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基本禮儀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則是由外至內,完成一道菜後侍奉收去該份餐具,按需要或會補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類時(如牛扒)應從角落開始切,吃完一塊再切下一塊。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將它移到碟邊。 3、如嘴裡有東西要吐出來,應將叉子遞到嘴邊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邊沿。整個過程要盡量不要引別人注意,之後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類或飯一類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將豆類或飯輕撥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調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對方遞給你,千萬不要站起來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用餐巾的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應該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進食時身體可略向前靠,兩臂應緊貼身體,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後,如將刀叉四邊放,又或者打交叉亂放,非常難看。正確方法是將刀叉並排放在碟上,叉齒朝上
參考資料: http://www.eat4.com/diet/table/western/2006/25357.html
2. 法國有哪些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2)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3)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4)習俗禁忌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法國-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與墨綠色。
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
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一般關系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法國人的生活習慣
世界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各有其傳統的風俗、習慣,諸如,中國重孝道,日本講茶道,巴西愛足球,英國嗜讀報等等。我們知道了這些,對國際友好交往和對外經濟合作,是大有裨益的。那麼,女士最愛打扮、男士飲酒如水的法蘭西,究竟有哪些獨特風情和禮俗呀?我在首都巴黎的短暫停留中,通過悉心地觀察和留意的聆聽,了解並信手采寫了他們在飲食、婚俗、教規、生肖、狗業和禁忌等方面的一些主張和做法。
法國飲食源遠流長,品種多且講究,頗具特色,因之久負盛名。其烹調技術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許多法國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歐洲第一流大飯店的大廚師大半是法國人。從歷史上的皇帝路易十四開始,法國形成了一個重要而又不斷發展的宴會外交。這些精心安排的珍饈佳餚被世人稱為法式宴會,餐桌上一次可上200道菜!法國人最愛吃的菜是蝸牛和青蛙腿,如果你點這兩道菜,陪你的法國朋友定會十分高興。如今,巴黎對蝸牛的消費逐日擴大,全市有40多家出售蝸牛的食品店。法國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世界飲酒冠軍法國人,尤其愛飲葡萄酒。她們吃飯很講究菜餚和酒的搭配,如:吃肉飲紅葡萄酒,吃魚飲白葡萄酒等。法國人還特別愛吃乳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達400多種,其肖費量也居全球之首,有「乳酪王國」之稱。西式進餐的禮節甚多,比如,赴宴者應從自己座位的左側就位,坐姿要端正;要後於主人把餐巾放於腿上,相敬乾杯時,即使你不會喝酒,也應將酒杯在唇邊觸一下,以示敬意,西餐的主要餐具有刀、叉,使用時,要右手握刀,左手持叉,先用刀將食物切成小塊,再用叉把食物送入口中,每吃完一道菜,就將刀、叉並攏排於盤內,如未吃完,應把刀、叉擺成「八」字或交叉放,但不要刀口向外……
法國女子在社會生活中地位較高。同她們握手時,一定要等其先伸手,她們可戴著手套,而男士一定要摘下手套,無論在何處,男士都要讓女士先行。在現代法國都市中,婚戀生活頗為自由。許多男女青年往往只同居而不舉行婚禮,甚至把這種日漸「時髦」的社會現象看作一種「革新」,所以「試驗夫妻」之風盛行。他們認為試婚的好處是:充分相互考驗,避免日後離婚。而今,法國獨身者不少,又以35歲以下和50歲以上者居多。法國奇特的傳統婚俗,是新郎和新娘在結婚前都照例向各自的好友舉行告別晚會,男方叫「埋葬單身漢生活晚會」,女方稱「辭別宴會」;新郎是以一個象徵性的「棺材」舉行一次「葬禮」來表示向「單身漢」告別;新娘在「辭別宴會」上,接受婦友們獻給的花束、花藍,大家同唱辭行歌,共跳送別舞,以示姐妹間眷戀深情――次日即可到天主教堂舉行婚禮了。天主-家庭的孩子出生後,都要經過「洗禮」,並取一個教名。-大都嚴守教戒。齋日不搞娛樂活動,尤其遇到某月13日是星期五這天,更嚴守戒規。
我國12種生肖,除「龍」是虛構者外,均為常見的飛禽走獸,且每種代表一年,而同歐洲各國大體相同的法國人的生肖,則是天文學上黃帶的12個星座,如:白羊、金牛、雙子、室女等,這12種生肖分別代表一年12個月,而不是一年一生肖。
法國的狗業很發達,那些闊綽女子,幾乎人人愛狗如嬰。全國每年出生狗達百餘萬只,年經銷額約10億法郎。為與方興未艾的養狗之風相適應,法國的狗飲食業、狗飾品業、狗葬業等,隨之興起,有專業狗醫4,000名,全國還建有狗肉加工廠3,000餘家,營業總額高達25.5億法郎。
這個愛美、講食、嗜酒、重禮的國度,還有一些禁忌。法國人忌諱「13」和「星期五」,認為這些數字隱含著凶險;忌送菊花、康乃馨等-花,認為黃花象徵不忠誠,玫瑰花只能送單數,除了表達愛情外,不能送紅色花……法國的生活習俗還有很多,到了法國,一定會有所感受。.
3. 法國禮儀常識有哪些
法國法蘭西人約佔94%,絕大多數居民信奉天主教。
法國人熱情開朗,初次見面就能親熱交談,而且滔滔不絕。法國人講究服飾美,特別是婦女穿得非常時尚,特別喜歡使用化妝品,光口紅就有早、中、晚、之分,是世界上最愛打扮的婦女。
法國是世界上最早公開行親吻禮的國家,也是使用親吻禮頻率最多的國家。和法國人約會必須事先約定時間,准時赴約是有禮貌的表示,但不要提前。送鮮花給法國人也是很好的禮品。法國人在公共場所不能有懶散動作,不能大聲喧嘩。
法國的烹調世界聞名,用料講究,花色品種繁多,口味特點香濃味原、鮮嫩味美、注重色、形和營養。法國人烹調時用酒比較重,肉類菜燒得不太熟,如水鴨三、四分熟就行。有的肉最多七、八分熟,牡蠣一般都喜歡生吃。配料喜歡用蒜、丁香、香草、洋蔥、芹菜、胡蘿卜等。他們不吃辣的食品。
法國人忌諱黃色的花,認為是不忠誠的表現。忌諱黑桃圖案,認為不吉祥;忌諱墨綠色,因二次大戰期間德國納粹軍服是墨綠色;忌諱仙鶴圖案,認為是蠢漢和淫婦的象徵。不送香水或化妝品給戀人、親屬之外的女人,因為這些他們認為象徵著過分親熱或是圖謀不軌。
4. 法國的社交禮儀有哪些
法國人熱情爽朗,愛好社交,風趣幽默。
本段文字摘自:《禮儀的力量》
作者: 詹洋
5. 跪求介紹法國的宗教禮儀 美食 和節日的的ppt.文字敘述也行英文的
http://wenku..com/link?url=NgPXNHVrjwg1D6xDlG-IWSvSg0JTmwU32_-mb4S
French cuisine is a style of cooking originating from France, that has developed from centurie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Middle Ages Guillaume Tirel (a.k.a. Taillevent), a court chef, authored Le Viandier, one of the earliest recipe collections of Medieval France. In the 17th century, La Varenne and the notable chef of Napoleon and other dignitaries, Marie-Antoine Carême, moved toward fewer spices and more liberal usage of herbs and creamy ingredients, signaling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cuisine. Cheese and wine are a major part of the cuisine, playing different roles regionally and nationally with many variations and 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ôlée (AOC) (regulated appellation) laws.
French cuisine was codified in the 20th century by Georges Auguste Escoffier to become the modern version of haute cuisine, however Escoffier left out much of the regional culinary character to be found in the regions of France. Gastro-tourism and the Guide Michelin helped to acquaint people with the rich bourgeois and peasant cuisine of the French countryside starting in the 20th century. Gascon cuisine has also had great influence over the cuisine in the southwest of France. Many dishes that were once regional have proliferated in variations across the country.
6. 關於法國的主題PPT
6援L
7. 法國的文化習俗有哪些
【民間風俗】
一、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二、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三、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法國飲食頗具特色,因之久負盛名。其烹調技術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許多法國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歐洲第一流大飯店的大廚師大半是法國人。法國是香檳酒、白蘭地酒的故鄉。人們認為除夕之夜家中若有剩酒,來年便要交厄運。法國人最愛吃蝸牛和青蛙腿,如果你點這兩道菜,陪你的法國朋友定會十分高興。如今,巴黎對蝸牛的消費逐日擴大,全市有 40 多家出售蝸牛的食品店。法國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世界飲酒冠軍法國人,尤其愛飲葡萄酒。她們吃飯很講究菜餚和酒的搭配,如:吃魚飲白葡萄酒,吃肉飲紅葡萄酒。香檳在葡萄酒中,是一種最美好的酒,因為它製造費時,過程繁雜,所以在價格上就不會很便宜,而且被稱為最富魅力的酒。在婚禮,接待,或正式餐會中固然必需,其他方面的用途也很廣,諸如佐食蚝、火腿、點心等。不過一般人都是以食物的類別,來決定其所該飲用何種味道的香檳。一杯冰涼的香檳,也是開胃的聖品,如果需要,可在酒里加塊糖和數滴苦精( BITTERS ),再加一片檸檬皮,就成了一杯香檳雞尾酒。此外,香檳還可以用於烹飪。法國人還特別愛吃乳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達 400 多種,其肖費量也居全球之首,有 「 乳酪王國 」 之稱。
【習俗禁忌】
1、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黃色花,認為黃花象徵不忠誠,玫瑰花只能送單數,除了表達愛情外,不能送紅色花。
2、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3、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4、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認為這些數字隱含著凶險。
5、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關系一般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8. 中西方禮儀包括什麼內容做一個ppt 有加分
身體行為
(1)目光與面部表情。英美人交談時,雙方正視對方,在他們看來,這是正直與誠實的標志。英美人有句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視你的人。)而中國人在交談時,雙方不一定要不時地正視對方,甚至有的人還有意避免不斷的目光接觸,以示謙恭、服從或尊敬。這也許是初來中國的英美人感到中國人不夠熱情友好的原因之一;同時也說明為什麼英美人喜歡面對面交談,而中國人傾向於「促膝談心」。
交談雙方正視對方是英美人的習慣,但他們又討厭那種目不轉睛的凝視(stare),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非常粗魯的行為,好像他們是「物」而不是人,即把他們「非人格化」了。十幾年前,當中國剛剛打開改革開放的大門,迎來少數外國人時,英美人發現中國人像看「稀有動物」般地上下打量,進而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們,使他們感到非常惱火。許多來華的英語族人都對此流露出不滿情緒。然而,凝視的漢語意義有時僅是好奇與驚訝,並非無禮。
據說(高慎盈,1991:55),當人們看到有趣的或心中喜愛的東西時,瞳孔就會擴大;而看到不喜歡的或厭惡的東西時,瞳孔則會縮小。這種現象據說古時候的珠寶商就已注意到,他們能從顧客的瞳孔變化而知道對方是否對貨物有興趣,從而決定是抬價還是跌價。這一情況如果屬實,並無什麼文化差異,但誰更諳於此道卻有文化差異,比如美國商人與中國珠寶商打交道時,據說要戴上墨鏡,以免瞳孔變化被精明的中國珠寶商看見。
(2)手勢語。手勢所能表達的含義多種多樣,而且文化差異尤為突出:
——中國人用手指頭連續從「1」數到「5」,是先張開手掌,然後手指頭往掌心彎曲;英美人與此相反,是先握拳,然後手指頭一個個伸出去。
——英美人用拇指和食指合成一個圓圈,表示「OK」(好),而中國人的「0」型手勢常用來表示「零」,所以有位中國學生問美國教師考試結果時,美國教師以「OK」手勢來回答,使這位中國學生吃驚不小:得零分?!
——示意數字「3」,中國人把拇指和食指指尖相接構成一個圓圈,其他三個指頭張開伸直(如果彎曲則表示「零」,跟英美人的「OK」手勢相仿);而英美人則是舉起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將拇指接住小指。
——中國人表示「6」、「7」、「8」、「9」、「10」,可以用一隻手來對付,如下圖所示;
英美人表示「6」、「7」、「8」、「9」、「10」一隻手對付不了,所以只好雙手配合,如下圖所示;
——中國人用食指刮刮臉皮,表示沒羞,真丟臉;而英美人表達這一意思是對著譏笑的對象,用石手食指在左手食指上一下一下平削過去(to whittle):
英美人手心向外用食指和中指做V型,意指Victory(勝利,成功或和平),而中國人的這種手勢相當於「兩個」。尼克松還曾做過三V手勢。
——英美人要求搭車時,是面對開過來的車輛,右手握拳,拇指蹺起向右肩方向晃動(注意: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這是一種淫盪的動作);中國人搭車是面向車輛,一隻胳膊向一側平伸,掌心向前,作出「停」的手勢,或是高舉右手或雙手,向司機打招呼。
——中國人向人招手示意向其靠近,是掌心朝下;英美人是掌心朝上。有位中國教授去一個美國人家裡,要將一件禮物送給這家小孩,當他向小孩招手時,這小孩卻往後退。原來中國人掌心朝下的招手方式類似於美國人讓人走開的動作。
上面所舉各例要麼是中國人與英美人動作相仿,但意思不一樣;要麼是同一個意思,表達手勢卻不盡相同。
下面則是英美人特有的與手相配合的動作:
——兩臂在腰部交叉,然後沿身體兩側向下伸去,表示「完了」,「沒救了」。
——雙臂在身前上下挪動,勾劃出女子的身體輪廓,表示「美人」。
——聳肩:皺動前額,抬眉聳肩,雙肘彎曲,雙掌向上攤開,甚至還微曲雙腿等等,表示「我不知道」、「有什麼辦法呢」、「這種狀況毫無希望」、「我無能為力」等。
——用手拍打自己後肩,表示「自我慶幸」。
中國人也有不少令英美人難以領會的特有手勢:
——別人為自己倒茶或斟酒時,廣東人用食指與中指或多個手指頭在桌上點點,以示謝意。現在這一動作已傳播到國內許多地區。如果不以這種動作表示禮貌的話,中國人的傳統表示方式是一隻手或兩只手放在杯子旁。
——兩只手送東西給別人或接過東西,以示尊敬。
——伸出兩個豎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表示「男女相愛」、「匹配良緣」等。
——說話時用一隻張開的手捂著嘴,表示說「秘密的話」。
中外還有不少特殊的手勢語,限於篇幅,只好從略。
(3)坐、站、行、蹲。邱文生(1994:20)說:「在西方,站立者通常在職位、年齡或地位上長於坐者,在交談中扮演主導角色。因此,交談一方採取站立姿勢或來回走動,這就意味著他(她)位尊職高,有權決定談話過程的進行。而在中國;情況正好相反。一般而言晚輩或地位較低者以站為禮,傾聽意見,處於被動地位;長輩或位尊者常坐著,處於支配地位。」這一概括有一定的道理,但具體情況還是具體分析為好。例如:
——在英美兩國,到某人家裡做客,如果客人是位女士,她進入客廳時,客廳中大多數男士會站起來。各種年齡的英美女士都喜歡這種禮節,盡管現在年輕的一代遵從這一傳統習俗的人比過去少了。
——在課堂上,中國教師提問時,學生一般是站起來回答問題;而在美國,學生一般是坐著回答美國教師的問題。
——西方文化強調「女士優先」,所以先請女士就坐,是一種禮貌。女士就坐前,男士們有義務幫她們拉出椅子,待女士落座後,他們才坐下,這也是一種有教養、講文明的表現。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長幼尊卑秩序,強調長輩、上級、尊者先坐,待他們坐下後,晚輩、下級、位低者有的還不是馬上就坐,而是等長輩、上級、尊者「命坐」,然後才「謝坐」。宴請賓客時,主賓雙方入座前,較傳統的人仍保持「讓座」、「謝座」的傳統禮儀,只是不如以前那麼正規了,但不管怎麼說,「小人物」總要在「大人物」之後落座才合體統。中國人讓坐還體現於舒服的位子不敢坐,請看下面一段對話(Ouyang Fasu,見胡文仲,1988:36):
W:(Showing C the sofa) Sit down,please.
C:No,no. I'll sit here. (Moving towards a chair)
W: Oh,do sit over here on the sofa.
C:No,no.This chair is perfectly all right.
同樣是坐,坐姿也存在文化差異:
——中國人傳統坐相是「坐如鍾」,歷來要求上身與大腿,大腿與小腿這兩處的角度形成直角,要挺直腰桿,收緊膝蓋,這就是所謂的「正襟危坐」。中國傳統坐具是太師椅,其椅面與椅背就是直角,坐在這種椅子上不太可能仰坐,否則人就滑溜到地下去了。太師椅是對中國「標准」坐法的物質迎合。
——英美人不習慣「正襟危坐」。將一隻腳踝壓在另一條大腿上,是美國人的典型架腿法,名曰「4字腿」。第二次大戰中,德國納粹曾憑某人架「4字腿」而判定他是美國間諜,加以逮捕。
——美國人架「4字腿」還嫌不自在,有時跟人談話時,竟將雙腳翹到桌面上去。我在即將離美回國時,曾到一家美國銀行關閉戶頭。銀行經理談話中竟將穿著皮鞋的雙腳翹到桌面上,好一付「盛氣凌人」的派頭。回國後,對這件事我一直耿耿於懷,心想:或許我的銀行存款在這位經理眼中少得可憐,他不屑一顧,再則我是個黃皮膚的中國人,因而這位白人闊佬可以「居高臨下」,把雙腳翹到桌面同我談話。後來我才知道:「美國人雙腳翹到桌面,是一種輕松自在,不拘禮節的表示,往往還是對談話對方的一種敬意。但對一些拉丁美洲及亞洲人來說,這種行為是粗魯無禮或自命不凡的表現(Jensen,見胡文仲,1990:131)。
——英美人在家裡喜歡坐在鋪有地毯的地上;在美國大街旁或公共場合,我也見有不少人隨地而坐。到中國後,有些英美人也隨地而坐,中國人見了覺得不衛生。中國人不得不坐地下時,往往找一張報紙或用手帕鋪在地下,英美人見了覺得這才是不衛生,因為在他們看來,手帕怎麼能放地下?亂丟紙屑本身就不衛生,而且違反公德。
——美國教師上課時,有的竟坐到講台上去,中國學生大為驚訝,以為這是一種粗俗行為,但美國教師這么做,是為了減少課堂的緊張氣氛,縮小與學生的距離,是一種不拘禮節的表示。
「坐如鍾、站如松、行如風、卧如弓」,這是中國文化的正統要求,而在如今的現實生活中,中國人的實踐與這一傳統已有相當大的距離。上面談了「坐相」,接下來再看看「站」、「行」、「蹲」的文化差異。
——中國教師在課堂上課,除了返身到黑板板書外,大部分時間是站在講台的中心位置,而英美教師特別好動,總愛在教室里來回走動,似乎站著不動就受不了。所以英美人覺得中國課堂太保守、太正規、太死板,甚至使人昏昏欲睡。而中國人有時覺得英美教師太隨便,甚至擾亂了課堂秩序。與此類似,在一般報告會上,中國演講者一般也是在講台上穩立不動,沉著庄嚴,一本正經,「呆板不活」;而英美演講者在聽眾面前不停地來回走動,甚至還會走到聽眾身邊,以此加強感染力,演講者動作頻繁,身體前俯後仰,腳跟踮起,甚至為了求得某種效果,還會背向觀眾,顯得「過於活躍」,「有失尊嚴」。
——英美人站著跺腳,表示不耐煩;中國人跺腳,表示憤怒、惱怒、灰心、悔恨。
——英美人走路昂首挺胸,大搖大擺,闊步向前,所以前蘇聯人曾說,「美國人走路的架勢就像腳下土地都歸他們所有一樣,英國人走路的樣子就像是不屑於理睬誰是他腳下土地的主人」;而有些中國學生說,英美人走路「好像整個世界都歸他所有一樣」。總之,英美人的站立和行走姿勢是運動員和軍人姿勢;而在英美人眼裡,中國人的標準是學者和平民姿勢。
——中國人可以兩腳根著地,雙腳腳尖向外,長時間蹲著。英美人不但感到這一姿勢很難做,無法保持身體平衡,而且普遍忌諱這一姿勢。英美人典型的下蹲姿勢是兩只腳尖著地,或一隻腳尖和一隻腳跟著地,不過就是這種「平衡」姿勢;他們也堅持不了多久,所以要休息的話,寧可坐在地上。我發現,中國公廁的蹲位便是中國人「蹲功」的一種體現。中國的不少機場,國內航班候機廳的衛生間內,除了一個「殘疾人專用」的坐式抽水馬桶外,其餘都是蹲式的;而在國際航班候機廳里的衛生間內,所有位子都是坐式抽水馬桶。
(4)頭部動作。中國人跟英美人一樣,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否定,但由於在回答「是」與「否」的問題時,存在著如前面一節所述的思維方式的差異,所以頭部動作有時也不盡一致了。例如:「You should not be discouraged.」Mother said to us. We all shook our heads.
前一句的意思是「媽媽對我們說:『你們不要灰心」;後一句的字面意思是「我們都搖搖頭」,如果用言語取代非言語形式表達的話,應是「No.We won't be discouraged.」。可這一句若翻譯成漢語,No應譯為「是」,整句應是「是的,我們不會灰心」,與這里的No相對應的中國人的非言語動作應是「我們都點點頭」;如果用英語同英美人交際,思維方式以及受其制約的非言語行為則要符合英語族人的習慣,以搖頭表示這一情景中的「是的」。又比如,中國人和英美人都有揚頭兼用下巴指方向的動作,不同的是,中國人還常常伴有撮起雙唇,而英美人撮起嘴唇咂著嘴表示「飛吻」!
9. 法國人的禮儀有哪些
法國貼面禮儀介紹
簡單來說,就是雙方互相用臉頰碰一下,嘴裡同時發出「啵啵」的聲音,聲音越大表示越熱情。通常從右臉頰開始,左右各碰一下。注意,有的地區是先從左臉頰開始,這時候就要小心看清楚別人的方向,否則就會釀成一場小小的「事故」。
另外,貼面的次數根據地區不同,講究也不一樣,一般來說是越往南越多。巴黎一般兩下,在昂熱是兩下或四下。如果繼續南下,一直走到地中海之濱的尼斯、戛納和馬賽,迎接你的可能將是熱情似火的五下貼面禮:
右、左、右、左、右!可想而知,如果參加規模比較大的聚會時,有幾十號熟人的話,大半個晚上就甭干別的了,來得時候BISOUS幾百下,走的時候再BISOUS幾百下,說起來也夠煩的,可法國人卻樂此不疲。
但在法國也不是所有人都行貼面禮,一般只在熟人或者雖不熟悉但感到親切的人中間才有。男女之間能不能行這個禮,得看「暗號」——只有女方主動把脖子伸出、臉蛋偏過,男方才可以大大方方熱情一把。這時候如果退縮,那才是真的失禮了。一般來說,女人之間或者男女之間行貼面禮較多,但在法國南部、比利時的法語區,男人之間偶爾也會貼面。
此外如果男女之間行吻手禮,則表明他們的關系不是很親密。而男士之間的問候則一般以握手為主。
總結:作為打招呼和彼此交流感情的媒介,必須拿捏清楚BISOUS的時機和場合,如果在商業場合或者其他正式場所,除非老朋友老主顧,否則還是握手為好。即使該進行BISOUS,也要弄清楚什麼時候該跟什麼人
BISOUS,BISOUS到什麼程度為宜,每次到底是從左邊還是右邊開始。如果你能夠應付自如地在社交場合與人BISOUS,那說明你離成為一個准法國人也不遠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