推翻之後是如此結局,那麼同樣作為皇帝的拿破崙,在被推翻之後,為何只是被流放呢?
總結:
綜上所述,拿破崙之所以能夠善終,最大的原因就是其保護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從而得到了法國人民的擁戴,法國人民的憤怒迫使反法同盟集團無法對拿破崙下手;再者拿破崙的軍事天賦使得他成為包括敵國將領在內的各國將軍的偶像,因為這個原因,他們也無法對拿破崙下手。當然或許還有其他的原因,本文只是列舉了最為主要的幾點,以供大家參考。如今,拿破崙早已離我們遠去,他靜靜地沉睡在巴黎榮軍院,而他的事跡,卻被人們世代傳頌,成為一代傳奇。
舉報/反饋
『捌』 大家都是君王,為何路易十六被處死,拿破崙卻只是流放罷了
因為拿破崙在法國人心中影響力太大了,就沒有被處死。路易十六不得人心就被處死了。拿破崙為法國打了很多勝仗,拿破崙一生幾乎沒打過敗仗。就算是最後一戰滑鐵盧,也是因為援軍沒有及時趕到。並不是因為拿破崙的指揮失誤。
於是拿破崙東山再起,推翻了剛剛復辟的波旁王朝,集結軍隊想要再與那些反法聯盟對抗。但是最後卻在滑鐵盧徹底失敗。英雄終於遲暮了。但是因為法國人民對他的愛戴,也因為他保護了法國革命的成果,做出了一些貢獻。
拿破崙保住了性命,再次被流放。最終在荒島上結束了自己最後的生命。死後他的棺材也是被法國人放到榮軍院里保存。法國人還是認為拿破崙是法國的英雄。
『玖』 當初路易十六為什麼被處死
當我們深入到歷史中去探究路易十六的敗因時,我們會發現,路易十六是在與國內各派的博弈中進退失措,最終敗亡的。「這個博弈結果按說正是路易十六期望的。可是同時,國民大會又要求通過憲法,限制國王的權力,這可不是路易十六希望的。」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因為被革命的民眾送上斷頭台而「名垂青史」,追究路易十六失敗的原因,許多人歸咎於他熱衷於研究制鎖開鎖而不務政事;還有人認為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是個紅顏禍水,當大臣告訴瑪麗法國老百姓連麵包都沒得吃的時候,瑪麗居然說:「那他們幹嘛不吃蛋糕?」
其實真實的歷史是,路易十六的確熱衷於研究鎖頭,但他同樣努力處理政務;瑪麗的確喜歡打扮,但絕不是不知民間疾苦的蠢女人,那句話是有人故意杜撰出來陷害她的。當我們深入歷史去探究路易十六的敗因時,我們會發現,路易十六是在與國內各派的博弈中進退失措,最終敗亡的。
1、接手債務爛攤子
1774年,路易十六繼位,接管了法國王室債台高築的爛攤子,每年王室入不敷出,寅吃卯糧。雖然路易十六已經很節儉,除了喜歡研究制鎖工藝外,沒有太多奢侈的愛好,但他一個人的節儉並不能抵消整個王室和大貴族們的鋪張浪費。如何解決國家的債務問題,成為路易十六晝思夜想的麻煩事。
路易十六打算增加稅收。但是,當時法國有2450萬人口,社會階層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教士,約10萬人;第二等級是貴族,約40萬人;剩下的都屬於第三等級,其中農民超過2000萬,城市商人和工匠約400萬。前兩個等級是不交稅的,而且視交稅為很恥辱的事情。按說只有50萬人不交稅,看上去似乎也不嚴重,可是這50萬人卻擁有法國35%的土地,並且享受政府給予的各種特權。
稅收的負擔完全壓在了第三等級,特別是農民的身上。農民人口佔法國的80%,可是卻只擁有30%的土地。農民要向教會繳納農產品的什一稅,向貴族和國家繳納各種苛捐雜稅,日子苦不堪言。工匠們的日子也很艱苦,他們的工資在幾十年間上漲了22%,可是物價水平卻上漲了65%。
2、三級會議召開,博弈上演
這么分析下來,路易十六發現,第三等級已經沒有什麼油水可以壓榨了,那麼讓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出出血怎麼樣?1787年,路易十六一意孤行地宣布,向國內所有地產徵收一種統一的稅。
路易十六的算盤打得很明白,土地既然主要集中在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手中,那麼向所有地產征稅,就等於要求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負擔大部分稅款。對於佔有大量土地的教士和貴族來說,這不僅是要搶他們的錢袋子,對他們的面子也是一種侮辱。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當然不是吃素的,他們不好公開頂撞路易十六,於是玩了個手段,要求國王召開三級會議,征稅必須經過三級會議通過才可實施。
什麼是三級會議?根據中世紀的王權理論,國王要向公眾征稅,特別是向貴族們征稅時,要召開集會討論通過後,才具有法律效力。法國原本也是這么乾的,有議事和決策的三級會議。可是後來法國王室的權力越來越大,根本不懼怕其他階層的力量了,於是到了1614年,法國的三級會議被無限期地終止了,大家都聽國王的話就行了。現在路易十六窮得發瘋了,要讓貴族和教士們也交稅,貴族們立刻反擊,要求召開三級會議,否則就不交稅。
貴族和教士們的如意算盤是,通過三級會議來限制國王征稅的權力。你國王不是想要錢嗎?行,拿出你的一些權力來換吧。路易十六既然敢向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征稅,自然留有後招。他同意召開三級會議,因為他並不怕會議否決自己的征稅提案。因為根據三級會議代表名額規定,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的代表各300名,第三等級的代表600名。路易十六的如意算盤是,利用第三等級來制衡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王室和第三等級聯手,就可以逼迫貴族和教士們乖乖交稅了。
從科學上講,博弈表示幾個決策主體之間的行為具有相互作用時,各個主體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做出有利於自己決策的行為。路易十六是一個決策主體,貴族、教士一方也是一個決策主體。兩個決策主體之間的博弈上演了,三級會議如期召開。結果如何呢?
3、三方博弈,國王歸天
局勢的發展完全出乎意料,不論是貴族、教士們的算盤,還是國王的算盤,全都打錯了。因為他們都忽略了另一個決策主體——第三等級。第三等級不僅團結一心保住了自己的選票,還聯合了一些崇尚自由和思想解放的開明貴族,在三級會議里取得了選票的絕對多數!然後,這股新勢力一腳踢開了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宣布改三級會議為國民大會,只有國民大會的決議才具有法律效力,國王說話也不算數。
法國的債務問題還是要解決的,國民大會對征稅的討論結果是,全體國民都要征稅,貴族和教士也不例外。這個博弈結果按說正是路易十六期望的。可是同時,國民大會又要求通過憲法,限制國王的權力,這可不是路易十六希望的。
事已至此,路易十六面臨三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一意孤行,強壓三個等級;第二個選擇是與貴族、教士妥協,共同對抗日益強大的第三等級;第三個選擇是與第三等級聯手,打壓貴族和教士。第二個選擇等於征稅成了鬧劇,法國的債務問題還是沒解決;第三個選擇要求路易十六放棄許多權力。站在後人的角度看,既然路易十六最初的目的是要挽救法國的財政危機,向貴族和教士的錢袋子開刀,就得依靠第三等級的力量,果斷地把一些權力讓給第三等級作為回報,以此獲得大批盟友的支持。
然而路易十六卻不願意放權,他執行了第一個選擇,悄悄調集一些忠於自己的部隊到凡爾賽,准備武力解決。如此一來,原本彼此勾心鬥角的三個等級就都視國王為共同的敵人。三個等級暫時摒棄前嫌,聯合向國王宣戰,他們攻陷了象徵王權的巴士底獄,抓住了路易十六,並最終把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路易十六在與其他幾方博弈的過程中,並沒有充分掌握信息,沒有預見到自己調兵的行為會促使其他幾方聯合起來對抗自己,招致了敗局。當然,路易十六過於迷戀權力,發現有可能喪失部分權力就昏了頭,不願意分權給其他階層,也是導致他敗亡的原因之一。
『拾』 為什麼路易十六會被國民議會送上斷頭台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時候,全國還都籠罩在保王的思想下,一千多年來,法國的封建君主制度經歷了大風大浪的洗禮,已經深入人心,因此即使最激進的資產階級改革派也認為大革命的目的是建立一個英國式的君主立憲政府,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托瓦內特仍為法國國王和王後。
1791年,被監禁在杜伊勒里宮的國王和王後策劃了一次出逃瓦倫的計劃。王後來自奧地利,因此她向奧地利和那不勒斯(她的姐姐是那不勒斯王後)發去求助信,請他們來接應。這次出逃失敗之後,國王一家被遣送回巴黎,從此,法國人對王室的態度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另外,在法國大革命中,受王後影響的國王路易十六固執的拒絕接受君主立憲的思想,從而和溫和改革派,甚至最初支持君主立憲的雅各賓派以及廣大人民脫離,徹底失去了民心。在對反法同盟的戰爭中,法國屢次失利,特別是1792年的失敗,使法國人把民族熱情化為憤怒轉移到「通敵叛國」的路易十六身上。此外,普羅旺斯伯爵出逃外國宮廷,他在那裡大肆宣揚要報復、要讓法國恢復到大革命之前,這些宣言大大刺激了取得勝利了法國人民,激起了他們對王室的不滿。外國宮廷也沒有採取有效的措施營救他們的同胞,甚至奧地利宮廷都不把營救他們的血親法國王後當成一件大事,君主們認為,只要法國仍有封建國王,是普羅旺斯、阿圖瓦(他們都是路易十六的弟弟,後來成了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還是路易十六沒什麼關系的。
因此,在以上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當法國人憤怒的意識到,他們的君主在君權神授的思想下永遠不可能真正的成為資產階級的保護者時,就決定對路易十六進行深判。1793年初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同年末,瑪麗·安托瓦內特被送上斷頭台。這兩次審判都希望不僅僅把他們當作國王和王後,而當作人間最惡毒的、最卑鄙的人類來處罰,然而他們所提供的真實存在或是莫須有的證據都無法達到他們的目的。世人都明白,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托瓦內特在人性上不比任何人卑劣,甚至是同時代身處政壇的人中最高尚的,他們被處死無非處於一個原因:為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