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知道法國人有什麼特點,法國有什麼風俗
【民間風俗】
一、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二、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三、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法國飲食頗具特色,因之久負盛名。其烹調技術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許多法國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歐洲第一流大飯店的大廚師大半是法國人。法國是香檳酒、白蘭地酒的故鄉。人們認為除夕之夜家中若有剩酒,來年便要交厄運。法國人最愛吃蝸牛和青蛙腿,如果你點這兩道菜,陪你的法國朋友定會十分高興。如今,巴黎對蝸牛的消費逐日擴大,全市有 40 多家出售蝸牛的食品店。法國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世界飲酒冠軍法國人,尤其愛飲葡萄酒。她們吃飯很講究菜餚和酒的搭配,如:吃魚飲白葡萄酒,吃肉飲紅葡萄酒。香檳在葡萄酒中,是一種最美好的酒,因為它製造費時,過程繁雜,所以在價格上就不會很便宜,而且被稱為最富魅力的酒。在婚禮,接待,或正式餐會中固然必需,其他方面的用途也很廣,諸如佐食蚝、火腿、點心等。不過一般人都是以食物的類別,來決定其所該飲用何種味道的香檳。一杯冰涼的香檳,也是開胃的聖品,如果需要,可在酒里加塊糖和數滴苦精( BITTERS ),再加一片檸檬皮,就成了一杯香檳雞尾酒。此外,香檳還可以用於烹飪。法國人還特別愛吃乳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達 400 多種,其肖費量也居全球之首,有 「 乳酪王國 」 之稱。
【習俗禁忌】
1、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黃色花,認為黃花象徵不忠誠,玫瑰花只能送單數,除了表達愛情外,不能送紅色花。
2、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3、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4、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認為這些數字隱含著凶險。
5、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關系一般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貳』 法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法國革命時間表(1789.5.5~1870.9.4)
一、波旁王朝(843~1791.9){封建君主專制}
1789.5.5; 三級會議召開,後改名「制憲會議」{第三等級:}
7.14 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爆發】
8月 《人權宣言》{君主立憲派:大資、自由派貴族}
1791.9 《1791年憲法》—君主立憲制確立(~1792.9)
1792.8.10 「八月起義」{吉倫特派:工商業資產階級}
9月 瓦爾密村擊退普軍,國民工會宣布成立第一共和國
二、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9~1804.12.2)
1793.1 處死路易十六
6.2 雅各賓派掌權{中小資}
秋 羅伯斯比爾為首的公安委員會推行「恐怖政策」
1794.7.27 「熱月革命」{熱月黨人}【法國大革命高潮階段的結束】
1799.11.9 「霧月政變」,拿破崙任第一執政,頒新憲法,建立獨裁統治
1804.3 《法蘭西民法典》(=《拿破崙法典》)
三、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2.2~1814.6.22){資產階級帝制}
1804.12.2 拿破崙加冕,稱拿破崙一世
1812. 兵敗俄國【開始崩潰】
1813.10 兵敗萊比錫【開始瓦解】
1814.3 反法盟軍、路易十八進入巴黎,拿破崙後被放逐厄爾巴島
1815.3.1. 拿破崙登陸法國
3.20. 拿破崙重登皇位
6.18. 滑鐵盧兵敗
6.22. 拿破崙退位,不久被流放聖赫勒拿島【第一帝國最終覆滅、波旁王朝復辟】
四、波旁王朝復辟(1815.6.22~1830.7.29){封建統治}
路易十八世頒《大憲章》
1824. 查理十世繼位
1830.7 查理十世簽《七月赦令》【導火線】
7.27 「七月革命」(~7.29「光榮的三日」){大資}
五、七月王朝(1830.7.29~1848.2.24){君主立憲制,大資政權}
1830.7.29. 路易·菲利浦被推上王位,三色旗為國旗
1831.&1834. 里昂工人起義
1847. 歐洲農業歉收
1848.2.22~24.「二月革命」{中小資+工人}
六、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2.24~1852.11){小資}
1848.6. 「六月革命」失敗{工人}
12月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成為第一位普選產生的總統
1849. 秩序黨在議會選舉中大勝
1851. 波拿巴發動軍事政變,解散議會,開始獨裁
1852 初 頒布新憲法
七、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1~1870.9.4){資本主義專制統治}
1852.11路易·拿破崙· 波拿巴登基稱帝,稱「拿破崙三世」。經濟繁榮,政治脆弱
1870.7. 普法戰爭爆發
9.2. 法降於色當
八、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9.4~1940.)
1870.9.4. 共和派在市政大廳宣布廢黜波拿巴家族,建立共和國
1875. 憲法修正案確認共和制【法國共和政體最終確立】
1877. 共和派在議會選舉中獲勝
1878. 國歌《馬賽曲》,國慶7.14.
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成立。這是有史以來,無產階級第一次建立的自己的政權。
『叄』 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
《人間喜劇》
2006-12-6 13:54:09
《人間喜劇》是巴爾扎克以畢生經歷完成的光輝創作群,堪稱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奇跡。在這里,他以清醒的現實主義筆觸,"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它再現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復辟"到七月王朝期間廣闊的社會圖景。
《人間喜劇》這個包括91部小說的龐大創作群,採取了分類整理和人物再現的方法,將它組合成有機的整體。
所謂分類整理,就是將作品按其類別分為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分析研究三大類,其中風俗研究最為重要,數量最多,因此又將其分為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軍事生活、鄉村生活等6大場景。
所謂人物再現法,就是將同一個人物,讓他在不同作品中連續出現。每出現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個側面,最後,將這些作品情節貫穿起來,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發展軌跡,從而多角度,多層次地再現其性格的全部。比如拉斯蒂涅,在《高老頭》中只是寫野心家的雛形,在《紐沁根銀行》中,發展為野心家的典型,在《貝姨》與《阿爾西的議員》中,是個擠進貴族行列的豺狼般的金融寡頭了。
《人間喜劇》展示了法國社會的整個面貌,其社會歷史內容可以歸納為:貴族衰亡、資產者發跡、金錢罪惡,被稱為三大主題。
第一主題:貴族衰亡
《人間喜劇》寫出了資產階級以充滿銅臭味的金錢為炮彈,在三個戰場上,發起對封建階級的猛攻,使貴族連遭慘敗。
第一戰場:老一代被金錢打倒。代表作是:《古物陳列室》、《農民》。
第二戰場:新一代被金錢腐蝕。代表作為《高老頭》。
第三戰場:婦女被金錢轟走。表現為太太們情場失意,小姐們婚姻不幸這兩個方面。代表作《棄婦》、《蘇城舞會》。
巴爾扎克的階級同情,是在註定要滅亡的貴族一邊的,然而他同情的淚水擋不住他現實主義的目光,他不得不違背自己的階級同情和政治偏愛,如泣如訴地描繪了他心愛的貴族階級的必然沒落而不配有更好的命運。正如恩格斯所說:"他的作品是對上流社會必然崩潰的一曲無盡的輓歌。"
第二主題:資產者發跡。
在《人間喜劇》中,巴爾扎克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取代貴族而入主社會的資產者形象,大致由三類人構成:
1.具有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特點的老一代資產者形象。代表人物《高利貸者》中高布賽克。剝削方式單一,經營手段落後;生活方式陳舊,極端吝嗇,這是資本主義早期剝削者的特點。
2.具有過渡時期,即自由競爭時期特點的資產者形象。代表人物《歐耶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剝削方式具有多樣性,經營手段帶有投機性;生活方式仍帶有早期資產者極度吝嗇的特點。
3.具有壟斷時期金融寡頭特徵的新一代資產者形象。代表人物《紐沁根銀行》中的紐沁根。剝削方式帶有更大的冒險性和欺騙性,經營手段超越經營范圍,向政權滲透;生活方式現代化,紙醉金迷,窮奢極欲。他展示了經濟命脈的掌管者同國家政權的掌管者開始勾結的壟斷資本已初露端倪。
《人間喜劇》通過老一代的高布賽克、過渡時期的葛朗台和青春期的紐沁根這三代人追逐金錢的經營史,再現了資本主義剝削方式的演進史,這也是資本主義由崛起到成熟,到統治全世界的發跡史。
第三主題:金錢罪惡
1.毀滅人性、敗壞良心。
金錢調動起全社會所有成員的卑劣情慾,人人都毫無例外地追逐金錢,它把一切統統淹沒在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導致良心萎縮、野心滋長、道德墮落、人慾橫流。代表作《高老頭》、《貝姨》。
2.毀滅愛情、敗壞家庭。
金錢成為夫妻結緣的唯一紐帶。愛情、婚姻、家庭都是以金錢為軸心而展開的,金錢導演出一幕幕悲劇、喜劇、丑劇和鬧劇。代表作《歐耶妮· 葛朗台》、《夏倍上校》。
3.毀滅社會、敗壞國家。
金錢猶如無孔不入的黃色魔鬼滲入到全社會的各個角落,收買了當權者的人心,使大人物墮落為"衣冠禽獸"。金錢毒染了整個上層建築包括文學、藝術的神聖殿堂。金錢成為國家政治權利的杠桿,無所不能的真正的主宰。代表作《幻滅》、《交際花盛衰記》。
三.藝術成就
第一.強烈的現實性。
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以高瞻遠矚的歷史目光,從研究客觀世界的宏觀出發,洞悉整個法蘭西政治、經濟、思想、道德以及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達到一般作家所達不到的深度和廣度。它具體表現在:
1.立意高:
《人間喜劇》的目的是研究整個社會,做社會這個歷史家的書記,寫出一部法國社會的風俗史,這使他能站在現實主義的高度,展示歷史的發展。
2.視野闊:
這是一部睥睨千古、包羅萬象的網路全書。它把1816-1848年王政復辟、七月王朝期間廣闊的社會生活盡收筆底,無論是貴族衰亡、資產者發跡、還是金錢罪惡,都無所不包地囊括其中。
3.挖掘深:
巴爾扎克以階級斗爭的觀點深入探討各階級的動向,指出"模範社會的最後殘余怎樣在暴發戶的進攻下最後被掃除",深刻反映出時代的本質。它以經濟決定一切的觀點,研究金錢征服整個社會的歷史進程,揭露本質,打中要害,非凡夫俗子,犬儒文丐所能比擬。
第二.高度的典型性。
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1.環境決定性格:
巴爾扎克認為,人是社會的產物,環境可以決定和改變人,他總是著重描寫環境對人物性格形成的作用。作品開頭往往是在大段精細而富有典型特徵的環境描寫之後,再列出人物與情節。他的環境描寫包括時代背景、社會風貌、人物關系和日常生活的物質條件。不同的環境成為不同人物性格形成與發展的依據。
2.性格再現環境:
巴爾扎克的人物,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體,是時代本質的藝術再現。那些充滿貪婪、野心、拜金、獸性的人物,都是從時代的五臟六腑中孕育出來的,都是現實的嫡生子女,通過這些典型,再現出產生他們的環境即社會的本質。
3.驚人的情慾描寫:
巴爾扎克在突出人物的個性特徵時,尤其善於突出"這一個",他讓他的主人公被某種情慾甚至怪癖控制著,達到病態的、瘋狂的、不可遏制的、叫人難以置信的程度,他們寧可不分晝夜地將自己焚燒在這種情慾的孽火中,死而無悔。比如高老頭的愛女,葛朗台的愛錢,貝姨的妒忌,邦斯的古董癖,於勒的好色,都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產生震撼人心的感情力量,反而達到比真人還真實的藝術效果。
第三.細節真實。
作為藝術巨匠的巴爾扎克,在他描寫人物的多方面成就中,通過一系列具體而典型的細節描寫來突出人物性格特點,這點則更可稱道。這種對細節描寫的逼真同樣使人物更具真實感,更富感染力。
比如:葛朗台的肉瘤,總是在心理激烈活動的時刻閃動。他的口吃,又總是在他欲擒先縱,投石問水的節骨眼上出現。由此表現出自由競爭時代資產者的狡猾奸詐與老練。
再如拉斯蒂涅寫信索取母親和妹妹積蓄時暗自流下幾滴眼淚,表達出野心膨脹但天良未泯的青年此時此刻的內心矛盾,表現出他走向深淵的趨向。
巴爾扎克葬詞
背景介紹
巴爾扎克和雨果是歐洲現實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兩座並峙的高峰。他們生活在同一時代、同一國度,對文學的執著和共同擁有的崇高聲望,使這兩位文學大師交往甚密並成為朋友。可是,在他們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有過一段不愉快的故事。那是1830年,雨果抨擊獨裁專制的浪漫主義傑作《歐拉尼》在巴黎上演,此劇以其思想內容的深刻和藝術的精湛而受到大多數觀眾的歡迎,但巴爾扎克當時並沒有真正認清它的價值,反而撰文對此劇進行嚴厲的批評。最讓雨果接受不了的是,巴爾扎克認為他在劇本創作方面缺少才華,「除了偶爾的機會,維克多•雨果先生的筆永遠也遇不到一絲自然的線條」。巴爾扎克的尖刻批評,自然使雨果感到惱火。但盡管這樣,雨果並沒有因此耿耿於懷,後來還是與巴爾扎克重歸於好。1849年2月,巴爾扎克患上了心臟肥大症,雨果有一次在街上遇見了巴爾扎克,巴爾扎克向他訴說了自己的病情,雨果表示慰問;1850年?月,雨果去巴爾扎克寓所看望;1850年8月17日,當雨果得知巴爾扎克病情惡化的消息之後,於當天夜裡又一次來到他的病榻前,兩人進行了交談。這時的巴爾扎克還滿懷希望,認為自己還能復元。可雨果已有了不祥的預感,他於當天深夜回到家中,對在自己家中等候的幾位朋友說,歐洲將失去一位偉才。果然,巴爾扎克的生命在當天夜裡十點半結束了,終年51歲。巴爾扎克的逝世,使整個法國陷入悲痛之中。作為巴爾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萬分。他是一個感情十分豐富的人,人類的生與死、善與惡,世間的美與丑、真與假,無不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引發他豐富的聯想。他痛悼一代偉人巴爾扎克的永不復生,為巴爾扎克在並不長壽的生命中的巨大創造而驕傲,同時他也思考入活著的意義、死後的榮辱等問題。8月20日,天氣陰晦,細雨霏霏,巴爾扎克葬禮在拉雪茲公墓舉行,雨果在太陽西沉的時候,面對前來送葬的法國公眾,發表這篇著名的演說。
《巴爾扎克葬詞》原文
作者:雨果
各位先生:
現在被葬入墳墓的這個人,舉國哀悼他。對我們來說,一切虛構都消失了。從今以後,眾目仰望的將不是統治者,而是思想家。一位思想家不存在了,舉國為之震驚。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國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諸位先生,巴爾扎克這個名字將長留於我們這一時代,也將流轉於後世的光輝業績之中。巴爾扎克先生屬於19世紀拿破崙之後的、強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紀,一群顯赫的作家涌現在黎塞留之後一樣——就像文明發展中,出現了一種規律,促使武力統治者之後,出現精神統治者一樣。
在最偉大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優秀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華卓越,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說得盡的。他的所有作品僅僅形成了一部書,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書。我們在這里看見,我們的整個現代文明的走向,帶著我們說不清楚的、同現實打成一片的驚惶與恐怖。一部了不起的書,他題作「喜劇」,其實就是題作「歷史」也沒有什麼,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風格,超過塔西陀,上溯到蘇埃通,越過博馬舍,直達拉伯雷;一部既是觀察又是想像的書,這里有大量的真實、親切、家常、瑣碎、粗鄙。但是,有時通過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現實,讓人馬上看到最陰沉和最悲壯的理想。
願意也罷,不願意也罷,同意也罷,不同意也罷,這部龐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覺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強大行列。巴爾扎克筆直地奔向目標,抓住了現代社會進行肉搏。他從各方面揪過來一些東西,有虛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發掘內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靈魂、心、臟腑、頭腦和各個人的深淵。巴爾扎克由於他自由的天賦和強壯的本性,由於他具有我們時代的聰明才智,身經革命,更看出了什麼是人類的末日,也更了解什麼是無意。於是面帶微笑,泰然自若,進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餘。他的這種研究不像莫里哀那樣陷入憂郁,也不像盧梭那樣憤世嫉俗。
這就是他在我們中間的工作。這就是他給我們留下來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實的作品,金剛岩層堆積起來的雄偉的紀念碑!從今以後,他的聲名在作品的頂尖熠熠發光。偉人們為自己建造了底座,為了負起安放雕像的責任。
他的去世驚呆了巴黎。他回到法蘭西有幾個月了。他覺得自己不久於人世,希望再看一眼他的祖國,就像一個人出門遠行之前,再來擁抱一下自己的母親一樣。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
唉!這位驚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這位哲學家,這位思想家,這位詩人,這位天才,在同我們一起旅居在這世上的期間,經歷了充滿風暴和斗爭的生活,這是一切偉大人物的共同命運。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沖突與仇恨。在他進入墳墓的這一天,他同時也步入了榮譽的宮殿。從今以後,他將和祖國的星星一起,熠熠閃耀於我們上空的雲層之上。
站在這里的諸位先生,你們心裡不羨慕他嗎?
各位先生,面對著這樣一種損失,不管我們怎樣悲痛,就忍受一下這樣的重大打擊吧。打擊再傷心,再嚴重,也先接受下來再說吧。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里,一個偉人的逝世,不時地使那些疑慮重重、受懷疑論折磨的人,對宗教產生動搖。這也許是一樁好事,這也許是必要的。上天在讓人民面對崇高的奧秘,並對死亡加以思考的時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麼;死亡是偉大的平等,也是偉大的自由。
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麼,因為這是最高的教訓。當一個崇高的英靈,庄嚴地走進另一世界的時候;當一個人張開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飛翔在群眾的上空,忽而展開另外的、看不見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鄉的時候。我們的心中,只能充滿嚴肅和誠摯。
不,那不是未知之鄉!我在另一個沉痛的場合已經說過,現在我也永不厭煩地還要再說——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不是虛無,而是永恆!我說的難道不是真話嗎,聽我說話的諸位先生?這樣的墳墓,就是不朽的明證!面對某些鼎鼎大名的、與世長辭的人物,人們更清晰地感到這個睿智的人的神聖使命,他經歷人世是為了受苦和凈化,大家稱他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後就不可能不化作靈魂!
人物介紹
巴爾扎克(1799—1850),法國小說家。自幼上寄宿學校。1814年隨家至巴黎,在幾所私立寄宿學校讀書。1816~1819年學習法律,並在律師事務所見習。隨後決定從事寫作,住進貧民區的閣樓。第一部作品悲劇《克倫威爾》未獲成功,後改寫小說也未引起注意,遂做出版商,經營印刷廠和鑄字廠,均以賠本告終,負債累累。1828年決定重事寫作。第二年發表小說《朱安黨人》和《婚姻生理學》,贏得一些聲譽。《驢皮記》(1831)的出版使他名聲大震,於是他決定創作宏偉的《人間喜劇》。1848年擬定的「人間喜劇總目」包括「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其中「風俗研究」又分為「私人生活場景」「外省生活場景」「巴黎生活場景」「政治生活場景」「軍隊生活場景」「鄉村生活場景」。從1829至1848年,他勤奮寫作,每日伏案十多小時,努力完成這一龐大計劃,最終寫出91部小說。「私人生活場景」計劃中的32部有4部只擬了提綱,完成的28部中包括《高老頭》(1834)《高布塞克》(1830)《夏倍上校》(1830)《玩滾球布店》(1830)等。「外省生活場景」計劃中的17部有6部未完成,發表的11部包括《歐也妮•葛朗台》(1833)《幽谷百合》(1835)《幻滅》(1837~1843)等。「巴黎生活場景」計劃20部,完成的14部中有《塞沙•皮羅多興衰記》(1837)《紐沁根銀行》(1838)《娼妓盛衰記》(1838)等。「政治生活場景」計劃8部,完成《阿爾西的議員》(1847)等4部。「軍隊生活場景」計劃的32部中只有《朱安黨人》等兩部發表。「鄉村生活場景」5部中完成《農民》(1844)等3部。「哲理研究」計劃27部,發表《驢皮記》(1831)等22部。「分析研究」計劃5部,只完成《婚姻生理學》1部。另外,《貝姨》(1846)《邦斯舅舅》(1847)等6部未在「總目」的137部之內。《高老頭》是《人間喜劇》中最傑出的一部。高立歐老頭出身寒微,在大革命中因做糧食承包商而發財。他十分疼愛兩個女兒,讓她們過著奢華的生活,並以巨額陪嫁使她們一個成為雷斯多伯爵夫人,一個成為銀行家紐沁根夫人。但高老頭卻被女兒趕到伏蓋公寓,過著寒酸的生活。兩個女兒揮金如土,仍不斷競相向父親要錢。當高老頭被吸干最後一滴血而病死公寓閣樓時,兩個女兒正為在鮑賽昂夫人的舞會上大出風頭而得意。鮑賽昂夫人是蒲高涅王室最後一個女兒,是巴黎最體面的貴婦,但最後敗給一個資產階級暴發戶的小姐而被情人拋棄,只好離開巴黎隱退。巴爾扎克在政治上擁護王室,屬保皇黨,但創作中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描寫了貴族階級的註定滅亡,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貪婪、掠奪和一切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社會關系。《人間喜劇》有「社會網路全書」之譽。巴爾扎克注重具體、詳盡的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善於通過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的靈魂。《人間喜劇》塑造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一個人物往往在多部小說中出現。
雨果(1802—1885),法國作家。從小愛好文學,崇拜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1819年與長兄合辦「保守文藝雙周刊」。1822年出版《頌詩集》,獲路易十八的年金賞賜。後又出版詩集《新頌歌集》(1824)《頌詩與長歌》(1826)。1823年發表第一部小說《冰島魔王》,之後又發表了描寫18世紀末聖多曼格島黑人暴動的小說《布格•雅爾加》(1826)。1827年在劇本《克倫威爾》的序言中猛烈抨擊古典主義,這篇序言被看成浪漫主義運動的宣言。1830年上演的劇本《歐拉尼》一反古典戲劇的戒律,打破悲、喜劇的界限,採用大量奇情劇手法,被稱為劃時代作品。1831年發表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以15世紀的巴黎為背景,寫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企圖佔有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而加害於她,後被敲鍾人卡西莫多推下樓摔死,最後奇醜的卡西莫多和美麗的愛斯梅拉爾達死後在一起的浪漫故事,充滿人道主義精神。小說《悲慘世界》(1862)寫窮苦工人讓•華爾強因偷了一塊麵包坐牢19年,出獄後化名冉•阿讓,在一位神甫的引導下棄惡從善。它反映了社會的不公正和貧苦人民的悲慘,主張以仁愛戰勝邪惡,從而改造社會。小說《海上勞工》(1866)寫漁人吉利亞特發現未婚妻愛上一位青年牧師後自溺的故事。《九三年》(1874)寫共和國軍隊司令官郭文放走從大火中救出三個小孩的叛亂頭子郎德納克侯爵的故事,小說的主題是「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其他重要作品還有,詩《東方吟》《秋葉集》《黃昏之歌》《靜觀集》《歷代傳說》等,劇本《逍遙王》《瑪麗蓉•德洛麥》《呂克萊斯•波爾吉》《瑪麗•都鐸爾》《昂傑羅》《衛戍官》《呂伊•布拉斯》等,小說《一個死囚的末日》《笑面人》等。另外,他還寫有《文學與哲學雜論》《論莎士比亞》《行動與言論》《見聞偶記》等。
主題思想
這是一篇文藝性很強的散文體演說稿,也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面對巴爾扎克的死亡,演說者沒有用低沉的語調,也沒有用哀傷的言辭,去述說死者的生平和病逝,而是用高亢的語調、詩化和哲理性的語言,評述了巴爾扎克的偉大貢獻,表達了對死者的無盡悼念之情,言之切切,令人感動。這篇演說稿不同於一般葬詞的是,它不僅評說死者,而且闡述自己的觀點。在評論巴爾扎克的同時,也帶上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觀。雨果認為,像巴爾扎克這樣的「精神統治者」,人民會永遠記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不是虛無,而是永恆」。演說稿給讀者的不是壓抑,不是眼淚,不是哀傷,而是悲壯、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總括全文,這篇散文的主題,可以表述為:深切悼念巴爾扎克的逝世,高度評價巴爾扎克的偉大貢獻,預言巴爾扎克逝世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表達作者積極的生死觀。
『肆』 簡述法國的社會風情與習俗
法國民俗風情
交際習俗
注重服飾的華麗和式樣的更新。婦女視化妝和美容為生活之必需。時間觀念強,工作計劃性強,奉行「女士第一」的原則。習慣行握手禮,有一定社會身份的人施吻手禮。少女常施屈膝禮。男女之間,女子之間及男子之間,還有親吻面頰的習慣。社交中不願他人過問個人私事。反感向婦女贈送香水及初次見面就送禮。
信仰禁忌
大多信仰天主教。忌「13」和「星期五」。忌黃色和墨綠色。忌孔雀和仙鶴。視菊花、杜鵑花與核桃等為不祥之物。喜愛藝術和娛樂活動。
飲食特點
法國人會吃,也講究吃。法國菜風靡世界。法國人喜歡吃蝸牛和青蛙腿,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喜歡喝酒。法國菜的特點是鮮嫩。法國人也非常喜歡中國菜。
服飾
法國時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選料豐富、優異,設計大膽,製作技術高超,使法國時裝一直引導世界時裝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時裝店,老闆們的口號是:「時裝不賣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兩個婦女穿著一模一樣的服裝。目前高級時裝最有名的有:「吉萊熱」、「巴朗夏卡」、「吉旺熙」、「夏奈爾」、「狄奧爾」、「卡丹」和聖洛朗」。近年來,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樣之多。款式之新,在別國很難見到。法國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於穿著的歐洲國家,法國人一般很注意服裝方面的鑒賞力,也接受比較便宜的而不十分講究的仿製品。
小動物
當今法國家庭,對小動物恩寵倍加,不惜耗費巨金收買哺養。有一半以上家庭飼養各種小動物,總頭數在3000萬只以上。1/3的家庭養狗,狗的數量已近4萬條。各種狗醫院、狗服裝店屢見不鮮。動物不僅給法國人帶來了樂趣,也造成一定災難。法國每年發生狗傷人的事件50多萬起。
禮儀
法國是一個講文明禮貌的國家。對婦女謙恭禮貌是法國人引以自豪的傳統。法國人見面打招呼,最常見的方式莫過於握手。不過握手時一是握時間不應過長,二是沒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勁晃動。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
吻
法國是第一個公認以吻表示感情的國家。法國人的吻有嚴格的界限:他們在見到久別重逢的親友、同事時,是貼貼臉或頰,長輩對小輩則是親額頭,只有在愛人和情侶之間,才親嘴或接吻。
婚俗
結婚前先訂婚,儀式簡單,一般由女方的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時邀請其他親戚、甚至一兩名好友出席。婚禮也已逐漸簡化,但仍不失為最隆重的家庭節日,帶有庄嚴神聖的色彩。婚禮由市長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習慣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時至下午5時之間。婚後大宴賓客。法國農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簽訂財產婚約並辦理公證。婚約中要寫明未婚夫婦的全部財產、未婚妻的嫁妝和未婚夫的產業。婚齡紀念在民間已成為一種喜慶的風俗。女子守寡300天後,或宣布與丈夫分居300天後可以再嫁,男子則無時間上的限制。
聖靈節
每年11月1日聖靈節,相當於中國的清明節。法國人習慣上在這一天去墓地祭奠,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
聖喀德琳娜節 巴黎「大齡女青年」的節日。每年11月25日這一天,年滿25 歲而尚未婚配的姑娘們到喀德琳娜塑像前獻一束鮮花,再到大時裝店跳舞,飲酒狂歡,最後選出一位最美的姑娘作為節日的王後。
用餐習慣
法國人把烹調看成是一門藝術,法國菜也確實風糜全球。在法國一日三餐通常是這樣安排的。早餐:麵包、咖啡、熱巧克力; 午餐:午餐是法國人最重要的一餐,一般在下午一點左右, 晚餐則在九點以後。
法國人社交的正餐一般要持續兩小時以上,開始先是開胃菜,然後是魚或義大利面條,再才是主菜,主菜還附帶許多生菜、沙拉、乳酪,水果,有時還有甜點心,餐後咖啡也必不可少。
『伍』 為什麼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巴羅萬象的社會史
巴爾扎克以清醒的現實主義筆觸,被恩格斯譽為「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 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它再現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復辟」到七月王朝期間廣闊的社會圖景。
《人間喜劇》這個包括91部小說的龐大創作群,採取了分類整理和人物再現的方法,將它組合成有機的整體。
所謂分類整理,就是將作品按其類別分為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分析研究三大類,其中風俗研究最為重要,數量最多,因此又將其分為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軍事生活、鄉村生活等6大場景。
所謂人物再現法,就是將同一個人物,讓他在不同作品中連續出現。每出現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個側面,最後,將這些作品情節貫穿起來,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發展軌跡,從而多角度,多層次地再現其性格的全部。比如拉斯蒂涅,在《高老頭》中只是寫野心家的雛形,在《紐沁根銀行》中,發展為野心家的典型,在《貝姨》與《阿爾西的議員》中,是個擠進貴族行列的豺狼般的金融寡頭了。
『陸』 18世紀的法國社會是怎麼的狀況
18世紀法國社會概況
1 .18世紀的法國是歐洲大陸上典型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國王控制全部國家權力,廣大人民被剝奪了所有政治權
2 .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以等級制為基礎。社會劃分為三個等級:僧侶是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人民是第三等級。第一和第二等級是統治階級,擁有種種封建特權。
3 .法國的資本主義有了迅速的發展。資產階級成為經濟最強大、最富有的階級。
4 .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廣大第三級同封建統治階級處於尖銳的矛盾對立之中。
詳細情況: 18世紀的法國,仍然是一個封建專制的農業國家。全國絕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在以國王為首的貴族以及僧侶手中。佔全國人口 95%以上的農民基本上是佃農,耕種地主的土地。雖然從18世紀初開始,法國東北部地區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農場,但總的說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像英國那樣深入農村。
18世紀初,法國的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在一些工業較為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如里昂、奧爾良、阿爾薩斯—洛林等,出現了大量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其中僱傭千名以上工人的分散的手工工場和僱傭百人左右的集中手工工場也不為罕見。到18世紀中葉,一些工業部門如采礦、冶煉等行業,已經開始使用先進的機器。在貿易方面,盧昂、愛克斯、亞眠、波爾多等許多城市都是當時的對外貿易中心。法國對外主要出口酒類和各種奢侈品。進口貨物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由於工商業發達,法國集中了歐洲一半以上的貨幣。
但是,法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受到封建生產關系的重重阻礙。在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金融資本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從16世紀開始實行的包稅制和國債制度是法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通過包收國家各種捐稅、向國家放債,法國的金融資本家獲得了巨額收入,成為法國社會最為富有的階層。但是,自路易十六即位後,為了緩和其財政危機,用各種手段從金融資本家手中獲取金錢,使路易十一以來王權與資產階級的合作關系遭到破壞,迫使金融資本家為代表的大資產階級也走上了反對封建專制的道路。在工業部門中,由於封建行會制度的存在,使大批手工業作坊無法過渡到手工工場。因為受到封建制度保護的行會制度,對於工匠和學徒的數目、生產規模以及技術等都有嚴格的限制。路易十四時代制訂的一系列工業法規,到18世紀不僅不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而成為生產發展的桎梏。使法國工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舉步維艱,加之封建割據殘余的存在,使各省之間的法律、度量衡、幣制等都有不同,從而導致各地商業聯系的困難。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處於赤貧狀態,購買力水平極為低下,使國內市場日益縮小。18世紀以來,法國在對外戰爭中迭遭敗績,不僅使國庫空虛,民不聊生,而且丟失了許多海外市場。僅七年戰爭中,法國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均被英國佔領。以法國王室為首的各級貴族,視法國工商業為斂財的重要來源,徵收極重的工商業稅,使工場主和商人所獲利潤大部分流入他們的手中,從而大大地限制了資本的積累。這一切,使法國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舊的封建生產關系之間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
革命前的法國,仍保持著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根據這一制度,所有的人被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資產階級、農民、城市貧民以及手工工場的僱工等構成了第三等級。
天主教會是法國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制度,天主教會竭力向人民宣傳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鼓吹人們守天知命,不做絲毫反抗。對於一切反天主教會和封建制度的「異端」,則實行殘酷的迫害。天主教會反對科學,扼殺知識,拚命地推行蒙昧主義。因此,要發展資本主義,解放人的思想,首先必須鏟除天主教會。天主教會也是法國最大的封建主。教會土地佔全國土地的1/10,僧侶也和其他的封建貴族一樣,剝削雇農,榨取封建地租。高級教士大多出身貴族,主要集中在城市裡,過著與貴族一樣奢華的生活。但第一等級中的低級僧侶則大都出身於貧苦之家,他們收入菲薄,生活拮據,對高級僧侶抱有敵視態度,同情第三等級。
作為第二等級的貴族,分為兩個階層,一為「佩劍貴族」,一為「穿袍貴族」。所謂佩劍貴族主要指的是世襲的封建貴族。他們中的大貴族大多遠離自己的領地,住在凡爾賽,靠領取年金過著極為奢侈的生活。由於特權,他們壟斷了軍隊、政府和教會中的要職。「佩劍貴族」中的中小貴族,則長年居住在鄉間,盡管不能享受大貴族那樣的奢侈生活,但由於直接剝削農民,成為農村中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代表。
「穿袍貴族」不是世襲貴族,他們的貴族頭銜主要是靠錢買來的。因此,大多出身於資產階級。「穿袍貴族」主要任各級法院中的法官,並可父子相傳。他們通過包攬訴訟榨取民財,同樣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佩劍貴族」歧視他們,也不允許他們出入宮廷。因此,他們也對「佩劍貴族」心懷不滿。
第三等級的成分較為復雜。其中資產階級又有大中小之分。大資產階級主要是包稅商、軍火商人、專賣商、銀行家等。這些人與封建專制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有時他們還花錢購買爵位,成為「穿袍貴族」。因此,他們不願意推翻專制政府。但是,由於政治上他們沒有任何權力,財產也得不到封建政府的切實保證,經濟活動經常受到貴族或國王的干擾,因此他們反對革命而要求改良,只是希望通過在不觸及他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限制國王權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中產階級主要是手工工場主和一般的商人等。他們深受封建專制政府的欺壓和勒索,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願望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他們極力要求消滅封建制度,建立保護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這些人構成了資產階級中的共和派。
小資產階級主要是城市居民。這些人主要是小商販和小作坊主等。這些人既反對大資產階級對他們的壓迫,又痛恨封建專制制度對他們的無窮盤剝。但他們也反對無產者,害怕革命會使無產者擺脫舊日政治經濟地位,從而危害他們的利益。
第三等級中人數最多的是農民。他們遭受著殘酷的封建剝削,不僅要向地主繳納地租,而且還要向地主交納各種苛捐雜稅。此外,他們還必須向國王交納所得稅(收入 1/20的土地稅)、人頭稅、土地稅;向教會交納什一稅。經過層層盤剝之後,農民所剩無幾,很難維持溫飽。18世紀後期,法國進入了歷史上的「封建反動」時期。國王又恢復了農民修築道路和建造營房的徭役。地主則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時還強占農村公社的公有地,使廣大農民更加貧窮困苦。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夜,法國2300萬農民中,競有150萬人淪為乞丐。因此,在第三等級中,農民階級最痛恨封建專制制度,最富有革命精神。盡管第三等級內部各階層之間也存在著矛盾,但在反對封建制度這一問題上,則是一致的。因此,第三等級與國王為首的僧侶和貴族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只能通過暴力革命才能解決。
『柒』 19世紀的法國是個怎樣的社會
1、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用民主的方式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從根本上鏟除了封建制度的基礎,為資本主義在法國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法國大革命沉重地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推動了整個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運動。
2、19 世紀法國社會的政治狀況。 19 世紀法國社會處於激烈的政治動盪之中,階級矛盾尖銳復雜,這是 19 世紀法國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徵。在法國大革命後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法國社會先後經歷了拿破崙帝國的建立和覆亡,波旁王朝的復辟,「七月革命」和 1848 年的「二月革命」才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長期的政治動盪,使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緩慢,對法國的階級斗爭產生重要影響。
法國的工業資產階級和金融貴族結成聯盟,以對付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群眾。這是 19 世紀法國社會政治狀況又一個顯著特徵。法國由於資本主義發展緩慢,工人資產階級產生的較晚,國家政權由金融貴族集團把持,金融貴族之間也有,但 19 世紀 30 年代以來,法國工人階段力量不斷壯大,並開始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工業資產階能看到工人階級已經成為他們的主要威脅,而同金融貴族結成同盟,共同對付無產階級。
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對資本主義強烈不滿,有強烈的革命精神,這是 19 世紀法國社會的又一顯著特徵。
『捌』 社會萬象的社會萬象根源
有很多科學家研究自然科學,他們的研究對象有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等,我們把他們叫做自然科學家。
也有很多人研究社會現象,他們的研究對象有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我們把他們叫做社會科學家。
其實在我們高中的文理分科也是這樣做的,但是我要講的不是文理分科的時間對不對,也不是該不該這樣分的問題。
我要講的是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社會萬象的根源。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於萬象。
這句話很象2進制的數列,它至少說明了一個道理:世界萬物都是同一個根源派生而出的東西,所有的現象
可能都產生於一個總的根源。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社會萬象的根源呢?
我們先從社會的最基本構成談起、從社會最基礎的細胞說開去。
那麼這個最基本的構成單位是什麼呢?社會的細胞是什麼呢?
答案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人。
人也是一種動物,最多比其他動物聰明點而已。每次我看見人家把人和動物放在一起比較就想笑,人自詡為萬物自靈,但是逐鹿中原也好、問鼎天下也好,究其實質,和猴子打架決定誰做猴王沒有差別。
『玖』 法國社會是不是有很多問題
不良現象啊?還好吧,如果是黑人和阿拉伯人聚集區的話可能會相對危險點,他們比較愛搶亞洲人,家裡也容易被偷。其他還有什麼不良現象啊?你是指哪些呢
不同意樓上,什麼算比中國強啊?完全是不同的社會。在法國,中國人多少還是會被排擠或至少被怠慢,例子太多就不給你舉了,因為法國人的民族性格就是很排外,也不光針對中國,而且法國人很賤,你對他們態度越好,他們越怠慢,你凶了,他們就蔫了。法國辦事效率超超超超超超超低,這是我最懷念國內的一點。這些倒不算不良現象,只是一些法國比較讓人受不了的地方。比如他們特別要求你准時到,可是他們從來都遲到,但是萬一你遲到了,那是絕不行。反正,法國的種族主義還是比較嚴重的。
『拾』 急切想了解十九世紀的法國社會的背景,文化,狀況
到 1871 年,法國又爆發了震撼歐洲的巴黎公社起 義,建立了世界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這兩個大事變,猶如希臘神 話中地下巨人的兩次翻身,引起了歷史強地震。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一 切,都在這兩次歷史強地震的餘波和先兆中風雲變幻,動盪不安。十九 世紀的法國文學當然概莫能外。它作為時代的脈搏,以其特有的敏感和 特有的形式,傳達出了這個時代的變幻、動盪與不安:「主義」頻頻易 幟,流派異彩紛呈,思潮此伏彼起。浪漫主義剛剛擊潰古典主義而稱雄 於文壇,現實主義又「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隨之迅速崛起,接著, 自然主義、象徵主義、唯美主義紛紛登場,其間,還有巴黎公社的志士 奏響了法國無產階級文學的高昂序曲。它們或齊頭並進,或你趕我追, 在法國文學史上各自譜寫了自己的華彩樂章,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就 影響之廣,聲譽之高,成就之大,以及持續時間之長而言,在十九世紀 法國雲譎波翻的文學浪潮中,最強勁的主流是現實主義文學。在這個主 流中,涌現出了斯丹達爾、巴爾扎克等法國文壇上震古爍今的第一流大 師,他們創作了《紅與黑》、《人間喜劇》等世界文學史上的扛鼎之作。 現實主義,寫下了十九世紀法國文學中最輝煌的篇章。 法國現實主義文學興起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在四、五十年代達到 高潮,此後時起時落,直到現當代仍有旺盛的生命力。現實主義之所以在這一時期產生、興盛,主要原因有如下幾 個:
第一,與「冷靜務實」的時代精神有關。法國在 1830 年的七月革命 推翻波旁王朝以後,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得到確立,價值規律和自由競 爭成為統治社會的根本大法。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封建時代一切古老的 關系以及與之適應的思想觀念被不斷清除;而且,資產階級革命高潮中 的理想、熱情和英雄主義也都逐漸消散。「天倫」的解體,「熱情」的 隱退,「過去」的消亡,「未來」的虛渺,使「冷靜務實」之風成為時 尚。這個時代的法國,也因此被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稱為「冷靜務實的 資產階級社會」。這樣的時代精神作用於文學,就導致了對浪漫主義的 排斥和對現實主義的認同。「真實」被當成文學的首要標准。斯丹達爾 要求小說成為如實反映現實的「鏡子」,巴爾扎克主張「嚴格摹寫真實」, 稍後的現實主義名家福樓拜更提出文學中「不要妖怪,不要英雄」,「只 要是真實的就是好的」。所以,十九世紀法國的現實主義文學,正是資 本主義秩序確立以後冷靜務實的社會風尚和時代精神的產物。
第二,與「理性王國」破滅後引起的日益深刻的失望感相關。從這
點看,現實主義的興起實際上是對浪漫主義的深化,或者說是與浪漫主 義同因異果的表現。為資產階級革命製造輿論的思想家、宣傳家為許諾, 在「理性」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王國將會是一個如何美好的世 界。但這個「華美的約言」,卻被「理性王國」確立以後的現實所粉碎。 象任何國家的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代一樣,法國在這個時代也充滿了黑 暗和丑惡:工業文明的勝利以廣大農民的流離失所為代價,金錢成為社 會權力的第一杠桿,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犯罪、賣淫增加到了前所未 聞的程度。憧憬中美好的「理性王國」被無情的現實描繪成了令人極度 失望的諷刺畫。人們詛咒「只有盼望,沒有應驗」。面對如此現實,浪 漫主義的失望激變為洶涌昂揚的抗議和更為虛妄的上下求索,要麼是涕 泗滂沱地「荷戟獨彷徨」,要麼是在更「華美」的烏托邦「想像中迷醉; 而現實主義的失望則與冷靜務實之風匯合,轉化成為對現實進行理性的 剖析和嚴厲的批判。斯丹達爾筆下的法國是「一條泥濘的大路」,巴爾 扎克則立志為自己的時代開出一張惡習的清單。這種剖析和批判構成了 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靈魂。而歸根結底,它也同浪漫主義一樣, 是失望情緒的表現,只是更為深刻,更為嚴酷了。
第三,與自然科學的發展和科學精神的隨之發揚相關。如果說,浪 漫主義的產生與十八世紀後期崇尚天才和情感的德國古典哲學相關,那 么,現實主義的興起,就與十九世紀法國及西歐自然科學的巨大成就和 因此而得到發揚的科學精神有密切的聯系。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進化 論等三大成就,使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發生了一次飛躍。而更深刻的
意義,是加強了哲學認識論上的唯物主義傾向,使人們意識活動的關注 中心,由中世紀的「認識上帝」,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人」,而轉向 現在的「認識世界」,既包括自然更包括社會的世界。因此,浪漫主義 那種喜歡遨遊於精神世界的藝術表現逐漸被淘汰,而在准確、精細的描 寫中,再現客觀事物的本身規律和發掘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之間的內在 聯系的現實主義應運而生。
第四,與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相關。在歐洲文學中,法國文學的現 實主義傳統是相當強大的。中世紀市民文學就開了摹寫人情世態的先 河;十六世紀的短篇小說發揚了這一傳統;十七世紀出現了莫里哀描寫 現實的卓越喜劇,這時期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學也極為注重寫實逼真;十 八世紀先哲高揚的「理性」大旗,更進一步弘揚了現實主義的傳統,「描 寫人生,貼近真相」成為批判文學的重要准繩,這時期最富有遠見的理 論家狄德羅還創立了現實主義的美學體系,提出了打破悲劇與喜劇的界 限,描寫普通人生活的現實主義戲劇理論。所以,從文學內部的發展規 律來說,正是這個源遠流長、雖無定名卻貫穿於古今文學實際的傳統, 引發了十九世紀的現實主義洪流,為斯丹達爾、巴爾扎克登上無限風光 的頂峰開辟了道路。
在上述歷史條件,社會心態,文化背景,文學傳統的作用下,產生
了十九世紀法國的現實主義文學,並且形成了它的基本傾向:真實地反 映現實,辛辣地批判現實,注重人物與環境的典型性,注重情節與細節 的真實性。當然,這也是隨之而起的歐美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共同基本 傾向.