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有哪些黑幫
這個幫派大多數是年輕人,他們以洛杉磯黑幫為模仿對象建立起這個組織。就算他們被關在監獄里也很囂張。
這名攝影師被殺害的原因是因為他親眼見證了這個黑幫的七起謀殺案。
⑵ 法國人文主義人文社團是什麼
法國人文主義人文社團是15~16世紀以法國為中心的、繼後期注釋法學派興起的法學派別,因與文藝復興運動中的人文主義思潮相聯系而得名。
以羅馬法為研究對象,認為羅馬法是人類法律的基本淵源,但反對注釋法學派對羅馬法的機械注釋,要求將羅馬法作為歷史現象而不是作為現行法規進行研究。
用歷史的、比較的方法,即根據羅馬法當時的歷史條件或對羅馬法原文的比較方法來研究羅馬法。旨在恢復作為古代文化之一的羅馬法的本來面目。該派對羅馬法的研究和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2)法國有哪些社團組織擴展閱讀:
代表人物
1、阿爾恰托
阿爾恰托出生於義大利米蘭,曾在義大利帕維亞大學和博洛尼亞大學學習法律。他在學生時代就發表了《評查士丁尼法典後三卷》一書。
該法典共12卷,前9卷與司法實踐聯系密切,曾長期被誤認為是法典的主要部分,而主要涉及公法並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後三卷則長期被忽視。
2、居雅斯
居雅斯生在法國圖盧茲,曾長期在布爾日大學執教,著作甚多。他主要是研究羅馬法的來源,最重要的著作是對羅馬法學家A.帕皮尼安(見羅馬法學)的《評帕皮尼安》,而以對其第28卷的評論和改正最為出名。
⑶ 各國新聞社的名稱
1.中國新聞社(簡稱中新社)在1952年9月14日成立於北京,首任社長為金仲華。為中國大陸兩家通訊社之一,屬於半官方通訊社,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控制。與新華社不同,中新社負責對外發布關於中國大陸的新聞。中新社具備一定規模,在內地的26個省、市、自治區、香港、澳門以及美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泰國、俄羅斯、英國、加拿大、馬來西亞設有分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全球通訊社的分級統計中,中新社屬B級。擁有報紙《中國新聞》。主要刊物有《中國新聞周刊》、《中華文摘》、《風尚》(2006年前原名為《視點》)、《盛典》等。(原有雜志《時代傳媒》,2006年時已停刊)。總部地址是中國北京西城區百萬庄南街12號。
2.俄羅斯新聞社(俄文:Российское агентство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новостей "РИА Новости",全稱為: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簡稱為俄新社(俄文:РИА Новости,英文:RIA Novosti),為一個俄羅斯的通訊社,總部設在俄羅斯莫斯科市。2004年4月正式注冊為俄羅斯聯邦國有企業。
3. 德新社,全稱德意志新聞社或德國新聞社(德語:Deutsche Presse Agentur,簡寫為DPA),是世界大通訊社之一。建於1949年的西德,為國家通訊社,兩德統一後,成為德國全境的官方通訊社。其總部位於漢堡,圖片新聞編輯總部在法蘭克福,在波恩設有一個聯邦分社,在國內其它50多個城市設有分社或編輯部,在80多個國家派駐記者或聘用撰稿人。使用德語、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對外發布新聞,涉及包括新聞出版、電台、電視、網路及行動電話等諸多領域。
4.英國路透通訊社(Reuters),簡稱路透社,是世界前三大的多媒體新聞通訊社,提供各類新聞和金融數據,在128個國家運行。路透提供新聞報導給報刊、電視台等各式媒體,並向來以迅速、准確享譽國際。另一方面,路透提供工具和平台,例如股價和外幣匯率,讓交易員可以分析金融數據和管理交易風險;同時路透的系統讓客戶可以經由網際網路完成買賣,取代電話或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買賣大廳等人工交易方式,它的電子交易服務串連了金融社群。
5.美國聯合通訊社(Associated Press),簡稱美聯社,英語直接稱為「聯合通訊社」。漢語為將其和其他國家的聯合通訊社區分開來,加上其所屬國家之名稱,稱為「美國聯合通訊社」。美聯社是世界最大的通訊社,是由各成員單位聯合組成的合作型通訊社。二戰後(1947年),美聯社成員范圍擴大到電台、電視台,而且允許非社員訂購稿件。美聯社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6.共同通信社,簡稱共同社,是日本一個大型通訊社,1945年創立,總部位於東京港區。其事業主體為非營利性質的社團法人共同通信社,另有子公司「株式會社共同通信社」。
共同社發布新聞予幾乎所有日本的報章、電台與電視網路,使用其新聞的報紙約有5,000萬名訂閱者。其位於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分部日本國際共同社在1982年創立。石川聰是該通訊社現時的總裁。
⑷ 目前法國有哪些主要報團
去 埃爾桑報團 吧
望採納,謝謝
⑸ 誰能給我一份比較完整的全球NGO組織名單
綠色和平組織:當今國際上影響最大的環保NGO之一。自1971年在美國反對阿拉斯加州的核實驗基地以來,綠色和平組織以其激進、頑強、堅定而聞名於世。
無國界衛生組織:1971年成立於法國,主要由一些醫療救助志願者組成,目的在於向人們提供醫療救助,特別是賑災援助。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成立於1969年,宗旨是防止對動物的虐待行為。
美國福特基金會:1936年創立,全球最大的私人基金會之一。1988年,福特基金會是第一批被中國政府允許在中國設立辦事機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之一。
英國救助兒童會:英國最大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之一,成立於1919年,是救助兒童會國際聯盟的重要成員。英國救助兒童會以倫敦為總部,在全球60多個發展中國家開展項目。
日本笹川和平財團:成立於1986年,為了進一步促進中日友好關系,笹川和平財團與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共同設立了中日友好交流基金,總額為一百億日元(約6.5億元人民幣),是迄今中日間數額最大的民間友好交流專項基金。
何為NGO
[編輯本段]
NGO,英文「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一詞的縮寫,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統下,不被視為政府部門的協會、社團、基金會、慈善信託、非營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非政府組織。
NGO在全球范圍的興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隨著全球人口、貧困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發現僅僅依靠傳統的政府和市場兩級還無法解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作為一種回應,NGO迅速成長並構成社會新的一級。
NGO不是政府,不靠權力驅動;也不是經濟體,尤其不靠經濟利益驅動。NGO的原動力是志願精神。
一個發達的現代社會需要發達的非政府組織。據調查,美國非政府組織總數超過200萬個,經費總數超過5000億,工作人員超過900萬人。如此龐大和活躍的非政府機構(NGO),是與美國「大社會,小政府」的制度結構相配套的。這種制度的來源,與美國建國之初移民互助自助的傳統有關。
非政府組織的經濟來源主要是社會及私人的捐贈。美國有力量極其強大的各種私人基金會支撐美國的各種NGO。國家從稅收上確立捐贈部分可以抵稅的制度,鼓勵捐贈。
NGO的意義
[編輯本段]
NGO是政府有效的「減壓閥」和「穩定器」,還有著不可忽視的精神功能。NGO在中國有兩種:一種是自上而下的NGO,具有較長的歷史和「半官方」的特色;另一種多由民間人士自發成立。目前全國稍具知名度的民間自發公益類NGO大約在300家左右。中國NGO主要集中在環保領域、婦女領域、扶貧領域,如北京的「自然之友」、「地球村」、「綠家園志願者」,天津的「綠色之友」等。
NGO的精髓在於「GO」,在於政府組織,因為NGO的目的是關心公共事務,是要干預公權力的執行,甚至於直接搶奪公權力在自己的手中。在國際社會中,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說明,NGO足以影響各國政府的決策,例如1999年WTO西雅圖部長級會議、今年WTO坎昆部長級會議,NGO的影響力從場外延伸到場內,WTO當中對於各國勞工、環保、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等等不利的談判,NGO一直在給予干擾和阻止,可以說對世界貢獻良多。就算在一國之內,NGO也常常有決定福利、國家法令、政府資源分配等方面的影響力。
這個世界上三種關鍵力量,就是國家、市場與公民社會,而NGO就是代表公民社會的力量。國家的公權力,是一國之內唯一合法的暴力機構,被稱作國家機器,有軍隊、警察、法院,能夠強制執行各種法令,還能夠與國際上其它國家簽署協議,而且要簽定國遵守。國家機器,就是合法的暴力。而市場,就是金錢的力量、企業的力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潤,其它皆為次要。如果不受其它因素制衡,將會對人類社會造成嚴重的傷害。最後,NGO就是公民社會的力量,把社會上的公民組織起來,發揮對公共事務的影響力,要求國家去約束市場的力量。
國傢具有公共性質,但是有時候會「政府失靈」,不能反映民意,這時候要由NGO代表公民社會的力量來矯正。現在政府出現在國際場合,不能完全代表民意,一定要有NGO在場才行,才有代表性。市場也會「市場失靈」,譬如在台灣許多大商家不用繳稅,居然還退稅!因此,公民社會的力量就有必要出現了。
國家、市場、公民社會這三者不斷地彼此互相影響。公民社會要求國家的公權力下放,釋放公家資源給一般大眾,同時也向企業要求進行「公司整治」,取得獨立董事的席位,介入企業的經營,以迫使大企業照顧一般民眾等「利害關系人」的利益,不再只照顧股票持有人的利潤。
NGO面臨的問題
[編輯本段]
但是,國家和企業也會對公民社會「反作用」,對NGO滲透,這種事情天天在進行當中。譬如國家釋放資源給NGO,讓它接政府計畫案,用資源來收買,NGO就不會對政府做得「太過分」;或者以法律特惠,保障NGO的地位,藉此收編NGO。在歐洲,有一個專門術語叫做「統合主義」(corporatism)在指這種情況,例如北歐,國家立法強制所有勞工加入總工會,大部分勞工福利事宜、薪資、勞動條件等等都由總工會與政府談判來加以保障,但是總工會保障勞動力的穩定,不會亂搞罷工抗議,國家因此可以穩固地進行統治。這就是歐洲,尤其北歐的所謂福利國家的真相。在台灣有些人討論到福利國家,立刻大叫「哈里路亞」,好像不知道福利國家還有這些層面。除了工會之外,很多NGO也是一樣被收編或者被攏絡,這種NGO,其實是G-NGO,是有利於政府的NGO。
企業一樣會收編NGO。許多NGO是企業出錢贊助,不會做出損害企業利潤的事情,民眾利益和企業沖突的時候,它們就縮回去,不會站在公民社會的立場據理力爭。如NIKE會自己組成勞動條件調查的NGO,以沖淡外界對於NIKE用血汗工廠賺取暴利的批評。這種NGO,其實是 BR-NGOs,Business Run NGOs,由企業進行運作的NGO。
所以,從事NGO工作的人,一定要清楚其實NGO是有AGO的性質,就是Against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帶有「反政府」性質。我並不是指無政府主義,而是維持NGO的獨立地位,不同於國家和企業對於統治與利潤的追求,而是以公民社會的需求為第一優先。NGO鼓動升斗小民參加大社會,也就是參加公共事務,這樣才會形成所謂的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以公共關懷作為他的歸屬,鼓勵大家的眼界,從局部到整體,從小到大,這才是civil society。在東方社會,這種精神洽恰好最為缺乏,由此可見,我們在東方社會中堆動NGO的重要性。
⑹ 國際組織都有哪些
國際組織分為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間組織,也可分為區域性國際組織和全球性國際組織。政府間的國際組織有聯合國,歐洲聯盟,非洲聯盟,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世界貿易組織等。
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有國際足球聯合會,樂施會,創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紅十字會等,各種國際組織在當今世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國際組織是現代國際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兩個以上國家或其政府、人民、民間團體基於特定目的,以一定協議形式而建立的各種機構。
據《國際組織年鑒》統計,20世紀初,世界有200餘個國際組織,到50年代發展到1000餘個,70年代末增至8200餘個,1990年約為2.7萬個,1998年為4.8萬余個,21世紀初超過5.8萬個。
截至2016年,世界上有6.2萬余個國際組織,包括有主權國家參加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民間團體成立的非政府國際組織,它們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地區性、國家集團性的。
1、聯合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組織,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1945年10月24日,在美國舊金山簽訂生效的《聯合國憲章》,標志著聯合國正式成立。聯合國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及實現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2、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是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的,創始成員國有6個,分別為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該聯盟現擁有28個會員國,正式官方語言有24種。
3、非洲聯盟是一個包涵了55個非洲會員國的聯盟,是屬於集政治、經濟和軍事於一體的全非洲性的政治實體。主要目的是幫助發展及穩固非洲的民主、人權、以及能永續發展的經濟,除此之外亦希望減少非洲內部的武裝戰亂及創造一個有效的共同市場,最終目標是建立「阿非利加合眾國」。
4、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簡稱東盟(ASEAN)。1967年8月8日成立於泰國曼谷,現有10個成員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汶萊、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
5、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組織(WTO),是一個獨立於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世貿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世界貿易組織的職能是調解紛爭,加入WTO不算簽訂一種多邊貿易協議。其成員之間的貿易額佔世界的絕大多數,因此被稱為「經濟聯合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聯合國
網路-歐州聯盟
網路-非洲聯盟
網路-東南亞國家聯盟
網路-世界貿易組織
⑺ 法國加入了哪些結盟和組織
1。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安理會議案擁有否決權。
2。法國亦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之一.
3。八國集團之一
4。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
5。《申根公約》的成員國
⑻ 世界第一社團
世界七大神秘組織分別是:1. 中情局(美國) 2. 軍情六處(英國) 3. 克格勃(俄羅斯) 4. 聯邦情報局(德國) 5. 對外安全局(法國) 6. 摩薩德(以色列) 7. 有關部門(中國)
⑼ 法國藍帶廚藝協會和法國國際美食協會是一個組織嗎哪個更專業
不是一個組織,但都是老外掌握的組織,專業度一般
⑽ 黑手黨分布在哪些國家
黑手黨(Mafia)起源於今日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及法國的科西嘉島,指當地秘密結社的犯罪組織。今時今日,這些犯罪組織不單只活躍於義大利本土,百多年來(主要在20世紀初)更隨著義大利裔移民而散布於世界各地,特別是美國東岸。他們在美國的勢力於經濟大蕭條時期興起,到20世紀中期達至最強盛,直至1970年代至1980年代聯邦調查局的一連串調查瓦解了他們的勢力。他們的行動,包括了暗殺、非法買賣、妨礙司法公正雖然他們的勢力已大不如前,但他們仍然影響著美國的潮流文化。不少電影、電視劇,甚至廣告都與他們的形象或生活有關。
時至今日,「黑手黨」這個名詞不單單指這些義大利裔的犯罪份子。受該組織的影響,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出現了類似的名為黑手黨的社團組織,如:俄羅斯黑手黨、日本的Yakuza、中國的三合會等。這些份子有時也被稱之為當地的黑手黨,但日常所指的黑手黨,仍然指這一班美國的西西里裔犯罪份子。另一方面,同樣是義大利人,但位於拿波里的犯罪組織並不叫黑手黨,而是另外有一個叫「Camorra」的名稱。
下列的國家懷疑、或曾有記錄過有自己的黑手黨組織。通常黑手黨為求生計,都會與其他國家的黑手黨聯系。這些外國的黑手黨通常都與義大利本土的黑手黨有聯絡。
阿爾巴尼亞
澳大利亞
巴西
波利維亞
加拿大
中國大陸
哥倫比亞
多美尼加共和國
法國
海地
愛爾蘭
以色列
義大利
牙買加
日本
科威特
墨西哥
秘魯
波蘭
俄羅斯
塞爾維亞與黑山
西班牙
斯洛伐克
泰國
英國
美國 (包括波多黎各)
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