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中法國人用什麼步槍
法國在二戰前於1936年將MAS 7.5MM M1936步槍做為制式步槍,直至被德國入侵,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裝備是英國武器,所以正宗二戰法國步槍就是MAS 7.5MM M1936步槍,還有它的改進型M1936 CR39傘兵步槍。 這就是MAS 7.5MM M1936步槍
麻煩採納,謝謝!
2. 二戰時法國的25mm火炮是怎麼回事,反坦克還是防空
哈其開斯〔Hotchkiss〕,
學名「Canon léger de 25 antichar modèle 1934 L/72」,
英語通稱「SA-L 34 L/72 25mm Anti-Tank Gun」。是法國陸軍第一款專門設計的反坦克炮。
早在一九二一年法軍就提出研製一種介乎於十五毫米~三十七毫米之間的輕型反坦克武器,主要用於步兵分隊,並要求能在必要是移植到飛機上作航炮。到了一九二四年,取消了兼作航炮的要求並把設計目標名確為口徑三十毫米和有效射程四百米。
一九二六年哈其開斯和APX分別提交了他們的樣炮,最後在一九二八年哈其開斯的設計通過了評審,主要原因是哈其開斯炮四十毫米的穿甲深度和一千米的有效射程。但法軍後來尋求更大口徑的反坦克炮時,選中了APX的四十七毫米炮。
最後定型的是二十五毫米口徑的,法國軍方都認為這一口徑是威力和機動性的最優結合點。一九三四年,該炮列裝法國陸軍,是一九四○年時法國陸軍在役最多的反坦克炮。
法國戰役時因為英國遠征軍反坦克武器的不足,所以英軍大量引進裝備了二十五毫米哈其開斯反坦克炮。機械化程度較高的英軍很快發現,雖然該炮設計上是可以牽引,但在行進較快的卡車牽引下該炮很容易損壞,於是英軍只好把它們扛上車。
在戰斗中該炮和其它類似的武器一樣,因為有效射程太近而招致到嚴重的損失。不過該炮性能良好,對付一九四○年時的三號及以下的德國戰車完全沒問題,四號在較近的距離上也能擊穿。
跟英國兩磅炮一樣,德國在法國戰役繳獲了大量的哈其開斯,並給予標號「PaK 112(f)」,除少部分用來補充三六型反坦克炮〔Pak 36〕的損失並在東線充當二線裝備外,多數賣給了盟國,如芬蘭和羅馬尼亞。火炬行動時維希法國裝備的哈其開斯在北非參加了抗擊美軍登陸的戰斗。
除步兵用牽引型號外,該炮還有車載型,廣泛用於法國的裝甲車輛,如 AMD Panhard 178 裝甲車和 AMR ZT3 坦克殲擊車等。
主要性能
口徑:25mm
重量:496kg
炮全長:3.71m
炮全寬:1.05m
射速:15 發/分
水平射界:60°
高低射角:-5°~+21°
初速:918m/s
彈丸重:320g
穿甲能力〔 30°/400m 〕:40mm
有效射程:1000m
3. h二戰時 各國 軍隊 都用的 什麼槍 比如 日本用的是 三八大蓋 那 美國 英國 法國 德國 蘇聯 等等 這些呢
美國步槍用的是春田 M1加蘭德 M1卡賓槍
英國步槍用的是李-恩菲爾德
法國步槍用的是勒貝爾 貝蒂埃 MAS-36
德國步槍用的是Kar98K G43
蘇聯步槍用的是莫辛-納甘 SVT
4. 二戰時法國的步槍 沖鋒槍 機槍 各式什麼 還有坦克用機槍
二戰時法國武器
手槍系列
MAS 1873是法國軍隊採用的第一種雙動式左輪手槍,它於1873-1887年期間在聖埃蒂安武器製造廠生產了約33.7萬支。
盡管不久就被M1892左輪手槍所取代,但它在一戰期間仍然被廣泛地使用,並於1940年轉交給了預備役部隊。在納粹德國佔領法國後,此槍成了地下抵抗組織的「專利」。
MAS 1874是MAS 1873的法軍軍官專用版本,大約生產了3.5支,比起1873來1874更為輕巧,而且有較深色的槍身,是法國軍官的禮儀用槍和自衛武器!
MAS 1873使用11×17 毫米M1973手槍彈,容彈量為6發,最大射程50米。
二戰結束後,MAS 1873退出了法軍現役。
步槍系列
勒貝爾M1886步槍又叫勒貝爾步槍,是法國陸軍上校尼古拉斯.勒貝爾發明的,是史上第一種最成功的無煙火葯槍械。
1887年,勒貝爾步槍被法國軍隊列裝為制式步槍,發射8×50 毫米的勒貝爾步槍子彈,由內置彈倉供彈,容彈量為8 發。
全長1300毫米,重4.41公斤,有效射程400 米,在1920年停產,共生產了約288萬支,二戰中仍有大量使用。
貝蒂埃步槍,是法國軍方用來取代勒貝爾步槍而生產出來的,有多種型號。
勒貝爾MLE1886步槍開始生產後,法國當局開始要求生產一款卡賓型勒貝爾步槍以供騎兵使用,但是勒貝爾卡賓槍很快就因過於緩慢的裝填方式而被騎兵拒用,法國當局也就開始尋求新的設計。
這時,鐵道工程師貝蒂埃使用經過一定修改的勒貝爾步槍槍機結合曼利夏3發盒式彈匣設計出一款新型卡賓槍,由於使用彈夾裝彈非常方便,
於1890年通過評估並正式命名為MLE1890卡賓槍。
貝蒂埃的全名叫安德烈·維吉爾·保羅·瑪麗·貝蒂埃,在MLE1890卡賓槍獲得成功後,他以此為藍本在1902年設計出了MLE1902步槍。
MLE1902步槍全長1125毫米,空槍重3.6公斤。1907年,又在MLE1902步槍研發出了MLE1907步槍。
MLE1907步槍全長1305毫米,空槍重3.8公斤,發射8×50 毫米的勒貝爾步槍子彈,由內置彈倉供彈,容彈量為3發,具體產量和停產時間不明。
MAS-36步槍
MAS-36步槍在1936年被首次採用,以替換當時服役的貝蒂埃系列步槍和勒貝爾M1886式步槍。
MAS-36是一種短小、輕便的卡賓槍型步槍,全長僅僅1021 毫米,重3.71公斤,使用7.5×54 毫米步槍彈,由5發內置彈倉供彈。
1949年,MAS-49半自動步槍服役後,MAS-36停產,並退居二線,不過第二次中東戰爭期間,法國的空降部隊曾以配有狙擊鏡的MAS-36用來消滅敵方的狙擊手。
M1917RSC半自動步槍
別名RSC M1917,是一戰末期,法國裝備的一款半自動步槍,一戰結束時停產,大約生產了8.6萬支。
之所以叫RSC是因為它的研發者是利貝羅勒(Ribeyrolles),薩特(Sutter)和紹沙(Chauchat)各取一個名字開頭字母的合稱。
RSC M1917的總重是5.25 公斤,全長是1331毫米,使用8×50 毫米的勒貝爾步槍子彈,由5發內裝漏夾供彈。
沖鋒槍系列
MAS-38沖鋒槍
MAS-38沖鋒槍起源於1918年-1922年執行的武器製造計劃,該計劃大意是設計一種沖鋒槍,一種輕機槍和一種半自動步槍來更新法軍的武器。
不過,因為要建造馬其諾防線使得法國政府因財政預算不夠而無法大量裝備上述武器。
最終只有輕機槍裝備了部隊,其它兩樣,沖鋒槍少量生產,半自動步槍則是根本沒有研製出來。
少量生產的沖鋒槍就是MAS-38。
雖然生產計劃在1918年就已經提了出來,可是,在1938年才被法國相關部門批准生產,而且在1939年一月的時候還未開始生產製造。
此後,由於歐洲大陸戰爭陰雲密布,聖艾蒂安兵工廠才開始生產製造MAS-38。
1940年6月22日法國向德國投降,到這時,MAS-38才生產了大約2000支。
此後在德國佔領期間,MAS-38是否繼續生產就不得而知了,1946年,MAS-38停產。所以現在比較多的說法還是MAS-38生產了2000支左右。
不過有資料表明,德國將繳獲的MAS-38,改稱為7.65 mm MP722(F),F代表法國,給維希法國政府的法國軍隊使用。
所以,產量現在只能說尚有爭議。
機槍系列
紹沙M1915輕機槍
主要設計人是紹沙,蘇特里,裡布羅勒和格拉底特,所以又稱CSRG機槍。是一戰中,產量最高的輕機槍。但同時,它在性能上的不可靠性也被人所詬病。
全長1143毫米,總重9.07千克,使用8×50 毫米勒貝爾步槍子彈,由20 發半月型彈匣供彈。而且是一戰協約國的制式輕機槍,共生產了26.2萬挺。
根據各國的子彈口徑不同,紹沙M1915也改成了各種口徑,其中比較著名的是美國使用的.30-06,生產了37000挺,採用16發彈匣供彈。
波蘭也定製了一些M1915,口徑改為了可以發射7.92×57毫米毛瑟子彈。
哈奇開斯M1909輕機槍
哈奇開斯M1909輕機槍的資料不多,因為它只是一個過渡,不過,日本卻在M1909輕機槍的基礎上仿製出了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歪把子」。
5. 二戰中法國的mie 1937反坦克炮,它究竟有多厲害
二戰時期,反坦克武器並不發達,除了常規的反坦克步槍之外,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還是反坦克炮。這種武器能夠在有效射程內穿透坦克的裝甲,殺傷坦克內的乘員。法國雖然在二戰時期的戰鬥力低的令人不可思議,但是在反坦克炮的研製上,法國還是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法國生產的mie1937型反坦克炮也是非常厲害的反坦克武器。首先就是這種炮的基本上部署在旅和師級別的單位,單獨編製成為反坦克炮連使用。其次就是這種火炮的穿甲能力還是非常強悍的,可以擊穿80毫米的裝甲。最後就是雖然法國在1940年戰敗投降,但是德國接手這些火炮之後,卻給了這些火炮非常高的評價。
最後就是雖然法國在1940年戰敗投降,但是德國接手這些火炮之後,卻給了這些火炮非常高的評價。德國軍隊擊敗了法國軍隊,繳獲了大量這種火炮,德國軍隊在對這種火炮進行測試之後發現,這種47毫米的火炮作戰性能非常好,所以德國就將這種火炮重新改裝之後裝備了自己的部隊。
6. 二戰法國用的是什麼沖鋒槍
用的是英國的斯登式沖鋒槍。
7. 在二戰初期法軍的武器裝備是不是比德軍先進
並不是這么簡單理解,總體來說法國武器落後於德國,二戰初期法國比起德國,主要就是坦克和部分火炮比德國先進,其他的並沒有什麼優勢,而空軍是全面落後於德國,恰恰德國的打法是機械部隊有空軍配合突進,法軍直接就被打懵了,他們還以為是一戰那種戰壕消耗戰,實際已經變成機械化運動戰。
8. 二戰間各國家使用的武器是什麼
二戰德軍常用戰車坦克:
德軍 Jagdpanzer 38(t) 坦克殲擊車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是基於38(t)坦克的底盤上研製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研製的最後一種坦克殲擊車。古德里安於1943年3月提出研製輕型坦克殲擊車的建議,以彌補德軍反坦克能力的不足。德國陸軍兵器局採納了他的建議,於1943年12月下令研製「戰斗全重為13t的38(t)輕型突擊炮」,由捷克的BMM公司負責研製。BMM公司僅用1個月的時間就生產出第一輛樣車。1944年4月20日,有20種新型坦克殲擊車參加了希特勒生日進行的兵器展示,希特勒大喜過望。同年6月19日,這種坦克殲擊車被命名為「追獵者」坦克殲擊車。「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從1944年4月到1945年5月一共生產了2584輛。
德軍 Jagdpanzer VI Jagdtiger 坦克殲擊車
德國於1943年2月開始研製「獵虎」坦克殲擊車,其設計的目的是遠距離支援步兵和裝甲戰斗車輛。「獵虎」坦克殲擊車由於生產數量很少,東線戰場僅在德軍向本土退卻的戰斗中發揮了作用,在西線,阻滯盟軍坦克的進攻中也有一定作用。
德軍 Panther II 坦克
1943年2月,德國陸軍武器局武器試驗部第六科第Ⅲ分科(典型的官僚主義產物)為使「豹式」和「虎式」坦克達到通用化,而希望亨舍爾公司與奧克斯布格-紐倫堡機械製造廠(以下稱MAN公司)進行有關的特殊技術開發。宗旨是使坦克零配件通用而減少各軍工廠產品沖突的麻煩。這兩種坦克的改良型從1943年4月起被稱為「豹Ⅱ」和「虎Ⅱ」。1943年底「虎Ⅱ」得到「虎B」的正式名稱並開始量產,它成為著名的「虎王」,而倒霉的「豹Ⅱ」最多可能只完成了兩輛試驗型,有一輛搭載「豹式」G最終型炮塔的樣車戰後被送到美國肯塔基州的諾斯-福克斯美國坦克學校解析,現在展出於巴頓坦克博物館。
德軍 Panzerjager I 坦克
基於Pz-I坦克底盤德國開發了二戰期間第一種自行反坦克車輛。它安裝的是捷克製造的47mm Pak(t) 36 L/43.4(Skoda 47mm A-5 P.U.V vz.36 gun)型炮,底盤採用了PzKpfw I B型坦克的底盤,乘員三人。乘員的防護僅僅是依靠簡單的火炮防盾,其頂部和後部都是開放式的。火炮的左右轉角為各15度,可以攜帶86發炮彈。這些Pzjager-I很快便基本在德國現役部隊中消失了,因為它弱小的火力,不過直至1943年仍有一些在役。Pzjager I被編組成坦克殲擊營投入西線、北非以及蘇聯戰場(比如第521和第643坦克殲擊營,1940年,法國)。 雖說Pzjager I坦克殲擊車性能根本不能適應戰爭後期的形勢,不過作為二戰中第一種被實用於戰場上的自行反坦克車輛,它在裝甲車輛史上還是有一定地位的。
德軍 PzKpfw 38(t) 坦克
1938-1939年,德國吞並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3月,生產中的150輛LT-38坦克被德國沒收了,並被重新命名為PzKpfw 38(t) A型。德國控制捷克後,LT-38坦克成為德軍裝甲部隊裝備的坦克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並且一直保留生產直至1942年6月。二戰期間,,PzKpfw 38(t)坦克不僅裝備德軍還裝備了其他很多軸心國軍隊,比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等。最後在1945年5月戰爭結束的時候,LT-38坦克被捷克斯洛伐克陸軍用做訓練直至50年代。
德軍 PzKpfw I 坦克
盡管PzKpfw I型坦克不具備什麼真正的戰斗價值,但是它是一種優秀的訓練工具,它幫助德國訓練了大量的高素質裝甲部隊成員,很多德國坦克手首次使用的坦克也是PzKpfw I型坦克,對於二戰中強大的納粹德軍裝甲部隊來說,這種坦克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德軍 PzKpfw IV 坦克
二戰期間,PzKpfw IV型坦克還輸出到匈牙利(52輛)、羅馬尼亞(100輛)、保加利亞(46輛)、芬蘭(15輛)、西班牙(20輛)以及克羅埃西亞等軸心國軍隊。1943年,少量的PzKpfw IV/G型坦克被輸出到土耳其。從1941年到1943年,蘇軍繳獲了大量的PzKpfw III型、PzKpfw IV型坦克以及StuG III型突擊炮。其中一些被紅軍臨時使用,另一些則被改裝成突擊炮,比如SU-76i、SG-122A。戰後,保加利亞、芬蘭、埃及、西班亞、敘利亞、約旦以及土耳其等國仍在使用IV號坦克,直至1967年。
德軍 PzKpfw VI「Tiger」坦克
是當參加1942年底的大規模戰役時,PzKpfw VIE 虎是戰場上最重也是威力最大的坦克.一時間,所有的盟軍火炮對它都沒有效,而他的大炮可以在最大射程內摧毀所有的盟軍坦克。這使它很快獲得了令人生畏的聲譽.直到蘇軍的122毫米和152毫米炮的出現這種情況才結束.虎式坦克常常結成一隊。PzKpfw VIE共生產了1354輛。
德軍 Elefant 坦克殲擊車
「象」式坦克殲擊車火力強大,防護性能超群,但是機動性卻較差,而設計思想上的大膽創新,包括成功和不成功的,使「象」式坦克殲擊車確立了它在世界戰車史上應有的地位。
ゅ魚擺擺ゆ° 2006-04-08 12:18
德軍 Hummel 自行榴彈炮
1941年9月,德國陸軍兵器部決定,新的自行榴彈炮盡量採用T Ⅲ/T Ⅳ上的零部件,並使戰斗重量控制在23.5噸之內,由啊爾凱特公司負責研製,研製名稱為」Ⅲ/Ⅳ型火炮搭載車「。阿爾凱特公司於1942年初正式開始研製工作。研製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總是認為在3/4號車上搭載150mm榴彈炮是很困難的。直到1942年7月,將leFH18型105mm榴彈炮裝載2型輕型坦克上之後,才重新審視150mm榴彈炮的裝車問題。1942年7月15日,希特勒下令在T Ⅲ/T Ⅳ型坦克上裝載150mm榴彈炮。這樣。阿爾凱特公司在對地盤經過一番改造之後,終於在1942年10月製成了第一輛樣車。後來,該車被命名為「野蜂」(hummel)自行榴彈炮。
德軍 Marder II 坦克殲擊車
在入侵蘇聯以前,德國人已經製造了少量的坦克殲擊車,但這些產品的表現默默無聞。它們的反坦克戰績甚至比不上客串的III號突擊炮。T34坦克的威脅使得德軍迫切需要火力更猛的反坦克武器。在仿製T34失敗後,德國人迅速找到了一個替代方法:將T34主炮或相似的長身管75mm炮裝在自己的坦克底盤上,作為支援武器協同裝甲部隊作戰。於是幾種型號的Marder幾乎在同時投入生產。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利用現有設備拼湊而成。MarderI,II的威力可以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80-90mm的裝甲。Marder II / Sd.Kfz.132 在II型坦克底盤上加裝經過改進以適應德國彈葯的T34/76的76.2mm Pak 36(r) L/51 火炮。彈種與Pak40系列相同。1942年4月到1943年6月共生產了201輛。
德軍 Marder III 坦克殲擊車
Marder系列是二戰德軍最早大量裝備的坦克殲擊車,盡管它的產生有很大的應急的成分,而且作為過渡車型在1944年就停產,還是有近三千輛Marder系列裝備了若干「裝甲反坦克營」配屬於坦克師和機械化師。更重要的,Marder系列確立了德國坦克殲擊車的發展方向,並為建立相應的部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德軍 Sdkfz251 半履帶車
Sdkfz251裝甲輸送車是用博格瓦德(Borgward)公司3tHLKL6型半履帶式運輸車底盤研製的,主要用來輸送人員,1939年-1945年間在德軍中服役,包括各種變型車在內,其生產量共1.6萬輛。該車的戰斗全重8.5t,被列為中型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Sdkfz251系列裝甲車在裝備部隊後,立即參加了1939年8月德軍對波蘭的入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幾乎參加了德軍的每一次軍事行動。
德軍 Nashorn 坦克殲擊車
1942年2月,埃克特Alkett公司在Geschutzwagen III/IV的底盤上裝備了43型71倍口徑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 L/71),設計定名為"Hornisse" (大黃蜂)。1942年晚些時候,這種車體還被用於「野蜂Hummel」自行榴彈炮(編號Sd.Kfz.165)。 1944年早期,駕駛室前裝甲板的布置在生產中有了變動,火炮也變為43/1型71倍口徑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1 L/71),這樣該車就有了兩種不同的型號。1944年2月24日,希特勒下令將第二種型號命名為"Nashorn"(犀牛)。盡管缺少裝甲防護,二者都為威力強大的88毫米反坦克炮提供了急需的機動性。「大黃蜂」和「犀牛」頂部敞開的戰斗室僅依靠帆布來遮蔽風雨,而且缺乏一挺車體機槍,通常一挺MG34或MG42機槍會配備在車體內以提供近戰防禦。從1943年2月到1945年3月,由埃克特Alkett公司設計、德國埃森工廠Deutsche Eisenwerke製造的「大黃蜂」和「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產量很低,分別為20輛和474輛。最後它們逐漸被威力更大、防護更好的自行反坦克炮如Jagpanzer IV和Jagpanther所取代,但它們的戰史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
德軍 PzKpfw III 坦克
PzKpfw III型坦克除了德軍使用,還輸出到其他的軸心國家軍隊,比如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以及斯洛伐克。在1943年之前,PzKpfw III型坦克可以說是德國最好的坦克之一,是二戰初期德軍裝甲部隊的絕對主力坦克。
德軍 PzKpfw T-34 747(r) 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國防軍和武裝黨衛隊是蘇制T-34坦克最大的非盟軍用戶。在1941年到1945年的東線戰斗中,德軍繳獲了幾百輛各種型號的T-34.據統計,到1945年3月為止,大約300輛T-34被用於戰斗中。另外,退出現役的和在戰場上繳獲的損壞的T-34也經常作為在德軍中服役的T-34, SU-85, SU-100和SU-122的零部件來源。同時直至1944年底,這些T-34也經常用於性能測試和作為射擊訓練的靶子。
德軍 PzKpfw V 「Panther」坦克
PzKpfw V 黑豹式中型坦克在二戰德軍坦克中名氣僅次於虎式重型坦克,它和蘇聯的T-34中型坦克是二戰中最好的中型坦克。
德軍 PzKpfw VI Tiger II 坦克
PzKpfw VI「虎王」重型坦克是二戰中威力最大的坦克。到二戰結束,盟軍始終找不到有效對付它的辦法。「虎王」重型坦克將威力強大的火炮和盟軍坦克與反坦克炮幾乎無法射穿的裝甲結合在一起,結果就是產生了這么一個戰場上的可怕怪物。
德軍 PzKpfw VIII Maus 超重型坦克
PzKpfw Maus鼠式坦克是在希特勒本人的命令下於1942年開始研製的.它由電動馬達驅動,動力由自帶的柴油發動機提供. 兩輛原形鼠式坦克於1943-1944年間生產.直到1945年,該坦克仍在測試中.但在戰爭末期,也被用於組織蘇軍的猛烈攻勢.有一輛被保存在莫斯科郊外的博物館中.
ゅ魚擺擺ゆ° 2006-04-08 12:24
德軍 Stug III 自行突擊炮
德軍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共有大約9500輛StuG III型系列自行突擊炮參戰,該種突擊炮結構簡單,機動性較好,有一定防護力,自身車身低矮不易被擊中,是德軍裝備的一種相當優秀的自行突擊炮。
德軍 Sturmpanzer IV Brummbaer突擊炮
「灰熊」的車體由奧地利的斯太爾-戴姆勒-布福公司的尼伯龍根工廠製造,戰斗室由杜爾斯堡市的克虜伯公司埃森兵工廠製造,火炮來自捷克的斯柯達工廠。初期生產型由四人車組操縱而不是通常的五人,裝填手還負責承擔無線電操作員的工作。1944年1月,IV式突擊炮正式獲得了「灰熊Brummbaer」的命名。
德軍 Sturmtiger 重型突擊炮
「突擊虎」的構想源自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的殘酷巷戰。蘇軍利用斷壁殘垣的地利給予德軍重大殺傷,而普通火力很難有效殺傷其中的目標。受此教訓,德國急需為參加巷戰的重裝步兵配置足以殺傷結構復雜建築內敵人的火力支援車輛。起初構想為「突擊虎」裝備210毫米榴彈炮,但當時這種火炮並未製造出來。作為替代,德軍使用了38厘米短管 Raketenwerfer 61 L/5.4 尾裝填臼炮,彈葯為短程(4600~6000米)高爆火箭彈。這種臼炮由萊茵鋼鐵-博爾西格(Rheinmetall-Borsig)從海軍用380毫米反潛臼炮(火箭助推)研發而來。此外,安裝在150毫米正面裝甲上的一門7.92毫米MG34機槍提供「突擊虎」近程防禦。這種替代設計卻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突擊虎」能用一發火箭彈摧毀任何建築或者其它目標。它的車體內的掛架能攜帶13發火箭彈(每枚345~351千克),還可以額外在發射器內攜帶另1枚。「突擊虎」裝備了一個手動起重機以供乘員裝卸彈葯。
盟軍 Comet 坦克
1945年初,Comet坦克開始裝備英軍第11裝甲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該師是唯一全部換裝Comet坦克的師,而英軍的其他裝甲師只配有少量的Comet坦克,因而Comet坦克在二戰的最後階段沒有參加過大規模的坦克戰。年初,該坦克被「百人隊長」坦克取代。
盟軍 Crusader 坦克
也稱為VI型巡洋坦克,是由VI型"Covenanter"巡洋坦克發展而來。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的著名英軍坦克,共生產了5300餘輛。Crusader巡洋坦克分為I,II,III三種型號,其中以Crusader II型巡洋坦克最為出名。Crusader巡洋坦克也參加了英軍在北非戰場的一系列軍事活動。但是它的裝甲還是太薄,1943年以後被淘汰。
盟軍 M3 Lee 中型坦克
M3中型坦克在二戰期間,除了裝備美軍,還裝備了很多的盟國軍隊,如英國,加拿大和蘇聯。在北非戰場上,英軍憑借著M3,M4坦克擊敗了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在我國的解放戰爭中,我軍也繳獲很多美國提供給國民黨軍的M3中型坦克。
盟軍 M3 Stuart 輕型坦克
M3 Stuart輕型坦克由於具有一定的火力,較高的行駛速度和良好的越野性能,所以在二戰期間得到廣泛的使用。在北非戰場上,美英聯軍M3輕型坦克,M3中型坦克,M4中型坦克等給德軍以致命的打擊。在遠東,M3輕型坦克和M4坦克一起,在緬甸,菲律賓的戰斗中,使日軍的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中型坦克居於下風。二戰後,玻利維亞,巴西和南朝鮮等國家和地區的軍隊仍在使用M3輕型坦克。
盟軍 M4 中型坦克
美國的M4中型坦克是二戰中、後期的著名坦克,也是二戰中生產數量最多的坦克,總生產量達到了49234輛,在二戰後期的坦克戰中,M4坦克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因而在世界戰車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M4是在M3坦克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因而M4和M3,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的底盤總體布置和行動部分都很相似。最大的區別在炮塔上,M4坦克的炮塔為整體鑄造炮塔,圓弧過渡,尺寸上比M3的炮塔要大得多。M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門M3式75mm火炮,可以發射穿甲彈,榴彈和煙幕彈。M4坦克的型號十分繁雜,僅美國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進型車,變型車,和實驗型車就有50多種。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這6種型號的改進型車,主炮有75mm,76mm,105mm。
盟軍 M18 Hellcat 坦克殲擊車
美軍在二戰期間使用過的坦克殲擊車除了著名的M10和M36以外,就還有這種M18 Hellcat坦克殲擊車,M18的產量只有2507輛,它的優點在於速度較快。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上,這種M18 Hellcat坦克殲擊車的名氣遠不及前面的M10以及M36響亮,它在美軍對德軍裝甲部隊的作戰中並沒有發揮很大的作用。美國在1943年7月開始生產這種M18 Hellcat坦克殲擊車,一直生產到1944年10月才停止生產。二戰後不久M18 Hellcat就退出了美軍現役。
盟軍 M24 Chaffee 輕型坦克
M24坦克於1944年開始裝備美國陸軍,編入美軍駐歐洲的先頭部隊,曾參加了萊茵河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除美軍外,奧地利,法國,希臘,伊朗,伊拉克,日本,菲律賓,沙特,西班牙,巴基斯坦和烏拉圭等國的軍隊也使用M24輕型坦克。該坦克參加了朝鮮戰爭,印巴沖突等。美軍中的M24輕型坦克於50年代由M41輕型坦克代替。現在仍有一些國家在使用M24輕型坦克。
ゅ魚擺擺ゆ° 2006-04-08 12:29
盟軍 Matilda II 步兵坦克
英軍在1940年的敦刻爾克戰役中使用的Matilda I坦克由於性能較差,抵擋不住德軍的PzKpfw III型坦克為主的進攻而很快被淘汰,轉而開始生產Matilda II型步兵坦克。 Matilda II步兵坦克的研製代號為A12,1939-1945年間在英軍中服役。它是英軍自始至終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著名坦克。在阿拉曼戰役之前,它是英軍第8集團軍裝甲兵的主要裝備。在阿拉曼戰役之後,逐步被美製的M3和M4坦克所取代。
盟軍 Sherman Firefly 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提供給其盟國很多種坦克,其中給英國的最多。不過在英軍中得到好評的就有M3 Grant和M4 Sherman這兩種中型坦克。在英軍中服役的M4 Sherman坦克被稱為Sherman Firefly中型坦克,該坦克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戰以及其後在法國和德國本土進行的一系列作戰,直至德國投降。
盟軍 Valentine 步兵坦克
Valentine步兵坦克是一種輕型坦克,其特點是裝甲防護較好,但行駛速度較慢,主要用於協同步兵作戰。該坦克由克斯-阿姆斯特朗有限公司於1938年開始研製,1940年5月交付首批車輛。到1944年初停產時,共生產了各種型號的Valentine坦克8275輛,其中加拿大生產了1420輛。該坦克於1941年在西非沙漠首次參戰,其改進型一直使用到沙漠戰結束。該坦克除裝備英軍外,還曾裝備蘇聯,紐西蘭,和埃及等國軍隊。其中,蘇軍裝備的2720輛,都用蘇制的76.2mm火炮替換了原來的火炮。紐西蘭軍隊裝備的這種坦克參加了太平洋戰爭。Valentine也有10多個型號的改進型,主要區別在武器和發動機。它的變型車有自行反坦克炮,自行加榴炮和坦克架橋車等。
盟軍 Char B1-bis 坦克
至1940年法國投降前一共生產了B1-bis坦克365輛,其中66輛裝備第1,第2,第3,第4後備裝甲師,57輛配給各獨立連。德軍也使用過繳獲的法軍B1-bis坦克,左圖就是換上德軍裝甲部隊標志的B1-bis坦克。法國人在1944年解放魯瓦揚港時使用了少量的B1-bis坦克。
盟軍 Churchill MK.VII 步兵坦克
1939年9月,為取代「馬蒂爾達」Ⅱ型,代號為A20的新型步兵坦克由哈蘭德和沃爾夫公司開始設計,次年6月製造出4輛A20樣車。此時正值英法軍隊在西歐大陸全面潰敗,面對德軍以坦克集群為主力的閃電戰,英國嚴重意識到了對新型坦克的迫切需求。在這種情況下,A20已難以勝任對抗德國新型坦克的任務。為此,當年7月沃爾斯豪爾公司接受了研製A22步兵坦克的合同,並被要求一年內投入生產!1941年6月,首批生產型A22坦克共14輛交付英軍,隨即開始大批量生產,並被命名為「丘吉爾」步兵坦克。各型丘吉爾產量共達到5640輛,是戰時英國產量最大的一種坦克。
盟軍 Cromwell 坦克
Cromwell巡洋坦克在英國坦克發展史上的地位可以用「承上啟下」四字來加以概括。承上,說明它繼承了英國巡洋坦克的特點;啟下,說的是它是最後幾種巡洋坦克之一。從次以後英國就不再生產巡洋坦克了。Cromwell坦克是根據英軍參謀本部40年代初期制定的「重型巡洋坦克的戰術技術要求」而研製的。1943年1月正式生產出第一批生產型坦克,並統一命名為Cromwell巡洋坦克。它一共有8種車型,在武器和性能上略有區別。 Cromwell巡洋坦克在二戰中發揮的作用有限。主要是它裝備部隊的時間較晚,另一個原因是它的火炮威力相對較弱,難以和德軍的Panther坦克相對抗。盡管如此,在諾曼底戰役及隨後的進軍中,該坦克和美國的M3,M4坦克協同作戰,也為戰爭的勝利作出過貢獻。
盟軍 M26 Pershing 重型坦克
M26 Pershing重型坦克共生產了2428輛,首批裝備了美國陸軍第 1集團軍屬第3和第9裝甲師,在1945年3月7日攻佔萊茵河雷馬根大橋的戰斗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時,M26是美軍的標准中型坦克之一。 50年代,一些北約國家的軍隊也使用了該種坦克。
盟軍 M36 坦克殲擊車
二戰中期,美軍從蘇聯情報人員那裡獲悉,德國人正在研製大威力、重裝甲的新式重型坦克(即「虎」式坦克)。而美軍原來的M10坦克殲擊車的76.2mm火炮的威力已明顯不足。為了能擊穿「虎」式和「黑豹」式坦克的重裝甲,急需增大坦克殲擊車的火炮威力。為此,美國武器開發委員會下達了改進M10坦克殲擊車的指示,不久,便生產出幾種型號的坦克殲擊車,包括T72、T70、T71坦克殲擊車。其中T72和T70樣車威力不足,只能算是過渡性車。真正為M36奠定基礎的,是T71坦克殲擊車。
http://huiguan.com/bbs/simple/index.php?t1175.html
9. 二戰英國法國步兵裝備
步槍:MK系列卡賓槍(主要用於叢林作戰),李恩菲爾德步槍(北非戰場及西線戰場),少數部隊裝備M1加蘭德步槍和M1卡賓槍。
狙擊步槍:春田步槍(與美軍一樣),加裝瞄準鏡的李恩菲爾德步槍
沖鋒槍:思登沖鋒槍(裝配於西線戰場),湯姆森沖鋒槍(裝配於北非戰場),少數傘兵部隊配發美軍的M3沖鋒槍(也叫注油強 o(∩_∩)o...)
火力支援武器:布倫輕機槍(裝配大多數部隊),美軍的BAR(裝配於少數傘兵),勃朗寧機槍
反坦克武器:巴組卡火箭筒,還有一種反坦克迫機炮(不知道正式名字)
手雷:MK2型,M1型
法國主要是游擊隊裝備有 Kr98k毛瑟步槍,李恩菲爾德步槍,MP38,MP40,Sten。
10. 法國二戰後的第一挺通用機槍是什麼型號的
AA-52(即:「可轉換模式的自動武器1952年」)是一枝由法國自二戰過後製造的第一挺通用機槍,主要是由聖-艾蒂安兵工廠生產。
AA-52目前是法軍在裝甲車輛上使用的武器,雖然少數AA-52仍然在法軍服務,但在直升機上已被大量比利時制FNmAG取代,首當其沖的是用於特種作戰部隊、空軍搜索和救援隊的EC725式直升機;在法國陸軍步兵使用上的AA-52亦已在數年前被FNm所取代。作為標准步兵通用機槍的AA-52的取代已在2008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